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78|回复: 13

[建築審美之道] 本色西安--了解西安、走进西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4 20: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收集的一些关于西安地名来历及其它的相关资料 希望大家增进对西安的了解 部分资料的准确性不敢保证 </P>
<P>下马陵街
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 </P>
<P>安居巷
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 </P>
<P>东仓门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P>
<P>索罗巷
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P>
<P>景龙池 </P>
<P>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 </P>
<P>古迹岭 </P>
<P>位于东关南街东侧,东至曹家巷。唐代称狗脊岭,是龙首山的一部分,在东市北沿。狗脊是生长在黄土中的一种小灌木,即野枸杞,后演变成今名。唐代狗脊岭为行刑之地。 </P>
<P>柏树林 </P>
<P>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此街并在两侧广植柏树而得名柏树林。 </P>
<P>东大街 </P>
<P>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 </P>
<P>南大街 </P>
<P>钟楼至永宁门,长670米,宽60米。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当时宽90米,两侧栽植槐树,并砌水沟。因南端有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名。路两侧有尚书省六部衙署,门内东侧有斗鸡场,今演化为大吉厂巷,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句。今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鼓乐。宋至元仍称安上街。明初改筑南门,朱元璋钦定永宁门,意为南方永远安宁,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宁门瓮城外墙无正门。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明清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积水成河,人不能过,戏称滴水河。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 </P>
<P>新城广场 </P>
<P>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P>
<P>案板街 </P>
<P>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 </P>
<P>炭市街 </P>
<P>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 </P>
<P>南新街 </P>
<P>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 </P>
<P>后宰门 </P>
<P>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 </P>
<P>通济坊 </P>
<P>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 </P>
<P>韩森寨 </P>
<P>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核?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 </P>
<P>南广济街 </P>
<P>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 </P>
<P>书院门 </P>
<P>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 </P>
<P>三学街 </P>
<P>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 </P>
<P>马厂子 </P>
<P>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P>
<P>饮马池 </P>
<P>位于东县门北侧,西北至菊花园。唐时位于唐长安皇城东城外侧护城河。此段城河留下的地名还有菜市东坑,新城南壕等。唐护城河称漕河,是多功能城建设施,与城墙组成多功能防御工事,南通子午曹村的漕渠,北通清渠。后因京兆驿马匹在此饮水故名饮马池。 </P>
<P>端履门 </P>
<P>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木头市接柏树林,长371米。明初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检点之意。门东侧有官员侯喻堂址,后称朝贺巷。 </P>
<P>东厅门 </P>
<P>位于东大街西段之南。东接东县门,西连东木头市。明以前,此街在唐皇城东外侧,城河遗址因有六处积水处,得名六海坊。明朝陕西行都司署,俗称兵马指挥司,设于今西安高中院内俗称军厅。清初改为清军同知署即清军厅,乾隆32年改称库厅,同治年改北大街另设军厅,此街遂改东厅门。1902年库厅改西安府考院及咸长考院,附关中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为西北大学创立会及预科,1914年改陕西o(︶︿︶)o 唉专门学校,1923年改西北大学。1927年改中山学院。后为西北水利专科学校。1930年改西安高级中学。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5 21:13:5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P>1、东木头市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
  
