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449|回复: 72

[詩文丹青之道] [璀璨的华夏文明]水墨画---- 台北故宮典藏(200幅中國國寶)--(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3 13: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5><B>水墨画---- 台北故宮典藏(200幅中國國寶)</B></FONT></P><P>                                                                                                                                                                                                 <FONT color=#000000>                注:本文出处:</FONT><a href="http://bbs.chahua.org)/"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插画中国论坛(http://bbs.chahua.org)</FONT></A></P><P>好东西要共享~~</P><P>                                                                                                 <FONT color=#0e473c size=4>                                                                 1~2页为山水, 第3页44楼起为人物</FONT></P><P><FONT color=#ffa500><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 color=#663d00>“蔣介石當年逃亡時, 據說能帶的就運走,
書畫類是最容易攜帶的, 想來也是歷史宿命,
幸好都還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看來保管得很好.

不論現在是誰拿著, 中國國寶乃兩岸中國人共同祖先的遺產.
將它放在 "插畫中國" 網站,
希望能夠讓較多中國人體認自己先人的創作能力.”


這些圖長寬不成比例, 若要縮小就看不到東西, 只好取圖中一小部分了.
將屏幕調到1920x1600, 仍然擺不進來. 書畫作者之說明與解釋乃直接採用台北故宮的官方講法.</FONT>
——————————————————————————————————————————</P><P><FONT color=#000000>宮廷書畫
人文薈萃
宋朝的開創者太祖與太宗在十餘年間漸次平定後蜀(965)、南唐(975)、吳越(978)、北漢(979)諸國後,為更迭迅速、紛紛擾擾的五代十國劃下句點,重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投降的君王們奉命前往北宋的首都汴京。隨同前往的人員也包括這些地方的藝術家。像是來自後周長於字學與界畫的郭忠恕,來自後蜀的道釋畫家高文進、石恪、花鳥畫家黃筌、黃居寀,來自南唐的道釋畫家厲昭慶、長於畫龍水的董羽等人,就連原本被俘虜的後晉道釋人物畫家王靄,也在宋初被遼國釋回。

除了吸引藝術家前來以外,各地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也透過獻納及購買、徵集的方式,大量流入宮廷中,不僅包括稍早五代時期,如南唐周文矩的〈南莊圖〉、王齊翰的〈十六羅漢〉、徐熙的花果畫等作品,還有更早期的書畫藝術珍寶,如:漢朝張芝的草書、唐代韓幹的馬圖等。

眾多藝術人才與精品,由於帝國的一統得以廣泛交流,在北宋時期開展出藝術史上燦爛的新頁。</FONT></P><P><FONT color=#000000>——————————————————————————————————————————</FONT></P><P>五代梁 荊浩
絹本 水墨畫 軸 185.8x106.8 cm                                 

匡廬圖

                                 五代的隱逸畫家荊浩是水墨山水畫演變的關鍵人物,他將唐代吳道子的筆描與項容的潑墨技法結合,擴展筆墨描寫山水的能力。荊浩的畫風後來由關仝、李成和范寬繼承,演變成永恆不朽的巨碑式山水。〈匡廬圖〉是一幅仿古作品,保留五代山水的特徵,但是結合了北宋宮廷畫院的風格,再現與隱逸主題相關的山水形象.

                                                荊浩,河南沁水人,唐末至後梁畫家,生卒年不詳。因戰亂隱居於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谷子。擅畫山水,精於寫生,開創以描繪高山峻嶺為特色的北方山水畫派。曾撰《筆法記》一書,論山水畫的構思、構圖和筆墨技法,為第一部山水畫論著作。

                                                本幅畫與范寬〈谿山行旅圖〉不同,近、中、遠三景並未全部放在畫幅的中軸線上,而是將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畫面右下角,中間以廣袤的水域隔開,與左上方體積龐大的遠景主山相對。畫家採用「平遠」和對角線的構圖設計,與宋人〈岷山晴雪〉十分類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畫的影響,這暗示〈匡廬圖〉的成畫年代應晚於十一世紀。

                                                主峰由垂直片狀的山體結組而成,山石的輪廓用尖銳轉折的筆法勾勒,邊緣整齊,彷彿刀切割過,渲染則是在巖面內側施濃墨,靠近輪廓的外側留白。這一類山巖的造型、筆描與南京栖霞山出土的十世紀浮雕,或是傳世貫休〈十八羅漢圖〉上的山石相近,帶有平面、程式化的風格,因此顯現出濃厚的仿古意味。

                                                描繪山石的皴法是從范寬變化而來,畫家以密如雨點的皴紋,刻劃岩石粗礪堅硬的質理。然而,除了點、擢的中鋒用筆外,還可見到側鋒斜砍的筆法。這種「小斧劈」皴的使用,在李唐《萬壑松風圖》可以見到典型的例子,顯示〈匡廬圖〉與北宋末宮廷畫院的風格密切相關。

