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32|回复: 10

【漫谈韩国越南等地郑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4 17: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韩国郑氏35个本贯中,只有瑞山郑氏、琅琊郑氏两个本贯的始祖来自中国。</P>
<P>  </P>
<P>韩国郑姓人口过百万,诸如时代集团的已故董事长郑周永,为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所作出的贡献,众所周知。韩国和北朝鲜、均有不少的郑姓知名人士,但绝大多数是朝鲜土生土长的郑姓人,他们有的是在历史上因仰慕郑氏而改姓郑的,血缘不同。</P>
<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18239494561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182394945617.jpg" border=0></A>
韩国瑞山郑氏“江南第一家”寻根</P>
<P>  2月27日,浦江县郑宅镇江南第一家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旅游团。他们来自韩国瑞山市,阵容强大,男女老少,浩浩荡荡的共有111人。他们仔仔细细地端详着江南第一家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表情格外激动。与他们同样激动的,是郑宅镇成千上百的村民,他们像过节一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远方的客人。别看双方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的血流在了一起。
      江南第一家亦称郑氏义门,自南宋建炎年间建,历宋、元、明三朝,历史悠久。在隔断了682年之后,韩国瑞山郑氏大宗会的后代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根。
10年漫漫寻亲路
      据浦江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会长、今年66岁的郑余欢介绍,韩国瑞山郑氏大宗会的寻亲路可谓一波三折、历尽艰辛。早在10多年前,他们就开始在中国各地寻根问祖了。2001年11月16日~18日,河南荥阳召开的海内外郑氏历史文化研讨会,使事情出现了转机,韩国瑞山郑氏的漫漫寻亲路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曙光。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韩国和国内浙江、福建、江苏等16个省市的代表共218人,浦江的郑余欢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巧的是,会议期间,他被安排与韩国代表郑厚永住同一个房间。闲聊中,郑余欢得知,韩国共来了5个人,他们是特地借开会的机会来中国寻根的。郑余欢一听,便对这个同姓本家来了兴趣,他问道:“你们的太公是谁?”郑厚永回答说:“郑冲应。”郑余欢翻了翻郑氏族谱,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太公与浦江郑氏义门的太公竟为同一人。
      为确保万无一失,韩国郑厚永等人又赶到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查阅资料。资料上清楚地写着,郑冲应的后代郑臣保徙高丽瑞山(今韩国),这与韩国瑞山郑氏族谱首章所记载的“中国贯乡金华府浦江县,属浙江”不谋而合,韩国瑞山郑氏与浦江江南第一家确属同宗同系无疑。
      中断了682年的亲情血缘再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2002年3月21日,在郑厚永等人的带领下,韩国瑞山大宗会派出了8人先遣队,到浦江寻根问祖。
我要到爷爷那儿去了
      浦江的郑氏后代郑臣保怎么会千里迢迢迁到韩国瑞山的呢?说来话长。
      据史料记载,上祖郑臣保在宋朝时任史部侍郎一职。宋朝灭亡以后,蒙元丞相动员他当官,遭郑臣保的断然拒绝,他大义凛然地说:“古人云: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侍二君,我怎么能当你们蒙元的官员呢?”为避免他们再来纠缠,郑臣保当即携带家眷从杭州划小船远走他乡。在海上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后,郑臣保来到了高丽瑞山的看月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在看月岛上,郑臣保夫妇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先后生了3个小孩,其中一个名叫郑仁卿的儿子后来当上了高丽国的丞相。由浦江迁过去的郑氏后代就这样一代一代在韩国繁衍、壮大,至今已有5万余人。
      这次来浦江的韩国百人寻根团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天真烂漫的小孩,其中,年纪最大的80岁,最小的仅11岁。据随团的翻译介绍,从上海前往浦江的途中,想到马上就要看到祖先的根了,每个人都很激动,有人甚至高兴得情不自禁叫了起来:“我要到爷爷那儿去了!”
      韩国寻根团抵达浦江后,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热烈欢迎。浦江郑宅镇党委书记张再创告诉记者:这是浦江县迄今为止接待的最大的一个外事团。一大早,村民就敲锣打鼓地拥到村口迎接了,与远方的客人共叙手足之情,希望两国的友谊万古长青。
我的根就在这里
      中午吃饭期间,寻了根问了祖的韩国同胞显得格外兴奋。他们与浦江江南第一家郑氏的后代欢聚在一起,频频举杯庆贺,倾诉浓浓的亲情族谊。
      韩国寻根团团长郑胜深情难抑,走到张再创面前,执意与他喝完交杯酒后,一连说了3遍“非常激动”。他对浦江方面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高兴地说:“白天想,晚上想,翻山过海总算见到自己的根在哪里。我希望中国越来越好,繁荣昌盛。我将自己的情放在这里,而把这里的情带回去。”
      年纪最大的韩国郑元九老人经过旅途颠簸后,虽然体力上已感觉有些疲惫,但他仍高兴地对记者说,他的心里充满着欢欣,“就像30岁的青春一样朝气蓬勃”。韩国寻根团副团长郑齐天育有两男两女。他说,这次家里只来了他一个人,以后,他将带自己的孩子来这里寻根问祖,争取每年都来……平时喜爱看中国书的韩国郑炳旭老人还当场奋笔疾书,用中韩两国文字写下了一首短诗:“七百年限,时空超越,血浓于水,异枝同根,相逢感谢,祖上之余荫遗泽,中国不远间……”</P>
<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11381374592.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11381374592.jpg" border=0></A></P>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3 20:32:3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0: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越南郑氏宗亲】</P>
<P>  越南也有越南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郑太平,原籍福建南安,当代的郑水渺(原籍福建金门)是著名的工商企业家。
越南姓氏大多来自中国,例如阮、范、陈、吴、黎、郑、李、丁等等。越南几个王朝的开国国王本人或其始祖全为华裔,例如郑朝的郑检(闽人)、阮朝的阮福映(闽人)等等。</P>
<P>大越郑朝(1545——1787) 共242年国运</P>
<P>世祖明康王(郑检)
(25)1545</P>
<P>俊德侯(郑桧)
(1)1570</P>
<P>哲王(郑松)(1150-1623)
(53)1570</P>
<P>谊王(郑梉)
(29) 1623</P>
<P>阳王(郑柞)(?-1682)
(25)1652</P>
<P>康王(郑根)
(27) 1682</P>
<P>禧祖仁王(郑?)(?-1709)
(20) 1709</P>
<P>裕祖顺王(郑杠)
(11)1729</P>
<P>毅祖恩王(郑楹)
(27)1740</P>
<P>圣祖盛王(郑森)景兴壬寅九月十三日,王年四十四,袭位之十六年也
(5)1767</P>
<P>奠都王(郑杆)
(1)1782</P>
<P>思王(郑楷)
(4)1782</P>
<P>都王(郑槰)
(1)1786</P>
<P>郑朝
庙号 諡号 姓名 领导年代
郑世祖 明康王 郑检 1545年-1570年
郑俊德侯 郑桧 1570年
郑哲王 郑松 1570年-1623年
郑谊王 郑梉 1623年-1657年
郑阳王 郑柞 1657年-1682年
郑昭祖 康王 郑根 1682年-1709年
郑禧祖 仁王 郑棡 1709年-1729年
郑裕祖 顺王 郑杠 1729年-1740年
郑毅祖 恩王 郑楹 1740年-1767年
郑圣祖 盛王 郑森 1767年-1782年
郑奠都王 郑杆 1782年
郑思王 郑楷 1782年-1786年
郑晏都王 郑槰 1786年</P>
<P>郑桧、郑杆也被废黜的,用的是生前的称号。郑槰是末代君主,所以也没有。</P>
<P>统治越南北方的“北朝”莫氏政权,与1545年由郑检专权的“南朝”,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直至1592年初郑氏军队占领升龙,基本上结束了南北割据局面。从此又开始了“黎氏为王郑氏执政时期”。但是,这时镇守顺化的阮淦之子阮潢却打算建立自己的政权与郑氏对抗。后来阮郑两大封建主集团,终于在1627年爆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P>
