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0|回复: 2

[國醫膳食之道] [推荐]武当道教医药——膏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4 01: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FONT color=#226644>                                       <FONT size=4>武当道教医药——膏药</FONT></FONT></b></P>
<P><FONT size=4>      现代医学的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现代医学某些方面也由此步人困惑。如:人体抗药性越来越强,医源性疾病,特别是药源性疾病的迭出丛生,使人类吃尽了苦头。世界各国的医务工作者都在苦苦寻找走出困惑之路。因此,在国际间兴起了一股崇尚自然疗法的新潮。通过数年的验证对比,中国医学内病外治的膏药疗法,不仅能治好很多外科病,又对很多内科疑难病、常见病亦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它有使用安全、没有痛苦、配制方便、便于携带、容易保管等诸多优点,深受广大患者的真爱。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膏药疗法受旧时代社会封闭性和人们观念保守性的影响,膏药疗法派别甚多,相互保守,虽然各处膏药均有所长.但也有许多弊端,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也阻碍了膏药疗法走向世界的步伐。我们在研究、整理武当道教医药内病外治法时,发现武当道教医药的膏药疗法很有特色,特介绍如下。
  
  一、起源
  武当道教医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是以气为本,人体也不例外,认为药物治病真正起作用者,是其药气也。药物入口进胃,由脾消化、吸收和运输,把药物中的精微与其它有关脏腑合作,将其运到全身各个部位,这种药物精微,可以理解为药气。因为只有药气才能渗透到经络内,进入气血循环,运送到所需之处。药物中的糟粕则由胃入小肠进入大肠经肛门排出体外。根据这一道理,道医们在道教“符”的启示下,发明了膏药疗法。“符”,在《说文》中曰:“符,信也。汉制以竹,分而相合,从竹付声。”从字面上讲,符是信物。道教称“小则为灵符,大则为真篆。灵符是为人祛邪消灾治病,真篆则为太上与九天众圣之秘言。因此,道医们以符为载体,将自己的内功和为人治病消痛的良好信息传递给患者。道医还认为,字是气所结,符是宇之精,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正真,从而达到治病疗伤之目的。符多用硃砂书写在布或纸上,贴在患者病痛处,由于殊砂本身的药理作用,能减轻部分患者病痛。在此基础上,经过历代道医不懈努力,临床不断使用、总结;研究、提高,在硃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使用不同药物,提高了治疗效果,取得了民众信任。根据武当道教协会现藏医书《摄生众妙方》,在明代嘉靖年间武当道教医药中的膏药疗法已在处方,用药、制作、剂型、使用等多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这些处方、用药、制作、使用等多方面,现在看来仍有它的先进之处,临床疗效也非常可靠。
  
  二、治病机理
  (一)皮肤隔而毛孔通
  皮肤是人体的防御屏障,就其面积和重量而言,它是人体全身最大的一个器官。原来有人认为,皮肤作为人体防御屏障没有吸收药物的功能,但道医们根据自己练功时体会,皮肤虽然把身体内外隔开,但皮肤上的毛孔,确是内外相通的。在体外用药,药物中的精微即药气,可以通过毛孔进入皮内,通过经络作用,药物有效成分参与体内气血循环,运送到所需之处,达到体外用药医治百病的目的。当然,用现代一些科研成果,更能证实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1、有资料证实,敷在皮肤上的药物,可通过汗腺为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吸收药物有效成分。
  1、水合作用: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与环境、湿度有关,膏药的外贴,使局部“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封闭状态,使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至到50%,有文献证明,在这种环境下,药物渗透皮肤的速度可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沮从32℃增至37℃,从而加快了药物的透皮速度。
  3、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开窍有香”、“破结有辛”,武当道教医药的膏药方中,冰、麝、檀、菖、椒、芥、姜、桂之类芳香药,几乎随方皆有,实验证明,用芳香性药物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二)经络是膏药疗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灵枢·海论篇》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说明经络系统是联系人体内外、上下、表里、左右等各方面的联系机构。它内连屑脏腑,外布于五官七窍、四肢首骸,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经络在病理状态下可传导病邪反映病候;道医们根据经络的这些功能,结合“子午流注”气血循环的规律,在体表——经络皮部和穴位敷贴膏药,达到不见脏腑,药物却直达脏腑的抬疗目的。《素问·缪刺论》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肤,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舒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舒于经脉。内连五脏,散手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膏药贴于体表,正是由病邪人,内的这一途经,亦能达蓟“阴阳俱感,五脏乃治”的目的。有一乳痈患者,用生半夏塞鼻孔治疗,15分钟后,蚁行感顺鼻→上唇→口角→下颌→锁骨上窜,沿足阳明胃经线直抵乳房,很快即有乳汁流出,生动地显示了经络在外治法中的作用。
  
