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63|回复: 18

[转帖]史学丰碑——《资治通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9 22: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汪受宽</P>
<P>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印刷术广泛使用,统治者又重视文化,提倡史学,注重以史资政,这无疑推动了宋代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史学历经千余年发展,至此终于达到它的高峰,《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就是宋代史学划时代的丰碑。</P>
<P>《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同,受到排斥,居闲职15年,专事《通鉴》的写作。哲宗继位,政局发生变化,司马光当了6个月宰相后辞世。</P>
<P>在多年担任皇帝侍讲的过程中,司马光深感“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故而先后撰成简述历代兴亡教训的编年体史书《历年图》、《通志》,进呈英宗。英宗十分赏识,于治平四年(1066年),命司马光设书局编辑《历代君臣事迹》。神宗即位,听其讲授以后,赞扬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在刘恕、刘?、范祖禹三位学者的协助下,历时19年,司马光终于修成了这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包括1362年史事,共294卷的编年体通史巨著。</P>
<P>司马光组织《通鉴》写作有一套严密的编撰程序。第一步做丛目,由分修者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历史事件的标题,据标题排列有关史料。第二步做长编,由分修者对丛目的史料进行整理考订后,撰写出初稿。第三步由司马光依据长编,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熔铸润色,写成定稿。同时,司马光还编出《通鉴举要历》、《通鉴节文》、《通鉴目录》等简本,以供一般人选择阅读。又编成《通鉴考异》,收录对《通鉴》所用史料的考证、鉴别。</P>
<P>《通鉴》是我国封建社会仅有的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900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备极推崇。清人王鸣盛称:“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究其特点,主要是:</P>
<P>一、采用了丰富的史料,将千余年的历史融会贯通,集于一书,将其中盘根错节的无数事件加以耙梳,年经事纬,条分缕析地写出来,而且吸收了纪传体写作上的一些优点,每遇重大事件,必交待其前因后果,同一史事的材料,不再分见多处,避免了一般编年史书材料零散不相联贯的弊病,开辟了编年史体的新纪元。它使读者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全面系统地了解这很长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得到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P>
<P>二、材料丰富,考证精详,记史信实。据统计,该书参考引用了359种史籍,数千万字的材料,其中有半数左右的书现已失传。作者对这么多的材料进行了严谨的考异鉴别,往往一件事要根据三四种资料写成,纠正了许多史书中的记载错误,故所述史事多详实可靠。而所创造的分三步成书和史事考异的方法,更影响了后代史学,许多史家运用其法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史书。</P>
<P>三、书中致力于探讨社会治乱的原因,“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并“发挥精隽,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书中对历代政治事件、军事斗争、农民起义、民族关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有真切详尽的记录。书中大量揭露历代统治者,包括帝王的罪恶,以为劝戒。并且以“臣光曰”的形式,从北宋的现实政治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史事发表评说,阐述经验教训,希望实现清明政治。</P>
<P>四、《通鉴》虽为集体官修,但经过司马光的精心总撰,全书风格一致,如出一人之手。书中文笔卓绝,行文生动优美,结构严谨,长于叙事,是历史文学的楷模。许多篇章段落,都可以作为一篇篇完美而生动的故事看,特别是书中对一些重大战役的描述,气势磅礴,周详完备,绘声绘色,脍炙人口。</P>
<P>《通鉴》问世,对史学界有很大的震动,除胡三省为之注释外,仿效该书体例作史者历代不断,袁枢和朱熹在此书基础上还创立了纪事本末史体和纲目史体。因此,可以说《通鉴》不愧是古代史书的典范。</P>
发表于 2006-8-20 04: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P>历史书应该公正地叙述历史,而不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P><P>历史书应该像“六月初三皇帝食两大碗打卤面。” 而不应该是“皇帝在大热天狼吞虎咽地吃那么多面条,真是不健康。” </P><P>资治通鉴一书中到处是这样的评论,此好彼坏,这个注意,那个警戒,不像是历史书。</P>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12: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中国史书的特点,西方历史研究重在追究事件;而中国著史重在文以载道、史鉴后人。比如《史记》最后总免不了“太史公曰”。
发表于 2006-8-20 18: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P>本来就是叫资治通鉴,又不是某某史</P>
发表于 2006-8-20 18: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通鉴被称为史学丰碑对不对呢?
发表于 2006-8-20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经有史,称为史学丰碑也不算错
发表于 2006-8-22 19: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经有史?经从何来。请舍兄指点。
发表于 2006-8-23 07: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P>谏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P><P>史记和通鉴都是带有整理,深思,以古鉴今的性质,不是寻常史官记下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事那种史书。</P>
发表于 2006-8-23 09: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就是这种带有个人观点的“论”使得读者很难有个性的思考。
发表于 2006-8-23 15: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史料翔实的话,史论同样是被读者思考的对象。而且除了反应历史之外,还反应了作者时代的思想。
个性的思考。。。和有论无论没什么关系的吧。
发表于 2006-8-23 16: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空格</I>在2006-8-22 19:03:15的o(︶︿︶)o 唉:</B>
有经有史?经从何来。请舍兄指点。</DIV>
<P>简言之,窃以为作者欲表达之价值判断便是经。温公撰资治通鉴不是为了记流水帐,其意如楼上 雪域mm和从风所言。
<P>擎笏兄所谓“使得读者很难有个性的思考“不是很妥当。打个比方,空格发表个人观点:舍藏室风流倜傥,貌比潘安。某女读之心驰神往,不可自拔。后见舍藏室是一身不满五尺的糟老头子,又悔恨交加。她是否能怪空格的个人观点让其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呢。
<P>思想只会促进思考,让人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定是思想以外的东西。
发表于 2006-8-23 20: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舍藏室</I>在2006-8-23 16:38:33的o(︶︿︶)o 唉:</B>