<P>阮氏封建主集团主要以顺化—广南为基地,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越史称“广南国”。阮氏集团为了扩张势力,不断向南方发动侵略,不仅侵占了占婆的残余领土,而且还乘柬埔寨的衰落,在18世纪下半叶把越南南方当时属于柬埔寨的国土(下柬埔寨)完全并入了越南的版图。阮郑之间连年不断的战火,使越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而18世纪的越南,从南到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西山农民起义。1783年,南方的阮氏封建主集团在西山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1785年打败2万暹罗侵略军。1786年北方的郑氏封建主集团也被西山军消灭,整个越南为西山军所控制。</P>
<P>
西山军智胜强敌


1771年,越南平定省发生阮文岳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当时越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阮氏王朝,北方是郑氏政权。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西山军消灭了阮军的大部分主力。这时,北方郑氏统治者郑森想趁机捞一把,派黄五福带兵南下,攻占了阮朝首都富顺(今顺化)。阮氏朝廷逃跑后,西山军和郑军直接发生接触。两军开始交战,互有胜负。后来黄五福打了一次胜仗,西山军遭到很大损失,退回归仁。
北方郑军乘胜南下,这时阮军力量有所恢复,再次派兵北上,西山军腹背受敌、形势极为不利。起义军要想摆脱这种困难的处境,最好是利用郑阮之间的矛盾。因此,阮文岳决定和郑军讲和,专门对付已经削弱的阮军。黄五福占领富春后,郑军中瘟疫流行,失去了战斗力,不能再打下去。为了让西山军和阮氏作战,使他们互相消耗力量,也愿意讲和。起义军领袖表面上接受了郑森的封号,阮文岳作了郑氏的“壮节将军”,阮文惠也接受了“前锋将军”的头衔,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投降和交出自己军队的领导权。西山军和郑军讲和以后,得到了休整恢复的机会,着手巩固归仁根据地,一边积蓄粮草,一边修筑城池。由于北方暂时停战,消除了后顾之忧,起义军的主力调向南方,专门去打击阮氏的残余力量。
1776年和1778年,西山军两次南讨阮军,都取得了很大胜利。阮文岳自称西山王,表示完全独立,取消郑氏所加的各种封号;后阮文岳又自称为皇帝。1786年,西山军北上,消灭了郑氏政权。</P>
<P>郑怀德
  郑怀德(1765~1825年),原籍长乐县,生于越南。父亲郑庆在越南朝廷任六品官,因而随入仕途,历任内政、外交、文教、军务要职。明命元年(1820年),编纂成《嘉定通志》,记叙越南南圻地区疆域沿革、城池建设、物产交易、水利交通,风土民情等。其中对华侨开拓该地区记载尤详,成为研究17~19世纪越南南圻社会、经济、地理及华侨历史的重要著作。
郑怀德(1765~1825的)著作是:《历代纪年》、《康济录》、《北使诗集》、《华程录》、《嘉定三家诗集》、《嘉定通志》和《艮斋诗集》等。他是阮氏两朝大臣,善文工诗,他的《嘉定通志》是一部史地著作,详述南圻各镇之建置、疆域、风俗、土产、城池及华侨事迹。在1863年就有法文译本。
郑怀德(1765-1825),原籍福建长乐,是越南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编撰的(嘉定通志》是一部史地著作.详述了南沂各镇之建制,疆域,风俗,土产,及城市,所志多涉及历代沿革及华侨事迹,是我们今天研究南沂历史,地理及华侨史的宾贵材料.据传,自明命朝以后,凡在南沂任重要职位的越南官员,无不先读此书,然后上任,显而易见本书的重要性.而且此书实际上是阮朝新编&lt;大南实录》,《大南列传》以及(大南一统志》的重要资料来源,早在1863年就有法文译本[[811w.其创新在于他打破了传统的作法,广泛地收集材料,对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亦作了记录,从而保存了大量史料.
从文献资料看,有关红木的最早记载当推由华侨郑怀德(1765-1825)撰写的《嘉定通志》。这是一部有关越南南方的地方志。在物产志中写到:“红木,叶如枣,花白,所产甚多,最宜几案柜椟之用,商舶常满载以归。”
郑怀德(1764-1825年)华裔。他组织“平阳诗社”,后改称“嘉定山会”。其诗作富于时代气息,显示了阮朝初叶南方诗风,为世所推重。师友之中,以郑怀德、吴仁静、黎定光最负盛名,称“嘉定三家”。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3 20:33:2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泰国郑氏宗亲】
</P><P>泰国郑氏宗亲总会
1971年11月21日召开第1次会员大会,并宣布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才荣、郑定丰、郑镇如、郑忠慈、郑坤城等。推举郑午楼、郑才荣、郑国全、郑有华、郑楚岩、郑继烈等为注册人。1971年4月19日获准注册。宗旨是:联络族亲,建立宗祠,加强宗亲互助互亲,o(︶︿︶)o 唉各项福利,慈善事业。郑午楼任首届理事长。建有会所、大宗祠、荣阳寿苑,各族亲会办公处联合办公。下设组织股、福利股、青少年股、康乐股、体育股、妇女股、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各项日常工作活动。并成立策进工作委员会,规划促进各项会务。还组成会长委员会,加强会务的进行。成立后,响应政府号召,推动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如参加庆祝泰国红十字会成立100周年的慈善筹款跑步;在郑午楼的倡议下,率先捐献给华侨崇圣大学1000万铢赞助款;参与海内外宗乡联谊活动,派代表参加历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世界郑氏宗亲恳亲大会的活动。至90年代初拥有会员3000人。第13届(1995-1996年度)理事长郑剑基。会长委员会永远会长郑午楼,会长郑锦良。
令人念念不忘的,就是在四十年前由于郑继烈出面向o(︶︿︶)o 唉陈情力争,使泰华各姓氏宗亲会得到泰国政府的批准,成为合法化的社团组织。  
  那是沙立元帅当政时期,郑氏宗亲会首先向政府申请合法注册,可是事经十年,还没有得到批准。郑继烈先生知道这件事情后,义不容辞亲自出面,将申请书呈送到警察总监巴硕警上将那里,并当面陈情。结果,十六天的时间,当时的内务部长巴博元帅就亲自签名批准了。这在当时的泰华侨社圈中颇为轰动。先河一开,从此,各个姓氏的宗亲会也陆续申请,纷纷获得批准,成为泰国的合法社团。至今,泰华社会的姓氏宗亲总会不下好几十家,它们都成为凝聚华人力量的团体,和华人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社会组织。
泰国,成立了“泰国郑氏宗亲总会”,仅分会就有153个之多,是海外郑氏宗亲组织中最有影响、最有实力的组织之一。1971年,以发扬祖德,遵纪守法,鼓励上进,倡办公益事业为宗旨,办有会刊,建有郑氏大宗祠——荥阳堂。除经常举行一些庆典祭祀活动外,1983年,承办了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第五次恳亲大会,总会郑午楼会长,是著名的银行家和慈善家,对祖地特别关心,为郑氏祖茔纪念碑题词,1991年曾组织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物资到大陆南方各省救灾。还有广东丰顺的郑明如企业家,广东潮阳的郑练银行家,广东澄海的郑俊英木材商业家以及泰国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郑创基、郑充植,副理事长郑锦良、郑文祺、郑镒三、郑熙和、郑嘉兴、郑柄林、郑有华,秘书长郑衍烈等等。
泰国郑氏宗亲总会
泰京然那哇县冲暖诗叻差拉披色路门牌二七之四号
电话:02-2943224-6 传真:02-2942763
理事长:郑钦杰
总干事:郑可君
电话:02-8680508</P><P>总会郑午楼会长1983年5月在世界郑氏宗亲恳亲大会上说:我们海外华侨,在没有得到政治上支持,也没有得到经济上支援的情况下,仍能一路生存下来,作出贡献,就是全靠我们中华民族独特固有传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血缘关系,一个是地缘关系。</P><P>郑智勇(1851—1935年)</P><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322656324.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322656324.jpg"></A>
  原名郑义丰,又名礼裕,别号二哥丰,出生於泰国。祖籍潮安县风塘淇园村。10余岁在泰国加入以大哥莽为首的洪门天地会,後以其智勇和义气当上二哥。大哥莽死後继位,世人以其乳名义丰而称他二哥丰。得势之初,恰逢泰王朝财政困难,五世王决定开赌徵税,需要私派组织出面,由二哥丰承担。他在各地遍设花会厂,形成一个庞大的开赌徵税网络,手下人员上自司库、总管,下及批脚(收赌款人员)、保镖、侍者,不下数千人。为王朝徵收了大量税款,本人也成为巨富和势力最大的华侨领袖。之後,他发展了多方面事业,包括航海、银庄、当押、出入口商行、报纸、印务局等。其分支机构遍及南洋诸国、日本、香港和中国的上海、青岛、厦门、汕头等地。五世王封其“坤拍”(伯爵)头衔,赐其家族暹籍姓氏为郑差哇尼,并赐地建中国式的大夫第,将嚏叻附近的l条公路赐名为郑差哇尼路。发迹後曾捐资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活动,并在泰国及其家乡办了许多公益事业。在家乡,兴办智勇学校(今凤塘中学校址),曾经免费招收附近村邻子弟入学。1918年潮州发生地震,危及韩江堤防,他拨巨款,并用他来往汕头一曼谷的五幅轮船公司的轮船运来大批物资,修筑南堤、北堤和束堤。事成,北堤迎亭,南堤树碑,记下他的功绩。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在曼谷的大夫第连同大批地皮献给暹罗政府。1935年农历正月初三在曼谷逝世,灵柩归葬家园。</P><P>郑子彬
