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一身,包括涤棉的深衣,大带,大带的结,纯棉或绵绸的衬衣。
如果您的身高在165到173之间,那么我几乎马上可以寄出。如果特别,请告知。
这件的袖子不太长,大约相当于回肘不及三寸(为明代生员标准),感觉是比较方便做事的。我没有缝口袋,不过袖子可以大约放点东西^_^
为工业化作准备,所以深衣的颜色取原白或浅黄,缘取黑色。大带按照大家的意见,全缘边。
目前的价格还是较高,但制定标准——生产与销售分离,是汉服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我将根据大家的身高,逐渐制定大小号码——然后就可以大工业生产,并使价格彻底降下来了。
深衣略说
1、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周悦让《倦游庵椠记》谓肤为脚背,我甚同意,但旧注不见皮肤,虽然难解,意思一样~~明制,文官常服去地一寸,武官、平民去地五寸,可为注解。
2、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按朱子家礼,衣用四幅布,布幅宽二尺二,按周尺则约50厘米,明尺则60厘米。则袖展200厘米到240厘米。与江陵马山楚墓的216、250到350相印证。明制有回肘(官员)、回肘不足三寸(生员)、出手七寸(武官)、出手五寸(军人),亦据此。窃以为,今制,200至240厘米皆可,可视布幅决策。
3、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袂圜以应规。袪尺二寸(玉藻)。
衣长,参照玄端,郑氏曰:端者,取其正也。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是广袤等也。丧服亦曰衣二尺二寸。按周尺,二尺二寸当今50厘米,正当常人腰际。想周时深衣,亦取二尺二可也。然至宋明,尺制变大,二尺二当60厘米,若仍旧制,则无处扎腰了~~于是朱子、江永制深衣,上衣取及腰即可。而黄宗羲独辟蹊径,用明制二尺二寸,但收袼,令袼高一尺二寸,然后圆杀渐宽,至肘部而二尺二……美则美矣,然为明代直身裁制。古所谓缝腋浅带(荀子),缝者大也,腋者袼也。观汉时文物,袖皆当腰,至肘间乃圆杀至祛,是谓袂圜以应规也,如是黄氏之说,可以证否。窃谓今制但取50厘米,周制是也。
祛,今亦当依周制,取28厘米。否则,衣袖已小而祛宽依旧,则圆杀不明显~~前贤未明言,今补完^_^
4、裳制: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朱子、黄氏之裳制,皆以六幅布交解为十二幅,形状一致,皆取整幅,三分斜裁,上头占幅宽三分之一,下头占三分之二,缝合后,上头得六寸,下头得十二寸。独江永以裳幅为直裁,衽为裳侧之三角形。根据不过下齐如权衡以应平。然则,从平面裁减上看,朱、黄之裳是弧形,而于立体着装,则仍旧如衡之平!江处异族高压下,不能亲制深衣,只凭想象,悲乎~~按文献,江氏之制,续在十二幅外另加钩边(理解为内片),则裳非十二幅矣。按文物,则江氏之说绝无根据!
窃谓:既然应十二月,十二幅形状怎能不同?当今制作,当以朱、黄为法。但两人有所不同,在于衣衿之理解。
5、曲袷如矩以应方。
黄氏深衣,另用布斜裁成三角,补于衣衿,以形成交领。而朱子制度,但云衣用两幅,盖将开领时裁掉之布补缀即可。于是两氏区别在于:黄衣所补衣衿长,故接裳幅时,衣一幅接裳两幅,而所续之衿亦接两幅,于是下裳分布为前四幅,后四幅,内藏四幅。而朱衣补衿短,故背后接裳四幅,左衿接三幅,右衿接三幅,再以两幅于两侧属连之(窃以为,这就是衽了,详后)。
后世传朱子深衣,曰穿时仍将两衿牵向两侧,于是后面整四幅并两衽,前面见前衿之三幅并两衽——如此立体,倒是颇得前三后四之制,不过穿时不太舒服,交领也不如黄氏方正^_^
6、要缝半下。深衣三袪(玉藻)。
祛宽一尺二寸,周二尺四寸,则腰七尺二寸,下摆丈四尺四寸。不过由于接法不同,黄氏深衣得腰围八乘六寸,得四尺八,朱子深衣不固定,最大为七尺二寸减领口宽度,最小为九幅,五尺四寸。
若依周尺,则裳幅窄头宽14厘米,黄氏腰围得112厘米;依明尺,则裳幅宽20厘米,腰围160厘米。依周尺恰合于常人,故推荐黄宗羲深衣!
