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92|回复: 2

[转帖]对古典舞与古典精神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8 19: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古典舞与古典精神的再认识


一、古代舞蹈与古典舞蹈
1、 关于古代舞蹈
2、 关于古典舞蹈
3、 古代舞蹈与古典舞蹈
4、 “中国古典舞”的名义


二、古典美与古典精神
1、 关于古典舞的审美标准
2、 关于古典舞的古典精神
3、 古典美、古典精神与古典意识
4、 “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与发展








对古典舞与古典精神的再认识

一、 古代舞蹈与古典舞蹈
对我而言,长期以来一直面对着这两个词及其实体。可是,在我的脑海里,两者的界线一直不清楚,不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述。
早先,我觉得它们是属种关系;后来,又觉得它们是交叉关系;现在呢,它们似乎又应该是并列关系!
我之所以认为它们是属种关系,是觉得古代舞蹈有很多种,古典舞只是其中一种;另外,最起码还有一种是通俗的民间舞。我之所以认为它们是交叉关系,是觉得古代舞蹈之中当然有古典舞,而貌似古典舞却又称不上“典”的,那就算古代舞吧。至于并列关系呢,因为有的作品复活了古代舞蹈的势态;有的作品体现出古典舞蹈的精神;它们都是好作品。所以,干脆一碗水端平得了。
话是这么说,可对于自己的学业、专业和事业,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是不成的。这种比较重大的,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必须搞明白。
1、 关于古代舞蹈
古代舞蹈,从字面上看就很清楚,它不是近代、现代和当代舞蹈,也不是未来的舞蹈,而是距离现在比较远的时候的人所跳的舞蹈。如果一定要量化的话,大致是指1840年以前的舞蹈。再说远点,原始社会,数十万年以前的;奴隶社会,三五千年以前的;也都在古代舞蹈的时限之中。如是,1840年以后的舞蹈,不是古代舞蹈。换言之,鸦片战争以后的舞蹈,都是近、现、当代的了!谁再说自己在编的、在跳的是古代舞蹈,那就错了。如果你不想错,那你就得加引号了;或者叫:仿古的、拟古的,古代风格的也都可以。反正不能直呼为古代舞蹈。因为那就不是做秀娱人了,而是做旧骗人了!
2、关于古典舞蹈
接上所述,古代舞蹈有一个时间的概念;那么古典舞蹈呢,它虽然也有一个古字,但是它是否也有一个时间的限定呢?似乎不是;可是似乎又离不开时间的跨度。问题就在这!
我以为:古典是一个偏正词。它的主要指向,是:典!即:典范的典,典雅的典。当然,典字里面还有正统主流的意思,经典法则的意思。那么,一个典字,它最主要的字义是什么呢?请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80页左下,典字条之第一要义是两个字:标准;什么标准?是不是时间的标准?当然不是!因为时间不能称为标准。那又是什么标准?我以为,对文艺而言那只能是:美学标准。
估计此时一定有人要立刻为我的提法增加一个定语,即:古代的美学标准。问题就在这!如果你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标准锁定在某一时代,那你就错了!乍看起来,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朝代是有特定的美学特征,各个时代或者多个朝代的美学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对一个三、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来说,它的美学标准,我以为基本上是恒定的。当然,总有小变,或有量变,其质不变!比如孔孟老庄,你说变了多少?换言之,古典的意义和作用也就在于对全民族文化心理的哺育与习得,树立与扶持,激扬与平抑,评价与调整。典,古典,就是根文化!什么古不古?它始终一直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机体上,头脑里,早已达到与生俱来,代代复制的程度!“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古典的一以贯之的问题上,孟子的看法是最精彩的表述。
3、古代舞蹈与古典舞蹈的关系
如果我们认可古代舞蹈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古代舞蹈的消亡或消失。如果诸位同意古典舞蹈是一种美学标准,那么我想这样表述:凡是符合古典舞蹈美学标准的舞蹈,就是古典舞蹈。
有人同意我的观点吗?看来不那么简单。因为标准本身有不确定性;于是,问题复杂了。
