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1|回复: 3

茶飲六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09: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绪 </P>
<P>        国人尚茶,时已久已。或曰发轫于神农氏,然三代以上无信史,实不可考。自始以降,朝代更迭,人文演进,食饮制作之法几经变化,生啖、漉汁、蒸煮、炒制,穷无数人之力,其事始善,其法始备。制茶一途,看似了了,实则不然,绝非只言片语,束简薄册所能尽。茶之上品,蕴涵天地人共和之力。天者,气象万千,冷暖变幻;地者,肥瘦有别,墒情有分;人者,经验多寡,资质优劣。其中惟后者最是可遇不可求,其法多为口传心授,其术须是经久历练,实非纸上得来之物。然品饮者如你我辈,无须探究其原,故以不多言。今之所论,是涉品饮,无他。余论共列六点,一言以蔽之,是为“茶、水、器、人、境、事”,亦余之所谓“饮茶六义”。此说并非余之所创,窃以为是,乃由此生发,与原论是否异同,已不知矣。</P>
<P>
一 韵而论茶
         茶者,自然之饮也。
         茶之始,药也。《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为茶之古称。幼时喜读小人书,间有此事之详细摹状,时至今日,形象未泯。微言之:神农为解民之疫疾,觅百草,以身试之。民感其德,奉为帝,以赤为尊,号为炎帝。其腹透明,可视及脏腑之机构,气血之运行。服药后,视之有异,即服名为“查”之草叶,旋解之。然一日误服断肠草,且身边无“查”,遂肝肠寸断而亡。俟殓,察其手握有断肠草,今人始知其毒。然“查”是否为茶,不得而知矣。《本草纲目》详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延至今日,药茶之大行其道,减肥一茶尤是,几至滥觞。
        神农氏解百毒,生啖其叶。既后,或杂以椒盐,亦食之,概如今人之食凉拌荆芥。华夏饮食并称,可见一斑。此为茶之初蒙。其后,咸采其叶,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备矣。延绵至明初叶,间或有一二异之,大体如是。其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皆碾磨成末,箩至成粉,冲煮成汤。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入汤,盖古风袭然。至宋时渐衰,贡茶者如龙团、凤团、月团等,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而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明初,太祖以故法制茶靡伤民力,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辟“一瀹便啜”之法,几近现代。
        今之茶事大胜,茶状万千,分类之说纷纭,莫衷一是。余意以发酵之轻重区分较为妥帖:不发酵之绿茶,半发酵之青茶,亦称乌龙茶,全发酵之红茶,再发酵之黒茶。惟花茶以其殊,自成一类。
        绿茶不发酵,取其鲜。闻者如龙井、碧螺春、毛尖诸茶,其中余独爱龙井,盖其叶新芽嫩,汤清水亮,气芬味鲜,有碧螺之嫩而增其厚,无毛尖之苦而显其甘。除此以外,浅尝辄止。
        乌龙茶半发酵,取其韵。计有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台湾乌龙、潮汕乌龙。闽北乌龙以大红袍为最,号为乌龙之祖,次有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等。闽南乌龙以铁观音声名最显,余者黄金桂、本山、毛蟹之流。台湾乌龙最著名者是为冻顶乌龙,然据称其原生种茶白毫乌龙更著,亦即西人所谓“东方美人”者。其余尚有文山包种、阿里山、杉林溪、大禹岭等等,不一而足,皆以产地冠之。台湾茶事复兴较早,除此之外,创新茶层出不穷。潮汕乌龙以凤凰水仙闻于世。乌龙茶中余最爱铁观音,取其清新雅致,香气若兰,回味隽永。依余之拙见,铁观音最宜酒酣至微醺时饮,酒香混合茶香,亦虚亦幻,三杯两盏香茗入口,神清宇澄。亦有人言,铁观音为阳刚之茶,余不置可否。台湾乌龙,余钟情东方美人,其干茶多毫,有焦糖香,汤澄色深,抵类红茶。曾与人饮,其谓:“东方美人,茶如其名。好有一比,第一泡谓之天真烂漫,第二泡谓之豆蔻年华,第三泡谓之风华绝代,第四泡谓之徐娘半老,第五泡谓之美人迟暮,六泡以后索然无味多矣。”余闻后叹服,品之亦然。
