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512|回复: 334

[漢禮計劃文案] “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3 00: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
一、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
二 、“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
三、 学位授予礼仪方案
参考附录:学位服发展历史及相关资料
“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
设计:
天汉民族文化网
百度汉服贴吧
百里奚(子奚) 天风环珮(溪山琴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7 21:09: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00: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
        (一)“中国式学位服”设计理念
        总的理念是:
        发掘中国自身文明传统,尊重科学弘扬学术、积极面向世界与未来。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精神,在学位礼仪服饰中加以体现和表达。
        1 以中国传统服饰文明为创新基础
        采用中国原创的交领右衽褒衣大袖无扣系带式服饰为设计基础。
        2 汲取传统服饰造型之美和庄重典雅的特质。
        ,采用中国经典的庄重的深衣、玄端制为礼服基础。
        3 简洁、实用、节俭、得体、大方。
        如,仅以学位冠、学位缨、学位领、学位衣裳(取中国传统文化“衣裳”之意)、学位礼服徽、西式皮鞋6部分组成。礼仪程序简单、庄重。服饰用料朴素大方、组件通用性强、可循环使用。
        4 体现平等、自由、包容、理性的学术与科学精神。
如,不沿用现行的做法,仅设学士、硕士、博士三类学位服饰,不设校长服和导师服。(现行学位服系统还设有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服)。学位授予仪式中,校长和导师按其自身学位着装,体现对学术的敬意和平等的学术精神。
        5 汲取和保留现行学位服的优秀设计理念与元素,平滑过渡、无缝对接。
如,学、硕、博学位冠垂缨皆取现行学位服流苏颜色,分别为黑、深蓝、红。专业颜色区分中,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粉、灰、黄、绿、白、红色)等识别色皆不作变动。学位授予礼仪中,同样以改变垂缨(流苏)形态为授予标志。
        在外观视觉效果上,也与现行学位服力求平滑过渡。学、硕、博三类学位服主体颜色分别为黑、蓝、红,沿用了现行学位服的颜色风格。学位冠的形状类似于现行学位帽。交领的义领类似于垂布,也都是以六种颜色区分专业。“抽象蔽膝形色布”与现行学位服装饰布都是上下直通到礼服底部,视觉上相当类似。
        6 以开放的精神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元素。
        不是复古或一味单纯强调民族性,我们建设的是面向世界与未来的教育与科学,在学位礼仪服饰上亦加体现。如,在整套服饰的构成要素中,引入了西式皮鞋作为重要的服饰组件,突破了传统服饰的严格规定性。
        7 不是单一民族的民族服饰,而是代表中国整体文化文明与崭新的学术、科学与文明精神的抽象升化后的中国式学位礼仪服饰。
本套学位服,基本服饰造型取中国最多人口的服饰文明基本形制特征,交领右衽、褒衣大袖,这是中国汉民族的基本服饰特征。但是,在汉服的服饰语汇中,对服饰造型、涵义、着法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性,汉服没有着西式皮鞋、胸口佩戴徽章等现代西方服饰文化元素,汉服的蔽膝作为严格的礼服部件也是需要单独的一幅。而本方案设计中,既采用了西式皮鞋,又在上衣左胸处佩戴醒目的“学位礼服徽”,同时,对传统服饰中繁冗的装饰佩饰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和改变,改经典的蔽膝为“抽象蔽膝形色布”,作为深衣本体的一部分。交领右衽的义领也打破了传统的配色禁忌,以六种不同颜色的义领区分六大类学科专业。硕士服的藏蓝色,也是汉服中罕用的色彩。可以说,从严格的服饰学及文化学角度而言,这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民族服饰,而成为了代表中国整体文化文明与崭新的学术、科学与文明精神的抽象升化后的中国式学位礼仪服饰。
        中国式学位服,代表的是中国,是中国文明的历史与未来,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崭新的学术、科学与文明精神。
        同时,本套中国式学位服系统为推荐方案系统,可与现行学位服系统自由选择或并行不悖。
        8 崭新的“学位礼服徽


