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1-8 0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述冕服制度所规定的界限和严格的等级差别中,可以 看出周礼对服饰制度、服饰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之巨。此外还形象 而生动地再现了"望其章而知其势位"这一古代政治文化生活的 特殊含义。 冕服制度始于周,不仅为周代统治者广泛采用,而且对后世 的帝王服饰和服饰文化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周代以后,随 着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 发展和进步,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各朝代冕服的规制、服用 制度,用料、着色、质地等,亦因时而异。为了较为清晰地勾勒出 这一特定的<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10.jpg">服饰文化发展变化的轮廓,下面分时期予以论述。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迭起,七雄相争,周王室衰微至极,早已名存 实亡。七国各自为政,礼乐多有减损。由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争 战不停、战乱不止,故这时的史籍所载,多为谋士集策和各国战 乱不休之事。至于礼冕之服,却很少记叙流传,迄今只见有魏文 侯端冕而听古乐,保持冕礼形制的零星点滴记载。 <P> 秦汉时期 到了秦代,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 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从而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随 之,秦王朝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自上而 下、行之有效的法制--即秦人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 "皆有法式"的一套封建集权制度。按照这一制度的有关规定,秦 代首先取消了礼乐;在服制上,废止了"六冕制度",即废弃了如 前所述的大裘、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六种冕服服制。 34 传说只保留了在冕服典礼上用于最轻的小祀所用的、又在群臣 中也是最低一级服用的元冕(即玄冕),但在何种场合怎样使用, 却没有具体的记载。另外,据说秦代帝王在行郊礼时皆服袀玄 之衣。《后汉书·舆服志》有这样的记叙: 秦以战国接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所谓袀衣,即上下衣裳皆为玄色。又据《独断》载:"袀,绀缯。" 班固也说:"袀,皂也。"并称上下都为黑色。表明秦代帝王在行 祀郊礼时,所服用的袀服,有别于前代冕服的"上玄下纁"的形 制和制度的规定。 </P><P> 自秦灭礼乐,废六冕始,到东汉孝明帝以前,200多年的时 间里,秦以前帝王、百官凡遇祭祀、登基、婚礼、朝会、册封、巡幸 等庄重场合,服用的冕服,究竟如何,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述。虽 传说秦代曾保留过玄冕之服,但怎样使用,以什么规制出现,没 有更多的文献和史料以为佐证。另据东汉早期东平苍议南北郊 冕服所说:"高皇帝始<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30.jpg">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但由此可见 当时汉高祖刘邦在祀祖时,戴的是长冠而不是冕冠。到了汉明帝 时,甚至连冕服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十分清晰了。晋代挚虞的 《诀疑要注》云:"明帝案古文,依图书复制衮冕,火、龙、黼黻之服 以奉郊庙。"说明在这一时期,冕服并未作为一种法定的服饰。 冕服的真正恢复和正式使用,是东汉孝明帝永平二年的事。 据蔡邕《独断》云: 汉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有司采《尚书· 皋陶谟》篇及《周官》、《礼记》定而制焉。皆广七寸、长尺二 寸,前圆后方,朱绿襄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 珠於其端是为十二旒,组缨如其绶之色。三公及诸侯之祠 者朱绿九旒,青五珠;卿、大夫七旒,黑五珠;皆有前无后; 组缨各视其绶之色,旁垂黄纩当当耳。郊天地、祠宗庙、祀 35 明堂则冠之。 </P><P> 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冕板的规格较《周官》、《礼记》中所载的广 八寸、长尺六寸小了一些。但有些文献也有不同记载,例如《汉礼 器制度》和阮谌的《三礼图》便云:"皆做冕板广八寸,长尺六寸。" 可见此与周制相符。但是,记叙的不同却是冕旒有前无后。而 《汉礼器制度》说:冕旒还是前后都有,此又与《独断》之说相悖。 好在这个问题在山东出土的画像石中得到了解决,画像石中有 二人戴冕旒者,其形制均作前后冕旒之状,这就证明《汉礼器制 度》的记述,是正确可信的,并与实际情况相符。然而,汉代文献 中记载的冕服与前代所述冕服的明显不同,在于冕旒前后的长 短上。按周代之制,冕旒前后的长短一致,而汉制冕旒是前长而 后短。