        红茶全发酵,取其醇。当以祁门红茶最著。各地均有出产,计有滇红、川红、黔红、闽红、湖红等。余素喜饮之宜兴碎红茶虽不入流,盖因其醇。
        黒茶再发酵,取其陈。近以普洱显扬,余者边茶、砖茶、沱茶杂其间。普洱茶浓而不浊,陈而不涩,品之如饴,啜之如浆,余素喜之。然事涉炒作,致其价须高山仰之。鲜者如宋聘、同庆、同昌、敬昌、福元昌,缘吝一面。
        花茶须花窨,取其香。然近以来,多为喷淋香精,花窨之茶鲜矣。故老相传,花茶坯为绿茶,近屡有创新,函概各类。犹记幼时家慈常备“猴王牌”花茶,于午饭后沏上一壶,加入冰糖少许。余以盛装果冻之小塑料杯,自斟自饮,倍感香甜。
茶之为饮,第一要义,须爽口解渴。无须用其极,于饮茶一事中,位列最末。</P>
<P>二 品而论水
    真水无香。
    茶之为饮,水主其神。是以自陆文学成经伊始,历代典籍皆录水品,止与繁简尔。
    古人用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当其时也,工业文明之巨轮尚未倾轧,自然之水尚以为用。然今时今日,山水为竭,江水污杂,井水堪汲。倘陆子处于世当喈叹--天下无水矣。水资源污染枯竭一事,每每思及,忧心忡忡。去岁适济南,忆及老舍先生笔下之趵突泉,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千古名泉,止余一污水塘耳。春,至无锡,未及安顿,即入惠山访二泉,然所见也仅止枯井一眼。幸喜日前蒙梁溪故人告知,今取水当在高处,不在此井,余亦释然。然亦有未觉之人不以为意。负笈之时,尝有人置西瓜、热饮之于水龙下,任其哗哗。余素恶之。初止其水耳。再有之,候其不备,临窗抛之。久俟其察,定指天骂地,然后必不复为。余行虽劣,其心若坦。
    山水、江水、井水几不能用,何以堪为。事有利,人咸往之。瓶桶盛装之饮用水贸易应运而生,其景广可见之也。入户之自来水亦差强人意,惟其含消毒之次氯酸者,有碍茶性,宜搁置昼夜后为用。或加装水处理之机构,其效试之不输瓶桶之水,甚者过而不及,奈其代价过高,不宜广置。
    山水、江水、井水或能用,偶遇之,煮饮之,幸莫大焉。常思某一日,依山起舍,傍林造屋,引佳水于其间,烹茶篝火,酌水点汤,览阅经册,谈笑鸿儒,此生无憾矣。
    古人尚山水、江水、井水,取其甘而洁,活而新。所谓活者,言谓其硬度要软,亦即钙物质之多寡。水硬则汤浊而味涩,气薄而香飘;水软则味甘而汤明,香清而气高。
    妙玉、宝玉、黛玉栊翠庵中茶品梅花雪,卿客佳人素慕之,亦思效之。然今雨雪多酸碱,唯拣清洁之地聚雨拢雪,以为用。雪者,当遇重雪,取其后者,以其纯也。雨者,以秋雨为上,盖其杂质少,味清洌;梅雨次之,味甘逸,杂质亦少;夏季暴雨,水质不洁,不宜为饮。
    古人煮水,止饮三沸,取其嫩滑,以上者,弃其老矣。盖因古人茶以龙凤团,点茶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为飘尘飞粉矣。汤老而茶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首要者,杀菌也。次者,因茶而宜,温热之需也。
    绿茶止需八十度上下之水温。芽叶细嫩之名贵绿茶,宜右忌左,恐烫熟其叶,致茶汤黄苦。然亦不可过低,否则味淡香飘。
    乌龙茶以一百度水温为宜。其将沸而未鼎,所泡之茶,韵隽汤澄,香高味甘。若水有微涛而用,讳莫如是,饮之若温吞水,涩滞,难以下咽。
    红茶似以煮饮为佳。不然,沸水亦可。
    黒茶如普洱者,沸水泡之即可。其余边茶、砖茶类,余观边人似以煮饮为之。
    花茶以绿茶为坯,然无其娇,八九十度可也。
    古人曾云“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故曰:饮茶一事中,水列茶前。行文至此,本已完篇。忽又忆及查夫子之言,以此为结:仁者无敌。</P>
<P>三 作而论器
       小子曰:茶之器,大哉。
       大者,博也。其材,其涉,其形,其用。
