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88|回复: 26

鸦片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 2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有对更早期的中外交往史有所了解,而不是局限于1840年或之前的一两年,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的真正起因。
<P>     英国人最早试图到中国通商是在17世纪。但葡萄牙人来得更早,并已取得某种垄断权。直到17世纪末期,英国人才得以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展开贸易。贸易从一开始就有争执,因为中国官员向英人船只大量勒索除官定税额以外的费用——差不多是每船1500两。这在中国当然是司空见惯。在这方面,英人似乎已享受到国民待遇。英人曾试图将贸易转往厦门等其他港口,但发现那里的勒索更甚,只好又回到广州。</P>
<P>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城外附近设立了固定的商馆。对于英人来说,18世纪的贸易是在极端艰难和勒索不堪下进行的。1793年,英国政府派出了现在很著名的马嘠尔尼使团访问中国,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广州的贸易限制和苛征。那个使团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了。什么都没有改变。 </P>
<P>    1816年,英国又派出了阿美士德使团,再次试图解决贸易中的种种问题。“叩头”问题仍然困扰着这次访问。中国朝廷坚持把英国作为藩属国看待,把使团当作贡使。使团到达了圆明园。中国大臣们极力要求阿美士德按礼节叩头朝见。阿美士德则坚持拒绝。双方甚至到了动手拉扯的程度。大臣们终究没有成功,自然恼羞成怒。英国使团被命令立刻滚蛋。当时即有英人主张以武力强迫中国改善贸易环境。
<P>    1720年,广州的商人为了控制价格,组成了行会——公行。这个组织显然是受到官方支持的。在官民勾结以后,对外人的勒索年年增加。大班一再抗议,但无济于事。对外贸易的管制反而越来越严。1757年,朝廷正式规定广州为唯一合法通商口岸。后来,由于官员贪婪的敲诈,中国商人最终将公行解散了事。1782年,新的公行——十三行成立。虽然沿用了过去的名称,但这个公行里的人——行商却不是一般的商人。行商们具有垄断对外贸易的权力,同时,也是政府与外商之间联系的唯一中间人。一项广受外人诟病的规定就是,洋人如有要申诉的事情,只能通过行商向政府呈文,而不能自己向广州o(︶︿︶)o 唉上书。这当然是极不利于维护外人利益的。而且,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中国人将洋人当作低等的野蛮人看待。野蛮人没有资格直接和官员打交道。
<P>    其他对外人的规定还包括:妇女不得进入商馆;外商不得雇用华籍仆役;不能沿街行走;规定通商季节外必须离开广州返回澳门等等。其中的某些条款并不坚持,比如雇用仆役,但通过行商转递呈文从不放松。
<P>    这时的外商,不仅人身受到种种的限制,而且贸易业务也受到很大制约。他们不能向行商以外的人出售货物,也不能自主购买回程的货物,只能按行商的价格接受他们提供的货物。外商甚至无权逛街,去看看什么外国货是需要的,有什么中国货可以供应,或是调查一下价格的涨落。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勒索。仅仅看表面的税收数额是不能了解真实情况的。隐蔽的勒索层出不穷,外人对此根本束手无策。
<P>    可是,在这许多困难之下,贸易,尤其是英国人的贸易仍然在不断发展。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方面固然是垄断,英国方面的东印度公司同样也是基于特权的垄断。因此,外商在种种束缚之下,依然可以得到不错的利润。不过,美国人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美国人加入贸易的时间并不早,但美国人从一开始就是“自由商人”。在美国,并无东印度公司一类的特权机构。贸易是在平等条件下向所有人敞开的。结果,美国人的贸易发展得很快。英国人看到美国人的优势,对垄断日益不满,要求废除东印度公司特权的呼声逐渐高涨。这种努力在1834年获得成功。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于这一年的4月宣告正式结束。
<P>    英国方面的垄断既已不复存在,英人在勒索成性的官员和仍保有垄断权的中国行商面前的地位一下子就变得十分不利,“像一群没有牧人的羊”。也正因此,从这一年开始,双方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
<P>    与贸易上的争端同时,中外在司法方面的分歧是另一个产生争端的来源。先后发生过好几起案件。结果各种各样。但双方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司法观念是一种“责任论”。当一个案件发生后,一定要找到一个负责任的人,比如外国的水手失手杀了人,那就要那条外国船交出一个人来抵命。在刑法的严厉性上,当时的英国和中国并无大的差异。但英国人要求公正的审判,而不是抵命了事。而且,英国人不能接受中国人的刑讯,当然也不能接受天朝到处盛行的贪赃枉法。此外,当时的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视为蛮夷之辈,往往不以平等的法律对待。英国人要求改变这些不平等和不公正。对于英国人的主张,中国人既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接受,认为这不过是洋鬼子的狡猾与无耻。争议最终是靠战争和治外法权来解决的。
<P>    破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之后,英国政府为了促进贸易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其中包括于1834年向中国派遣官方的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对商务总监督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他谨慎行事,切勿激怒中国政府,以期保持友善的关系,并要努力使一切在华英国臣民深切了解“遵守中华帝国的法律和习惯的义务”。
<P>    但中国方面根本不认为洋鬼子有资格派一个官方代表来和自己进行平等的对话。中国人只把这官方的商务监督看作一个类似大班的“夷目”。不但广州的总督拒绝会见,而且其递交的公函一定要改为“禀帖”由行商转交才肯接受。且要求“夷目”停留在澳门,不得进入广州。在双方的僵持中,对立逐渐升级。英国商人们决定采取一致行动支持他们的政府。中国方面则以停止通商相威胁,并断绝商馆的物资供应。为商馆服务的中国人被勒令离开,曾为商务监督提供过港口服务的人——如领港员则锒铛入狱。中英双方曾试图进行一次会晤,中国方面出席的是较低级别的官员。但会晤始终没能举行,原因是双方对于座位的安排意见相差很大。中国方面坚持英国人的从属地位,而英国人则坚持较为平等的座位安排。
<P>    一个事实已十分清晰:在东印度公司垄断权取消后的形势下,国际关系需要一种根本的改革。中国必须承认英国的平等地位。但中国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固执使英国人逐渐认识到,要想得到平等的地位和应有的尊重,只有采用武力的方式。
<P>    可怜的商务总监督历经磨难,终究一事无成。郁郁寡欢地回到澳门。由于情绪的紧张,加之环境的不适,竟一病不起,死在澳门。中国人把这种结局看做是胜利,把商务总监督的死看做是报应。狂妄的洋鬼子居然胆敢向天朝的威仪挑衅,结果遭天谴而亡,实在是大快人心。实际上,从这个人的名字的中文译法上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他的态度。他名为Wiliam John Load Napier,中文译作“律劳卑”——辛苦而卑贱的人。对中国人这种译法的含义,英国人是十分清楚的。
<P>    此后的几年,在中国人看来是平静的几年。但在英国方面,却在表面的沉默之下进行着调整。英商们曾上书政府,要求实施更o(︶︿︶)o 唉的政策。后续的几任商务总监督的官方身份依然不被承认,只好采用灵活的方式向广州总督递交有关文件。但英国政府训令他们向中国政府坚持要求平等的的地位,公文绝不能以禀帖的形式递交。总监督作了几次努力,都只得到失败。在广州的总督的态度傲慢依旧,比如斥责英国人竟然用“贵国”代替“天朝”,要求商务总监督“安分守己、勤勉厥职”。更重要的是,对英国人的种种不利的条件没有丝毫的改善。面对这种局势,英国人已开始讨论使用武力的问题了。