<P>思想只会促进思考,让人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定是思想以外的东西。
</P></DIV>
<P>受教啊~~~~</P>
发表于 2006-8-24 00: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舍藏室</I>在2006-8-23 16:38:33的o(︶︿︶)o 唉:</B>


<P>简言之,窃以为作者欲表达之价值判断便是经。温公撰资治通鉴不是为了记流水帐,其意如楼上 雪域mm和从风所言。

<P>擎笏兄所谓“使得读者很难有个性的思考“不是很妥当。打个比方,空格发表个人观点:舍藏室风流倜傥,貌比潘安。某女读之心驰神往,不可自拔。后见舍藏室是一身不满五尺的糟老头子,又悔恨交加。她是否能怪空格的个人观点让其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呢。

<P>思想只会促进思考,让人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定是思想以外的东西。
</P></DIV>
<P>
<P>绝倒</P>
[em01]
发表于 2006-8-24 03: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P>损自己干什么呀?</P>
发表于 2006-8-24 10: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成幽默,呵呵
发表于 2006-10-11 22: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 </FONT></P><P><FONT size=3> </FONT></P><P><FONT size=3> 问《资治通鉴》是不是历史书,</FONT></P><P><FONT size=3> 还不如说资治通鉴是部普及历史知识的历史书呢</FONT></P><P><FONT size=3> 因为她本来就是专记重大事件以资参考的。</FONT></P><P><FONT size=3> </FONT></P>
发表于 2006-10-11 23: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P>对通鉴是不太喜欢的。春秋战国一大段错误太多,这就罢了。司马光的史论实在是不高明,这也罢了。在李德裕的记述评价上,为了影射王安石,基本上是颠倒黑白的。这就缺乏了史家的风范。</P>
发表于 2006-10-12 17: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读去,终究是史记高明。
发表于 2006-10-12 17: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很好,就是过于文学化了。三国志也很好,失之太简。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3:29 , Processed in 0.0734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