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30|回复: 52

【 明史资料 】(揭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宋体 size=5><b>洪武大帝</b></FONT></P>
<P><b><FONT face=宋体 size=5></FONT></b> </P>
<P><FONT face=黑体 size=5><B></B></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5><B> <FONT face=楷体_GB2312>[朱元璋建明]</FONT></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     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
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
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设官分职。至此,明王朝
正式建立。</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  同年闰七月,徐达率明军沿运河北上,下长芦,克青
州、通州,元将也先闻风而逃。二十八日,元顺帝带着后
妃、太子由居庸关逃至上都。八月初二,徐达大军攻陷大
都,元朝灭亡。</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之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同时
改革全国的经济与文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中
书省奏请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设尚书(正
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
主事(正七品)。明太祖准其奏,并干奉天殿召见了六部官
员,为六部规定其所应掌管的事情,设中书总领六部。明
帝国初步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B></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5><B></B></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30 17:32:5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朱元漳一方面整饬吏治,恢复经济生产,一
方面继续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当时,各地割据
政权依然散存,朱元璋虽然已掌握河南、江浙和
闽广地区,但统一全国的任务还很艰巨:秦晋还
有待平定,四川、云南等地还在别的起义军控制
之中,东北有元丞相纳哈出拥兵驻金山,而且逃
奔上都的元顺帝仍然拥有政治机构和军事力量。
朱元璋采取了先征讨西北、再取西南的作战策略。</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洪武元年(公元 1368年)八月西征山西,将元
将扩廓帖木儿击溃。次年二月,攻下陕西,建西
安府。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兵分两路攻
陷四),收复领土。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年)平
定云南。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明大
将蓝玉把元嗣君脱古思帖木儿统领的十余万精兵
击溃。从此,明朝收复东北各地。朱元漳称帝后,
历时二十余年,终于实现了全国统一。</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立校兴学]</FONT></FONT>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十月三十日,朱
元璋下沼命令全国各地郡县全都设立学校。</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为了使地方贯彻执行立校兴学政策,明
政府明确规定:府学设教授1人,训导4人,
生员40人;县学设教谕1人,训导2人,生员
20人。学官月俸按实际情况而立。学生学习,
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
教,必须使学生具有真才实学。同时还规定了
教学规章等一些相应的教学措施。地方学校
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一定水平的,可以定期
保送到京师国子监继续学习,亦可参加科举
考试,获取功名;入学10年以上还没出路的,
学校有权推荐或保送到吏部,充任下级官吏。 </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当时,北方的一些学校教育特别落后,远
远赶不上南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朱元璋于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命令吏部在南方挑
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官充实北方学校,
以提高北方的教学水平。</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代前期,地方社学也聘请儒士教授民
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地方
武学也请武师专教武臣子弟学习武艺。</FONT></P><FONT face=黑体>
</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14:23:2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洪武大帝</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  [营建南京城]</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太祖朱元漳定都应天(今南京)后,开始大规模营建
都城,从1366年至1386年,在原来城市基础上建成皇城、
府城和外城三重。在规划布局上,反映出明代突破传统都
城建设的观念,独具特色。</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南京城修建工程宣布竣
工。为了利用险要地势进行防卫,南京城平面呈南北长、
东西窄的不规则形状。城周约67公里,城垣高度大多为
14~21米,基宽14米,顶宽4~9米。城基全部用石头砌
成,上砌特制的大砖,垛日13616个,开有13个城门,尤
其是聚宝门最为宏伟壮观。城墙内有藏兵洞个,可供
三千士兵驻守。后又于都城外围建外廓城,长 120公里,
很多是依天然地势形成士垒城,外廓城墙早已被毁,都城
城墒则保留至今。皇城在城东,平面呈方形,内有宫城。
皇城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筑有大街,
东侧有礼、户、吏、兵、工五部,西侧是五军都督府。宫
城内依中轴线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与乾清、乾宁二宫,
为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及居仕场所。城中心建有钟
楼、鼓搂,在鸡笼山和聚宝山各自设有观象台。鼓楼东南
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  南京的宗教建筑亦很多,著名的有灵谷寺、报恩寺。
天宁寺等,尤其是报恩寺内有一座九级玻璃宝塔,白天在