请看第一前提:古典舞蹈是在古代舞蹈中鳞选出来,提升上来,流传下来的。比如:有的舞蹈,本来是古代舞蹈,后来跳出了“典”的感觉,符合了“典”的标准,就被后人称之为古典舞蹈了。换言之,古典舞蹈的母体是古代舞蹈。请注意,此处,两者的关系是属种关系。第二前提:能否再提出前述的交叉关系或者并列关系呢?那也不行。因为一般说来,俗的,是民间的;雅的,是古典舞。民间舞与古典舞是并列关系,两者均在古代舞蹈的包容之下。说到这,思路好像清晰一些了,即:古典舞只有一个前提,一个母体,一个来源——古代舞蹈。
4、“中国古典舞”的名义
“中国古典舞”这个词,多位师长已从各个角度详加备述,理论上已然无懈可击。麻烦的是行里人都明白,行外人都不明白。你总不能每次对每位观众作出下面的解说:1954年前后及1984年左右,两批中国舞蹈家在继承、发掘、吸收、借鉴、综合了西方芭蕾、中国戏曲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接力创造出一种表演风格的教学体系……。
对北京舞蹈学院而言,应该讲“中国民族舞剧系”这个名称,比“中国古典舞系”这个名称要严谨。为什么呢?前者的意思很明白,一看就知道是为民族舞剧培养人才。后者当然也过的去,可细抠起来就有点问题。因为中国的古典舞不像印度的古典舞,人家是一口气传承下来的;我们是中断了,失传了!今天的“中国古典舞”,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古典舞,而是当代人自己创造的。
言已及此,就不能不佩服台湾的刘凤学博士,刘先生的舞蹈,刘先生的舞蹈团,一直叫:新古典舞!多么现代又多么严谨的称谓呀!好比带外宾爬长城,你总得说清楚是八达岭还是司马台吧,当然,除了“新”字,还可以用“后”字,意思和“新”差不多。比如:后古典舞。
二、古典美与古典精神
有很多人献身古典舞,有很多人欣赏古典舞。起因是悦目赏心,所求是感受古典美,主旨在体味其中所蕴含着的古典精神。
这里想借用一组比较传统的评价范畴,就是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这一组合虽然未必百分百地合适,但我以为就和“形式与内容”一样,都是回避不了也不应该回避的东西。
古典舞之能够称“典”,当然要有特定的古典美学标准,即艺术标准,这里面会包含有很多很多的形式化、风格式因素。古典舞之能够称“典”,当然有它特定的古典精神,即政治标准。这里面包含有各种各样的理念性、指向性成分。只有这两上标准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比较完美的古典舞作品。
1、关于古典舞的审美标准
此处不想涉及“形神劲律”、“拧倾圆曲”、“折腰翘袖”之类的古典舞具像要素或主干势态,仅从审美主客体、审美环境及运作程序上略作分析。
言及审美,先得分出美的创造与美的鉴赏。对我们北京舞院来讲,在美的创造上投入较多;而对于观众亦即市场的是否接受,顾及不够,甚至很少在意。当然也有认为历来极为重视观众的反映;其实,如果等到观众的意见已经出来了再予以重视,那就非常地被动了。对文艺作品或者说文艺商品来说,我们今后应该在“提前”上多下些功夫。在创作之前之中就该考虑这个东西是给什么人看的,或者说谁会来看咱们的东西。看得懂的与看不懂的是什么比例,要言之:先做市场预测和市场调研。
大体上说,舞院属于创作实体,而非审美主体。如是,一个舞蹈作品,它到底古不古?典不典?该听谁的呢?谁说了才算呢?我以为:不在编导,不在演员,不在内部观众,也不在圈内的专家学者。所谓的“评委”,应该是也只能是买票看演出的人,是市场。这一观点并不新鲜,但是重要。假如我们再不打碎自己的小圈子,将资深评委们手中的笔夺回来!送到一般观众手里;我们以后的发展就更有限。
再言之,近半个世纪以来,具体讲自从有了“中国古典舞”这个说法以来,“是”还是“不是”;“属于”还是“不属于”古典舞的争吵就一直未曾止息。时至今日,到底还有没有在“定性”上辩论的必要?这种半公开半不公开的,含有大量门户之见的冲突到底还有多少建设性?如果我们不争论。各干各的,那么“中国古典舞”的整体环境是否将健康起来?宽松起来。
如果前述的“定性不定性”的问题搁下了,那我们的创作和教学就可以在广阔的空间与时间中自由地百花齐放了!太多的不必要的纷争、内斗和烦恼都可以一次性地删除了!
为什么此处要避实就虚地大谈古典舞审美的环境问题呢?因为,诸如在古典舞舞台上常见老见,总是见到武生和青衣形象的问题,根子就在这!说白了就是怕被人说不是古典舞!如果删除了这层人为的、令人窒息的束缚,那什么人物角色不能跳古典舞呢?谁说古典舞非得全是才子佳人了?
为什么我们把极其复杂的古典舞审美问题看得这么简单呢?详细评价一个古典舞是需要业内资深人士的解说;可是,从什么是中国人所喜闻乐见这一角度出发,问题真的不太大。因为,看比说容易。是不是古典,观众一看就明白,而专家们却一定得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观众却没有这些麻烦,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放弃自舞自评,自说自话,自圆其说;让一般观众来行使本来就该他们行使的权力,何乐而不为呢?
还是让我们举出三个例子来看看什么是古典舞的美吧。
一是《黄河》,这个节目已获20世纪经典称号,算“典”是没问题了。它的美在哪儿呢?
