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35|回复: 6

[國醫膳食之道] [转帖]大醫精誠 --学医者行医者不可不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1 07: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相信这是所有学中医的人都读过的文章,但我觉得这也应该是所有学医的人(无论中医西医)在入学第一天应该读到的经典。希望各位能与身边的医务工作人员分享,如果您或者他们还没有从心底读过大医精诚的话。</P>
<P> <a href="http://www.100hi.com/page/ygwzs/20050729132147750.htm" target="_blank" >http://www.100hi.com/page/ygwzs/20050729132147750.htm</A> </P>
<P>大醫精誠  

  【作者】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著名醫學家。他鑽研諸子百家,善談老莊,兼通佛典,精於醫藥。隋文帝徵其爲國子博士,唐太宗召其至京師,欲授以官職,皆固辭不受。長期行醫於民間,根據自己豐富的臨證經驗和前人的醫學成就,撰著了《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另有《千金髓方》二十卷已佚。《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作者認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自序》),故以“千金”命書。該書成於永徽三年(652),計二三三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記述了婦、兒、內、外各科病證以及本草、制藥、食治、養性、平脈、導引、針灸孔穴主治等多方面的內容,保存了唐代以前許多醫學文獻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爲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封後世醫學發展有一定影轡,曾先後傳入朝鮮、日本諸國。</P>
<P>【作品】張湛曰①:“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絃緊之亂⑤;俞穴流注⑥,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思誤哉!</P>
<P>凡大醫治病,必富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腦,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畫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爲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日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捐彼益已,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爲藥者,良由此也。其 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爲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積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斬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P>
<P>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織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日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羈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叠焉,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壹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爲,斯蓋醫之本意也。</P>
<P>夫爲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諠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P>
<P>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③,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衛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7: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P>【注釋】</P><P>(1)張湛:柬晉學者,字處度,曉養生之術,著有《養生要集》以及《列子注》等。</P><P>(2)經方:一般指《內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中的方劑。</P><P>(3)尚:久遠。《呂氏春秋?古樂》:“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高誘注:“尚,久也。”