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4>
<P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color=#000000 size=3></FONT></P></FONT>
<P><FONT color=#005511>回青冢吟
</FONT>
<p>
<P><FONT color=#005511>王爷
<p></FONT>
<p>
<P><FONT color=#005511>紫陌天堂</FONT><FONT color=#005511>
尽在一念间
郎心如铁翩然去
怎遗相思无数
夜夜梦萦魂牵
片片鸿雁难寄
灯火阑珊之处
过客犹自不离</FONT>
<p>
<p><FONT color=#005511>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 </FONT>
<P><FONT color=#005511> 塑像底座上是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和亲”二字。当年打不过匈奴,就从女性群落中选取最美丽的女子作为珍品(美色无价)去进贡,且美其名曰“和亲” ,以此等法子来缓和矛盾,救国安邦,邦能安否? </FONT>
<P><FONT color=#005511> 王昭君生于长江边上秭归县的香溪旁,元帝时被选入后宫,公元前33年外嫁塞北,“沙碛微惊数骑尘”,“红妆千里为和亲”,南北颠簸,身行万里,此行的最后使命是为了消弭战乱,平消纷争。这穿着华贵艳丽的一行人除了显得单薄之外,从大局俯视,总体上与长途远征的军人颇有内在的相似之处。难怪,青冢前有几块碑记,有一位将领在所立碑上镌写了与众不同的词句,说是“儒夫愧色 ”云云:“战骨填沙草不春,封侯命将漫纷纭”,一介秀色夺人的蛾眉的功绩远远地胜过了出没于战云征尘里的千军万马,两相比照,真正的军人来到青冢面前,怎能不问心有愧呢?漠风拂去了风尘,王昭君早已化成一面反照历史的明镜,在明镜面前,无所遁形的何止是贪财被杀的毛延寿和贪色而懊悔的汉元帝呢?每一个有血性的男子汉都应当在这里反躬自问,问问自己是不是贪生怕死的、连这个小女子也不如的懦弱之徒。 </FONT>
<P><FONT color=#005511> 青冢在早年间孤单单的很冷寂,现在不同了,游人如织,音乐聒耳。围墙外一茶摊老板有些岁数,他说半个世纪前的战争年代,士兵见空旷的草原上就这“ 青冢”是个小山样的制高点,便把大炮架在了青冢的顶垴上……大炮架于高处,无疑提高了射程也瞄准了目标,如果这炮口对准的是入侵的日本人就好了(昭君芳魂有知,九泉之下也定会感到欣慰)。可惜这茶摊老板支吾不清当时是谁和谁在打仗。 </FONT>
<P><FONT color=#005511> 中华民族众多的美女里,能进入艺术殿堂的就那么几位,而王昭君,其灵魂似乎切入了这殿堂里的诸多领地:戏曲演之,剧本甚多,久演不衰;画家绘之,塞风与红妆别成境界;音乐奏之,莫说《昭君怨》、《王昭君》之类的琵琶曲了,连本来姓“胡”的琵琶也成了中国的乐器;至于围绕这个女子的诗词、文章和故事,历史上有谁敢与之比肩呢?“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弄来弄去,竟让后人闹不清这王昭君之外嫁,是幸也还是不幸? </FONT>
<P><FONT color=#005511> 呼和浩特市倘无这一座千秋青冢,整个塞北的原野上,不知会失却多少动人的春色呢!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9 0:05:3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