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44|回复: 6

[原创]论汉服与传统文化及文化传统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0 16: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汉服的这种精神和内涵,使其纵使历经三百多年的断代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鲜活。因为现代人比起我们的祖先更需要汉服,更渴望身心的自由,更迫切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汉服的宽袍大袖、褒衣博带,让我们的身体从西装旗袍的拘束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让我们的精神获得美的享受,让我们用身心去感受天地,感受自然,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洗涤净化,在繁华落尽之后很重回返璞归真的精神家园
我们复兴汉服,“复”的是穿汉服这种文化传统,要解放中华大地上华夏儿女三百多年来被禁锢的服饰文化传统。“兴”的是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根留住”,才能当之无愧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汉服新的时代意义与定位》之说明

论汉服与传统文化及文化传统的关系
水无痕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乍一看感觉差不多。但一细看,可不是那么回事。虽然是这四个字没变,但在词组的顺序上却发生了变化。这一变两者之间的意义可就“差之分毫,失之千里”。二者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这二者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有什么区别,与汉服的关系又如何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它与汉服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具体的文化,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这些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东西。传统文化是过去已经完成了的那些东西,它跟现代文化不一样,传统文化是区别于现代文化的东西。”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学者给出的比较通俗易懂的概念。当然,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遗毒。此点,汉唐神韵已有详细论证。此处便不赘述。(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下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悠久的华夏文明史中,儒家、道家文化与被儒道本土化了的佛家文化一起构建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而且影响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汉服的发展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一起发展的。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们在设计制作汉服上也无处不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汉服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三千多年了。她是中国传统文化外在体现的优秀代表,她让中国传统文化更直观而灵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汉服独具的神韵和魅力所在。汉服的部件、构造体系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整体造型的审美上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国审美情趣发展及中国审美艺术是以道家为基石,儒家为辅助的)。而其所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道两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类早已通过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比我们的祖先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特别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几近疯狂的文明社会,人类无休止、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并且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因此,大自然回报给人类的是日益增高的全球气温,是飓风加洪涝泛滥,是沙漠化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昔日的良田美景、森林河流今已不复存在!人类只能生活在狭小的钢筋水泥的时间里。于是很多人开始怀念昔日的一切,怀念大自然给与我们的一切。然后就有许多人呼吁共建绿色家园,呼吁环保,崇尚棉麻自然朴实的状态,追求“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保护和努力能够找回昔日的那份自然与宁静,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在被他们早已遗忘的、丢弃的、失落的文明里,我们的古代先哲们早已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于是一部分人重新拾起这些失落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博大的文化中开始了他们的文化之旅,去寻找、探索、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以,时至今日,“天人合一”的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汉服的这种精神和内涵,使其纵使历经三百多年的断代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鲜活。因为现代人比起我们的祖先更需要汉服,更渴望身心的自由,更迫切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汉服的宽袍大袖、褒衣博带,让我们的身体从西装旗袍的拘束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让我们的精神获得美的享受,让我们用身心去感受天地,感受自然,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洗涤净化,在繁华落尽之后很重回返璞归真的精神家园

        清楚了汉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关系后,我们再来看汉服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文化传统是指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和力量,是一种集体意识,是一种潜意识。我们所谓传统文化一般是指民族的,支配千百万人的这样一种观念和力量,那样一个习惯势力或者说那样一个惯性。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守的那么一种模式,人们遵照它而行动,但是又不能意识到他的存在的这样一种精神力量。”
        (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下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仅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
        可以这么说,在没有“剃发易服”之前,穿汉服是我们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穿旗装是满族的文化传统。“剃发易服”之后,使得汉民族被迫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强权政治和暴行压迫下不得不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再细一点说是指文化传统里的服饰文化传统。在清政府政权尚未完全稳定的初期,广大的汉人对穿旗装是有意识的行为。然而在清政府政权稳定后的若干年,穿旗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绝大多数人们集体的潜意识和习惯。当然,也不排除仍有一小部分类似“反清复明”性质的人,他们骨子里、潜意识里是排斥旗装的,但迫于客观社会环境和形势,不得不穿旗装。不过,只有一有机会,他们会立刻脱下旗装而穿上汉服。他们是不同于绝大多数人的。但是很可惜,在清王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里,这小部分人终究没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最终也被满清的服饰文化传统所同化。以至于今天,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及潜意识里一直保持着满清所遗留的这种服饰文化和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我国有部分留学生到海外留学,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包括着装、服饰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加之继之而来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人或被迫或主动吸收了大量西方文明。当然,中国的服饰文化传统也在被动或主动中改变了。但对汉服造成灾难性影响的还是“剃发易服”。于是我们现在呈现出的民族服饰中以旗装为主,其他各民族服饰为辅的民族服饰文化。而汉服,真正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传统却鲜为人知并乏人问津;提起传统服饰,大家马上会想到以旗装为主、伪唐装为辅的所谓“传统服饰”。此点,笔者在《汉服新的时代意义与定位》中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汉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是传统文化。旗装虽然也是前人留下的,按照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说也可以算传统文化。但若要论“传统”,终究及不过汉服传统。穿汉服饰一种文化传统,穿旗装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只是民族不一样。在神州大地上,作为较大规模出现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文化传统是不能代表、涵盖一种已经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二者怎可相提并论?!
        现在有人提出要“复兴传统文化”,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曾灭亡,只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被流传下来了,并不需要我们去“复”,而是要加以保护、弘扬,就是“兴”。我们真正需要“复兴”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
        汉服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断代,后来的影视剧又对其进行了不完全、不严谨、“现代化”的“还原”,使得已经苦难深重的汉服变得面目全非。加之近年兴起的cosplay的o(︶︿︶)o 唉,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复兴汉服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还汉服一个真面目。</B>小到汉服的配饰及搭配方式,大到汉服的构造、部件哪些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穿着汉服的文化传统,哪些是受西方影响现代人附加的服饰文化传统(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审美观的不同),这些一定要搞清楚。

        我们复兴汉服,“复”的是穿汉服这种文化传统,要解放中华大地上华夏儿女三百多年来被禁锢的服饰文化传统。“兴”的是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根留住”,才能当之无愧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此贴子已被轩辕箫歌于2015-7-23 03:32:33 整理过]
发表于 2012-10-13 19: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发表于 2015-7-23 03: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这个帖子回复这么少
当初很少人读到么?
发表于 2015-7-23 06: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叔您一边整理一边重温旧帖么,整天整夜忙这个,不可以的……
发表于 2015-7-23 07:3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轩辕箫歌 发表于 2015-7-23 03:32
哎?
这个帖子回复这么少
当初很少人读到么?

他们都叫你大叔,我也这么叫哈。大叔整理帖子辛苦了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5-7-24 11:4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整理精经典老帖子比较多,把丢失的图片都尽量补齐。现在大部分都可以正常阅读了。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5-7-24 11:5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汉家的提醒,过去我一直没注意这个问题……
来自: 微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18 , Processed in 0.0614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