7、续衽钩边,衽当旁(玉藻)。
郑注:衽谓裳幅所交裂也。凡衽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衽属衣(玄端之衽)则垂而方之,属裳(深衣之衽)则缝之以合前后,上下相变。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後也。……钩边,若今曲裾也。孔疏谓:一旁则连之相著(衽),一旁则有曲裾掩之(钩边)。窃以为得之。
后世制度,已去掉曲裾(朱子本来有,但不知所云,后即删去),窃以为,衽既然上小下大,当算于裳幅之中,不必与裳幅殊。观朱子制度,恰两幅当旁,窃以为便是衽了。考汉代文物,上衣亦皆四幅,不另补衿——或以宽缘补齐,或以开领之余缀之——如此颇肖朱子。然则衣裳之衽位于正面两侧,若解为正面,便如黄氏深衣……从穿着讲,我更推重黄宗羲深衣^_^
(后世之深衣如此。然细玩注疏,可知钩边所谓曲裾者,为绕襟曲裾——观汉画像石,亦大约可证,只不知十二幅当如何安排~~然曲裾直裾,不过一时好尚,古之襜褕亦有内片遮挡,有人说汉服无合裆裤故用曲裾遮挡,可谓倒果为因!盖既有内片,便不会露肤,是汉人不必非着裤也!)
8、袷二寸(玉藻)。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袷,交领也。疏:缘,读为緆,谓深衣之下纯也。纯边者,谓深衣之旁侧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者,所尊俱在,故衣纯以缋。言具父母,则父母俱在也,大父母则亦然也。若其不具,一在一亡,不必纯以缋也。具父母,衣纯以青者,唯有父母,而无祖父母者,以为吉不具,故节少,而深衣领缘用青纯,降於缋也。若父母无,唯祖父母在,亦当纯以青。注:缋,画文也。
古童子纯以采。
9、长、中,继揜尺。
长衣为素缘深衣。中衣,依注疏,穿于外衣之内,当为布衣。然则朝服亦布衣,则深衣为燕服,亦当布衣。吉服中衣当用采缘,诸侯得绡黼为领,丹朱为缘。长、中皆深衣制,但注疏谓深衣之袂但缘寸半,而长、中之袂再接一尺。窃谓,朝服制同玄端,上衣同深衣,袂外缘而已,难道中衣竟能长出来?说文,揜者覆也,当中、长衣不加缘,而回折一尺——取其不必出手回肘也!
10、完且弗费。
有亦此谓制十有二幅为衣裳共十二幅者。窃谓:应十二月,故裳幅当同形。而完且弗费为对照玄端而言,欲明此,先明玄端制度。
玄端之衣用四幅同深衣,然而为遮腰际,须加带下一尺,为掩裳际,再加衽二尺五寸,如此较深衣为费。下裳,玄端用七幅,深衣制十有二幅,却是六幅布交解而成,亦为弗费!
11、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
疏:朝玄端,夕深衣者,谓大夫、士早朝在私朝,服玄端,夕服深衣,在私朝及家也。此为文。
士冠礼,兄弟毕袗玄。周悦让以为深衣。子曰:缁衣羔裘(论语),或即绡衣(玉藻: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通宵衣,见士昏礼,为妇人常服,其时妇人皆深衣制。
左传:袀服振振。谓一色之衣,为军服,或即袀玄。袀玄,至秦朝、汉初,为朝祭之服。
至朱子,深衣升为家祭、节庆、冠昏、州县释奠礼服。
12、周制,唯祭服用帛,则深衣当用布,故朱子以白细布为之。然则深衣未明言用色,观诸书可知,亦多用色。后儒从缁带定之?但多有用各色深衣者。
13、大带(缁带):士练带,率下辟(玉藻)。
后儒以士自居,故从士制度。带两寸,随衣色。缘边宽半寸,随缘色,或用纯黑,或纯用金……有依制只缘绅的,有亦缘两耳的,有腰间亦缘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7 12:20:3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 轩辕箫歌 于2015-8-17 18:40: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