<P>    如前所述,英方的自由商人面对中方的垄断组织时,自然十分软弱无力。合法贸易在许多方面受到阻碍。但英国人找到了一件可以快速赢利、平衡现金流的商品,那就是鸦片。虽然中国政府很早就曾公布禁烟令,但鸦片贸易是大小官员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所以禁令成为一纸空文。但外国人渐渐使鸦片贸易不再通过中国的垄断组织——行商进行。他们自己直接把鸦片运上岸交给买主。这种非法的走私贸易使中国官员无法继续他们的勒索。于是,官员们对此的直接反应是主张解除鸦片贸易的禁令。显然,行商也希望这样。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垄断权在鸦片贸易上无效。而其他一些官员反对鸦片贸易合法化。最终,后者的意见被皇帝采纳。禁令得到加强。但实际的效果令人沮丧。执法方面忽而沉默不管,忽而厉行查禁。基本上是一片混乱。
<P>    虽然鸦片贸易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外流,但背景是中国恶劣的贸易环境使得合法贸易难以正常发展。要想解决贸易平衡问题,根本的办法是扩大贸易的规模,以其他货物的出口代替金银的输出,或者发展如银行汇票一类的金融服务。可惜,当时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今日依旧——的头脑中,只有垄断和限制的观念。这样,问题的解决就陷入了僵局。
<P>    接下来该林则徐出场了。对于中外之间已十分尖锐的国际关系及其原委,林大人基本是一无所知。他所能想到的就是展开一场疾风暴雨式的禁烟运动。这种方式显然不能取得什么成功。
<P>    林则徐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力孱弱,一旦发生直接冲突必然败下阵来,更是因为林则徐那一代人对世界事务、对文明世界的行为准则十分无知,于是做出许多于理无据,不可能被外人接受的行为,结果导致中外矛盾激化,酿成战事。
<P>    一、实施禁烟的合理举措是调动武装力量在管辖范围内查抄鸦片,同时与外国政府协商,谋求配合的行动。这是中国政府的正当权利。但林则徐的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将商馆中的外商一律扣押,强迫这些商人交出所有的鸦片。这无异于绑架人质。况且,有一些外商并未参与鸦片走私,却也被扣押。后来林则徐得知这种情况后也拒绝释放无辜,而要求他们“开导同馆夷众迅速缴烟”。即使是参与了鸦片走私的商人,他们的许多鸦片尚在公海的船上。对这些鸦片,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英国政府,都没有管辖权。
<P>    二、英国政府并不反对林则徐的禁烟行为,认为这是中国的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但对于走私行为,英国人接受没收货物及加以罚款的处置,却不接受对于人身的处罚。可是林则徐不但要求“人即正法”,而且没有提供相应的司法程序、公正审判及申诉渠道。也许这种要求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过于超前,但在当时中外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要求英国人忍受这一切,也未免是一厢情愿。
<P>    三、林则徐没有谋求和英国等外国政府的合作,而是直接对外国人施以强制,而且从一开始就动用武力包围商馆,并实施动员,摆出战争的架势。英国的官方代表义律冒着危险到达商馆试图交涉,但也和其他外商一样被禁锢,而且为此出动了更多的士兵。
<P>    四、林则徐要求外商出具集体具结。外人表示可以做出个人保证,却不能保证“永久禁止一切来人夹带鸦片”。但林大人要的正是集体保证。他希望外国人推出一个像以前的大班那样的头领,并为所有外人的行为负责(前文提到的司法“责任论”)。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已不复存在,外人又来自许多国家,这个要求实在是令人为难。
<P>    五、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的的各级官员实应承担相当责任。因此,在实施禁烟时,重点应放在国内方面,但林则徐似乎以为,外国人才是根本原因。结果,虎门虽然销了不少烟,但鸦片走私几个月内很快恢复,不论是利润还是规模都和原来没有差别。且更多的中国人加入了走私的行列。
<P>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义律不得不要求商馆里的外商交出鸦片。但他同时表示,“对钦差大臣的正直与和平失去了信心”,并决心在日后索取赔偿。
<P>    和现在的o(︶︿︶)o 唉日货者类似,林则徐也认为贸易对外国人意义重大,甚至须臾不可离。据说洋人嗜食肉类,若不能得到天朝的茶叶和大黄,就会“无以为命”。令林大人惊异的是,在外商被迫交出鸦片以后,虽然他准许放开贸易,但洋人却没有表现出对茶叶和大黄的热情。为了表示抗议,义律在这时下令禁止英商进行贸易。
<P>    随后发生了一起人命案件——林维喜案。这本是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但中英双方司法观念的对立使事件的影响扩大。义律按照英国的法律进行了审判并实施监禁。由于没能确定凶手,他拒绝向中国方面移交有关人员。他知道,按“责任论”,即使查不清事实,在没有公正审判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也会挑一个人出来抵命。此前曾有过类似的事例。而英国人不能接受这种安排。
<P>    争执已进入白热化。林则徐告示沿海居民可自行打击上岸的夷人。这就无异于宣战了。
<P>    英国军舰驶离澳门,抵达穿鼻洋面,要求中国政府收回告示。1839年11月,中国水师驶向英舰,要求交出杀害林维喜的凶手。双方发生交战。战争由此爆发。
<P>    检讨林则徐的行为并不是意在指出他应为战争负责。他的种种举措只不过表明一个事实:中外之间在国际关系上的对立和观点差距是难以弥合的。只有战争才能告诉天朝世界的变化,并使她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中国人认为鸦片战争的起因只是鸦片,但外人认为鸦片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他们心目中有着许多比鸦片重要得多的问题——民事和刑事的司法问题,人身限制问题,贸易的垄断问题,官员的勒索问题,人身及财产保护问题等等。
<P>    真实体现战争目的的无疑是战后签订的条约。来看看南京条约都有哪些内容。
<P>    一、 中英友好,互相确保侨民安全(两国地位平等、人身保护) 二、 开放五口通商(破除贸易垄断) 三、 割让香港(英国人提出可以以一个全面的商约代替割让,中国方面没有应允;但基于以往的痛苦历史,英国也认为需要这样一个根据地以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 赔偿英商的损失 五、 破除行商的垄断地位。 六、 赔偿军费 七、 赔款的交结办法 八、 治外法权 九、 不得制裁与英国人有关系的中国人 十、 公开税则,禁止随意加税 十一、 两国文书来往依平等地位措辞 十二、 英军撤军条件——赔款交清 十三、 条约批准办法
<P>    南京条约签订后,很快又签订了中美、中法等条约。中国开始与世界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后来的事实表明,这场战争及随后的条约不过是以后持续几十年的斗争的开始。中国融入世界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能作出及时的内部变革,中国不但放弃了虚妄的自大地位,且欲求平等也不可得了。
<P>    在这几十年中,中国人先是暴跳如雷,继而迷惑不解,最终一败涂地。可叹的是,以后的岁月中有人又加上了自欺欺人。</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21: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鸦片战争

21世紀的中國人,面對的是順之者昌、逆之者困的全球化趨勢。與此同時,中國的現代化事業進入了關鍵時刻。在這個年代,決定公民和國家發展成敗的最重要條件是制度環境,但公民的心智狀態對自己乃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P>  20世紀70年代末,在經歷了反右派、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三大災難後,人們沉痛地發覺,這些災難的根源之一是:“我們是吃狼奶長大的。”20多年過去了,偶然翻閱一下我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令我大吃一驚的是:我們的青少年還在繼續吃狼奶!
