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84|回复: 26

简单说说中华先族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 16: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1.人是从哪里来?</P>
<P>      宇宙从哪里来?说不清楚。地球从哪里来?更说不清楚。那人那?...人类起源可是有许多说法。

      一是神创论:意思就是神创造了人,古希腊的神话认为人类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创造的,中国女娲用泥土造人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传说就是“上帝造人”,在中世纪的欧洲,你要是敢质疑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就要被当烤猪,不继续阐述了,不知这里有多少人支持这一学说呀?</P>
<P>     二是外星起源论:这个.....好象奥特曼特别像???我也不好意思说了。
   
     还有就是进化起源论:在生物学上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看到灵长目大家就记得达尔文的话了,猴子嘛!但是猴子也有许多种哦!猩猩科、猴科、懒猴科、猿科等大家应该都知道,每个科都有那么多的种类。但是在人科、人属中没有其他的现存动物,只有智人种我们自己了。1924年在南非开普省的汤恩采石场了发现南方古猿化石,它是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达特(R.Dart)教授对化石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个头骨很像猿,但又带有不少人的性状:脑容量虽小,但是它比黑猩猩的脑更像人;从头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断,已能直立行走。于是,他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汤恩幼儿是位于猿与人之间的类型,并定名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这在当时的人类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那时的大多数人类学家都认为发达的大脑才是人的标志。</P>
<P>      随后,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区,人类学家又发现数以百计的猿人化石。经多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界才逐渐一致肯定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系统上最初阶段的化石,在分类学上归入人科。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从地猿到南方古猿所代表的人的起源是一次进化上的飞跃,标志着人类家族与高等灵长类中的其他类群分化开来。接下去的一次飞跃是人类家族内部的飞跃:人科当中一类更接近我们的类群--人属,在大约25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从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开始,人类才开始了以脑量飞速增加为最基本特征、并伴随有其它诸多方面进化的真正“人式”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人属的范畴内,人类才由能人进化出直立人,然后经过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最终形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掌握高超的技术的现代人类。 </P>
<P>       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在非洲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和人科动物的化石,“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这一学说在主流科学界已无人反对。(由于亚洲是高级猿类的起源地,所以有些人便认为人类也起源于亚洲,随着爪哇猿人,北京猿人等一系列发现,这一学说盛极一时.但是,随着非洲古人类考古的全面展开,以及中国的古猿化石如禄丰古猿,北京猿人等中国直立猿人被认为并非是人类的祖先,“亚洲起源论”已经衰落)而学者比较集中争论“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进化说(非洲多源论)”。非洲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洲、欧洲等地,并取代了当地的原住民。多地区进化说认为,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几次基因研究的成果,使多地区进化说失去说服力。人类起源于非洲已经得到国内外人类学家的基本认同。
   
       1987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全世界的现代人共同起源于一个15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人——“线粒体夏娃说”轰动了全球。由于亚洲大陆的原始人全部在冰川严寒下饿死或冻死(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夏娃”的后裔在五六万年前来到中国,并且生息繁衍。</P>
<P>      现代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肤色不同的智人种亚种。至于人类肤色和髪色的等差异,是因人们长时期生活在不同纬度的地理环境条件所引起 。
1.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P>
<P>2.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P>
<P>3.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当代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P>