                                                前景幾株松樹佇立於煙霧中,松幹的質理和尖細的松針描繪十分細膩寫實,可見畫家觀察自然入微,並且具備高超的寫生技巧。據荊浩《筆法記》記載,他隱居於太行山洪谷,嘗見古松「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寫生,得數萬本。〈匡廬圖〉這位畫家的畫藝真可謂得到荊浩的神髓。

                                 本幅畫「匡廬」的標題,乃是根據元人柯九思在畫上所題「寫出廬山五老峰」而來,畫中描繪崇山峻嶺、群峰環抱之勢,疊嶂聳入雲霄,瀑布直瀉、飛流直下三千尺,正符合騷人墨客心中完美的廬山形象。廬山,它也是隱士喜愛結廬之地,畫中可見山間屋舍內,擺設有書法屏風,有童僕攜琴而入,點出高士隱居的主題,這應當是後人認為本圖作者為荊浩的原因之一。</P><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P>局部</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P>秋山晚翠

五代梁 關仝
絹本 設色畫 軸 140.5x57.3 cm     

〈秋山晚翠〉傳為關仝所作,代表五代陝西的地方風格。此作注重營造氣勢,除遠峰巍峨聳立外,由中景斜出至前景水際的山脊,也帶有無比的魄力。這種表現方式在宋初甚受歡迎,與李成、范寬風格同為當時的三大畫派。

關仝(約活動於十世紀),長安人,五代後梁畫家,生卒年不可考。畫山水師荊浩,刻意力學,寢食俱廢,遂有出藍之譽,與宋初李成、范寬並列三大家。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山峰峭拔,石體堅凝,雜木豐茂,人稱「關家山水」。

秋山晚翠〉的遠山各自高聳矗立,《畫品》描述關仝的作品「大石叢立,矻然萬仞」,應是指這種作風。

無論是描繪陡峭的山壁,或者臨水岩石的數個塊面,畫中直率而粗放的線條都傳達出山石雄偉的氣勢,而這正是歷來畫史認為關仝最擅長的部分。

畫史中記載關仝不善描繪人物,多為他人代筆。〈秋山晚翠〉即未見人物,不過作者並非意在表現一處人煙絕跡之地,而是由近景至遠景,安排了山路、小橋、瀑布、水流,最後讓觀者的視線休憩於隱匿於右上的廟塔中。</P>
<P> </P>
<P></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P>關山行旅

五代梁 關仝
絹本 淺設色畫 軸 144.4x56.8 cm     

關仝來自長安,代表中原古老的繪畫傳統。他師承荊浩,有出藍之譽,因此成為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關仝的畫蹟,在宋初為四方爭相購求,流傳很廣,宮廷畫院中也有許多畫家學習他的風格。〈關山行旅〉這幅畫不僅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反映「關家山水」的面貌,並且可以看出對郭熙集大成畫風的影響,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關仝,長安人,五代後梁畫家,生卒年不可考。畫山水師荊浩,刻意力學,寢食俱廢,遂有出藍之譽,與宋初李成、范寬並列三大家。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山峰峭拔,石體堅凝,雜木豐茂,人稱「關家山水」。

特徵說明
畫中央一道Z字形河谷將畫面分成兩半,右半側山峰壁立,自平地陡起,表現出山的「高遠」;左下方山徑逶迻,通往河岸旁的村屋、野店,為「平遠」的景致。這種巧妙的構圖設計,正如《聖朝名畫評》論關仝山水:「上突巍峯,下瞰窮谷,卓爾峭抜者,同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涌出,而又峯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逺,磴道邈絶,橋彴村堡,杳漠皆備」。

畫中的山石有不同的造型:有一類尖錐形山,是唐代以來常見的造型,然而另有一種山形,呈不規則圓弧狀,據劉道醇的形容為「其竦擢之狀,突如涌出」,屬於關陜地區山川的特色。在郭熙〈早春圖〉,也可以見到此種圓厚、狀似雲頭的山石造型,顯示郭熙在創作時,關仝的畫風也成為他參考的依據。

山石依三個步驟畫成:(1)先勾畫輪廓和脊線,分出山石的塊面;(2)皴紋理,描繪岩石受風化的質理;(3)淡墨渲染,加強山石渾圓的立體感。這三道程序是分開的,皴染並未結合,因此這幅畫創作的年代應該早於郭熙〈早春圖〉(1072)。

畫中的林木皆有枝無葉,描繪的是木葉脫盡、寒林蕭瑟的景況。關仝畫樹幹用雙鉤,枝椏則放筆直寫,他的用筆多為側峰、筆法勁利,帶有簡率豪放的個人特徵。米芾認為關仝:「石木出於畢宏,有枝無幹」;《宣和畫譜》也形容他「脱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

