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95|回复: 9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7 00: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BB><FONT size=4><B>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图)</B></FONT>

2006-2-1发表于光明日报《光明观察》周刊
<a href="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46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466</FONT></A>
<a href="http://guancha.gmw.cn/uploadfile/200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guancha.gmw.cn/uploadfile/2006</FONT></A>-2/1/200621135942691.DOC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B><FONT color=#0000ff>摘要</FONT></B>

<FONT color=#ff7f50>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用来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总和生育率(TFR)反映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本文比较各国HDI和TFR,发现二者高度线性负相关:HDI越高,TFR越低;但HDI的提升却又得益于早期的高TFR。中国目前HDI相当于日本1960年、香港1975年、新加坡1980年、台湾1981年、韩国1982年的水平。这些国家当年在中国目前的HDI水平时候TFR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然后急剧下降。而中国男女分工紊乱、高离婚率、高不育不孕症发病率、高养育成本、HDI指标间不均匀、生育文化被破坏等因素决定了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年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而中国却没有这些国家当年的年龄结构优势,导致中国发展后劲不足。中国的HDI水平决定了中国的低生育意愿,1990年以来客观调查的超低TFR是可信的。本文结论是:中国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总和生育率也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然后会快速下滑,并且会随之出现经济停滞甚至衰退。建议:立即停止计划生育并出台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FONT>

<FONT color=#0000ff>目录:
一、前言—本文目的
二、从GDP发展观到HDI发展观
三、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定位
四、人类发展指数(HDI)与总和生育率(TFR)的负相关性
五、通过降低总和生育率(TFR)而提高人类发展指数(HDI)是“拔苗助长”
六、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人口变化趋势看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能有多少生育率
七、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
八、1990年以后的人口迷雾
九、用HDI发展观o(︶︿︶)o 唉人口迷雾
十、结论—停止计划生育并出台适度鼓励生育政策刻不容缓</FONT>

<B><FONT color=#dc143c>一、前言—本文目的</FONT></B>

从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已经35年了,从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已经26年。中国目前现实生育水平和人口状况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简单的问题。说它重要,因为人口政策攸关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发展,影响的是“以人为本”的“本”,涉及到所有家庭的核心利益;说它简单,是因为国家有专门的部门(计生委和统计局)定时调查,动态掌握数据。

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口必需可持续发展。生育率必须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在目前的寿命情况,就是每个妇女生育2.1-2.2个孩子,考虑不育不孕、单身等情况,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妇女平均得生育<B><FONT color=#0000ff>3个孩子</FONT></B>,由于相当部分家庭只愿意生育一两个,甚至丁克,就必须另外一些人生育四五个),才能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学界公认,1990年代初开始,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就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国家计生委、统计局的<B><FONT color=#0000ff>所有客观资料</FONT></B>(包括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都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2-1.3[1]。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人太多,而是劳动力不足。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如果中国现有生育政策不变,那么到2050年,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比中国多2亿人,而届时中国的老龄化将非常严重。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中国已经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期”将在2015年左右转为“人口负债期”。北大人口所乔晓春教授说,将生育率从高降到低是可能的,而将长期以来已经较低的生育率提高则是不太可能的,日本正在以增加婴儿补贴和幼儿看护基金的方式刺激其人口出生率,韩国政府从今年起鼓励人们做输卵管和输精管复通术,并为没有尽早鼓励生育而后悔。然而计生委系统和人口学界主流观点还是希望不要调整或者最多只是“微调”人口政策。他们反对调整人口政策的理由是“我们缺乏证据”,他们担心的是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会大幅超出世代更替水平[2,3]。

我在《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提出控制人口的“两手”理论[4]。本文从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这个宏观高度窥视调控人口的“右手”,以此推测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能达到多少生育率,从另外一种角度为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B><FONT color=#dc143c>二、从GDP发展观到HDI发展观</FONT></B>

长期以来,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政治家将人均GDP的提高作为政绩的唯一指标。盲目追求人均GDP必然导致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粗放式地污染环境,忽略人的本身发展(比如舍不得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投资)。这种粗放式的发展观已经严重透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已经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于注意到GDP发展观的缺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等人开始积极倡导一种“以人为本”式的发展观,并于1990年发起了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HDR)》系列书籍的写作和出版,以倡导和推行这种新的人类发展观。这一系列的报告在新的高度上重提了古代思想家的“以人为本” 的发展思想,提出了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进步服务的主张。根据这种新的发展观,人类发展就是拓展人的选择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长寿而健康、经受教育、享受到体面的生活,其它的选择包括政治自由、有保证的人权和自尊等等。Amartya Sen说:“人类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人类发展体现了以商品为中心战略的发展向以人为中心战略的发展的转变。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增强人们的能力满足需求,而不只是GDP增长 [5]。” 这种<B><FONT color=#0000ff>“以人为本” 的新型发展观近年来已经为我国政府所采纳</FONT></B>。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自1990年以来,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DI),该指数由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均GDP)合成一个复合指数,通常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HDI的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指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际美元值,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资利用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反映卫生发展状况;三是总入学率和识字率,以反映教育发展水平[6]。

由于人类发展层次多元化, HDI 将人类发展仅区分为三个维度,似乎太简化了。但 UNDP 认为在发展过程中,这三个范畴对人类而言是最必要的和最基础的,如果这些基本范畴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它的发展层次必然无法达到或没有意义。UNDP 经由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分析后指出, HDI 的三个成分近乎等权重的线性组合解释了88%的一般化变异数,大大强化了 HDI 在此议题上的客观代表性[7]。

联合国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0.5之间;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51~0.80之间;三是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81~1.0之间。

<B><FONT color=#dc143c>三、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定位</FONT></B>

我国HDI自2001年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来,总指数和三个分项指数不断提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公布了《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反映了各国2003年人类发展情况[8],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有57个,其平均HDI值为0.895;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有88个,其平均HDI值为0.718;低人类发展水平有32个,其平均HDI值为0.486。中国的HDI为0.755,在所有纳入统计的17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85位。

<B><FONT color=#0000ff>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国际比较</FONT></B>
------------------------------------------------------
地区----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3
香港---0.761--0.800--0.827--0.862--0.882---------0.916
新加坡-0.725--0.761--0.784--0.822--0.861---------0.907
韩国---0.707--0.741--0.780--0.818--0.855--0.884--0.901
巴西---0.645--0.682--0.698--0.719--0.747--0.783--0.792
泰国---0.614--0.652--0.678--0.714--0.749---------0.778
中国---0.525--0.558--0.594--0.627--0.683--0.728--0.755
印度---0.412--0.438--0.476--0.513--0.546--0.577--0.602
------------------------------------------------------
资料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公布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8]

从上表可见,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B><FONT color=#0000ff>香港1975年、新加坡1980年、韩国1982年、巴西1996年、泰国1996年的水平。印度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1986年的水平</FONT></B>。

<B><FONT color=#0000ff>日本历年人类发展指数(HDI)</FONT></B> [8,12]
------------------------------------------------------------------
年份--1960---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3
日本-0.750--0.830--0.857--0.882--0.895--0.911--0.925--0.936--0.943
------------------------------------------------------------------
从上表可见,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B><FONT color=#0000ff>日本1960年</FONT></B>的水平。

<B><FONT color=#0000ff>台湾历年人类发展指数(HDI)</FONT></B> [13]
-----------------------------------------------------------
年份--1980---1981---1982---1999---2000---2001---2002
台湾-0.728--0.757--0.781--0.886--0.891--0.895--0.902
-----------------------------------------------------------
从上表可见,中国大陆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B><FONT color=#0000ff>台湾1981年</FONT></B>的水平。