<P>    人类发音器官是按唇、舌、喉的顺序,大多数汉语音素是按声母、介母、韵母的顺序出现,即唇音,喉音领先。如婴儿最先学会的声音是ma(妈)和ba(爸),全世界几乎都相似,发妈的音都带m(mama、mami、ami、mater、me等);发爸的都带b或p音(baba,papa,abo,apa,pater等)。 语言的产生约在60000~50000年前,那时石器工具大大发展,人口迅速增长,艺术品“大爆炸”,从语源上说有汉藏、印欧和南岛三大语系。</P>
<P>2.中国人怎么来的?</P>
<P>       让我打个比方吧,6万年前那个非洲的夏娃生了三个儿子,一看,暗叫不好,有2个儿子与自己不像啊,这破坏家庭幸福的----所以小黄和小白离家出走了。</P>
<P>       小黄与小白一道首先迁移到今天两河流域,进而到达中亚,在1.8万年前,分道扬镳。白人向西进入欧洲,征服当地土著,形成闪含语系、印欧语系。一部分黄人向西迁移,征服当地土著,建立苏美尔文明、波罗地海-突厥国、古赫特王国的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由于生存不易,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往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成为统治阶级。 </P>
<P>       最后一部分黄种人在与印欧语系相处多年后,也决意离开中亚,向东进入昆仑山,形成汉藏部落。汉藏部落进而向东迁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汉藏部落的藏缅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仑山、河西走廊,而原始汉语部族居住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一带,原始汉藏部落属于远东人种。藏缅族群逐渐南迁,其中羌人藏人分布在甘肃、青藏、o(︶︿︶)o 唉,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P>
<P>       而最先到达南中国的黄种人,不论是停留在南方的,或继续北上进入北方的,他们都还是过着漫长的采集狩猎生活。黄河流域最早最发达的仰韶文化,是在公元前4000年时,其余大汶口文化、马家窰文化等都迟于仰韶文化,唯一的磁山文化是在前5405年。长江流域早期的新石器文化虽然要早些,但黄河流域到新器晚期和有史早期却是后来居上,超过长江流域。不管怎样,黄河和长江这“两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水平,都要逊于北非和西亚。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16: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初到宝地,请方家指点~这文我将从古华夏族到汉朝的汉族至,再随带下其他少数民族~~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20: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P>3.传说中的祖先</P><P>三皇</P><P>       先辈们光辉事迹口口相传,有部族领袖的故事有创造能人的事迹有关于自然历史文化的记录。由于当时没有文字的记录,这些东西到了史家们收集的时候已经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司马迁为了弄清楚黄帝的出生,问东查西最后写的还是让我感觉他是在写玄幻,没考古学支持呀.....现在我们知道位于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的前仰韶文化是古华夏文明的来源。由于此时禽兽多而人少,于是原始人巢居(有巢氏),之后又发明钻燧取火(燧人氏)。下面是我“改造”过的三皇五帝。</P><P>1.太昊伏羲
     《太平御览》曰:“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这就是伏羲,又称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距离我们至少有8000年~6000年。实际上伏羲、太皞原非一人。太皞,亦作太皓,太昊,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一个首领,风姓,居陈(今河南淮阳),传曾以龙为官名。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等国即其后代。是刘歆把太皞、伏羲合一的。</P><P>       那个时候,由通古斯和百越混合而成的原始东夷强大起来,他们的首领华胥氏居住在今天的曲阜。华胥氏后裔一支后来移居甘肃天水成纪(今秦安县),与当地某男交婚(母系氏族社会父亲的情况都是零),生下伏羲,他率领族人奔向母系故里,到达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发现该地适合居住,于是定都于此。伏羲在宛丘伏羲创建了八卦、结网捕鱼,发展了原始渔猎畜牧的时代。伏羲娶西华县的氏族首领女娲为妻,开创了一夫一妻/近亲不通婚的先河,摈弃了原始的群婚制。伏羲氏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伏羲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P><P>2.女娲
       女娲号称娲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P><P> 3.炎帝神农
       神农诞生于湖北随州厉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牛首人身”。姓姜,以火德王,称炎帝。</P><P>       公元前30世纪,原始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神农定都宛丘,并遍尝百草,发明了中医。神农氏文化是原始汉语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神农氏开始以谷物为食。狗尾巴草,慢慢驯化之后,终于变成了“粟”(小米)。收获来的粟,要放在石磨盘上去碾。神农氏为开拓生产、生活空间,逐渐向东北发展,与生活在今山东西南部的东夷部落斧燧氏发生冲突。神农氏将其击败、兼并。随后,神农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阳地区迁移至今山东曲阜一带。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他们与神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联盟。</P><P>五帝</P><P>1.