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中国的斗鸡民俗据说从夏朝时就已经开始。它掀动的狂热,曾紧绷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闹出人间悲喜剧,甚至演成政治风云的变幻。
</B> 雄鸡的神经系统如弓弦,被雄性激素拉得满满的,因此,它好斗,争强好胜不示弱。
斗鸡这种活动有着久远的历史,据说夏朝时就已经开始。它掀动的狂热,曾紧绷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闹出人间悲喜剧,甚至演成政治风云的变幻。
《史记·周鲁公世家》:"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斗鸡引起纠纷,鲁昭公也被拉进纠纷中来。鲁昭公发兵攻打季平子,季氏则联合其他力量抗击鲁昭公,把鲁昭公赶到齐国去。
"季氏芥鸡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为:"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介为甲。介其鸡,有种解释是:"为鸡著甲。"另有一说,介芥相通,《史记》说"芥鸡羽",宋代裴骃集解所引的解释是:"(提手旁+右边一个“寿”)芥子播其鸡羽,可以坌郈氏鸡目。"在鸡羽撒上些芥粒或芥末,用来眯住对手的眼睛。《史记》此段记载,据《左传》而来。司马迁用"芥"而不用"介",大约是鉴于汉代斗鸡实际采用的"技术"吧。
但此后写斗鸡的诗文便常用"芥羽"一词了。如汉代有"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诗句,南朝梁简文帝诗有"芥羽忽猜俦"句。北周王褒《看斗鸡》诗也有:"妨敌金芒起,猜群芥粉生"的说法。
为了取胜,斗鸡者的手段不止芥羽一项。依《左传》和《史记》所记,郈氏在与季氏斗鸡时也采取了置敌于死地的措施--金距。金距是给鸡爪套上锐利的金属爪套。鸡五德之一的"足傅距者武也",说的就是经如此武装的鸡,与赤手空拳相比,杀伤力自然大增。
为提高斗鸡的战斗力,古人还发明了另一种小手段:在鸡头上涂狸膏。三国曹植《斗鸡篇》言"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北周庚信《斗鸡》说"狸膏熏斗敌",所言的便是此项手段。狸膏即狸的膏脂。狸,也叫狸猫,善于捕鸡,为鸡所惧。斗鸡前,将狸膏涂在鸡头上,借助狸的气味,涣散对手的斗志。
斗鸡者对于胜券的把握,不仅在于为鸡装上“明枪暗器”,更重要的是对上场厮杀的鸡进行特殊的驯练。《庄子·达生》记述了周宣王的斗鸡。纪(三点水旁+右边一个“省”)子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这只鸡,为驯其善斗,至少专门驯养了40天。先驯10天,不行,还显气躁;再10天,不行,欠沉稳;又10天,驯鸡人仍不满意;又过了10天,可以了,那鸡被驯得沉着若呆,各种善斗的本领都掌握了,即使有鸡打鸣啼叫,它也阵脚不乱,似木鸡一般。旁的鸡见了它掉头就逃,没有敢于应战的。《列子·黄帝》中也可见相同的记载。这个驯斗鸡的故事,就是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而《庄子》所称赞的"望之似木鸡"的境界,是一种大智惹愚一般的境界,确是不同凡响。</P>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5 10:03: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