<B><FONT color=#0000ff>中国各省市的HDI比较</FONT></B>[14]
---------------------------------------------
排名-------HDI-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GDP指数
---全国---0.755----0.780-----0.840---0.650
1--上海---0.909----0.901-----0.908---0.919
2--北京---0.882----0.864-----0.926---0.856
3--天津---0.855----0.849-----0.890---0.824
4--浙江---0.817----0.835-----0.836---0.778
5--辽宁---0.808----0.823-----0.881---0.721
6--广东---0.807----0.833-----0.836---0.752
7--江苏---0.805----0.853-----0.823---0.748
8--黑龙江-0.786----0.821-----0.850---0.686
9--福建---0.784----0.821-----0.801---0.729
10-吉林---0.776----0.804-----0.874---0.650
11-山东---0.776----0.817-----0.796---0.714
12-河北---0.766----0.794-----0.834---0.670
13-海南---0.761----0.846-----0.806---0.631
14-o(︶︿︶)o 唉---0.757----0.788-----0.827---0.656
15-湖北---0.755----0.795-----0.827---0.644
16-山西---0.753----0.786-----0.861---0.612
17-湖南---0.751----0.794-----0.843---0.615
18-重庆---0.745----0.783-----0.845---0.607
19-河南---0.741----0.800-----0.809---0.615
20-内蒙古-0.738----0.762-----0.807---0.643
21-江西---0.732----0.753-----0.847---0.594
22-广西---0.731----0.810-----0.808---0.575
23-陕西---0.729----0.769-----0.829---0.589
24-四川---0.728----0.782-----0.813---0.587
25-安徽---0.727----0.800-----0.793---0.588
26-宁夏---0.712----0.783-----0.759---0.594
27-青海---0.684----0.730-----0.713---0.608
28-甘肃---0.675----0.730-----0.749---0.547
29-云南---0.657----0.690-----0.715---0.567
30-贵州---0.639----0.694-----0.731---0.491
31-o(︶︿︶)o 唉---0.586----0.680-----0.478---0.599
---------------------------------------------

<B><FONT color=#dc143c>四、人类发展指数(HDI)与总和生育率(TFR)的负相关性</FONT></B>

我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资料,比较了世界各国的HDI和总和生育率(TFR,反映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发现<B><FONT color=#0000ff>HDI越高,TFR越低</FONT></B>[4]。而人均GDP与TFR之间的相关性却比较差,可见GDP不是一个好的TFR预测指标。

<a href="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112212155470521.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112212155470521.jpg" border=0></A>
图片:<a href="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112212155470521.jpg"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112212155470521.jpg</FONT></A>   

虽然总体来说,HDI越高TFR越低,但是由于区域<B><FONT color=#0000ff>文化、宗教、民族心理</FONT></B>等的差别,在同等HDI的情况下,TFR并不完全一致。

<B><FONT color=#0000ff>不同类型国家的HDI(2003年)和TFR(2000-2005年) </FONT></B>[8]
-------------------------------------
地区--------------平均HDI------平均TFR
世界平均------------0.741--------2.6
发展中国家----------0.694--------2.9

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0.486--------5.8
中水平人类发展国家--0.718--------2.5
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0.895--------1.7

低收入国家----------0.593--------3.9
中收入国家----------0.774--------2.1
高收入国家----------0.910--------1.7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0.769--------1.9
中欧、东欧和独联体—0.802--------1.5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0.797--------2.5
阿拉伯国家----------0.679--------3.7
南亚地区------------0.628--------3.2
-------------------------------------

几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B><FONT color=#0000ff>中华文化圈地区</FONT></B>(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的生育率比其他地区低(在一个国家内部,<B><FONT color=#0000ff>华人</FONT></B>生育率比其他民族低);曾经是<B><FONT color=#0000ff>社会主义国家</FONT></B>(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可能是因为对传统生育文化的破坏比较彻底)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低;<B><FONT color=#0000ff>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FONT></B>的生育率比其他国家高;尤其<B><FONT color=#0000ff>穆斯林国家</FONT></B>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比如日本、新加坡生育率只有1.3,台湾、韩国不到1.2,香港只有0.9;而欧美主要大国中美国生育率还有2.0,法国1.9,英国1.7。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0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color=#0000ff>新加坡历年人类发展指数(HDI)和各种族生育率</FONT></b>[9]
------------------------------------------------------------
年份—-HDI--全国生育率--华人生育率--马来人生育率--印度人生育率
1980--0.761----1.82--------1.73--------2.19----------2.03
1990—0.822----1.83--------1.65--------2.69----------1.89
2000—0.886----1.60--------1.43--------2.54----------1.58
2001—0.890----1.41--------1.21--------2.45----------1.50
------------------------------------------------------------

我在<B><FONT color=#0000ff>《停止计划生育也难以防止今后中国人口剧减》</FONT></B>一文已经初步分析了中华文化圈地区的生育率比其他地区要低的原因[10]。我在<B><FONT color=#0000ff>《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FONT></B>根据中国1970年以来的HDI推测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的生育率并据此分析了没有计划生育情况下的中国人口增长情况[11]。

<B><FONT color=#dc143c>五、通过降低总和生育率(TFR)而提高人类发展指数(HDI)是“拔苗助长”</FONT></B>

既然TFR越低,HDI越高,那么通过降低TFR,就可以提高HDI了,岂不说明计划生育是正确的?这只是一种<B><FONT color=#0000ff>表浅的认识</FONT></B>。HDI升高确实导致TFR降低,我在多篇文章已经陆续分析了HDI升高导致TFR降低的原因[10,4]。现归纳如下:
1、养老逐步社会化:养育孩子是国家的财富,但却是个人的高消费,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少福,造成了“不劳(养育孩子)而获(养老金)” 对养老金这个“大锅饭”的投机空间。
2、养孩子成本增高(教育周期延长是其中一个原因。以前孩子几岁就开始干活,12、13岁就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了,现在到20岁左右才成为劳动力)。
3、避孕率增加,婚龄、育龄延迟。
4、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
5、女性受教育的总体水平提高和教育年限延长,导致女性育婴期缩短;同时,妇女就业率上升,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养育孩子,职业妇女一般不愿多生小孩受拖累。
6、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不育不孕人群比例就已经超过10%;中国古代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但生育能力不高,有的甚至需要过继兄弟的儿子才能延续皇权;我国不育不孕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接近发达国家15%到20%的比率;娼妓和婚外情泛滥所致生殖道感染也是重要原因)。
7、政府忽视人口再生产,只关注物质再生产,男女分工紊乱。
8、经济政策所致心理安逸感下降。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心理抚养能力下降。
10、电视、电脑等娱乐活动等导致性生活减少,无性婚姻的兴起。

但降低TFR却并不能升高HDI,刚好相反,<B><FONT color=#0000ff>HDI的提高是得益于当年的高TFR的</FONT></B>。比如日本在1940年平均每个妇女都还是生育5个左右孩子,这些年轻劳动力使得日本经济腾飞,日本在1960年代后期进入高等人类发展国家(当时年龄中位数只有<B><FONT color=#0000ff>20出头</FONT></B>)。但随着1950年代生育率的急降,社会逐步老年化,199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长达十几年的经济停滞期,现在日本的年龄中位数为<B><FONT color=#0000ff>43岁</FONT></B>了(美国36岁),到2025年将超过<B><FONT color=#0000ff>50岁</FONT></B>(美国不到39岁)[15] 。1985年日本65及以上老人占10.3%(美国为11.9%),到2025年增加到25.8%(美国为18.5%),增加2.25倍(美国只增加1.55倍)[16]。随着1950年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退出劳动市场,开始呈现出<B><FONT color=#0000ff>“日”薄西山</FONT></B>的趋势。