黄帝轩辕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以土德王,称黄地。到殷商时代,一些文人觉得把祖先称“黄地”很不雅,他们借故“地”与“帝”是谐音,就把“黄地”改为“黄帝”。秦以前,各国诸侯都害怕触犯祖训,有损祖德,轻易不敢称自己为“帝”,只好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自己“始黄帝”。但他也没有敢沿用这个“黄”,只好用了白王“皇”。轩辕是车轮的意思。</P><P>       神农氏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的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黄帝长大后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此时炎帝八世孙榆罔(念鱼网)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发生激战。炎帝部落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古华夏族。</P><P>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族(九黎)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是以凤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蚩尤的东夷族历来以射箭见长,古代拆字把东夷的“夷”拆成“大”和“弓”,弓就是他们善射的写照。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率领以熊、罴(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为图腾的六个氏族作战。石斧是黄帝的主战武器。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正式出现。
  
2.颛顼
       黄帝大儿子是玄嚣,二儿子是昌意。昌意后裔高阳(帝颛顼zhuan xu 专须),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因而颛顼时期,生产较前有很大发展。 </P><P>       颛顼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制已经解体,实行了男娶女嫁,人们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已经过去。这说明母系氏族已让位于父系氏族,“父权制”已经确立,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出现。
       前2500年,颛顼位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兖、豫一带。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 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共工氏力大无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于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族进攻的侵略战争。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逃到大西北(现宁夏),传说怒触不周山而死。 </P><P>       四岳一支与黄帝系颛顼婚姻,发展出祝融八姓 (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于河汉之间。祝融八姓的长支为昆吾,己姓,为黄帝集团十二姓中的旧姓;楚出自芈姓。四岳另一支为姜姓的祖神,其后裔在西周的有申、吕、齐、许等国。姜子牙以前,已有逢伯陵(姜姓)在齐;吕原在陕西,后迁今南阳市境与申共居;许即今许昌市境。四岳一支继承了炎帝称号,都陈(河南淮阳县)。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P><P>3.帝喾
       前2400年,黄帝大儿子玄嚣后裔高辛(帝喾)在位,他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常仪生挚,庆都生尧,姜女原生弃,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的部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P><P>4.帝尧
      帝喾后裔尧号陶唐氏,都河北唐县(尧后裔后来迁到晋西南夏墟,国号仍为唐)。</P><P>5.帝舜
       颛顼后裔舜号有虞氏,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开封附近),是东夷化华夏人。 </P><P>       黄帝之子计25人,因母不同而有12姓:姬、西、祁、纪(己)、滕、任(妊)、苟、僖、姞、儇、衣,但仅有姬、祁、任、己、姞的后裔有封国。今晋南及晋豫陕接壤地区,春秋初仍颇多姬姓小国,其中,虞、虢、霍、韩为周所封,焦、滑、杨、魏、芮、荀、贾、狐、耿是夏商旧国入周仍列诸侯。 祁姓祖帝尧,有唐、杜、房等国;己姓有苏、温、顾、昆吾等国;姞姓有南燕、巢、密须诸国;任姓祖奚仲,有薛、铸、挚、畴等国。这些姬姓以外的小国,除极少数在今山东与河南南部,大多都在陕豫晋接壤区及太行山东麓。黄帝的苗裔,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王室原本华夏人,因当上了阿尔泰人的首领而被之同化)活动于晋陕之间,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有祁姓的白狄鼓国,姬姓的白狄鲜虞,鲜虞之后建中山国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2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P>夏</P><P>禹
    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禹幼年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鲧被帝尧封于崇(嵩山),后因治水失败被杀。 </P><P>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 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P><P>    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杀。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后来禹被舜选为继承人,居阳城(今登封县),后徙阳翟(今禹州市)。先秦时代墨家即效法大禹,艰苦救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P><P>启
