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楷体_GB2312>文章提交者:coeboy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FONT> <a href="http://www.kdnet.net/" target="_blank" >http://www.kdnet.net</A>
蓝太阳:
研讨会上,学者、诗人与房地产开发商共聚一堂,身穿“汉装礼服”,共同打出了“中国世纪、文化复兴”的口号。云加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梁晓华、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清华大学教授、博导蓝棣之、北京大学博导王岳川、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所长周忠厚、《新诗界》主编李青松、诗人谯达摩、海啸、云加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助理尹郁等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人士围绕21世纪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复兴,以及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的精神风格、文化魅力与发展走势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P>
<P>根据主办方介绍,在开始的时候,策划这次活动的相关人士都对服饰感到有些顾虑,担心有些嘉宾会拒绝“汉装”。出乎意外的是,几乎所有的嘉宾都对古代汉装表示了高度的认同。清华大学教授、博导蓝棣之甚至表示,穿上汉装,让我就有历史的想象,穿到外衣的时候,发现也很青春,很好看,使我有了司马相如的感觉,想到司马相如拐骗卓文君时候可能就穿这一身衣服。这种很原味的服饰丝毫不让人感到是复古,感到寒碜,相反,让人感觉到一种历史感,一种永恒感。
文章提交者:coeboy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a href="http://www.kdnet.net/" target="_blank" >http://www.kdnet.net</A> </P>
<P><B>丙戌会讲中的议题之一:儒服以及儒服的标准问题</B>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转自 云尘子</FONT>
六月二十六日下午,会讲的议题是关于儒服的问题。我没有记录个人的o(︶︿︶)o 唉,只是简单记录了一下主要观点,整理并概述如下。
《礼记》、《史记》、《韩非子》中都有关于“儒服”的说法,虽然孔子曾经说过“不知儒服”的话,但那是有言外之意的,并不是否定儒服的存在,只是说儒者的精神更为重要。儒者应该有自己标志性的服装,作为儒者的礼服来穿用。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恢复儒服,要恢复儒服,需要考证一下历史上的儒服究竟是什么样的。既然要有儒服,就应该是统一的样式,这个问题需要郑重地对待,所以,可以请专家来设计,也可以在网络上广泛地征集设计稿。还要考虑儒服的季节问题如何处理。
华夏服饰之中,有祭服、国服、朝服、公服、军服等各个种类,儒服理应属于礼服,以深衣作为标准,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在礼服(深衣)中确定特定的颜色,或者稍微加上一点标志,不要与深衣区别开来,因为儒者本来就是华夏民族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从华夏民族中分化出来的人,儒者要做的是华夏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制订儒服的标准,目的是为了弘扬儒学、儒教。对于儒学与儒教的认同,当然是最为重要的,但是,“文质彬彬,君子也”,所以,我们不能只讲“质”而不讲“文”。儒服首先要庄重,具有象征意义,还要活泼一些,不要去模仿其它“宗教”的服饰。
当初,蒋老师首先意识到了华夏民族的学者应该有代表华夏民族的服饰,所以,为了首先与西方区别开来,在无其它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对襟小褂儿,现在需要更进一步完善,所以,设计儒服就成了很重要的事情。认同儒教的所有人都可以穿儒服。清朝的满族服饰,对于满族同胞来说,当然是他们的民族服饰,但是,除了满族之外的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也理应尊重自己民族的服饰;作为由五十六民族共同构成的华夏大民族,也应该有代表自己民族的服饰。汉族的服饰即是汉服,这是毋庸置疑的。深衣的体制,是在汉服形成之前就存在的,而且汉服与深衣一脉相承,其他各民族的服饰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深衣的影响。所以,我们把深衣作为超越于五十六民族之上的华夏民族的礼服。
我们需要的是把礼服和常服分开,礼服是不能改动的,常服还可以有所变化。在正规的、公开的场合,儒者理应穿儒服,华夏民族的成员在代表华夏民族形象的时候理应穿礼服。从汉服来说,常服可以根据情况有所变化,但是,不可变的是交领、右衽、系带三个特点,否则便不足以体现民族服饰的特征。现在大部分人是从审美角度去看待汉服的,虽然说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却也是我们所不能否定的。我们所提倡的是,一个民族的服饰不是因为它美观才喜欢,而是因为它是本民族的所以才认同。我们所不能否定的是,人人都有爱美之心,所以,汉服的颜色不必规范。 </P>
<P>
</P>
<P >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4 3:16: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