同样,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在1970年之前都还是高生育率,不断增加的有活力的劳动力创造了经济奇迹,使得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迅速起步,在1980年代先后进入高等人类发展水平,当时中位年龄只有21-24岁(比如韩国1980年只有21.8岁)[17]。1980年代之后生育率相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现在韩国、台湾生育率只有1.2,新加坡只有1.3,而香港更是只有0.9,香港、新加坡、韩国的中位年龄2005年分别为39.4、36.8、34.5岁[18]。由于1970年代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仍然没有退出劳动市场,这些地区的经济仍然会惯性地增长一段时间,但20年之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停滞不可避免。尤其是香港,目前生育率只有0.9,而年龄中位数已经接近40岁,要是没有大陆移民的话,经济衰退为期不远,<B><FONT color=#0000ff>今后香港特首将越来越不好当</FONT></B>。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腾飞时期,但因为计划生育,<B><FONT color=#0000ff>中国却没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年那么好的人口结构</FONT></B>,中国目前HDI为0.755,还没有进入高等人类发展水平,但中位年龄目前已达<B><FONT color=#0000ff>32岁了</FONT></B>(新加坡在1990年HDI为0.822的时候,中位年龄还只有29岁;日本在1975年HDI为0.857的时候,中位年龄还只有30岁),而目前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菲律宾、巴拉圭、厄瓜多尔的中位年龄分别只有22、21、23岁。到<B><FONT color=#0000ff>2025年</FONT></B>,中国的中位年龄将达<B><FONT color=#0000ff>39岁</FONT></B>(将高于美国)[17],相当于现在香港的水平,但是那时候中国的HDI是难以达到香港1990的水平的。中国2001年65岁以及上老人占7.1%(HDI为0.73左右)[19], 相当于日本1970年的水平(HDI为0.83)。 这些意味着<B><FONT color=#0000ff>中国后劲不足</FONT></B>(虽然过去高生育率出生的劳动力仍然可以确保中国在近15年内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我在《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20]以及《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4]中提出人口增长呈S形变化,上升段越长,一个民族占全球比例就会越大。其实HDI的增长也是呈S形变化的:低水平缓慢增长期、快速上升期、高水平缓慢增长期。人口结构决定了这个快速上升期的长短,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在经济起步后生育率急剧下降,人均扶养比下降,形成一个所谓“人口红利”期,HDI上升很快,但是人口老化也很快,从而限制了上升期的长度。法国、美国在经济起飞后,生育率长期保持在2-3之间,就是现在也还有1.9-2.0,比较合理的人口结构提供了长期发展的潜力,快速上升期比较长。中国强制性地实行计划生育,降低生育率,但又粗放式地消耗这个“人口红利”,缩短HDI快速上升期。而印度虽然暂时的上升速度不如中国,但人口结构决定了后劲很足。换句话说,<B><FONT color=#0000ff>人口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是长跑还是短跑</FONT></B>,中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是短跑,而美国、法国、印度等国是长跑。短跑的速度快,但跑的不远;长跑的速度慢,但跑得远。选择短跑还是长跑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政治家的思路的宽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Peter Schwartz甚至认为人口决定了<B><FONT color=#0000ff>苏联的崩溃</FONT></B>。美国在二战后出现婴儿潮并引进移民;而苏联却不愿意生孩子,生育率在1930年代生育率就开始下降,但又没有引进移民,并且人均寿命又比美国短(包括很多青壮年劳动力过早死亡)。1950年代、1960年代,美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分别为3.5、3.0左右[21],而苏联却分别只有2.6、2.2左右[22]。美国因为“性开放”,生育率1973年后降低到1.8左右,直到1980年代末才恢复到2.0左右,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生育率维持在2.0左右,比美国稍高。苏联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1980年代末最为严重,导致1991年的崩溃。要是多捱几年,等到1973之后出生的人成为劳动力,说不定苏联能够渡过难关。


从HDI和生育率的辩证关系看,<B><FONT color=#0000ff>不要拘泥于</FONT></B>人口零增长和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既然科技进步使得人口容量增加快于寿命的延长,因此人口适度增长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理想的人口增长方式是保持中位年龄在一个恒定的范围(最好在35岁以内,不要超过40岁)。

可见,看待TFR与HDI的关系的不同视角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通过降低TFR而提高HDI只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B><FONT color=#0000ff>少年中国一去不复返了</FONT></B>!

<B><FONT color=#dc143c>六、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人口变化趋势看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能有多少生育率</FONT></B>

<a href="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131112759892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1311127598928.jpg" border=0></A>

图片:各国生育率下降曲线  
<a href="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1311127598928.jpg"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1311127598928.jpg</FONT></A>

<B><FONT color=#0000ff>各地区历年生育率</FONT></B>[23-29]
---------------------------------------------------
年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巴西-印度-中国
1947-4.53-hhhh-tttt---ssss-kkkk-tttt-bbbb-iiii-cccc
1949-4.34-hhhh-tttt---ssss-kkkk-tttt-bbbb-iiii-6.14
1950-3.70-hhhh-tttt---ssss-kkkk-tttt-bbbb-5.97-5.81
1951-3.30-hhhh-7.04---ssss-kkkk-tttt-bbbb-iiii-5.70
1952-3.00-hhhh-6.62---ssss-kkkk-tttt-bbbb-iiii-6.47
1953-2.70-hhhh-6.47---ssss-kkkk-tttt-bbbb-iiii-6.05
1954-2.50-hhhh-6.43---ssss-kkkk-tttt-bbbb-iiii-6.28
1955-2.40-hhhh-6.53---ssss-kkkk-tttt-bbbb-iiii-6.26
1956-2.20-hhhh-6.51---ssss-kkkk-tttt-bbbb-iiii-5.85
1957-2.00-hhhh-6.00---ssss-kkkk-tttt-bbbb-iiii-6.41
1958-2.10-hhhh-6.06---ssss-kkkk-tttt-bbbb-iiii-5.68
1959-2.00-hhhh-5.99---ssss-kkkk-tttt-bbbb-iiii-4.30
1960-2.00-hhhh-5.75---5.45-5.98-6.39-bbbb-6.57-4.02
1961-2.00-hhhh-5.59---5.26-kkkk-tttt-bbbb-iiii-3.29
1962-2.00-hhhh-5.47---5.20-kkkk-6.39-6.15-6.51-6.02
1963-2.00-hhhh-5.35---5.01-kkkk-tttt-bbbb-5.81-7.50
1964-2.10-hhhh-5.35---ssss-kkkk-tttt-bbbb-iiii-6.18
1965-2.10-hhhh-4.82---4.70-4.95-6.22-bbbb-6.23-6.08
1966-1.60-hhhh-4.82---4.50-kkkk-tttt-bbbb-iiii-6.26
年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巴西-印度-中国
1967-2.20-hhhh-4.22---3.95-kkkk-6.11-5.38-6.04-5.31
1968-2.10-hhhh-4.33---3.56-kkkk-tttt-bbbb-iiii-6.45
1969-2.10-hhhh-4.12---3.25-kkkk-tttt-bbbb-iiii-5.72
1970-2.10-hhhh-4.00---3.09-4.53-5.44-4.98-5.77-5.81
1971-2.20-3.41-3.71---3.04-4.54-tttt-bbbb-iiii-5.44
1972-2.10-3.30-3.37---3.05-4.14-4.99-4.72-5.59-4.98
1973-2.10-3.20-3.21---2.80-4.10-tttt-bbbb-iiii-4.54
1974-2.10-3.00-3.05---2.36-3.81-tttt-bbbb-iiii-4.17
1975-1.90-2.70-2.83---2.08-3.47-4.55-bbbb-5.35-3.57
1976-1.90-2.50-3.08---2.11-3.05-tttt-bbbb-iiii-3.24
1977-1.80-2.45-2.70---1.82-3.02-4.25-4.30-5.18-2.84
1978-1.80-2.30-2.71---1.76-2.65-tttt-bbbb-4.83-2.72
1979-1.80-2.20-2.66---1.79-2.90-tttt-bbbb-iiii-2.75
1980-1.80-2.06-2.52---1.74-2.83-3.48-3.90-4.95-2.24
1981-1.70-1.95-2.46---1.72-2.66-tttt-bbbb-iiii-2.63
1982-1.80-1.90-2.32---1.71-2.42-2.96-3.63-4.80-2.87
1983-1.80-1.70-2.16---1.61-2.08-tttt-bbbb-iiii-2.42
1984-1.80-1.55-2.05---1.62-1.76-tttt-bbbb-iiii-2.35
1985-1.80-1.50-1.89---1.61-1.67-2.79-bbbb-4.44-2.20
年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巴西-印度-中国
1986-1.70-1.39-1.68---1.43-1.60-2.73-bbbb-iiii-2.42
1987-1.70-1.31-1.70---1.62-1.55-2.57-2.96-4.20-2.59
1988-1.70-1.35-1.85---1.96-1.56-tttt-bbbb-4.07-2.31
1989-1.60-1.30-1.68---1.75-1.58-tttt-bbbb-iiii-2.25
1990-1.50-1.30-1.81---1.87-1.59-2.27-2.74-3.80-2.37
1991-1.50-1.30-1.72---1.77-1.74-2.17-bbbb-iiii-1.80
1992-1.50-1.35-1.73---1.76-1.78-2.10-2.60-3.54-1.68
1993-1.50-1.35-1.76---1.78-1.67-tttt-bbbb-iiii-1.57
1994-1.50-1.35-1.76---1.75-1.67-tttt-2.54-iiii-1.47
1995-1.40-1.30-1.78---1.71-1.65-2.02-bbbb-3.40-1.48
1996-1.40-1.20-1.76---1.70-1.58-tttt-bbbb-iiii-1.36
1997-jjjj-1.10-1.77---1.64-1.54-1.90-2.30-3.30-1.31
1998-jjjj-0.99-1.47---1.49-1.47-tttt-bbbb-3.20-1.31
1999-jjjj-0.97-1.56---1.48-1.42-tttt-bbbb-3.10-1.23
2000-jjjj-1.02-1.68---1.60-1.47-1.84-bbbb-3.06-1.23
2001-jjjj-0.93-1.40---1.42-1.30-1.82-bbbb-2.98-cccc
2002-jjjj-hhhh-1.34---ssss-1.17-tttt-bbbb-iiii-cccc
2003-jjjj-hhhh-1.24---ssss-1.19-tttt-bbbb-iiii-cccc
2004-1.26-hhhh-tttt---ssss-kkkk-tttt-1.97-2.91-cccc
年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巴西-印度-中国
---------------------------------------------------