阳光下熠熠生辉,夜晚点灯百余盏,成为一大奇观。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14:22:4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黑体 size=3>永乐盛世</FONT>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建文改制]</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FONT><FONT face=黑体 size=3>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
璋去世。朱元漳在位31年,死时刀岁,同月十六日葬于
孝陵,溢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同日,皇太孙朱允炆即帝
位,以第二年(公元1399年)为建文元年。
  建文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并取得了很大的
成效。建文帝首先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了调整。他任命兵
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他比
较欣赏方孝孺的才能,特将其提任为翰林侍讲。将中枢权
力机构调整完毕,他又陆续推出许多改革措施,其主要内
容有:省刑减狱、均江浙田赋、调整政府官僚机构。特别
是后者,建文帝在位期间一直没有间断过,调整涉及到官
制的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有两项:首先,省并州县,
革除冗官冗员;其次,更定内外官制,将尚书的品秩由正
二品提高到正一品。这就在相对程度上缓和了封建最高权
力机构的畸形特征和内部的不平衡现象。</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建文改制虽仅进行了4年,但依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
成绩。明朝史学家朱鹭称之为“四载宽政解严霜”。</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FONT face=黑体 size=3>建文元年应天府铜权 明</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权俗称称砣,是衡器的一部分。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只铜权是建文帝是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应天府(今南京市)制造的。</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2>建文元年应天府铜权 明</FONT></P>
<P><FONT size=2>权俗称称砣,是衡器的一部分。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只铜权是建文帝是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应天府(今南京市)制造的。</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黑体 size=3>永乐盛世
</FONT>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迁都北京]</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北京宫殿、郊庙的大规模营建开始于明永乐十
四年(公元1416年),历经四年完成。皇城位于元
都旧址,只是稍微东移,有奉天、华盍、谨身3
殿,乾清、坤宁两宫及午门、西华、东华、玄武
4门等,完全同于金陵旧制,只是比其更为壮丽。
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年)十一月,北京宫殿
修建已到了收尾阶段,钦天监奏明年五月初一为
吉日,应御新殿受朝贺。朱棣开始正式迁都北京,
诏示天下,并遣户部尚书夏原吉诏皇太子及皇太
孙,限期十二月底到北京。后又下诏,从第二年
正月起,北京为京师,设六部,去行在之称,并
取南京各印信给京师诸衙门,另铸南京诸衙门印
信,全部加“南京”二字。十二月,北京郊庙、宫
殿落成。</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永乐十九年(公元 1421年)正月初一迁都基本
完成,十一日大祀南郊,十五日大赦天下。从此,
北京就成了明王朝的都城。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14:28:42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永乐盛世</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郑和七下西洋]</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FONT><FONT face=黑体 size=3>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海内,耀威
异邦,抚剿逃亡海外的臣民,获取异国珍宝奇
货,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起派郑和几
次下西洋。</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
宇三保,回族。祖父与父亲都从海路到过伊斯
兰教圣地天房(今麦加),郑和自幼受到家庭探
险精神的熏陶,为他日后出海远洋打下了基
础。明初郑和人宫做宦官,囚靖难立战功,赐
姓郑名和,人称“三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
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诏令郑和与副使
土景弘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队总共27800多
人,分乘人船62艘,小船200余艘。船队满
载丝绸瓷器等物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刘家港)
渡海至福建,又从福州五虎门扬帆启航。船队
先抵占城,再南航至爪哇,经过苏J J答腊、锡
兰冲斯里兰卡),到达左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为止。郑和于此地立碑纪念后,率领庞大的船
队开始返航,十九月回到国内。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冬,郑和奉命二次出
使西洋,船队经占城、暹罗、爪哇、锡兰,到达印
度半岛西岸的阿枝(今印度柯钦)、左里,依旧立
碑纪念。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夏回国。</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郑和后来又五次出使西洋,二十八年间总计七
下“西洋”。郑和在途中与所到各国交换货物,
</FONT><FONT face=黑体 size=3>他们用中国的丝绸和青瓷碗盘换回了大量珠宝、
香料和药材等特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流。</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2>郑和下西洋 海船 复原图</FONT></P>
<P><FONT size=2>
