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 专题三 </P>
<P align=left> 高举排满革命旗帜的《苏报》设立于上海租界内,而对于发生在租界内的案件,由于会审公廨的存在,清政府已完全丧失审判的主动权,必须看列强的脸色行事。 </P>
<P align=left>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直接设立外国的司法机构,执行外国法律,行使外国的司法权力,不仅使中国丧失了对涉外案件的司法管辖权,而且导致在中国领土上出现了“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国之裁判”的奇怪现象。 </P>
<P align=left> 当清政府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引渡“苏报案”涉案人员的时候,中国法制史上那耻辱的一幕也即将上演。 </P>
<P align=left> (清庭)这个时候就开始通过外交途径来协商。首先两江总督这个魏光焘,这个人的祖上在清末,是那个很有名的清末的一个大臣,魏源的嫡孙。这个魏光焘当时就开始想办法,他就首先通过上海道的袁树勋来活动,来找当时上海的各国的领事。他们有一个领事团,来进行交涉,交涉的结果就是按照租界内的管辖,我要想进租界抓应该抓的中国人,那么应该得到租界的许可。 </P>
<P align=left> 那么魏光焘和袁树勋经过和上海领事团的协商,那么外国的领事也就答应了。但是最初他们认为,按照清廷对这些人的指控是属于国事犯,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政治犯。那么对这类人犯,列强说租界现在已经由我们来管理,发生在租界内的这类案件的人犯,是不可以就让你这么抓走的。那么列强就通过租界内的管理机构,它这个机构的称谓叫工部局,就通过工部局下属的巡捕房,来对这些人进行传讯。那么这就形成了在清廷正式抓捕这些人犯之前的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P>
<P align=left> 那么这些巡捕房就把清廷要抓的这些人,纷纷地就把他们传讯到巡捕房,就问他们。据后来国民党的一个大佬叫吴敬恒,又叫吴稚晖这个人的回忆,他说在(1903年)五月初,他这个人就因为这样一系列的跟《苏报》案牵连的这样的一系列的事情,几次被巡捕房所传讯。传到那儿就问他,说你们有没有武器。这个吴尽衡说是没有,那么巡捕房就把他放了。意思就是说,你们言论上有自由,但是你们不可以有武装,有武装租界是不允许的。 </P>
<P align=left> 那么当然在这样的一种列强的所谓合作之下,清廷根本达不到钳制舆论,特别是禁绝这种排满主张革命舆论这样的一个目的。所以这个(两江总督)魏光焘当然他还得做工作。这样一直就拖了下来,一直到了(1903)年的闰五月初五,终于和列强达成了一个妥协。 </P>
<P align=left> 列强驻上海的领事团最终答应,说你们可以抓捕这些人。那么清廷马上就通过上海道,命令上海县派员,拿着列强领事的签署,同意抓捕人犯的这个逮捕令,还有这些巡捕房的这些洋巡捕,首先就到《苏报》馆来抓人。 </P>
<P align=left> 据说清廷最初拟定了六、七个人,但是来到《苏报》馆的这一天,这个报馆的主人陈范他并不在,只抓走了一个账房和陈范的儿子。那么到了这一天的下午,这些巡捕房的巡捕和上海县的这些捕快,又到了《苏报》馆,刚好这个时候陈范在,其中的一个巡捕就问陈范,说你知道谁是陈范吗?陈范说陈范不在,这个巡捕转身就扬长而去。所以这样一系列的戏剧性的变化,让当时的整个上海的市面上认为,这不过是在做戏而已,这未必是当真。但是实际上这一次,清廷是真要下手抓人和惩办了。 </P>
<P align=left> 那么到了第二天,按照这个名单,他们在爱国学社的账房里面就找到了章炳麟,这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这些来抓人的人并不认得章炳麟,就问,问他这个名单上的这些人在吗?章炳麟就说,说这些人都不在,就我章炳麟在。那么这些巡捕就把他又给索拿了去。 </P>
<P align=left> 这样章炳麟被抓进了巡捕房之后,他就又给邹容写了封信。他说你也到巡捕房来吧,免得在外边更有什么风险。这个邹容在抓章炳麟那一天,其实他从后门躲了出去。但是接到了这封信,他就自己到巡捕房去自首了。 </P>
<P align=left> 那么刚到巡捕房的时候,巡捕一看,他当年只是个十九岁的孩子,就说,你到这儿来干什么?邹容说我就是邹容,巡捕说你不要在这儿捣乱,你不过是个小孩子而已。邹容就正色地说,说我就是清廷要抓的,那个《革命军》的作者。这个时候巡捕一看,哦,那你得被抓起来,所以邹容就是这样也被关押了起来。 </P>
<P align=left> 不久,按照会审公廨的约定,这些被抓捕的人就都交由上海县来进行审理。那么为了这个案子能够在租界内审理,清廷和列强达成了妥协。按照我们前面说的,这样一个租界内发生的案件,清廷的官员是不能一手包办的,而且在列强看来,这又是一个事涉政治的案件,所以(列强)一方面借口为了维护租界内的所谓言论自由,它就更要对清廷予以限制和干预。 </P>
<P align=left>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我们的心情也十分地复杂。我们不妨说这更令中国人感到尴尬。这样的一些列强的主张,分明是在侵夺中国的主权,特别是司法主权。但是在这个具体个案当中,我们又不得不看到,正是列强的这种干预,才使得《苏报》案的张、邹这两个人,没有那么轻易的就落入清廷极刑惩罚的魔爪。 </P>
<P align=left> 那么这样一来,麻烦就继续地再往下发展。 </P>
<P align=left> 专题四 </P>
