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2|回复: 0

【郑氏院士介绍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4 00: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郑氏院士目录 </P>
<P>1郑国锠
2郑有炓
3郑光美
4郑作新
5郑万钧
6郑哲敏
7郑耀宗
8郑时龄
9郑度
10郑守仪
11郑儒永
12郑兰荪
13郑厚植 </P>
<P>14郑南宁
15郑健超  
16郑绵平
17郑守仁  
18郑皆连  
19郑颖人
20郑树森
          郑哲敏  </P>
<P>郑氏院士介绍
1郑国锠
资深院士
植物细胞学家。江苏常熟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博物系。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有关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阐明了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成为4个单倍体核,是国际上关于体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减数的机理之一;对细胞融合(cytomixis)的研究,首先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的正常生理现象,发现核液的运动和收缩蛋白与染色质穿壁运动有密切关系,而染色质穿壁运动后出现的染色体畸变又与核型进化和B染色体的起源有关;最近发表论文题为“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早前期I中纤维酶活性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关系,”其结果解答了几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和未授粉子房培养、抗盐作物品种的筛选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近年,进行人防御素-1cDNA克隆,该基因转入烟草后,获具抗TMV的烟草植株。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郑有炓
1935年9月生,籍贯福建大田,1957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等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毕业。1984—1986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访问教授。先后11次赴美、德希腊、荷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访问。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信息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物理研究,领导创建半导体异质结构研究实验室,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迄今发表论文356篇,SCI收录155篇,SCI引用论文437篇。在南大培养造就了一支轻学术梯队,教授博导6人(包括长江特聘教授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获“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
3郑光美教授,男,汉族,1932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动物生态研究生毕业后,回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86年任教授,199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多年从事脊椎动物学和鸟类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高校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长期从事鸟类学研究,在我国鸟类学研究的很多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在濒危雉类的研究中,成绩尤为突出。 </P>
<P>4郑作新
郑作新(1906年-1998年)是世界着名的鸟类学家、鸟类地理学家,中国现代鸟类学、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20世纪50至80年代,郑作新经常参加或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国内各地鸟类的考察,中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和他的助手克服各种困难,收集了成千上万个标本,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创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鸟类标本库(约有6万号标本)。几十年来,郑作新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着,其中有18部研究专着、130馀篇论文、30多册专业书籍、250多篇科学普及作品,共约1000万字,他的很多着作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在国外出版,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中郑作新用英文编写的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一书,是对中国一个纲的动物(鸟纲)进行分类、分布、繁殖、生态等做了全面而有系统的综合总结,提供了有关中国鸟类的完整资料。为此,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协会(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评选郑作新为1988年度国际自然保护特殊成就奖的获得者,这是此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位中国的学者。
1980年郑作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被推选为日本、德国、英国鸟类学会通讯会员,美国鸟类学会荣誉会员,三次连任英国世界雉类协会副会长、会长。1998年在北京去世。  </P>
<P>5郑万钧简历   
郑万钧(1904年6月24日—1983年7月25日),出生于江苏徐州。林学家、林业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南京分社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委。
  
6郑哲敏简介  
  郑哲敏(1924.10.02--)应用力学家。山东省济南市人。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早年从事热应力、振动与水弹性力学、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1952年对输水管振动的分析曾为解决其重要工程作出贡献,1960年后致力于爆炸力学及其应用的研究,涉及爆炸成型、爆破、地下强爆炸、穿甲破甲、爆炸复合、瓦斯突出、水下沙土爆炸等问题。1964年“爆炸成型机理及应用”获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1982年“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与穿方面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爆炸处理水下软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陈熹庚技术科学奖,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
<P>7郑耀宗
郑耀宗教授,香港出生,祖籍广东中山,是香港的微电子学专家,及老牌大学香港大学的前任校长。他在1999年当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亦是第9届及第10届全国政协的委员,曾任港事顾问,亦是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P>
<P>8郑时龄
  
现有院士
建筑学专家。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1993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长期事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积极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车沿线方案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郑 度  
自然地理学家。生于广东揭西。原籍广东大埔。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首席科学家。我国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在研究气候、植被与土壤分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垂直带主要类型的分布图式;划分了青藏高原的垂直自然带为季风性和大陆性两类带谱系统,构建其结构类型组的分布模式,揭示其分异规律;建立了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综合分类系统,证实并确认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阐明了高海拔区域自然地域分异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建立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所拟打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是迄今最全面和系统的,得到广泛的应用。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10郑守仪
女,海洋原生动物学家。1931年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原籍广东中山。1954年毕业于菲律宾东方大学,教育学士。1955年就读于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生物系,1956年回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有孔虫研究。60年代,合作完成浮游有孔虫分类与生态研究。70年代以来,进行底栖有孔虫研究,已描记150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现代种类1/4。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和生态特征,作为环境参数,为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了使微小的有孔虫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科普教具,开创了有专利权的有孔虫属种宏观模型制作项目。著有《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中国动物志:胶结有孔虫卷》。 </P>
<P>11郑儒永院士
   