郑子彬(1888~1944),峡山都东仙(今属沙陇镇)人,暹名子彬·郑差派汶。青年时曾在家乡当教师。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渡暹罗谋生。初时在曼谷当挑夫,因克勤克俭,渐有积蓄便转向经商,创春和商号,承办暹罗政府烟草专卖,其经销支店逐步扩展至暹罗各地。子彬致富后不忘祖国。光绪三十四年,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宣传民主革命,子彬经萧佛成介绍毅然加入同盟会,又与佛成等发起组建中华会馆。民国9年(1920)与黄谅初、李泰初等带头捐资创办潮州华侨公立培英学校。民国10年发动旅暹乡亲捐资修建潮阳县公署。民国26年与蚁光炎等发起组建暹罗潮州会馆,曾任暹罗中华商会和潮州会馆常务委员等职。“七·七”事变后,子彬与蚁光炎等侨领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成立全国劝募公债暹罗分会,被推举为副会长。子彬还参与改组华侨报德善堂,举办各种社会慈善事业;组织潮州米业平粜公司,以救助桑梓粮荒;赞助家乡兴学育才,捐资助办培英、新民等学校;参与在曼谷创办华文《中国日报》、《中原报》,宣传中华民族文化。民国32年日军入侵暹罗,海运中断,子彬准备取道云南省回国,但日军已先抵缅甸国境,归国无路,只得返回曼谷。日军闻子彬在侨界中的威望,命出任侨社工作,子彬正义凛然,严词拒绝,为免遭杀身之祸,遂逃亡隐居乡间,忧愤成疾,于民国33年8月14日病逝,终年57岁。</P><P>民国34年(1945)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为追念郑子彬之勋劳,特予明令褒扬,令云:“郑子彬先生心怀壮志,迭在暹罗倡导抗日工作,勤募义捐,毅力热忱,历久不渝,当敌军登陆之时,屡加胁迫,均予峻拒,刚果坚贞,遐迩景慕,旋于忧愤逝世,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忠尽,此令。”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撰的墓志铭中写道:“正义不减,暨于南溟,万物刍狗,君为牺牲,生埋其名,殁著于铭,志已乎克敌,惜未睹收京,吾不慑侈其词也,庶几无愧于君之平生。”于右任还为子彬题赠:“以万佛寿山作完人归宿,为中华民族树百世楷模”挽联。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为子彬书撰传略。</P><P>子彬遗八子四女,长子午楼是泰国京华银行董事长、大慈善家、爱国侨领之一,三子雪楼、四子可楼、五子华楼、六子鹤楼、七子懿楼、八子云楼均系泰国商业界、金融界卓有成就的人物。</P><P>郑心平</P><P>郑心平1905年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青年时代到泰国谋生,办杂货店起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看到市场物品缺乏,高级洋货奇缺,便和儿子在曼谷创办中央贸易行。从世界各国进口各种高级物品,以上流人物为主要对象。中央贸易行开张以后,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几年间变成富豪。1957年,郑心平在三五府兴建五层楼大厦时,正式改称为中央洋行。1960年,在曼谷商业中心耀华力路设分行。1963年,在曼谷设立中央贸易行棉织厂,生产各种优质棉织品。至此,中央洋行已成为泰国现代化百货公司的典范。</P><P>郑午楼(1913-)</P><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7363581202.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7363581202.jpg"></A>
郑午楼博士,祖籍广东省潮阳县沙乡,因日常生活修养有序,晨运不辍,健康至佳,幼承庭训,天资聪敏,先为泰京培英,新民两校高材生,后毕业易三仓英文学院。通晓中、英、泰三国语文,尤其擅长中国书法,所写墨笔字,苍劲而萧洒,端秀而蕴神。泰京“泰国潮州会馆”“华侨医院”与“郑氏大宗祠”匾额,均出自郑博士手笔。

</P><P>郑俊英(1918-)
郑俊英先生是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中华总商会暨各行业公会联谊会执行主席、泰国潮州会馆副主席、泰国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汕头总商会名誉会长、汕头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澄海侨联名誉主席、泰国泰成发木材有限公司总裁、凤翔街道侨联会名誉主席、东湖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澄海荣誉市民。郑俊英先生于1918年出生于东湖一个名门望族和商业世家,2005年5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泰国逝世,享年87岁。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郑俊英先生对澄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关切殊深,贡献卓著,连年来共捐款近千万元,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受到家乡人民的由衷敬仰和广泛赞扬。</P><P>郑有华(1925-1992)</P><P>郑有华是著名的实业家,经商奇才。郑心平逝世后由郑有华主持中央洋行,在郑有英等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事业迅速发展壮大,其属下分支机构林立,分行、店铺、工厂分布各地,形成一个巨大的商业网络。</P>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FONT color=#0000cc>莫桑比克郑氏宗亲</FONT>】</P><P>据莫桑比克政府记录,在莫桑比克北部海域地伊沃岛上,有两个中国人的墓地,其墓碑上刻有1614年和1632年的字样,说明17世纪时中国人已在此谋生。早先旅莫华侨华人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其中台山和顺德县居多,后来也有不少台湾人。他们主要以经商和务农为主,其次是经营餐馆和捕捞业,少数人从事运输业,开修配厂、织网和面包店等。他们所开办的企业、农场、餐馆等规模不大,家庭式的作业,大部分人的收入在当地属小康水平。内战暴发后,政局不稳,大批侨胞纷纷离开,转到巴西、葡萄牙、南非或北美等地谋生。90年代以后,莫桑比克政府调整了对华侨华人的政策,有些迁出的华侨华人又回归,2002年,旅莫华侨华人约有1000多人。</P><P><FONT color=#0000cc>华裔副部长郑·马努埃尔中山寻根</FONT></P><P>广东侨网讯  故乡的水,故乡的土,捧在手里,一个快到知天命之年才首度回乡的海外游子,怎能不因激动而热泪盈眶?4月27日上午,莫桑比克计财部副部长郑。马努埃尔小心翼翼地倒满了一瓶从祖屋的水井里打上来的水,郑重的捧在手里,一刹那,泪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捧在手里的,是家乡的水和家乡的土。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bd/200307270056_8697.jpg">
</P><P>
2   
  这次在中山三乡的寻根,郑。马努埃尔是为了遂父亲的遗愿,也为一偿自己多年的心愿。郑的父亲郑帝滔于1928年离开三乡故里,远涉重洋去到莫桑比克,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他于1976年去世,生前一直惦念着故乡,经常向郑?马努埃尔描述故乡的草木。临终前,他叮嘱郑一定要找机会回祖籍地看看,把故乡的水土带回莫桑比克。
  对此,郑。马努埃尔一直铭记于心。2002年底,他通过我驻莫桑比克大o(︶︿︶)o 唉向国务院侨办发去传真,表达了回乡寻根的愿望。有关部门相当重视,国侨办、广东省侨办、中山市侨务局等各级侨务部门共同努力,找到了他在中山的祖屋,并与他的亲人取得联系,最终促成此行。 </P><P>见到堂兄,郑·马努埃尔激动地与他拥抱。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bd/200307270056_8699.jpg">
3   
  在三乡镇平岚村的祖屋里,这位远道而来的48岁莫桑比克华裔o(︶︿︶)o 唉度过了一个难以忘怀的上午。他见到了堂兄、堂侄等亲人,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被他们拉着,一次又一次合影;在他们的带领下,蹬上楼梯,穿过门廊,细细品味这座由他父亲寄钱回来兴建的三层祖屋;仔细询问天花上的雕饰、墙上的老照片,听亲人讲解这屋中发生的故事;登上顶楼,眺望家乡春色;背倚绿窗红檐,与这座七十多岁高龄的侨房合照;端起这楼落成庆祝时使用的碗,满满地喝上一碗家乡的水;抓起家乡的糕点,细细品尝家乡风味;点上香烛,毕恭毕敬地向祖先上香…… </P><P>郑·马努埃尔在父亲祖屋按传统风俗上香祭祖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76_8727.jpg">
4   
  最让郑。马努埃尔激动的一刻,是在祖屋的水井前,将亲手打上来的水亲手装满了一塑料瓶。他说,要将这瓶家乡水,还有家乡亲人为他包上的家乡土,带回莫桑比克,一部分分给他的兄妹,一部分洒在莫桑比克的土地上,这是他父亲的临终嘱托,也是他多年的心愿。
  郑。马努埃尔兄妹八人,他是其中踏上中国土地,来到祖籍地寻根问祖的第一人。
  “这种寻根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太激动了!”郑。马努埃尔深情地说,“出发前我就了解到中国有非典型肺炎,但这里是我的故乡,无论有无病毒,我都一定要回来。而且我对家乡人民防治疫症的工作是充满信心的。事实是,我不虚此行,我的心愿达成了。”
  郑夫人丽泽蒂和广东省侨办主任吕伟雄、副主任符圣荣等人陪同郑。马努埃尔在三乡寻根。他们一行在告别郑的亲人后,参观了三乡镇的企业。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84_8743.jpg">
5   
  在中山期间,郑。马努埃尔伉俪还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孙文公园、孙文西路步行街等景点和凯茵、雅居乐等住宅新区,受到了中山市副市长陆国良的接见。这位一句中文不懂,对中华文化几乎一无所知的华裔o(︶︿︶)o 唉一路充满好奇,不时为家乡的美景啧啧称叹,对孙中山先生的经历和家乡的民情风俗尤其兴趣盎然。“我会铭记家乡的美景与家乡人的美意,会把这几天发生的一切,告诉我的兄妹,希望他们也有机会回来看看!”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94_8764.jpg">