騎驢的旅人與其隨從,沿著山徑行往村落,帶出整幅畫「行旅」的主題。隨著視線導引,來到近景的茅屋野店,可見到客旅正在飲茶休憩,茶棚後有豬圈,外有雞犬游蕩,充滿村野生活的氣息。《宣和畫譜》記載關仝「喜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就是這般的景象!
</P>
<P> </P>
<P></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P>江行初雪圖

南唐 趙幹
絹本 設色畫 卷 25.9x376.5 cm     

〈江行初雪圖〉,卷首有南唐後主李煜以「金錯刀」書:「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說明此畫的主題和作者。本幅描繪初冬江南水景,旅人策蹇,漁夫打漁謀生的生活細節,具有鮮明的江南區域畫風,在性質上則屬於風俗畫。這一件重要的南唐遺珍,流傳有緒,在北宋初屬私人收藏,後入內府,為《宣和畫譜》著錄。

趙幹,江蘇江寧人,事南唐後主李煜,為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林木,長於佈景。所畫皆江南風景,多作樓觀、舟船、水村、漁市,深得浩渺之意。筆法勁利,景物寫實生動,《宣和畫譜》評其畫曰:「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問舟浦漵間也」。

〈江行初雪圖〉是目前傳世可靠作品中最早的手卷。畫家採用近觀的視點描繪物象,將不同景物依水平方向,安排在近、中、遠三段景,並且巧妙運用疏密對比,讓三段景如音階般起伏升降,產生韻律感。此外,也利用「空間小單元」的設計,以斜向伸張的樹幹、呈圓弧狀的竹籬,框架出人物活動的場景。行旅的主題,捕漁的場景,依序在畫面出現,構成一首完美的樂章。

展開畫卷,旅人策蹇是最先出現的景象,寒雪紛飛,人和驢的表情各具苦寒難行之色。緊接著登場的,是漁夫在蕭瑟寒凍的江面上,張網補魚的艱辛場景,無論是漁人活動或是漁船、網罟等各類漁具,皆刻劃入微,相當具有感染力。《宣和畫譜》曾經如此評論〈江行初雪圖〉:「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問舟浦漵間也」。

從本幅畫可以窺見趙幹優異的繪畫技巧,他以尖細、勁利的筆法來畫人物、蘆葦和水紋,成功刻劃出人物的情態、衣服的質感、受風吹拂的蘆竹和流動的水波。而畫樹石、小橋的筆法,則較為老辣蒼健,搭配皴擦渲染,樹幹渾圓的立體感和微妙的光影變化清楚可見,此處與董源〈寒林重汀〉的描繪十分類似,顯示兩件作品具有共同的江南區域畫風。

本幅的設色亦有獨到之處。趙幹使用「彈粉」技法,表現雪花在天際和江面上飄揚的效果。人物的臉和手腳用淡赭敷染,表示膚色;女子的唇用朱砂點畫,相當醒目。另外,土坡先以水墨側筆皴擦,再於上面和側面敷染青綠,則非常接近敦煌一七二窟壁畫的風格,反映十世紀南唐宮廷畫院內,仍舊保留唐代青綠的傳統。</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3 14:15:5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P>八達春遊圖

五代梁 趙喦
絹本 設色畫 軸 161.9x102 cm     

此圖步武唐風、工緻細膩,為宮廷精緻華麗風格的巨幅佳作。梁太祖的駙馬趙喦,以收藏品鑑古畫聞名,又擅長人馬畫,將此作歸其名下,可能因此畫是根據趙喦原作仿製。由此亦可看出樹下人物題材,自唐代經過五代,再進入北宋宮廷的綿長傳承歷史。

趙喦(活動於十世紀前半),陳州(河南)人,為五代梁太祖的駙馬,也是當時有名的畫家與收藏家。曾於唐末重金收購名畫五千餘幅,並禮遇畫家胡翼、王殷,與其一同鑑定畫作優劣。趙喦善畫人馬,俊挺有氣格,但流傳至後世的畫作甚少。

畫面中八位騎馬的達官貴人,身著紅、紫、綠三色衣物,符合唐代流傳下來的衣冠制度。而梁代仍依循唐制。由於梁太祖正好有八個兒子,因此身為駙馬的趙喦可能描繪的就是這八位皇子在宮苑中的活動。

畫中欄杆形制特別,底部以斗拱撐起,而且束腰、盆唇、尋杖、雲拱、柱頭等部分都包覆著金質細膩裝飾,淡藍色的大小華板上則另有複雜的白色紋樣,在在顯示著宮廷器用精緻華麗的特質。

唐代壁畫裡常可見到人物與樹木,或是花鳥奇石搭配的長條形作品。〈八達春遊圖〉後半布置翠綠大樹,前半為人物騎馬的畫面,基本上承襲唐代的這種作風。但表現合理的連續地平面、朝橫向發展的畫面,以及豪華的欄杆,則是唐代以後的新發展。
</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P>龍宿郊民圖