究其原因,则与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和服饰文化心态有 着密切的关联。 秦汉时期,秦汉皇帝为表示受命于天,在建立新王朝后,便 依据五德终始说改定正朔,并且规定了相应的服色制度。例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获水德,于是服色尚黑。西汉初年沿 袭秦制,但服色却崇尚赤色。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时, 曾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颁行"太初历",于是服色又尚黄。光 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式定为火德, 服色则改为尚赤。如果按阴阳五行之说,南方主火,南为"朱雀", 故尚赤;又,皇帝登极,天子皆面南而坐的原因,故冕旒前面甚长 (朝南之向)而后短(北向)。这正与东汉统治者自以为获火德的 心态相吻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冕服的样式、规制,大致沿袭汉代的制度,所不同 的是:在冕服的章纹方面,按魏制,天子的衣裳章纹,皆用刺绣制 作,群臣用织成的章纹图案。 </P><P> 到了晋代,冕服较汉魏小有改动,主 36 要是将冕綖加于通天冠上,上衣下裳的颜色则分别采用皂色和 绛色。</P><P> 又据《晋书》记载,"冕饰以翡翠珊瑚柔杂珠",而"冕旒用白 玉珠"。这些记述表明,当时垂旒所用的珠饰甚杂。在冕旒的使 用上,其具体规定为:王公八旒,卿七旒。而冕服的其它规制却与 前代并无多大区别。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政权交相更迭,整个社会处于 大动荡、大分化、大融合的局面,南北对峙,国号朝立夕改。在这 种o(︶︿︶)o 唉面甚为混乱的状况下,其服制的变化也颇多、颇繁:宋 齐时,冕服制度仍袭魏晋之制;梁陈时,对冕服的规制作了更易 和改动,具体而言,按梁制仍用介帻通天冠,上覆冕綖,前垂四 寸,后垂三寸,垂门玉珠十二旒,其长齐肩,衣裳十二章,其它黄 广纩珫铒以玉瑱及素带等同,赤皮为韠(此时改韧韍为韠),赤 舄,佩白玉,垂朱黄大绶,革带,带剑。陈依梁制,略有增减。</P><P> 皇太 子衮衣九章,诸侯等助祭时,皆用平冕九旒,青玉珠,有前无后, 画山、龙以下九章,五彩大佩,赤舄绚履。北齐武成帝河清年间 (562年)时,制为天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珠十二旒,用五彩玉,衮 服皂衣绛裳,十二章,绲带,朱韍,佩白玉,带鹿卢剑,黄赤大小 绶,赤舄。皇太子的平冕则是黑介帻,垂九旒白珠。这时冕服种 类最多的要算是北周。当时,冕制繁多,仅天子就有十二种冕服, 有苍冕、青冕、朱冕、黄冕、素冕、元冕、象冕、鷩冕、衮冕等主要冕 服服式。其使用的仪礼与规制,据《通典》记载: 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冕。祀昊天则苍冕,五帝各随其方色朝日用青冕,夕月用素冕,地祗用黄冕,神州社稷用元冕,享先王加元服笄用象冕,享先帝食三老耕籍等以衮 冕,视朝大射等以山冕,视朝临法门适宴等以鷩冕。 冕服均服十二章,六章在衣,六章在裳,衮冕九章,山冕八章, 鷩 冕七章,通用十二疏。除天子十二种冕服外,公、诸侯、伯、子、男<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31.jpg">、 37 上大夫、下大夫、士服用方方冕、衮冕、山冕、鷩冕、火冕、毳冕;三 公又有祀冕、火冕、毳冕、藻冕、绣冕。还以冕及章数分别其差降, 细分为九章、八章、七章、六章、五章、四章、三章等,以示区别。 </P><P> 公元579年,北周宣帝传位于太子后,自称天元皇帝,冕旒 之数,加至二十四旒,前后共计四十八旒。据此可以看出此时的 冕服样式与规制,因大改古制而变得杂乱无章,几乎到了无制可 循的程度。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其服制又有修订、更改;冕制的标准则 "窃见后周制冕"。据《隋书·仪礼志》记载:隋文帝制定舆服之 制,令衮冕为垂白玉珠十二旒,以组为缨,其颜色与所佩之绶一 致,用?纩充耳,并配以玉笄,玄衣, 纁裳。衣的章纹依次用山、 龙、华虫、火、宗彝五章;常用藻、粉、米、黼黻四章。革带,大带,素 带朱里,外面上朱下绿缘于带边。韍则随裳色,用龙、火、山三章。 鹿卢玉具剑,火珠镖盲。垂白玉双佩,六采双大绶和与大绶颜色 相同的双小绶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舄加金饰。并对衮冕 的使用场合,作了详严的规定:遇有祀圆丘、方泽、感帝、明堂、五 郊、雩、蜡、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籍田、庙遣上将、征还饮 至、元服、纳后、正月受朝及临轩拜王公等场合时,才可服用。 唐代的帝王服饰制度,较之前代而言,更加完备。据新、旧唐 书记载,帝王的各种服饰达十四种(或十二种)之多。就冕服而 言,共分为六种:即大袭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絺冕)和玄 冕。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大袭冕和衮冕的服饰形制是: 大袭冕,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大袭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缍里)金饰, 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袭以黑羊皮为之,玄领、褾、 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皂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 38 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朱、下绿,纽用组也),蔽膝随 裳。