<P>  “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言。屈辱、挫折、兵連禍結、前仆後繼,一部中國近代史蘊藏著多少血淚和經驗教訓!我們有責任將歷史真實告訴我們的青少年,讓他們永志不忘。這是幫助他們成為現代公民的必由之路。如果天真純潔的孩子吞食的竟是變味乃至有意無意假造的丸丹,只能讓偏見伴隨終生,甚至因而誤入歧途。
<P>  現在是正視我們自己的歷史教科書問題的時候了。現從幾個具體的歷史事件談起。
<P align=center><b>火燒圓明園是不是無法避免的?</b>
<P>  火燒圓明園是英法侵略軍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事情為什麼會弄到如此地步?140多年過去了,我們理應冷靜地考察雙方的應對得失,吸取教訓,讓各國人民更好地共處。這一事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惡果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的《中國歷史》第三冊,是被普遍採用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它是這樣評述這次戰爭的:
<P align=center><b>一、關於戰爭起因</b>
<P>  這部教科書寫道:“1856年3月,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潛入廣西西林地區胡作非為,被當地官吏處死。這就是所謂的‘馬神甫事件’。後來,法國以此為藉口,夥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同年10月,廣州水師在中國商船‘亞羅號’上,緝捕了海盜和水手。英國領事無端干涉,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要求中國方面釋放被捕的人,並向英方賠禮道歉。兩廣總督葉名琛怕事態擴大,釋放了被捕的水手,但拒絕道歉。這就是所謂的‘亞羅號事件’。1856年10月,英國首先挑起戰爭,炮轟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P>  這裡說的亞羅號事件大體符合歷史事實。至於殺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Auguste Chapdelaine),至今仍是一筆糊塗賬。馬氏是1856年2月29日被廣西西林<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0JUJCJUEzJUU3JTkwJTg2Lmh0bWw~" target="_blank" >代理</A>知縣張鳴鳳所殺的。直至法國公使查問,張鳴鳳仍然矢口否認,說根本沒有這回事。致使廣西按察使和兩廣總督到了1858年初還信以為真,據此回答法國公使和上奏朝廷。
<P>  1844年10月訂立的中法《黃埔條約》規定,法國人只準在五口通商的雙方“議定界址內”活動,“<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2607.html" target="_blank" >法蘭</A>西無論何人,如有犯此例禁,或越界,或遠入內地,聽憑中國官查拿,但應解送近口<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2607.html" target="_blank" >法蘭</A>西領事官收管;中國官民均不得毆打、傷害、虐待所獲法蘭西人,以傷兩國和好。” </P>
<P>馬氏1842年起,便到西林傳教,《黃埔條約》訂立後仍不離開,這是違反條約的錯誤行為。但把他處死,顯然是西林地方官員的行為,違反了應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領事的條約義務。直至現在人們仍無法確定馬氏確有該處死刑的哪些罪。按照程式正義優先的法學觀點,中方無疑理虧。教科書對此事的評述是不準確的。 </P>
<P>  還要指出,教科書只字不提引發這次戰爭的兩條根本原因:一是英國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江寧條約》的規定,其中重要一點是讓英國官員和<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info.china.alibaba.com/news/subject/v5000060-s5014629.html" target="_blank" >商人</A>可以自由進入廣州城。讓洋人進城,現在看來,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當時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儘管也有過大小不一的糾紛,但都一一化解,沒有釀成巨禍。惟獨在廣州,卻驚動朝野上下,鬧得天翻地覆,開各地反入城鬥爭的先河,歷時十多年無法解決,直至兵戎相見。
<P>  二是《望廈條約》規定:“所有<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4JUI0JUI4JUU2JTk4JTkzLmh0bWw~" target="_blank" >貿易</A>及海關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黃埔條約》亦規定:“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修改有關的通商條款,本屬平常外交事務,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雙方的矛盾。
<P>  關於挑起這次戰爭的原因,當時的有識之士就有所反思。深悉內情的薛福成沉痛地說:“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見大吏,藉以通隔閡、馭商民,乃粵民一激再激,葉相(葉名琛)復一誤再誤,使拱手而有粵城……益知中國易與,遂糾法、俄、美三國兵船北上,駛入大沽,阻我<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2JUI1JUI3JUU4JUJGJTkwLmh0bWw~" target="_blank" >海運</A>,立約而還……粵民激於前此大府議和之憤,萬眾一辭,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為快,屢請屢拒,紛紜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約,皆成於此,由今觀之,甚無謂也。”晚清曾國藩、李鴻章、馮桂芬、郭嵩燾等人屢以“勿以小嫌釀大釁”相告誡,其中就包含了以廣州反入城鬥爭為開端的慘痛教訓。
<P>  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就比大陸編得高明。它把這次戰爭的起因歸結為四點:1.外人入城問題。2.續修條約問題。3.阿羅號船事件。4.馬賴神父事件。這樣說符合歷史實際,無損中國國家利益,有利於年輕一代學會冷靜地分析歷史問題,顯示出編者是合格的歷史學家。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不向這些本國的同行學習呢?
<P align=center><b>二、關於戰爭過程</b>
<P>  1858年,大沽被佔,英法侵略者兵臨天津城下,英法俄美等國先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雖然喪失了不少權利,問題總算有個著落,雙方還議定翌年在北京互換批准書,徹底完成法定程式。如果照雙方的協議辦理,導致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
<P>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純屬程式性的最後一步還會節外生枝,招來更大災禍!教科書是這樣寫的:“1859年,英國公使和法國公使各率一支艦隊北上大沽口,準備進京換約。清政府指定換約代表由北塘登陸,經天津至北京,並要求各兵船武裝人員不得登岸。英法公使卻仗恃武力,堅持要從大沽口溯白河進京。他們蠻橫地率艦隊闖入大沽口。防守大沽炮臺的士兵開炮打擊入侵者。炮彈準確地落在侵略軍的軍艦上,打沉了四艘,打壞了六艘,其餘三艘挂起白旗逃跑了。在炮戰的同時,侵略軍900人企圖登陸,也被打退。侵略軍死傷幾百人。大沽一帶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給戰士送餅送面,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在編者筆下,這是一曲愛國英雄進行曲,主角是士兵和普通百姓。可是,稍加推敲,便有很多疑問。
<P>  從後果看,這一仗顯然打錯了。翌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招致北京被佔,圓明園被燒。續訂《北京條約》,不但規定原訂的《天津條約》繼續有效,還招來其他新損失:對英法的賠款分別由四百萬兩和二百萬兩一律增至各八百萬兩;割讓九龍司;允許法籍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為日後連綿不斷的教案種下禍根。如果不打,不是對中國更有利嗎?
<P>  人們理所當然應該追問:公使走哪條路進京,真有那麼重要,乃至不惜一戰?雙方意見分歧有沒有認真交涉?真的是士兵自行開炮還是奉命行事?如果是前者,這是觸犯軍紀造成嚴重後果的大錯,能算是愛國英雄的義舉嗎?如屬後者,是奉了什麼樣的命令?
<P>  復查史實,這根本不是什麼愛國英雄的壯舉,而是愚昧的咸豐皇帝和僧格林沁親王犯下的大罪。而且分歧不是教科書說的走哪條路進京,而是要英法使者繞個大彎進天津。當時在僧王幕下的郭嵩燾在日記中留下這樣的記錄:1859年4月10日“怡親王至營……言奉旨密商一語:如夷人入口不依規矩,可悄悄擊之,只說是鄉勇,不是官兵。予曰:凡事須是名正言順,須緩緩商之。怡邸憒憒可笑。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繞道至天津……辯論再三始定局,附片奏明。”
《北京條約》訂立後,他更具體敘述了當時的情況:“夷禍成於僧邸之誘擊。去歲之役,先後奉詔旨十餘,飭令迎出攔江沙外曉諭。洎夷船入內河九日,僧邸不一遣使往諭。去衣冠自稱鄉勇,薄而擊之。仆陳諫再四,又慮語言不能通曉,兩上書力爭。”曾國藩對他的幕僚說過:“咸豐九年,洋人來換和約,僧忠親王誘而擊沉其船,天下稱快。十年,夷人復至……京師不守,幾喪天下。某謂僧邸此敗,義當殺身以謝天下矣。”他們說的情況,同當時在現場的英國公使卜魯斯的報告如出一轍。英法軍艦6月16日已經到達,直到25日早晨才接到直隸總督恒福的照會,而當時軍事行動已經開始。這些史料可以歸納為這麼幾點: </P>
<P>  1.咸豐皇帝決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讓官兵假扮鄉勇,“悄悄”襲擊洋鬼子。同時,他又十餘次下令,要先“曉諭”洋人,先禮後兵。
<P>  2.僧格林沁忠實執行了“悄悄擊之”的旨意,但沒有事先曉諭;也堅決拒絕手下大臣的勸阻;並且是要洋人從北塘登陸,繞道至天津的<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4JUFFJUJFJUU4JUFFJUExLmh0bWw~" target="_blank" >設計</A>者。
<P>  3.對這一喪權辱國的橫禍,以曾國藩、郭嵩燾、吳汝綸等為代表(還包括李鴻章、馮桂芬等人)的比較清醒的官僚和士紳,已經有過嚴厲的批評和諷喻。
<P>  令人震驚的是:時至20世紀90年代,我們的教科書,仍然按咸豐皇帝和僧格林沁的調子唱歌,不同之處僅在把“鄉勇”換成“士兵”!