南唐 董源
絹本 設色畫 軸 156x160 cm     

五代時期,山水畫分成南北兩大流派,董源為江南畫派的開山祖。然而根據文獻記載,董源的畫風有兩種: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龍宿郊民圖〉是一幅具風俗畫性質的山水作品,描繪典型的江南秀麗景緻,其設色鮮麗,並綜合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足可視為兼融王維和李思訓之長的代表。

董源,字叔達,鍾陵人,事南唐為北苑副使,生卒年不詳。擅畫山水,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兼工畫龍水、牛、虎、人物。山水多寫江南真山,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後人視為江南畫派之祖,與弟子巨然並稱「董巨」。

畫家在這件幅闊,近於正方形的立軸上,採用「平遠」的構圖:從畫面右下的近景開始,將土坡由下向上層層疊架,與中景的峰巒連成一脈。而山的兩側,右為山坳谷地,有小徑通往後方;左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兩邊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畫面上方的遠景,全幅展現江南一帶平遠曠闊的景觀。

五代時,青綠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發展的影響,有逐漸衰微的現象。董源是少數延續這類傳統的畫家,如《宣和畫譜》記載:「當時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訓者亦少也」,因此董源「特以此得名於時」。〈龍宿郊民圖〉為一幅設色作品,墨成之後,先以赭石打底,山腳、石腳所見淺絳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綠罩染,通幅色彩鮮豔、景色富麗。

在石青、石綠和赭石等礦物顏料下,可清楚見到水墨的痕跡。畫家以「長披麻」皴描繪土山疏鬆的質理,畫樹幹和枝葉則用濃墨勾勒、點染,增加蒼茫渾厚的氣息。豐富的筆觸變化,混合著古雅的設色,這一類風格,對徽宗畫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顯的影響。

本幅所繪的山川風貌,不作重巒絶壁、嶄絶峥嶸之勢,而是渾圓秀潤的優美景緻。山頂多礬頭,點綴濃密的苔點;林木鬱蒼、勁挺,富有生意,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風格。此外,峰頂留白,祇以石綠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顏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逺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

《圖繪寶鑑》記載董源畫:「人物多用青紅衣,人面亦用粉素」,在這幅作品可得到印證。河岸旁,有兩船相連,數十人連臂作歌舞狀,船頭、岸上數人擊鼓;山麓間有人家張燈於樹,山舍村屋前見十餘人來往,相互作揖,顯示一派昇平歡樂、節慶娛慶的氣氛。人物的活動,與本幅畫題「龍宿郊民」(「籠袖驕民」的諧音)代表承平天子腳下的人民相符合。

</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P>雪霽江行圖</P>
<P>宋 郭忠恕
絹本 水墨畫 軸 74.1x69.2 cm     

長於界畫的河南籍畫家郭忠恕,以純以墨線描繪兩艘冒雪前行、滿載貨物的船隻。畫中不但表現了對船體正確結構的興趣,也呈現出船伕們多樣的活動情態,可藉此圖想見五代宋初北方界畫達到的藝術水平。

郭忠恕(?-977)字恕先,洛陽(河南)人。為人耿直,因議論朝政而在後周、宋朝均遭受流貶。擅畫山水,師承巨然,尤精界畫,不但尺度精確,並兼具美感。他亦通文字學,善篆、隸,為五代宋初時期的畫家、文字學家。

桅杆上緊繫的繩索,各有一條超越船體向右下延伸,參考藏於納爾遜美術館由後代摹製的〈雪霽江行圖〉,可知此作僅存左半部,原圖繩索應延伸到前景坡岸上,由縴伕拖曳,拉船前行,右上方另有山景點綴。

《聖朝名畫評》提到郭忠恕是以木匠使用的建築結構計算方式描繪宮室屋宇題材。此圖雖以船體為主,但對桅桿、卡榫、繩索綑綁等部位皆有清楚的交代,可以看出對精確表現物件構成的特別取向。

《宣和畫譜》中批評徽宗朝的畫家作界畫多用直尺、筆跡繁雜、缺乏像郭忠恕等早期畫家呈現出的壯麗閒雅之感。此圖中艙壁上的開光雕飾,雖朝船尾漸次縮小,表現出遠近感,但並非全以規矩繩墨畫出,而是徒手繪製,符合畫史中對郭忠恕的描述。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3 14:55:35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P>山鷓棘雀圖

宋 黃居寀
絹本 設色畫 軸 97x53.6 cm     



黃居寀與父親黃筌皆為五代後蜀(四川)的大畫家,以活靈活現的精緻花鳥畫名噪一時。降宋之後,也成為宋初宮廷花鳥畫的主流。《宣和畫譜》便讚嘆其作筆筆皆有來歷,並長於吸收前代畫家各類長處。〈山鷓棘雀圖〉即為傳承唐代以來花鳥畫中軸構圖等傳統的代表畫作。