授权图书  
郑儒永,女。系统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籍广东省潮阳县,1931年出生于香港。1949年毕业于广州真光女子中学,同年保送广州岭南大学,选读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52年四年级时因院系调整转读并在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同年由全国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前身为真菌植病研究室,应用真菌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53-1958年任研究实习员,1959-1978年任助理研究员,1978-1985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起任研究员。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郑兰荪
无机化学家。1954年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江苏吴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原子团簇合成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相关纳米结构材料。通过合成与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 </P>
<P>13郑厚植
  郑厚植,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郑厚植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低维物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先驱性成果。为建设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 “ 七五 ” 、 “ 八五 ” 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推动国内该学科的发展做了许多成效显著的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近 50 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P>
<P>
14郑南宁简介  
  郑南宁   郑南宁  (1952.12.19—) 自动控制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人。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校长,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提出图像分析和视觉知识描述新方法,为构造计算机视觉系统和基于图像信息的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完成“精密装配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明了一种图像边缘曲线拟合的新方法,获1995年国家发明奖四等奖。“高性能机器视觉及车型与牌照自动识别系统”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出在线交互式立体测深方法,研制出“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及“DSA125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获已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七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2部。1993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15郑健超简介   
  郑健超   郑健超(1939.10.6-)高电压技术专家。广东省中山市人。1963年2月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1965年9月该校研究生毕业。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高电压外绝缘、防雷和高电压测试技术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系统阐明了温度、压力、湿度对外绝缘强度的联合作用,为改进放电电压的气象修正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主持了我国航天工程的防雷试验研究,为保障运载火箭和发射场的防雷安全提出了重要改进措施。曾负责一系列有关绝缘子机电性能的研究课题,为超高压交直流线路绝缘子的国产化和质量改进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台6000千伏户外式冲击电压发生器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近年来曾主持或参与了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故障电流限制技术和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成果。参与了我国能源、核电发展战略的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16郑绵平简介   
  郑绵平  
    郑绵平(1934.11.17-),1956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87年任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现任地科院盐湖中心主任、国际盐湖学会执委、兼任o(︶︿︶)o 唉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是我国盐湖科学及其矿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提出盐湖学(Salinology)研究方向,“它是研究盐湖体系的化学、物理与其环境和资源的性质及特点,并推进其工程化的一门边缘应用基础科学”。提出“盐湖农业”和盐湖地质生态学新概念,以此理论研究为指导。  
    参与发现察尔汗钾盐湖、主持发现扎仓茶卡镁硼矿和新类型铯硅华矿床等;查明锂在盐湖沉积中的赋存状态发现新矿物扎布耶石等,从而发现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新类型扎布耶湖锂矿床。并在该湖主持建立了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湖科学观测和提锂试验基地,取得了低成本提取碳酸锂的技术突破,为我国重新占领锂盐国际市场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和二等奖(1997年、2003年)计三项(第一获奖人);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五项;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四个部委“九五”项目先进个人奖。2002年当选全国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7郑守仁简介   
  郑守仁  
  郑守仁(1940.01.30)水工建筑物设计及施工专家。安徽省颖上县人。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长。主持了乌江渡、葛洲坝工程导截流设计,隔河岩水电站现场全过程的设计与施工,在葛洲坝大江截流、二期高土石围堰设计技术上有创新,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现主持三峡工程大坝、电站建筑物、永久船闸、垂直升船机、机电、围堰、建筑安全监测等7个单项工程技术设计和招标设计,在大江截流及深水围堰设计施工中作出了贡献。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18郑皆连简介   
  郑皆连  
  郑皆连(1941.7.17 -),路桥工程专家。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1965年8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兼总工、教授级高工,现任广西公路学会理事长,广西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西科协主席。郑皆连同志1968年首创我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1976年主持设计了广西第一座无支架施工钢筋砼箱拱桥,十多年中修建此类大桥达40多座2万多延米,占当时广西公路大桥总数70%。1992年任邕宁邕江大桥钢骨钢筋砼拱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和大桥专家组组长,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筋砼肋拱桥,他提出了千斤顶斜拉扣挂悬拼架设拱骨架技术和连续浇注拱肋外包砼技术,国内首创,广泛推广。五年来仅广西就用此技术建成5座特大跨径拱桥,研究成果获得了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78年主持设计和施工柳州市第二大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还获省级一、二等奖4项,均排第一名。发表科技论文10篇。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19郑颖人简介   
  郑颖人  
  郑颖人(1933.11.05--)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专家。浙江镇海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曾任教授和常务理事。现任后勤工程学院教授。1978年提出了地下工程弹塑性、粘弹塑性位移解及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完善了地下工程围岩压力理论。发展了应变空间塑性理论与多重屈服面理论,尤其在建立广义塑性理论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岩土工程的边界元、应变空间弹塑性有限元、弹塑料性半解析元、反分析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成绩。在军队地下工程、城市岩石工程与区域性土领域,包括飞机洞库、掘开式机库、洞式仓库、油库等设计、锚喷支护计算、浅埋洞室上修建高层建筑、两洞间最小岩石间壁、软粘土地基强夯、膨胀土地基勘察与计算及压实黄土地基沉降等方面,为部队与地方解决了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军事与经济效益。编制过国家《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及多部国军标与地方标准。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三等奖各一项,军队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一项,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一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名,三次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2000年获茅以升奖提名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20郑树森简介  
  郑树森  
  郑树森 (1950.1.27 -),生于浙江龙游,1973年浙江医科大学毕业,1986年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一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美国肝移植学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o(︶︿︶)o 唉、器官移植学组组长,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委、肝移植学组组长,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器官移植领域成绩卓著:完成肝移植420余例,受体1年生存率87.4%,达国际先进水平;胰肾联合移植6例,受体存活最长11年余,保持亚洲记录;肝肾联合移植12例,受体存活最长6年余,保持全国记录;2001年成功开展全国最小年龄婴儿活体肝移植。担任器官移植领域唯一的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十五攻关、863等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外科学》、《肝脏移植》、《胰腺移植》等多部专著、参编10余部;主编我国肝胆胰医学领域首份英文期刊《HBPD INT》。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称号。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4 0:28:08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7:36 , Processed in 0.0955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