</P><P>(4)寸口關尺:寸口又名氣口、脈口,爲診脈部位,屬手太陰肺經,因該部位上的太淵穴離魚際一寸,故名。《素問?經脈別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難經?一難》:“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橈骨莖突處爲關,關前(腕端)爲寸,關後(肘端)爲尺。</P><P>(5)浮沉弦繁:皆脈象名。參見本書《脈經?序》注。弦,“弦”的異體字。</P><P>(6)俞穴:即穴位,俗稱穴道,爲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之處。流注:謂經絡氣血運行灌注。</P><P>(7)今:若。假設連詞。</P><P>(8)盈而益之:謂實證却用補法。下句反此。</P><P>(9)通而徹之:謂泄瀉證却用通利法。下句反此。</P><P>(10)寒而冷之:謂寒證却用清熱法。下句反此。</P><P>(11)是:此。指代上述六種誤治法。</P><P>(12)而:你,對稱代詞,指採用上述誤治法的庸醫。與下文“吾”對舉。一說作轉折連詞。</P><P>(13)卜筮(shi誓):占卜。古代占卜以龜甲叫“卜”,以蓍草稱“筮”。《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P><P>(14)“藝能”句:謂難以精通的技能。定語後置句。藝能,技能。</P><P>(15)道聽途說:《論語?陽貨》:“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邢X疏:“言聞之於道路,则於道路傳而說之,必多謬妄。”</P><P>(16)了:窮盡;完結。</P><P>(17)大醫:指品德高尚、技術精湛的醫生。</P><P>(18)大慈:佛教用語。謂心腸極其慈善。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撥一切衆生苦。”惻隱:哀痛;封他人的不幸表示憐憫。《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P><P>(19)普救:猶“普度”。謂廣施法力,使衆生皆得解脫。含靈:人類。古時謂人爲萬物之靈,故云。《晉書?桓玄傳》:“夫帝王者功高宇內,道濟含靈”。亦稱“含類”、“含生”、“含情”等。</P><P>(20)疾厄:疾苦。</P><P>(21)姘蚩(研痴):美醜。妍,姣美。蚩同“媸”,醜陋。</P><P>(22)怨親:謂怨恨的、親近的。善友:謂交往一般的、過從密切的。</P><P>(23)華夷:中外。華指漢族,夷泛指異族。古人常以“華”、“夷”封舉。《左傅?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P><P>(24)瞻前顧後:謂顧慮重重,猶豫不絕。</P><P>(25)深心:內心。悽愴:悲戚。《楚辭?九辯》:“中X惻之悽愴兮,長太息而增欷。</P><P>(26)嶮巇 :同“險巇”。艱險崎嶇。</P><P>(27)無:通“毋”。不要;不可。作:産生。功夫:同“工夫”。時間。這裏謂耽擱時間。形迹:世故;客氣。這裏謂婉言推託。唐?張X《遊仙窟》:“親則不謝,謝則不親,幸願張郎莫爲形迹。”亦作“形則”、“形迹。”敦煌變文《難陀出家緣起》:“唯願世尊莫形則,要甚徒頭請說看。”《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直言更亦無刑迹。”參見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第四篇《形則、刑迹》條。</P><P>(28)蒼生:本指草木生長之處。《尚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孔穎達疏:“旁至四海之隅蒼蒼然生草木之處,皆是帝德所及。”借指爲百姓。《晉書·謝安傳》:“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P><P>(29)生命:指活物。</P><P>(30)賤畜貴人:認爲牲畜低賤,認爲人類貴重。“賤”、“貴”皆形容詞的意動用法。</P><P>(31)一:同一。</P><P>(32)物情:物理人情。患:憂慮;厭恨。</P><P>(33)殺生求生:意爲殺害牲畜以求得生存。前“生”,通“牲”,牲畜。《論語·鄉黨》:“君賜生, 必畜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魯讀“生”焉“牲”。後“生”,謂語。</P><P>(34)去生更遠:意爲離開救生的本意更遠了。生,這裏指救生的本意。</P><P>(35)此方:指《千金要方》所載方劑。</P><P>(36)其:若。假設連詞。X(萌)蟲:即“虻蟲”。 X,“虻”的異體字。</P><P>(37)市:購買。</P><P>(38)混沌:古人想象中的天地未分時的狀態。這裏指雞雛成形前的狀態。《易·乾鑿度上》:“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似質具而未能相離,謂之混沌。”亦作“渾沌”。</P><P>(39)大段:與下文“要急”同義複用。唐人每以重要爲“大段”。唐?張固《幽閑鼓吹》載:唐?張正甫欲退休,同崔咸商量,崔竭力贊成。表上即獲准,張後悔莫及,對子弟說:“後有大段事,勿與少年郎議之。”</P><P>(40)隱忍:勉力含忍。</P><P>(41)“能不用”三句:言大哲不用雞卵,而自己偶而用之,故雲“不及”。大哲,才識遠超常人的人。</P><P>(42)慙:“慚”的異體字。</P><P>(43)一念:指極短促的時間。宋·釋僧法雲《翻譯名義集·時分篇》:“一念中有九十刹那。”這裏指微、少。蒂芥:即“蒂芥”,又作“芥蒂”。細小的梗塞物,比喻堆積於心頭的怨恨或不快。《漢書·賈誼傳》:“細故蒂芥,何足以疑?”</P><P>(44)體:風度。</P><P>(45)澄神:使精神安定。內視:排除雜念。