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51|回复: 36

偏激之文鉴赏~~~~中国刀VS日本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0 12: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很早就開始造刀,而廣泛用于戰爭的刀最初是漢朝從劍演化出來,漢刀刀身寬度與劍相當,也象劍一樣直,單邊開刃,背濃,比劍重,刀柄與 刀身一體鍛造而成,柄末有環,稱“環柄鐵刀”,日本有漢刀出土,日本刀源自漢刀,后繼續吸收唐刀製法。

  中國刀和日本刀對陳。明朝倭寇擾亂沿海,明政府派戚繼光等出兵剿滅。初時,倭寇憑借堅硬鋒利的武士刀和不要命的凶狠打法,對明軍造成一定 衝擊。明軍有些傷亡,武器也有損壞,明刀硬度不及武士刀,在對擊中卷刃了,有的長兵木柄報廢。這其實是古代戰爭的正常現象。倭寇也有死傷,其 武士刀也一定有損壞。有人認為“倭寇在兵器上對明軍有優勢”是不科學的,你若有興趣,可花數千元上萬元買把頂級武士刀砍一下柴刀木柄,再對著 柴刀身猛砍數十刀,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古時的武士刀物理性能還沒有現代鋼材造的武士刀好呢﹗還有,明軍使的是“十八般”(多種)兵器,在兵器 方面是不吃虧的。之后,明軍適應了倭寇打法,愈戰愈勇。戚繼光率領的明軍與倭寇大小數十戰,未嘗敗績。后來,明軍赴朝鮮,與豐臣秀吉的日本政 府軍作戰,也是勝利告終。而日本有“記載”︰豐臣秀吉的日本政府軍手裡拿武士刀把明軍手裡的武器(有“十八般”呢﹗)悉數削斷,竟有中國人在 網上發文說相信“非妄言”!那其實是帶宗教色彩的武士道神話罷了﹗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刀和日本刀再度激碰﹗憑借飛機大砲的威力,象徵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武士刀在華夏大地上耀武揚威,無惡不作。我抗日健兒拿起 大刀,奮勇殺敵,“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把日本鬼子砍得鬼哭野狼嚎﹗xuanzhuan同志所描述的抗日大刀與我看到的資料不符,當時官造軍隊使用的大刀 刀身類似朴刀(有別于現下常見的武術牛尾刀),刀柄與刀身一體鍛造而成,柄上纏布或皮,柄末有環,一般沒有xuanzhuan同志所描述“當時大刀一把 重達20斤,也就是12公斤”,我看到的資料說大刀一般是1公斤多,而武士刀一般不足1公斤。民間抗日組織也流行用這種大刀。當時民間抗日組織還使用 一種刀身與柄一體鍛造的朴刀,柄長40cm以上,雙手使用,俗稱這種刀為“雙手帶”,也叫“雙手代”,通稱為大刀。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騎兵使用的 是刀身較長的馬刀。還有景頗人也用他們特有的長刀殺鬼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刀對日本刀屢戰屢勝,在抗戰史上寫下光輝一筆。由此看來中國刀實戰 性能確實比日本刀好。  

  實際上,刀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已經很小,日本侵略者依仗優勢的近代化軍事裝備,使無數手無寸鐵的中國老弱婦孺化為武士刀下的冤魂,武士刀 沾滿了中國同胞的鮮血﹗至今有熱血的中國人看見武士刀,心中仍覺深深的痛﹗建議司法機關執行“刀具管製條例”處理武士刀,而出于尊重道統,對武 術刀應區別對待。對保留下來的抗日大刀則更應大力保護。 

  一個國家的武術與武器發展取決於那個國家的武術發展方向;中國在春秋戰國時到一直到唐宋時帶,都是以軍事方向為主,而唐宋以後則是以民間擊技為主,而日本則完全是以軍事方向為主。

  日本刀主要有4部份1 玉刚 2暗光花纹刚 3包刚法 4局部淬火,而其中玉刚就是高碳刚,是日本人发明的,虽然硬度高,但易脆,而暗光花纹刚与包刚法都是唐朝时连同刀的形状与双手剑派一起传过去的,因此当时的日本刀不叫武士刀,而叫唐样大刀,而日本人淬火时采用高温过火(还是低温回火我忘了,想知道自己去查)虽然可以提高硬度但易脆,日本刀的硬度为58-60,可以更高,但会使刀身容易折断,就硬度,日本刀是很精良,但就耐用度,完全是废物,其缺点有:

  1寿命短
  在日本战国时代时,一场战争就可以换掉一把刀 ;

  2无法修复,一但刀身有裂痕,那一把10万块的宝刀,就跟一快废铁一样,唐朝政府就是差一点被包刚法搞到破产,因此包刚法才会在中国绝迹 ;