二是《踏歌》。这个作品很美。简言之:《黄河》是壮美;《踏歌》是柔美;《黄河》是忧国忧民的重在民族气概的高尚美;《踏歌》是恬淡舒散、追求生活质量的闲适美。
第三个例子是《轻青》。这个节目未曾呼吁,未曾呕歌;没有亲昵,没有祥和;给人留下的或者说与舞者一同体味到的:半是飞扬,半是超脱,还有那么点捉摸不定的思索!对于这个节目的“定性问题”,引起过轩然大波!要说也是,这个节目的美不在于舞姿,不在节奏,而在一种似曾相识的气韵,也正是在这种气韵的贯串下,作品恬似行云流水。顺畅之极,难以言喻!打个比方吧,就好像李白的诗。一说到李白,“轻青”之美的座标就凸显了,那就是道教文化中无所凭借,超然物外,通透豁达,潇潇洒洒的飘逸美!
上面我们举了三个列子,说明不同的古典舞作品营造出不同的古典美学意味。可是,中国古典美学意味或者意境到底有多少种呢?具体答案详见于平老师的《中外舞蹈思想概论》,袁禾老师的《中国舞蹈意象论》。而我在此处提出这个问题,不是为了回答,而是希望引起关注和思考。换言之,对于中国古典美的情景、意韵来讲,就算你列出100种,1000类来,也不能览其全貌!面对如此浩翰瑰丽的美学资源,我们确实不必再继续长期钟情于一生一旦两种戏曲角色及其程式化动作!
2、关于古典舞的古典精神
古典舞应该有古典美,但光有美还不够,还一定要有古典精神,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两个点的集合,正是古典舞的本质。我们强调这一本质的这两个基本点,不是想据此来否定什么,而是为了明确我们古典舞的属性、面貌、标准与发展方向。
在上一节中,我并未给出古典舞之美的完整定义。因为那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外延与极其考究的内涵,我没有这个能力。在本节中,我同样拿不出古典精神的精辟概念。因为,这将比古典舞之美更加难以描述。因为我们绝对不能含含糊糊地胡说古典精神。因为,艺术标准总是见仁见智,但政治标准需要保持一致。因为,“三讲”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三个代表”是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路灯。遗憾的是,确有某些摸糊看法认为:“三讲”、“三个代表”与舞蹈艺术、舞蹈教育关系不大,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请特别注意: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难道与我们无关吗?联系列舞台上颓废性作品的出现,我们难道还能说无关吗?
我认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经典之内,始终存在着具有人类先进文化性质的多种成分。比如孔孟老庄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忧国忧民的思想,淡泊名利的思想,崇高自然的思想,等等。都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也正由于这种超前的先进性,这些思想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才不断地被引用,被阐发,被复兴着。而我们所谓的古典精神,指的就是这些虽然是古代的,但是绝对具有先进性、且为亿成中国人所共识的活的文化基因。
是否可以这样讲:中华民族矗立世界民族之林,洋洋洒洒五千年,靠的就是古典精神。当然,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存有不少负面的东西。那是应该扬弃的。但是我们的文化精髓是绝对完美的,永不过时的。要言之,在全球化日甚一日的当代世界,我们中国人除了自己的文化还有什么可自豪的?
诚然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必须继承、发扬、完善同样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华民族的古典精神!这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正确态度与战略资源。而用舞蹈的形式来传播、弘扬中华古典精神、光大先进文化,正是我们民族舞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要圆满地完成上述历史使命,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其首要之点,就是我们要从古典舞蹈艺术的角度,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科学地解答:什么是古典精神?这一问题。
按照我的师祖吴晓邦先生的看法:忧患意识是古典精神的核心。这种认识真切表达出先辈舞蹈家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思之令人感佩。这种状态意识,从屈原到鲁迅,绵延不绝。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乃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人能否认这是古典精神,这是主流中的最强音。
如果说忧患意识多少带有悲辛色彩,那么从唐太宗的“破阵乐”到七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大潮》,则烘托出“发扬蹈厉”的国威人气!这种舞壮山河的大作,当然也是古典精神的重头戏!
从李白的“起舞弄清影”到当代的《轻青》,这类抒发个人情怀的个人舞蹈,能否列入古典精神的门墙?
从饮誉舞载的《霓裳羽衣舞》到当代的《小溪江河大海》,流畅靓丽的作品总是受欢迎的。这类华丽之余间有绮糜意味的情调,跟古典精神搭界吗?
概言之:诸如浪漫的、幽默的、纯情的、愁怨的、滑稽的等等人之常情常态的东西,能否都归入古典精神的范畴呢?