       器之材,竹、木、金、石、陶、瓷、牙、角、丝、棉诸类,不胜枚举。有用之材,无不为用。所以成者,故有炉、灶、碾、箩、鼎、缶、瓢、方、盂、碗、盏、匙。历代典籍皆有罗列,传世之物亦不乏其真,余不复言。共和三十八年(公元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密藏之故唐御用茶具见诸于世。其材之奢,其形之美,其工之精,其设之繁,名噪海内。盛唐尚茶之风,始窥其真。日交月替,弦张几度,今之所成,概有杯、盘、壶、海、针、漏、匙、箦、夹、滤、盒、巾。各有妙用,不一而足。所用之材,务求合乎器之精神,不以珍稀论之。
      器之涉,造作诸工也。或雕刻,或镶嵌,或制瓷,或作陶,或竹艺,或木工、或绘画,凡此种种。亦有现代之工艺未加附列,言曰百工,尚不足以尽也,拈其一二,分而述之。且曰国人好玉,遂古之时,已有玉杯水具见世。诗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作之工,概略其详。瓷乃玉精神之延续。炼泥、打坯、制胎、釉色、烧制,孕育水火土之精华,或晶莹剔透,或绚烂多彩,或温润含蓄,或热烈奔放。中华制瓷一术,臻于神技,海内独步,与吾辈之深远影响,何止于China之名。至于作陶,特指宜兴紫砂器耳,略其它也。其术自始陶异僧,于饮茶一事,不弃始终。竹艺之工,远在上古。操作之具,起居之器,每取于竹。君子重之,以其节也。方今之世好手名家辈出,茶器之佳品,上品乃至神品,亦时有所见。古人云:功力尽在规矩之中,形神现于规矩之外。每览之余,顿悟其不余欺也。
       器之形,或巧或拙,以简为上。精巧处,纤细具备,其细若缕,玲珑活动。朴拙时,浅显并属,不尚巧好,质朴脱俗。然不论巧拙,其工必精,其思必妙。不因其拙而废其工,不因其巧而堆其饰。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繁,减之一分则太陋。大工业出产之器亦以为然。
      器之用,茶事之具用也,此处但论壶碗,不及其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侍茶之器须得乎于心而应乎于手,未必以奢华为上。而以所用之器合乎所用之茶,所用之茶发乎所用之器为妙。
       绿茶叶形多完美,以玻璃器皿冲之,可观其形。汤澄水亮,婀娜曼妙,尽收眼底。
       乌龙茶香气多变化,以紫砂壶,盖碗为之,可聚其香。其壶者出水须疾,收水须净。其碗者,碗身须厚薄匀整,碗盖须大小圆整。无论壶碗均以小巧适中为宜。
       红茶叶形多琐碎,可以紫砂壶泡之,其壶口宜阔大,不取窄小。或以耐热之玻璃器皿煮饮,但见器内茶汤翻飞,有如夕阳之绚烂, 群鸦之聒噪。
       黑茶多为紧压状,也颇琐碎,可比照红茶为之。
       花茶传统以天、地、人三才之盖碗泡饮,吾辈不妨效而行之。
       余上所述,非为一定之规,可视情状,有所变通。文曰: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然无论所用何器,其必洁净,切记,切记。
       器之博,可自成一体。且茶之精,须妙器方更显其精,水之冽,须妙器方可彰其冽。故曰:饮茶一事中,器在水先。</P>
<P>四 和而论人
君子爱茶,饮之有道。
其所以宗,在乎道法自然。夫道者,术也。昔孔子适楚,见偻叟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其谓一也。或究老庄之道,在乎追本溯源,其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玄而又玄,勿为淆也。
品饮一事,以茶为本,辅之以道。二者并称,可为茶道,以偏概全,泛指侍茶之事矣。其谓自有唐一代,散见诸典籍,皎然僧诗云: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茶道诸事且待他篇另论,今之所叙,技耳。或曰:品饮之术,何以为自然,其有法门乎?欧阳永叔假卖油翁答:无他,惟手熟耳!或不以为自然。承蜩偻叟答孔子言释其然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天人合一,岂不自然而然。
夫君子者,洁身以自好,自强而不息。精行简德,与茶相宜。达则兼济天下,足以醒身;穷则独善其身,聊可怡情。君子之饮,有法亦有节。其法及自然,其节自勿纵。月满则亏,物极必反。嗜茶之癖,君子不取。某戏言:君不可一日无茶。茶之嗜欲几至成瘾,其流毒乎!孔子曰: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况茶乎!   