2、东厅门,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400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3、东县门,东起东羊市,西至东厅门,长265米。明清时期,此街中段路北为咸宁县署,街北有县署大门与县门街,又因咸宁县署在府城 </P>
<P>4、贡院门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长145米。因位于“贡院”正门前得名为贡院门街。“贡院”为明清陕西省举行乡试的考场,位于府城西北(今儿童公园)。
  
5、东举街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424米。因西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奋发巷,1972年恢复原名。
  
6、西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图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
  
7、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为富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牌楼巷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复原名。之东,习称东县,所以该街取名东县 </P>
<P>8、洒金桥为南北纵街,南起大麦市街北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什字正南,长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9、桥梓口为南北纵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长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为唐皇城、宫城供水的渠道)故道分出的通济渠由西门南侧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缘筑暗渠至钟楼东,远至北院门巡抚衙门。沿渠十户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经洒金桥到莲花池,渠经西大街有桥,故名桥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桥梓口,北桥梓口清末改为大麦市街,南桥梓口遂简称为桥梓口。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
  
10、北马道巷为南北纵街,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明代困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北部仍称为联盟巷。门。 </P>
<P>11、二府街位于北大街中段西侧,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红埠街,长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驻陕西地方审判、检察两厅。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东段,1972年恢复原名。
  
12、红埠街为东西横街,东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场门东口,长384米。其得名似与唐代宫城城墙为红色有关,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13、教场门为东西横街,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1972年恢复原名。
  
14、青年路为东西横街,东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东、西两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东段叫梁府街,因清顺治年间武进士梁化凤府第在此街而称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与梁府街因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部设在梁府街公字5号而统改名为青年路。
  
15、竹笆市为南北纵街,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为革命街,1972年恢复原名。
  
16、五味什字为东西横街,东起南院门,西至五星街,长290米。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里药业汇集,曾有藻露堂、树仁堂、万年堂等多家中药店。此街以我国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1966年改名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P>1 汉长安城实测周长25700米,总面积36平方公里,基本呈正南北方向。由于宫殿修筑在前城墙修筑在后,同时北部受渭河河道的抑制,因此除东墙比较平直以外,西、南、北三面城墙多有曲折,从而使汉长安城平面形状类似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星,故而又有“斗城”的名称。如今,如果驾车经城西快速干道出西安市时,在通过收费站[未建成]后上陇海铁路高架桥路北所见到的高墙即为汉长安城墙。保存相当完整!而墙后远处所能看到的高大土丘即为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为西汉名丞萧何主持修建。</P>
<P>    2 现在的西安西三环北段从过三桥高架桥后大致开始就从西汉时期的汉长安城与建章宫之间穿过。在经过石化大道高架桥时路东侧的建筑后面就是西汉时期的“西市”遗址,而路东的仿古门楼所在地大约就是西汉时期汉长安城西城墙最北面的“雍门”。进入该门后东行大约一公里的万亩桃林所在地便是当时的“东市”遗址。</P>