鹿卢玉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采,玄、 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 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 赤舄。祀天神地祗则服之。</P><P> 此记载与《新唐书·车服志》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在冕板的尺寸 和小双绶的尺寸上略有出入。但后者较前者的记述更为详尽。 衮冕 据《旧唐书·舆服志》云: 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黄主 纩充耳,玉簪导。玄衣,?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 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 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 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 同上),革带、大带、剑、珮、绶与上同。舄加全饰。诸祭祀及 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作、加元服、纳后、若元受朝,则 服之。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衮冕与隋代的冕制十分相似。 除大裘冕、衮冕而外,唐代帝王的冕服还有鷩冕、毳冕、絺 冕、玄冕等。其余四冕在形制上,与上述二冕相较,其章数和旒较 衮冕依次降减。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天子的冕服,官定的有两种,即大裘冕和衮冕。在具体 服饰规制上,大裘冕主要依据周制,据说它主要是在帝王进行祭 祀活动时,与衮冕交替使用,但无具体说明。至于衮冕,用途较为 39 广泛,较之前代而言,它的装饰饰物,更显华贵、庄重。</P><P> 据《宋史· 舆服志》载,宋初(冕服)承五代旧制,天子之衮冕,广一尺二寸, 长二尺四寸,前后各十二旒。垂二行,旒贯以真,在珠旒以外,又 有翠旒十二颗,碧凤衔之。冕板覆以龙鳞锦,上缀玉,为七星,旁 施琥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云白鹤 锦为里,有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金饰玉簪导,红丝条组带,也称 平天冠<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32.jpg">。衮服青色,日、月、星、山、花、龙、雉、虎蜼七章。红裙,绣 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红蔽膝,上织成升龙二,并间以云朵,饰 以金银花细窠,装以真珠、玻泊杂宝玉。红罗襦,绣五章,青褾、 襈裾。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素大带,朱里,四神带二,绣 四神盘结。绶带饰并用衮服。白罗中单,青罗袜带,红罗勒帛,鹿 卢玉具剑,白玉双佩,金饰贯真珠金龙凤革带,红舄,金银花四神 玉鼻。主要在祭天地宗庙,朝太清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 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等时服用。 宋代,延续了300余年的时间,此时期帝王的服饰规制,由 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程朱理 学的影响,几经修订和改制。其中,较为重大的修改有以下几次: 太祖建隆元年二年间(公元960年一961年),对帝王服饰 作了第一次复古修改。主要改动是:"复玄衣缍裳、白纱中单、八 章于衣、四章于裳"等。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诏令冠冕另制。</P><P> 《资治通鉴长编》 云:"乾德元年,......所服冠冕去珠玉之饰。"① 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衮冕之制再次重定:制衮冕 板为广八寸,长一尺六寸,改翠旒及碧凤而仍合典制前后各为十 二旒。用青罗为表画出龙鳞,红罗为里,采画出紫云白鹤,不用琥 40 珀瓶,金丝结网上原有金丝结笼也减为四个。衮服衣裳仍为八章 和四章,内容从前。蔽膝用红罗,绣升龙二,补以云。这次重定衮 冕之制,主要是更换衮冕的质料,改以罗质制作。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和三年(公元1080年)时,宋政府 两度对冕服之制予以修改。但后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冕服改制, 是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的事,改订后冕服(天子)之制为:冕 板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青表朱 里,前后各十二旒,五采藻二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青碧锦织成 天河带,长一丈二尺,广二寸,朱丝组带为绩,?纩充耳,金饰玉 簪导,长一尺二寸。