<B><FONT color=#0000ff>中国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60年、香港1975年、新加坡1980年、台湾1981年、韩国1982年、巴西1996年、泰国1996年的水平。印度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1986年的水平。</FONT></B>值得说明的是,泰国依附于佛教、巴西依附于天主教、印度依附于印度教的<B><FONT color=#0000ff>生育文化</FONT></B>没有破坏,而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已经被“反封建”和计划生育的长期宣传破坏几尽。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在消失。

将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这些文化背景与中国相同的地区达到中国现在发展水平后的生育率进行比较,将日本1960年、香港1975年、新加坡1980年、台湾1981年、韩国1982年算为第1年,相当于中国的2003年,依次排列,假定中国今后情况与这些地区当年情况一致的话,将这些地区的生育率平均,推算中国在停止计划生育情况下今后的生育率。比如这些地区在达到中国2003年水平后的第1年平均生育率为2.27,第4年(中国2006年)为1.95,第20年(中国2022年)为1.5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0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color=#0000ff>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生育率推测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生育率
</FONT></b>--------------------------------------------------------
HDI 达中国----------------------------------------中国今
现水平后年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平均--后年份
1-------------2.00--2.70--2.52---1.72--2.42--2.27--2003
2-------------2.00--2.50--2.46---1.71--2.08--2.15--2004
3-------------2.00--2.45--2.32---1.61--1.76--2.03--2005
4-------------2.00--2.30--2.16---1.62--1.67--1.95--2006
5-------------2.10--2.20--2.05---1.61--1.60--1.91--2007
6-------------2.10--2.06--1.89---1.43--1.55--1.81--2008
7-------------1.60--1.95--1.68---1.62--1.56--1.68--2009
8-------------2.20--1.90--1.70---1.96--1.58--1.87--2010
9-------------2.10--1.70--1.85---1.75--1.59--1.80--2011
10------------2.10--1.55--1.68---1.87--1.74--1.79--2012
11------------2.10--1.50--1.81---1.77--1.78--1.79--2013
12------------2.20--1.39--1.72---1.76--1.67--1.75--2014
13------------2.10--1.31--1.73---1.78--1.67--1.72--2015
14------------2.10--1.35--1.76---1.75--1.65--1.72--2016
15------------2.10--1.30--1.76---1.71--1.58—1.69--2017
16------------1.90--1.30--1.78---1.70--1.54--1.64--2018
17------------1.90--1.30--1.76---1.64--1.47--1.61--2019
18------------1.80--1.35--1.77---1.49--1.42--1.57--2020
19------------1.80--1.35--1.47---1.48--1.47--1.51--2021
20------------1.80--1.35--1.56---1.60--1.30--1.52--2022
21------------1.80--1.30--1.68---1.42--1.17--1.47--2023
--------------------------------------------------------

从中国各省市的情况看,比较当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生育率,中国目前有一大半的省份在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将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而上海HDI相当于台湾、新加坡、韩国近年的水平,相当于欧洲的葡萄牙的水平,台湾、新加坡、韩国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葡萄牙也只有1.5 。中国排名最后的o(︶︿︶)o 唉人口只有两百多万,藏族历史上繁衍速度就比较慢,并且藏族作为世界独特的高原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对这样的民族要是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无论从哪种角度上讲都是不合适的。排名倒数第二的是贵州,HDI为0.639,相当于非洲摩洛哥(HDI为0.631,排名124)的水平,高于印度(HDI为0.602,排名127)的水平,摩洛哥2000-2005年平均生育率只有2.8,印度2005年的生育率也只有2.78左右。需要说明的是,摩洛哥是穆斯林国家,印度的印度教生育文化仍然很有生命力。而贵州虽然整体HDI只有0.639,但由于一大半的育龄人口都进沿海打工,这些人口HDI是远远高于0.639的。换句话说,在停止计划生育后,就是贵州这样最不发达省份,也只有一小半的育龄人口的生育率将超过2.5(但也低于2.8)。

<B><FONT color=#dc143c>七、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也将达不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中国目前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FONT></B>

上一节讨论是在假定中国今后情况与日本等地区当年情况一致的情况,推算中国在停止计划生育情况下今后的生育率。但事实上,中国的情况与当年这些地区并不一致。以下原因决定了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生育率还达不到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当年的水平:

1、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先行国家和自己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手段降低生育率,比如日本在1960年达到中国现在发展水平之后,除了1966年是“火马年”不吉利避开生育外(日本民间认为,出生在火马年的女孩会很不幸),生育率维持在2.0以上长达14年;而香港在1975年达到中国现在发展水平后,生育率维持在2.0以上仅仅6年;台湾5年;韩国只有2年。中国发展比日本等国晚,但避孕手段比当年这些国家要齐全,电视等普及率等要比当年这些国家高,并且出现电脑、网络等新型娱乐方式。此外新型生育观念、思潮(如丁克思潮、对同性恋的宽容)很容易从前行国家流传到后发国家。

2、中国男女分工紊乱: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其实就体现了男女在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分工。恩格斯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但是中国现在忽略人口再生产,一味将在物质再生产的贡献作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大小。根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占男性的86%,在所有165个参评国家中排名17,明显高于日本(68%)、香港(66%)、台湾(66%)、新加坡(64%)、韩国(71%)、印度(50%),世界平均是69%,高生育率的阿拉伯国家、拉美国家、南亚国家平均分别为42%、52%、52%;国会议员女性比率中国为20.2%,在所有参评的168个国家排名45位,高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中国女性收入相对男性的比例为66%,在所有参评的154个国家中排名23位,高于日本(46%)、香港(55%)、台湾(52%)、新加坡(51%)、韩国(48%)、印度(38%)。为测度两性发展差异,联合国还发布性别发展指数(GDI),选用指标为女性及男性的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与毛入学率,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估计年收入等四项。中国的GDI排名比HDI排名靠前3位,而日本GDI排名却比HDI排名推后3位。从这些数据看,中国女性过多地参与物质再生产,就会降低放在人口再生产的精力和时间,必然引起生育意愿的降低。男女分工是家庭的存在的理由,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一方压制另一方而双方都心安理得,在这方面丈夫是压制方,但在另外一方又是被压制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维持一个稳定的家庭,从短时看可能有委屈,但从长远看对双方都有利,尤其对孩子有利。现在中国女性过度地参与物质再生产,是中国目前就业压力的重要原因,妇女在物质方面对丈夫的依赖性下降,导致离婚率增高、结婚率下降、丁克家庭比例增高。人性都有弱点,古代各国通过礼教压制女性固然不对,但现在纵容女性的人性弱点(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的关系,女性集中的单位也是最难处理关系的单位)膨胀难道又对?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日本、美国、欧洲国家),妇女结婚后都改随夫姓,现在中国不但妻子不改姓,连孩子都有的随母姓了,延续了数千年的姓氏体系(有遗传学的依据)现面临崩溃。现在中国七成离婚家庭由女性提出,这说明女权在中国已经超“度”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很多是独生女,他们的父母对女儿的培养是专向于在物质再生产的,依赖于独生女养老,女儿在经济上的能力将影响父母在将来家庭的地位,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女性不得不过度地参与经济活动,今后的生育意愿很难提高。男女分工明确并不意味着歧视女性,妻子要有“家庭白领”的优越感:丈夫白天当劳工,晚上当老公。男女分工明确也并不意味着要将妇女全部赶往家里,古代男耕女织,也还需要“女织”补贴家用,现在育婴期毕竟只有几年(最多十几年),育婴期结束后女性要是还停留在家中而不参与物质再生产,对社会、对家庭、对妇女本人都是不合适的,而现在幼儿园的功能在增强,妇女更有条件“育儿、工作两不误”。