<P align=left> 已沦为列强在华统治工具的晚清政府,视近代报业为洪水猛兽,极力主张将 “苏报案”的涉案人员,按照传统文字狱的酷刑予以凌迟处死。 </P>
<P align=left> 让慈禧太后感到无奈的是,她的绝对权力在租界内失去了随心所欲的用武之地。在列强的干预下,“苏报案”得以改判。为了严惩案犯,清政府竟然妄图半路劫囚,甚至准备贿赂列强。 </P>
<P align=left> 帝国主义列强对“苏报案”究竟是何态度? </P>
<P align=left> 《历史重案》真实呈现 </P>
<P align=left> 到了这一年的五月十日,清廷的目的是为了要禁绝这种革命的排满言论,所以说魏光焘就命令上海道,通过上海县就向当时驻上海的,英国领事团提出了一个要求,说报馆的人都抓的抓,跑的跑,这报馆也应该被封掉,就是要查封这个报馆。可是这样的一个要求,遭到了租界内,无论是华洋各界的一致反对,说租界存在一天,就要维护租界内外人的言论自由权利,租界存在一天,就要维护租界内华人的正当利益,甚至有的报刊居然用了这样的语言,说让这些领事要务必维护租界内的华人和洋人的各种权利,这是治外法权的要求。实际上我们说,这是一种完全荒谬的论点。我们前面讲了,租界在法权性质上仍然是中国的地方,中国主权是可以管辖的,而另一个特别值得我们辨别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是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以来列强强加给那些半殖民地国家的一种司法特权,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国家完全变成了殖民地,无需有领事裁判权。比如像当时的印度,它适用的法律都是它的宗主国英国制定的,没必要领事裁判了,如果要是一个完全的主权独立的国家,他也不允许有领事裁判权,所以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近代中国强加给中国的一种司法特权。当然,换个角度说,它也恰恰证明了中国当时的这种半殖民地的社会地位,而治外法权则不同,即便是按照西方国际法的概念,按照主权国家平等的这样一些基本法律原则,所谓的治外法权它并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司法特权,它是基于主权国家互惠的一种涉外的特别管辖权,比如我们今天,我们国家驻在外国的那些使节,和他们驻在地的o(︶︿︶)o 唉,享有的就是一种治外法权,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代表国家的外交人员,和他们的o(︶︿︶)o 唉所在地,按照国际法,他们等同于中国的领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国际法原则,我们才能够理解,当年美国在我们的南斯拉夫大o(︶︿︶)o 唉投下o(︶︿︶)o 唉的时候,我们当然不能接受,这在法律关系上,这就是对中国领土的一种冒犯。但是我们在近代以来,列强在他们的官方文件里边。 </P>
<P align=left> 在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一些官方文件里面,我们很难说他们出于什么原因,实际上他们是在故意的混淆这两个概念,就是领事裁判权和治外法权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是在今天,在一些我们的教科书文章里边,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仍然时有混淆,这是特别值得我们要辨别关注的。那么由于领事裁判权的原因,清廷想尽兴把报馆封闭遭到了租界内各种社会舆论的反对。 </P>
<P align=left> 那么当时在上海的租界,它还有一个变化,我们说最初是英国人,先设立了一个租界,跟着美国人、法国人都设立了租界,这以后英美两家的租界合并,又被称为公共租界。那么法租界一度和英美两家在制定一些规则上有矛盾,所以他始终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为了共同能够向清廷劫得更多的在华利益,他们通常有一个领事团的机构,这个领事团往往由各国的领事来轮流担任,叫做领袖领事,也就是凡是涉及租界的重大利益问题,都要由这个领袖领事来最后决定,那么当时据说,担任这个领袖领事的是美国的驻在上海的领事,这个人叫古纳,英文就是 。那么在这个人的主张下,这个人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他认为我们各国,我们列强在租借地内,完全没有必要维护中国的这些所谓的游民,就是良游不齐的游,意思就是说,这些不安分的中国的百姓,我们不应该提供租界内的特别保护,所以他就签署答应同意来封掉这个《苏报》馆,可是答应归答应,因为他是在英租界,所以英国领事最后也要签署意见,等把这个意见签给了当时的工部局,工部局却怎么样?却不照办,这一时间就使得租界内由中国官方主持的会审公廨,和管理租界内日常社会秩序的工部局就发生了矛盾。当时的上海道也不客气,就指令会审公廨说既然洋人如此不合作,我们这个公廨就停训、就关门,就是凡是在这个时期发生在租界内的一应,应该由公廨审理的案子都不干了,那么这当然就引起租界内基本秩序的一种不安定,所以最后工部局在领事的压力下,同意封报馆,这样就拖到了1903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的五月十三日,那么又过了一周,列强和这些租借地内的这些其他的有关联的人员,包括清廷他们进一步协商,开始对抓捕的《苏报》案一案的人犯来进行初审。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3 17:34: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