《史紀·商君列傅》:“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反听“谓外听他人意見;“自胜”谓自我克制。)</P><P>(46)望之嚴然:《論語·子張》“子夏日:“君子有三變,望之嚴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嚴然,壯嚴貌。</P><P>(47)寬裕汪汪:氣度寬宏之狀。汪汪,水寬廣貌。這裹狀心胸之寬廣。</P><P>(48)不皎不昧:謂不亢不卑。皎,明亮,引伸爲突出、傲慢。昧,昏暗,這裏謂卑微。</P><P>(49)至意深心:謂用心專一。</P><P>(50)參差:不齊貌。《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裹引伸爲差錯。</P><P>(51)審諦:全面審察。西漠“伏勝《尚書大傅·略說》“言其能行天道,舉錯審諦也。”審,周密,全面。諦,審察。覃思:深思;靜思:《漠書·敘傳下》“下惟覃思,論道屬書。”《後漢書·侯瑾傳》“覃思著述。”唐·李賢注:“覃,靜也。”亦作“潭思”。</P><P>(52)率爾:輕率貌。《論語先進》“子路率爾而對。”俊:才華出衆。道裏指醫技出衆。</P><P>(53)邀射:追求;貪圖。同義詞複用。</P><P>(54)綺羅:有光紋的絲織品。</P><P>(55)顧眄:回視;轉眼。還視日顧,斜視日眄。《漢書·敘傳上》:“是故魯連飛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顧眄而捐相印也。”</P><P>(56)絲竹:代稱音樂聲。絲謂弦樂,竹爲管樂。凑耳:入耳。</P><P>(57)珍羞:貴重珍奇的食品。亦作“珍饈”。迭:輪流;交替。X:獻;進。</P><P>(58)醽醁:美酒名。《抱朴子·知止》“密宴繼集.醽醁不撤。”亦作“醁醽”、“綠酃”、“ 酃淥”、“ 酃酒”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九《耒水》:“酃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彼人資以給釀酒甚美,謂之酃酒。歲常貢之。”又《文選·七命》“乃有荊南烏程”,李善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淥水出豫章康樂縣,其間烏程鄉有酒官,取水爲酒,酒極甘美,與湘東酃湖酒,年常獻之,世稱酃淥酒。”兼陳:同時陳列。</P><P>(59)“壹人”两句:西汉“劉向《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這裏謂一人有病,全家不樂。</P><P>(60)懽娛。歡樂,懽,“歡”的異體字。</P><P>(61)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這裏指大醫。《莊子·逍遥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王冰注:“全其至道,故日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樸之德,全彼妙用之道。”北宋·林億等引楊上善云:“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P><P>(62)法:法度;標準。</P><P>(63)談謔(血):談笑。謔,開玩笑。諠譁:即“喧嘩”。大聲說笑或喊叫。</P><P>(64)衒燿:誇耀。燿,“耀”的異體字。</P><P>(65)矜(今):自負賢能。引伸爲誇耀。</P><P>(66)差:同“瘥”。愈;好轉。西漢·楊雄《方言》:“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差。”</P><P>(67)戴面:仰面。</P><P>(68)膏肓:喻難以去除的惡劣習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儉嗇》“王戎儉吝”注引王隱《晉書》:“戎性至儉,不能自奉養,財不出外,天下人謂爲膏肓之疾。”</P><P>(69)經略:謀取。</P><P>(70)冥:迷信者稱人死後所處的陰間世界。運道:猶“運數”。氣數;命運。</P><P>(71)諒:確實;委實。一說謂料想。忠恕之道:儒家的一種倫理思想。“忠”謂待人盡忠,“恕” 謂推己及人。《論語·里仁》“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南宋·朱熹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P><P>(72)曲碎:瑣碎。</P><P>(73)鄙俚:粗俗。
</P>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7: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P>【今譯】張湛說:“經方難以精通,這種情況的存在已經很久了。”有的病本質相同但是現象不一,也有的病本質不同但是現象一致,所以五臟六腑的虛或實,血脈榮衛的通或塞,本來不是耳目能察辯得到的,必須先診察證候來判定它。可是寸口的脈象,有浮沉弦緊的混雜;穴位的氣血流注,有高低深淺的區別;肌膚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差異。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同他談論這些道理啊。如果對非常精微的醫學道理,用極其粗淺的想法去推求,難道不危險嗎?假使實證卻補益它,虛證卻損耗它,泄瀉證卻用通利法,壅塞證卻用固澀法,寒證卻用寒涼藥,熱證卻用溫熱藥,這種治法只是加重病人的病情,這類庸醫還期望病人痊愈,我卻預見病人將要死亡。所以醫方占卜,是難以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仙傳授,憑什麽來瞭解其中精深微妙的道理呢?