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16|回复: 3

布褐青衫--古代的平民服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8 0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民间服饰、妇女服饰与民族自民饰,形式多样,种类繁复,因时而异。这些服饰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显现的文化品质,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历代庶民(包括四民、妇女、民族部众),通过服饰创造时代文明、美化自身、展示群体社会存在和智慧之道的最佳途径。因此,它们成为历代民间世象百态中,最具特色、最为生动、最有影响、最显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予后世深远影响。
<P>  民风时尚与四民服饰的演变 被历史上的史学家称为"四民"的士人、农、工、商等劳动阶层的服饰,与官服和军服服饰一样,亦与其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与社会上层的统治者的服饰(包括官服)相比较,又有比较固定的模式。 在人类文明的最初时期,由于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还非常差,子豆瓦}民群体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人们的一切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没有什么区别,一同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穴居生活。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以后,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与发展,等级制也在逐渐产生与加强。社会当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等级和阶层;不过总体来说,主要还是分为两个大的阶层,即统治与被统治阶层。</P>
<P>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帝王服饰与官服形式,都属于统治阶层;而士、农、工、商等四民服饰,则为被统治阶层。千百年来,社会物质生活的画卷是由他们所创作z是他们创造了生活,是他们创造了社会的美,是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然而,这些财富的享用者,却是统治者。服饰也是如此,统治者所着的华丽衣装,都是劳动者(农工阶层)辛勤智慧的结晶。而他们自己却经常穿着粗麻布褐简陋的衣衫,这种剥削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在这里尚且不去谈论这一经济学的问题,继续谈四民服饰。我们前面谈过,服饰的初期阶段,人们为了抗御寒暑、保护生殖器官,而将兽皮、树叶、羽毛一类的东西披挂在身上,这种处于萌芽时期的原始"衣装,,当然不会有什么等级。 </P>
<P>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等级观念不断强化,服装的等级形式也在不断地加强,渐渐成了后来的十分明显的服装形式的两大阵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形成这两种主要形式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z一是阶级社会统治者造成。统治者在掌握了政权以后,会千方百计地突出其统治地位,在所穿服装的形式上,追求、强调威严与华丽,明显与士庶农工的服饰不同,并且强行规定一些禁忌,将这种自命的服饰形式通过法律的行政手段强行实行,久之便成了一种社会的自然现象。士是由于社会分工和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决定的。统治阶层的官宦要臣,终日没有大的体力涌动,而且还要在人面前摆出一副尊威的官相,所以在衣式上就强调宽大、拖长与质地华丽。而广大四民阶层的人们,或因所处经济地位贫寒;或要为生活所迫,终日劳碌,穿的衣服既无力追求华丽讲究,也不能宽大肥大。所以他们穿的衣服一般都为比较粗劣的窄式短衣形式,尤以农工者为是。于是,长与短、精与粗的衣着模式,似乎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了辨别人们社会地位、所事行业的主要标志和固定的模式了。 </P>
<P>  这种标志和模式,从它基本形成到最后封建社会结束,始终含流于社会历史的各个时期,并且做为一种社会意识,牢牢地积淀在人们的心底,世代相袭。就是在封建社会结束后的民国时期,它们仍旧在人们的意识当中保留、作祟!如老舍先生名著《骆驼祥子》中,有描述车店主刘四爷准备庆祝自己六十大寿生日的场景。刘四爷为了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体面"的身份,要求自己车行里的伙计,在参加贺寿仪式上一定特别要做到的就是穿长衫。他说:"到了那天(贺日),谁要是短獗獗的进来,别怪我不给面子,把他轰出去!"即表现了这种习俗的根深蒂固。 历史上,四民不许或无经济能力或因劳作等原因穿长宽与质细的长衫之衣,已是事实。那么,他们又穿什么样的短衣呢?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称这种粗穷的短衣为"褐"。"褐"的称法,在先秦时期就有。据《诗经·豳风》记载:"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又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子衣褐。""褐"是粗质纤维裁制而成的一种短衫。《说文》中说:"褐,粗衣也。"赵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注释中也说:"褐以毳织之,......一曰粗布衣也。"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夫寒者利?褐。"裴?</P>