6   
当郑。马努埃尔先生潮湿着眼睛,捧着从父辈故土――中山三乡镇平岚村取来的泥土和井水,带着无限的眷恋和依依之情要回莫桑比克之际,记者们抓住这宝贵的一刻,再一次采访了郑。马努埃尔先生夫妇。当记者问到郑。马努埃尔先生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华裔,对自己是一个华人后裔有什么感受时,郑。马努埃尔先生动情地说:“虽然在莫桑比克,大多数人都对母亲的家族有较多的认识,对父亲的家族认识较少,但我从出生开始到现在,对自己是华人后裔从来就没有怀疑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为促进中莫两国的友好交往作出贡献。”
郑·马努埃尔夫妇与家乡亲人合照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68_8711.jpg">
7   
  郑。马努埃尔先生回忆了其父亲郑帝滔先生历尽艰辛,来到时为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非洲莫桑比克,靠种植玉米、香蕉维持生活的艰辛日子。郑。马努埃尔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没有忘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尽管生活艰难,仍咬紧牙关,送小儿子郑。马努埃尔到首都马普托读书,一个星期只能见上一面。郑。马努埃尔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刻苦完成学业,于1985年从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毕业后又继续深造,1992年获得了伦敦大学函授硕士学位。先后担任了莫桑比克国家预算局局长、国库局局长等职,2000年开始担任现职并兼任莫中央银行审计委员会主席。他正是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拨的毅力。  </P><P><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81_8736.jpg">

8   
  最后,郑。马努埃尔先生无限深情地用葡萄牙文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类虽然有语言和肤色的差别,但在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有益于人类这点上没有差别。”郑。马努埃尔先生再次表示,他回国后一定要在促进中莫两国的经贸交流和友好交往方面作出贡献。 </P><P>郑·马努埃尔在留言本上留言。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bd/200307270060_8701.jpg">
9   
  郑。马努埃尔首先介绍了莫桑比克的情况。他说,莫桑比克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农业、矿业、渔业都是很具潜力的部门,中莫经贸交往很活跃。他表示很高兴有机会回祖籍地寻根考察,希望通过此行,一方面了解祖辈成长和生活的背景、广东的文化风俗,另一方面能够借机推动莫桑比克与中国的互利合作,以造福两国人民。 </P><P>广东省副省长汤炳权会见了来粤考察寻根的莫桑比克计财部副部长郑·马努埃尔伉俪,省侨办主任吕伟雄、副主任符圣荣等参加了会见。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97_9012.jpg">
10   
  汤炳权对郑副部长伉俪的到访表示欢迎。他说,近年广东与莫桑比克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活跃,仅木材一项,广东去年就从莫进口1500万美元,广东的鞋类、服装、家电等出口到莫桑比克,一批广东的企业家也去莫国考察投资。汤炳权说,莫桑比克有木材、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广东在工业、家电等方面有品牌、有人才和技术力量,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加入WTO以及o(︶︿︶)o 唉十六大的召开为中莫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广东省政府将继续推动省内民营企业家到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考察投资、发展贸易。他希望郑副部长通过此行,增进对祖籍地的了解,促进中莫友好合作。 </P><P>汤副省长向郑·马努埃尔赠送中国画,郑·马努埃尔表示感谢。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97_9013.jpg">
11   
  郑。马努埃尔祖籍广东中山三乡,是目前在莫桑比克政府中任职最高的华裔人士。他及其夫人是应国务院侨办的邀请,从4月20日起来华考察访问的。在25日抵粤前,他们先后到北京、陕西参观考察。在粤期间,他们将在广州、中山等地考察,并回祖籍地寻根。 </P><P>省侨办主任吕伟雄陪同郑·马努埃尔夫妇参观中山纪念堂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95_8767.jpg">
12   
省侨办领导宴请莫华人副部长郑·马努埃尔
省侨办吕伟雄主任、符圣荣副主任在广州市二沙岛会见并宴请了莫桑比克计财部副部长郑·马努埃尔先生夫妇。此前,郑·马努埃尔先生夫妇已到北京、西安等地访问,来粤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广东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并到祖居地中山寻根。
省侨办吕伟雄主任向客人赠送介绍广东华侨华人的资料。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93_8761.jpg">
13   
  郑·马努埃尔先生向省侨办领导介绍了莫桑比克的基本国情。莫桑比克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南部,面积799380平方千米,分别与坦桑尼亚、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和斯威士兰相邻。人口1830万,有马库阿-洛姆埃、绍纳-卡兰加等60多个部族,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首都马普托,人口110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港口城市。莫桑比克经过近五百年的葡萄牙殖民统治,1975年6月25日独立。90年代以后,莫桑比克政府调整了政策,致力于国家重建,实现民族和解,实行多党制,搞市场经济,吸引外资,目前执政的是解放阵线党。  
<img src="http://www.zs91.com/news/htm/151/maps/mozambique_pol95.jpg">
14   
  郑·马努埃尔先生说,莫桑比克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他希望通过中国之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
  席后,吕伟雄主任向郑。马努埃尔先生夫妇赠送了介绍广东华侨华人的有关资料。 </P><P>郑马努埃尔夫妇与省侨办符圣荣副主任、中山侨务局郑伟枢合影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91_8755.jpg">
15   
  据莫桑比克政府记录,在莫桑比克北部海域地伊沃岛上,有两个中国人的墓地,其墓碑上刻有1614年和1632年的字样,说明17世纪时中国人已在此谋生。早先旅莫华侨华人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其中台山和顺德县居多,后来也有不少台湾人。他们主要以经商和务农为主,其次是经营餐馆和捕捞业,少数人从事运输业,开修配厂、织网和面包店等。他们所开办的企业、农场、餐馆等规模不大,家庭式的作业,大部分人的收入在当地属小康水平。内战暴发后,政局不稳,大批侨胞纷纷离开,转到巴西、葡萄牙、南非或北美等地谋生。90年代以后,莫桑比克政府调整了对华侨华人的政策,有些迁出的华侨华人又回归,2002年,旅莫华侨华人约有1000多人。
郑·马努埃尔夫妇对长江高尔夫球场有兴趣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90_8752.jpg">
16   
古镇灯饰吸引郑·马努埃尔夫妇  
<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89_8749.jpg">
17   
郑·马努埃尔夫妇参观中山参观中山步行街 </P><P><img src="http://www.gdoverseaschn.com.cn/ztbd/fyxg/tp/200307270088_8746.jpg"></P><P>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莫桑比克o(︶︿︶)o 唉
  Embaixada da China em Mo&ccedil;ambique
  地址:Av. Julius Nyerere 3142, Maputo, Mo&ccedil;ambique
  固定电话:00258-1-491560(日)
   00258-1-490593(夜)
  传真:00258-1-491196
  移动电话:00258-82326240