社會上有些愚蠢的人,讀了三年醫方,就認爲天下的方劑已全部掌握,再沒有什麽病值得一治;等到治了三年疾病,方才知道天下的疾病實在太多,竟然沒有什麽方劑可以使用。所以學醫的人必須全面地窮盡醫學的本源,專心勤奮,毫不懈怠,不可輕信傳聞,就說醫道已經完全掌握,否則將嚴重地貽误自己啊!</P><P>大凡品德高尚、技銜精湛的醫生治病,必要安定神志,沒有任何私欲和貪求,首先生髮慈善憐憫之心,決心普遍解脫人民的苦難。如果有因疾苦來求治的人,不要管他地位高低,家境貧富,年齡長幼,容貌美醜,關係疏密,漢族異族,聰明愚笨,都應一視同仁,完全如同至親一樣對待,也不可顔慮重重,猶豫不決,優慮個人的得失禍福,吝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痛苦煩惱,好象靚身遭受一般,內心悲戚,不迴避艱險、黑夜、嚴寒、酷暑、饑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解救,不要産生耽擱時間、婉言推託的想法。這樣便可成爲民衆的大醫,輿此相反就是人民的大賊。自古名醫治病,多用活物來救治危急的病人,雖然說牲畜低賤,人類貴重,至於愛命,人畜相同。損害封方來補益自己,無論物理人情對這種做法都是厭恨的,何況對於人有損呢!殺害牲畜以求得生存,離開救生的本意更遠。我現在編窩的《千金要方》中不用活物作爲藥餌的原因,實在是出於這一番苦心啊。如果虻蟲、水蛭這一類活物,街市上有已死的,就購買並使用它,不在此例。只是象雞蛋這種物質,因爲它一片混沌。尚未成形。必定要有危急的時候,迫不得已而勉力含忍地施用它。能不用的人,方是才識遠超一般的人,而我還偶而用它,這正是我比不上大哲的地方。假使有患瘡瘍、瀉痢,汙穢不堪入目,人們厭惡看到的病人,只能萌發羞愧、悲傷、同情、憂苦的想法,而不能産生些微不快之意,這是我的心願啊。</P><P>大醫的風度,要能精神安定,排除雜念,看上去莊重大方,氣度寬宏,不亢不卑。診斷疾病,用心專一,詳察證候,絲毫勿誤,處方治療,不出差錯。雖說疾病應當儘快救治,但是必須遇事毫不慌亂,只該全面審察,深入思索。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草率地診治,炫耀自己醫技出衆,動作快速,這樣地追求名聲稱譽,就太不道德了!再說醫生到病人家中,即使閃光的絲織品舉目皆是,也不要左右張望,美妙的樂曲聲耳畔回響,亦不能似有欣喜之狀,佳肴頻繁進獻,食而無味,美酒同時陳列,視而不見。抱這種態度的原因,由於一人有病,全家不樂,何況病人的痛苦,片刻不息,醫生卻心安理得地尋歡作樂,目空一切地自鳴得意,這是人神都認爲可恥的行爲,大醫不應做出的舉動,這是醫生的基本道德啊。</P><P>做醫生的標準,不可多言取樂,高聲談笑,說長道短,非議他人,炫耀聲名,誹謗衆醫自己誇耀自己的德行,偶然治愈一病,就昂頭仰面,流露出自我欣賞的神態,認爲天下無雙,這是醫生的難以去除的惡劣習氣啊。</P><P>所以醫生不可憑藉自己擅長的本領,一心謀求錢財,而只能産生拯救苦難的心意,這樣在陰間氣數上,便會自感多福了。又不能因爲病人富貴,就隨意用珍貴藥物處方,使他們難以求取,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功績才能,這實在違背忠恕之道。我懷有救世濟民的心意,所以也就瑣碎地談論這些道理,學醫的人可不要因我講得粗俗而感到恥辱啊。</P><P>【課文簡析】本文節選自《備急千金要方》卷一,據一九五五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宋刻本略加刪減排印。文章緊扣題目,論述醫德修養必須注重“精”、“誠”兩字。“精”就是醫技深湛。作者認爲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誡醫生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就是醫德高尚。作者從“心”、“體”、“法”三方面對醫生提出要求:立志“普救含靈之苦”,診治“纖毫勿失”,不得炫己毀人,謀取財物。這些看法,至今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文中也流露了一些佛家思想,與作者“人命至重”的宏旨殊有抵牾,不足爲訓。第一段從病理現象的多變,病人情況的差異,說明醫道的深奧,強調“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第二段(包括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論述了爲醫的基本要求,即待人要忠誠,治病要謹慎,言行要穩重。</P>
发表于 2006-2-28 16: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文章,非常感谢!</P>
彭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4-19 20: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4-21 00: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P>上边还有一篇   大医习业    楼主一并贴来,让同学们观摩观摩。你的这个版本蛮好啊。</P>
发表于 2006-5-22 1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医是我们的国粹啊!</P><P>开发中药,发扬国粹!!!!!!!!!!!</P><P>我是学中药制药的,看到了中药现况不乐观啊!!!!!!!!</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1:42 , Processed in 0.1454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