    禹生前曾举东夷族的伯益(颛顼外孙皋陶的儿子)为继承人,禹死后,前2070年,儿子启发兵攻杀伯益自立。“益干启位,启杀之”,同姓有扈氏(陕西户县)不服,被杀,从此禅让制为世袭制所代,中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也表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基本结束,奴隶制国家形成。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汾、浍流域),建都安邑(山西夏县西)。后来由于与东夷的斗争,又迁回到其祖居的嵩山和伊洛平原。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海岱文化(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交汇融合所形成的河南-晋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驱;夏人是从黄河中下游炎帝集团中分化出来,又融合了黄帝、东夷许多氏族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我们中国目前在用的阴历,就是夏订立的,因此也被称为夏历,夏历是为了农耕时掌握农时而订立的,因此也被称为农历;又如由于掌握农时以及进行战争等等都要观察天象和地理条件,因此从夏开始,中国的天文、地理开始有了发展;由于农耕划地、测量等的需要,初级的几何学开始产生;对谷物等的仓储存取管理使度量衡开始使用……西来的夏承平日久之后,文化发展超过了周边各族,于是便开始自视为华夏,而将周边各族视为戎夷蛮狄。这时,原本与华夏血缘关系密切的,在夏朝时生活在夏的东方的东夷族开始被视为落后部族(那些已经融入华夏族的东夷人当然除外)。</P><P>     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黄土高原此时分布着诸多未开化的原始汉藏部落和吐火罗人,未接受开化的汉藏民族统治。</P><P>    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种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实际上,“九”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种。《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一作岛夷,字形近似致误);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嵎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北狄夏朝时称皮服岛夷。
   
    上面说过,东夷的实力在中国范围内,实际上夏朝的王位曾经一度被东夷族的势力夺得过,那个夺得夏朝国家的东夷领袖,就是传说中射日的后羿。后羿的箭术更加说明东夷族善于射箭的事实。后羿的王位没有传过三代,便被禹的子孙少康又夺了回来,这便是夏朝的“少康复国”。</P><P>    而夏到了末期,由于末代王夏桀的荒淫误国,终于导致东夷族的再度兴起,东夷族的汤出兵讨伐夏桀,最终建立了东夷王朝——商。</P><P>商
    帝喾娶东夷部落简狄生下了契(子姓),他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契的儿子叫昭明。昭明的儿子相土发明了马车,并越燕山南下,环渤海湾发展。相土儿子昌若、昌若儿子粮圉。粮圉儿子王亥发明牛车,并发展至易水流域,在和当地的部落发生斗争时被杀。王亥弟弟王恒进而南下漳水流域,被有易部落所杀,上甲微得到河伯的帮助,败有易。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入渤海,上甲微已在太行山以东古黄河下游立足。到成汤时期,有娀氏移居今濮阳一带,并更名为商部落。前1550年,商部落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华夏化东夷居住区(鲁西南,豫东北)。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P><P>    商是中国青铜时代最出色的时期,在商时代,以青铜为主的金属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的冶金及其相关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农业和天文地理的兴盛带动了运输和贸易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完善的商业,以致于后世的中国人将生意人称为“商人”。
    商的一个伟大贡献,便是发扬了汉字,商的甲骨文是目前能够发现和确认的中国文字的最早痕迹。商的甲骨文原是流传在山东半岛上的东夷部族的一种文字,由于东夷族建立了商朝,掌握了中国的大权,此种文字便得以发扬。由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我们可以肯定东夷族的文字就是现代中文的祖先,因此又一步证实了——东夷族的语言可能是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
    当东夷的商的文化发展超过其他民族时,商也自视为华夏,而周边各族被视为戎夷蛮狄。这时,原本与华夏血缘关系密切,并且还曾是前一个朝代以正统华夏自居的西戎族开始被视为落后部族(那些已经融入华夏族的西戎人除外)。商朝时北方的民族称薰育、严允、鬼方、犬戎、土方、邛方、御方。</P><P>周
     而商的灭亡与夏同出一辙,由于末代王商纣的荒淫误国,终于导致西戎族的再次崛起,商纣的一个臣——有邰氏部落的周文王,开始反商,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最终建立了——周。