衮服为青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 宗彝八章, 纁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蔽膝随裳色,绣升龙二。 白罗中单,皂褾、襈红罗勒<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11.jpg">帛,青罗袜带,绯白罗大带,革带,白 玉双佩。大绶六彩,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如大绶,间施 玉环三。朱袜,赤舄,缘以黄罗。 至此,宋代帝王的冕服规制,虽多次论争,几经修订更易,几 度出现复古倾向,但终因服饰规制,承袭旧制已久,难以完全复 其旧的礼制。 辽代,冕服使用较少,记载也寥寥。仅在《辽史·仪卫志》中, 记述了一种衮冕,其制式为: 垂白珠十二簪,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纩充耳,玉簪 导。玄衣, 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华虫、火、 山、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 文,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行十二,白纱中单,黼 领,青褾襈裾,黻革带、大带,剑佩绶,舄加金饰。① 金于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定的冠服制度,稍具内容,但 41 形制仍沿袭宗初之制,冕板等都与宋制相仿,天板下有四柱,四 面珍珠网结子、花素坠子。前后珠簪二十四,簪长一尺二寸。青 碧线织成天河带,长一丈二尺,阔二寸,两端各有真珠金碧簪三 节,玉滴子节花。红线款幔带一。?纩二,碾造玉簪一,簪顶方二 寸,导长一尺二寸。衮服用青罗五采间金绘,正面日一,月一,升 龙囚,山十二,上下襟华虫各六对,虎蛙各六对。背面星一,升龙 四,山十二,华虫、火各十二对,虎蜼各六对。裳绣藻三十二,粉十 六,米十六,黼三十二,黻三十二。中单,蔽膝大绞。小续三,间施 三玉环。玉佩二,金链铅兽面水叶环钉凉带一,局重底。 元代,帝冕服规制,多承前朝之制,据《元史·舆服志》载,天 子冕服:褒冕,制以漆纱,上覆继做青表朱里。级之四周,匝以 云龙。前后各垂十二冕脆,以珍珠为之,左右系起扩二,系以玄 统,承以玉琪,珠云龙网结,通翠柳调珠。级上横天河带一,左右 垂地。珠锢案纲结,翠柳朱丝组二,玉替导。徘罗裳,白纱中单, 排罗蔽膝,大带,玉环缓红罗醉,波斯锦履,红缕袜。由此可以窥 知,此时的交冕在形制上与前朝的区别在于: 綖上的天河带,左 右至地。此为前朝所未见。除此而外,元代还对冕制作过两次修 改。一次是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的改制,依旧以宋代冕制 为蓝本,冕板长一尺六寸,广八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 分,仍用黄金缘周围,珍珠为疏。褒衣用青罗五采间金,绘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宗彝八章。裳绣藻以下四章。山等纹样减为 正背二十四,华虫、火亦减为三十六,虎蛙为二十四,其他中单、 蔽膝、大缓、小缓、红罗勒吊、青罗袜带、佩玉、凉带、金绯锦袜等 同初制;另一次是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仍以唐和宋制为 据,冕制虽拟具成制,但因故未能实施。 明清时期 明代,在冕服的形制与使用范围方面,较之前代而言,大为 42 精简。</P><P> 据《明史·舆服志》记述,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学士陶 安请制五冕。太祖日:"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余 不用。"但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时,又更定正月、冬至、圣 节、祭社穰、先农、册拜等礼祭时,也服褒冕。此外,明代的冕制亦 经过几次修改,主要有以下三次: 洪武十六年<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4.jpg">(公元1393年),明政府具体规定了衮冕之制: 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 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红丝组为缨,?纩充耳,玉簪导。衮,玄 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 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白罗大带,红里。蔽膝随裳色,绣龙、 火、山文。玉革带,王佩。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 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白罗中单,黻领,青缘襈。黄袜,黄舄,金 饰。 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更定,衮冕十二章。冕板广一尺二寸, 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里,余如旧制。十二章如|日。中 单以素纱为之。红罗蔽膝,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织火、 龙、山三章。革带佩王,长三尺三寸,大带素表朱里,两边用缘,上 以朱锦,下以绿锦。