我以为: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古典精神是一个很大的集合概念,绝不仅限于某种政治情结。
大概是不可以的。因为古典精神是一种上层建筑,不能掺入市俗的东西。
可是,既然“兼济天下”是古典精神,那“独善其身”也该是。既然“刑天舞干戚”算古典精神,那“采菊东篱下”为什么不算?
对于上述的悖论,我只好存疑了。
对于古典精神的难于把握,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文化中的一对矛盾,即:情与理的冲突,这一冲突是中国文艺的基本模式,是中国舞蹈作品的基本主线。话说回来,这个“理”一般算古典精神;而那个“情”一般不算“精神”而算人情。而所谓:雅俗、正邪、高下的区分,大致也源于此。我以为:这种传统的理念,是否可以变变了。因为,西方先进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不是非常重视,尊崇人的性情吗?如是,就不该把各种各样的“理”抬得那么高了吧。如是,古典精神的家园也就可以便于入住了吧。
3、古典美、古典精神与古典意识
为什么在古典美和古典精神这两个鲜亮的大资源、大座标、大目标之间又提出一个古典意识呢?古典美,是相对固定的审美标准。古典精神,是相对稳定的文化理念。“中国古典舞”已经走过了五十年,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可是,今天的我们,基本上仍旧在古典美与古典精神之间左顾右盼,挂一漏万,莫衷一是,不得要领。奇怪,两个现成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却很难将之自然地全面地结合起来,准确地有效地表现出来呢?
我觉得,我们少一种意识,一种作为教学主导、创造主体来说不可须臾离开的古典意识!少了这种意识,我们就既缺乏对于古典美的欣赏力与表现力,又缺乏对于古典精神的领会力与阐发力。
我们是不是真的缺乏古典意识?
《黄河》首演之后,说它是现代舞的人多不多?《踏歌》首演之后,担心它有低级趣味的人多不多?《轻青》首演之后,大摇其头说看不懂的人多不多?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自己的东西说成别人的东西?为什么明明是具有古典美学意味,具有古典精神含量的作品,我们却毫无正常的感应呢?上述三个古典舞蹈精品的现代遭逢,以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真的缺乏古典意识,缺的还不少!
什么是古典意识?就是对于古典美、古典精神的感应能力,发掘能力,鉴别能力,扬弃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总和。让我们一起来建构我们的古典意识吧!有了它,我们的“中国古典舞”事业必将取得全面的长足的发展!没有它,古典美和古典精神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而我们以往的成功,则因为整体性的无意识,或居偶然,或属个别。
4、“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已经生成,应该继续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需要很多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尊敬的唐满城教授日前有专文论及古典舞所应具备的“七性”,我觉得是极为重要的。在这里我补充的一点是流派问题。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流派。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第二个问题是该不该有,第三个问题是流派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我刚读本科的时候,只知其一。即李、唐学派、到大二时,孙颖老师开排《踏歌》,由之才晓其二。在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接触了一些并非搞古典的人,看了点课外资料,才听说“中国古典舞”的流派大致有以下几支:一是崔承喜,传人是李正一、舒巧等。一是欧阳予倩,传人是唐满城等。一是吴晓邦,传人是孙颖等。一是戴爱莲,传人是叶宁等。其他的重量级人物还有:王萍、栗承廉、傅兆先、熊家泰、朱清渊、孙光言、邱有仁等等。
当然,“中国古典舞”自上述几位第一代创始人那里开枝散叶以后,其流派绝不仅限于北京舞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丝路花雨》等民族舞剧层出不穷,一时间历朝历代的歌舞均有仿作,也难尽述。
如果说,流派要依风格论,拿作品证明,我以为堪称一派的大致有三:一是李唐身韵派,代表作是《文成公主》、《黄河》。一是孙颖神韵派,代表作是《铜雀伎》、《踏歌》。一是高金荣造型派,代表作是《丝路花雨》。其中李唐的风格贴近宫廷戏曲。孙颖的风格类似古代民间。高金荣的风格仿佛西域风情。
如果说,流派要依教学体系论,用教科书证明那居于主流,主导地位的只有李唐学派。因为身韵教学法早已覆盖全国20年,桃李遍及全世界。这是其他正在努力发展的学派无法望其项背的。
而我之所以将流派与发展列为一节,愿望就在:学派之间,相辅相成,宽宏大量,互为动力;在平等的机会上进行长期的、广泛的竞争与深度的交流,共同营造“中国古典舞”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承前所述。“中国古典舞”原本是一支多元化、树型结构的大舞种,其生成机制完全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让我们放开眼界,与时俱进!认可多元化的共存理念,在宏观上扩大“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处延;埋头苦干,在学科建设上狠下功夫,切实丰富、完善本支本派的学术内涵与技术实力。
发表于 2006-3-10 10: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不过~~更详细就好了~
发表于 2009-9-27 09: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得到理论支持了呵呵[em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21 , Processed in 0.1039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