  3像玩具一样,易坏,在明朝时,日本刀最大的克星不是刀法,而是少林寺铁棍,当倭寇遇到少林僧人时,往往都是连人带刀一起被打烂,而在八年抗战时,武士刀一遇到大刀队时,也是连人带刀被砍成两半 。

  而武士刀之所以會硬度高,是因為武士刀的韌口很薄,易卷口,因此需要提升硬度,以增強耐用度與殺傷力,一個劍道高手,殺了100個人後,其刀與刀的碰撞次數可能不到一次,所以劍道最忌諱刃口相格,因此武士刀試刀適用死人試刀,而中國刀劍因為要面對許多重兵器,加上碰撞次數高,因此試刀時,是以刃口砍石頭,以不卷刃為主,其注重的是彈性 因此就頂級刀劍而言,我最推崇以大馬士格剛加上中國花紋剛打成的刀劍,就大馬士格剛與日本玉剛的優缺點,請自己去http://www。kendo。com。tw/iaido/index。htm找,我上述言論的摻考資料都是從這邊來的,所以要是我說的有問題,請去找他們吵。
順帶一提,目前硬度最高的刀,是西洋刀匠打的刺刀(因為短) ,至於中國刀與日本劍誰好誰壞,我套用他們的一據話 ,中國刀劍注重彈性,而日本刀劍則注重硬度,因此無法比較 。

  而至於剑道方面

  双手剑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其特点为,大开大合,利於战阵(去看漫画:天界无限:黄展鸣画),但变化不易,不适合一般民间一对一的击技,因此一直到唐朝时以门派的形式传过去後,就被淘汰了,(国术杂志:力与美:第130期)至於剑道的技巧方面,他们注重的是:在敌人砍到我前,先砍倒敌人:因此他们注重的是速度,完全攻击,并不防守,以跟敌人同归於尽的气势,一刀杀掉对方,所以他们不需要技巧,而且双手剑传到日本时,他们只学到了型式,并没学到最重要的,也就是腰的运用,因此,剑道用的是手臂肌肉的力量,而不是像中国武术,以腰部的离心力的力量,所以日本刀会那麽薄,不是技术好,而是太重他们拿不动,一把标准武士刀,重1200公克,而中国单刀则是3。5公斤,要是武士刀太重,很容易在停刀時傷手。

  至於剑道与苗刀的差别,在於苗刀有用腰部的力量与反手刀,挥砍时有直劈也横扫,而武士刀则因为腰部固定不动,所以是以直劈为主,而且劈砍时,上手前推,下手微往後收,以杠杆力矩方式旋转,这时会有两个旋转中心,因此剑道的速度很快,缺点为,要砍第二刀时,要先回刀再砍,中国刀则是反手刀,因此不必回刀, 至於抗战刀法有三种说法 :

  1大刀王五的鬼头刀法,请去找电影:一刀倾城:里面王五那把鬼头刀厚达1公分以上 ;

  2抗战时期,中国政府除了聘请着名武术家教授中国刀法,还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传授日本式劈刺,并且研究专门对付剑道的招式 ;

  3苗刀刀法

  顺带一提,日本武士刀遇到大刀队之所以会死的那麽惨,是因为日本武士刀只砍人,而大刀队则是人也砍,刀也砍,当时大刀一把重达20斤,也就是12公斤,是武士刀的十倍,武士刀根本承受不了 。

  而且當時大刀隊之狠,專砍人頭,因而當時日本兵嚇的還曾在鋼盔上裝護頸。

  日本武士刀,的確有它優秀的一面,但是這是以犧牲另一方面性能為代價的。它的材料其實就是現下金屬學上的高碳鋼,非常容易氧化,易于鏽蝕,您看日本武士有事沒事拿塊白布擦來擦去的,那不是擺酷,是沒辦法,太容易生鏽了。

  大馬士格鋼的確出色,它在中國有個名字叫作鑌鐵。 -- 我們要是聽評書誰手使兩把鑌鐵刀,好像不夠威風,比什麼亮銀槍,宣花斧差勁多了。實際上要是真的鑌鐵,那就要稱作寶刀了﹗日本兵帶脖套是熱河-長城之戰時候的事情,主要是應付中國軍隊的夜襲 -- 他們還有一件寶貝,就是日本濃實的兜襠布,被刺刀刺中腹部的時候,能夠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當時孫殿英式步槍的刺刀硬度不夠,往往被這個簡單的防護給擋住