此徽直径6厘米,圆形,佩戴于学位服上衣左胸处,是整套学位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涵义和造型为:
字体:分别为篆体“科教兴国”、宋体“学位礼服”
炎黄子孙、中国:造型为圆形抽象中国风格图案
深厚的教育与人文传统:造型为一支巨大的毛笔
源远流长的古代科学,面向世界与未来的科技、人文与学术:左上角为分子图案,同时又宛如夜空星座,代表了古代天文观象科技。尖端物理微观世界图案上叠加DNA双螺旋,代表当代科技学术。
毛笔插入微观物理世界激起璀灿光芒,象征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DNA双螺旋如一架天梯,从“学位礼服”通向“科教兴国”的光辉前景。天空中,古代科技与现代科学群星闪耀,照亮了科教兴国之路。

(二) “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
1 概述:
中国式学位服分为学士服、硕士服和博士服三类。
②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冠(黑色弁)、学位缨、学位领(六种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学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学位礼服徽(中国式学位服专用)、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组成。
③学位缨颜色区分学士、硕士、博士,分别为黑、深蓝、红色。
④学位领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采用粉、灰、黄、绿、白、红色六种颜色区分。
图:学位服详解

2 设计图及设计描述
设计图

【学士服】
黑色深衣,暗红色领袖衣缘。左胸处佩戴专用的“学位礼服徽”。
暗红色大带。暗红色抽象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缨用黑色。
区分专业的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
黑色西式皮鞋。
【硕士服】
藏蓝色深衣,黑色领袖衣缘。左胸处佩戴专用的“学位礼服徽”。
黑色大带。黑色的抽象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缨用深蓝。
区分专业的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
黑色西式皮鞋。
【博士服】
明玄端制,衣裳不同色,但缝合。黑色大袖玄端,黑色领袖衣缘,朱红色裳。左胸处佩戴专用的“学位礼服徽”。
白色大带。金色的抽象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缨用红色。
区分专业的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
黑色西式皮鞋。
●专业以义领颜色区分:
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为粉、灰、黄、绿、白、红色。
●学位冠、缨及学位授予法详解:
弁黑色,圆形,直接戴于头部。弁上部有孔,插有一尺长白色塑料笄。上附黑色延板。
笄根部插孔处系结一条学位缨,缨长二尺,前端为一尺长的穗。
学位授予前,缨自然垂于左侧,授予学位时,校长将缨从学位冠顶部绕过,在右侧的笄身上绕一圈,穗自然下垂,即为授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3 0:26:56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00: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
        亲爱的大学生朋友们、尊敬的教育界人士: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厚的文明古国,教育的发展与科学的萌生在我国文明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近代以来,脱胎于西方宗教僧侣长袍的西方式学位服逐渐进入中国,并且成为改革方案后我国推行学位服制度所依据的设计蓝本。这种服饰,西方宗教色彩浓厚,在我们这个国家长期推行,不能不说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西方式学位服无论从起源、造型特点、文化涵义等诸多方面来看,都与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与我们源自文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教育与科学的事业不尽协调。多年来,社会各界都表达了对这种纯西式的学位服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与中国精神的遗憾。
        为此,我们本着发掘中国自身文明传统、尊重科学弘扬学术、积极面向世界与未来的精神,进行了“中国式学位服”的设计尝试。现设计方案已完成,我们期待,我们的设计能对广大国民同胞探讨中国学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形成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期待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及学位礼仪能应时而变,通过更完善、更富中国精神的学位服饰及礼仪方式,更好的纪念广大学子的进步与成长,更好地教育和激励广大学子投身科学、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天汉民族文化网 百度汉服吧
                           2006年4月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00: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学位授予礼仪方案
学位授予仪式礼仪程序:
1.仪式开始,现场全体起立,学生着学位服入场就座。?
2.主持人o(︶︿︶)o 唉,宣布获得学位的学生名单。
3 学生上台肃立,正学位冠、整理学位袍。
4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校长将缨从学位冠顶部绕过,在右侧的笄身上绕一圈,穗自然下垂,分别用左手递交给学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再用右手与学生握手祝贺。
5.学生走下会场。仪式结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4 1:02:2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00: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

参考附录:学位服发展历史及相关资料
本资料部分摘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官方研究课题项目“构建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课题相关资料。
相关图片:
早期的大学