大带纯元质,五百首,大绶、小绶等采同洪武 十六年制式。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政府则定冕冠以皂纱为之,上 覆曰綖,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朱里,前圆后方。以玉衡维 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足前体下曰武,绥在冠之下,亦日武)并 系缨处,皆饰以金。綖以左右垂?纩充耳(用黄玉),系以玄紞, 承以白玉瑱、朱练。余如旧制。褒冕十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 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 领褾襈裾。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 前后不相属。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成献文十二。 43 蔽膝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缘,有紃,施于 缝中,玉钩二,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衔牙一、璜二, 瑀 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 珠。行则衔牙玉滴与璜相触有声,金钩二。其余大小绶、袜等同 前制。 </P><P>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明政府规定冕制以圆匡乌纱帽 之,旒缀七彩玉珠十二,青纩充耳,缀玉珠二,冕冠余部同旧制。 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日、月径五寸,裳前后连属如帷,玄衣用 织,黄裳用绣。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系于革 带、大带素表朱里,上缘以朱,下以绿。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 佩绶系而掩之。中单及圭,俱同旧制。 纵观明代冕服变化过程,较之前代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冕服的仪制更趋于规章化与程式化。从洪武、永乐到嘉靖 时,明政府对冕服的几次改制,各项规章制定均十分清楚而详 尽。 ②溯源与仿古化。明代,冕冠的主要形制和尺寸大小,均以 周代为度,这是明王朝统治者,企图通过帝王服饰,充分体现政 治、文化上正宗、正统地位的心理需求的反映。 ③标新与改制化。明政府改冕服之裳的前三后四不相属为 连属如帷(帷幕式);日、月之径为五寸,亦前所未有;将华虫、宗 彝绣之于袖是明代帝王冕服的突出特点。 清代,有关冕服记载甚少,使用亦不如前代广泛。据《清史稿 .舆服志》载,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 各一,其章<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13.jpg">左日、右月,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袷,冬袭, 夏纱惟其时。 具有强烈封建专制帝王服饰文化色彩,并作为帝王权威标 志的冕服,至民国时废止,但袁世凯复辟称帝时,曾预制过一顶 44 冕冠(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未见衣裳。此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 件冕冠,但却未曾正式使用,就随着其主人帝制美梦的破灭,而 成为历史的陈迹。 帝王袍冠除冕服外,具有代表意义的还有弁服和冠服两大类。 弁服也是中国古代使用较早,流传时间颇长的帝王服饰之 一。《诗经·卫风》载:"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注曰: "皮弁以会发,谓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P><P> "《周礼· 夏官》也载称:"王之皮弁会五采玉?,象邸玉筓。"除皮弁外,帝 王弁服主要还有:韦弁、武弁、弁服、弁絰服等。 皮弁,形制据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皮弁以鹿皮为冠,形 如人手之弁合也。制法是以白鹿皮为料,分为上尖下广状缝合 之,天子用五采玉十二饰其缝中,诸侯以下各按其命数而用饰 之。与之相配的上衣以细白布为之,下着素裳。周代天子一般在 临朝、郊天、巡牲、朝宾射礼等场合服用。对皮弁的规制和使用范 围记叙最详细的是《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 年〉定皮弁制为,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缀五采玉 十二以为饰,玉簪导、红组缨。其服绛纱衣,蔽膝随衣色,臼玉佩 革带。玉钩?徘白大带,白袜,黑舄。永乐三年,明政府又对皮弁 作了某些改动,皮弁如旧制,但在形制上,惟缝及冠武并贯替系 缨处,皆饰以金玉。 弁服,是皇帝在朔日受朝时服用的服饰,其具体形制与仪 规,据《新唐书·舆服志》云: 弁服者,朔日受朝之服也,以鹿皮为之,有攀以持发,十 有二?,玉簪导,绛纱衣,素裳,白玉双佩,革带之后有? 囊,以盛小双绶,白袜,乌皮履。 </P><P> 武弁,又称武冠,相传是战国时赵武灵玉服饰改革时,沿用 45 胡人之服。其形制据《后汉书·舆服志》载: 式冠......