黃居寀(933-993後),字伯鸞,四川成都人,與父親黃筌同仕後蜀,善畫花竹禽鳥。黃氏父子的畫法,是淡墨勾畫物像輪廓,然後填入色彩,給人富麗工巧的感覺。入宋以後,仍居畫院主導地位,太宗並委託他搜訪名作,鑒定品目。

《聖朝名畫評》曾記錄黃氏父子一同為宮殿繪製禽鳥花卉壁畫,由於十分逼真,當獵鷹被帶入宮殿中時,竟不斷攻擊壁畫中的禽鳥,其畫藝也因此受到稱賞。〈山鷓棘雀圖〉中工筆設色的禽鳥,即展現其深厚的寫實功力。

《宣和畫譜》中提到黃居寀繪製的怪石山景,比他父親還要精彩。〈山鷓棘雀圖〉的岩塊雖不甚奇怪,但與禽鳥樹木和諧構成華麗穩重的畫面。為表現岩塊的陰暗面,採用焦墨逆鋒乾擦,不過尚未形成規則的皴法,透露出成畫年代較早的訊息。透過岩塊的節組方式,還可略推其山石作品的可能表現方式。

麻雀像是表演般地將雙翅漂亮地展開。黃居寀父親黃筌的〈寫生珍禽〉中也有相同姿勢的禽鳥,可看出父子一脈相承的家傳描繪方式。

石後平坡的三道荊棘,是用深赭以沒骨的方式繪製的。崔白的〈雙喜圖〉上也可見到這種畫法,但〈山鷓棘雀圖〉的用筆與造型更加古樸單純,展現了五代末、北宋初的繪畫表現方式。</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層巖叢樹

以下為 「翰林圖畫院」 作品


圖畫院
北宋初期由宮廷主導的繪畫活動十分興盛。太祖時,已設置臨時性的畫院;太宗則於984年正式建立「翰林圖畫院」,吸收西蜀、南唐等地優秀的宮廷畫家,並訪求民間畫藝精湛的畫師。這些畫家匯集于北宋皇家的畫院,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流派的藝術家相互交流、學習。其中,曾任職西蜀畫院的黃筌、黃居寀父子發展了唐代古典的花鳥畫傳統,並使其畫派成為北宋院體花鳥畫的標準。山水畫家的地域色彩亦十分鮮明,延續五代荊、關華北畫風的李成、范寬及燕文貴,成為多數院畫家遵循的典範;而代表江南畫派的巨然,曾受邀在北宋翰林學士院的殿堂繪製〈煙嵐曉景〉壁畫。人物畫主要延續唐代吳道子遺風,表現力雖不如前,但因應大規模道觀、寺院壁畫繪製的需求,仍然保持蓬勃興盛。

宮廷畫院崇尚工筆、精巧的畫風,到了北宋中期的神宗、哲宗兩朝逐漸有所轉變,重視筆墨韻味的崔白派花鳥得到皇室認可,而代表李成派山水的郭熙也以集大成的姿態,運用變化的筆墨技巧和大氣氤氳法,詮釋帝國山水的形象。大體來看,北宋前半期,大多數的繪畫作品受到官方贊助的影響,多半繪製於大型的壁面或是屏風上,繪畫的形制和陳設方式決定了這時期繪畫巨碑式的風格。然而,某些不同形制的繪畫也在宮廷被製作,例如,太宗曾經命畫臣面進紈扇,燕文貴的小幅作品極受皇帝的青睞。這說明了小型、易移動、與觀眾關係更親密的繪畫形式已經出現,預示著十一世紀末繪畫即將產生的新變革。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P>層巖叢樹

五代南唐 巨然
絹本 水墨畫 軸 144.1x55.4 cm     

本幅傳為五代南唐畫僧巨然所作。975年,南唐後主李煜降宋,巨然隨之由鍾陵到開封,將江南山水風格帶入北宋宮廷。這幅畫雖然畫層疊的峰嶺,卻無意表現高聳雄峻之感,而呈現江南畫風一片煙嵐氣象的特色。

巨然,五代南唐畫僧,江寧人。工畫山水,師承董源,擅畫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與董源並稱「董巨」,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南唐後主降宋,巨然隨至汴京,曾為學士院的壁面繪《煙嵐曉景》壁畫,當時稱為一絕。

三座山巒向上堆疊,山與樹的大小比例不似〈溪山行旅圖〉與〈早春圖〉懸殊,右側有小徑沿著山腳迤邐而去,顯得平易可親,呈現出平淡、天真的風情。

前景墨色清淡,山石若有似無,彷彿籠罩在一層薄霧中。相傳巨然曾於學士院作煙嵐曉景壁畫,從這幅畫可以想像當時宮廷中壁畫的一種類型。

山頂的石塊稱為「礬頭」,用以表現山石堅實的質地,米芾《畫史》說︰「巨然少年時多作礬頭。」黃公望《寫山水訣》說︰「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是江南畫派的特色之一。

