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10|回复: 4

[國醫膳食之道] [原创]医家三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0 2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1</P>
<P>【中医诊断的方法是“望闻问切”。】中医不需要而不是“比超、悉剃”和试管显微。比如网上的交流就有“闻、问”,如果加上照片,可以做到“望”的话,就有“神、圣、工”的境界了。</P>
<P>2</P>
<P>【中医讲的是辨证论治,不是辨病名论治】。所以一切要以病人这个本体为主,中医先治人后治病。</P>
<P>3</P>
<P>【中医认为,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的】。所以中医相信,所有的绝症,都是失养在先,误治在后造成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20:44:49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2 19: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儒释道</I>在2006-4-10 20:32:20的o(︶︿︶)o 唉:</B>

<P>1</P>
<P>【中医诊断的方法是“望闻问切”。】中医不需要而不是“比超、悉剃”和试管显微。比如网上的交流就有“闻、问”,如果加上照片,可以做到“望”的话,就有“神、圣、工”的境界了。</P>
<P>传统中医确实不需要B超和CT,但中医缺少这些医技检查使得中医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尤其是有形的损害,如内脏器官的出血、穿孔、脓肿、肿瘤、纤维化以及现代工业所致的疾病:重金属中毒,化学毒物中毒、农药中毒等。这些疾病用“望闻问切”无法诊断,而且诊断依据无说服力,在法庭上会使医生败北,难以说服法官和病人。</P>
<P>西医的基本功包含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基本功是“望触扣听”</P>
<P>所谓“望”指肉眼观察皮肤、面部、巩膜、舌头、口唇甚至头发、指甲等部位的颜色和体形、走姿、强迫体位等这些内容和西医的望诊方法是一致的。但有的地方你是无论如何也望不到的,如肝脏或者其他器官里长了肿瘤、脓肿、出血,这些损害在症状上往往表现出其他疾病的特点,如发热、疼痛,黄疸、贫血、休克等,无论中医的“望闻问切”或者西医的“望触扣听”都无法发现这些损害,所以我们就需要“金睛火眼”看到体内里去,因此“B超”、“CT”等本来属于工业领域的科技被借用过来了,这些仪器把体内结构显示的清清楚楚,有形的病灶被暴露出来了,现在中医医生也不敢抛开这些东西工作,因为如果因漏检而误诊会被告上法庭的,病人饶不了你。</P>
<P>所谓“闻”包含两种意思:第一是听,第二是嗅。这两种方法也是西医的基本功。听,就是听病人诉说病史和症状,西医叫病史采集,当然这也是中医的“问”,是一个执业医师基本要求,如达不到要求将会被取消资格。听还包括另一种内容,如听咳嗽声判断病损位置及程度,听说话声判断身体一般状况以声带的功能。西医还有一种”听“是中医没有的,就是利用听诊器去听,听诊器可以听出心脏缺损的间隔和瓣膜,可以听出肺部的炎症啰音和哮喘所发出的声音等,这种手段是中医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的,当今中医医生也接受了这种检查方法,这不能狭隘地说是被判,应该说是发展了中医。另外就是嗅,嗅体味,嗅大小便气味,呼出来的口气,晚期肝硬化和尿毒症都有一种特殊气味可以被医生嗅出来,这些诊疗手段中西医是一致的。</P>
<P>2所谓“切”就是切脉,西医也切脉但内容不相同,也没有中医切脉那么多的技巧,这可以说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但切脉容易受客观因素影响,如手腕的脂肪、手臂卷起的衣袖压迫、手臂动脉狭窄和梗阻所致的无脉症等,这些因素会使原先疾病应该表现为洪大的脉搏变成细弱的脉搏,医生间的切诊水平差异很大,医生花上很长的年资才能掌握,所以切诊仅供参考,难以成为诊断条件。其主观成分较大,也难以说服病人。</P>
<P>3.有两个体查手段是中医没有的:触和扣。触,就是触摸皮肤粗细、干湿,触摸腹部包块初步确定肿物位置以知道仪器探察部位,触摸断骨位置,嘱咐病人发声触摸出胸内的漏气和积水。扣,分徒手扣和工具扣。医生在原先无发生的地方给予轻扣使之发声以判断腹部的积液,肠气,胸部的积气和积液。在没有“B超”之前,扣诊可以扣出积水、积气的位置引导手术穿刺成功地把气和水抽出使病人痊愈。工具扣诊多见于神经科疾病,一些脑部疾病在手脚的扣诊所表现的神经反射能判断出位置及其严重性,在没有“CT”之前医生是靠这些手段给病人定性定位诊断的,当然其准确率不及“CT”,中医在这方面无从人手。</P>
<P>我经常向一些病人介绍西医的诊疗方法,我并不小看中医,但中医的“望闻问切”只是单纯从症状判断疾病,这点并不比西医高明,而西医基本功在心脏病、神经疾病检查远比中医高明。</P>
<P>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探求疾病的方法是一样的,这不是互相学的结果,而是从不同的方向走到了一块。中医跟西医都在研究疾病的特点,其理论非但没有矛盾、对立而且经常是一致的,所以争论中西医没有多大的意义。</P>
<P>【中医讲的是辨证论治,不是辨病名论治】。所以一切要以病人这个本体为主,中医先治人后治病。</P>