君子之好,内正其体,外表其德。苏君舜卿 “汉书下酒” ,一语千古,当浮大白。然杜康终是解忧之物,最是乱性,何如三杯两盏香茗入口,或掩卷神往,或击节称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兰荷之风,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姑苏留园有旧联曰: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小子不才,易其下联曰:品绿知鲜,品青知韵,品红知醇,品花知香,品普洱知陈,方无愧水里滋味。
京华之地,茶风日炽。茶之相与者,龙蛇混杂,不乏友邦之士。且不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不论姬汉旧邦,勿取杂种,霜露所均,不育异类。虽说小小寰球,同此凉热;地球一村,遑论东西。然文化之差矣,致其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待晓其二,而不通其一。甚矣。其君子乎,鲜矣!
笔随兴至,罗嗦成文,小子亦不敢以君子居。环顾左右,微斯人,吾谁与饮? </P>
<P>五 妙而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靖节先生妙语禅机,意韵高远。茶饮之境,亦当如是。门庭有若市,闹中取静;比邻虽近俗,门掩无哗。
蜗居斗室,尺寸之台偏安一隅;高卧轩屋,方丈之阁侧立其间。四壁盈书,典章集册散落周遭,席地而踞,独饮自乐,对饮成欢,信手俯拾,皆有所获。或有红袖添杯,佳人在侧,秉烛读饮,熙熙然,其思也涌涌,其乐也陶陶。但见玉手悬壶,丹唇轻启:红烛照红楼,切紧记身外祸水非红颜,警言里也存谬论;更堪慢咂香茗,灵犀忽现:青灯观青史,终须知头上三尺有青天,历史中岂有危言。佳人佳话,夫复何求。另或素地光墙,尺牍茶桌,别无余物,三五知己拥炉而坐,斯时斯境,把壶持盏,清谈雅议。秦o(︶︿︶)o 唉武唐太宗,春秋二十四史;英伦苏俄美利坚,风云八万里路。
昔人好择佳山水居之,今之谓“亲近自然”也。然则佳山水必失其地利,故非世外之人不久居也,但作别院耳。或择村郭地偏之所,结林造园。斧斤作笔,木石为墨,依山水笔意,借四时美景,施天地造化,夺鬼神之功。 怪乎明季造园巨匠计成师有记曰“开林择剪蓬蒿,在涧共修兰芷。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眺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汪洋,收四时之烂缦。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提,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剎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壁大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看山上个篮舆,问水拖条枥杖;斜飞碟雉,横跨长虹;不羡摩诘辋川,何数季伦金谷。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养鹿堪游,种鱼可捕。凉亭浮白,冰调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渴吻消尽,烦顿开除。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制式新番,裁除旧套;大观不足,小筑允宜。”。
又云:“市井不可园也”。及至今日,摩登都市,钢铁森林,尺寸之土,易以千金,非大富巨贾不得傍地而居。或有好事者于阁楼中叠石成山,开源构水,汇四时锦绣于一屋,虽无“一池三山”之盛景, 亦可谓别有天地。
斯有良辰美境,得品清茗,超然乎物我两境,明镜之台莫辩有无,混沌中细音乍闻,隐约子美言:安得广厦? </P>
<P>六 述而论事
惟茶以饮,于斯复盛。
茶事衰荣几度,世间已逾千年。茶饮之风,始于上古,发于汉魏,兴于唐而盛于宋,明清以降,式所渐微。
追本溯源,华夏人文初祖有二,其一曰炎帝,是为神农氏;其一曰黄帝,是为轩辕氏。华夏农耕文化之始,在于神农氏。炎帝一族,其众性和,炎帝之治,先民始知稼穑,炎帝之殇,先民始识茗荼。黄帝一族,其风尚武,逐蚩尤,降炎帝。二帝会盟,始有华夏一族,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稍后,轩辕一系创酿酒之术。其后,国人饮食茶酒并属。茶之性敛,酒之性发,一敛一发,日啜月饮,吾族之性,亦趋于同。魏晋风骨,时人多好酒, 翻手风云,覆手风雨;唐宋风流,时人素喜茶,咏唱风月,吟赏风情。 是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最强音有之,无为而治,怀柔四方的阴阳调和亦有之。
