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99|回复: 6

[詩文丹青之道] [原创]寂寞勾山舍,惆怅陈端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5 22: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FONT size=3>雨在下,最喜欢的那种,粘衣欲湿杏花雨。信步走在西湖边,在南山路与河坊街交叉口、原柳浪闻莺,现钱王祠对面的小山坡上,勾山樵舍又一次映入了眼帘……</FONT></P>
<P ><FONT size=3>其实,注意到勾山樵舍已经好久了,可是几乎每次都是行色匆匆,交臂而过。也不是真的那么没空,我只是不愿意那么仓卒地走进那个世界。我知道那里边曾经住过那么一个人。曾经有那么一个漫长的暑假,我放下手边的一切,沉浸在那个世界里,随着那个人的悲欢而喜怒。</FONT></P>
<P ><FONT size=3>又一次无心地相逢,我知道,是时候了。</FONT></P>
<P ><FONT size=3>拾阶而上,山壁上有藤袅娜的垂下来。进一座小小的门楼,就是小院了,院里没人,很静,一如当年那个人的寂寞,一树木犀花开得正好,也一如当年那个人的风致。</FONT></P>
<P ><FONT size=3>这个小院,怕不是当年的格局了吧。遥想当年那个慈祥的祖父,在小院里凭湖把盏,诗酒风流的情形,一定是很让那个聪慧的长孙女羡慕吧。湖水绿了又蓝,蓝了又绿,梁间燕子呢喃,小女孩已经如同院子里翠竹拔节般长大了。转眼间就到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岁。很关键的一个年岁。不管是对女孩,还是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而言。可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岁,也只是大清盛世,乾隆朝平常的一岁,杭州依旧是笙歌管弦,还有弹词声声在扬琴、弦子里绕梁不绝。那个女孩还依旧清纯如水。女孩名叫陈端生,养在深闺无人识。而她的祖父陈兆仑,<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勾山">勾山</st1:PersonName>先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科,曾任《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总裁、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此时却早已经是名满天下了——勾山樵舍就是根据她祖父的字而来的。</FONT></P>
<P ><FONT size=3>那一岁,陈端生开始写一部弹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两年之内,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部弹词的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FONT>卷。整部弹词以七言排律诗体写就,念之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想想伴着三弦,琵琶,扬琴唱做时又是怎样一种情形,由不得人不悠然神往。这是一种纯粹的写作,只为自己的情绪和梦想而写。她并不认为这样勤奋写作(两年八十万字的速度)会有什么“用”,只感到写作本身为她自己和她母亲带来很多乐趣。她的母亲汪氏也是一位知识妇女,并深爱弹词。她还常指点陈端生的创作。汪氏是陈端生的第一个读者,也是她写作的动力。陈端生对待自己的写作非常投入,她常常写到深夜,尽管“玉漏催人慵欲睡”,还要挣扎着“银灯照影半还挨”。她很以自己的创作自傲,决不阿世媚俗,谋取别人的欢心,而是“不愿付刊经俗眼,惟将存稿见闺仪。”</FONT></P>
<P ><FONT size=3>通常纯粹就是一种力量,这本不含杂质的书,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FONT>卷完成之时,就已经一纸风行了,尤其在家庭闺阁之中更是如此,“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遍相传”,“闺阁之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可见其在女性中读者中的影响。这部弹词就是《再生缘》。</FONT></P>
<P ><FONT size=3>还记得<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迅">鲁迅</st1:PersonName>先生在看完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后,曾深刻的指出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娜拉出走之后又能怎样呢?”。而在《红楼梦》里探春也曾经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这既是无可奈何的慨叹,也是不可抑止的梦想。在《再生缘》里,陈端生把这一梦想诉之笔端,她的理想人物<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果真走出去了。在面临强权恶霸要强配自己的姻缘时,<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果断选择了女扮男装予以逃婚。开始了“娜拉出走后的生活”,也通过这惊心的一跃,完成了贾探春所没有勇气做的事情。此后,她凭借自身的才华学识,应举赴考,连中三元,官至兵部尚书,以至丞相,位极人臣。她不仅使原来的未婚夫皇甫一家的沉冤得以昭雪,而且比过去更加显贵。写到这里,按照一般同类故事,则已大功告成,只消奏明天子、重现女身,便可于归皇甫、皆大欢喜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