<P>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回答火燒圓明園是不是可以避免的問題了。面對咄咄逼人的強敵,作為弱勢的大清帝國一方,明智的選擇是嚴格執行現有條約,避免與之正面衝突,爭取時間,改革和發展自己。而當時的政府和士紳,完全被極端的情緒支配,在小事上製造違約的蠢行,結果釀成大禍。如果清政府決策層和有關的地方督撫不是那麼愚昧,這場災禍是有可能避免的。可是,朝野上下的認識水準和專制的決策程式,是歷史的積澱,不是朝夕所能改變;侵略的本性又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為文明之師;於是,這場災禍又是難以避免的。
<P align=center><b>是愛國壯舉還是有悖文明行為</b>
<P>  再來看看教科書的作者對義和團事件的評述吧。
<P>  教科書正確揭露了“八國聯軍侵佔北京以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八國聯軍進攻天津的時候……(俄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海蘭泡大屠殺慘案。俄國軍隊還強佔了中國江東六十四屯,殘酷屠殺當地居民。”此外的論述只能說是錯誤連篇。
<P>  一、教科書沒有只字提及義和團敵視現代文明和盲目排斥外國人以及外來文化的極端愚昧的行為。
<P>  義和團毀<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3JTk0JUI1JUU3JUJBJUJGLmh0bWw~" target="_blank" >電線</A>、毀學校、拆鐵路、燒洋貨、殺洋人和與外國人及外國文化有點關係的中國人……凡沾點洋氣的物和人,必徹底消滅而後快。即使義和團真的立下了“扶清滅洋”的偉大功勳,也不能回避它的這些反文明、反人類的錯誤,何況正是這些罪惡行徑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史實,也是中國人不能忘記的國恥,而我們的少年兒童必讀的教科書卻偏偏閉口不談。
<P>  教科書也談到拆毀鐵路。它是怎麼說的呢?“1900年6月……八國侵略軍2000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拆毀從天津到北京的鐵道,奮起狙擊侵略軍。侵略軍在廊坊一帶被義和團包圍,死傷多人,狼狽逃回天津。”如此說來,拆毀鐵路不過是抵抗侵略者迫不得已的措施。實際情況怎樣?
<P>  1900年5月28日(陰曆五月初一),直隸總督裕祿致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二十九夜(5月27日)先聞涿州至琉璃河一帶猝被拳匪將鐵路焚燬,詎今早由琉璃河至長辛店一百餘裏沿途鐵道車站橋梁並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燒”。與此同時,各地紛紛告急:“刻下<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3JTk0JUI1JUU3JUJBJUJGLmh0bWw~" target="_blank" >電線</A>又阻……至長辛店線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線,被匪徒砍斷,所有電均被阻滯。”他們破壞這些設施完全出於對外來事物的敵視,而不是為了抵抗侵略者不得不採取的應急行動。同時,這類行動波及各地,不是局部性的偶發現象。也就是說,這是蓄意破壞財產的罪行,而不是某些史家說的抵抗侵略者的功勳。從時間看,西摩爾軍從出發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至26日之間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毀鐵路、<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3JTk0JUI1JUU3JUJBJUJGLmh0bWw~" target="_blank" >電線</A>,焚燒車站、搶掠財產的急報,已紛至遝來。義和團燒殺搶掠、敵視和肆意摧毀現代文明在前,八國聯軍進軍在後,這個次序是歷史事實,無法也不應修改。
<P>  二、教科書也沒有譴責清政府高級官員及義和團亂殺無辜,燒殺搶掠的野蠻、殘忍的罪行。
<P>  最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巡撫毓賢的作為。六月初一(6月27日),他將太原洋人辦的醫院燒掉,同時“將省中洋人,誘令遷居一處。當於教堂內搜出婦女二百一十一口,年老者數人,而五六歲十餘歲至二三十歲者居多……於六月十三日,不動聲色,帶領兵勇,前赴洋人聚居之處,親自兜拿。該洋人等尤敢拼力抗拒,奴才麾令勇敢數人,冒死突進,將洋人大小男女四十四口,及同惡相濟的教民十七名,一齊擒獲,立即綁赴市曹,同時正法”;“壽陽縣秦錫圭拏獲滋事之洋人七名口,押解前來,一併將其立正典刑。是晚北門教堂亦為拳民焚燒,省城洋人教堂已無遺跡”。當時的報刊還報道:“寓晉西人,得京師亂耗。群求毓賢保護。不料竟誘聚而殲之,且手刃數人焉。” 毓賢的行為不是孤立的。所有不思進取的頑固分子,都是傳統文化中最落後、野蠻的成分的繼承者,這類頑固官僚趁機為非作歹的事例不勝枚舉。例如,輔國公載瀾是奉旨會同載勳、剛毅“統率”京津義和團的宗室,其殘暴就不讓毓賢:“京師亂起,載瀾從拳匪入人家,大索,得氈布及他物,皆以教民論,撲殺之,雖宗室大臣不免”。 </P>
<P>  再看看義和團的所作所為吧。前人早已指出,不能把所有參加義和團的民眾都視為匪徒,他們不少是盲從的愚民,但混跡其間的確實不少是土匪和流氓。總計在義和團事件中,全國各地1900年6月24日~7月24日期間,被殺外國人231名,其中兒童53名。他們大都死於義和團之手。至於中國的教徒(教民)和所謂“二毛子”被殺的,更是沒有算清的糊塗賬,其中絕大部分是被義和團殺死的,官兵也殺了一些。僅山西一省,就有中國天主教徒5700餘人被殺。奉天(遼寧)全省“教民人命千餘”。“而直隸(河北)全省殺人焚屋之案,幾於無縣無之。其殺人多者,一縣竟至一二千名口”。甚至浙江亦“搶劫、焚燬教民家室至一千余家之眾”。
<P>  “受害最烈”的北京,當時有關人士留下不少實錄:1900年6月18日“城中日焚劫,火光連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為教民,全家皆盡,死者十數萬人。其殺人則刀矛並下,肌體分裂,嬰兒生未匝月者,亦殺之殘酷無復人理”。“法國天主堂在西安門內西什庫,剛相(剛毅)嘗督兵攻之,亦不能破,拳實不敢前,嘩噪而已。拳匪既不得志,無以塞後意,乃噪而出永定門。鄉民適趨市集,七十餘人悉縶以來;偽飾優伶冠服兒童戲物,指為白蓮教;下刑部一夕,未訊供,駢斬西市。有婦人寧家,亦陷其中,雜誅之,兒猶在抱也……毓鼎上疏力爭之,謂:‘謀亂當有據,羸翁弱婦,非謀亂之人;優裝<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3JThFJUE5JUU1JTg1JUI3Lmh0bWw~" target="_blank" >玩具</A>,非謀亂之物……’疏入,獄已具”。
<P>  6月16日,“是日九點中,團匪燒大柵欄德記藥房,延燒糧食店、燈市街、觀音寺、珠寶市……共計店舖四千余家,火至天明未息。匪禁水會救火”。這個京師最繁華的地區於是毀於一旦。總的說來,“京師盛時,居人殆四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鹵掠一空,無得免者。坊市蕭條,狐狸晝出,向之摩肩擊轂者,如行墟墓間矣。”這是所謂義和團“革命”的後果之一。
<P>  開頭,民眾與傳教士和教民的矛盾令人同情;可是,他們後來的作為遠遠超過與外來宗教矛盾的界線。事件過後直至民國初年,朝野各界將這個組織定性為拳匪是有足夠根據的。
<P>  三、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它對慈禧的專制淫威惹來滔天大禍竟只字不提!