  三、用药特点
  (一)凡内治之方,俱可移作外治,然亦有不构于内治成方而随证制方。其制方之道,其异之大者有三。
  1、曰方大。体表用药,药物吸收不如内服之能达到必瓣的浓度。再则膏贴外治,常是一膏多病,如无广络原野之势,焉能涵益诸病。三则外治法中安全系数大,副作用小,可以放胆用之。制方用药虽庞大,并非乱拼瞎凑,而是有理(医埂、药性),有据(根据官方多效者,师授秘方之奇验者),故能取得“物以杂而得全,功以协而成和”的效果。
  2、曰不避“反”、“畏”。《本草》言明的“十八反”、“十九畏”在内治法中作为配伍禁忌,可说是百代宗之。但是在外治法中不仅不忌,有时还有意配伍使用,这就是外治制方的一大特点,“二物性反,正取其相激为用”,利用药物间的“反”、“畏”,是外治法中运用配伍以强药势的的一个重要措施。
  3、选药必取猛、生、香外治法。由于隔着皮肤这心屏障,欲使药物能深入发挥作用,首先必须突破这二屏障,这一要求反映在选药上,就是必须选用猛药、生药、香药。猛药者,是指药峻烈,甚为有毒之品,很多在内服方中是禁用、慎用的,在外治方却是不可缺少的要药,如乌、附、斑蝥、砒、硇、硫磺、巴豆、牵牛、芜花、大戟、术鳖、蓖麻、轻粉之类。生药者,不经炮制,气雄力足,如姜、葱、蒜、韭、薤、槐、柳、桑、桃、凤仙、苍耳、芫荽、生半夏、生南星及诸草药之类。香药,以香为用,穿透力强,如冰、麝、沉、檀、苏合、菖蒲、乳香之类。这三者的共同点是功能大,故外治方中方方皆有;为必用之品,直达。病所,使“功决滋助,无不如志”。蓖麻能拔病外出,乳香能引药气入内,木鳖仁能追病源,金风草能透关节,透骨草能深入骨髓。笔者作了武当道教医药膏药方50个,所用药味统计,使用频率在30次以上的有芷、芎、夏、星、姜、葱、槐、枊、桑、木鳖、蓖麻、山甲等,无斗不是猛、生、香类。恩师朱诚德大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统领健儿斩关夺门,擒贼歼魁,此兵家之所以制胜也,膏亦似之千。
  (二)“辨证施治”是处方遣药时首先要辨证求固,。掌握发病机理,然后按照组方的“君、臣、佐、使”和“二毒”的深浅进行处方用药。根据常见病和外科用药的特点,中药膏药处方中的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消瘀止痛类药物。消瘀止痛类方剂是以当归、红花、乳香、没药、洋金花、天仙子、马钱子、罂粟壳等为主,配以行气消滞的青皮、香附、丁香,祛风除湿的独活、海桐皮、川椒、南星、灵仙、防风、清热解毒的大黄、芙蓉叶、公英、山栀、赤小豆,舒筋活络的土鳖、穿山呷等,组成具有消瘀止痛、活血祛湿、清热行血功效的方赳,用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断、扭挫折新伤、瘀血肿痛者以及风湿痹阻经脉诸痛症。


