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17|回复: 20

万事由来 之 称谓职务及锅碗瓢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0 08: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老板的由来</b></TD></TR>
<TR>
<TD height=10></TD></TR>
<TR>
<TD height=4></TD></TR>
<TR>
<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
<TR>
<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
<TR>
<TD class=l17  vAlign=top>    17世纪初,荷兰印度公司的殖民主义者开始在现在的纽约市建立贸易站,他们用十分低廉的价钱,买下了许多土地,而后又转手倒卖给享有采地权的地主们。  
      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少荷兰殖民主义者干脆在纽约市定居下来,他们修建房屋,经营农场,从事贸易,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荷兰人将领队的人称为“户主”,而后转指“监工”,之后又改称为“监督徒弟的工人师傅”。  

      “这个名称太长了,叫起来不太方便!”  

      “就是嘛,应该短些才好。”  

      “还是叫‘上司’吧。”  

      “不,我看叫‘老板’更好!”  

      一些殖民主义者议论纷纷。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一致同意叫“老板”,这个名称很快就叫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成了美国的俚语。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8: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黄花闺女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是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公主。  
      农历正月初七这天下午,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她躺卧在含章殿檐下,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片片起舞,有几瓣竟吹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留下了斑斑花痕,拂拭不去,寿阳公主反而更加妩媚动人。从此以后,寿阳公主便经常摘取几片梅花,粘贴前额,以助美观,那些宫女们见了,个个称羡,并跟着仿效起来。这样打扮,人们把它称为“梅花妆”,简称“梅妆”。  

      由于腊梅有季节性,不能经常保持,于是,宫女们便想方设法采集其他黄色花粉,而后做成涂饰粉料代替腊梅,以便长期使用。大家把这种粉料称为“花黄”。“梅花妆”不久便流传到了民间,很快受到女孩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富有大户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相仿效。  

      在当时,人们都认为不贴花黄,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上两颊画成各种花纹成为少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贴黄的装饰,别作一番打扮。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还说明这姑娘心灵美好,品德高尚。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小姐”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我国一度喜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原本非美称。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今天小姐用于称呼未婚女性,成为人们的日常称谓词。  

      只是小姐一词近来有些变味,许多“三陪女”或提供o(︶︿︶)o 唉的女子也被称为“小姐”,故在旅店、餐厅、理发店等服务行业里,许多年轻女性拒称小姐。</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丫头”称呼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
</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成为婢女的称呼,宋代王洋在《大阳道中题丫头岩》诗中写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从此以后,“丫头”称呼广泛流行,直至现在有的地区仍在沿用此说。</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三只手”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三只手”这个词是舶来品,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第四幕第四场中,他气急败坏地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拿他的金罐,他看了第一只,又看第二只,最后要奴才伸出第“三只手”给他看。以后,“三只手”就成了小偷或偷窃行为的代名词了。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狗腿子”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现代人养狗渐成风气,甚至把狗视同自己的孩子。但过去,人们对狗没有什么好印象,凡是沾“狗”的词,大都是骂人的,比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尾续貂”等等。“狗腿子”也不例外。  
      据传,从前有个富人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人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上。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给狗用泥巴捏上一条。”所以,狗在撒尿时,总要把后边一条腿翘起来,是怕那条用泥巴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这就是“狗腿子”的来历。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两面派”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两面派”,一般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是怎样来的呢?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了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但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竟惹出大祸。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翻转,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殊不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height=20></TD></TR><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替罪羊”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这是一个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在《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因为这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时,往往杀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以羊代牛受过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悲剧色彩的词汇就流传开来。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傻瓜”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人们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追究其由来,还有一段奇特的故事。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肃)至四川一带还叫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而后沿用至今。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height=20></TD></TR><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二百五”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秘书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自从汉代以来我国封建政权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下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始设的官署,是行政o(︶︿︶)o 唉,虽有“秘书”之名,却无现在秘书之义。为后期沿袭,明清不设此官署,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大多数的行政o(︶︿︶)o 唉都开始设秘书,可见秘书在我国官制史上还很年轻。  
      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桓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职官,其实是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长,年俸六百石。实际上的“秘书长”汉初叫“长史”,后来叫“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他能写出黄祖“所欲言而未能言”的内容,是一个出色的秘书工作者。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商人”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作商人,原来“商人”一词的由来与我国商业的起源与形成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公元前一千多年,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时有功,被封为商,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伐易。最后终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也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孙汤商族后裔,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孙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农业上定居耕种,手工业等也相当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记者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欧洲威尼斯诞生的。16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物价行情、船只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抄成单卷,或刊刻成册,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这种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我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职的采访记者,起初叫“访员”、“访事”、“报事人”,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记者”这种称谓。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护士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护士在医院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初,英国虽然设立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医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是由仆役兼管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有一位青年宗教人士开设了一所医院,并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姑娘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就是最早的护士。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就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佛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  
      不久,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以后由于护士教育与技术水准的提高,各大医院都设有专科护士,各大医院也都有一批护士在从事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了。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时装模特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意大利的米兰是世界的时装之都,每年时装展览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除了时装外,意大利也是盛产国际名模的地方。时装模特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漫长时期。  
      1573年,意大利修道士圣·马乐尔柯用木料和粘土制作了一个类似玩偶的人体模型,并用零碎的麻布加以装饰。这种早期的人体模型很快传入法国。后来,巴黎的一位女裁缝利用这种人体模型向顾客展示新式服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其他女裁缝争相仿效。当时,人们称这种穿上时装的人体模型为“时装模特”。  