3、中国离婚率过高。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离婚率持续上升,2003年离婚率比1979年增加5倍,离婚水平已超过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32]。意味着中国现在离婚率远远高于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的当年水平。生育时间是有限的,离婚意味着浪费生育时间,离婚并且增加抚养孩子的成本。离婚率太高,对社会的稳定不利,也必将降低生育率。高离婚率是一种社会病,这已经在国际上取得共识,在世界各国政治家正在为高离婚率而伤透脑筋、并且正想尽办法降低离婚率(比如英国延长离婚案的处理时间,夫妇有更长的时间冷静下来思考,不必赶着办离婚手续,避免情绪性离婚)的时候,但一些中国的所谓的“学者” 偏偏认为离婚率增加和对同性恋的认同反映社会进步。与中国的文革几乎同时,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一场“性解放”运动,间接地滋生出来的高离婚率、低结婚率、盗窃、抢劫、暴力、吸毒、贩毒以至o(︶︿︶)o 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1980年代后痛定思痛,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发起了保护贞操运动、强调忠贞,反对性滥交,结婚率在增加,离婚率在197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在1980年代开始稳步下降。所有数字均表明美国人正在重拾家庭观念,社会正逐步迈向稳定,生育率也从1970年代的1.8增加到现在的2.0以上[21]。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事情正在变本加厉地在中国重演。中国要降低离婚率,必须增加离婚的法律难度,尤其要加强对未成年孩子的保护,加强对已经生育孩子的妇女的法律保护(在经济上要补偿她们因为育儿的物质损失和因此而导致的工作技能上的损失)。

4、中国平均HDI为0.755,城市平均为0.801,农村为0.67。有一个重要现象值得注意:9亿农民中去掉老年人和小孩外,育龄人口一共只有三亿多。而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主要是育龄人口,就是说农村育龄人口大多进城了。这些进城的育龄农民工的HDI高于农村而接近城市。

5、中国HDI三项指标不均匀:中国的HDI为0.755,在所有纳入统计的17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85位。其中我国预期寿命指数为0.78(世界中等水平0.70),居第73位;教育指数0.84(世界中等水平的0.75),居第93位;GDP指数0.65(世界中等水平0.70),居第97位。生育意愿受教育指数的影响最大。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的,生育率只有1.2的水平,远低于平均水平[33]。由于教育指数偏高,意味着中国的生育意愿比HDI为0.755的时候日本等国要低;GDP指数偏低,意味着养育孩子能力却要比这些国家当年偏低。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预期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偏高,很大程度是吃改革开放之前的老本,改革开放之后是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如:在1970-1975年时候中国预期寿命比韩国长0.6岁,现在比韩国短5.4岁。)

6、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比当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要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见,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比非洲穷国都少,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我国却没有。即便如此,中国的教育指数仍然超前于GDP指数,除了以前的根基不错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家庭的重视教育的传统,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少,但家庭对教育投入高,这就导致教育成了家庭的主要负担,养育孩子的相对成本高(海外华人生育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人养育孩子的成本明显高于其他种族),养育能力低,这就必然降低生育意愿。中国在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不健全,提高生活压力,也导致家庭养育能力下降。

7、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女性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对降低生育率影响很大。1991年,我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是22.23岁,1996年就增长到23.20岁,2001年增长到24.15岁,现在又再有增长。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的上升,主要是由农村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的上升所导致的。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直接导致了初育年龄的后推。1993年我国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为23.70岁,1994年为23.87岁,1995年为24.04岁,1996年为24.24岁,1997年为24.48岁[30]。而韩国在1981年时候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只有23.2岁[31]。中国城市化在加速,初婚初育年龄将进一步下降。

8、中国不育不孕症发病率比这些地区当年要高。除了不明原因的全球不育不孕比例激增外,中国的性病发病率不断升高也是重要原因。此外人流比例增高也是一个原因。

9、几十年的计划生育的宣传对生育文化和传统信仰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穆斯林国家的高生育率和美国摩门教的高生育率,主要归功于其生育文化。而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育率都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初“反封建”、“反宗教”等的政治宣传破坏了原有的生育文化。计划生育还破坏了生育器官:输卵管、输精管接扎。正常情况下剖腹产比例只会在15%左右,现在中国因为反正只允许生一个,子宫是一次性的功能,47%的孕妇选择剖腹产。剖腹产不仅破坏了生理过程,更提高了下次怀孕的风险,并使今后的胎儿在一个不完整的子宫里发育。少生奖给人一种少生孩子是为社会做贡献、今后不用担心养老的幻觉的幻觉。这种幻觉严重影响生育意愿。

10、在中国老年化压力下和劳动力优势丧失后,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将会变缓,但生育定势已经形成,而相对养育能力又下降,必然降低生育意愿。理论上低HDI伴随高生育率,但HDI由高速增长变为低增长甚至停滞时,生育率却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比如,俄罗斯的HDI在1990年为0.824,随着苏联解体,HDI降低,1995年降低到0.779[6],但生育率却不但不上升,反而从1980年代的2.1左右急剧下降到1985年的1.3,虽然政府鼓励生育,但生育率一直维持在1.2-1.3的超低水平[34]。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0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color=#dc143c>八、1990年以后的人口迷雾

</FONT></b>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6.0左右奇迹般地在1990年左右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并且<B><FONT color=#0000ff>所有的客观数据</FONT></B>都显示1990年代中期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3左右(没有任何客观数据显示还有1.5以上的生育率) [1],平均生育意愿也不到1.8 了[10]。但无论是官方还是学者,都不敢承认这个事实,这也就导致了“无论是官方还是学者,都无法确切地知道中国的生育率水平”[3],但计划生育政策却还是一如既往地执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22。人口学界和计生委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对于中国的低生育意愿,他们认为是因为现实条件有限而“潜藏起来”了,为了证明这一点,计生委系统通过媒体夸张性地宣传高收入人群的超生情况[35,36],但他们却对香港0.9的生育率、台湾的1.2的生育率视而不见。对于客观的1.3左右的生育率,他们认为是因为超生隐瞒,他们纷纷用不同的方法修正这个结果。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对《财经》如此解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调查结果是1.22,但是由于人口漏报的比例是1.81%,于是重新把这部分填回去进行误差校正,总和生育率就成了1.75,社会上一般讲1.8左右。”[37] 人口普查当然有滤报,但也有重报,比较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滤报和重报基本抵消,人口普查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38]。要是依照田雪原的计算法,不计算重报, 12.4亿人口依照1.8%的滤报共有两千多万人口(难怪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从12.416亿修正为12.658亿)。就算总人口真有1.8%的滤报,那也是所有年龄组滤报出来的,不能将两千多万滤报人口全部加在最近几年的新出生人口上面。近年每年出生1300万左右,生育率为1.3左右;而要达到1.8的生育率,每年需要出生1800多万;可见1.3的生育率与1.8的生育率之间存在500多万的人口差距,但要是用1.8%滤报出的两千多万来补的话,可以补好几年,生育率像<B><FONT color=#0000ff>永动机</FONT></B>一样可以永远“保证”在1.8。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以历年全国小学在校人数为基础进行估算,得出的结果是1.7[3]。尽管他自己也承认,作为一种间接估计,“其准确度还是有一定风险”,但他估算的1.7的生育率却被计生委和人口学界像落水者抓住稻草一样紧紧抓住,成为继续现有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但在生育率“稳定在1.7”的同时,各地小学合并却也不争气地“稳步”地进行。1994年以来,全国小学新入学人数一直在直线下降。湖南省浏阳市10年前有小学1099所,到2005年只剩326所,小学生人数在几年间锐减了61%,其中白沙乡10年前有20所小学,现在只剩下一所[2]。湘西洪江市双溪镇1993年小学生是3600多人,2004年只有1400多人了,现在年出生在210人左右。并校后很多农村孩子每天需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路上学,家长需要花费半个劳动力的时间接送孩子上学;并校也意味着中小学老师的失业问题;有些地方的教育经费是与在校学生人数挂钩的。存在这么大的利益空间,难道小学在校人数没有虚报的可能?

“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B><FONT color=#0000ff>没有一例</FONT></B>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翟振武教授说[3]。 然而翟振武教授却忽略了高达12.5%不育不孕症发病率[39]和大量的丁克家庭(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的李小平教授就是“<B><FONT color=#0000ff>一例</FONT></B>”;11.3%的大学生选择了“丁克家庭”[40])。

相对来说,田雪原、翟振武教授的估算还算保守的,有些人口学家甚至估算出中国还有2.3的生育率[3]。

计生委主任张维庆说:“根据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平均初育年龄有所推迟,符合政策生育率不断提高,主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比例逐年上升。”[41] 既然均初育年龄不断推迟,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比例逐年上升,那么为什么生育率还一直“稳定在1.8”?

