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5>《宋論》批註</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3>山居读易生</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FONT size=2>诗三百论苑</FONT> </FONT><a href="http://www.shi300.cn/" target="_blank" ><FONT size=3>www.shi300.cn</FONT></A><FONT size=3> </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FONT><FONT size=3> 由世道更替榮衰,可推知天命。天無可狃,命不可易。繼之承之,推之移之,曲以成之,神而化之。<U>趙氏</U>有<U>宋</U>天下,非繇功大。不論<U>漢唐</U>,即比之<U>曹操</U>、<U>劉裕</U>,亦遠不逮。天祐人助之時,尤須秉殷勤惕懼之心,貫以終始,庶幾可保世滋大。
五胡亂華久矣。人不堪戰亂之困扼,陵夷之迭變,思定之心,猶久旱之盼甘霖。乃於無可託付之中,黃袍驟加其身。“控扶以起,弋獲大寶。”精到。
“以忠厚養前代之子孫,以寬大養士人之正氣,以節制養百姓之生理。” <U>宋太祖</U>可謂善治之君。
順物之性,不加一分,不減一分,是之謂無為、自然。此治國之最高境界。無為,非不為,亦非有所不為。聖人廣大精微,只是善因為革,革以為因,故能盡性盡物,化育參贊,而萬世不知其功。
人心不定,逐之至頤;然大光明,照之至簡。崇本而後息枝葉,“知簡可以王天下”。
<U>宋太祖</U>崇儒重道,後來眞儒輩出,理學大著。就尊士言,<U>毛澤東</U>不如<U>宋太祖</U>。文化無分先進與落後,只能承繼,而後發揚,豈能革之?革文化之命,實則革文化人之命也。自貴,士之骨氣;貴之,人君王天下所必賴。士不自貴,斯文掃地,人何貴之?非是物質之貴,求精神之貴也。
士子心即民族魂。<U>鄧小平</U>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士子所求不多,惟尊重而已。輕士子者,其朝政必不久長。只聞養士,未聞治士。
士為固國本之用。何謂得士?此中大有學問。船山看得分明。人主戒與下爭士。與下爭士,則士互爭。爭而不爭,不爭大爭。
蘭不孤生,獨莖之草不茂。自然之象,寓自然之理。易未可離象與數。觀象得意,可以忘言。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其理一也。道不離物,理在事中。物以形體言,事以作為言。天地間無非物,職分內無非事。
粉飾,德所以衰。蓋人一粉飾,即不真不誠。不真則偽,不誠則虛。務虛而不務實,舉妄而不舉真,莠草叢生,積弊日增。此莠之所以驅良也。
微行,今稱調研。非躬行難得真實,然一粉飾便不好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治理之道,最忌粉飾太平。奸人不自示奸,必反飾忠貌示人,故大奸似忠。上好太平,下必倍加粉飾,相互攀比,欺世盜名。正邪本不兩立,而竟至於醜正相許、黨奸相獎而不察,豈非危道乎?<U>易</U>曰:“亢龍有悔。”事亢必生悔。居安之時,不可忘危。天下事,成於細,功在實。
勢之反轉分野,存乎幾。夫陰陽消長,氣運為之,君子小人皆有不能主之勢。氣運相催,人心以變,其始也微有異同,其後也判若水火。哲者見於幾先,昧者信諸事後。<U>周濂溪</U>曰:“誠無為,幾善惡。”立誠為本,研幾明用。養得此心清淨,而後研幾幾見,察勢勢明。如此,因勢利導,自利利人。
化對手亦需大雅量。首亂、強爭之徒,天人所共怨。<U>宋太祖</U>之高人一籌,在其善用以德化怨。
<U>劉禪</U>、<U>孫皓</U>之容于<U>晉</U>,雖非應得,然有當得處。有當得,在祖上積德,功保一方;非應得,在智不如人,勢不可阻。<U>李煜</U>、<U>孟昹</U>、<U>劉鋹</U>以降而保,雖是應得,然非當得。是應得,在其無功無守,逸豫亡國,咎由自取;<U>宋</U>待之厚而其德薄,故曰非當得。<U>船山</U>之史觀,其高卓處在不一律,圓轉如輪,軸心統貫於道。
事有常與變。<U>呂後</U>所問,在欲明變;<U>船山</U>所論,在揭出常。1 人事無定,吾人無可把捉。所重者,唯當下與常而已。<U>船山</U>雲“知其簡,可以為天下王。”此之謂乎?