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 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更新中。待续……[em0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明代罗盘</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永乐盛世</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永乐大典》修成]</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FON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永乐大典》于永乐五年(公元 1407年什一
月修成,明成祖朱棣亲自为此书写序。</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早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明成祖便
诏令翰林侍读学士解绪等,以《韵府群玉》、《回
溪史韵))二书为例,采集各书所载事物,按类编
排,而统之以韵。解缙等奉命编纂,在第二年十
一月完成进呈,朱棣赐名《文献大成》。后来,朱
棣认为此书所收录事物多有遗漏,又责令姚广
孝、刘季篪与解缙等重新编辑,并专门任命王景、
王达等5人为总裁,邹辑、梁潜等20人为副总裁,
陈济等为都总裁,征调中外史官和各方文学之士
为纂修,选书法颇好的国子监及郡县生员为缮
写,由光禄寺供饮食,共9669人。同时,又分别
派官员前往全国各地,搜求遗书,以备收录。历
时五年修成,改名《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FONT>
<FONT face=黑体 size=3>11095册。</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
类书,亦是为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解缙像</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永乐大典》比清代的《四库全书》更为完善,因为《四库全书》因清代文字狱的影响删节较多。</FONT></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黑体 size=3>明代是自秦以后第二个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的时代,明长城为砖构长城,较秦长城更为坚固、雄伟,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长城和城墙都为明代修筑。</FON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仁宣之治</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永乐大帝去世]</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 1424年)正月初七,蒙古阿
鲁台又一次兵犯大同、开平一带。明成祖于四月初四第五
次御驾亲征,开始第五次北征。当大军进至隰宁时,阿鲁
台早已逃走,其部下也四散离去。成祖不愿意再一次无功
而返,于是命令士兵追击、搜寻。这时天降大雨,天气恶
劣,士卒中有很多人病死。六月,成祖下令大军分成数路
穷搜山谷,还是没有发现阿鲁台踪迹。此时,因远征耗时
颇久,粮草不足,成祖无奈退兵。</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同年七月十八日,成祖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乌珠穆
沁东南)时,因病去世。当时,随军大臣怕大军哗变,秘不
发丧。八月初十,灵枢运至京城,才将成祖的去世宣告天
下。九月初十,成祖被尊溢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
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后又干嘉靖十七
年(公元1538年)改溢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
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成祖在位22年,先后5次亲征漠北,有力地打击了
蒙古内部的割据势力,还曾6次派遣郑和下西洋,沟通了
我国与亚、非各国的政治、贸易、文化上的往来。他诏令
编撰的《永乐大典》对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具有重要历
史意义。</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成祖逝世后,皇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是为仁宗。第二
年改年号为洪熙。阿鲁台知道成祖已死、仁宗即位后,即
派使者前来贡马谢罪。仁宗下诏免去阿鲁台所犯之罪。从
此,阿鲁台每年都遣使朝贡。</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 </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明十三陵。长陵</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仁宣之治]</FONT></FONT></P>
<P>
<FONT face=黑体 size=3>  </FONT><FONT face=黑体 size=3>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改元洪熙,是为
仁宗。</FONT></P>
<P>
<FONT face=黑体 size=3>  朱高炽经历了坎坷的道路才得以继承大统。他生于
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年),为朱棣的嫡长子,洪武二十
八年(公元 1395年)被明太祖朱元漳册封为燕世子。他身
体十分肥胖,而且有足疾,不善骑射,行走不便,但为
人宽厚仁慈。不过朱棣不大喜欢他的这个以宽厚仁孝出
名的长子,他比较欣赏次子朱高煦。但朱棣异常喜欢朱
高炽的儿子,即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所以最终还是于永
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立朱高炽为太子,又于永乐九
年(公元1411年)立十四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表明了要
将皇位传于他的意向。朱高炽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屡遇风
险,小心冀冀。可最终只在位近9个月,便干洪熙元年
五月突然病逝,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FONT></P>
<P>
<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宣宗即位后,朱高煦十分不满,整日闷闷不乐,图
谋篡夺皇位。他曾多次伏击宣宗,皆失败。明宣德元年
(公元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乘北京地震之机,在乐
安(今山东广饶东北)举兵造反。明宣宗亲率大军征伐,
很快将其击溃,并把他囚禁入狱,后杀之。</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大明谱系匣 明</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仁宣之治</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明宣宗作《纪农》]</FONT></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初十,宣宗朱瞻
基陪同皇太后拜谒长陵四宫后,作《纪农》一篇
传散于文武大臣观看,勉励群臣要明白世事的艰
难、吏治之得失,体恤百姓之疾苦。</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纪农》一文中的题材来自于宣宗从长陵
归来时的所见所闻,是以与农夫对答的形式,表
现了农民四季劳作的艰辛。如问:你们每天辛勤