经过人口学家的“<B><FONT color=#0000ff>共同努力</FONT></B>”,中国的生育率在<B><FONT color=#0000ff>字面意义上“稳定在1.8”十多年了</FONT></B>,创造了世界现代人口史上的一项奇迹。但<B><FONT color=#0000ff>中央的人口目标却一次次落空</FONT></B>。

党中央1990年将2000年人口控制目标调整为控制在 “13亿以内” [42]。1990年中国人口11.43亿,1991年到2000年这10年共死亡0.796亿,意味着依照中央的意图,这十年需要出生2.37亿,平均生育率为<B><FONT color=#0000ff>2.1</FONT></B>;然而,实际上这10年只出生1.59亿,只相当于原计划的67%,<B><FONT color=#0000ff>少生0.78亿</FONT></B>。

1996年3月10日o(︶︿︶)o 唉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六次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o(︶︿︶)o 唉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指出:到2000年,全国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43]。1995年底中国人口12.11亿,就是说按照中央的部署,从1995年底到2000年底需要增加8879万人,考虑这5年共死亡0.405亿左右,出生人口需要达到1.2929亿,平均每年出生2583万,平均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B><FONT color=#0000ff>2.23</FONT></B>;然而,这五年实际上只出生0.6898亿,比预期<B><FONT color=#0000ff>少出生0.603亿</FONT></B>,平均每年才出生1380万,平均总和生育率才1.2。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客观数据显示,到200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才达到12.416亿,总和生育率只有1.22。王广州分析了滤报和重报后中认为2000年人口普查 “总人口数量则应该在12.26至12.48亿之间”,说明人口普查数据是准确的[38]。但人口学界和计生委系统仍然将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修正”成12.658亿,比客观调查数据12.416亿多出2420万。1995年2月15日是12亿人口日。1995年到2000年之间每年死亡人数是800万左右,这六年共死亡4840万左右,这是人寿规律所决定的(中国医疗虽然成本提高,但人均寿命并没有缩短),这个数字是不会有问题的。那么,依照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这近6年的时间内共增加4160万,扣去死亡的人口,等于共出生近9000万;依照“修正”的12.658亿,意味着共出生11420万,比调查出来的数据多出27%,<B><FONT color=#0000ff>这种“修正”也太大胆了吧</FONT></B>(这已经不是“<B><FONT color=#0000ff>水平</FONT></B>”的问题,而是“<B><FONT color=#0000ff>常识</FONT></B>”的问题了,小学生<B><FONT color=#0000ff>瞎猜</FONT></B>也不至于差别这么多)!

在人口学界将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修正”成12.658亿后(加上11月1日之后增加的人口,2000年底人口为12.71亿),中央再次确立人口目标:到2005年,全国大陆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44]。就是说,这5年需要增加5900万,这五年死亡4160万左右,意味着需要出生1亿人口,每年平均2000万,平均总和生育率为<B><FONT color=#0000ff>1.9</FONT></B>;然而,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才达到13亿,这四年只增加2900万,死亡3300万,平均每年只出生1550万,平均总和生育率只有1.45,比预期少出生22.5%。2005年初的13亿,加上2005年增加的大约700万人口,到2005年底总人口也不过13.07亿,就是说2000年到2005年这5年<B><FONT color=#0000ff>又少出生2300万</FONT></B>。

中央知道2010年是不可能达到原计划的14亿人口目标,2005年中央将2010年的人口目标降低为13.7亿。这就意味着这几年平均总和生育率也得在<B><FONT color=#0000ff>2.0以上</FONT></B>[45]。

2005年11月14日,在“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经验交流暨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表示:“按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1.8预测,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3.7亿、14.6亿,2033年前后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41] 张主任用1.8的总和生育率竟然预测出2010年、2020年、2033年中国人口将分别达到13.7亿、14.6亿、15亿! 2003年国家计生委用1.8的总和生育率,预测到2005年中国人口达到13.24亿,到2010年达到13.7亿,到2020年达到14.54亿,到2033年达到14.85亿[53]。可见张维庆的讲话是在计生委2003年的预测的基础上加以夸张而得来的。但计生委2003年的预测准确吗?2002年底中国人口为12.845亿(在“修正”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计生委2003年用1.8的生育率预测到2005年中国人口达到13.24亿,但实际上只有13.07亿,<B><FONT color=#0000ff>平均每年只增加750万,两年多的预测就相差1700万,这种预测可靠吗?</FONT></B>再次说明中国现在远没有1.8的生育率!在假定2005年有13.24亿人口的基础上,在保证有1.8的生育率的前提下,2005-2010年这几年增加4600万,中国人口在2010年才能够达到13.7亿。现在问题是2005年中国人口才有13.07亿,要在2010年达到13.7亿,这几年就必须增加6300万(而不是4600万),意味着生育率要<B><FONT color=#0000ff>高于2.0</FONT></B>才行(主流家庭平均生育<B><FONT color=#0000ff>3个孩子</FONT></B>)。

2005年1月6日的13亿人口中有2400万是第五次人口普查人为“修正”出来的,就是说2005年1月6日只有12.758亿。那么到2010年要达到13.7亿人口,每年需要增加1570万,就算这几年平均死亡人口为860万的话,<B><FONT color=#0000ff>这几年平均需要生育2430万</FONT></B>(而目前实际上每年只有1300-1500万)。

<B><FONT color=#dc143c>九、用HDI发展观o(︶︿︶)o 唉人口迷雾</FONT></B>

其实从中国目前HDI水平看,在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现在也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而已经很低了的生育意愿又受到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中国现在的1.3左右的生育率是合理的:

1、曾毅教授的统计说明中国政策生育率只有1.38[46];过去20年间,中国人的不孕几率从世界上最低之一的3%攀升到12.5%,接近发达国家15%到20%的比率[39],考虑至少15% 的不生育人群(不孕、丁克、单身等),意味着要是都响应政策的话,中国生育率只能达到1.175(现实政策生育率);加上计生委统计的6%的超生家庭 [47],生育率只能达到1.23,说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2是准确的!

2、国家计生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级地方部门多项生育意愿调查也显示,19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生育意愿不到1.8 了[10,48,49,50],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也认同这些调查[51]。依照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要是其他情况都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年一致的话,中国目前的生育意愿应该是高于2.0。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传统生育文化只是被经济发展的自发冲击,没有像中国这样遭遇过刻意的破坏(“反封建”和计划生育的长期负面宣传),因此中国目前的1.8的生育意愿是可信的。生育意愿通常要远高于实际生育率(因为有单身、不育不孕等情况),比如日本1998 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 38 ,但据1997 年的调查,日本男青年的期望孩子数是2.15 个,而女青年是2.13 个[52]。由于现在中国不育不孕人群已经增加到12.5%, 加上单身、丁克等因素,在1.38政策生育率的限制下[46],在上述如此低的生育意愿下,实际生育率只有1.3是合理的。

城市青年和城市居民理想子女数统计表[48]
<a href="http://www.usc.cuhk.edu.hk/webmanager/wkfiles/3882_7_d7.gif"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usc.cuhk.edu.hk/webmanager/wkfiles/3882_7_d7.gif" border=0></A>
图片:http://www.usc.cuhk.edu.hk/webmanager/wkfiles/3882_7_d7.gif

3、就像家用理发剪一样,推剪前面套个不同的套子,比如想保留2厘米的平头,套子就为2厘米,长过2厘米的头发都被剪去,理论上留下的最长的只有2厘米,但实际上还有一些2.5厘米的头发没有全部被剪去(超生),另外还有些本身没有2厘米的头发(不育不孕、丁克、单身),因此平均是没有2厘米的。中国政策生育率只有1.38,是一个超短的理发套子;由于“社会抚养费”成为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重要财政来源[54,55],基层政府这个“理发剪”特别锋利。一个超短的理发套子(现实政策生育率只有1.175左右),一把锋利的理发剪,怎么可能期望留下1.8的头发来? 中央人口目标的一次次落空就是因为<B><FONT color=#0000ff>低估了基层计生委“执行政策”的能力,高估了农民对抗政策的能力</FONT></B>。

