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4|回复: 0

[詩文丹青之道] (ZT)??读《唐诗三百首》几点思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0 0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唐诗三百首》几点思索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通俗读物,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脍炙人口。一般讲三百首,实际有302首。按次序说来有五古39首(内乐府1)、七古27首、乐府14首、五律80首、七律52首(内乐府1)、五绝34首(内乐府5)、七绝56首(内乐府7)。乐府,能唱的诗也。归入格律的有222首,占73%多一点。
  
  其实七律诗中也有少数不合格律的,显然易见的就是卷六中崔颢的:《黄鹤楼》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三见,“空”、“人”字重出,第一句第六字“鹤”失律,第二句用五平,第三句连用六个仄声字,第四句连用五平,又以三平调煞尾,第二联“不复返”与“空悠悠”失对。这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前四句基本不合格律,后四句却非常合格律。
  可就是这样一首很不合格律的诗,《三百首》却拿它放在七律之首。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李白曾经过黄鹤楼见了崔的此诗竟然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选此诗,评云:“意得像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但由于一气转折,自然超妙,且后两联格律精严,故论者不仅不以为病,而且视为创体、奇格,高度赞扬。
   此诗好在何处?好就好在眼前景物,不加雕饰,脱口而出;而用词造句,贴切自然;篇章结构,严谨如纶;情景交融,境界高雅。
  
  在律诗格律上不依常规者李白也仿崔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三句应粘第二句的就该“仄仄平平平仄仄”却写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了。由于第三句失律,第四句以下也就都跟着失律了。且首、颔、颈三联的平仄格式完全相同。
  这种三联格律相同上下联失粘的句法还有不少,如王维《积雨辋川作》首联是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芝。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欧何事更相疑。
  
  颔联“漠漠”与上句的“蒸藜”失粘,且与首联平仄基本相同。尾联句式又与颔联句式相同。
  另在《三百首》之外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名诗《滕王阁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辔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名篇第二句“歌舞”,第三句的“云”字。第四句的“雨”字都不合律。前两联和后二联的韵脚都不合了。是否前二联与后二联是两首七绝吧?后二联虽然合律,但三联和四联格式又有相同处。七句与六句又不粘。
  如果说王渤还是初唐人,格律诗还是到盛唐才成熟的,那么崔颢已是唐中期的开元盛世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又崔颢的《行经华阴》
  (山召)(山尧)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山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睛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路西连汉时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地学长生。
  首句第四字‘华’,第六句的“时”字”都失律了。如果说‘华’字是地名,也还可通过,那么‘时’字失律是否是特殊格式呢?那么特殊格式又没有在第六句的啦。
  
  五绝34首除了11首是仄韵外,有五首不合格律,
  五绝中有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格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第一句的“泊烟渚”三字,应是“平仄仄”,用了“仄平仄”就是这种特殊格式。至于第三句的“低”字,就错了。
  
  《三百首》的五绝34首中除了用仄韵押脚韵的11首以外,另有5首不合格律。平日脍炙人口的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正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49首,大体合格较严,“仄平仄”的特殊格式也有。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第三句“正是江南好风景”,“好风景”应是平仄仄,也是特殊格式。
  但最后一首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两句句式还全相同。也算一特格式吧!“金缕衣”三字是“平仄平”,格律是“仄平平”也是一特式。
  
  从以上观之,如何认识这些著名诗人,自己创造的格律法则,运用起来却又不守法呢?可能我还没有研究出他们的奥秘。也许是如《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云学诗那句话来解释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 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当然,这句话也不能当作不能合格律写诗的人的借口,这还是基本功。
  
  律诗中的一种特殊格式。
  
  格律诗中还有一种表面看来不合格律,有人叫拗句,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特殊格式的格律诗了。如杜甫七律《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烛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七句“已忍伶俜十年事”
  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类句式很多,就不再例举了。一般是在第三和第七句。第一句也有,如杜甫的《明妃村》第一句,蜀主窥吴“幸三峡”。杜甫《武侯祠》第五句“伯仲之间见伊吕”中的“见伊吕”。
  在五律中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第七句“两楹”二字。
  张九龄《望月》的上四句中的第三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第三句本应是‘平平平仄仄’,这里却写成‘平平仄平仄’。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七句“在歧”二字。骆宾王《在狱咏蝉》第二句的“客思”,第七句的“信高”二字。
  这种特殊格式五律中还很多。
  
  律诗中还有个拗救
  
  何为拗救?凡不合平仄格式之诗但可以救的,其中之字称之曰“拗”,凡拗需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则下句该仄的用平,反之亦然。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这样可调节音节,使其音调和谐的法子,就叫做“拗救”。“拗救”又分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还有既救本主又救对句。这与上面谈的有些相似,就不谈了。
  
  格律诗至今传流千多年,平仄格律一直既严格而又较混乱。而且名人效应很大。古已如此。现在国家级诗刊,收稿又在强调格律要严谨,这在继承传统还是有它的好处。初学者也应是从严开始。倘若不分清红皂白,一律强调格律从严,至今还没有看到多少有说服力的巨制。老者一天天死去,而新者又浮在水面,潜伏认真研究尚未见大成果,危机四伏,我看还是认真研究一下为好。下面一篇七律的全篇平仄极为混乱,几无从评判。却出自大家之手。
  
  七律•咏贾谊1954年
  
  少年倜傥廊庙才,斗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异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
  
  综上所述,格律诗既有严格的,也有松懈的,还有特殊式的。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吾老矣!在此且提出一些想法,我们这一代,是中华文化被毁的一代,也必须要我们振兴的一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绝不能停留在粗浅地抢救一下。还有待众诗坛诗友努力深入,再深入。也许需要第几代人的努力。
  
  82岁萧一湘
  地址:湖南常宁市公园村250号
  邮编:0734-7221817月 邮箱:cnxyx99@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7:55 , Processed in 0.0750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