<P>    3 隋代,当时在藩的唐高祖李渊的宅子就在如今西安市友谊西路边家存十字东北方向。现在是陕建集团的家属院。而隋炀帝在藩时所住的宅子与李渊旧宅隔“通化”坊相望,隋炀帝在藩时的宅子在如今西安市友谊西路与朱雀北路十字东北方向西后地附近。</P>
<P>    4 隋代长安城内已有东、西两市,只是当时西市称为“利人”市,东市称为“都会”市。</P>
<P>    5 唐长安城外郭城东城墙北起如今的省金属结构厂,向南开始大致在如今的东二环西大约三百米与东二环平行。在今“金花”饭店西筑“通化”门;在今咸宁东路交通大学附近筑“春明”门;在今西影路铁路庙村附近筑“延兴”门,至今曲江乡附近折向西,为唐长安城外郭城南城墙。在今翠华路植物园南陕师大后门附近筑“启夏”门;经今陕西师大与西安外院间道路至今明德门小区筑“明德”门;再向西至今北山门口村筑“安化”门;与今电子西路大致叠压至今木塔寺村西后折向北,为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城墙,与今唐延路大致叠压。在今大唐屏蔽词语公司东北筑“延平”门;至今南二环与西二环转角处筑“金光”门;至今土门工人俱乐部处筑“开远”门;再向北,过今陇海铁路线大约四百米折向东,在今丰禾路、自强西路、自强东路北与以上三条道路大致平行,为唐长安城外郭城北城墙。其间筑“光化”“景曜”“芳林”三门,为北城墙西侧三门。在今工农路西开始为宫城禁地。自西向东分别筑“玄武”“安礼”“玄德”“兴安”“建福”“丹凤”“望仙”“延正”共八门。其中“丹凤”门为唐大明宫正门。“丹凤”门遗址大致在今二马路与革新街十字南,为现代建筑所叠压。</P>
<P>    6 唐长安城中轴线中太极宫的正门“承天”门遗址大致在今莲湖公园南墙外侧。</P>
<P>    7 闫立本的宅子大致在今西工大附中校区东侧。</P>
<P>    8 太平公主的宅子大致在今劳动路与丰庆路十字西北侧一汽配市场后。</P>
<P>    9 褚遂良的宅子大致在今文艺路与体育路十字向东左邻右舍地产大楼附近。</P>
<P>    10 今书院门仿古街在唐代时自西向东至今端履门依次为:太庙、中宗庙、文献皇后庙。</P>
<P>    11 今钟鼓楼广场至市公安局在唐代为尚书省所在地。</P>
<P>    12 东大街: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P>
<P>    13 南大街:钟楼至永宁门,长670米,宽60米。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当时宽90米,两侧栽植槐树,并砌水沟。因南端有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名。路两侧有尚书省六部衙署,门内东侧有斗鸡场,今演化为大吉厂巷,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句。今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鼓乐。宋至元仍称安上街。明初改筑南门,朱元璋钦定永宁门,意为南方永远安宁,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宁门瓮城外墙无正门。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明清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积水成河,人不能过,戏称滴水河。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至今。 </P>
<P>    14 南广济街: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P>
<P>    15 书院门: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P>
<P>     16 三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P>
<P>    18 马厂子: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P>
<P>    19 新城广场: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P>
<P>    20 案板街: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P>
<P>    21 炭市街: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品。1989年建门牌楼。</P>
<P>    22 南新街: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P>
<P>    23 后宰门: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通济坊 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P>
<P>    24 韩森寨: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核?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坟冢位于今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景公园内]。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P>
<P>    25 今西安西边三桥镇因西汉时期在当时的渭河之上飞架有东渭、中渭和西渭共三桥,而得名至今。</P>
<P>    26 今西安红埠街在唐代为唐长安城宫城的南城墙。唐末城毁,沿城墙两侧居民长久沿城墙之上行走,久而久之城墙消失街道形成,因城墙土质为红色故得名红埠街。</P>
<P>    27 如今的古都新世界大酒店西南侧有一寺庙,为唐时太宗李世民为其母礼佛而仿建的五台山寺庙,因地理位置在其西,故有名西五台。</P>
<P>    28 现西安渭河电厂所在地南侧大致为秦时期“兰池”遗址。西侧旁建有“兰池宫”,再西侧则为仿六国宫殿建筑群。</P>
<P>    29 秦咸阳城遗址基本位于今汉长安城遗址正北方向。汉长安城地面遗址尚存,秦咸阳城却基本没有地面遗存的原因则是渭河河水不断向北侵蚀造成的结果。今渭河河道大致恰好从秦咸阳城正中心由东向西横穿而过。</P>
<P>    30 如今的华县在西周时期称为“郑”,兴平市称为“犬丘”,长安区称为“杜”,兰田县称为“弓耳[为一个字]”,而“泾阳、高陵”两县地名当时就有。