连颈帽


学生入场



维也纳大学的庆典



牛津大学校长服



我国早期的博士服



当代中国早期的设计



大陆现行的学位服



大陆现行的学位服



香港的学位服


1 西方学位服的产生
        要追寻西方学位服的来历,就要循着欧洲大陆大学教育发展的轨迹,回溯到中世纪的西欧。西欧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中世纪生活影响的结果。在中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灭亡了,希腊和罗马灿烂的古典文化被摧残,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华的城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各种教育机构荡然无存,罗马基督教会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继者和传播者。到了十二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帮助主教管理他们的教区。于是陆续出现了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区学校设在大主教区内,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教会利用这些场所,对教士和僧侣进行读、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教育,他们采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学习课程。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意大利被称为博士(Doctor,来源于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师),而在巴黎则把教师称为硕士(Master,来源于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师,师傅)。
        那个时候,手工业兴盛起来,并逐步与农业分离,商业也随之发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出现了各种手工业的同业公会和商业行会,这些行会有严密的组织和规章制度,拥有相当大的自主管理权。随着学校的发展,被称之为硕士或博士的教师数量日益增加,各个地方的教师们仿效手工业和商业的同业公会,组织起了教师的同业公会,学生则组织成同乡会,管理他们自己的事务。他们都把自己的行会叫做大学(University,来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ls,意为共同体),因而大学这个词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称谓。也就是说,最初的大学机构就是这些教师的行会和学生的行会组织。而同一行会里的相同专业的教师又组成特殊的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来源于拉丁语facultas,意为才能,即教授某种学科的能力,)后来又把系这个名词的含义扩展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院)。 在意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亚地区,建起了中世纪最早的两所大学――波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学校像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
        这些早期大学的学生,要编成班级进入教室听课,但学校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只有那些决定今后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对他们进行考试。考试过程的第一步,是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不公开的和公开的预试。考试合格的应试者,要穿上僧侣的长袍(gown),同学士们(Bachelor,来源于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学士)坐在一起。接着要举行由顺利通过了考试的应试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这就是学生毕业典礼仪式的雏形。但是,要成为一个硕士或博士(当时,博士和硕士并无区别,都是教师,师傅的意思),还要经过二至三年的学习,通过了严格的最后的考试才行。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长袍。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和颜色,由各的人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决定。既然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后来,长袍和头巾开始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不同学位的礼服也逐渐变得有些不同。学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的差别,主要出现在头巾上。过了一段时间,头巾不再与长袍相连,单独成了一件物品,人们把它戴在头上。到了十五世纪,帽子开始流行,头巾几乎成了饰物,人们穿它时,把它从头顶顺着脖子往下套,披挂在肩上,向后背垂下来。于是,学校礼帽应运而生。最初的学校礼帽的形状起源于硕士学位的符号,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装饰物。今天的流苏(tassel)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更精致罢了。牛津大学最先采用平低方形礼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间则建议学校礼帽应做成学者的一本书那样的形状,这样更能表现它的学术含义,更有书卷气。
        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校礼服,接着各大学相继使用,但式样与欧洲仍在使用的礼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别。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产生了美国大学礼服的统一标准体系,后来,又在1936年和1960年两次进行了修订。因此,美国今日各大学流行的礼服规格一样,只是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别而已。
        礼服由长袍,方帽,和头巾三个部分组成。博士和硕士的长袍士是黑色的,准学士的长袍为灰色。学士的长袍,尖袖,前面不敞开;硕士的长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长袍,喇叭袖,胸前扣子两旁各一道宽5英寸的天鹅绒贴边,袖子上也横着缝有三道平行的天鹅绒贴边,颜色属黑或别的颜色,它是学科类别的标志。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种学位的人都可以戴。帽子左边垂下漂亮的流苏,流苏的颜色表示授予学位所属院系。
        最能体现学位等级的是头巾,其尺寸大小,形状,随学位的不同而不同,学位越高,尺寸就越大,做工就越精致。头巾的外层与长袍的黑色材料相匹配,衬里折叠向外翻出的部分,使用大学代表颜色。天鹅绒贴边的颜色表示学科类别。