</P>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菲律宾郑氏宗亲】</P><P>  1940年,菲律宾成立了菲律宾荥阳郑氏宗亲会,至1990年11月,菲律宾郑氏宗亲会又承办了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第一次恳亲大会,获得空前成功。菲律宾郑氏家族,财力雄厚,如由福建南安移居菲律宾的郑龙溪,已是大实业家,并兼任菲律宾郑氏宗亲总会理事长。还有福建永春的郑少坚,已是当地著名的银行家,企业家和社团领袖。还有福建晋江的大企业家郑周敏及其女儿郑绵绵,更是菲律宾的财团巨子,其资产近130亿美元,在菲财政中是处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家族出资设立的“郑龚抱月国际基金会”,是当今最大的华人慈善机构之一,拥有基金1.17亿美元,郑周敏先生历任世界郑氏宗亲总会会长,一直活跃在郑氏宗亲中,为宗亲办善事。但不幸的是,他因病已离开人世,但是,他的业绩与人品永远铸造了郑氏骄子的雄风,永远活在我们郑氏后裔的心中。还有福建厦门的郑建祥律师和广东中山的画家郑绍隆等人,均是菲律宾华人的骄子。</P><P>郑龚抱月(1910-1987)
郑周敏的母亲郑龚抱月是一位深受世人尊敬的女性,精干、勤奋、远见卓识,独自支撑家庭。抚育子女,还咬牙立志、奋发创业,所开办的蒂波科椰肉干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发展迅速,并在郑氏家族的经营发展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她的精干、勤奋的特点长期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勇于创业、不断进取;她的远见卓识的特长长期熏陶着他们,使他们总能作出符合逻辑的投资决策。
</P><P>郑龙溪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gif.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45595915.gif"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45595915.gif"></A>
       郑龙溪,男,1915年出生于南安市官桥镇成竹岩前村。曾任菲华商联总会会长,常务顾问,名誉会长;菲律澳友联味之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菲华南安公会荣誉理事长、菲华南安官桥联乡总会名誉理事长;国内官桥侨联名誉主席;五星中学、岩前小学名誉董事长等职。人精善谋、生意通达、心系故土家园、乐善好施、有求必应、名望崇隆。关心五星教育事业,1988年,捐资70.8万元,捐建“永同科学楼”,面积达1960平方米,郑先生爱国赤子之心,人皆敬仰。
郑周敏
郑周敏Tan Yu(1927- ) 菲律宾华人企业家。又名陈友。祖籍福建石狮,生于菲律宾。幼年家贫,当过小贩、渔夫,后拜华裔郑宗卿为谊父,在其资助下逐渐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赴马尼拉。50年代初与其胞兄郑周杨(Jesus Typoco)从事纺织业与服装业,先后开办六家工厂,所经营的纺织业迅速发展。因支持当时的参议员阿基诺(Benigno Aguino Jr.),在马科斯总统实行军管后转往台北发展。在台湾开办亚洲信托有限公司,成为他开拓台湾市场的基地、先后投资亚洲联合金融公司、人人信托公司、亚信观光发展公司、环亚大饭店等企业。80年代除纺织业外,还经营种植、木材、地产、旅游、金融等业,八十后代他往返于台湾与马尼拉之间,投资房地产,在买下马尼拉湾畔填海的172公顷土地后,事业发展很快;在香港、美加等地也有不少投资和物业;90年代初开始在大陆投资,在厦门、洛阳等地都有较大规模投资建设。</P><P><FONT color=#c60a00>郑建祥</FONT>获任最高法庭首席大法官</P>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马来西亚郑氏宗亲】</P><P>  马来西亚早在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就成立了荥阳堂郑氏宗亲会,荥阳郑氏公会等组织,当今有马来西亚荥阳堂郑氏宗亲总会,主要负责人有郑清泉、郑清河、郑金镭、郑旭初、郑光秀、郑浩千、郑文尧、郑学义、郑荣富、郑玉贵等等。他们都是企业家、政界、文化界的知名人物。</P><P><b>郑景贵</b></P><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2237425139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22374251398.jpg"></A>
    郑景贵(1821~1898),字嗣文,号慎兴,广东增城(现属广州市)人。父亲因生活无着只身漂泊南洋,留下他母子相依为命。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步父亲足迹,到马来亚谋生。他的父亲原在马来亚经营小本生意,仅可糊口。郑景贵去后,以其机灵聪敏,助父一臂之力,生意渐有起色。至咸丰十一年(1861)他40岁时,已跻身富商行列。   
    马来亚锡矿丰富,亟待开发。郑景贵以雄厚财力率先投资矿业,锐意经营10年,富甲一方。他拓展矿业成功,带动了当地百业兴旺,为各界所瞩目。郑家鼎盛时期,实业发展到香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郑景贵为了改善华侨处境,倡导建立以维护华侨权益、团结海内外同胞为宗旨的马来亚增龙会馆,导引华侨开发矿业,协力繁荣当地经济。他痛感文化低给创业带来的艰辛,又倡议在各州埠创办华侨学校。他在香港建大厦,为内地经此往南洋的乡人提供食宿方便;乡人到香港谋生一时未找到职业,也到他那里暂时安身。   
    清咸丰、同治年间,内地一些品流复杂的人流亡到马来亚,斗殴仇杀,聚众抢劫,对当地社会治安危害很大,侨民对此深恶痛绝,而英国殖民o(︶︿︶)o 唉却束手无策。郑景贵以自己在华侨中的影响,与o(︶︿︶)o 唉协力整治,终使这股为患十余年的o(︶︿︶)o 唉势力销声匿迹。他从此声望更高。英o(︶︿︶)o 唉封他为“甲必丹”勋衔,凡华侨事务都先由他处理。   
    清末直隶(河北省)发生大水灾,郑景贵得悉灾情,以他母亲赖太夫人名义捐巨款赈灾。此事感动了清廷,给他在增城的故里赐赠“急公好义”牌匾。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殖民军犯我南疆,清政府告急。郑景贵认为救国御侮人人有责,毅然捐助巨额军饷。清政府为表彰他赤诚爱国,赐封他及其林氏夫人三代享受二品官衔荣誉。其族人及后裔在他家乡建造“荣恩”石牌坊,横批镌刻“急公好义”四个大字并“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封旨。   
    郑景贵每隔数年必回乡省亲,为了振兴家乡教育,他捐巨款建增江书院,广置图书,聘请名流讲学任教。一面又建议朝廷给增城增加考秀才的名额,结果从咸丰七年开始年增2名,到同治年间又每年增加7名。他还特别捐助进库册金(奖学金)。   
    为了改善家乡郑新村的交通,郑景贵不断寄款回来,在五处崎岖山口处筑砌石级,总长达28华里。还修筑坚固的麻石桥和风雨亭各两座。为方便村民赶集歇息,他还在福和圩购置了一间“大众铺”。   
    在家乡小山村,郑景贵建有大宅一座。装修精致,气派不凡。原是为其子孙后代而设的启蒙村塾,使世代不忘根在乡里,而实际入学的多是本村和邻村贫家子弟,村童可免费在这里读书。   
    于1898年逝世。</P><P>郑螺生
郑螺生(1870-1939) 同盟会员、国民党政要。福建同安人。自幼侨居马来亚怡保。1907年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霹雳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任中国国民党霹雳直属支部o(︶︿︶)o 唉、新加坡支部o(︶︿︶)o 唉,因支援护国战争筹饷声援,被驱逐回国。后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庶务委员委员会、侨务委员会委员。1937年返回马来西亚,宣传抗日,募捐救国。1939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怡保病逝。 </P><P>郑螺生 帅府庶务
郑螺生,同安人。幼年随祖父南渡马来亚的怡保谋生,后来自己开设吉承隆号,成为当地福建帮之帮长。
1907年,孙中山由陈楚楠、林义顺等陪同到马来亚,组织中国同盟会霹雳分会,郑螺生与林水源首先加入,分别被推选为正副会长。对筹饷及宣传等事,无不“竭尽全力”,孙中山曾字之曰“维成”,并将自己的照片赠予郑螺生。
1910年11月,孙中山由美洲赴日本,特地取道新加坡转至槟榔屿,商议筹款十万元,支持广州起义。当时在华侨中募款十分困难,郑螺生四处奔走劝募,不仅变卖自己所拥有的福建、江苏铁路股票。他还亲自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为此特写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
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积极筹款支援孙中山进行的护国战争。因此触犯当地英国殖民政府法律,被驱逐回国。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时,郑螺生被委任大元帅府庶务司长。他还获孙中山所颁优等旌义状、二等有功奖状。
</P>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新加坡郑氏宗亲】</P><P>  新加坡于1921年成立了荥阳堂郑氏宗亲会,下设军港及如切区两个分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举行祭祖活动,主要知名人士有福建龙溪的郑子瑜(著名学者),福建金门郑古悦(已故的富商和爱国侨领),福建闽侯的郑惠明(基督教领袖),活跃在各地郑氏宗亲会中的还有郑镜鸿、郑庆元、郑志琦、郑炳树、郑异选、郑火蔡、郑炳松、郑炳富、郑俩福等等,他们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P><P><b>【</b>新加坡郑氏宗亲<b>之</b>郑聘廷<b>】</b></P><P>郑聘廷(公元1872—1944年)</P><P>公元1903年惠安籍华侨、牧师郑聘廷(公元1872—1944年)将新加坡基督教青年会阅览室改办为“星洲阅书报社”,揭露清廷的o(︶︿︶)o 唉政治,宣传革命,启发华侨的民族意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3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颁发“旌义状”加以表彰。