山體上渾圓條暢的線條稱為「披麻皴」,最適於表現江南鬆軟的山石。飽含水分的筆觸,營造出光影通透、水氣氤氳的氣氛,正如米芾《畫史》所說︰「巨然明潤郁蔥,最有爽氣」。

《宣和畫譜》形容巨然的畫︰「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真若山間景趣也。」這幅畫中,由前景經過中景的叢林到遠處,細路小徑蜿蜒深入,造成可行可遊的幻覺。
</P>
<P>

</P>
<P>局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3 14:38:3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P>蕭翼賺蘭亭圖

五代南唐 巨然
絹本 淺設色畫 軸 144.1x59.6 cm     

巨然是南唐著名的畫僧,師承董源,北宋初年隨李後主北降至汴京,居開寶寺,曾應邀為宮廷繪製巨幅壁畫。巨然此件〈蕭翼賺蘭亭圖〉立軸,保有江南畫清潤、秀逸的特徵,但亦見華北巨嶂山水的因子,顯示入宋之後,北方的自然景觀和繪畫傳統給予巨然新的影響。此幅作品可以讓我們觀察到北宋宮廷畫院內繪畫交流的具體情況。

巨然,五代南唐畫僧,江寧人。工畫山水,師承董源,擅畫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與董源並稱「董巨」,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南唐後主降宋,巨然隨至汴京,曾為學士院的壁面繪〈煙嵐曉景〉壁畫,當時稱為一絕。

本幅的構圖,強調深遠和高遠的設計:畫面右下方為前景,前景至中景一段由Z字形河谷切割,河曲延伸至畫面中央的一座寺院,造成空間深入的效果;自中景而上,層巒疊嶂,山勢垂直高聳,呈V字形布列,造成高遠的氣勢。

前景呈三角狀的圓形坡石,以粗疏的披麻皴描繪土山鬆軟的質理,延續五代董源的古老畫法,可以對照董源的〈寒林重汀圖〉(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收藏)。

遠景峭拔的山峰成拳首狀,與考古發現的十世紀遼代山水掛軸〈深山棋會圖〉(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山形類似。一般認為這可能是巨然到京師之後,受到荊、關華北畫風的影響。這也印證劉道醇形容巨然畫「古峰峭拔,宛立風骨」的風格。

米芾形容巨然:「少年多作礬頭」;劉道醇也提到巨然的山水:「於林麓間多為卵石,松柏草木,交相掩映,旁分小徑,遠至幽墅,於野逸之景甚備。」都可以來形容這幅畫的特徵。巨然是僧人,畫中所呈現的是幽墅、野逸之景,無塵世繁鬧之感。
</P>


<P></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3 14:42:5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谿山行旅圖

宋 范寬
絹本 淺設色畫 軸 155.3x74.4 cm     

范寬是活動於仁宗時期的平民畫家,與關仝、李成並稱,開創北宋山水畫三大流派。史書記載,他的山水畫,在汴京與洛陽十分出名,並有許多追隨者。他的畫風對於北宋後期的宮廷畫家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有范寬簽款的〈谿山行旅圖〉,是現存可靠並最具代表性的傑作。

范寬,目前僅知卒於西元1023年以後。字中立,一名中正,華原(陝西耀縣)人。因性情寬緩得名。長於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後觀察自然,自成一家,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主流。

利用一道道抖動的濃重輪廓線,表現層層向後深入的空間,並讓大山體產生渾厚的體積感,而不只是片單薄的峭壁,與《圖畫見聞志》形容范寬山水「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相合。

瀑布細若絃絲,由山巔傾瀉而下。左右兩側染以深墨,此處微有墨色變化,像是陰暗中不易辨明形象的山壁,米芾以「深暗如暮夜晦明」形容這種效果。

用顫動濃重的輪廓線,表現山體堅硬的表面,用紛如雨下,綿綿密密的「雨點皴」形容山體的峻厚。墨色由淺而深,由蒼潤而枯勁,層層點染,使山體產生渾厚的體積感。所謂「峰巒渾厚,勢壯雄強」(圖畫見聞誌)是范寬的主要特色。

《圖繪寶鑑》描述范寬「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谿山行旅〉主山上滿布的叢林,前景龐大的岩石,成為范寬畫的標幟。