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饰首,前 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1) 后来,武舟主要作为武将之服,以显示其雄劲威武。到隋唐时期, 帝王将武舟作为一种礼服而服用,并将真正式列入服制之中,据 《新唐书·车服志》称: 武弁者,讲武,出征、?狩、大射、?、类、宜社、赏祖、罚 社、篡严之服也。有<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6.jpg">金附蝉,平巾帻。 可见,武弁在当时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在明初,武弁只作为皇 帝亲征派遣将官时服用。到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时,明政府 对武弁之服又作了具体规制:弁上锐,色用赤,上十二缝,中缀五 彩玉,落落天星状。韩衣、韩裳、献精,俱赤色。佩、续、革带,如常 制,佩续及袜拾,俱上系于革带,同如裳色。玉圭视镇圭差小,剡 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从圭板的篆文上完全可以看出武 井之服的作用在于讲武、出征、平定叛乱、讨伐罪逆等。 弁?服.为丧服,有吊事服用它。 冠服,这理讲的冠服不是泛指帝王冠服,而是具体的冠类。 </P><P> 帝王冠主要有玄恒、通天冠、远游冠、平天冠、平上帻武冠、朝冠、 吉服冠等。这些冠饰,既有形制上的不同,也有服用场合和文化 效应上的巨大差异。 玄冠:传说是帝王早期所戴之冠,据《礼记·王藻》称:"玄冠 朱组缨,天手之冠也。"注曰:"天子始冠之冠则玄冠,而以朱组为 缨。" 通天冠:是典型的帝王之冠,为大多数帝王所沿用。对其冠 形制较早的记载,见于《汉书·舆服志》: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 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与通天冠相配套的服饰为深衣。其制式为:上衣下裳分别制成后 缝在一起的方领、圆袖、上简下繁右衽束腰,它酷似后来的袍子 的一种服制。它创始于周代或更早些时候,上自天子,下至平民 百姓均可服用。深衣作为一种礼服,使用的场合也相当多。至汉 代时,逐渐为其他服饰所代替,但作为帝王的一种礼服,一直沿 用至明代。唐代的通天冠是皇帝在冬至时受百官和群臣朝贺、祭 还、宴君臣之时和养老所服用,冠上有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施 珠翠、金博山、黑介帻,组缨翠绥,玉、犀簪导。相配的服饰为绛 纱袍,朱里红罗裳,白纱中单,朱领、?、?、裾、白裙、襦、绛纱蔽 膝,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宋代的通天冠与唐代大致相仿, 只是在使用场合上小有区别。明代通天冠在使用场合与服色上 较前有些变化。据《明史·舆服志》载: 皇帝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 婚、蘸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 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 领??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其革 带、佩缓,则与衮服相同。 </P><P> 远游冠:帝王拜山陵之服,形制为五梁、金博山、九首、施珠 翠,黑介帻,金缘、白纱单衣,裙襦,乌皮履。《淮南子》上曾载:"楚 庄王冠通梁组缨。注:通梁远游冠。" 平天冠:(即冕服),《南齐书·舆服志》称之为平冕黑介帻, 与汉代冕服形制基本一致。 朝冠和吉冠:二者均为清代皇帝之冠。朝冠,即临朝时所戴 之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 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 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 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制。与 之相应的服制为:色用明黄,惟祀天用蓝,朝日用红,夕日用月 白。披领及袖皆石青,缘用片金,冬加海龙缘,绣文两肩,前后正 龙各一,腰帷行龙五,桂正龙一,袋积前,后团龙各丸,裳正龙二、 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纹.....吉冠,冬用 少龙、薰貂、紫貂,夏织玉草或藤竹丝,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吉 服穿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用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 章纹。 帝王服饰除以上讲的冕服、弁服、冠服三类外,还有幞头、平 巾绩、纱帽、白?、素服等。 幞头,为古代天子之常服,大宴时所戴首服,又名折上巾,原 形始于后周武帝时的幅巾,后来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变化,到 宋代成为服饰中的主要首服了,自天子到平民百<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16.jpg">姓皆可服之。宋 代天子服折上巾,相应的服饰有履袍(绛罗纱为之〉、衫袍。据《宋 史·舆服志》载: 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大宴则服 之。又有赭黄、淡黄?袍,红衫袍,常服则服之,皆皂纱 折上市。① 平巾帻,配以紫褶白裤,玉具装,珠宝钿带,着靴,乘马时服 之。 </P><P> 纱帽,包括白纱帽和乌纱帽,二者实为一种首服。白纱帽为 南朝帝王所戴,自隋统一后,仍沿用此名;至唐时所用材料已改 用乌纱为之,所以称为乌纱帽。帝王视朝、听诏及宴见宾客时,服 自纱帽(乌纱帽),并配以白裙襦或衫、白袜、乌皮履等。 素服,亦为白?单衣。 白?,白纱单衣,乌皮履等,为帝王临大臣丧时所服用。 </P><P> 此外,有一些是只见记载名称,而无具体介绍的帝王服饰, 如斩衰等;还有一些则是叫法不同,实为同一物的服饰,如五代 时的后梁郢王所制帻头,实是用唐巾改用仙藤为足,故又名为 "顺裹"。总之,这些服饰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风雨和沧桑巨 变中,经历了20个朝代,几百个帝王的损益变革,而屡有变迁。 纵观这些千姿百态、式样翻新的帝王服饰,不论哪朝哪代,抑或 是汉族或少数民族,也不论服饰的变化大小,每种服饰都有其特 定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以其庄重的威仪、华贵的服饰、鲜明的色 彩著称于世,向为人们所称道。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心血的 结晶,也是古代服饰文化的精品。从冕服系列、弁服系列、冠服系 列的各种服饰中,可以看出,尽管这些服饰的形式是多元的,但 在文化内涵上却是专一的,它们均是最高权力的物化象征。而这 种最高权力的象征,表现出如下两方面的文化内蕴: (1)它是帝王特定政治、军事、文化心态的具体物化和生动 反映。 </P><P> 中国古代,皇帝又称天子,顾名思义,是天地之骄子和主宰。 所以,处处要体现出他的特殊地位,即在天神之下、众人之上的 具体存在。他们借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往往以诏书行政命 令手段,强迫人们承认皇帝的唯我独尊和特殊存在。较早体现这 一特殊地位和存在的是冕服,冕服在古代大多数朝代中,上自天 子,下至群臣百官均可<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7.jpg">以服用。但在具体形制上却有明显的等级 区别,其中以帝王最高。早在周代,天子与群臣诸侯同服冕服,在 质料上和颜色、冕冠尺寸大小、上衣下裳及冕冠的形制上是大体 一致的。据文献记载:冕板一般都是用木板制成,它是广八寸,长 一尺六寸,前端略圆,后端为方形的长方形;冕冠均由介冠、冕 板、笄、?、充耳、冕旒等组成,上衣下裳颜色则为上玄下绿。但其 主要区别在于:冕脆的数量和上衣下裳所施章纹的多寡。以衮冕 为例,首先,天子冕旒为前后各十二旒,共二十四旒,用玉二百八 十八颗。而公冕服之冕脆则前后各为九旒,共十八旒,用玉二百 一十六颗,侯伯、卿、大夫依次还要减少。</P><P> 其次,上衣下裳所施章 纹,君臣间是有明显区分的。由于周代因日、月、星三像被画于旌 旗,不再施于衣服,帝王最隆重礼节时只用山以下九章,上衣五 章为绘之,下裳四章为绣。而公上衣下裳所施章纹则为七章,侯、 伯、卿、大夫依次减之。以后至唐、宋、明的冕服,君臣间冕旒的区 别也大致如此。不同的是,章纹恢复为周以前的十二章,即天子 服满章为十二章,一品官服九旒九章、二品官服为八旒七章等。 虽各代大同而有小异,但服饰上,却因君臣间、官职大小而有明 显区别。此外,有些朝代的帝王,还将冕旒等随意增加,如北周宣 帝传位于皇太子后,自称天元皇帝,为了显示其天元皇帝的地 位、权势,遂将冕旒加到前后各二十四旒,共四十八旒,仅此足以 表明当时统治者的心态。 除冕服系列,帝王与群臣服饰大体一致,用冕旒和纹章具体 部位加以区别。除了突出帝王至尊、至上的地位和唯我独尊的心 态外,还指定制作了一些特殊服饰为自己所独享独用。如通天冠 服,以宋代为例,宋代通天冠又名卷云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做 二十四梁,冠前加金博山及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附加于冠上,高 及冠卷之广均为一尺,外用青色,里用朱色。与之相配套的服饰 是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并用黑色缘其领、袖及衣裙,系以 绛纱裙(裳),内衬白纱中单,领间系垂白罗的方心曲领,腰间束 以金玉带,前系蔽膝,旁系佩绶,穿白袜黑舄。这种服饰是皇帝在 较为隆重、盛大的典礼上专用的服饰之一。太子王公大臣等均一 律不准服用。在此种仪礼中,按其规制,太子服用的服饰名曰远 游冠,又称皇太子服。其形制为冠上有十八梁,以青罗为表,饰以 金涂银的?花,前有博山,至政和年间加附蝉,其余与通天冠形 制相似。 至于群臣百官所戴的朝服中的进贤冠与通天冠、远游冠又 有很大的区别,此冠是用漆布做成,冠额上有镀金涂银的额花, 冠后有"纳言",用罗为冠缨垂而结于额下,用玳瑁、犀或角做的 簪导横贯于冠中,即用簪穿过发誓中由另一头的冠孔中穿出使 之固定。冠上置银地涂金的冠梁,宋初分五、三梁、二梁;至元丰 及政和后分为七梁、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七等。第一等七 梁冠为亲王、使相、三师、三公之冠;第二等六梁为枢密、太子太 保等职之冠;第三等五梁为左右散骑、常侍等人所戴之冠;其下 依官职大小依次降梁冠之。 通过以上对三种冠的形制、名称、用途的分析,不难看出,这 种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服饰语言,既是对上下有序、君臣有别 等"礼"的体现和生动注释,也是最高统治者封建帝王朕即国家、 唯我独尊、大权独揽心态的全面展现。 </P><P> (2)帝王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系列,以其独具和 专享的政治、文化、艺术的特性,显示皇权的巨大和高层次礼文 化的审美效应。