      真正人体时装模特发蒙者是英国时装设计大师沃恩,据说,他20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在一个新式服装店当销售员。1846年,他为推销一种披肩服装,让店里漂亮的小姐玛丽·韦尔纳穿上招待顾客,结果取得成功,玛丽也成为他的妻子。  

      从1851年起,他为玛丽设计了许多服装,因而赢得了大量顾客,以后在巴黎又以“沃恩”为名开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并雇了几个年轻女子专做招待顾客的工作,服装生意相当兴隆,使得许多服装商纷纷效仿。于是,女模特便很快在法国大批量出现,并迅速遍及了欧洲。据说,这就是第一位时装模特的由来。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height=20></TD></TR><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高跟鞋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  

      还有一种传说是,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的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这双奇特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着她走街串巷,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争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牛仔裤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如今牛仔裤已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然而追溯起来,牛仔裤是19世纪才出现的。  
      185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19世纪50年代末,有个普鲁士裔美国人名叫利维·斯特劳斯的淘金者来到旧金山。他原先是个布商,随身带着几匹可做帐篷、车篷的帆布。他看到淘金工穿着的棉布裤极易磨破,便用所带厚实的帆布裁做低腰、直腿统、臀围紧小的裤子出售,大受淘金工的欢迎,自此转而成为牛仔们的特色服装。利维进而把裤料改为靛蓝斜纹粗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于1871年申请专利,正式成立“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后发展成为国际性公司,产品遍及世界各地。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height=20></TD></TR><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拉链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拉链又称拉锁。它是近代方便人们生活的十大发明之一。  
      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一位叫贾德森的工程师,把一个个很小的颗粒状元件作为连接件,分别交错地镶嵌在两条布带子的边缘上,然后通过一个滑动件达到啮合或分开的目的。这就是现在拉链的雏形,当时称为“滑动系牢物”,又名“可移动的扣子”。  

      遗憾的是,这种“可移动的扣子”很不好用。滑动件常常咬住带边,安在服装、靴子等制品上,穿着走动经常会自动爆开,产品虽冠以“扣必妥”商标,使用者却日渐减少。风行一时的“可移动的扣子”后来被一个聪明的美国人加以修改,他将颗粒状元件的顶端加大,并使之有一定的弧度,这样元件就不容易自动爆开而令人笑话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能工巧匠的独特设计,如今的拉链也变得多种多样,美观耐用。</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筷子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6-6-10 09: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height=20></TD></TR><TR><TD class=style3 align=middle><b>床的由来</b></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height=4></TD></TR><TR><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navbg1 align=middle></TD></TR><TR><TD class=l17 14px; LINE-HEIGHT: 150%" vAlign=top>    床最早源于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说明商代已有床。但从实物来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动。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3:07 , Processed in 0.0806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