  閑人以為與日本武士刀進行單兵格鬥,最理想的武器是宋代常用的朴刀,或鐵棒。斬馬刀嫌長,被對方搶入空門后不易防守。日本刀就本身來說,最大的缺點是成本。而以簡單的夾鋼技術製作出的濃背大刀,即可完全徹底壓制倭刀。類似日本刀的製作方法,在中國古代稱為折鐵刀,其性能不下于鑌鐵刀。兩種材料均因為成本的關係而稀少,所以裝備軍隊的大多是簡單的夾鋼刀了。

  日本刀上的花紋,實際上是要輕度鏽蝕后,才會顯示出來的。擦拭刀專用的工具中,有很細的鐵粉,就是干這個用的。

  日本刀的名聲,實際來自武士道文化的自我宣揚。實戰中意義不象宣傳的那么大 。明軍同倭寇戰鬥時兵器吃虧,是因為中國士兵大多用木柄的長矛,這種兵器適用于步兵陣大規模野戰使用。而同倭寇的戰鬥是小規模的,類似于特種作戰剿匪 所以一交手是混戰,普通木柄讓日本刀輕易批倒。但是后來明軍用沸油泡過的 竹槍就占了上風,可見日本刀一般般
[em04][em07][em04][em07][em04][em04][em07][em04][em07]
发表于 2006-5-1 00: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喜欢收藏日本刀,买了不少相关书籍资料。以前他还做过关于日本刀的讲座,他还从日本邮购过日本刀,花费不少银子,汗……不过我总觉日本刀透着股诡异的气息,相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中国的剑,中国的兵器有种浩然君子之气,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9: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古之君子挎剑.~~配玉~~~~居竹  ~~~~聚正气</P><P>岂是别国外邦蛮夷所能理解</P>[em05]
发表于 2006-5-9 2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也是喜欢中国的剑,只有君子才能佩剑的,不像日本人的刀,什么人都可以有的</P>
发表于 2006-5-9 2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中国剑配君子嘛[em07]</P><P>欢迎楼上的新朋友:)</P>[em23][em23][em23]
发表于 2006-5-10 06: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咳咳、那什么配淑女呢。。俺喜欢暗器。。[em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5-10 1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6-5-21 09: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刀重刚烈,一往无前,剑重灵动,进退自如....少林剑法...更象是用剑在耍大刀...</P>
发表于 2006-5-24 0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兵器有种浩然君子之气
发表于 2006-6-22 15: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中国的双刃剑最好,剑法还是太极剑在下最喜欢~
发表于 2006-6-26 2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剑可不是中国的吧?蛮子的舶来货,被刀给取代了几千年的玩具,武人当用刀,收则韬光内敛,放则罡气逼人
发表于 2006-6-26 21: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P>楼上的,为什么说剑是舶来货呢?剑是中国的啊,请看:</P><P>十八般兵器——剑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b>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b>。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据以上所述,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黄帝于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袓」,确可当之无愧。


</P>
发表于 2006-6-29 0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黄帝的传说多着去了,大多是穿凿附会的,剑可不是中原产物,刀才是正宗
发表于 2006-6-29 00: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P>怎么说吧,中原根本就不产铜和锡,黄帝还真是神仙咯能够凭空变一堆青铜出来?所谓黄帝造轩辕剑那是不可能D。</P><P>国际上权威的世界冶金史大事记(Lessiter,M.J.:Timeline of Casting Technology,Modern Casting,November,43-51,2002.)认为早在一万多年前(公元前9000年左右)西亚那嘎达就有青铜锻打技术了,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美索布达米亚发明铸造技术(铜青蛙,现在已知的最早金属铸造物)</P><P>中原的青铜文明也就4000年左右</P><P>主流观点认为剑这东西是从西亚舶来的。也有认为是从云南四川一代输入中原的,三星堆的青铜器物比中原的早了800年以上。不过就算是产于四川云南的一代的话,那么说是蛮子的舶来品也不为过,毕竟那时候这边是西南古夷的地盘</P>
发表于 2006-8-2 22: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我就只有一个 凤舞短笛
发表于 2006-10-7 02: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000066>没这个必要!</FONT></b></P>
发表于 2006-11-5 23: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剑太过傲慢了……
发表于 2006-11-9 1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刃兵器,利直刺,不利劈砍。单刃兵器,利劈砍不利直刺。如此而已。
发表于 2006-11-25 15: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才刚刚查了一下日本宫内厅的网络档案,上面把玉钢的发祥地归在中国。(回 龙少)</P><P>第二,日本刀在明治维新之前只有武士可以携带和保存,并不是人人可有。(回 楚天山人)</P><P>第三,大正天皇去世后不久,昭和废刀令的颁布让日本刀的质量一落千丈。</P><P>但是,日本刀没有正气是公认的。</P>
发表于 2006-12-15 2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认为越王剑最厉害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3 12:57 , Processed in 0.0786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