    31 西汉时期的“明堂辟雍”遗址位于今土门工人俱乐部北面西电公司厂区内。“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的地方。“辟雍”及“明堂”外围围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雍”意则为完满无缺,圆形像“辟”,而“辟”则乃“璧”,“璧”为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P>
<P>    32 唐代名丞魏征的宅子在今东新街西安人民大厦内[原为长安城的设计建造者宇文恺的宅子]。</P>
<P>    33 欧阳询的宅子在今红缨路内张家村派出所附近。</P>
<P>    34 盛唐时期达官显贵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域在今环城南路以南、长安路以东、太乙路以西、南二环以北。这一区域集中居住了如:安禄山、高仙芝、郭子仪、杨国忠、马怀素等等当时的一批达官显贵。其中,安禄山的宅子大约在金雁塔路西瓦窑村东与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隔街相望。大将郭子仪的宅子与今友谊东路珠峰宾馆隔街相望。杨国忠的宅子在今雁塔路路当中,大约在秋林公司与夏绿地歌厅之间。 </P>
<P>    35 今南门长安路至友谊路十字在隋代 路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兴道”“开化”二坊,路东分别为“务本”“崇义”二坊 在“兴道”坊内有“至德女冠”观 大致在今西安电视台对面 在“开化”坊内有“法寿”尼寺 大致在今西后地小区内 隋炀帝在藩时也居住在那附近 只是应该再向东南几百米 而在“崇义”坊内有“正觉”寺 大致就在今红会路[南郭路]与体育路之间连接的那条路[记不得名字了]路东一侧 </P>
<P>    到了唐代 坊的名字还是沿袭了隋时期的名字 只是在“开化”坊内有了“荐福”寺 大约在今军区干休所内 而现今的荐福寺 也就是小雁塔 只是当时荐福寺的一个浮图院 也就是塔院 而“务本”坊内则多了国子监和景云观 国子监大致在今新建的省人大大楼附近 景云观则在今仁义村内 “崇义”坊内多了马怀素、崔元炜、苏勋、韦臣源的宅子以及“招福”寺和常平院 唐中后期还有了:进奏院、英王园 而“务本”坊也多了“先天”观 </P>
<P>    五代直到明 南稍门没有什么有记载的 </P>
<P>    至清代 南门外建了郭城 在今长安路西“长安城堡大酒店”和路东未建成的“太阳宫”建有东、西两个郭门 今红会路与长安路路口处建有南郭门 并在当时的南郭门内西北方向建有娘娘庙一座 </P>
<P>    至民国年间 南门外郭城还有城墙 但如今的围墙巷还在郭城西南墙角外 在今农业银行大楼附近有国民政府三局一所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0: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P>36  如今的西五路由东向西基本建设在隋代“永昌”坊与“大兴”宫内的“东宫”基础上 大致在如今的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处为分界 西边是“东”宫 东边为“永昌”坊 在今后宰门小学附近为东宫内的“门下”坊 今省出版社附近为“典书”坊 今北大街十字KFC附近为“东”宫与“大兴”宫之间的“凤皇”门 如今的北稍门在当时是在皇家的“大兴苑”内</P>
<P>    至唐代 将“门下”坊更名为“左春”坊 将“典书”坊更名为“右春”坊 “凤皇'门名称未变 只是在今省政府后门西北方向增建了”明德“殿 在今市体育场西侧有一大型的茶楼 而如今的北稍门在唐代是在皇家“西内苑”内</P>
<P>    五代至元 西五路与北稍门均为城外荒地</P>
<P>    明代 在今省政府后门西北方向建有“开阳王府”北稍门则依然是荒地</P>
<P>    清代 西五路在当时的“满城”内 但当时没有形成道路 只是大致在今西五路的路北侧今革命公园附近由东向西依次为:镶黄旗、正黄旗、右翼驻地 路北侧由东向西依次为:正白旗、正红旗驻地 而北稍门则由南向北在路东侧依次为“厘局”“三圣堂”“极乐庵”于“关帝庙”</P>
<P>    至民国 今人民大厦与市体育场当时称为的“森林公园”路对面 也就是今革命公园已见雏形 且今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当时公园内的第五桑园 今十九粮油食品店为当时的骑兵团驻地 北稍门则基本为民宅所在</P>
<P>     
    37 西安碑林位于今文昌门内的三学街,北宋京兆府学[即明 清文庙]旧址。最初原是为保存唐代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所建立的。</P>
<P>    《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原来都竖立在长安城内务本坊[朱雀街东侧第二列北起第一坊]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缩建长安城时务本坊被隔在城外。为了使这些重要的文物不致失散,先将《石台孝经》移置于皇城内尚书省的西隅,即今西大街靠近钟楼的社会路一带[自宋建隆三年《重修文宣王庙记碑》]。此后四五年,后梁时镇守大安府的刘郇根据幕吏尹玉羽的建议,又将《开成石经》迁到这里[自宋元佑五年《京兆府新移石经记碑》]。当时在唐国子监旧址建立文庙。由于保存碑石的场所“地杂居民,其处洼下,霖潦街注,随立辄仆,埋没腐壤,岁久折缺”[自雍正《陕西通志》卷九一],同时也由于城内留存的汉唐名人碑刻损失严重,不断引起时人的关注,为了抢救这些珍贵的碑刻,元佑二年[1087年]秋,在陕西漕运使吕大忠等人的倡议下,由京兆府学官黎持主持,又将全部石经移至京兆府学北面,即今碑林所在。同时迁来的还有诸,欧,颜,柳,徐浩等书法名碑和宋僧梦英的《篆书偏旁字源》等碑石。这次移置,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好,所选地势比较高燥,地基坚固,同时又修建了房舍,亭廊等覆盖设施,安排了陈列次序,为今西安碑林奠定了最好的基础[自《京兆府学新移石经记碑》]。</P>