<P>  義和團興起之初,袁世凱就上奏“其用以惑人者,謂能避槍炮。然迭與鄉團、教民、兵役格鬥,一遇槍炮,輒傷斃多人,瓦解鼠竄……其藉以動人者,謂圖滅洋教。然上年春夏間,在曹州、濟寧各屬,掠教民一千一百余家,並掠及<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info.china.alibaba.com/news/subject/v5003000-s5012008.html" target="_blank" >平民</A>二百余家。秋冬間在東陽、濟南各屬,掠教民六百余家,亦掠及<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info.china.alibaba.com/news/subject/v5003000-s5012008.html" target="_blank" >平民</A>百余家。內多擄架勒贖之案,直與盜匪無異。故教民既被其殃,而平民亦多受其害。”而且有些地位比袁世凱更高的大臣(如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裕祿等等)也提出了類似的意見。慈禧充耳不聞,比較清醒的眾多大臣只好保持緘默,品質不良之輩則乘風轉舵,諂上邀寵(如裕祿)。
<P>  一個在六年前連一個“敢於犯上”的“蕞爾小國”———日本都無法招架的弱國,居然要同時向包括日本在內的11國宣戰!《國際法》傳入中國60年後,竟要派兵圍攻駐華使館!
<P>  為了決定和戰大計,從1900年6月16日開始,慈禧一連四天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開禦前會議。在會上吏部侍郎許景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3091.html" target="_blank" >書立</A>山、內閣學士聯元等人先後提出不能聽信邪術、不可圍攻使館、不能主動對外宣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袁昶和許景澄在兩人聯名的奏折中寫道:“伏以春秋之義,兩國搆兵,不戮行人,泰西公法,尤以公使為國之重臣,蔑視其公使,即蔑視其國。茲若任令該匪攻毀使館,盡殺使臣,各國引為大恥,聯合一氣,致死報復……以一國而敵各國,臣愚以謂不獨勝負攸關,實存亡攸關也。”慈禧不但不接納這些淺顯的常識,而且大發專制淫威,把他們的腦袋砍掉!
<P>  同時,包括毓賢殺洋人在內的罪行,大都發生在6月21日下詔與各國宣戰、6月24日命各省督撫殺洋人以後。首犯是慈禧,毓賢、載漪等人不過是兇狠的執行者。</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21: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教科書對一些史料的運用也很不嚴肅。 <P>  “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孩童個個拿起刀,保國逞英雄。”教科書以突出位置刊載了這一歌謠,說是“義和團歌謠”。可是,筆者孤陋寡聞,讀過的現存義和團傳單、揭帖等書面材料中找不到可以作為根據的史料。而後來調查的所謂口頭傳說,往往是後人加工乃至創造的,根本不足為憑。 <P>  教科書又說:“北京東單西裱衚同有座于謙廟。為了學習于謙的愛國精神,1900年4月,義和團進城後,把神壇設在這裡。”一切學術觀點都應拒絕牽強附會,要經得起反駁。載漪、載瀾等禍國殃民的滿清權貴家裏都設有義和團神壇,這又是向他們學習什麼? <P>  在我國,除了上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外,還有一套可供選用的沿海地區<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2JTk1JTk5JUU2JTlEJTkwLmh0bWw~" target="_blank" >教材</A>。號稱沿海版,有的地方史實錯誤更嚴重,是非觀念更加糊塗。 <P>  例如,對義和團事件的論述,它增加了這麼兩句話:“6月中旬以後,義和團群眾開始圍攻侵略者據點西什庫教堂和外國使館區。清政府卻暗中派人給被圍困的侵略者送去糧食、<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search.china.alibaba.com/ifbase644-base8-L29mZmVy/-base32-JUU4JTk0JUFDJUU4JThGJTlDLmh0bWw~" target="_blank" >蔬菜</A>、酒、水果等,表示慰問。”每句話都錯得一塌糊塗! <P>  首先要問:西什庫教堂是“侵略者據點”嗎?在義和團事件前,這不過是普通的法國天主教堂,沒有材料足以證明它是“侵略者據點”。義和團期間,從1900年6月13日起幾天內就將北京大部分教堂和洋樓燒燬,連帶燒掉數千家民居和商店,劫餘的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聚集了大批逃生的外國人和中國教民。這個教堂的逃生者,在清政府不能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的情況下,固守反抗屠殺,於理於法都無可指責。說這個教堂是“侵略者據點”,完全是信口開河。 <P>  其次,圍攻東交民巷是奉慈禧的旨意,主力是董福祥的甘軍和榮祿的武衛中軍,是他們犯下的罪行,義和團則是助紂為虐。含糊其詞,仿佛此舉是義和團自發的愛國義舉,不但歪曲了歷史真相,也掩蓋了清政府踐踏國際法的罪行。再次,對西什庫教堂和使館區的進攻,充分體現了專制統治者極端愚昧無知和殘暴;時至20世紀90年代仍然正面予以肯定,這是對國際法的無知,已經淪為對國恥的頌揚,也忘記了“反對封建專制”的責任! <P>  再看第二句。清政府確實曾派人給被圍困的外國使館送過生活日用品,這是奉旨公開進行的,說是“暗中”於史無據。當時,清政府內部比較清醒的大臣一再上奏,要求按照國際慣例保護外國外交人員和外國人;東南各省的督撫甚至公開聲明不再承認6月21日宣戰後的“偽詔”。迫於這些壓力,加上她色厲內荏,要預留“轉圜”餘地,不得不作出這樣的姿態。不管是真是假,這是清政府內部理性尚未完全泯滅的表現。把它與義和團的行動對舉而意含貶損,顯然是很不恰當的。 <P>  對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評述比較全面的同樣是香港的教科書。它既譴責義和團“大肆排外,殺教士、教民,連藏洋書、戴眼鏡的人都不放過,且到處破壞,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德國公使克林德先後被殺”;也指出“當時聯軍紀律極壞,任意焚掠屠殺,其中以俄、德兩國軍隊及英國的<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info.china.alibaba.com/news/subject/v5003008-s5014425.html" target="_blank" >印度</A>兵最為殘暴。”細緻分析了義和團產生的背景:1.民族情緒。2.民生困苦。3.列強侵略。4.教案頻生。還全面論述了辛醜條約的內容及它對當時和日後中國的深遠影響。任何不抱偏見的人都會承認,這部教科書說的是真實的歷史。 <P align=center><b>如何面對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狀況</b> <P>  出現這些現象與中國長期處於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境遇息息相關。面對如是現實,可以有不同的心態。 <P>  西方的入侵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行程。伴之而生的是天朝大國的表像破裂,大量民眾在生死線上掙扎。人們順理成章把這種狀況歸罪於“洋鬼子”;也譴責統治者腐朽、愚昧、軟弱。一個辯論不休難於取得共識的問題是:內因還是外因是導致這個狀況的主要根源? <P>  其實,完全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問題:這個狀況遲遲不能改變的原因何在?如果有人說這是因為帝國主義者太兇狠了,這等於什麼都沒有說。經過長期、複雜、反復的博弈過程,在國際關係中可以逐步建立比較合乎多數人和多數國家長遠利益的“正義”秩序。當這個狀況尚未出現以前,不會有救世主從天而降,慷慨代你維護國家利益。問題只能歸結為面對這樣的現實,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海內外的經驗證明:後發展國家和地區(殖民地、半殖民地)改變不發達狀況,改變被動局面的惟一道路,是向西方列強學習,實現社會生活的全面現代化。