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0|回复: 3

[转帖]山西绛县发现无文献记载的西周古国“倗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30 02: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央视国际 <a href="http://www.cctv.com/" target="_blank" >http://www.cctv.com/</A> </P>
<P align=center>(2006年01月16日 14:45)
</P></FONT>
<P align=left>  考古学家最近在清理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过程中发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晋国附近存在着一个文献上没有记载过的古国——“倗国”。 </P>
<P align=left>  考古学家在清理绛县横水西周墓1、2号墓出土的器物中,在8件青铜器中发现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盘、簋)”铭文。经考古专家确认,轰动考古界的横水大型西周墓葬为西周时期国君级别的“伯”及夫人墓。专家根据两座西周墓葬中的铭文推测出,这两座古墓的主人是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古国倗国的国君“倗伯”及其夫人。 </P>
<P align=left>  绛县横水西周墓是2004年4月由于盗墓而发现的。2004年底,山西省考古所开始全面发掘横水西周墓。考古学者在1号墓中发现了“荒帷”,即当时的棺罩。荒帷位置在棺、椁之间,独立存在。荒帷整体为红色的纺织品布,其上有精美的凤鸟图案,历经数千载仍色泽鲜艳。史书上记载,周代的高级贵族墓里使用荒帷,但到了汉代人们已不知周代的荒帷是什么样子。此次发掘使考古专家第一次看到了西周时期的荒帏实物结构。(记者王炤坤 王昭) </P>
<P align=right>责编:陈玥  来源:新华社</P>
<P align=left>原文网址:<a href="http://www.cctv.com/geography/20060116/101658.s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cctv.com/geography/20060116/101658.shtml</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0 2:31:2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02: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P>“倗伯”墓中发现的“荒帷”(部分)

<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3023241620.bmp"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3023241620.bmp" border=0></A>

    现存高约160厘米,西北角有下坐的现象,南面上部已塌落,现存高约1.2—1.3米,东面保存最差,基本仅剩下部底裙的局部,高约10多厘米,四壁总面积有10平方米左右。荒帷整体是红色的丝织品布,由2幅布横拼而成,上下有扉边,每幅布布幅宽约80厘米左右,总高约1.8—2米,布幅拼接的地方有明显的接缝。在布的表面是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图案内容主题是凤鸟,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为完整,至少观察到3组大小不同的鸟纹图案痕迹,是成组的图案的组合,每组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形象,昂首,大勾喙,眼圆睁,冠高耸,翅上扬,尾下卷,硕健粗壮的腿,利爪,翅和冠以特别夸张的手法作大回旋,线条流畅,气势磅礴,构成画面的主体。在大凤鸟的前后,分别是上下排列的多只小凤鸟,造型与大凤鸟基本相像,只是更加含蓄。在布幅接缝的地方有图案错位和颠倒现象,可见当时是先在布上刺绣出图案,然后才拼接成整幅。
    《礼记》有“荒帷”的记载。


“倗伯”墓出土铜器1

<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302377703.bmp"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302377703.bmp" border=0></A></P>
<P>

“倗伯”墓出土铜器2

<a href="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3023733601.bmp"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tianhan.com.cn/bbs/UploadFile/2006-1/200613023733601.bmp" border=0></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0 2:42:07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3: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middle 16px; LINE-HEIGHT: 25px?><B>倗 国 及 其 相 关 问 题</B> </TD></TR><TR><TD align=middle LINE-HEIGHT: 25px? 14px;><P>作 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韩炳华</P></TD></TR></TABLE>   自山西省绛县横北倗国墓发现以来,《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16日及30日田建文、宋建忠、吉琨璋与李学勤先生对“倗”器先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不揣浅陋,对“倗”器及其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倗国在先秦典籍中不见记载,这是理解“倗”的困难所在。我们只有先从倗这个字入手。甲骨文中有倗(见《续》3.47.1)做人或地名。倗之义为辅助,《说文》“倗,辅也,从人朋声。”辅助之义当为倗引申义。倗本义为颈饰,与婴为一字。族徽文字中常见 (《集成》1006),族徽加日名的也常见(《集成》3151  父乙簋,3140  且己簋,3138  且丁簋),另有亚型的复合族徽(见《集成》405),亚型族徽倗的写法与甲骨文倗写法相同。倗存在于甲骨卜辞的倗与某些族徽为什么写法不同,这可能存在字形的演化,也可能有正体与俗体的差别。它应该作为殷商时期的一个族或方国来理解。西周倗器也见有著录,除倗仲鼎外,还有倗伯簋盖(《集成》3847)、仲倗父鼎(《集成》2734)等。其中倗伯簋盖很可能出自横北M3,因报告未发表,不知有无较早的盗洞,因为《三代》7.31.1也著录此簋。

    倗入周以后倗国依然存在,这次的横北墓葬的发现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倗国的机会。说明至少自商代到西周中期倗一直存在,从墓葬规模及出土铜器铭文内容看,它可能是爵位较低的一个小国。