<P>    金、元、明、清时期对碑林的屋宇屡有修缮。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马文升曾重修西安碑林。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关中大地震,碑林的许多碑石被震坏,《开成石经》有40块破裂,《多宝塔感应碑》,《玄秘塔碑》,《不空和尚碑》,《孔子庙堂碑》,《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三坟记碑》,《栖先莹碑》等书法名碑也都倾倒,折断。西安府学生员王尧典按石经旧文集其缺字,另刻补字小石97方于碑旁。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又对碑石进行了一次整理[明万历十七年《重修孔庙石经记碑》。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补刻《孟子》一书碑石9方。二十一年[1682],马尔图又刻《大学》,《中庸》二书碑石20方。五十九年[1720]又对碑林进行了一次修缮[康熙五十九年《重修孔庙石经记碑》]。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再度对碑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修缮了房屋,增添了碑石周围的栏杆,调整了历代碑石的次序,并规定了碑石拓印的范围和时间以资保护[毕沅《关中金石记》]。此后,嘉庆十年[1805]和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有过两次整修[嘉庆十年《重修西安碑林记碑》],至此西安碑林的名字也正是形成。</P>
<P>    西安碑林的现有碑刻文物情况不尽如人意。文物保护措施不得当,希望不要发生文物流失现象。也希望位于小雁塔旁的西安历史博物馆建成后碑林的现有情况有所改观。因为西安碑林不仅仅属于西安!</P>
<P>    38  隋大兴城:该遗址基本是今西安市区。隋灭周后,初以汉长安城为国度,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令建造新都。由著名建筑学家宇文恺规划设计及营造,先建大兴宫,次年定名大兴城。大业九年建外郭城。大兴城的面积为83.1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存明西安城的七倍。唐朝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国都,改名长安城。并又作了局部的修建和扩建。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唐长安城的建筑形式不光对后来中国的其他朝代国都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也影响了相近国家的城市建设。自唐末天佑元年朱全忠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后,作为隋唐国都300多年的长安城,全部废毁。</P>
<P>    39 唐长安城:1958年西安文物部门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大明宫,兴庆宫,芙蓉园,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中科院考古所也曾对唐长安城的明德门,大明宫进行过考古发掘。</P>
<P>    经勘探,唐长安城的外郭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8470米,南北长9550米,周长3陆.7公里,全系板筑夯土,仅城门内外砌砖,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高约5米,在北城墙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墙安化门处,尚各有一段残址,外郭城每面开3个城门。西面由北向南为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南面由西向东为安化门,明德门,棨厦门。东面由南向北为延兴门,春明门,通化门。北面由东向西为芳林门,景耀门,光化门。除北面的芳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面的开远门以被现在建筑所叠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均以探清。除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城门皆为3个门道。外郭城内有南北接到11条,东西街道14条,其中通往南面3门及东西6门的6条街道是主干道。陆条大街除南面通往延兴门和通往延平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皆宽百米以上,朱雀大街宽150至155米。不通城门的街道各宽35至陆5米之间,顺城街宽20至25米。各街两侧均有排水沟。南北11条和东西14条街道纵横交错,将城内分为110个坊,其中城东南隅2坊划入芙蓉园内,东西两市占去4坊,共有坊104个。各坊面积大小不一,坊四周皆有围墙,除朱雀大街4坊只有东西二门外,其它各坊均四面开门。</P>
<P>    皇城,亦名子城,是政府衙署所在地,位于宫城之南。据实测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北面无墙,东西两墙与宫城东西墙相接,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43.陆米,东西宽与宫城相同,周长9.2公里,南面有3门,西面有2门,南面正门曰朱雀门,北对宫城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东西2门遗址尚未探出,皇城各街之间设中央衙署。现存明代西安城墙基本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向北稍加扩充而建成。</P>
<P>    宫城,是皇族居住的地方,位于长安城北部,南连皇城,北接禁苑。据实测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陆公里。宫城南面为承天门[隋称广阳门],北为玄武门,中部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正殿名曰太极殿[隋称大兴殿],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部为掖庭宫[宫女居所],南有内侍省,北有太仓。太极宫的遗址今仅存东西长约0.5宫墙一段,俗名西五台[今古都大酒店西侧后的仿古建筑群附近]。</P>