<P ><FONT size=3>正是在这里,陈端生显示了自己的非凡才华和作为一种思想家的敏锐。这个才十八、九岁的女子,以更大的篇幅、更为浓重的笔触展现了<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所扮演的男性角色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所崭露的聪明才智和功业,她不仅为个人和家族的利害历尽风险,而且为朝廷和社稷的安危多所建树,达到了连真正的男子也未必能够达到的辉煌峰巅。社会承认了她,郦明堂(改变了性别身份的她),她欣然在这个新身份中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FONT></P>
<P ><FONT size=3>就在郦明堂(<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步入政坛、功业日著的同时,她的女性本来面目也渐渐显露,受到来自男权世界各方面的猜疑、试探、查诘以至逼迫,几乎是一步一陷阱、一动一圈套。先是在招贤比武的试场上与未婚夫相遇,再是与父兄翁婿同朝为官,更难处置的是亲生母亲求医告急,最后连皇帝也识破o(︶︿︶)o 唉。一重重的险滩横在郦明堂面前,惊心动魄,高潮迭起,常常是系千钧于一发。然而每当紧要关头,<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都咬紧牙关,死不认帐,凭着过人的机智和才华,一次次化险为夷。</FONT></P>
<P ><FONT size=3>是什么支持她一步步在男性的角色里越走越远?除了客观的因素,比如欺君大罪云云外。更根本的是她在改变角色、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自我感觉和社会氛围中,她视野开阔、胸襟扩大,对自身婚嫁的关注就相对淡化以至消解。她不止一次地流露:“我<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就做一世女官有何不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从今索性不言明,威风蟒玉过一生。”“吾为当世奇才女”,“孝心未尽上忠心”,“何须嫁夫方为妥,就做个一朝贤相也传名”。她不仅“不欲于归皇甫门”,更不屑受宠幸被纳为后妃,实质上是不愿依附于任何男性而失掉现有的一切。</FONT></P>
<P ><FONT size=3>正是这种特质让<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超越了以往女伴男装的角色如花木兰等,光照千古。也让陈端生以一种独特魅力出现在文学史上。这个清朝乾隆年间的女子,用自己的笔墨直逼封建礼教所谓的“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勇敢的追求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一年,离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还有漫长的一个半世纪……</FONT></P>
<P ><FONT size=3>有时候,人不得不相信一些宿命的说法,比如“红颜薄命”,比如“天妒英才”。很不幸,陈端生这两条似乎都占了。十六卷完成后,正当她援笔往下续写时,家中接连发生变故,接踵而来的打击使她沉浸悲痛之中,母亲的病故,祖父的去世,使她不得不缀笔。因为要守制,她直到三年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FONT>岁上才出嫁。陈端生嫁给淮南范秋塘,夫妇唱随,乐趣无穷,婚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年,祸从天降,据《梦厂杂著》载,范秋塘为继母控忤逆,谪戍伊犁。陈文述《西泛闺咏》则云:范秋塘“以科场事为人牵累谪戍”。这一连串不幸事件,对陈端生精神上打击很大,使她的创作再次受到挫折。她在家奉侍婆母,抚养儿女,在贫寒中苦苦煎熬,“心伤魂杳渺,肠断意犹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
<P ><FONT size=3>乾隆四十九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84</FONT>年)春,已经搁笔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载的陈端生在亲友的劝说下,“重翻旧稿增新稿,再理长篇续短篇。岁次甲辰春二月,芸窗仍写《再生缘》。”振奋精神,花了一年时间,写成第十七卷。不幸又一次袭来,先是女儿出疹夭折,紧接着自己又染上不治之症,《再生缘》这部巨著尚未能完成,陈端生就撒手人寰。临死之前也未能见到丈夫一面,嘉庆元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96</FONT>年)颁诏大赦,范秋塘获归,未至家门,陈端生已过世。</FONT></P>