<U>幽燕</U>扼東北之險,如雄雞之喉。<U>幽燕</U>定則東北定,<U>東北</U>定則中原可收,中原鼎定則<U>中國</U>得大半矣!<U>毛</U>之所以勝<U>蔣</U>,關鍵步驟,在長征後,轉以<U>陝西關中</U>為根據,利用<U>西安事變</U>,化解<U>張學良</U>之東北軍,結好<U>閻錫山</U>之<U>山西</U>軍,穩固本營,又借助倭寇侵入,<U>蔣</U>投重兵抵抗,無暇顧及之際,迅速壯大隊伍。握戰場勢力消長之幾,左可取西北,右虎視東北。倭寇戰敗,<U>蘇</U>軍進入東北,<U>毛</U>揮<U>林彪</U>大軍,迅速收拾接管。蔣定都<U>南京</U>,重心在南,雖知<U>毛</U>之韜略,然大勢如此,鞭長莫及矣。此地利之要乎?<U>毛</U>以敗軍之師,借彈丸之地,步步險棋,招招主動,<U>蔣</U>焉得不敗走大陸?<U>蔣</U>之絕大錯誤,在於長征途中再三可剿而未剿滅之,遂使星星之火,釀成燎原之勢。<U>蔣</U>以一代雄才,挾抗戰勝利之威,竟至蝸踞海島,反思此節,焉不悔恨萬端?然讀<U>蔣</U>抗戰日記,其領袖抗擊倭寇,不可謂殫精竭慮,有大功於民族,吾人不可不辯。<U>毛</U>之過人處,善借勢發力耳。<U>毛</U>嘗謂:“主動權在手,勢如破竹。”足可見<U>毛</U>戰略思想之一斑。以<U>毛</U>之天縱雄才,豈肯輕易拱手讓出主動權?由此,解釋建國後<U>文革</U>中一系列事件,亦勢如破竹矣。高手對弈,勝敗轉換,一招之間也。
<U>宋太祖</U>仁則仁矣,然終非雄才。<U>船山</U>曰:“<U>趙氏</U>起家什伍,兩世為裨將,與亂世相浮沉,姓字且不聞於人閑,況能以惠澤下流系邱民之企慕乎!其事<U>柴氏</U>也,西征河東,北拒<U>契丹</U>,未嘗有一矢之勳;<U>滁關</U>之捷,無當安危,酬以節鎮而已逾其分。以德之無積也如彼,而功之僅成也如此。” 匿情自困,氣局終究不大。是故<U>宋祖</U>之英稍勝<U>唐宗</U>,<U>唐宗</U>之雄足壓<U>宋祖</U>。<U>劉邵</U>《<U>人物志</U>》曰:“膽者雄之分,智者英之分。英有聰明,須膽而後成;雄有膽力,須知而後立。”“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智而無膽,不能正言。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勇而無謀,不能立事。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智以謀事之始,明以見事之機。待雄之膽行之。不決則不能行。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非力眾不服,非勇難不排。”英而雄,乃為人中龍。
爭大寶猶如弈棋。謀士之智,足以左勝負。<U>趙普</U>不如<U>周恩來</U>。“居腹心之地,一言而裂百代之綱維。”<U>船山</U>於此發哀號,為<U>明</U>室痛悲乎?
收八九而不收一二,此<U>宋</U>之所以遺禍。<U>宋</U>取天下,不多艱苦遭遇。未經拉鋸之戰,戰鬥力不強。故一遇強敵,則形神交餒,驚潰披離。遇一二之悍夷,則八九之天下失半矣。
國家之勃興,未嘗不繇君相同心始;天下之衰亡,未嘗不繇君相猜忌始。君相之疑信,得失之幾也。
<U>曹翰</U>取<U>幽州</U>,未嘗自任,不得不自任也。其根在上,君相猜忌。若不自任,恐自身不知何時裂。悲乎?