<P>“辩证论治”是一个从文言文里沿袭下来的术语,辨就是分辨,辨别,证就是病人发病时的表现,论就是通过思考、研究后确立下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治就是治疗方案和手段。这些含义实际上也是西医的诊疗过程,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只不过是分析的思路方法不一样,西医可以称为是“辩证论治”。另外我不知楼主“不是辨病名论治”所说的病名是什么?我接触过很多非常崇拜中医的朋友,他们并不了解中医,现在我们所说的“肺炎”、“肺结核”、“肾炎”、“糖尿病”等病名都是西医的病名,中医界也以这些病名工作,传统中医的病名往往是“痰热庸肺”、“肺痨”、“肾虚水泛”、“消渴病”或者一些“风热”、“风寒”等。西医也是以病人的本体为主,但我不知道“中医先治人后治病”是什么意思,有点含糊,好象中医学里没见过这句话,中医有一句话“急治标,缓治本”,这也是西医的治病原则。</P>
<P>3.</P>
<P>【中医认为,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的】。所以中医相信,所有的绝症,都是失养在先,误治在后造成的。</P>
<P>“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的”这句话也有很大的文言成分,但不够准确,重病必须分秒必争的抢救,几乎是十分治,抢救过来后恢复了到了康复期,才是三分治、七分养。每一个疾病都尤其特点,到底是几分治,几分养视具体情况而定。</P>
<P>中医其“养”包含两种意思:一是预防,二是康复。这与西医原则是一模一样的,我国建立一个庞大的防疫系统,曾经在“抗美援朝”中成功的遏制了美国在东北的细菌战,也成功的把解放初的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鼠疫”、“天花”等疾病几乎是消灭了。靠的是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及“萌芽”于中医而成功于西医的预防接种技术。另外康复治疗中西医看法是一致的,我也不多说了。
</P>如果说有些疾病是失养在先,是有些道理的,许多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其生活上不注意“养”的地方而导致疾病发生,但都是误治就有些武断了,有些疾病从发生到死亡,无论你误不误治都无法阻挡。中医很多养生方法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但也并非能很有效的预防疾病,而且许多内容和西医倡导的预防保健是一致的,如果中西医能结合在一起,其效果更好。</DIV>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19: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P>[B]3.有两个体查手段是中医没有的:触和扣。触,就是触摸皮肤粗细、干湿,触摸腹部包块初步确定肿物位置以知道仪器探察部位,触摸断骨位置,嘱咐病人发声触摸出胸内的漏气和积水。扣,分徒手扣和工具扣。医生在原先无发生的地方给予轻扣使之发声以判断腹部的积液,肠气,胸部的积气和积液。在没有“B超”之前,扣诊可以扣出积水、积气的位置引导手术穿刺成功地把气和水抽出使病人痊愈。工具扣诊多见于神经科疾病,一些脑部疾病在手脚的扣诊所表现的神经反射能判断出位置及其严重性,在没有“CT”之前医生是靠这些手段给病人定性定位诊断的,当然其准确率不及“CT”,中医在这方面无从人手。</P>
<P>[/B]</P>
<P>中医的“切诊”,除了切脉之外,还有“切肌肤”这一手段,即西医的“触扣”等接触病人体表的手段。中医的切脉,除了手腕部位的“气口”之外,还有在人迎趺阳等部位的脉诊手段。所以,中医的切诊,不仅包含了西医的切扣,而且在人的几处重要部位,有专门的切诊手段。</P>
<P>关于第三点“三分治七分养”,中医的“上工治未病”,是一种很好的预防手段,常见的各种亚健康状态,实际上在中医眼里,都是疾病,都是没有被西医明确诊断的疾病,也是将来导致重大疾病的根源。中医善于发现并且处理西医比较困惑的“亚健康”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的一大优势。</P>
<P>谢谢版主提供的好资料。希望与您深入探讨中医。</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2 19:48:1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4-12 2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000066>欢迎儒释道兄弟!!</FONT></b></P><P>我一向比较欣赏中医对于“亚健康”的发现,亚健康在国外其实也很重视,但他们没有中医,所以也没有中医这种思维,这实际上是我们的长处,但在我国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中医在医改后被挤压,主要原因是我国不重视社区医疗,社区医疗才是中医的宽广的空间,不过我相信以后会有所改善,因为今年人大会议把这个问题摆上桌面上了。</P><P>虽然我一直从事西医工作,但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理论,但我国的《执业医师法》有些让人哭笑不得,这部法规有点阻碍中西医交流。</P>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23: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P>新的相关法令,好像今年年底 明年年初要公布的,拭目以待…………</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0:05 , Processed in 0.1167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