及至武王伐纣,分封诸侯于国。其曰巴侯者,纳鲜货土产以贡,“丹漆茶蜜”赫然在列。及至唐宋,团茶贡饼以进内廷,茶贡之风,延绵不绝。西汉王褒,其人不以文名,然有《童约》一篇存世。时褒与妇人有染,鸠占鹊巢,或有小厮不以为敬,致其立约束之,其辞有言“武阳买荼……烹荼净具”语,始知其时茶事已为士人不可或缺。王褒其人或有放浪,然其约于文化、经济之记录,显而易见,或曰劳动关系之第一约者,未为可知矣。
世易时移,历“贞观之治”,经“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空前繁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睥睨当世。顺时应势,茶事之集大成者――茶圣陆羽,横空出世。夫子其人,名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今属湖北天门)人氏。初,鸿渐尚在襁褓,为人所弃于湖畔,故不知何所出。适为天门寺僧智积禅师所得。师遇其时,因见有大鸟护之,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故而得名。又云其幼时,寄于李秀才家中,与其女善兰交好,后李氏入侯门,遂终身不娶。其在寺中,常侍茶于师,后终因其显。鸿渐稍长,志不在青灯古佛,弃寺而去,游走于江湖,唱和诗友。《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名曰《不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诗以言志,夫子醉心茶事,不重功名,终其一生,未曾应第。后,帝以其显,召进茶以侍,擢太子文学,不应。大历八年,历时十数载,夫子以经年之茶事所积,著《茶经》一篇遗世,创煎茶一法。世人以其能,故以圣名。其位之显,庶人无以复加。小子感其身世,不胜唏嘘,有昔时拙作一首,飨与诸君:
身世飘零唯多艰,啜茗品泉性超然。
千古痴情为一圣,百年孤独有绝篇。
唱和诗友皆是客,应诏天子不为官。
创制煎法设礼乐,雅艺从此留人间。
又历后唐、五代之乱,积弱百年,有宋一代,不重武功,偏安文治,尤以徽宗赵佶为最,此君堪称“艺术皇帝”,诗词歌赋、金石丹青无不涉猎,独有建树。亦是我等茶人中级别最高之第一人也。其所作《大观茶论》,见解独到,论述精辟。又有北宋蔡襄君谟,其人以书法见长,“宋四家”中代蔡京而位列末座。时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北苑贡茶,创小团茶,名重当时。有感于《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作《茶录》遗世。至此,茶事方兴未艾,如日中天。
嗟乎,斯事复存,盛世难再。茶饮之事,亦为行为艺术之一象,惟吾等终生力行之。善莫大焉! </P>
<P>跋
匆匆复匆匆,夕阳几度红。落笔之日,自忖近在旬月之间,迨今时搁笔,恰满三年又一月。其间,人事沉浮,心境变幻,诸般是非因果交织错杂,细细思来,百感交集,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追忆前情,起笔之因,在于集万千茶事,成一家之言。行文之法酌定笔秉春秋,是非不论。或有不善之言,概狂生故态耳。至于文白之言,取其古意也。然心有不逮,未脱学步之嫌。絮言叨语,姑妄听之。</P>
<P>                                           轩辕逸少   于京西不二堂</P>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09: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飲六論

呵呵,此乃吾友軒轅逸少兄舊作,發天漢茶舍似乎也不太合適,就索性發到這里來了,當詩文一觀可也;)
发表于 2007-9-12 11: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天汉的茶版终于开张,以后关于茶的文章都可以发过来了,呵呵:)
发表于 2007-9-12 2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真正懂茶的高手来了。拜读。</P>[em01][em01][em01][em01][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7:27 , Processed in 0.0882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