  2、舒筋活络类药物。舒筋活络类方剂是以紫荆皮、木瓜、防风、当归、川芎、三七,威灵仙为主,配以驱风胜湿的羌活、独活、秦艽;清热祛湿的苦参、防已;湿经散寒的川椒、川乌、草乌、肉桂;行气化湿的厚朴、木香、茴香;活血止痛的丹参、丹皮、白芷、乳香、玄胡、玛钱子等,组成具有舒筋活络、散瘀止痛、清热祛湿等功效的方剂,用以治疗跌打损伤中后期和风湿痹症,局部肿胀疼捕、酸楚麻木、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3、温经通络类药物。温经通络类方剂是以桂枝、细辛、木鳖子、南星、当归为主,配以驱风胜湿的防风、秦艽、羌活、白芷、苍术、五加皮;祛风强筋的虎骨、牛膝、续断、鹿茸;行气活血的木香、丁香、乳臀、没药、血竭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祛风除湿、化瘀止痛、强筋壮骨功能的方剂,用以治疗损伤日久、正气虚弱、寒痰湿毒入侵筋骨而致阴疽、流注,或跌打损伤后期,瘀滞朱尽,风寒湿邪乘虚而人,痹阻缓脉、肢体麻痛。
  4、接骨续筋类药物。接骨续筋方剂以自然铜、土鳖虫、术鳖子、续断、血竭、乳香、没药、接骨术、落得打等为主,配以活血祛瘀的当归、肉桂、苏木、红花、紫荆皮;祛风胜湿的白芷、天南星、川椒等,组成具有接骨续筋、活血祛风、消肿止痛功效,用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断早、中期,以及骨折整复后,需促进筋骨接续者。
  5、拔霉生肌类药物。本类方剂组成以象皮、血竭、东丹、密陀僧、火硝、雄黄、乳香、明矾为主,配以清热解毒的大黄、赤芍、生地;去腐生肌的轻粉、白砒、赤石脂、白蜡等,组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拔毒生肌、敛疮止痛功效的方剂,治疮疡、瘰疬、疗毒、痔瘘以及创伤溃疡、疮口流脓、腐肉不去、新肉不生、久不愈合者。
  
  四、制作特点
  (一)软膏:包括有调和膏、捣合膏和蜡油膏、浓缩膏。
  1、调和膏;是将所用药物,分别研为细面,使用时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药物,用凉开水、鲜药汁、姜汁、葱汁、白酒、醋、凡土林、蜂蜜;香油、桐油、鲜鸡蛋等不同原料,将所需药面称准合匀,调成所需药膏,敷贴于患处,每日一换或每日几换。这类膏药大多现用现配,不宜久放。它的特点是:配制方法简单,技术要求不高,临床使用方便,用药针对性强,适应症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
  2、捣和膏:选用鲜植物药、动物药,按其要求用木臼、石臼、铁臼等器皿,捣烂成膏,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或几次。此膏亦只宜现用现配,不宜久放。另一种捣和膏先用香油、桐油、松香、蓖麻仁等原料,加入所需药物用石臼或铁臼捣和成膏,此膏配制较为费力,但有些药膏可以长期存放,每日换药一次。
  3、油蜡膏:按处方选择地道药材,去杂质,称准所需量,泡人一定量的香油、桐油中,夏日泡3天,春秋泡5天,冬天泡7天,放火上,小火将所袍药物炸枯黑,过滤药渣,复将药油倒入干净锅内,加入一定量黄蜡、白蜡,将其加热化开,倒人药缸或药罐保存,每日换药一次或两次。
  4、浓缩膏:选择鲜药或中草药,先将药物杂质去净,放入砂锅或者不锈钢锅,煎,煮2叫次,每次煎煮1小时左右,取所煎药汁合匀,再放入锅内煎熬至浓缩成漫膏,或将所熬漫膏干燥,长期保存,临用时再用其它原料调膏外用。
  (二)硬膏:包括有铅膏和无铅膏两种。
  1、有铅膏:是按处方,称准药物,浸泡人香油、桐油、菜籽袖中,亦按春秋5天,夏3天,冬7天,放火上小火将药炸至枯黑,过滤去药渣,复将药油倒入干净锅,熬至滴油入水成珠,加入离火下去过水分的铅丹或樟丹,去火毒。摊布或者纸及兽皮使用,用时用微火烤化,稍凉贴患处,此膏可以长期存放,便于携带,但它含有铅类物质,对人体有害,武当道教医药中很少使用。
  2、松油膏:是武当道教医药最常用的一种制膏药的方法。按处方选择地道药材,细药麝香、冰片、血竭等研成细面备用,其它药物,按上述熬浸膏的办法,将漫膏干燥研细粉备用,用锅将松香化开,加入上述药面,将膏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水中,用手将膏扯拉至金丝一样,膏即成备用。此膏特点是:含药量浓度高,疗效是铅油膏的数倍,并且无毒副作用,用时不需烘烤,直接贴用,并且清洁卫生,便于制作和使用。
  (责任编辑 柯超)

</FONT></P>
发表于 2006-12-21 1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P>外加一点,现在膏药做在橡皮胶布上粘身上的很多,但是撕下来那个痛啊</P><P>我最近用了,天啊,简直兼任脱毛膏。</P>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19: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小时候肌肉拉伤也用过那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7:56 , Processed in 0.0841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