书报社是革命派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阵地。1903年,新加坡的华侨牧师郑聘廷创办星洲书报社,陈列各种革命书籍、报刊,任人阅读,致使许多华侨觉醒。1905年,孙中山至新加坡,亲临书报社参观,对郑牧师的开明之举大加赞许,并指示陈楚楠等要更加注意书报社的工作。此后各地华侨纷纷开办书报社,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前,新马各地的书报社有百余处,有名可查的即达60余所。各地书报社均设有各种革命书籍和报刊,以供华侨群众阅读。这里又是革命派发表演说、进行宣传鼓动的场所。不少华侨通过读书看报,聆听演讲而走上革命道路。在此过程中,星洲书报社的首创之功不可低估。1912年3月l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特地给星洲书报社颁发优等旌义状云:“星洲书报社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余力,特给予优等族义状,弈化后民,永多厥义,此旌。”。真可谓当之无愧。
星洲振武善社
于1906年为郑聘廷牧师、王邦杰,陈武烈等所创立,以提倡戒烟运动,由林文庆博士与殷雪村医生担任义务医生。1933年改名为新加坡拒毒会。战后,英国殖民地政府在棋樟山设立戒烟所,新加坡拒毒会因而解散。</P><P>郑子瑜(1916-)
郑子瑜1916年生于漳州市区.20来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南洋.现旅居新加坡。他撰写了《“阿Q正传”郑笺》一书.1958年开始对晚清诗人黄遵宪的研究.担任《南洋学报》《黄遵o(︶︿︶)o 唉研究专刊》主编.1962年应日本几所大学之邀巡回讲授《黄遵宪与日本的关系》《中国修辞学的变迁》等.1978年担任东京大东文化大学外语学研究院教授.1984年受聘于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1992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修辞学史稿)《鲁迅诗话》、《郑子瑜诗文迹》、《郑子瑜选锄、们外文测、《诗论与诗纪》、储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文学、修辞、教育——郑子瑜学术讲演集》等。</P><P>新加坡《生活周报》主编郑楚耘</P><P>郑楚耘等人都是直接受到新加坡胡愈之的指导和影响 他们天天从南侨日报不断吸取精神养料学习和研究胡愈之主编南侨日报的办报思想!</P><P><FONT size=4>郑镜鸿</FONT></P><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3193766354.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3193766354.jpg"></A></P><P>  郑镜鸿,男,潮安县金石镇人。现任新加坡大马机董事长,新加坡潮安会馆名誉主席。
  郑镜鸿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捐资赠建镜鸿路、沙溪路、前陇学校、湖美小学、湖美村水改工程、金石医院;支助潮州体育馆建设和潮安县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共13宗,捐资总额折合人民币2129万元。
  郑镜鸿先生还在家乡投资兴办星东养鳗场、星东造纸厂、星东渡假村,投入资金达人民币3850万元。</P>
新加坡沦陷时,<FONT color=#c60a00>郑古悦</FONT>领导组织新加坡保卫团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印度尼西亚郑氏宗亲】</P><P>  印度尼西亚亦有郑氏宗亲总会,知名人士有郑良义、郑建伟、郑贻鸿、郑贵勋等,均是商界,企业界和文化界取得卓越成就者。
</P><P>郑良义
五十年代末,有一件事惊动了雅加达的华人社会。一位名叫郑良义(华裔)的中学高材生,由于学业优异,曾多次获得当时雅加达市长(今称省长)奖状。他高中毕业后,报考印尼大学医学院却不被采纳。因为入读印尼大学的华裔,受到一定的名额限制,而外侨完全不能到印尼大学入学。
在华裔社会里人们对这件不平等的事情议论纷纷,“新民会”(华裔社会团体)更是积极提出倡议兴办华裔大学。
</P><P>郑满安(1923——  )</P><P>即体正法师创立印尼佛乘佛教会,10年内发展到50多个分会,会员主体亦为华人,其为70年代出现的印尼佛教协会前身。</P><P>日本对<B>印</B><B>尼</B>的援助和直接投资的相互作用                        【<B>印</B><B>尼</B>】<B>郑建伟</B></P>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美国郑氏宗亲】</P><P>美国郑姓,1981年,美国三藩市成立了“美国荥阳郑氏宗亲会”由郑威任会长,此后,美国还成立了“美国荥阳郑氏宗亲总会,由郑耀荣担任会长,郑耀荣先生曾三次回荥阳寻根,2001年10月23日第三次从美国加州回到祖地,寻根拜祖。活跃在世界郑氏宗亲会及美国郑氏宗亲中,还有郑榜元、郑伟民、郑卫城、郑国和、郑志娟、郑向明、郑金球、郑光辉、郑义等,还有著名的、在美国很有实力的、美国东方电脑公司董事长郑天任。</P><P>郑竹圆(1927-)</P><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8341369243.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8341369243.jpg"></A></P><P>郑竹圆,广东汕头人,1927年出生,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毕业,1948年到香港,1959年来美国进修,现为美国公民。
    美京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历任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美京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客座研究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顾问,美国教育部傅布莱委员会评审委员等职。
    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博尔大学(Ball State University,Indiana)经济系终身职正教授,兼亚洲研究委员会主席,主讲西洋经济思想史,比较经济制度,第三世界政治经济问题等课程,并担任研究部博士班校方代表。
    1972及1975年两度当选全美杰出教育家,1976年获博尔大学卓越研究奖(Outstanging Research Award)。1982年被选为博尔大学杰出经济系教授。1984年被选为印第安州杰出学者。1985年至1995年连续十一年列入"世界名人录" (Who's Who in the World) 及 "世界成就名人录" (Men of Achievement)。1984年当选为"美中学术联谊会"会长。1986年至88年任"华人社会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1986年迄今任芝加哥"海外中山学社"社长。1990年至1992年任美京"中美协会"(Chinese American Society)会长。1990年出任国是会议委员。1992年起任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
    已出版中、英、日文专书三十三种。论文数百篇。英文论文刊登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半年刊,哥伦比亚大学"世界商务季刊",宾州大学"奥比特"季刊,加州大学"亚洲观察"月刊,芝加哥大学"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双月刊,香港大学"香港经济学报"年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季刊,"纽约时报","大英百科全书","当代历史","大西洋月刊"及伦敦"中国季刊"等刊物。
    1982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发展"(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tructureChange)一书曾为全美各著名大学采用为课本达十年之久。
    1994年起任北美华人社会科学家协会会长。</P><P>
<FONT color=#c60a00>郑显基</FONT>,(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以其在航空科学上的卓越成就,荣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P><P>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一级教授、全美滑轮学会会长<FONT color=#c60a00>郑绪云</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日本郑氏宗亲】</P><P>  日本的郑姓,有的仍以郑为姓,有的改用了日本姓,无论改姓与否,但血缘基因与中华郑姓一脉相承。如郑成功之弟七左卫门的10世孙福住邦夫,又称郑邦夫,现住日本横滨,已完全是日本人中的一员,但对祖宗非常怀念,经常参加宗亲活动并到福建南安寻根拜祖。至今仍以郑为姓的,如郑镜涛(原藉台湾),后迁日本,现任日本神户华侨总会理事长、华侨救国联合总会顾问和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理事。还有郑荣升(台湾)侨居日本,现任台湾东和纺织印染公司董事长、丰达羊毛工业公司董事长以及世界郑氏宗亲总会顾问等职。</P><P>郑永宁(1829—1897)  