樹木虯曲,節瘤突出,生長在堅硬的岩石上,如《聖朝名畫評》所形容︰「真石老樹挺生筆下」這些都是透過蒼勁的筆力如雕刻般刻畫出來的。

此處描繪戴斗笠挑擔之人,自山後走出;與前景的騾隊、溪上的危橋一樣,就比例上微不足道,但卻讓山水不只帶有純然的蠻荒感,而更涵攝萬物的大氣象。

葉片仍殘存綠色與紅色的痕跡,〈谿山行旅圖〉不單是墨色,而是一幅淺設色的作品。

危橋前後多段流水的表現,不但細膩而且也表現出向後蔓延的空間感,顯示范寬造景的高超設計能力。

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范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4: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P>谿山行旅圖

宋 范寬
絹本 淺設色畫 軸 155.3x74.4 cm     

范寬是活動於仁宗時期的平民畫家,與關仝、李成並稱,開創北宋山水畫三大流派。史書記載,他的山水畫,在汴京與洛陽十分出名,並有許多追隨者。他的畫風對於北宋後期的宮廷畫家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有范寬簽款的〈谿山行旅圖〉,是現存可靠並最具代表性的傑作。

范寬,目前僅知卒於西元1023年以後。字中立,一名中正,華原(陝西耀縣)人。因性情寬緩得名。長於山水,初學李成、荊浩,後觀察自然,自成一家,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主流。

利用一道道抖動的濃重輪廓線,表現層層向後深入的空間,並讓大山體產生渾厚的體積感,而不只是片單薄的峭壁,與《圖畫見聞志》形容范寬山水「峰巒渾厚,勢壯雄強」相合。

瀑布細若絃絲,由山巔傾瀉而下。左右兩側染以深墨,此處微有墨色變化,像是陰暗中不易辨明形象的山壁,米芾以「深暗如暮夜晦明」形容這種效果。

用顫動濃重的輪廓線,表現山體堅硬的表面,用紛如雨下,綿綿密密的「雨點皴」形容山體的峻厚。墨色由淺而深,由蒼潤而枯勁,層層點染,使山體產生渾厚的體積感。所謂「峰巒渾厚,勢壯雄強」(圖畫見聞誌)是范寬的主要特色。

《圖繪寶鑑》描述范寬「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谿山行旅〉主山上滿布的叢林,前景龐大的岩石,成為范寬畫的標幟。

樹木虯曲,節瘤突出,生長在堅硬的岩石上,如《聖朝名畫評》所形容︰「真石老樹挺生筆下」這些都是透過蒼勁的筆力如雕刻般刻畫出來的。

此處描繪戴斗笠挑擔之人,自山後走出;與前景的騾隊、溪上的危橋一樣,就比例上微不足道,但卻讓山水不只帶有純然的蠻荒感,而更涵攝萬物的大氣象。

葉片仍殘存綠色與紅色的痕跡,〈谿山行旅圖〉不單是墨色,而是一幅淺設色的作品。

危橋前後多段流水的表現,不但細膩而且也表現出向後蔓延的空間感,顯示范寬造景的高超設計能力。

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范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P>


<P></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3 15:03:25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5: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P>溪山樓觀

宋 燕文貴
絹本 水墨畫 軸 103.9x47.4 cm     

燕文貴原籍江南,太宗時駕舟至汴京,畫藝為皇帝所欣賞,遂進入翰林圖畫院。在宮廷畫院中,燕文貴所創立的「燕家景致」與范寬的巨嶂山水並列,是繼關同、李成之後,北方山水畫派的兩大主流。〈溪山樓觀〉全幅由豐富的山川、屋木、峽灣、砂洲、行旅者各種細節所構成,布景巧妙、描繪精緻,忠實呈現了「燕家景致」的特色。

燕文貴(約967-1044),浙江吳興人。原本是軍中僕役,於太宗朝駕舟至京師,受高益舉薦,進入翰林圖畫院,參與相國寺與玉清昭應宮壁畫製作,真宗時升任圖畫院祇候。擅畫山水、屋木、舟車等題材,人稱「燕家景致」。

〈溪山樓觀圖〉這件立軸作品,代表北宋初全景式山水的典型。在近景的部分描繪長峽汀洲、水榭亭台的江南風光,中景至遠景則表現北方山水千巖萬壑的宏偉景觀。此幅畫製造空間深入的設計,是在兩山之間安排溪谷,讓瀑布自河床急洩流出;或是在山的側面設置棧道,沿著山腰斜向深入。這種將各色景物安排在畫面中,使之變化多巧是「燕家景致」的特色。

畫面中的山峰,造型與燕文貴〈江山樓觀〉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主山相似,皆由正面性的山塊垂直往上或往兩側重疊累加;畫家同樣使用頓挫、扭動的用筆來勾勒山石輪廓線,再以短皴配合墨染來描繪粗礪的岩石質理。但是本畫中,偶而可見到一些含糊不清的墨線,失去描寫物象結構的功能,這是此畫可能為摹本的重要線索之一。

