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33|回复: 9

寿关顺先生传孙门基本功抻筋拔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11: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抻筋拔骨,不是硬性拉伸,要有意识地放长,松开关节,每小动可呼吸五到七次,就是多做一会儿的意思。每动中的动作,慢慢耐心做来,比稍做就换动效果更好。

    第一动

    1.
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两臂仍平举。两脚用脚
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成X型。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
仰看天再看身后。形同伸懒腰。尽量伸展。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可反复做多次。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
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两肩尽力向后拉抻。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
向前。

    2.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两臂高与肩平。手心向前。然后两臂向两侧分
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尽力抻拉。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

    第三动

    1.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尽力抻拉。

    2.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双手钩尖朝上。尽力抻拉。

    3.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5.平举双钩反手向后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尽力反手至不能忍受再由原路缓缓旋回,平举双钩,钩尖朝下,再抻拉。

    6.打开双钩,手心旋至向上,五指尽量伸直打开,向身两边尽力抻拉双肩双手。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至
不能忍受为止。缓缓松下来。双臂伸直不弯内旋成手心向下再向身两側抻拉,至不能忍受再松下缓缓直臂垂落双手于身前,再重复。

    第四动(抻拉脊椎)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手缓缓交叉于腹前,先以左手握右手手腕,(重复动作时再以右手握左手手腕)手心朝里。

    2.缓缓提双手向上举,举过脸前后,再向上举过头,成反掌手心向上,再向上推。此时将脊椎缓缓向上抻拉,配合呼吸。抬头向上看。

    3.尽力缓缓向上抻拉,将下腰处到颈椎处之骨节尽量拉长。至不可忍受时再缓缓松下来。抻拉应配合呼吸一伸一伸地向上抻拉,吸时抻拉呼时停下。

    4 .再缓缓将两手放下,左手仍握右手,回复到先前。换手互握后再重复。

    第五动

    1.沙地立竿开始,右手自下经左肩再经脸前向右向下回环,回环到身后曲腕,张开五指手心向下;同时左手自下经左侧回环上举到头顶上曲腕张开五指。手心向上。

    2.右手和左手同时向上下反向抻拉,配合呼吸至不能再抻拉后松下来。可稍做转头转腰配合抻拉。

    3.缓缓做仆步穿拳。右手穿拳左手仍为掌,掌心对身体再随身法步法臂内旋变立拳顺左仆腿穿出,成左弓箭步,左右拳在身前交叉。左上右下。

    4.左手变掌握住右手腕,双手臂内旋成手心向外,向前上方推出。

    5.尽力抻拉脊椎和双肩。配合呼吸至不能为止。松下来。

    6.回到此4,双拳手心向上抱于身前,弓箭步不变。

7.双拳分后开,左拳向身后平伸到伸直;同时右拳向身前平伸到伸直,头和腰向左转至极点,眼看左拳,头顶上方不可偏斜。尽力抻拉双臂。配合呼吸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8.低头含胸看后脚的脚跟。尽力抻拉,配合呼吸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9.回到4,双拳抱于身前。打开双拳成掌,变弓箭步转身向正前方,分开双臂从身子两侧由下向左右再向上。过头顶后臂外旋成手心向下,曲腕使掌面与地面平行,撤回左脚,按下双掌回到沙地立竿。

