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YH0 align=middle><B><FONT face=黑体></FONT></B></TD></TR>
<TR>
<TD>
<TABLE width=580 align=center>
<TR>
<TD class=YH2><FONT face=黑体>共工</FONT> <FONT size=2>《列子·汤问》、《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释译:从前共工(传说中的水神,人面蛇身)和颛顼(zhuan-xu,黄帝之孙)争当皇帝。共工一气之下,就一头撞在不周山(《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舍,名曰‘不周’”《水经注》断言即昆仑山)上,结果把这支着天的柱撞折了,把系挂着大地的绳子也撞断了。天塌了西北方,所以日、月和群星都向那个方面移动;地的东南方露不出水面,所以河水、地上的积水带着尘土流向那个方向。</FONT></TD></TR></TABLE></TD></TR></TABLE> <B>祝融</B>,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P> 祝融氏是黃帝後世子孫。《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 </P>
<P> 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時為鄶國。 </P>
<P> 重嚳封功食邑於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春秋時的鄭國,是祝融族原來居住過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鄭縣一帶。《國語·周語上》說:「有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見,在夏族開始興盛的階段,祝融族有一部份還在嵩山一帶居住。嵩山與新鄭同為鄭國疆域,基本上屬於一個地區。 </P>
<P> 羅泌《路史》卷八說:「[祝誦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 </P>
<P><B> 萁伯</B>是风神,具体事迹不清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9 19:34: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