劳作,连抬头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你们为什么要
这样呢?答:勤劳是我的本职。问:有休息的时候
吗?答:农民耕田,春、夏、秋、冬各有所忙,啥
时也不能疏忽大意而休息,稍有怠懈,一年内就
有可能要受饥寒之苦。冬天是有农暇,但又要去
做县衙的劳役,是少有休息时间的。问:为何不
更换职业,为士为工为商或许能得到休息。答:
我家世代为农,从没有变过职业。从士从工的,
我不明白他们是否有休息的时日,但从商的,我
知道他们与我们一样非常辛劳。问农夫平日见
闻,农夫说起自己见过的两任县官,一任尽心民
事,勤劳不懈,后虽升迁而去,百姓仍念念不忘;
一任不问民之劳苦,百姓视其为陌生人。</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传说宣宗听完这位农夫的一席话后,深受感
动,除作《纪农》一文外,还厚赏了农夫。</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FONT face=黑体 size=3>---------------《历代臣鉴》明宣宗朱瞻基撰
明宣德刻本 有宣德元年四月御制序。此书
取春秋迄金元人臣事迹 分《善可为洁》、
《恶可为戒》二类。 </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由盛转衰</P>

<P align=left>[土木堡之变]</P>
<P>
  明初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刺部三部。其中,瓦刺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刺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P>
<P>
  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年七月,也先分东、西、中三路大军攻打中原,北疆告急。宦官王振怂恿明英宗率兵亲征,以建君威,英宗应之。然而仓促出兵,军队不整,粮钠不齐,士卒情绪十分低落。八月初一明军抵达大同,也先诈败,诱明军深入。明军先头部队中伏击而大败,王振听到前方连打败仗的消息,惊慌失措,挥师急退。归途中,王振不听大同总兵让英宗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至蔚州(令河北蔚县)其家,以耀乡里。行四十里后,又怕大军过境损坏家中庄稼,急令军队转道宣府。十四日停驻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包围。明军无水可喝,陷人困境,英宗遣使请和。也先佯许,当明军移营出城时,瓦刺军乘机四面围攻。明军仓促间人马蹈藉,死者无数。明英宗被俘。战斗中,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将太监王振一锤击死。</P>
<P>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
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
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硼王却推
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
使者到来,传口谕命硼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
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刺
自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
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
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P>

<P>---------------------------<FONT size=2>明彩塑太监像</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黑体 size=3>仁宣之治</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于谦保卫北京]</FONT></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
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迂都
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
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
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
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
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
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
战开始。</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干谦分遣诸将
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
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
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
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
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于谦(公元1397—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
人。为永乐十九年进土,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
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土木
堡之变后率重兵痛击瓦刺军,迫使瓦刺于景泰元年释
放英宗,并说服景帝迎英宗归国。他改革亲军旧制,
创立团营,整肃军纪,加强训练,毫不松懈。他本人
才识过人,忧国忧民,深受景帝器重。天顺元年(公
元1457年)正月被陷害致死,于谦留下的“粉身碎骨
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词句,不幸竟成为
他自身的写照。后人辑这位民族英雄的诗文为《于忠
肃集》流世。</FONT></P>
<P align=left>
<FONT face=黑体 size=3>  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恢复官衔。孝宗即位后,
又追赠其为太傅,溢肃憨,为他建“旌功祠。后神宗改
溢为“忠肃”。</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 </P>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 size=3>--------------------------------------</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穿罩甲的提督 明</FONT></P>
<P><FONT face=黑体 size=3>随着火器的广泛使用,明朝的军服质料和设计也随之变化。为了便于操作火器,不便行动的铁甲被轻便铠甲取代。</FONT></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16:17 , Processed in 0.1702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