    帝喾娶炎帝部落有邰氏女姜原生下了弃(姬姓),弃后来成了有邰氏部落的酋长。夏朝建立后,有邰氏世代事夏为掌管农业的官。商灭夏后,有邰氏与夏人一起向西北逃窜,到达了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朱开沟。然后由于商人的继续追击,有邰氏和夏人继续向西迁徙,到达了敦煌地区。在这儿有邰氏和夏人分开,在不窋的带领下往东南返迁,抵达了甘肃省的庆阳一带。不窋、鞠时代,有邰氏处戎狄之间,从其俗。有邰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响外,还有自己发达的青铜业、农业、家畜养殖业,这是其区别于戎狄的明证。到公刘时期,有邰氏开始强盛起来。前1450年,迁都于豳(陕西省彬县西北)。前1150年,古公亶父受到了戎狄熏育的攻击,被迫迁都周原岐邑(岐山县),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古公革除戎狄习俗,发展农业,设立五官,将有邰氏部落更名为周国。古公死后被追谥为太王,最小的儿子季历继位。季历臣服于商朝,商王武乙以任姓女子嫁季历,这就是文王的母亲太任。季历成功征伐今山西一带的诸戎,一部分原因,由于先周时代与戎狄杂居,知道如何应付戎事;另一部分原因,山西汾域原是先周时代姬姓的旧地,打进山西,只能算是光复故物。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后,其长子昌继位,即周文王。文王征伐犬戎、密须(今甘肃省灵台县)、崇(长安县)等国家,然后迁都丰邑(西安南部沣河中游西岸)。文王逝后,武王继立,再次迁都于镐邑(沣河中游东岸)。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非夏族的华夏人居住区(炎帝故地关中和黄帝征服的北京——太行东麓)。 商被周灭亡以后,东夷族再也没有强大的实力与西戎族对抗。到周的末期,东夷族作为一个种族,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全部同化为华夏族了。</P><P>   “中国”一词始见于周初。如1965年在陕西宝鸡市新发现的"何尊",其铭文中有“隹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这里的中国,论者多以为是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或认为就是指洛邑。</P><P>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北地区开始与山东地区有了文化上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日益加强,至迟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向东北地区的人口迁徙。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阶段,山东和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在文化上已经基本上融为一体。商周两代,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后来商人东渐和周灭商后的多次东征,可能有不少东夷人浮海去了东北地区。如有的学者认为,扶余就是蒲姑亡后部分遗民逃往东北的名称,故后来一直在这一地区保留着“东夷”的名称。广义的东方包括从东南沿海到东北的广大区域,这一区域的居民都曾被称为夷,如《尚书·禹贡》把冀、青、兖、扬诸州的居民分别称为鸟夷、蜗夷、莱夷、淮夷、岛夷。东周以后,夷的名称在海岱地区消失了,而其以北、以南地区的居民仍有夷的称谓。所以,即使按狭义的东方为夷的说法,“夷”的外延仍是相当宽泛的。周朝时北方民族称薰育、严允、犬戎、肃慎、北戎、山戎、赤狄、白狄、东胡、林胡、楼烦、匈奴,主要分布在现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P><P>    商周时代南方庸、蜀、羌、髦、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部族)都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但是,周王朝政权建立以后,这些分布在江汉、洞庭一带曾经在灭商战斗中立过汗马功劳的诸“蛮”却未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为周王室不断征讨、奴役的对象。因此,这些“蛮夷”从支持周朝建国转为对抗周朝,并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反周力量。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都曾大肆征伐过“蛮夷”,然而,他们不仅没有建立显赫战功,有时反而被诸“蛮”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甚至断送国君性命。可见其时“蛮夷”力量之强大。周室东迁之后,诸夏大统一、小分裂的局面已向小统一、大分裂局面转变。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周公东征、昭王南征之类的赫赫壮举再没有重演。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 2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P>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不仅国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夏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夏族,商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商族,周朝分封的国家主体民族是周族但也生活着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立的国家也讲各自的语言。这些民族都讲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汉语方言,被称为诸夏。</P><P>