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在整个封建国家的诸多盛大、威严、神 圣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如祭祀、宴饮、赐宴、婚嫁、丧葬、出 巡、各种庆典年节)中,以其自身至尊、至荣、至华、至贵、至雅的 独特风格,用礼的物化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各种系列帝王服饰 的每式每件,无论在形体制式设计、色彩搭配、饰物的装璜、加工 工艺上,均无一落入俗套。百官群臣和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用敬 畏的目光和心情,审视其庄严、华贵皇装的同时,在其特定的服 饰文化氛围下,不知不觉感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存在。 </P><P> 首先,在服饰形制的设计上,冕服与群臣服饰有别,通天冠 与众不同外,在色彩的搭配上,诸朝帝王的服色以黄色居多数, 黄色代表高贵,传说黄帝当年穿黄衣、戴黄冕以治天下。-但黄色 真正作为天子服色及权力的象征,成为他的专用之色,是隋唐时 的事。据王?《野客丛书·禁用黄》载: 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 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P><P> 《明史·舆服志》也有明确规定:皇帝常服,永乐三年(公元1405 年〉更定冠以乌纱冒(帽)之......,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各织金 盘龙一。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黄、玄、柳 黄、姜黄、明黄诸色。这些记载表明,隋唐以降,黄色已作为皇帝 的专用服色。 再就是饰物的装璜上,帝王服饰的装饰与君臣服饰亦有明 显不同。《明史·舆服志》称,"皇帝常服,洪武三年定,乌纱折角 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间用金、琥珀、透犀。文武百官常服,凡 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用,其带一品王、二品花 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品、七晶素银,八品、 九品乌角"。在纹饰的施用上<img src="http://www.booksir.com/culture/fushi/FZ_INDEX/qqmy_index/xmxl/b/8.jpg">也有明文规定,永乐三年(公元 1405年)定天子常服前后吸肩各织金盘龙一,而群臣服饰不得 用龙纹。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定文官一品衣纹施以仙 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浯?、八品黄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 ?,六品、七品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帝王服饰的加工工艺也 是十分考究的,皇宫请聘招募一些名技师、名裁以供常年服务 外,朝廷还将民间的许多缝纫、剪裁、服饰设计高手和制作的能 工巧匠,搜罗选送入宫,不断充实为帝王服务的服饰制作队伍。 帝王服饰的另一重要文化内涵,是"礼"。在帝王服饰、贵族 士绅服饰、品官服饰和庶民服饰中,均有"礼"渗透的印迹。这些 印迹可以从服饰的不同形制、选料、着色、加工、穿戴方式等方面 表现出来。在古代一切重大礼仪活动(如祭礼、出巡、庆典、册封、 即位、狩猎、亲征、宴仪)中,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群臣,所用服饰都 是以帝王服饰为主导,在何种场合服用什么服饰,只有在帝王服 饰确定的前提下,才能相应产生和推出贵族、品官等人相随的服 饰。如在祭天地、五帝时,帝王服大袭冕;在享先王时则服衮冕; 享先公飨射时则服莺冕;祀四望山川时则服毳冕;祭社稷时和五 祀时则服?冕;祭群小时则服玄冕。这都是指帝王所服的礼服, 至于群臣的服饰,视不同的场合而有相应变化。再如明代帝王在 视朝、降诏、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等场合,服皮弁服,而进表 者和百官群臣则必须相应穿朝服、公服等。 2.王后冠饰变化与王朝开基举措。 </P><P> 如前所述,凤的形象,源于鸟图腾的崇拜。古人认为凤凰是 有雌雄的,雄日凤,雌曰凰;龙也有雌雄之别。以龙凤来象征男女 两性,这是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的观念。不过,作为头饰,凤却为古 代女性所独有。 据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述,秦王朝的先祖,崇拜鸟 图腾。因此,秦始皇进军六国时,不建龙旗,而如李斯在《谏逐客 书》中所说,是"建翠风之旗"。马缟《中华古今注》中也称,宫中娱 妃插凤钗,始自秦始皇时代。代秦而起的汉王朝,其开国之君汉 高祖刘邦,以崇尚龙图腾为己任,创造了他本人为赤龙与母亲交 配而生,故为真龙天子而登帝位的神话故事,进而确定了龙凤的 主次格局。结果,秦代的凤钗,到汉代便发展成为以凤凰形象为 主的冠饰,为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祭祀时戴用。宋代的后妃冠 2432九军(?为羽毛五色的难)四风之情,以示其王后如 王后的服饰,因时代异,而各有特色与变化: 先秦时代:王后服饰,远不及汉唐以后繁复多样据《周 礼天官》记载: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