成敗的關鍵在國內的改革。這是一個社會運行機制的全面改造過程。對那些文化自成體系,而對外來文化深閉固拒的國家說來,這是十分艱難的過程。以中國來說,從鴉片戰爭算起至20世紀初實行新政,僅是辯論要不要改革就整整花掉60年!至於改革取向,包括是通過革命手段還是通過漸進的改革開闢前進道路,更是頭緒繁複。不過,有一條是肯定無疑的:必須千方百計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為國內的改革和建設贏得充分的時間。如果此說大致不差,回頭再看義和團,對內,它是與社會前進方向背道而馳的反動事件。對外,亂殺洋人不但是反人道、反文明的罪行,也是極端愚蠢危害中國自身利益的暴行。 </P><P>  有個流行多年為義和團事件辯護的論斷:義和團避免了中國被瓜分。早在1989年已故歷史學家李時岳先生已經詳盡地駁斥了這一詭辯。不但4億5千萬兩賠款(相當於當時將近6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像一支巨大的吸血管插進中國人的胸膛,而且給沙俄藉口,趁機製造了海蘭泡和江東64屯慘案,7000多中國人被殺,江東領土全被吞沒,大量俄軍進佔東北;華北地區在戰爭中死傷燒殺的損失難以數計。戰後的瓜分陰謀更沒有停止:英軍進攻o(︶︿︶)o 唉,佔領拉薩;德國派炮艦進入洞庭湖,並要求租借洞庭湖和鄱陽湖沿岸;英國則相應要求租借舟山群島作為“補償”! <P>  有人喜歡援引八國聯軍統帥、德國人瓦德西的這麼一段話:“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證明義和團化解了瓜分圖謀。李時岳先生說得好:“瓦德西個人的觀感並不能代表德國的政策,德皇一直把瓜分作為對華政策的基點,上述要求‘租借’洞庭湖和鄱陽湖沿岸的行動就是證明。只是由於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瓜分才沒有實行。” <P>  把視野放得更寬一些,問題就更加清楚。前人早已指出: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和義和團事件是一條割不斷的歷史鏈條。說得更準確一些是:甲午戰爭徹底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朽,不少知識階層從幾十年迷夢中驚醒,反思自強運動不敢觸及“自由不自由”這個根本問題的錯誤,形成了第一次群眾性啟蒙運動,改革也有新進展。是學習西方徹底改革,還是固守傳統,不準變革,成了中國盛衰的關鍵,也是解讀這段歷史的基本線索。不幸,體現甲午戰敗後的變革進程進入高潮的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戊戌政變標誌著學西方、求變革的挫折和倒退;義和團事件不過是政變後固守傳統反對變革的反動逆流的巔峰。換句話說,義和團事件對外使中國在被奴役的附屬國的道路上繼續沉淪,對內則舉目皆是國破家亡的圖景。 <P align=center><b>走出把革命粗鄙化的文化心態</b> <P>  2000~2001年之間,引起中國人關注的一個國際事件,是日本的教科書問題。一部右翼勢力編纂的歷史教科書掩蓋歷史真相,否認日本政府犯下的侵略罪行,激起包括中韓兩國政府和人民在內的海內外朝野人士強烈抗議。這是伸張正義的鬥爭,而且這是20年間第四次了。1982、1986、1996年都曾出現新修教科書歪曲歷史,一再在日本國內外激起公憤。這一日本思想文化領域的頑癥,促使許多人形成一個極為深刻的印象:日本人缺乏懺悔意識。人們還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死不認罪的現象?這是不是大和民族特有的缺陷? <P>  看看上述中國的教科書問題,一個合理的推斷是,我們的近代史觀也有類似的問題。當然日本是侵略者,中國是被侵略者,這是截然不同的。可是,兩者也有共同點:社會的主流文化都對自己的近代史缺乏深刻的反思。 <P>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的有識之士一再提出要改造中國人的“國民性”。這些先驅用心良苦,但他們沒有進一步追問:決定國民性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可以說,國民性是一國公民思維和行為方式的特點。任何民族都是從吃人生番演變過來的。作為一個群體,文明程度的高低和野蠻孑遺的大小,決定性的因素是受文化傳統和制度制約的自我凈化能力的強弱。
被侮辱被損害的屈辱,給中國人構築了新的思想定勢。這突出地表現在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因為“洋鬼子”是侵略者,中國人怎麼做都是有理,都應歌頌。這是愛國主義的要求。 </P><P>  現在的歷史教科書就是以此為指導思想的。熱愛自己的祖國,理所當然。可是,如何愛國,卻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一種是盲目煽動民族情緒;中國傳統文化中“嚴華夷之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等觀念已經深入骨髓。時至今日,餘毒未清。新的版本是:中外矛盾,中國必對;反列強、反洋人就是愛國。在史料選擇和運用中,不管是真是假,有利中國的就用。另一種選擇是:以理性的態度分析一切;是其是,非其非,冷靜、客觀、全面地看待和處理一切涉外矛盾。 <P>  現代化的基本精神就是理性化。如果我們認同這個基本觀點,就應該引導中國人往這條道上走,讓理性、寬容內在化,成為中國人的國民性,以利各國人民和各種文化和諧共處。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代,企業之間和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不可能泯滅;理性地認識和化解矛盾對任何國家和企業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涉外就是“反帝”、“反霸”,非把事情弄砸不可。 <P>  例如,法是人類文明的結晶,社會運行的規則。國際條約是有<a href="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b-112511.hotnews.alibaba.com.cn/" target="_blank" >法律</A>效力的。人們可以指責這些規則和條約是列強主導下形成的,不利於弱國和貧苦民眾。人們應該不斷批判和揭露它的謬誤,通過各種力量的博弈,形成新的規則,修訂新的條約。可是,在沒有修改以前,我們仍然不得不遵守它,否則就會造成不應有的混亂,歸根到底不利於弱國和多數民眾。 <P>  19、20世紀中國人幹了不少“無法無天”的事,義和團事件是其中的典型。值得重視的是不但至今有人把野蠻的行為說成是“革命”,而且到了20世紀90年代,有人竟把主張遵守現行國際條約的觀點視為應該嚴加批判的賣國投降觀點! <P>  說到底,這是把革命粗鄙化的流毒。 <P>  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社會領域,只有引發制度變革的行動,才稱得上真正的革命。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都不符合這個要求。這樣的歪曲實際是把革命粗鄙化,遲早總要付出代價。 <P>  不能輕視這些錯誤教育的後果。違反常識理性,以“革命”的名義故意歪曲歷史真相,歌頌義和團的直接惡果在“文化大革命”中就暴露無遺。紅衛兵火燒英國代辦處,是義和團行動的翻版;“破四舊”和“反帝”、“反修”中體現的清除外來事物的瘋狂,這些行動體現的內在理路,也與義和團的“滅洋”如出一轍。 <P>  上述教科書的編寫所呈現的理路,也沒有什麼不同。它們的共同點是:1.現有的中華文化至高無上。2.外來文化的邪惡,侵蝕了現有文化的純潔。3.應該或可以用政權或暴民專制的暴力去清除思想文化領域的邪惡。用這樣的理路潛移默化我們的孩子,不管主觀意圖如何,都是不可寬宥的戕害。 <P>  為了培育理性的有法治觀念的現代公民,以利於現代化事業,現在是糾正這些謬誤的時候了。 </P>
发表于 2006-3-2 12: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P>袁伟时的文章</P>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3: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茶兄,不可说,不可说,呵呵,敏感.