    颛顼后裔女修嫁给东夷嬴姓为妻,生下皋陶(大业)。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名伯益(大费)。伯益辅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亲属姚玉女为妻,并佐舜调驯鸟兽,称为柏翳。伯益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叫大廉,称为鸟俗氏,另一支叫若木,称为费氏。 大廉的玄孙中衍为商王太戊驾车,太戊许以婚姻。中衍的玄孙是中潏,在今山西陕西接壤地区,与羌戎杂处,为商朝保卫边疆。 中潏的儿子为蜚廉,蜚廉有二子,老大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老二季胜,其后为赵。季胜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封于赵城(今山西赵城县),恶来曾孙大几也以造父之宠,居住在赵城,姓赵氏。大几的儿子大骆率族人迁居犬丘(甘肃礼县),因大骆庶子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邑在秦(今甘肃清水县),大骆嫡子成继承大骆的酋长地位仍居犬丘。前842年,西戎反王室,灭犬丘的大骆嫡系一族。周宣王命非子后裔秦仲攻伐西戎,秦仲战死,长子庄公破西戎,收复犬丘,将秦族首都从秦迁到犬丘。前778年庄公死,襄公立,襄公将妹妹嫁给姬姓的丰王为妻,又迁都于汧(今陕西陇县)。前771年,西戎攻占镐京杀周幽王,秦襄公将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于是周平王封襄公为诸候。秦国逐渐收复了被西戎霸占的关中领土。 尽管如此,中原诸侯仍因秦人起源于东夷,西迁后又多杂戎俗,而秦穆公伐晋新丧,远袭郑国,更被认为非礼。在整个春秋时期秦都被视为戎狄。前750年秦文公统一关中,秦人与周人遗众开始共处,才完全脱离游牧转向定居农业,并在周文化影响下向华夏化发展。到秦宪公(前715—704)时迁都陕西宝鸡县平阳村,并灭掉商遗民在西周灭亡后建立的戎化国家。秦德公(前677----前676)迁都于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穆公最初准备继续向东往中原发展,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联合姜戎邀击,败于崤山。于是西向,打败西戎诸部落,秦国版图已达今甘肃东部与中部。以后数百年中又向西灭西戎义渠(六盘山)等国,向南越秦岭灭蜀、巴,开五尺道准备往滇中发展,向东南与楚争汉中及黔中,成为最雄强的诸侯。</P><P>    民族融合的过程,在秦国进展迅速。秦人的来源大致有如下几大部分:占统治地位的秦公族,起源于东夷,西迁而戎化,进至关中而华化;秦人的第二大来源是“周余民”,其数量当不少于占统治地位的公族,是秦人中文化最高的一部分;在秦人中,被征服的西戎(藏缅族群的氐羌、吐火罗),也占相当数量。由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对中原的先进文化、经济及各种人才都采取大力吸收的政策,所以秦人来源虽然包括原属不同民族的几大部分,但到战国中晚叶,已经融为一体,成为秦陇地区的华夏族。</P><P>楚
    祝融的后裔有一个叫陆终的人,他娶了羌人鬼方氏的女子,产六子,第六个儿子叫季连,是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到了鬻熊的时候,居于河南淅川县,投顺于周文王为其火师,周封鬻熊为楚祖。至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熊绎受封较鬻熊地位有所提高,但未能与诸侯同列。熊绎五传至熊渠,趁周室已衰微,南向伐湖北省竹山县,又征服江汉平原东至湖北鄂州市。熊渠立其三子,长子康为句亶王(湖北省江陵县)、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湖北省秭归县),楚国的势力已发展到古三苗的中心地带。</P><P>    此时,从北方迁徙到江汉、洞庭一带的楚民族日益强大。楚人再也用不着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了。至于江汉地区的小国,虽然武力强悍,但彼此不相统属,偶尔组成松散的临时军事同盟,也形同乌合。只有曾国为汉阳诸姬之首,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武王末年,楚国大举讨伐曾国,迫使曾国与之订立城下之盟,从此,楚国对汉阳诸姬的影响就超过了周朝,反周向楚成为当时的潮流。前740年,楚武王熊通杀侄自立,一方面向濮人地区扩张,一方面伐蔡、灭邓。前614年楚穆王时期“汉阳诸姬”都被楚吞灭,南方较强大的随国亦为楚之属国。前689年楚国迁于郢(湖北省宜城县)。前659年始与中原诸侯会盟,与齐桓公等有召陵之盟,但仍被中原当作蛮夷。 楚成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40年),曾国策动汉东的小国反叛楚国,被楚国击败,曾国从此成为楚国的附庸。还有百濮、群蛮、百越等,虽部落林立,但势单力薄,更容易被楚国各个击破。西周末年,楚王熊渠已“甚得江汉间民和”,江汉间的主要三苗部落已归服楚国。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又先后灭掉庸、濮、罗、卢等苗蛮集团方国,并征服了扬越。至此以“蛮夷”自居的楚民族已与江汉、洞庭等地的诸“蛮”联合起来,实际上已融为一体。楚国从而成为南北联盟之“长”,得以逐鹿中原,成就霸业。可见楚民族的兴起与繁盛,其强壮的肌体里既凝聚着华夏威严而风雅的精魂,又奔流着“蛮夷”劲悍而野朴的血液。战国时期,楚国南向占领湘中、黔中,并入滇;东灭越,并有吴、越旧地;北向扩地至泰山地区灭亡鲁国,占领中原南部。楚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部中国。
    楚国统治阶级是华夏族祝融氏后代,讲一种汉语方言;湖北百姓操藏缅、苗瑶混合语,湖南百姓操苗瑶语。随着楚国与中原诸夏交往的加强和对中原诸多华夏族小国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湖北百姓开始操汉藏语系汉语族楚语支,楚语支对西南官话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没有华夏化的湖北百姓则成为土家族的祖先。</P><P>
长狄   
    长狄(又名长翟),属于蒙古群,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公元前 607年为齐、卫所灭。 赤狄,属于突厥群,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由 6个氏族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咎如氏。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白狄,属于突厥群,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前 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前296年为赵国所灭。战国时期,狄族完全融合于华夏族。</P><P>     </P><P>
巴蜀
    巴与蜀都是从青藏东进的藏缅族群,属于北方远东人种。巫山人、元谋人等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化石至晚期智人资阳人,都发现于长江中上游。黄帝之子昌意,昌意降处若水(今雅砻江),娶蜀山氏女(蜀族)生颛顼,封其支庶于蜀;禹生西川石纽(今北川县),娶于涂山,在蜀导江治水;蚕丛氏、柏濩氏、鱼凫氏三代蜀王相继王蜀,各数百岁。