<P ><FONT size=3>而这部未完的弹词,也如同其作者一般,命运多舛。先是如初出朝阳般,顺速唤起了广大的受封建压迫的女性的强烈的兴趣。然后乌云很快笼罩上来,先是被人如同高鹗续写《红楼梦》般,改变了预设的悲剧设定,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续完,落了俗套。然后在封建思想、父权思想的重重压迫下喑哑,慢慢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了。偶尔在各剧种中昙花一现,以《<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孟丽">孟丽</st1:PersonName>君》、《再生缘》的面目出现,也是不复当年的优美与深度。更无论原来的弹词《再生缘》和陈端生了。</FONT></P>
<P ><FONT size=3>寂寞陈端生,寂寞《再生缘》。</FONT></P>
<P ><FONT size=3>约一百七十年后,远离政治,寂寞蛰居于岭南的一代国学大<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师陈寅恪">师陈寅恪</st1:PersonName>先生,于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再生缘》,两颗孤独的心隔世相遇了。在晚年盲目膑足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论再生缘》,并在一片风雨声中将用油墨印就的文稿交由友人带至香港出版。在文中,他感慨道:“陈端生以绝代才华之女子,竟憔悴忧伤而死,身名淹没,百余年后,其实迹几不可考见”,他以一位举世闻名的杰出学者而认同于陈端生的通俗弹词,推崇《再生缘》之文“乃一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弹词之作品颇多,鄙意《再生缘》之文最佳”。他说:“论诗我亦弹词体”,并为陈端生“彤管声名终寂寂”,而“望怅千秋泪湿巾”。是他,最先给了《再生缘》极高的评价。这之后有郭沫若继之而研究《再生缘》,是他从错字连篇脱叶满卷的本子里校订出了《再生缘》完整的版本。并在陈寅恪考证的基础上,对陈端生的生平做了完整的考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1</FONT>年,<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郭沫若">郭沫若</st1:PersonName>先生曾特意去探寻过勾山樵舍,并赋诗曰:“莺归余柳浪,雁过胜松风。樵舍勾山在,伊人不可逢。”表达了对陈勾山、陈端生这祖孙俩的敬仰之情。</FONT></P>
<P ><FONT size=3>而今,走在寂寞的小院,雨丝点点落下来。依稀里似乎有珠圆玉润的声音从湖上飘来:“只见那,两旁侍女启珠帘,闪入风流一宰官。……咳嗽一声庭内走,看他那,巍然颜色十分严。多娇郡主观瞧罢,倒不觉,暗惧当朝极品官。”然而弹词的时代早已经在扬琴、三弦声里雨打花落去了。民国初年,杭州南词(弹词)开始衰落。抗战之后,只剩下金凤祥一位南词艺人。金凤祥以后,杭州已没有南词传人。</FONT></P>
<P ><FONT size=3>出得门来,依旧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依旧是春水碧于天。无端的一句话涌上心头:惆怅正惊风雨,幽梦一如往生。</FONT></P>
<P ><FONT size=3>(参考了很多资料,抄了很多人的文句,不耐烦一一列举了的说,见谅,见谅)</FONT></P>
<P >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6-4-16 09: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小时看连环画的《再生缘》
发表于 2006-4-16 1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11岁时看过一回,16岁时又看过一回,现在不知道还能不能买到书了.
发表于 2006-4-16 22: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像南京鸡鸣寺下面的放生池……6
发表于 2006-4-20 1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哪里拍的?
发表于 2006-4-25 2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缅怀一下[em17][em17][em17][em23][em23][em23][em23][em1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09: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杭州</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0:46 , Processed in 0.1273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