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B>學佛常識</B>(1)</FONT> </FONT></P>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B>【什麼是佛教】</B></FONT>
</FONT>
<p>
<P><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佛教</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 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FONT></P>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B>【佛教的教學目標】</B></FONT>
<p></FONT>
<p>
<P><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迷信</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佛門常講:</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破迷開悟,離苦得樂</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迷是什麼呢?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瞭解。因為不瞭解真相,往往就看錯了,也想錯了;看錯、想錯,也就做錯。做錯的結果就是苦啊!如果一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理解,沒想錯、沒看錯、沒做錯,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所以</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破迷開悟</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是從因上說;</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離苦得樂</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是從果上說。為達到這個目的,佛教教學的方針是</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破除迷信,啟發真正的智慧</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環境裡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乃至於善、惡、利、害。然後再幫助一切眾生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可見佛教既不消極,也不落伍,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無量壽經上講:</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佛教是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 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 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至於往後的目標---斷煩惱、出三界,殊勝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要認清楚,佛法是教學,是真的能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恆真實幸福的教育成果。</FONT>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B>【供奉佛菩薩的意義】</B></FONT>
<p></FONT>
<p>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佛菩薩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說造像度量經》,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很明確的顯示出來。相好是果報,而果報是從修因上來的,讓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纔會有好果報。此意義很深!</FONT>
<p></FONT>
<p>
<P><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佛門供養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 </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這一尊佛</FONT></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代表真如</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本性」,菩薩代表從</FONT></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性」</FONT></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起</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用」。本性是空、是體,起用是有。體、相、用;「體」是空寂的,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3>「體」能夠現「相」,現</FONT></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相」就有作用。菩薩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體」。</FONT></FONT><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若</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供養的是西方三聖,三幅都是阿彌陀佛,沒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也說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與阿彌陀佛一樣。 所以,當中自然是阿彌陀佛,兩邊是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FONT></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阿彌陀佛」是梵語音譯,意思是「無量覺」;也就是三皈依所說的「覺而不迷」。 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 都能覺而不迷,這就是阿彌陀佛,這是從名號的意義總說。從經典上細說,《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就是說明阿彌陀佛覺而不迷的形象。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彌陀佛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要發心向他學習。所以見到這尊像,聽到這個名號,就要想起《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與《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理論、道理與修學方法。修學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以佛的標準向佛學習, 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說法,學得像阿彌陀佛一樣,這是學佛。若是看到阿彌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互不相干,那就錯了。</FONT><FONT face=宋體 size=3>
<p></FONT></FONT>
<p>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左邊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代表樂於助人,見到眾生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們稱贊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千手千眼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這是贊嘆精明能幹之人是「雙手萬能」所謂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幫助的手立刻就到達,取這個意思。</FONT>
<p></FONT>
<p>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觀世音菩薩也有三部經,按順序來說,第一部是在《華嚴經》裡,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五十三參的「第七迴向」,觀世音菩薩代表第七迴向菩薩。這裡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和度化眾生的方法,說得很圓滿。第二部在《楞嚴經》裡,《楞嚴經》共有十卷,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一部經裡,觀世音菩薩主要是說明,他如何修行證果,很值得我們學習。這些原理原則,無論我們修學哪個法門都用得上。第三部在《法華經》裡,「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流通得最廣。《普門品》裡所說的內容,是觀世音菩薩如何去幫助一切苦難的大眾,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的原理原則、方法及效果。這三部經,被稱之為「觀音三經」,都是附屬於大經之中,並非獨立的。所以,我們念這句「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要想到這三部典籍裡,所講的理論、方法與境界。</FONT>
<p></FONT>
<p>
<P><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右</FONT><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邊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唯有智慧纔是最大的勢力, 所以稱為「大勢至」;最大的勢力就是高度圓滿的智慧。大勢至菩薩的經典,也不是獨立的,是附屬在《楞嚴經》裡,稱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不長,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有兩百六十個字。雖然經文很短,其義理展開,無有窮盡,廣大深遠。印光大師將這一章經文,收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淨土經論就非常圓滿。這一章可說是淨土宗的心經,比《般若心經》義趣還要深廣。《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核心、精華,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僅是淨土的心經,也是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的核心。不僅是世尊一代時教的中心,實在講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無量無邊法門的核心。</FONT>
<p></FONT>
<p>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佛菩薩形像是在提醒我們,若我們對於經論不熟悉,見到佛菩薩形像,想不起經中的教誨,那就得不到好處。所以聽到佛菩薩名號,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就是佛菩薩開我們自性的光明。阿彌陀佛啟發我們無量覺,覺而不迷;觀音菩薩啟發我們自性的大慈大悲。慈悲是好,但是要有理智,若沒有理智,是感情的慈悲,不但不好,反而有害。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又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說明慈悲若是感情的,就容易出禍害;方便要是感情的, 就會墮落。 所以,慈悲與方便,一定要建立在高度智慧的基礎上,絕對不是感情用事。</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55><FONT face=宋體 size=3>聽到佛菩薩的名號,見到佛菩薩的形像,就要想到佛菩薩教導我們的原理原則,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去學習,會得到殊勝的果報,這豈不是佛菩薩天天在開啟我們的自性光明?</FONT>
<p></FONT>
<p>
<P><FONT face=宋體 color=#000055 size=3>在家裡供奉佛像,你明瞭其意義,佛像就開光了。你不明瞭,將佛像當作神明供奉,天天在他面前禱告,供一點香花水果,然後向他求福。那個供品就是賄賂,送一點賄賂,就希求佛菩薩保佑,把諸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看待,此罪業多深重!天天造罪業, 還以為佛菩薩會保佑,這完全錯了。 家庭裡供奉佛菩薩形像, 是希望利用家庭做為道場,家家都是道場, 人人都能認真學佛,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自然就能得到和平</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5 22:17: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