       日本外交官。其先世为明朝遗臣,原籍福建。1868年任政府翻译官,随同日本使臣来华,187l、1874—1879年任驻华o(︶︿︶)o 唉参赞。其间,1873年来华协助副岛种臣、柳元前光与清政府换约(《中日修好条规》),后又协助森有礼同李鸿章谈判朝鲜问题。1885年又随伊藤博文来华谈判,订立《天津条约》,其后退出外交界。</P><P>郑贯一(1881—1906)</P><P>日本华侨报人。名道,号自立。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初就读乡塾,16岁以家贫辍学,东渡日本。依其族人在太古洋行横滨支行服役。有志向学,大同学校特许其为免费生。1899年秋入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冬就聘为《清议报》编辑,易名贯公。倡设《开智录》半月刊,鼓吹革命学说,因此被免职。1901年春,经孙中山介绍就任香港《中国报》记者。1903年又任《世界公益报》总编辑,不及一载,自行辞职。另创《广东报》,因资本不足,发刊年余歇业。1905年组织小报《惟一趣报》,又名《无所谓报》。同年同盟会成立,任香港分会庶务干事。病逝香港。
</P>
郑旺(1915-)
郑旺系旅日华侨,在日本经营许多企业,其中以珍珠养殖业最为有名。1946年郑旺从日本返台。郑旺以独资方式经营纺织业,创办东云织布厂,1953年与陈清晓合资成立东和染织厂,随后改为东和方针印染公司。1963年将东云织布厂改组为东云布厂有限公司,同年9月郑旺与陈清晓家族共同投资设立台南大饭店,经营观光旅社及餐旅业。1964年又将东和纺织印染公司所属印染厂独立,成立乐丰印染公司。1966年再将东云布厂有限公司更名为东云纺织公司,由此奠定了该集团在纺织事业方面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P>【漫谈加拿大郑氏宗亲】</P><P>  加拿大温哥华,有100万人口,华人占大部分,而郑姓人数量也非常之多,并成立了“荥阳堂郑氏公会”,与世界各地郑氏宗亲会联系较为密切,其主要活动者有郑今后,郑向华等等。</P><P align=center><B>郑振秀</B></P><P>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a href="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36345525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6-8/20068231363455257.jpg"></A>
    郑振秀(1890—1948) ,广东省恩平县君堂塘口村人,乳名郑新叶,别字郑春生。旅居加拿大期间,潜心研究历法,历尽艰辛,弹精竭虑,历时20余年,发明一种可用l万年的“万年日历”,被中外人士赞誉为“历法革命家”、“东方爱因斯坦。”
    郑振秀出身于贫苦侨工家庭,父亲郑业灏,中年时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埠谋生,为了多挣一点钱,以维持生计,劳碌奔波,先后当过佣工、矿工,种过菜园,参加过开辟加拿大大铁道。虽然如此奋力拼搏,生活仅能糊口,节衣缩食,才偶尔有点钱寄回乡养家。郑振秀幼年时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后到香港一间英文书院就读。本想学业有成,以利闩后谋生,无奈经费不支,只得中途辍学,回家乡当私垫教师。此时,郑业灏获悉儿子长大成人,但家庭生活困苦,出路无着,便向朋友借些钱,为郑振秀o(︶︿︶)o 唉出国手续,接他到加拿大温哥华埠谋生。
    郑振秀到加拿大后,在温哥华埠恩乎总会馆附设之广智学校(小学)任教。由于薪金微薄,人不敷出,还要到同福堂(恩平县华侨组织)、郑荣阳堂(郑姓华侨组织)等华侨社团兼任文书工作,增加收入,以补家计。华侨社团文书工作活动范围较宽,交际面较广,有机会广泛接触华侨,了解华侨社会的情况,既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又结识了不少华侨头面人物。加上他热心社团工作,办事认真,勤快诚实,深得侨胞的信任和爱戴。不久,便出任片打街的北京酒楼的司理,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得股东赏识,继而升任经理。自此,事业开始有成就,且在华侨社会中逐步有地位。是时,郑振秀才20岁出头。
    郑振秀早年就钦佩孙中山的革命精神。1910年孙中山为革命到加拿大筹款,住在温哥华片打街的北京酒楼时,他积极奔走,大力帮助孙中山筹款。
    郑振秀勤奋好学,到加拿大后,从不间断看书。1926年回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购买了《百科小丛书》约1000册去加拿大,读完后于1936年再次回国时又带回来,出国时又购买了几千册书带去加拿大。他兴趣广泛,数理化、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古今历史,甚至幻术、游戏等书籍,样样都爱看,所以知识面很广。而当时的华侨多是贫苦劳工,很少有文化,郑振秀就自然被温哥华的华侨公认为才子,很多事情,都请他帮助解决,连查通书择吉日也来找他。
    1926年和1936年,他两次回国省亲,虽然第二年便要返加拿大,在乡逗留时间有限,但他有意为家乡教育出力,到茶园村松冈小学任教,并在学校推行自己创制的。恩平字母”。。恩平字母。是在。国语。注音字母的基础上增减而成,学生学习几个月后,可用恩平字母拼写文章、信函,颇为方便。在此基础上,他又创造了恩平话四声注法,可以把恩平话中的有音无字可记的,都可用。恩平字母。记录;1936年,四邑华侨中学(后改名为南英中学)创办,派司徒志芬女士前往加拿大为该校筹款,得到郑振秀的鼎力帮助,终于筹得大笔款项。广州岭南大学美洲堂由钟荣光前往加、美筹款,在温哥华也得到郑振秀的大力协助。中山大学、恩平县立中学、恩平独醒学校、恩平郑润霖先生纪念堂(即恩平县恩中慰农堂)的筹建和恩平县内修桥筑路等公益事业,郑振秀均不遗余力奔走劝捐,并且尽自己绵薄之财力,慷慨解囊,带头认捐。他曾发动本村侨胞集资购买土地修建晒场给塘口村的农民晒谷和晒其他农作物,从而,改变了该村有史以来在泥土地晒谷的旧习惯,粮食的保洁程度也得到提高。所以,该村的稻谷以沙土少而出名。
    郑振秀在加拿大事业有基础后,便致力于关心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并把主要精力放到研制“万年日历”中去。
    旅居美、加的老一代华侨,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把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美洲去,使用的历书,也是中国的旧“通书”。不少华侨要托人从国内购买“通书”带到美、加去,旧通书虽然也是科学技术的结晶,但查找时令较麻烦,左翻右翻才可找到一个日子。不少华侨都希望能有一个既简单又方便的新“通书”代替旧式的历书。华人的渴望也激励了平日善于思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郑振秀,一次他对人说:“我准备创造一个永久可用的日历。”当时,满清政府o(︶︿︶)o 唉无能,国弱民穷,华侨在海外受尽欺凌,民族自卑心理严重。华侨都以为一切东西只有外国人才可以发明。一些好心人劝说郑振秀莫枉费心机,说:“你这个永久可用的日历,恐怕永久也不会发明出来的。”郑振秀听了,也不争辩,他认为中国人是聪明的,是有发明天才的,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地苦干,也可以有伟大的科学发明贡献给人类的。于是,他从1916年开始,含辛茹苦,埋头苦干,钻研万年日历。郑振秀没有进过正式的中学、大学,学识有限,尤其是对于数学、天文学、历法等知识较为贫乏。为了弥补知识方面的不足,他白天做工,晚上自学,坚持20年手不释卷,从初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等学起,一直攻读到大学的微积分;又读了几百本中文、英文版的天文学及历法著作。加上他思维敏捷,记忆力强,终于掌握了较渊博的知识。一次有人间他一个天文学上的问题,他笑笑地指着书架说:“你拿张云著的《普通天文学》下来,你问的问题在第169页。”那人照页数一打开,果然不错。郑振秀于1948年11月接受广州《大汉华侨月刊》记者采访,谈到自己自学时感慨地说:。我因数学的根底不好,用了4年的时间专门研究数学,从初中的数学直读到大学的数学,自己做习题,自己改。用了4年时间去读天文学,4年时间读历法,共用了十几年,再加上创制的时间,每晚都在房子裹计数,其构造改过3次,直至1936年才完成。”他还说:。我可惜各门学科没有根底,所以要从基础学起,我花费的时间太多了!如果我曾在大学毕了业,也许我用10年的时间就可以发明这万年日历了。”
    在研制“万年日历”过程中,还有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就是1万年o(︶︿︶)o 唉有12万个月、约3652000日、52万多个星期,要在一个小小的日历中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并不简单。其次,目前通行的太阳历,创造于罗马时代,初名叫由利士历,以地球环绕太阳1周的时间为1年,每年365日,闰年366日。但精确言之,地球环绕太阳1周所需时间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故积至4年,即余1日,故每4年闰1日,但4年之余数只得23小时15分4秒,仍差44分56秒。这个数目虽小,但积之既久,即成大数,若积至敷百年则相差数日,由利士历曾定3月2土日为春分,故到了1582年时,太阳经过春分点却在3月11日,相差10日。所以,1万年就更加复杂了。
    在研制《万年日历)的过程中,尽管困难重重,但郑振秀以执着的追求,不懈的探索,刻苦的自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36年创造出来了。这个《万年日历》,能够应用1万年,即由公元前1年直至公元9999年。要查找任何一年的某月某日是星期几,只要一转动此历,即可找到。它的外形像个镜架,可作日常的案头日历,又可追查历史年月日和星期,查找起来很是方便。郑振秀在加拿大申请专利时,政府负责人曾当面考试。郑振秀说:“先生,你想找你生日那一天是星期几吗?我用这个日历,1分钟便可找到。”他们听了感到有趣,便真的说出他们的生日,果然1分钟便找到了。他们惊奇地说:“郑先生,你弄魔术么?”