    我们猜测倗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彭姓后裔。倗上古属并母蒸部,彭属帮母阳部。并母帮母同属唇音,蒸部阳部同为阳声韵,声调均为平声,二字音近通假。《尚书·牧誓》记“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此八国皆蛮夷戎狄。孔颖达认为此八国皆西南夷,这是不正确的,髳与茅通,清《大清一统志》有茅城,位于山西平陆县。彭也应该为“髳”不远之戎。李学勤先生在《祝融八姓》一文中论述“在祝融之墟以南的董姓、彭姓等都有向北发展的趋势。”董国为姒姓,为先族后裔辛有之后,后来发展到离晋国不远地方,并见有铜器董矩方甗。可推彭姓在晋国附近也存在,即倗。

    M1出土毕姬器,《集成》2462有毕媿器,正好验证了毕有二姓之说。毕原属任姓,与犬戎同系。《唐书·宰相世系表》记文王之子封与毕,于是以国为氏毕有了姬姓。而后来的魏国实应为任姓之毕而非毕公高之毕。晋侯墓地出土杨姞壶,杨为姬姓国与晋同姓,表面上不符合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同姓不婚之制”,但是杨国同时还存在姞姓,姞同挚姓同为任姓,于是杨晋联姻便涣然冰释。李平心先生已考定彭为姒姓,姒姓任姓同为一系,异姓通婚符合周制。李学勤先生云倗确实有着狄人的姓,甚确。《大戴礼记·帝系》“陆终氏娶于鬼方氏,......产八子,......。其三曰籛,是为彭祖,......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与鬼方联姻必有戎狄之姓。

    《国语·郑语》:“祝融......其后八姓,……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矣。”彭姓始封为大彭,曾为商伯,后又为商所灭。随即才有《牧誓》中随武王伐纣,合乎情理。为商伯,其文化上应带有殷商文化因素。大彭的别封豕韦,即先族,后成为“怀姓九宗”的一宗(另有专文),也为商所灭。

    横北墓葬的埋葬习俗,田建文先生已经指出有四个较为特殊的地方:头向西、头朝向墓道、俯身葬及殉人,这种葬俗与同时期姬姓诸侯国墓葬的葬俗显然有别。当然这种葬俗与不远的曲村晋侯墓地及其中小型墓葬的流行埋葬习俗也有区别。这种习俗有相当大的非周传统,与曲村墓地的一些迹象很接近。刘绪、许天进先生认为位于k4区西部的西向多有腰坑和殉狗的墓葬,可能与姬晋联姻的他族墓葬。滕铭予先生另指出“其实仅出于女性墓葬的器物不只是三足瓮,有9座墓随葬了陶瓿或硬陶瓿,墓主人亦均为女性。这种器物亦非周文化的传统器物,在商代晚期商文化墓葬中有较多的出现。”田建文先生称浮山桥北的商墓为唐文化,最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晋文化。那么曲村一些墓葬存在殷文化因素也就无可厚非了。曲村晋国一些墓葬随葬品与横北M1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三足瓮现象。陈芳妹等已经对此做过研究,指出这种仅仅出土于女性墓葬的三足瓮很可能与嫁入的其他族群的女子有关。而M1倗伯为毕姬作器,可以引证姬姓毕与姒姓倗联姻。

    比较曲村墓地的一些现象可以表明横北墓葬也有一定的殷文化因素。这可能与“怀姓九宗”有关。“怀姓九宗”是周初封晋时所授之民,因“怀”与媿音同形近,故《国语·郑语》有“隗国”,《易》有“鬼方”,《竹书纪年》有“西落鬼戎”。因而,将怀姓与鬼方联系在一起,从属戎狄也就无可厚非。王国维及后来学者对此论断都非常精辟,说明怀姓与鬼方可能或者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是这并不说明怀姓九宗就是鬼方,或反过来鬼方就是怀姓九宗。笔者认为怀姓九宗是非常复杂的,鬼方应是怀姓九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时不是全部。怀姓九宗中还有一种部族,即殷遗民,章太炎较早已经指出怀姓为“殷遗民在晋者”(《章太炎选集·序种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50页),当限于没有考古材料,其又不相信出土之物,故只当成了一种推测。这里的殷遗民,或称前殷遗民,即曾经臣属商王朝,如彭、豕韦等,与《左传》定公四年所记“殷民”性质不同。在武王伐纣以前他们已经不是殷王朝所统治下的臣民,或参加了伐纣的战争。但文化传统不会随政权的更替瞬息变化的。入周以后分与叔虞,而后分居各地,作为晋国的地方政权。那么田建文等先生所说曲沃武公伐翼,倗就理所应起作用了。至于《国语·郑语》记周幽王时史伯所云:“当成周着,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及《左传》等不记倗,可能就是因为倗从属于晋。上海博物馆藏的口目鼎记“晋侯命口目追于倗,休,有擒”,正好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晋倗关系。

    关于倗被灭的史实,史书难觅。但读李平心先生《略说〈周易〉与〈诗经〉的关系》一文对《周易》之《泰》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朋亡,得尚于中行”及《坤》卦的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的隐语分析之后有很大启发。李平心先生的分析很是精当,他认为朋是邳与风的谐辞,邳朋为之蒸对转之字。我们认为这里的朋可能就是谐讔倗,限于篇幅,另作讨论。 <P align=right>(2006年1月27日)</P>
发表于 2006-2-11 11: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中国考古靠盗墓看来还真是不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20:11 , Processed in 0.0770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