发表于 2006-3-2 13: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思茶</I>在2006-3-2 12:48:07的o(︶︿︶)o 唉:</B>

<P>袁伟时的文章</P></DIV>
<P>怪不得这么眼熟,果然是袁大教授出品.当年初读其对晚清历史的一系列点评,确实深受启发.促进对官方教课书的反省,自有其功.不过此翁也有大部分自由派学者的通病:视西人为"圣徒",以西人是非为是非,完全丧失本民族立场.</P>
发表于 2006-3-2 16: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P>同意楼上的~ 放到那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中国和西方的冲突的发生是必然的。以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当时很多事情都是很荒谬。但是一定要将西方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天下人定不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毕竟不是杜撰。民族自尊这东西还是要讲的。</P>
发表于 2006-3-2 18: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文王之后</I>在2006-3-2 13:26:09的o(︶︿︶)o 唉:</B>
思茶兄,不可说,不可说,呵呵,敏感.</DIV>
<P>
<P>呵呵,知道敏感还贴?[em05]</P>
<P>都还在呢,别太敏感了[em10]</P>
<P><a href="http://zqb.cyol.com/gb/zqb/2006-01/11/content_118530.htm" target="_blank" >http://zqb.cyol.com/gb/zqb/2006-01/11/content_118530.htm</A></P>
<P><a href="http://bbs.cyol.com/index2.php?forumname=%D0%C2%CE%C5%C8%C8%C6%C0&amp;forumid=48&amp;job=view&amp;topicid=2898624" target="_blank" >http://bbs.cyol.com/index2.php?forumname=%D0%C2%CE%C5%C8%C8%C6%C0&amp;forumid=48&amp;job=view&amp;topicid=2898624</A></P>
发表于 2006-3-2 20: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帖子,有感想。也许我阅历还不够丰富,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我觉得英国发动战争就是不对。不管清国政府当时如何落后,如何反动,唯有华民有权利改变它,推翻它。任何外国均无权干涉清国内政。英国若在华无法正常经商,可以等到中国进步的那一天,怎能为本国利益去侵略别国呢?按此逻辑,美国为了伊拉克的民主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侵略它吗?中国的命运只能由中国人掌握,那位教授站在英国人的立场看战争自然是中国的不对。至于教科书,初中生涉世不深,怎么能理解近代那么复杂的事情,这种辨证的综合的结论只会然他们陷入困惑。高中的教材倒是应该改改,目前教材过几年就改一版,看看以后能不能改得接近真实。中国最后没被瓜分真得感谢有那么多列强(尤其是美国),他们的矛盾才导致中国得以保持半独立,不然有过被外族统治经历的华民说不定也会在武力下屈服。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2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姬安地</I>在2006-3-2 20:56:29的o(︶︿︶)o 唉:</B>
看了楼主的帖子,有感想。也许我阅历还不够丰富,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我觉得英国发动战争就是不对。不管清国政府当时如何落后,如何反动,唯有华民有权利改变它,推翻它。任何外国均无权干涉清国内政。英国若在华无法正常经商,可以等到中国进步的那一天,怎能为本国利益去侵略别国呢?按此逻辑,美国为了伊拉克的民主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侵略它吗?中国的命运只能由中国人掌握,那位教授站在英国人的立场看战争自然是中国的不对。至于教科书,初中生涉世不深,怎么能理解近代那么复杂的事情,这种辨证的综合的结论只会然他们陷入困惑。高中的教材倒是应该改改,目前教材过几年就改一版,看看以后能不能改得接近真实。中国最后没被瓜分真得感谢有那么多列强(尤其是美国),他们的矛盾才导致中国得以保持半独立,不然有过被外族统治经历的华民说不定也会在武力下屈服。</DIV>
<P>
<P>兄台说的有理,自己国家的事情自己国家的人民解决.从理论上说,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从实践来看,可就不那么对了.对普通大众来说,被自己的同族的统治者统治,或者压迫剥削,可以忍受,那么对于外族的统治者统治,就不可以忍受.这其中的道理,大家当然明白,毕竟有民族的荣誉感,和民族的文化,不管哪个殖民地的人民生活多好,民族独立作为一种终极追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心中抹去的.</P>
<P>可是,我们可以这样想,当国家的已经不再是普通人民的国家,"国不知有民,民则不知有国",人民从国家中获得不了任何的利益的时候,人民还要不要保卫这个国家?保卫的结果是,保护了统治者免遭外族的侵略,人民流血牺牲换来的,依然是被压迫和被压榨,那么这个保卫是否还有必要呢?</P>
<P>我们可以分析:</P>
<P>1,假设外族的侵略,不只是单纯的取代原来的统治者,而是要亡国灭种,要我的命,淫我的妻女,这时要和统治者一起,为保卫自己而不惜一切.</P>
<P>2,假设外族的侵略,只是取代原来的统治者,一样的压迫剥削我,那么,新主子和旧主子一样,外族侵略只是让我和一千一样交税纳粮,那么我有必要为原来的旧主子卖命流血吗?</P>
<P>3,假设我是文化人,我是统治阶级,外族的侵略就是想取代我,剥夺的我的利益,我当然要拼死决战,那么我怎么可以去赢得战争呢?所以我要"愚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之所以统治剥削你们,是因为我是"天的赐予",或者我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所以我的利益就是你们的利益,保卫我就是保卫你们自己,同时我绝对不让他们知道国外的真实情况,同时要把以前外族欺负我,让我羞辱的事情灌输给他们,外族欺负我,让我羞辱,就是欺负我们大家,所以我们要深记仇恨.呵呵,就这样,我要你们来流尽血汗来供养我,我要你们把你们的妻女供我射精,你们还得保卫我.我要让你们知道,你们的钱给我,你们的妻女陪我睡觉,是天经地义.外族想要你们的钱和妻女,就是我们整体的耻辱!呵呵,就这样,一群傻B,被我统治,还为我自觉的卖命.</P>
<P>4,假设外族入侵,是为了一定的利益,教训统治者,客观上能够给我改变处境.那么我是宁可不要这种外族的改变(我之所以无所作为就可以了,或者帮助外族),还是我自己用流血来让自己的统治者改变呢?假设我一无钱,二无武器,最多是匹夫之怒,"尸横二具,血留三尺",我想和我一起变成尸体的,不是统治者,最多是统治者的爪牙,那么我岂不是没有办法改变了吗?在外族帮助自己谋的福利和发展的时候,又不是对我亡国灭种,那么我们要深思,有没有必要去反对一个客观上为自己某福利的外族而献出生命,而保卫的结果是子孙还得继续受本族统治者的摧残?</P>
<P>注:这里的"我",不是我个人,而是泛指.</P>
发表于 2006-3-2 23: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P>文后兄:上面的文字已经充分表达了你的立场.</P><P>你是一个民族虚无的个人主义者.你们的逻辑首先如你们杰出代表的名言:"没有契约就没有祖国",然后你们认为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契约.所以中国不是你们的祖国,也就是国家民族的利益从来就是和个人的利益相矛盾的. 我不想批驳这种观点,因为在逻辑上完美无缺.所以我俩道不同不相为谋.</P><P>最后说两句,不是给你听的,而是给那些可能被迷惑的人.</P><P>1.自由民主确实是不错的价值.其起源于西方,为西方现在所鼓吹,但只在民族国家内部适用,在国与国之间的规则是利益,是弱肉强食.如果我们失去了民族的纽带,最好的结局是家犬.</P><P>2.民主制度即使真的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方法,也会因为其鼓吹者的民族虚无立场被大众所唾弃,专制的帮凶不是别人.</P>
发表于 2006-3-3 13: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P>对于“愚民”之论不敢苟同</P><P>政权的也从来不是真正意义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的,虽然政权的运行客观上可以也应当尽可能的给民众带来“契约”之利,但是古今中外,强大的民族莫不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国家莫不是建立在强大的武装之上的。如果美国当初军事上不能战胜英国,独立也无从谈起。</P><P>我个人很反对将政权和国家分别对待的理论,至少在这个历史时期是反对的。虽然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有些政权的确不咋地,如晚清,如太平天国,如抗日战争前后的国民政府,但是没有政权,或者没有一个强大政权的国家肯定是要遭人欺的,那时候首先受害和受害最深的永远是民众,是人民。这方面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太深了。所以有些论调即使不对之作诛心之论,至少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民族和主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个时代不会衰退,我相信将来也永远不会。一个民族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只计算着自己的利益,这个民族注定会消亡。</P><P>记得顾准在撰写《希腊城邦制度》时,他也是大力的赞扬希腊罗马的民主传统和制度,但是写到希腊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和宿敌波斯相互勾结时,顾准自己也坦言对民主制度潜在的危害感到担心了。《顾准日记》里充满了其对文革时代极权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但也念念不忘民族和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走向,在大国博弈中的地位。诚如吴敬琏所说的,顾准身上不变的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共性——民族主义情怀。</P><P>这两天在看中央台的两会报道,对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有一种由衷的敬意。想起去年首次现场直播政协人大分组讨论、人大副委员长和农民工在央视访谈节目中的直接对话,到今年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基层民主等民生问题的大量关注,不怀偏见的人都应当承认我们的政治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取得进步。我们不是在别的国家士兵的枪口之下这样做的,也不用担心别的国家的炮弹和导弹会落到我们头上,我感到很欣慰,也自豪。</P>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3: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P>看了上面的两位的o(︶︿︶)o 唉,我不禁的沉默.国父所说的民主宪政,看来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看来真的是这样,莫非非到历史循环的最低处,非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我们的国民才会记起民主\宪政这两个词语,然后就是一场革命,人口大规模的死亡,换来又是一个不一定是民主的新政权,开始了另外一次的崛起.我想就是在22世纪了.</P>