4、中国从1980年开始独生子女政策,2005年计生委宣称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已累计出生9000万独生子女[41]。就算妇女平均25岁生育孩子,那么这9000万独生子女的母亲都是1955年到1980年出生的。人口普查显示1955年到1980年共出生的26693万女孩。扣除10%的不生育家庭外(不育不孕家庭、丁克、单身;现在光不育不孕症发病率就高达12.5%,但1980年代还没有现在这么高),还有24024万妇女。据曾毅的统计:“全国有63.1%的夫妇只被允许生一孩,35.6%的夫妇被允许生二孩,1.3%的夫妇被允许生三孩”[46]。这24024万妇女中依照政策有15159万被允许生一孩(9000万独生子女意味着60%的家庭都响应政府号召的),8552万被允许生二孩,312万被允许生三孩。现实上,这24024万妇女减去9000万独生子女的母亲,还剩下15024万非独生子女的母亲,这些人中假设50%生2孩,共有7512万妇女(光是被允许生二孩的8552万妇女也有60%响应号召的话,就有5131万妇女),生15024万孩子;30%生3孩,共有4507万妇女,生13521万孩子;20%生4孩(事实上比例不可能这么高),共有3005万妇女,生12019万孩子。那么总共生育49564万孩子,除以26693万妇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1.857个孩子。而已知整个1980年到1990年平均生育率是2.4左右,<B><FONT color=#0000ff>那么1990年以后生育率还能在1.8</FONT></B>?再细算一下:1990年之前的数据是人口学公认的,1980年到1990年的共生育24582万孩子,49564万减去这24582万,剩下的24982万是1991年到2005年出生的,这段时间的母亲是1966-1980年出生的女孩(共有16596万),意味着平均生育1.5个孩子。就算9000万独生子女也有1972到1979年出生的,但由于1972年到1979年育龄妇女只有5786万,当时没有独生子女政策,就算10%独生子女的话,也只有578万,相对于9000万来说数量太少,不影响总体估算。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00: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color=#dc143c>十、结论—停止计划生育并出台适度鼓励生育政策刻不容缓

</FONT></b>1990年提出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生育率需要稳定在<B><FONT color=#0000ff>2.1</FONT></B>;1996年提出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生育率需要稳定在<B><FONT color=#0000ff>2.23</FONT></B>;2000年提出的2005年13.3亿人口目标,生育率需要稳定在<B><FONT color=#0000ff>1.9</FONT></B>;2005年提出的2010年13.7亿人口目标,生育率是需要稳定在<B><FONT color=#0000ff>2.0以上</FONT></B>。可见<B><FONT color=#0000ff>1990年以来中央的人口政策都是要求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FONT></B>。中央要求的是“<B><FONT color=#dc143c>稳定</FONT></B>”生育率,而不是“降低”生育率。可见<B><FONT color=#0000ff>中央的人口目标是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一致的</FONT></B>。但是<B><FONT color=#0000ff>计生委却没有“稳定生育率”的能力</FONT></B>,只有“降低生育率”的能力,使得中央的人口目标一次次落空。现在要<B><FONT color=#0000ff>谨防2010年13.7亿人口目标再次落空</FONT></B>。

本文探讨人类发展指数与生育率的辩证关系,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研究中国的生育现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的低生育意愿。本文<B><FONT color=#0000ff>结论</FONT></B>是:<B><FONT color=#dc143c>中国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后总和生育率也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然后会快速下滑,并且会随之出现经济停滞甚至衰退</FONT></B>。<B><FONT color=#0000ff>建议</FONT></B>:<B><FONT color=#dc143c>立即停止计划生育并出台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FONT></B>。

在停止计划生育后的几年,会因为生育积压出现一个生育高峰,但这个峰在中国建立起鼓励生育的制度之前就会消失。

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来结束本文:<B><FONT color=#0000ff>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FONT></B>(“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B><FONT color=#0000ff>而昨非</FONT></B>。

水寒博客专栏:<a href="http://www.blogchina.com/new/member/_"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blogchina.com/new/member/_</FONT></A>%D2%D7%B8%BB%CF%CD
光明日报《光明观察》周刊水寒文集
<a href="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26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265</FONT></A>