    10.再做反面的动作。完全和上面的一样,就是相反的动作而已。

发表于 2006-11-9 12: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叫扯筋拔骨更合适,HOHO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3: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扯有撕破意,抻是完整拉伸意 hehe
发表于 2006-11-9 15: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抻筋拔骨似乎是河北形意的要求,山西形意拳似乎不是太强调这点。河北形意拳架势舒展,讲究筋长力大;而山西形意拳架势紧凑,讲究练气和抖绝劲。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16: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接触过山西的形意。不过孙的拳确实是河北郭云深嫡传下来的。
发表于 2006-11-9 21: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是车毅斋和宋世荣、宋世德三位宗师所传
发表于 2006-11-9 21: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http://www.xingyi-song.com/pic/ldzs/003.jpg">  宋世荣先生,字约斋,号镱泉,京兆宛平人(今北京大兴县),生于1849年,卒于1927年享年七十九岁。宋世荣赋性慷慨,急公好义,有古侠士之风,自幼好学,喜读书,为人多才多艺,对于诸子百家无不涉猎。于读书之余,常习少林拳和家藏《易筋》、《洗髓》二经。年稍长,弃儒就商,十七岁时(1865年)随其父宋永禄经商于山西太谷,开设"永善兴"钟表局。适逢李洛能先生亦在太谷从事保镖之业,宋世荣即拜李洛能为师,从学十年,艺业大成。  
   宋世荣二十四岁时,又结识了燕都刘晓棠先生。刘晓棠先生曾供职于沈阳故宫工部库中,库中藏有武学秘籍《内功四经》。此《内功四经》包括:《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刘晓棠遂将《内功四经》赠送给宋世荣。宋世荣得到《内功四经》之后,反复精研习试、并结合家藏《易筋》、《洗髓》二经,于内功方面专心研究,其后又融会贯通太极、八卦诸拳,独创出了内功精深、发劲(力)独特、别具风格特色的宋氏形意拳。史称宋世荣的武功已超神入化,盘根冲空之境。其高足贾蕴高先生称:"宋世荣先生体貌魁伟,须似戟;目光似闪电,精光四射,声若洪钟。身如介鹤寒松,仙风道骨;精灵抖擞,气凛寒霜。使人望立起肃然有敬畏之意。"今天我们尚有幸能看到宋世荣先太夫子晚年所昭的一张也是唯一的一张传世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一睹其丰神飘洒,器宇轩昂的神采。   
  国术名家孙禄堂先生对宋世荣先生的武功极为推崇。他在所著《拳意述真》一书中,对宋世荣先生超绝的武功做了令人神往的描述。他述说宋世荣的"五行拳及十二形拳,无不各尽其妙,练习十二形中蛇形之时,能尽蛇之性能,回身向左转时,右手能摄往右足跟,及向右转时,左手能摄住左足跟。回身停式,身形宛如蛇盘一团。开步走趟,身形委曲婉转,又如蛇之拨草蜿蜒而行也。练燕形之时,身子挨着地,能在板凳下边一掠而过,出去一丈余远,此式之名即叫燕子抄水。又练狸猫上树,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宋世荣先生格物之功甚深,能各故其性其传神也……与人交手较技,手只在其人身上一划,其人即如箭之速跌出两丈有余……"  
   宋世荣授徒非常严格,授徒虽少,然十余名弟子,个个出色。其最著名的弟子,当首推宋虎臣、宋铁麟、任尔琪、贾蕴高四人。此四人号称宋门四大金刚,乃是宋氏形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能人物,对宋氏形意拳的最后形成、发展、定型、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img src="http://www.xingyi-song.com/pic/ldzs/004.jpg">  宋世德 字辅仁,别号云鹤,直隶大兴县(今北京)人,是宋世荣的胞弟,人称二宋,生于1857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卒于1921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终年65岁.  
  宋世德自幼随父宋永禄经商于太谷,学修钟表手艺,以后与其兄宋世荣先后拜师于"神拳"李能然门下共同学练形(心)意拳,共研"内功"、"洗髓"二经,深研苦练,领悟拳理,意会其形,琢磨其妙,相互切磋,练就一身绝艺.并将内功与心意拳、内家拳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形(心)意拳在体用兼备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成年后,他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爱好清静,在武术上狠下功夫,练功时不让外人观看,技艺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在四十余岁时只身一人云游四方,挟技遍走天下,东至高丽,西至俄罗斯,所到之处,豪杰景从。曾于深山之中修道,七日不食,不知饥馁。晚年定居于太谷普慈寺内修禅,后涅磐于此。  
发表于 2006-11-9 21: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说法称宋世德“云游四方,挟技遍走天下,东至高丽,西至俄罗斯”,到后来不知去向,十分神秘,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发表于 2006-11-11 02: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P>认真阅读学习中……</P>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6: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知道山西车二师傅胜了来挑战的日本剑道高手,被赏军功花翎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6-3 12:34 , Processed in 0.0744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