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B></B></P>
<P align=left><B></B> </P>
<P align=left><B>作者前言
</B>
本书的原稿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于1984年10月完成,同年12月通过答辩。在这次正式出版前,我对全书做了一次校订和修改,增补了一些内容。尤其是第七章,几乎全部重新写过。虽然如此,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本身能力及水平的限制,原稿所有的缺陷还不能说都得到了纠正,答辩时各位专家所指出的问题也还有一些未能得到解决,书中舛误及疏漏之处恐亦在所不免。所有这些,尚祈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斧正。
本书的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带有探索的性质。有些结论虽然代表了我目前的观点,但它们还远不能说是成熟的。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我很愿意,也很希望能同学术界的同志们一起,就本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为我的学位论文,本书是在我的导师、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它凝聚着先生的心血。没有先生的指导,没有先生六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教诲和严格训练,我要完成这样一部论文,是不可想象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年届八旬,在学术界已巍然自成一家,而对学生却始终强调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新的理论、资料和方法,包括从新兴和边缘学科中汲取营养,探索新的课题。正是在先生的这一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才能够大胆地在论文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的尝试。在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先生自始至终都进行了十分具体的指导。全文二十余万字,先生以年过八十的高龄,竟先后逐字审阅三遍。现在,当本书终于问世之时,我对于先生的感激之心,是不能用言词来表达的。我愿在此谨向先生再次致以深切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并祝先生健康长寿。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吴泽教授、复旦大学杨宽教授曾就作者提出的问题给以热情指教。好友吴振武博土、黄锡全博士在古文字资料的运用方面曾提出过宝贵意见。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云南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相母校吉林大学图书馆、历史系资料室在作者查阅有关资料时均给以热情的协助。在此,我谨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
我还要向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对本书提出过重要意见的答辩委员会成员胡厚宣先生、张政烺先生、李学勤先生、陈连庆先生、罗继祖先生和姚孝遂先生(学勤先生和孝遂先生并担任了我论文的主审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对本书写出过宝贵书面评议的吴泽、杨向奎、王玉哲、连韩琪、傅振伦、吴荣曾、高敏、朱绍侯等各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也应该着重提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丁伟志先生和出版社其他同志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特别向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的李学勤先生致以深切的谢意。
作者
1985年10月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2 15:25: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