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62|回复: 6

[联谊]周部落始祖后稷姬弃的各姓氏后裔们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15: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周人的始祖是姜嫄所生之后稷,自后稷传至文王,这一段时间一般被称为先周时期。“稷”是虞、夏之际掌管农业的官名,为周人的世袭之官,一直等到“夏后世政衰”周人不再为“稷”之官后,周的先人的名字才流传下来,而在为官阶段,可能都是以“稷”相称,而使个人的名字淹没了。《史记 .周本纪》所载之世系列表如下:</P>
<P>弃(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公亶父——季历——文王
</P>
<P>后稷这位老祖的子孙,有人做过粗略的估算,不下两亿人。根据《元和姓篹》记载,大约今天姓周、姬、鲁、郑、毕、杨、蒋、柯、茅、管、蔡、吴、孙、白、万、燕、沈、卫、方、柳、贺、孟、董、温、毛等近百个姓的主体,贾、何、潘、颜、曹、戴、郭等十多个姓的大部分人,王、刘、胡等姓的一部分人,都是后稷的子孙后代。有:王杨周孙郭何郑唐韩曹程蔡潘于董魏蒋沈戴方贾石孟秦侯段邵毛万武康文卫霍鲁毕柯茅管燕温颜姬等姓氏。</P>
<P>从公元前21世纪在陕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国、西周王朝3个历史发展阶段。周族是龍山文化后期由生活在泾河、渭河流域的若干部落融合而成的,以善于农耕而闻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称为先周文化。这里陈列的先周文化遗存主要出土于武功县和长武县。</P>
<P>从公元前1600年的夏后氏政衰起,姬周族就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开始了“窜于戎狄之间”的时代。周人先从晋南和夏人一起,向西北迁移,到达了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朱开沟。然后由于商人的继续追击,周人和夏人继续向西迁徙,到达了敦煌地区。在这儿周人和夏人分开,周人在不窋的带领下往东南返迁,抵达了甘肃省的庆阳一带。其间经过了鞠,在公刘时代,周人又再次东迁,到达了今天的陕西省泾水流域。</P>
<P>然后又经过了十世,在公亶父后期,周人才再迁于周原岐邑,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与公叔祖类、公亶父相当的殷王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四代,正处于殷墟文化第二期和第三期的过渡时代,推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191——前1113年之间。如此算来,周人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奔戎狄之间”,到公元前1113年前后,竟然有近500年的时间是在戎狄之间。</P>
<P>经过了太王公亶父和王季的经营,周的实力大增,在文王时代又迁都于丰邑。武王再迁于镐邑。最终在公元前771年平王都于雒。</P>
<P>周人终于完成了长久的迁徙。</P>
<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bmp.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392785799.bmp"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392785799.bmp" border=0></A><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bmp.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401155441.bmp"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401155441.bmp" border=0></A>
泰伯系姓氏</P>
<P><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404274363.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404274363.jpg" border=0></A></P>
<P>姬昌系姓氏:</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5376094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22353760947.jpg" border=0></A></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32258582530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322585825309.jpg" border=0></A></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32315922065.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32315922065.jpg" border=0></A></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3221423362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32214233627.jpg" border=0></A></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6188321884.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6188321884.jpg" border=0></A></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6188354982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5/20065261883549827.jpg" border=0></A></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41757463170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6/200662417574631708.jpg" border=0></A></P>
<P><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05584775910.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105584775910.jpg" border=0></A></P>
<P>姬姓余氏旗</P>
<P><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03090345.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03090345.jpg" border=0></A></P>
<P>姬姓康氏旗</P>
<P><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1678662.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1678662.jpg" border=0></A></P>
<P>姬姓孟氏旗</P>
<P><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13442211.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13442211.jpg" border=0></A></P>
<P>姬姓万氏旗</P>
<P><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2323675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7/200672214223236758.jpg" border=0></A></P>

单选投票, 共有 0 人参与投票

距结束还有: 3301 天7 小时25 分钟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发表于 2006-7-22 19: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我祖先做过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2 20: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P>本人姓于,现居大连</P><P>不过我不知道我是武王分封邘叔一支,还是为避唐宪宗讳,改淳于氏为于氏一支,还是鲜卑万忸于氏一支</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3 00: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我母系的古老源头,来自周部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禁止出国展出文物中周文化方面的文物</P><P>利簋
西周早期。 </P><P>  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 ,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 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 武成》、《淮南子  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P><P>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005.jpg">
</P><P>
大盂鼎
西周西周康王时期。 </P><P>  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P><P>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dayu.jpg">
</P><P>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龍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mw.jpg">
</P><P>
虢季子白盘
西周。 </P><P>  虢季子白盘铸于周宣王时期,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此盘造型奇伟,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长方形,口长137.2厘米,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环兽首两个,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虢季子白盘被誉为西周三大青铜重器之首。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在其后几十年内,凯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供世人欣赏。 </P><P>  虢季子白盘先曾藏于故宫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07.jpg">
</P><P>
虢季子白盘铭文
虢季子白盘铭文白话译文: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间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显赫的子白,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五百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五十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王赐给子白配有四马的战车,以此来辅佐君王。赐给朱红色的弓箭,颜色非常鲜明。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baipanword.jpg">
</P><P>
晋侯苏“编钟”
西周厉王时期。 </P><P>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P><P>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P><P>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10-1.jpg">
</P><P>
编钟局部放大图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10-2.jpg">
</P><P>
大克鼎
西周晚期。 </P><P>  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華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華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P><P>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11.jpg">
</P><P>
太保鼎
西周初期。通高50.7厘米,口径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 </P><P>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12.gif">
</P><P>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P><P>  春秋中期。 </P><P>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龍、鳳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壶颈部四面均有龍(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龍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龍,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龍、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P><P>  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 </P><P>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P><P>左图:河南省博物馆藏   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18-1.jpg"><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18-2.jpg">
</P><P>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P><P>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龍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龍、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 </P><P>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P><P>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P><P><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028.jpg"></P><P>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 </P><P>  曾侯乙墓位于今湖北随州,1977年发现,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发掘,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龍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華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P><P>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29.jpg">
</P><P>
曾侯乙“青铜尊盘”
  战国早期。 </P><P>  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龍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龍,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o(︶︿︶)o 唉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P><P>  1978年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P><P>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30-2.jpg">
</P><P>
鸭形玻璃注
北燕。 </P><P>  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P><P>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鸭形玻璃注1.jpg">
</P><P>
墙盘
西周中期。 </P><P>  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径47. 3厘米,深8.6厘米。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盥洗器,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鳳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铭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迹,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P><P>  现藏于陕西省周原扶风文物管理所。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39-1.jpg">
</P><P>
何尊
西周。 </P><P>  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P><P>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 </P><P>  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41.jpg">
</P><P>
淳化大鼎
西周文物。 </P><P>   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龍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龍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龍,在这一龍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龍。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 </P><P>   1979年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 </P><P>   现藏于:陕西省淳化县博物馆。</P><P><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淳化大鼎.jpg"></P><P>铜错金银四龍四鳳-方案
战国。 </P><P>  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独首双尾。龍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鳳,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龍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龍飞鳳舞图跃然眼前 。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龍飞鳳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另外,四只龍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时期的斗拱造型。 </P><P>  1974年冬,平山县出土。 </P><P>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贴子相关图片: <img src="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64th/images/50.jpg"></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0 14: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P>杨氏,</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1 20:15:4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2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氏,公亶父直系后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7:47 , Processed in 0.1701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