2 中国现行学位服的产生

        中国近代的方帽长袍学位服完全是泊来品。最初,学位服是西方耶稣会、天主教会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附带物,这使人们很早就接触到这种洋装。学位服在中国的出现,有其一定历史和社会的渊源与背景,并非来自高等学府。 意大利人利马窦(P.Matthoeus Ricci)是最早以科学和教育为掩护,在中国进行传教的耶稣会士。他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来到北京,初步打开了入华大门。为此,在1735年,巴多明神父(Parennin)还这样写道:“为了吸引他们(指中国人)的注意,通过自然科学知识赢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是必要的。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能使他们潜心听讲基础真理的了。”于是,科学就成了一种诱饵,成为传教士们抵华初衷的重要实现手段。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西文化的第三次冲撞(也称交融),不仅传教士把学位服携带到中国,那些在国外获得学位的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把学位服或穿着学位服的照片也带回中国,这在刚刚被打开门户的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时,早已在中国遍布的教会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繁盛起来,尽管教会学校更多的并非高等学府。到1877年,全国基督教学校有约350所,学生5975人。到1889年,教会学校的学生已达16836人,而至1906年,更猛增到57683人。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F·L·Hanks Pott)就把教会学校比作美国的“西点军校”(West Points ),是教会传教必须的战略机构,正像这位传教士所论述的那样:“如果教会工作不以我们的教育工作为基础,它就好像把房子盖在沙土上一样,是不牢固的。”
        在此,教育不仅成为一种诱饵,而且是除了洋枪大炮外的软武器。随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出现,源起于欧洲的学位服又找到自己新的生长土壤。
        在本世纪初,国外的学位服已分成两派:一派以欧洲的意大利、英国为代表,即所谓的“欧派”;一派以美国为代表,即所谓的“美派”,也有称其为“新派”。“欧派”学位服基本上保持了中世纪的风貌,无论是款式还是色彩,都明显地带有“信仰时代”的痕迹。而“美派”学位服,正如附录中所述,则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位服为蓝本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与英国的学位服相比较,加德纳·伦那德所设计的学位服给人以简练、明快的印象,并更多地蕴含着时代的气息。由于到中国的传教士中许多来自美国,因而,学位服在中国最初当归入“美派”。
        当人们对学位服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时,它便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和兴趣,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塑造自己形象的强烈愿望,一种不断创造未来和自我的决心。我们应有自己的学位服,应有自己的衣着风范。于是,学位服的造型、款式及穿着方式被大胆地改革与创造,使之逐步地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衣文化,并纳入到丰富多彩的中华服饰中去。中国的学位服产生了。
        据资料记载,中国的学位服出现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或更早一些。由图二十四可见,这七位医学博士的学位服宛如当时流行的长袍马褂。长长的衣身下摆至踝骨处。宽肥的袖子几乎把双手全部掩盖,只是显露出为之奋斗了几个春秋的毕业证书。与“美派”不同,袖身没有任何学位等级的标志。在对襟式的长袍前片,左右各有一条宽宽的黑丝绒饰边。它们让人联想起许多“新派”的博士服,这是美国学位服区别于欧洲学位服的标志之一。柔软且富有立体效果的黑丝绒,深重,高雅,既表现了博士的风度,也显示出学者的沉稳和气派。黑带被我们所借用,使之成为中国学位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博士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并非其服装自身,却是与之相配的并显露于外的立领学生服。究其根源,学生装是在原有中式对襟上衣的基础 上,并受到“西洋东渐”的影响而形成的本世纪初典型的一种服装。由于多数男学生经常穿着(如同女学生以穿改良旗袍为其特征一样),它逐渐地成为男学生的一种特定校服。按常理,无论“欧派”还是“美派”学位服,在其里面男士通常穿笔挺的西装方才“合理”、“恰当”,而这几位中国的博士连同那位外藉博士却偏偏内穿对襟式立领的学生装。台湾的学位服更是向中国化跨了一步。小立领不再是学生装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中国学位服特征。
        再者,他们所载的方帽之方式也别具特点。方形帽顶的一角没有象国外一样被放在前面,却呈现出和整个服装风格相谐调的一条横线。这是个性的表现,是着衣方式的创造。况且帽顶上没有标识学位级别的流苏,大概他们觉得这样是画蛇添足,是累赘。
        由此看出,中国对西方学位服的改革与创新始于本世纪初。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留下这些勇敢设计师的名字,但其作品却为我们现在探究中国学位服的发端提供了珍贵的资证材料。学士服和硕士服在三、四十年代则大多是改良式的,领口开得很深,呈V字形,若没有头上的方帽,其服装和清末的男子长衫几乎完全相同。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没有自己的学位服。原因很简单:没有建立和实行学位制。尽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两次酝酿建立学位制,但学位服的问题也还未及考虑。1980年,全国人大o(︶︿︶)o 唉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但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学位服的问题也未提到议事日程。
        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确立并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人们隐约感到我们的学位制中还缺少点什么。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在萌动了。服饰艺术本来就不受国度的限制,况且我们有过自己的学位服。于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在一些大学校园内出现了抑或仿制抑或设计创造的学位服。