    蚕丛,属氐人的一支,创造了三星堆文化。公元前21-前11世纪,鱼凫氏(受帝颛顼教化,与夏同源)建立古蜀王国,建都今广汉三星堆,繁荣了三星堆文化。前1300年,廪君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建立巴国。</P><P>    公元前11世纪巴、蜀从周武王伐纣。西周王朝封其宗姬于巴,为巴子国。 西周亦封蜀为诸侯国,杜宇(望帝)取代鱼凫氏,在蜀建立杜宇王朝,建都今郫县。
公元前7世纪荆人(江北楚蛮)开明氏鳖灵入蜀为相,开凿玉垒山,治水有功,逐走杜宇,立为蜀王(丛帝),建立开明王朝,建都今双流县境。公元前6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都成都,建立五丁制度。 </P><P>    前611年巴、秦、楚国联合灭庸,楚占有庸国中心今竹山县,秦得到安康,巴分得今巫山、奉节。前361年巴国入川,据有川东之地,形成了与蜀在四川地区东西相对峙的局面。战国时期,巴国在清江流域的故地被楚国吞食,在鄂西北及陕南的势力也被楚、秦所逐。 </P><P>    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移师攻巴,巴亡。 前314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秦封蜀王子通为蜀侯。前285年秦昭王改蜀国为蜀郡。 </P><P>    前256-前251年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主持修筑都江堰,倡导凿井吸卤煮盐。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巴、蜀二郡,郡下设县。为开通西南夷,下令修筑五尺道(由今宜宾通往云南曲靖)。</P><P>    巴蜀被秦国并吞后,秦国置官施政、遣兵驻防,并迁移关中华夏族百姓1万户充实四川。四川地区初步华夏化,所操藏缅语族语言逐渐杂有汉语族蜀语支的语言。</P><P>吴国
    吴国王族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讲汉语周族方言;国民吴则属百越族群,操吴越语。</P><P>    从吴太伯至寿梦19代,有5个多世纪。前584年寿梦使淮河中下游的东夷各部落及越人各部落,从属楚改而属吴。寿梦死后,王位成为争夺目标,前515年,公子光刺杀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阖闾重用楚国的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在前506年联合蔡、唐与楚决战,一度攻下楚国郢都,后退兵回吴。阖闾伐于越国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立。夫差打败于越,此后屡北上伐齐。于越王勾践乘机袭吴,吴亡,疆域和民众大部分为于越国所有。</P><P>    于越王始祖无余,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后裔,而于越国民则属百越族群。于越国即今浙江省。自无余以后20余世,至允常,于越兴起,与吴王阖闾争雄。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灭吴,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勾践既称霸,于是迁都于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县),前379年都城又迁至苏州。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越,杀越王无疆,灭越国。</P><P>    吴、于越,虽然在春秋晚叶争霸于中原,但无论中原还是吴越都仍然认为吴越是蛮夷。吴越保持着与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属水田农耕民族,目前所知最早的经过种植的水稻是在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越所住干栏式住房也已在河姆渡文化中出现。青铜文化发现与中原同步而发达晚于中原,可是到春秋时期,吴、越的铸剑技术闻名天下,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欧冶子铸剑的技术举世叹为观止。吴越的断发文身、拔牙凿齿,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P><P>    随着与中原交往的频繁,特别被楚国并吞后,吴越半华夏化程度越来越深,开始操汉语族楚语支与百越语族的混合语言,逐渐融合成汉语族吴语支。</P>
发表于 2007-1-2 21: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时间温习
发表于 2007-1-2 21: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风歌</I>在2007-1-2 20:38:34的o(︶︿︶)o 唉:</B>

<P>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不仅国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夏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夏族,商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商族,周朝分封的国家主体民族是周族但也生活着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立的国家也讲各自的语言。这些民族都讲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汉语方言,被称为诸夏。</P></DIV>
<P>这里所用到的民族一词还是加上引号比较妥当吧?其它如夏族、商族同理。</P>
发表于 2007-1-3 16: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怎么称呼呢,反正我看到文章了,然后,然后,兄弟加油!!有时觉得人真是.....在学校里我们之间似乎没什么共同语言,唯一有那么一二次的交流如果不是毕业后现在在QQ上交流,我已经忘记了,现在记得起来倒的确那个时候你已经很会思考了,不像我,抓着学校的奖学金不放,苦啊,这大学四年就这么灰掉了..................没想到,人分开了反倒更能看清楚对方(说得像o(︶︿︶)o 唉电视台词......)兄弟加油!!</P>
发表于 2007-1-3 17: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楼主的原创作品!!