<P>舍藏兄,能否给我确切的证据,儒家能否给人民带来幸福,让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制约,让我们的民众不再饱受压迫和掠夺,让我们的儿童满怀笑脸的活着,而不是权势人物和民众之间有巨大的鸿沟.</P>
<P>思茶兄,在权力没有制约的情况下,人民如何期望自己的利益得到维护?你党向来关心一切,光是口号就数不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人民服务".......请不要老是给我们打强心剂,只是让我们空怀希望的活着,我们要得是能真的看到你党什么时候能够兑现自己的诺言.你要知道,在中国,象我这些"民族虚无主义"者,并不是口头上怎么去爱文化怎么去爱国,而是正在为民众的苦难而被受熬煎,正在为解决他们的苦难在努力,我想我之所以被他们影响,不是他们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而是他们的拯救民生而不惜一切的品德.</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 14:01:1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3-3 14: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深度的理性讨论,此贴加精。</P><P>希望各位能继续这种良好的风气</P>
发表于 2006-3-3 16: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共工滔天</I>在2006-3-3 14:53:25的o(︶︿︶)o 唉:</B>

<P>有深度的理性讨论,此贴加精。</P>
<P>希望各位能继续这种良好的风气</P></DIV>
<P>话极端不投机,茶杯盖子已经捏在手上,呵呵.</P>
发表于 2006-3-3 17: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P>文兄:和你在各个帖里苦口婆心谈了这么多,很怀疑你只是从自己的思想里抬起眼皮,瞟两个不顺眼的词就开始反击.</P><P>再简单总结一下:</P><P>首先我求过你重新审视自己国家的历史,不要把他看成一片漆黑.一个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文明能几千年延续,养育如此众多的人口,经过无数苦难而能重生,必然有一种伟大精神存在.如果你认为中国人只是生育能力极强的老鼠,那我无话可说.</P><P>第二,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中国是否该实行民主,我从来没有评论过现政权.是你一厢情愿把我想象成专制制度的拥护者.我只是提醒过你,用你们这种文化历史自虐的思维方式更本不可能实现你所向往的制度.</P><P>民主是一个制度概念,不是一个道德概念.你把民主假设成道德至高点,救世万能良方.我更本不知到这个东西在你心里的内涵外延是什么.我可以跟你讨论你所提出的问题,但请先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什么是民主. 作为讨论的基础.这个题目和本坛无关,可以贴到别处.</P>
发表于 2006-3-4 1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的中国当然不能算民主国家,但也不能说是专制国家。民主是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但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满清的专制下又延续了几百年,使中国的发展落到世界之后,后来的西方的侵入使中国式的民主还未产生就被迫向西方式的民主求得济世良方。现在一提民主就是西方的那一套,难道民主只能是唯一的形式吗?国父对中国民主提出过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五权分立。为中国进步<U>的人们借鉴西方民主经验和先人的探索以及古人的遗产去找出中国民主的道路才是努力的方向。文王前辈仰慕西方民主,痛心华民的劣性,其心可嘉,都是同道。只是民族虚无主义祸乱华夏,为诸夏所忌,故才有鸦片战争 之辩。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U>
 楼主| 发表于 2006-3-4 18: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P>发了一个帖子,招来了民族虚无主义,请问各位,这个民族虚无主义竟究是什么东西呢?难道一反对儒家,一提倡民主,便是民族虚无主义,舍藏兄侃侃而谈,我变成了民族虚无主义.请问国父倡导三民主义是否符合儒家的观点呢,难道也是民族虚无主义?请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搞社会主义是否符合儒家的观点?难道也是民族虚无主义?要把对儒家的反思和反对,要去否定向西方学习,就是否定了自洋务运动以来至改革开放中国人所有的努力.</P><P>听舍藏兄和姬地安兄的意思,只有中国的儒家文化才配指导中国,那么我们是不是要一起努力,回到1840年以前的君主时代呢?我们要不要立天子分诸侯恢复科举,以王道一统天下,威慑四海呢?假设,各位有长篇大论论述,那么我问一句,为什么1840年以后中国的儒家不能救中国?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困难,还要鼓吹,要复兴,那时候可是有一套完整的儒家体系。</P><P>姬地安兄,要不要我好好的跟你说一下民主?难道民主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主?如果有,请你举例。</P><P>舍藏兄,我所说的契约制国家,并不否定民族。我们要爱一种文化,首先要看这个文化能否使我们幸福。如果你回答儒家可以,那么请你证明,自辛亥革命以来,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去流血,是不是很愚蠢,或者没有参透儒家的奥妙。吊民伐罪,是不是一种霸权和干涉主义。</P><P>本来想理性的讨论一些问题,但是我没有看到反思,只是看到了“以民族自我为中心”的包庇主义者。一个只有偏爱,没有借鉴,一个只有蛮横,不讲理的民族,是不是优秀的民族?</P><P>是!儒家的文化曾经让我们辉煌过,但是,现在是否他们还能给我们辉煌,我们要去反思是否合适。正如一个企业,以前管理方式和经营文化,曾经让一个企业发达过。现在其他企业转变了模式,我们是不是还要坚持以前的理念?</P><P>姬地安兄,所谓的任何民族都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独立发展。这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套用苏联的理论,强行把中国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结果,为我党夺取政权制造理论基础。一个民族的社会的变革是多方面的,有外来的有自身的。设想,非洲一个丛林部落过渔猎 生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也能走入工业时代?按照你的观点,我们有理由拒绝一切西方文明,自己锁国,我们自己发展。我们拒绝西方的电灯泡,因为是西方的,我们要按照我们的社会特点,中国总有一天会发明出自己中国式电灯泡。</P>
发表于 2006-3-4 19: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厌其烦地再罗嗦两句.</P><P>1.我从来没有反对过学习西方的制度和科技.我一直反对你,是因为你对中国历史的黑暗描述.</P><P>2.从1840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激进地反传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儒家救中国的过程,所以"为什么1840年以后中国的儒家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不成立.至于儒家,或者中国文化能否救中国,我们都处在历史过程当中,而不是在历史的末端,所以我无法回答,这本质上是实践问题,而不是个理论问题,各人自可按自己认为是对的方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P><P>3.中国现在已是非常西化的社会,持文化保守或者复兴主义立场的人,除了在几个坛子上热闹以外,在这个社会是非常边缘的,基本上还没有现实的社会影响.所以你的理想不能实现,和我们没有关系.你大可以在你认为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里面乘风破浪.</P>
发表于 2006-3-4 23: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cm 0pt">文王兄不访换个角度来谈谈,我们应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精华,或者我们历史上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实践中有那些是可取的。以文王兄之渊博,应该会让我们学到很多。</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1:04 , Processed in 0.0918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