    郑振秀发明《万年日历》的成功,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视,因该历是一种文化上的发明,而且是居留在英国属地的中国人所发明的,所以加拿大政府给予的专利权特别长,于1936年9月12日给予50年的专利,在发明史上并不多见。接着,美国政府于1936年12月1日给予专利权25年。一项科学发明给予这麽长时间的专利权,立即引起加拿大、美国新闻界的重视和兴趣,纷纷刊登新闻和作专题报导。其中,加拿大温哥华埠的《哥伦比亚省报》发表该报记者华尔特撰写的《万年闩历发明家郑振秀访问记》最为详尽。该报以两整版篇幅,介绍郑振秀发明《万年日历》的经过以及他的经历、家庭情况,并附有照片插图多幅。美国的《太阳报》亦有记载,该报记者宾且其说:。在一个小小的日历中,吾人可活万年。”华文报如温哥华埠的《大汉公报》、《新国民报》和美国三藩市(即旧金山)之(金山时报》、《世界闩报》、《中西日报》等皆有记载。中国的《科学画报》1938年第11期、《前锋日报》和广州的《大汉华侨月刊》第4期也有专文介绍。
    郑振秀的《万年日历》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得专利权后,准备向中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申请专利。可惜,不久日本侵华,继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的计划也落空了。《万年日历》只在加拿大进行过小量的发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逝世前,《万年日历》仍无法大量发行。
    后来,郑振秀更将其《万年日历》装入一铅笔中,以万年的岁月,100个世纪之日月,装在小小的铅笔中,其技巧之精,自不用说。所以,温哥华埠英文报纸,有些称他为“东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乃相对论发明家”、“历法革命家”。
    郑振秀在潜心研究“万年日历”的同时,继续坚持为其华侨社团工作,热心为当地侨胞服务,至1935年被推举为《大汉公报》总理、加拿大洪门致公党领袖、加拿大洪门民治党主席、加拿大温哥华中华会馆主席。
    1948年10月2日,郑振秀因病在温哥华埠中央医院逝世,终年58岁。</P><P>郑天华
郑天华(1924-2002)是加拿大国会下议院的第一位华人议员。
早期生涯
郑天华是在1924年2月24日在卑诗(英属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出世。在他的童年,加拿大政府通过了很多o(︶︿︶)o 唉的法案,废除了华人在加拿大的公民权利。所以,他与一批年轻华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入伍加拿大军队,希望他们的贡献可以扭转在加华人的命运。
虽然郑天华已经在1939年加入加拿大军队,他在1944年才参与第一个任务。原因是当时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卑诗省政府不希望在加华人用参与二战来做要求恢复公民权利的理由。郑和其他华裔军人被组成一组特别部队,派到英属马尼亚。他们的任务是训练当地对抗佔领着马尼亚和星加坡日军的o(︶︿︶)o 唉队。可是,因为他们在1944年才派到马尼亚,他们对太平洋战争的影响不大。
二战结束後,加拿大政府在1947年恢复了华人的公民权利。还有,加拿大退伍军人事务部给予这些华裔军人一个学业机会。郑天华在1953年在卑诗省大学获得文科和法律学学位,而在1954年得到卑诗省律师执业牌照。
政治生涯
郑天华在1950年代初加入加拿大联邦保守党(因为他们过去歧视华人的法案,他誓言他不会加入自由党)。郑在1957年当选为国会议员,代表温哥华中区选区。他在下议院第一个演说崔促了加拿大政府要在亚太地区国家关系上作为一个领导桥梁。
郑天华其他的贡献包括在1962年提出私人法案来特赦用伪做出世纸来非法进入加拿大的香港人。而且,他也在联合国代表加拿大的首席法律顾问。
郑天华也被联邦和省政府给予勋章奖。这个奖是两级政府中平民可以获得的最高名誉。他其他的名誉来自中华会馆,中侨互助会属下的文化中心,全加华人联会,莎省Moose Jaw和安省Thunder Bay的华人联会,和魁北克省日裔加拿大人联会。
其他名誉
郑天华在温哥华的华人社区(和其他社区)是个突出的人物,包括:加拿大海陆空三军280部队永久主席,温哥华音乐团的主任,1992年的加拿大立国125周年总督级地区庆典副主任,前国会议员联会远东关系部主任,和加拿大日本空手道协会主席。

郑奋兴教授履历</P><P>Brief C.V. of Prof Teh Hoon Heng
Personal Information:
Date of Birth: 10, Jan 1934
Place of Birth: Penang, Malaysia
Present Citizenship: Canada
Education:
High School: Chong Ling High School, Penang
University : Nantah University (B.Sc in Math, 1960)
Queen’s University,Belfast UK (M.Sc in Math 1961)
Queen’s University,Belfast UK (Ph.D. in Math 1962)
Academic Appointments: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K (1962-1963 Assistant Lecturer)
Nanyang University (1963-1964, Associate Professor)
Queen’s University, Kingston, Canada (1964-1965, Senior
Research Fellow)
Nanyang University (1966-1980, Professor)
Acting Head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1966-1967)
Head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1967-1969)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1969-1972)
Dean of College of Graduate Studies(1972-1975)
Dean of Faculty of Science (1975-1979)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0-1990 Professor)
Head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1980-1982)
Research Advisor of 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1987-1990)
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 (1990-1995, Visiting Research
Advisor )
Overseas Visiting Appointments:
Hong Kong University (1972, 3 months as Visiting Professor)
Monash University (1977, 3 months as Visiting Professor)
Reading University (1980, 3 months as Visiting Professor)
Academic Research:
My resaech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includes: 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 ,
Universal Algebra and Fuzzy Logic . My research interest in Computer Science includ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Translation, Neural Networks and Multimedea Applications to Education.
I have so far published a total of more than 80 research papers in various areas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mostly jointly with my research students. My most important publication is a series of Technical Reports related to
The Japan Real World Computing Project (also called The Japan Sixth Generation Computer Project)  om 1993-1995. My main contribution is in the design of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human thinking process. The model is called Neural-Logic Networks and i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neural networks, fuzzy logic and universal algebra.
Interest In Education
I have always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school level education and have conducted many math-teaching workshops in both Singapore and Malaysia. I have also been invited as keynote speakers at vari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Recently I have helped to create a series of 7 CD-Rom software for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The first 4 CD-Roms are called CoCo Math Projects designed for Primary level children . The next three are designed for Secondary students and they are called
The Doawn of Creative Thinking (one in English, one in Chinese) and The Joy of Creative Mathematics ( in English).
My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s in Education
Global Gifted Education
Teaching School Mathematicis By Best Use of Frontier IT Tools
Other Useful Information
President of Southeast Asian Mathematical Scociety (1972-1974)
Editor-In-Chief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Graphs and Combinatoris (1982-1990 , published by Springer Velag, Japan)
Singapore Research Team Leader of Japan Sixth Generation Computer Project (also called Japan Real World Computing Project) (1993-1995)</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7:22 , Processed in 0.0758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