参考文献
1.郭志刚. 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 《人口研究》2004年3月号.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551)
2.邓瑾,肖华. 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南方周末2006-01-12. <a href="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18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185</FONT></A>
3.李虎军. 中国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政策有待调整. 南方周末2005-12-16. <a href="http://www.cpirc.org.cn/news/rkxw_gn_detail.asp?id=612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pirc.org.cn/news/rkxw_gn_detail.asp?id=6122</FONT></A>
4.易富贤.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 光明观察2005-11-25 <a href="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268</FONT></A>
5.刘志军:《论人类安全的理念渊源》(<a href="http://www.siis.org.cn/liuzhijun.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siis.org.cn/liuzhijun.htm</FONT></A>)
6.胡鞍钢,熊义志:《全面开发人力资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 (<a href="http://www.xinzhihr.com/wz/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xinzhihr.com/wz/2</FONT></A>-3.htm)
7.吴隆杰:《我国人文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研究》(<a href="http://sd.thnet.gov.cn/zazhi/2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sd.thnet.gov.cn/zazhi/26</FONT></A>-2005-1/woguorenwenfazha.htm)
8.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a href="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5</FONT></A>/),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a href="http://ch.undp.org.cn/modules.php?op=modload&amp;name=News&amp;file=article&amp;topic=40&amp;sid=22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ch.undp.org.cn/modules.php?op=modload&amp;name=News&amp;file=article&amp;topic=40&amp;sid=228</FONT></A>
9.Mui Teng Yap. Fertil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J Population Social Security. Supplement to Volume1 (June 2003). http://www.ipss.go.jp/webj-ad/WebJournal.files/population/2003_6/24.Yap.pdf
10.易富贤.停止计划生育也难以防止今后中国人口剧减. 光明观察2005-9-2. <a href="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94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948</FONT></A>.
11.易富贤. 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图) <a href="http://column.bokee.com/106019.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column.bokee.com/106019.html</FONT></A>
12.资料来源:1975年以后资料来自联合国发展署2005年公布资料,1975年之前资料来自www.iar.ubc.ca/centres/cjr/research_papers/mosk_02-1.doc,<a href="http://www.eh.net/encyclopedia/article/mosk.japan.fina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www.eh.net/encyclopedia/article/mosk.japan.final</FONT></A>
13.资料来源:1985年之前资料来自耶鲁大学资料(www.econ.yale.edu/growth_pdf/cdp786.pdf),1999年之后资料来源于台湾行政院资料(http://www.cepd.gov.tw/upload/OVERALL/NatPlan_Long/new2_u3@249607.1647542817@.pdf),两套数据有所出入,但参照新加坡、韩国的发展进程,耶鲁大学资料中1985年之前的是准确的,1985年之后的资料偏高。
14.中国各省市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a href="http://www.undp.org.cn/downloads/nhdr2005/12province_hdi.pdf"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undp.org.cn/downloads/nhdr2005/12province_hdi.pdf</FONT></A>,中文版:<a href="http://ch.undp.org.cn/downloads/nhdr2005/c_12province_hdi.pdf"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ch.undp.org.cn/downloads/nhdr2005/c_12province_hdi.pdf</FONT></A>
15.The World is Getting Older. <a href="http://www.ppionline.org/ppi_ci.cfm?knlgAreaID=108&amp;subsecID=900003&amp;contentID=25237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ppionline.org/ppi_ci.cfm?knlgAreaID=108&amp;subsecID=900003&amp;contentID=252374</FONT></A>
16.Japan's Policies on Long-Term Care for the Aged.<a href="http://www.ilcusa.org/_lib/pdf/ihara.pdf"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www.ilcusa.org/_lib/pdf/ihara.pdf</FONT></A>.
17.Nicholas Eberstadt. Som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Asian/Eurasian Demographic Trends. <a href="http://aei.org/publications/pubID.2155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aei.org/publications/pubID.21558</FONT></A>,filter.all/pub_detail.asp. http://countrystudies.us/south-korea/33.htm,
18.The World Factbook.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index.html
19.国家计生委:2001-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a href="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1</FONT></A>
20.易富贤.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口问题.光明观察. <a href="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8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84</FONT></A>
21.美国生育率和离婚率:http://www.sais-jhu.edu/fukuyama/figures/united.htm
22.Sergei V. Zakharov and Elena I. Ivanova. Fertility Decline and Recent Changes in Russia: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 href="http://www.rand.org/pubs/conf_proceedings/CF124/CF124.chap2.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rand.org/pubs/conf_proceedings/CF124/CF124.chap2.html</FONT></A>
23.日本生育率资料:www.sais-jhu.edu/fukuyama/figures/japan.htm
24.香港生育率资料<a href="http://210.31.108.20:8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210.31.108.20:86</FONT></A>/tjdata_new/xlsdb/1912.xls,Edward Jow Ching TU, Wang Jian Ping. Patterns of Lowest-Low. Fertility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http://ccms.ntu.edu.tw/~psc/C2004paper/1-2.pdf
25.台湾生育率资料. 台湾行政院资料:http://www.cepd.gov.tw/upload/Statis/ProjPopulation/Population2@946511.0257669457@.pdf
26.新加坡生育率资料<a href="http://210.31.108.20:8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210.31.108.20:86</FONT></A>/tjdata_new/xlsdb/1912.xls, http://www.ipss.go.jp/webj-ad/WebJournal.files/population/2003_6/24.Yap.pdf
27.韩国生育率资料: The Transition to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in South Korea.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Vol.3, No.1 (June 2005).  http://www.ipss.go.jp/webj-ad/WebJournal.files/population/2005_6/jun.pdf
28.泰国生育率资料: Napaporn Chayovan. Demographic Situation in Thailand: An Updated from the 2001 ECODDF Survey. http://www.coe.gsec.keio.ac.jp/2003/11Tsuya.pdf
29.印度生育率资料Population Trends. http://www.statistics.gov.uk/downloads/theme_population/PT119v2.pdf, <a href="http://210.31.108.20:8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210.31.108.20:86</FONT></A>/tjdata_new/xlsdb/1912.xls
30.张翼. 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化 .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869
31.Ki-Soo Eun. Understanding Recent Fertility Decline in Korea. http://www.ipss.go.jp/webj-ad/WebJournal.files/population/2003_6/20.Eun.pdf
32.中国离婚率已超过日本韩国-北京离婚率全国最高. <a href="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Jun/890519.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Jun/890519.htm</FONT></A>
33.吴洪森.关于计划生育的另一种思考. 羊城晚報2003.11.17.  <a href="http://china.com.cn/chinese/renkou/448167.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china.com.cn/chinese/renkou/448167.htm</FONT></A>
34.Timothy Heleniak. Russia's Demographic Decline Continues. <a href="http://www.prb.org/Template.cfm?Section=PRB"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prb.org/Template.cfm?Section=PRB</FONT></A>&amp;template=/ContentManagement/ContentDisplay.cfm&amp;ContentID=6506
35.李同. 生育第二胎成富人特权. 国际先驱导报. <a href="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642105.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642105.html</FONT></A>
36.超生挑战中国16亿人口上限-名人多子引起关注. 经济参考报. <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FONT></A>-09/07/content_1952758.htm
37.常红晓. 中国人口政策十字路口. 《财经》2005年第1期, <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5</FONT></A>-03/07/content_2661717.htm
38.王广州.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 2003年第1期<a href="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123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1235</FONT></A>
39.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a href="http://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52.s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52.shtml</FONT></A>,<a href="http://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49.s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49.shtml</FONT></A>
40.大学生生育意愿调查显示:三成“80后”想生两胎. 北京晨报. <a href="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0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05</FONT></A>-12/20/content_5853710.htm
41.我国已累计出生9000万独生子女人口形势仍然严峻. 新华网. <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FONT></A>-11/14/content_3779575.htm
42.士心.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由来. 新世纪1998年第3期. <a href="http://www.gmw.cn/01ds/199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gmw.cn/01ds/1998</FONT></A>-03/18/GB/190^DS411.htm
43.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1996年3月10日). 北京党建. <a href="http://www.bjdj.gov.cn/article/detail.asp?UNID=767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bjdj.gov.cn/article/detail.asp?UNID=7672</FONT></A>, <a href="http://www.gxu.edu.cn/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ll.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gxu.edu.cn/administration/gxdxjsb/zzcl/rkll.htm</FONT></A>
44.张维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求是》杂志2003-02-01.  <a href="http://www.chinapop.gov.cn/rkkx/ldjh/t20040326_3011.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hinapop.gov.cn/rkkx/ldjh/t20040326_3011.htm</FONT></A> .
45.易富贤.中国人口目标下的生育率分析. <a href="http://column.bokee.com/93417.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column.bokee.com/93417.html</FONT></A>
46.曾毅.平稳向二孩加间隔政策过渡的建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4年第24期<a href="http://www.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354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3543</FONT></A>
47.国家计生委. 2000-2003年全国各地区计划生育率. <a href="http://www.npfpc.gov.cn/data/data"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npfpc.gov.cn/data/data</FONT></A>-20041014-2.htm
48.风笑天. 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882
49.尹耀平,叶明德,谢雷光,李旭日. 浙江省生育意愿、生育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5期. <a href="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107/1_20010709_7210.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107/1_20010709_7210.html</FONT></A>
50.渝8区县生育意愿调查显示 近七成夫妇想生两孩.  <a href="http://www.cq.xinhuanet.com/200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q.xinhuanet.com/2005</FONT></A>-06/29/content_4531018.htm
51.张维庆.指导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路. 2001.<a href="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6B1E7C4AC2DA7E9A48256B32007310F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6B1E7C4AC2DA7E9A48256B32007310F0</FONT></A>
52.王化波. 日本未婚青年的生育意愿研究[J].人口学刊,2001,(6)
53.2001-2050年全国总人口变动情况预测. 国家计生委2003年预测. <a href="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2</FONT></A>
54.吴飞. 来自农村基层的呼吁:警惕社会抚养费替代农业税. 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6年01月. <a href="http://news.sina.com.cn/c/200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news.sina.com.cn/c/2006</FONT></A>-01-23/16328947925.shtml
55.易富贤.1990年代后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生孩子了?中国改革论坛. <a href="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8&amp;ID=7313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8&amp;ID=73135</FONT></A>
发表于 2006-2-17 1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虽然其中一部分观点我很赞成,但这个结论未免也太激进了。
发表于 2006-2-17 12: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深思!
发表于 2006-2-17 19: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坚决反对停止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只能加强,不能减弱。中国什么时候人口减到7,8亿左右的合理水平再说这种吓人的话。先想想环境的承受力,失业大军!</P>
发表于 2006-2-19 22: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结构性的矛盾,压力在养老和社会保障上 4-2-1的年龄结构会导致很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发表于 2006-3-6 16: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问题多多:</P>
<P>1.破坏了人口结构。大家都知道老龄化问题,就不多说了。计划生育是个不能公正执行的政策,这么多年的计生实际上导致知识分子和城市里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少生,广大农村和流动人口控制不住,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人口发展水平不平衡,有的农村超生七个八个不在话下。</P>
<P>2.计生工作没有配套的福利带来民怨四起。一些计生宣传把多生称为“观念落后”是不正确的,中国目前养老实际上还是靠生儿养老,多一个儿子就意味着多一个人力,多一个经济来源,对于年轻人来说,多一个兄弟就减了一份负担,一个老人要面对养老、医疗等问题,其实传统大家庭生活还是比较适合没有福利的中国。本人干医疗工作多年,深知“多子多福”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独子老人总是未被治愈就被接回家去,这是无奈之举,有些独生子也是下岗工人。多子老人尽管儿子们生活不怎么样,但每个儿子凑有点钱就能满足老人需要了,而且还有一群孙子逗老人开心。推诿养老的不肖子孙毕竟少见,在实际工作中我没见过。</P>
<P>3.独生子女柔弱、娇气和任性,不能吃苦难以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也缺乏应对重大危机的心里素质。这已经是独生子女的普遍性问题了。</P>
<P>4.独生政策增加了家庭风险。每年死于车祸我国大约有30万人,死于疾病更不计其数,试想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晚年丧子该是个怎样的惨境?独生子老人瞬时成了孤寡老人,即使有退休金养老,也度不过晚年的孤寂,使老人忧郁症发病率甚至自杀率增加。</P>
<P>5.计生工作的o(︶︿︶)o 唉和不公正败坏了社会风气,同一个单位老实的就独生,买通了管计生的就可以偷生,在不同单位之间,也有管得严和管理松之别,在农村管计生工作人员的家庭甚至家族超生并不少见。</P>
<P>6.计生如何面对“绿卡”人员。随着国家的开放,大量外国人涌入国门并且在国内长期工作生活,有的已经领到了长期居住并享有和中国公民一样待遇的“绿卡”,这些外籍人员家庭跟中国本地人一样,都对中国这个社会的资源造成压力,那么他们应不应该实行“计划生育”,应不应该对当地社会作出贡献——实行一胎制?如果他们可以豁免,那么对国人公平吗?这样计生政策就成了平衡人种的政策了,中国人太多了,压制一下让白人和黑种人多生点。</P>
<P>7.计生政策与我国法律相矛盾,在此我不多说了,大家慢慢研究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4 15:31:2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22:13 , Processed in 0.0763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