畫面中使用成簇的胡椒點,淡染樹叢的方式,以及借用縑素本色,施濃墨於兩旁加以襯染瀑布的作法,都是北宋早期山水畫的特徵。但是仔細觀察,卻發現瀑布源頭與山棧接合之處,交代的不清楚,這是畫家在摹仿原作的時候,未能掌握物象的結構特徵,導致失真的狀況。

文獻記載,燕文貴也擅長界畫。本幅畫中出現許多亭台樓閣,皆以筆直、均勻的線條畫成,相當的謹細。界畫在北宋初是重要的畫科,劉道醇《聖朝名畫評》曾經立「屋木」門討論,當時的界畫以郭忠恕為典範,其特色是「上折下算,一斜百隨,咸取塼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氣勢高爽,戶牅深秘,盡合唐格」。</P>
<P>
</P>
<P></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5: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P>猴貓圖

宋 易元吉
絹本 設色畫 卷 31.9x57.2 cm     

此畫傳為畫猿名家易元吉所作;然留白的背景、與刻意設計的互動姿態、及乾淨澄澈的筆法構圖,流露出北宋後期端凝嚴整的宮廷風格。此時期的繪畫不僅講求物象形貌的肖似,還要表達其特殊性情,即《圖畫見聞志》中所謂的「理趣」。

易元吉,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葉。字慶之,湖南長沙人。他原以花鳥畫見長,見趙昌畫後歎服不已,後來改以畫猿著名。米芾曾讚其「徐熙後一人而已」。

動物間的互動是畫家的表現重點:兩隻貓咪以為可以安然經過猴子,沒想到其中之一仍被抱個正著;另一隻只好警覺地回望。猴貓分別與「侯」、「耄」諧音,有著封侯長壽的吉祥寓意;這類吉祥畫亦是宮廷藝術常見的題材。

畫家只在眼窩、鼻頭、唇瓣、爪尖畫出堅實的輪廓線,其餘則絲絲刷出全身毛髮,再添上層層墨染,形成茸茸的質感,這也是畫家寫生功力之所在。小貓頸繫紅色絲帶,其他宮廷畫裡的貓咪也有類似打扮。

貓咪的玻璃珠似圓滾滾的雙眼,透著迷濛的光采;小猴子斜睨的眼珠則流露狡黠的神情。畫家不只畫出了動物的神態,還賦予牠們一種特殊的擬人化情味,此即宋代繪畫所追求的「理趣」。

猴子的尾巴隱約可見,軀體的起伏則是以細膩的毛色變化達成,這應就是《圖畫見聞志》所謂「毛骨隱起」的效果。
</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5: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P>早春圖

宋 郭熙 1072
絹本 淺設色畫 軸 158.3x108.1 cm     

郭熙師承李成,長於山水寒林,得雲煙出沒、峰巒隱顯之態。宋神宗很欣賞他的作品,要求他為許多殿宇作畫,〈早春圖〉即應為廳堂擺置的大屏風,當時士人也在詩文中讚賞他的作品。郭熙誠為神宗朝時深具影響力的偉大畫家。

郭熙(活動於十一世紀),河陽溫縣人。深受宋神宗賞識,曾任圖畫院藝學,並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與壁畫。但隨著神宗的去世,他的畫不再受重視,遭受冷落。著有《林泉高致》,是一部重要的山水畫論著。

《早春圖》的構圖,具現郭熙《林泉高致》中「三遠法」的理論。近、中、遠三景的主山置於畫幅的中軸線上,氣勢突兀,下臨深淵,是所謂的「高遠」;左側平坡委迻,有千里之遙,是謂「平遠」;山體兩側的谷間有溪澗潺潺流出,表現山坳的縱深,是謂「深遠」。透過這些錯綜複雜的設計,郭熙成功表現了北方山水氣象萬千的雄偉景觀。

前景位居中央、昂然而立的松樹,正顯示了「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的統御感。這種利用景物姿態與位置,賦予政治與社會倫理關係的聯想,或許是神宗喜好郭熙風格的原因之一。

除了正將船泊岸的漁人,還有迎接他們的村婦稚子,可能是住在茅屋裡和樂的一家人,象徵帝國人民安居樂業的。此外,也顯示了描繪的可能為日暮時分。

呈S形扭轉的山體,隱入濃霧之中,樹叢也以濃、淡墨色的劇烈變化來呈現前後距離。郭熙利用雲霧淡化物象的作法,不僅可以創造空間感,也能夠表現萬物變幻、生生不息的朝氣。如他在《林泉高致》中對「早春曉煙」的註解:「驕陽初蒸,晨光欲動,曉山如翠,曉烟交碧,乍合乍離,或聚或散,變態不定」。

〈早春圖〉使用的皴法,一般稱為「雲頭皴」或「鬼面皴」,是很適合描繪景物曖昧難明、可作種種連想的皴法。搭配多層次、深淺不同的用墨,郭熙的作品多了一種變化幻生的特別感覺。
</P>
<P> </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5:15 , Processed in 0.0804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