<P>    40 大明宫遗址:大明宫位于今西安市北龙首原上,因在太极宫东北,亦称东内,始建于贞观8年[陆34年],初名永安宫。唐高宗龙朔二年[陆陆2年]重建,称大明宫。曾改名蓬莱宫,含元宫等。昭宗乾元3年[89陆年]毁于兵火。1958年在陕西省文管会进行勘查后,中科院考古所又进行过几次勘探发掘。勘探证明,该宫平面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南端东西宽1400米,北端宽1190米,东墙长2330米,西墙长2300米,面积29785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均有夹城。共有城门11座[南5,北3,东1,西2],除城门附近及拐弯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为板筑土墙。宫殿遗址尚有含元殿,翔鸾阁,栖凤阁,麟德殿,重玄门,三清殿,拾翠殿,太液池,大角观等。并对麟德殿遗址进行了初步复原保护。现已基本可以看出武则天曾一次宴请五千余士兵的麟德殿的雄伟建筑了。

    1982年夏在大明宫的东北部,左银台内280米处,发掘出清思殿遗址,该遗址东西长33米,南北宽28.8米,出土有铜镜,镏金铜饰残片,黑白围棋子和一件出入宫门的鱼符。从出土文物及史书记载,说明三清殿是供皇帝娱乐休憩的便殿。1982至1983年又对大明宫内最大的道教奉祭场所三清殿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位于大明宫内西北角,青门内东侧,现仍高出地面14米。出土大量单色和黄绿蓝三色琉璃瓦残片,以及镏金建筑饰。1982年秋开始还发掘了朝堂遗址。1987年4至5月,含元殿遗址东侧221米处发掘出含耀门遗址,该门遗址东西长2陆.4米,南北宽12.5米,门外有南北向的两条夹墙,显得门禁特别森严。1984年秋至1985年春,在大明宫西部右银台门以北的西夹城内,发掘出著名的唐代翰林院,翰林院占据夹城南部400余米的一段,已发掘出它的南院,由建筑遗址5座及砖道一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张九龄,张说等都曾当过翰林学士,在这里供职多年。</P>
<P>    五十年代在西内苑发掘出含光殿及球场遗址,出土一块石碑,上刻“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已未年建”等17字。1991年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41 兴庆宫遗址:兴庆宫,亦称南内,本为唐玄宗李龙既当太子时所居住的地方,玄宗继位后,于开元二年[714年]改为兴庆宫,其位置在唐长安城兴庆坊[今西安兴庆宫公园是遗址的一部分]。兴庆宫的建筑布局与大明宫和太极宫不同,正门兴庆门朝西开,其它建筑都是楼房,而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更是阁楼式,其建筑相比东内,西内更加豪华富丽,有殿,楼,堂,亭30多座,并有面积为182000平方米的龙池一处。1958年在遗址约1/4的地面上修建了兴庆宫公园。省市文物部门同时进行了全面的勘查。经勘查,遗址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正门在西墙北部,宫内以隔墙分为南北二部,北部为正宫南部为园林。并为了配合兴庆宫公园的建设对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进行了发掘。出土很多莲花瓦当,砖瓦等并基本勘探出两座建筑的规模及基址。</P>
<P>    42 青龙寺遗址:青龙寺遗址在今西安市铁炉庙村。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东南隅,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初名灵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是盛唐以后长安佛教密宗的大道场,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日本许多唐高僧,如空海,园仁,园珍等都曾在青龙寺学习密宗。1973年至1980年,中科院考古所对青龙寺遗址曾进行过3次发掘,取得大量文物资料。发掘证明,青龙寺面积占新昌坊的1/4,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现存遗址仅保存了北部一段高地,寺院建筑大部分布在西部,已发掘出的并列两排的院落遗址,其中有塔,殿,回廊等建筑基址。寺东部地势最高,未发现建筑基址,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园林部分。寺周尚残存部分围墙残迹。出土文物除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外,还有残石佛像,镏金铜制小佛像,银质小佛,三彩残佛像,陶佛塔及大和五年[831年]杜文秀立石灯台,经幢等。发掘后,西安市有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了部分恢复,成立青龙寺文物保管所。</P>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0: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P>43 西安回民的由来:回族是唐宋以来,特别是宋代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中亚人,东南亚人来到我国,在一些地区定居下来,与汉族,维吾尔族等长期共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成的一个民族。西北地区回族的形成也是如此。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古代的长安即是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很自然的,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P>
<P>    唐都长安穆斯林的来源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城的时间约在七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一统天下,在这一时期,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宗教活动家,经由自五世纪以来就已经开辟的中阿之间的外交关系进入中国。八世纪初期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已经东伸到南起印度河流域,北到布哈拉,萨马尔罕一带,在葱岭以西与唐朝疆域相接。之后的阿拉伯商人,使者,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城的就更多了。尤以商人居多。唐人笔记《太平广记》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P>