<P>  《华解》引徐广注释曰:"?一作短,小糯也。"它是先秦时期一些穷困书生和广大贫苦劳动者的普通衣服。 布衣,是古代一种用麻或葛纤维织成的服装,是先秦以来,平民百姓的主要服饰形式之一。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它形象地勾画出了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的俭朴生活。又据《战国策·赵策二》中记载:"天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莫不高贤大玉之行义。"当中的布衣指的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这以后用布衣泛指平民百姓的记载,屡见不鲜。如《史记·李斯列传》中有2秦始皇时期墨相李斯说自己本为上蔡的一个"布衣",即平民百姓。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又有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为布衣者。在秦代以后,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了。在秦代,还在平民百姓当中流行一种叫"黔首"的裹髻用的巾子。据说它最早出于战国,它的流行,是由于一般的贫民百姓没有资格戴冠,而用一块青色布巾包裹于头髻之上的,作为一种"冠饰"。它在秦代流行最为广泛。</P>
<P>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烹减疆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的记载。这里的黔首即是指头戴黔首巾的广大平民百姓。又见同书,李斯在推动焚书坑儒的举动中曾说到:"今诸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一黔首之名,同样是指的平民百姓。除此之外,在《史记》的《李斯列传》和《秦始皇本纪》当中,曾十余次出现黔首一词,说明在秦代,黔首即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头鬓之"冠",同时,又是平民百姓的代称。 </P>
<P>  到了汉代,四民服饰在法令的形式下,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其衣式仍旧以短褐、布衣为主。但是通过文献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又可以看出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黔首的裹巾形式,在汉代已不为广大贫民们沿用,而成了一些上层贵族追寻新的服饰变化心理,作为一个目标。汉代称裹头巾为"幞",前文官服中已有所述不再复言。其次,交领短褐(糯)衣仍在四民阶层穿用。如近年在四川成都兴彭县出土的汉代画象砖所表现的市井生活场景中,亦有两人穿斜领、左桂的短式褐衫的劳作者。另外,同是这两个劳作者,除上身穿着这种斜领左桂的短褐衫以外,下身还各穿着一件短裤。短裤,在汉代称之为"?"。(衣+军)是一种有裤腰的合裆式短裤,一般用三尺布裁制而成,其裤腿长度在膝下犊鼻位左右,所以又名曰"犊鼻?"。古人常把它当内裤穿服,外面再穿挎、再围裳。而广大劳动者,则经常将它直接穿在外面,以便劳动方便、行动自如。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曾穿着粗布犊鼻?卖过酒。</P>
<P>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也,少年好读,青年时就很有才学;在一次临耶富人卓王孙的家宴上,以一曲琴声打动了卓家新寡的女儿卓文君,促使文君夜奔。而二人婚后,生活无以为济;卓老爷又因女儿私奔,老脸难堪,十分恼怒,坚决不与女儿陪嫁。夫妇二人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变卖了仅有的车骑,在临邛市内开设了一个酒肆。为了维生,文君也不得不抛头露面,当起了酒肆的掌柜z而相如也身穿宽大的粗布犊鼻?,与伙计们一起干着杂务。 与之相映的是,近年来在四川出土了不少反映汉代酒肆街景生活的汉画像砖,一是四川新都出土的汉代酒肆画像砖中的衣短褐、犊鼻?的推车人的形象,再就是我们前文介绍过的四川彭县三界乡出士的汉代画像砖上酒肆前推车人的衣着打扮,同似《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所描述的相如当时的形象,说明在汉代的四川一带,着短褐、犊鼻短裤的劳作者是十分普遍的。另外,有关农民的衣着服饰,与前文介绍的酒肆中劳作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仍旧突出一个短、窄风格。如50年代在四川宝成铁路施工中发掘的持畚俑和持苗俑的衣装,虽然不及酒肆画像中人物衣着那样短,但从所着的左枉短衫和挎裤上看,其基本风格仍为同一类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火纷乱、民不聊生,南北人流处大融合之中,各民族服饰交错互用之期,官服与民服很少有一定模式。 </P>
<P>  到了唐宋时期,四民服饰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唐代,士庶阶层按唐律可穿服稍长一点的袍子名曰?衫或曰缺胯袍,其制是在袍的下端加?、两侧开?,但又同时规定,士弈所着榈衫只准用臼色,余色为官服所用,不得违禁。短褐,在唐宋时期,仍旧被作为大多数士庶平民的主要衣饰。尤其宋代,四民阶层穿着各式短褐者更为普遍。宋代的短褐有稍长的,亦有很短的,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轿夫所穿褐就很短,而一般杂役人员的褐衫就稍长一些,褐的另一变化就是较汉时更加窄瘦合身,反映了一种时代风尚。裤子在唐宋的四民阶层中,穿着更为普遍,在很多的形象资料中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广大劳动者穿裤的形象,如唐代敦煌壁画中所绘纤夫形象,身穿开?袍而下着长裤;又如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轿夫、行人等平民形象的人都以各式长短的裤子为装。另外,虽然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冠巾类最丰富的时期,但广大的士庶阶层、特别是劳动阶层的人们却很少戴各式冠巾,而多以各种草竹编成的笠帽为主,表现出了极大的实用性。 </P>
<P>  明清时期,四民服饰依旧承袭宋代习俗,一些士庶举子的衣着仍以各式布葛质长衫为主;而农工阶层的劳动者,其衣装更加趋向简炼、实用。明代的农、工阶层为了劳作方便,流行一种叫 "网巾"的头罩,既经济又实用;衣装更加合体(窄瘦),以各种交领窄袖衫和窄腿裤为主要衣装形式,腰间系一布带,劳作时往往将上衣的前襟撩起一角掖在腰带之间,更加便于行动。 </P>
发表于 2005-5-7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P><P>埋了可惜</P><P>顶出来</P>
发表于 2005-5-22 0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个图样更好。
发表于 2006-10-27 22: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1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23:39 , Processed in 0.075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