发表于 2007-1-3 1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P>支持原创,顶上去</P>
发表于 2007-1-3 17: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7-1-3 17: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雕翎簪缨</I>在2007-1-2 21:47:16的o(︶︿︶)o 唉:</B>


<P>这里所用到的民族一词还是加上引号比较妥当吧?其它如夏族、商族同理。</P></DIV>
<P>用部族这个词貌似更妥帖。</P>
发表于 2007-1-3 17: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错,不错,对三皇五帝讲得都好清楚。偶学习了先。顶。</P>
发表于 2007-1-3 17: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P>继续学习</P>
发表于 2007-1-3 1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顶,请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19: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P>汉族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成统一,称始皇帝。经过剧烈的统一战争和扩张战争,一统所有汉语部落,并扩张到非汉语部落的岭南和福建,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汉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了。复杂原始部落的兼并和人口的交流相信大家已经看的抓狂了吧,其实我们可以认准华夏、东夷、苗蛮三个集团就可以理清这个脉络的。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沿着黄河东进,散布于黄土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华夏内部又分为黄帝和炎帝两支,按《史记&#8226;五帝本纪》的说法,黄帝是五帝之首,夏(禹)、商(契)、周(弃)的始祖都与黄帝有关,因而被认为中华先民的共同始祖。东夷集团活动于今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一带,传说中的太皡、少皡、蚩尤、伯益、后羿等都属于这个集团。但是这2个集团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后发展成了古华夏族。到汉朝,东夷的华夏化才彻底完成。东夷在向华夏族完全贡献了自己的科技智慧后,在血缘上、语言上被华夏族函化,最终成为汉族的一分子。所以目前山东、苏北、皖北的汉族,血缘上都含有通古斯和百越血统,非纯粹的华夏血统,但人种上与华夏无异,属于北方远东人种。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传说中的三苗、驩兠、祝融氏等属于这个集团。但是他们都是操古汉话的。
   
    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黄融合而成的华夏语是汉语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部。陕北、晋中北的高原汉语与突厥语组融合,成为目前秦晋方言的源头。河北平原的华夏语与蒙古语组融合,成为燕赵方言的源头;炎帝部落统治了大半个河南省,百越通古斯融合的东夷语也被华夏语所函化,成为中原官话的源头。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今天汉语族只有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只有一个语言---汉语。再经过汉朝400年的统一相处,各个汉语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渐由多个民族融合为一个崭新的民族----汉族。汉族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关中,统一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中原,汉族有统一的书面文字和统一的口语----雅言。尽管汉族在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同化吸收了部分羌族、楚蛮、东夷,但汉族仍然是完全意义上的北方远东人种。</P><P> 少数民族
    炎帝部落三大支之一氐羌入藏缅族群成为其首领,控制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藏缅族群后来逐渐东进南进,沿长江东进到云梦大泽(洞庭湖),同化或驱逐当地的扬越与苗瑶,三者融合为楚人的先祖;藏缅族群南下,驱逐同化当地百越,融合为彝族、白族、缅甸族的祖先。 藏缅族群由于与百越混化的厉害,血统和语言上与百越亦有很多近似之处。北方官话区、秦晋方言区的汉族有更多的阿尔泰血统,语言上亦有其痕迹,不过话说回来,阿尔泰民族受汉族文化和血统上的影响远较汉族受其影响为甚。由于蒙古语族曾在河北平原与远东人种的汉族混合的厉害,以至于退回大兴安岭的蒙古部落亦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受东夷混化影响的黑龙江通古斯也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P><P>       鲜卑族与匈奴就不说了太复杂........</P>[em04][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1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B></B>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雕翎簪缨</I>在2007-1-2 21:47:16的o(︶︿︶)o 唉:</B>


<P>这里所用到的民族一词还是加上引号比较妥当吧?其它如夏族、商族同理。</P></DIV><P>用部族这个词貌似更妥帖。</P><P>-----------------------------------------------------</P><P>你说的对,当时他们都以华夏正统自居,</P>
发表于 2007-1-3 19: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支持
发表于 2007-1-3 1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P>先顶后看!</P>[em17][em17][em17][em17][em23][em23][em23][em23][em23][em17][em17][em17][em17][em17][em23][em23][em23]
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3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3:52 , Processed in 0.1780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