现代意义的学位服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社会、政治等的因素,学位服在中国消失并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伴随着新中国学位制的建立和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学位服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出现,并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与此同时,有关学位服的研究工作也开始了。
        自发不等于自觉。作为全国领导学位工作的最高机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密切注视着这方面的情况。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就学位服有关问题尽快组织开展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受命在全国展开了调研工作,并与北京服装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建构中国现代学位服体系”的专题研究。
        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样式,并作出决定: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3 庆典礼仪及其功用

        几年的大学生活,含辛茹苦,学子生涯的结束往往以毕业典礼为其形式上的标志。各个大学的典礼形式尽管不尽相同,但它的内涵却是一致的。例如,著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最为壮观的庆典活动,不是普通学位授予仪式,却是名誉学位颁发典礼。这个盛大的活动称作恩凯尼亚(The Encaenia)。
        浩荡的恩凯尼亚o(︶︿︶)o 唉队伍从某一个学院出发,通过两旁古老建筑鳞次栉比的街道,穿过博德利安图书馆(the Bodleian Library) 的方形广场和神学院,最后来到谢尔登礼堂 (the Sheldonian Theatre)。o(︶︿︶)o 唉过程充满了神圣、庄严的气氛,而肃整统一的建筑,仿佛把这些学者们完全带回到信仰的时代。那些常年注视着牛津盛衰的伟人胸像,是纪念那些当年倾囊捐助的主教和国王们。建筑与雕像构成了一个和谐、完整的宗教氛围,烘托着其面前的人们。
        这种庄严的气氛才刚刚开始,接着它被慢慢地带到了谢尔登礼堂。它是大主教谢尔登(Sheldon)作为礼物于1664年赠予牛津大学的,至今,在正门的上端依旧嵌放着这位教育捐助人的浮雕头像。1711年天顶画的完成,结束了它作为大学印刷局的历史,而成为牛津大学颁发学位的庆典场所。在天顶画上,美丽的女神和遨游天空的小天使们在庆祝宗教的胜利;一个罪人从天国中堕入地狱,毒蛇缠绕着他,使其无法逃脱应得的惩罚。
        仪式按照惯例在庄严地进行着。名誉学位授予以后,一些已获得大学奖学金的学生朗读“获取奖学金的演说词”。最后,校方代表或文学教授做总结演讲,以纪念大学的捐助者们。下午,副校长通常在自己的学院举行“校园聚会”。此时,参加者可穿正式学位礼服,但亦有着非正式礼服的。
        与牛津大学传统的宗教仪式相反,在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th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校园操场边,嫩绿色的草坪和不远处也披着绿色的山坡,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这里没有使人几乎窒息的庄重、神秘的氛围,却是与自然相融的“世俗”的世界。简单而熟悉的颁证厅与这自然的环境相和谐,没有丝毫的宏大气派。

