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2-13 13: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P>既然这样,我就继续写下我对一些时期铠甲的总结,,还请各位达人多多指教.</P><P>评判铠甲功能是否优越主要是看2个基本点,一是防御性,一是灵活性。</P><P>而甲胄的变化发展便是在这2个基本点上发展的。</P><P>防御性体现在甲胄的材质以及其防护面积。
灵活性体现在甲胄的形式和甲片编缀,组织方式上。</P><P>
而汉代铁甲作为中国甲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演变时期,在这几点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进步。</P><P>在材质上,汉代是从以前皮甲一统天下转型到铁甲为主,皮甲为辅的一个重要演变时期,</P><P>
在形式上,汉代铠甲形成从宽大的甲片向精小舒适、防护全面的鳞甲过渡,也就是扎甲转型到鳞甲的重要演变,</P><P>
首先让我们从材质上来谈,。</P><P>
如果说秦兵马佣中将军佣中的甲片是模拟铁甲,一般士兵则身着皮甲,或者木甲的话,那么铁甲在汉代军士中则基本普及开来。
在西汉,很多文集中称正式军队中的铠甲为玄甲,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
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班固的《封燕然铭》:“玄甲耀日,朱旗绛天。”
那么所谓的玄甲是材质的呢?大家都知道,铁暴露于空气中稍锈蚀的时候所呈现黑色,即玄色。况且汉代出土的甲衣,甲片基本是铁甲。所以,玄甲无疑是指
铁甲,</P><P>这段时期甲胄材质发展速度如此之快,首先,经战国晚期,秦以来对铁器的发展,到西汉时,已经出现“百练纲”这一类较为成熟
的技术,并且首先大量使用铁制兵器,以前的皮甲这时显的力不从心,铁制铠甲变代替皮甲紧跟着占据了历史舞台。
而且铁甲的出现与当时的军事政策是息息相关的,秦末的起义,楚汉的战争,以及西汉的统一,特别是汉武帝为了驱逐匈奴,
大力提高了军队素质以及装备质量。
当时的摇错,也提出了“器用利”“甲不坚密,与坦荡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的论点,在这里。
“甲不坚密”中的坚字,应该就是指铁甲质地的坚精!</P><P>我们再来谈谈“甲不坚密”中的密字。这个“密”字应该就是指鱼鳞甲片的精小与连缀的细密。</P><P>汉代前期的甲型中既有先秦铠甲的型制,也有汉时的新出甲型,鳞甲。
关于鳞甲,个人觉得有狭义与广义2种解释,
从狭义来看,鳞甲,顾名思义是形似鱼鳞的细蜜甲片以类似鱼鳞紧密排列的方式制作而成的甲衣。
但从广义来看,鳞甲是铠甲类别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光是指鱼鳞状的甲片,其他形制,只要是细密甲片连缀成的甲衣皆可
统称为鳞甲。其与扎甲之间的区分主要取决与甲片的大小,如果说方形的就是扎甲,半圆形的便是鳞甲是不科学的。极小的方形
甲片也可以称之为鱼鳞甲。从广义上认识鳞甲,有助于我们把这一类的甲胄放在历史长河以及东西方甲胄对比中宏观的看问题。</P><P>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在汉代前期,鱼鳞甲是服务于高级士兵或将领的。
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并做指挥状,应该是军官级别的人物。
而其他士兵都比较矮小,穿着麻鞋,便都穿着扎甲。这时期,由于甲胄制作技术以及生产力的问题,鱼鳞甲的普及率还是很低的。
但事情发展的很快,到了汉武帝时期,鱼鳞甲得到极大的发展,以出土的二十家子甲片为例。扎甲片只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七。并且甲片比
杨家湾的扎甲片小了近一半,其余的皆为鳞甲。其中不少鳞甲已经到了精小的极限。
此时的鱼鳞甲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已经为中国以后千百年铁甲的发展定下大的方向,以后铁甲片的基本形状和编缀方法
基本没有大变。变化大点的也基本上都是铠甲样式,甲片材料以及防护面积等。</P><P>现有的孝堂山画像、沂南石刻等刻画出来的披甲战士像来看,东汉铠甲的进步是出现了保护两腿的“鹘尾”和“腿裙”。到了汉朝中期,
出现了著名的百炼钢技术。此制法也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百炼钢技术出现后,东汉末年这种技术被引入盔甲制造业</P><P>西汉铠甲的出土情况和秦代铠甲的情况不一样,秦代铠甲为人所知,基本上是因为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而闻名的,因为秦始皇兵马俑的高度
写实性,后人对秦代军队的铠甲制式是较为明确的,但汉代有所不同,虽然汉代也出土了相当数目的兵马俑,但与前面相比,一是小了很多,
二是其刻画手法已远远不如前者写实,所以给搞清汉甲的样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好在汉代出土的甲衣实物不少,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研究
资料。</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