為人建官,則吏冗;人浮於事,則政繁。朝無悻進之徒,野無抑鬱之士,要在擇人。
履者,禮也。禮莫大於辯上下。天澤一氣,散則升天,聚則下澤。一氣而同志,上者處乎上,下者安於下,秩序分明,尊卑判然,宜其義利,則禮樂興而風俗美。民志之所以不定者,以下不知上也。<U>周公</U>制禮,是其事也。雖如此,一陰失位而間乎陽,則天下憂危之都,莫若履。夫夬者,孚號也。天處下而澤反淩乎上,寄積陽之上而無位,振蒙吹槁,所以禮樂崩而風俗壞也。天地二氣,故必交而泰,分則否。此夬澤、否泰之別。
社會分工,必有農、工、商、學、吏、兵,雖位有上下,然人格平等,尊之重之,恪其職守,盡其智力,則天下泰。
<U>曾國藩</U>曰:“人才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一。” 任之以其道,興之以其賢,任使也;馭之以其禮,教養也;黜之陟之以其行,考察也。
財可以養廉,但廉士非待餘財可以養。高薪養廉,是不得已之舉,亦可見遏貪信心之不足。
成事需用眾。眾猶兵也,率眾者猶帥也。用眾需以明確之目標,收拾散漫之氣,告其所然及所以然。左右前後無不盡其力,帥居中方可應付裕如。以一氣聚眾氣,團而成拳,而後勢大。
恃財用眾,恃力用眾,終不若智與德。以道禦之,無往不利。財能累人、敗事、敗身。
用財之道,要在“緩不見其有餘,迫不見其不足”,利中自有義在。<U>船山</U>說得精闢。
<U>宋太祖</U>若善於用財,積而散之,以財用一旦之氣,凝聚士氣,則<U>契丹</U>可滅,<U>燕</U>、<U>雲</U>可圖。水無常形,兵無常道。二人對陣,時機得當,順勢一擊,即可致之死地,何必僅僅拳術套路?此非教條主義之誤人乎?
因革通塞,需順時勢。勢隨時轉,勢轉形變。猶水之遇高低曲直,河道隨賦其形狀。《<U>節</U>》初九“不出戶庭”,可以無咎。<U>象</U>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而九二若“不出門庭”,則凶矣。<U>象</U>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權也。”當退處時須龜縮一隅,當前進時須大踏步出。<U>象</U>曰“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內政外交,尤須細察宏觀大勢,隨時而動,不可執一。一中有多在,執中非執一。2
法律有所不到者,人心之淵藪也。法以律行,其重外在;德以律心,其重在內。須兼而治之,法律之力有限。市場經濟之弊,最危險者,在於道德底線之闕失。
徑非大道,常與捷連,<U>船山</U>云:“夾路之私而取便者曰徑”;術者非學不能成,不學則無術,<U>船山</U>云:“其共繇而正大者曰術”。不學之術,不如無術。徑術之別,微哉危哉。
學以立大本,大本不立,言行無定。世多鄉願之徒,以人之是非為是非,行無準則,言無定見,正繇本不立之故。本立身正,庶幾近乎大丈夫。然本不執一,其圓如珠。
吾人于言行之時,須常常反躬自問一個“當”字:吾人之言合理否?吾人之行合理否?合理則言,不合理則不言;當行則行,不當行則不行。榮悴生死,置之度外。不可於理字之外,再存別一個字。<U>朱子</U>曰:“以一理貫萬事,未嘗不是個理字,而聖人不說定理字。分明是心,而聖人亦不說出心字……試看<U>孔子</U>一呼,而<U>曾子</U>唯矣。及對門人,便換一個卦,一個字換作兩個字。沒有人再問,<U>曾子</U>決又變矣。不能變即是不能權,不能權,不可與幾。不可與幾,豈可謂之貫!”利欲足以熏心,懷祿怙權,徇俗迎惡,終究自取其辱,不在身前,便是身後。“學定其心而術以不窮”,正是大本立則大用無不行之謂也。然若每事每物必自提嘶:“勿背吾心宗。”於是生出多少回避、多少照顧,亦非大本之用。偶然權之則可,以為絕技而習之,又流於一偏。
“以妄制妄”,終非君子之行。以小人之術治小人,如此亦是小人耳。此論君子之治小人,權術有所不用。有所不用,不是不用,而是應用得其所。若王曾能借嗣君始立之機,急絕其流,則功莫大焉。
1.《<U>宋論</U>》卷一:<U>呂後</U>問<U>漢高</U>以社稷之臣,至於一再,則曰:“非汝所知。”非獨<U>呂後</U>之不知,<U>漢高</U>亦不知也。所可知者,育材有素,掄選有方,委任之以誠,駕馭之以禮,則雖百年以後之幹城,皆早蔔其勳名之不爽。
2.<U>方以智</U>曰:“一多相即,便是兩端用中;舉一明三,便是統體相用。若一多相離,體用兩橛;則離一貫之多識,多固是病;離多識之一貫,一亦是病。最捷之法,只從絕待處便是。兩間無非相待者,絕待亦在待中。但於兩不得處,即得貫幾;以先統後,即無先後;二即是一,則無二無一。” </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3>[原文网址]:<a href="http://www.shi300.cn/lb5000xp/topic.cgi?forum=3&topic=255&show=0" target="_blank" >http://www.shi300.cn/lb5000xp/topic.cgi?forum=3&topic=255&show=0</A></P></FONT></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 16:47: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