4 中国历史上的博士硕士和学士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博士、硕士、学士的名称在中国实际上早已有之,只是与西方的学位名称和现代学位专称涵义不尽相同罢了。
        ◇博士
        博士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徐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到了汉文帝时,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为博士。汉朝大儒董仲舒,从小勤奋读书,有“三年不窥(花)园”的美说,由于学识渊博,被景帝举为博士。
        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代武帝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如魏晋以后,常任用精于礼仪的人为太常博士,掌宫廷礼仪;任用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任用精通医术的人为术医博士、医药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的人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
        博士的选用,西汉和东汉以前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而且有一定的标准,正像《汉书·成帝记》中所说的那样,博士须是“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到了东汉,任博士还须经过考试,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方能被荐为博士。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情况,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有称为博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这种情况,多见于江浙一带。
         ◇硕士
        硕士之称,也是我国古代就有的。《五代史》曰:“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巩在《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硕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古代常用“硕老”、“硕儒”来称呼那些博学之人,硕士和“硕老”、“硕儒”的含意相似。硕士在古代史籍上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的缘故。
        ◇学士
        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礼仪·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唐著名学者孔颖达对此注:“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庠、序以及大学、小学,均为古代贵族子弟读书场所,相当汉以后的太学。
(完)
发表于 2006-4-13 0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抢个发沙。
发表于 2006-4-13 00: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P>早就觉得西方的学士服不适合我们了,终于看到了系统的中式学士服方案,太好了!!</P><P>天风写方案辛苦,奉上热茶一杯,呵呵</P><P>[em27]</P><P>希望方案能早日变成现实,等我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能否有机会穿上啊</P>[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00: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明月妹妹。</P><P>百里辛苦,借茶献百里。</P>[em05]
发表于 2006-4-13 01: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P>    我觉得完全可行啊</P><P>不错</P><P>希望可以成真啊</P>
发表于 2006-4-13 07: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制成PDF电子书上传,方便网友下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4-13 10: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P>学位服设计系统方案,天风、从风和百里都辛苦,精益求精啊。</P><P>谢谢明天兄制作PDF文件,为网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P>
发表于 2006-4-13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P>真是太漂亮了</P><P>看后真的感动</P>
发表于 2006-4-13 17: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不过个人觉得还是不够体现中国的特色,总体看来,只是领子等等部分改了一下,一眼看去,还是模仿西方的学位服做蓝本的。希望再加以改进。
发表于 2006-4-13 22: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汉唐神韵</I>在2006-4-13 10:42:53的o(︶︿︶)o 唉:</B>

学位服设计系统方案,天风、从风和百里都辛苦,精益求精啊。
谢谢明天兄制作PDF文件,为网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大家都辛苦了,再奉上热茶:)
发表于 2006-4-14 0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汉庭水月</I>在2006-4-13 17:44:30的o(︶︿︶)o 唉:</B>
强烈支持---不过个人觉得还是不够体现中国的特色,总体看来,只是领子等等部分改了一下,一眼看去,还是模仿西方的学位服做蓝本的。希望再加以改进。</DIV>

        的确如此,而且这正是我们设计的思路——平滑过渡。如果完全不懂汉服的学生和老师拿到学位服时,皱着眉头说:今年怎么改发古装了,这可怎么穿?...然后打心眼里不认可这一生唯一一次的毕业服,自己再去照相馆租西式学位服再满足一次穿心中的毕业服毕业的愿望,那这个设计就是失败的,因为它太理想化,而为强大的习惯力量所不认可;如果这些师生不需提示就很自然的找到了博士帽(弁)、兜帽(义领)、衣服,然后很自然的穿戴,说:今年的中式学位服很帅啊!那就是我们的成功。

        一句话,尽量贴近大众固定印象,同时平滑置换西式元素,以便最大限度减少反对声音和人们的心理抗拒,这个对抗传统思维的难度极大的设想才有成功的希望。
发表于 2006-4-14 11: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不错啊,我马上就要毕业了,估计赶不上了,只是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做一套来穿呢?
发表于 2006-4-15 12: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改好看点好不好,我听说以前状元、榜眼、探花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衣服上的花纹也不一样,倒是可以借用。再来,不要用上下两截的衣服可以么,老让我想到和服……不好看……再斟酌下吧
发表于 2006-4-15 14: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P>大家多多提意见啊</P>
发表于 2006-4-15 14: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P>啊,不错的,只是我个人不太喜欢图上的学位冠,</P>
发表于 2006-4-15 15: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

诶,怎么没专门为女生设计的呢,现在又不是女人不能念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3:12 , Processed in 0.2151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