<P>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叛。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也有所记载。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并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通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P>
<P>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曰:“庚辰诏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便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的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如长安北郊的南康村,北康村等,据考证,他们就是九姓胡的后裔。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政府后,皈依了伊斯兰教。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中的大姓。这是当时长安穆斯林来源之三。</P>
<P>    以上所述三点就为回族在这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西安回族形成的时间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聊,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一方面战乱频繁,另一方面又使中原地区的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又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P>
<P>    因当时战乱频繁,阻碍在长安城附近的波斯,阿拉伯,中亚的穆斯林商队为数不少。这就成为了回族在此形成的国内因素。约在9世纪前后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衰落,后被蒙古军所灭。前后约4个世纪中,中亚西亚长期处于混乱中。11世纪到13世纪,欧洲封建君主的十字军东侵,加上天灾,瘟疫等原因,迫使阿拉伯,中亚,波斯的穆斯林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迁徙。而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处在战乱之中,但相比较当时的阿拉伯,中亚,波斯等地区当时的中国还是人间乐土。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各种交通手段进入中国的穆斯林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这是促进回族形成的国际因素。</P>
<P>    词家周密[1232至1298]在南宋晚期生活了48年。杂著众多,其中一书曰:“今回回多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中原包括陕西,江南指南宋辖地。又据无名氏《昭忠录》记载:南宋丽宗端平二年[1235],蒙古太子阔端率兵50万,由大散关南攻,宋将曹友闻在南大安,鸡冠山,回回寨一带拒战,消灭蒙古军10余万人。其中回回官兵为数不少。此战在《宋史》《宋史纪事本末》中均有记载。因此从时间上看,中原回族的形成不会迟于12世纪晚期。陕西特别是长安及其附近,回族形成的时间可能还要早些。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有一幢明嘉靖五年[1526]国子监李时荣撰写的碑文说: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之年]曾对原有清真寺进行维修。开封也有一幢《重建清真寺碑》,刻于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据故老相传说原寺修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当时金以迁都开封,北宋灭亡以36年。这一建寺年代史家认为可信。与西安化觉巷寺碑所记年代相对照,靖康二年寺院重修之说亦应可信。据此,西安及其附近的回族形成时间,当在北宋晚期。</P>
<P>    下列西安现有部分清真寺简表
    1 化觉巷清真寺 又名清修寺,面积1.3万平米。市西安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所以又称大寺。寺内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风格,是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寺院。
    2 大学习巷清真寺 位于大学习巷[大河西巷之讹]内,又名清净寺,规模仅次于化觉巷清真寺。据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刘序撰《重修清净寺碑》的记载化觉巷清真寺建于宋代,后由于信徒增多,至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六月在此修建新寺。碑文中还提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四月,郑和[回族]第四次出使西洋之前,曾到清净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担任翻译工作的经过。
    3 小皮院清真寺 大皮院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相隔不远。小皮院清真寺又名真教寺。初建时间大约在永乐年间[1403至1424]。大皮院清真寺创建时间较前者晚,但也在明代,规模也略小。
    4 小学习巷清真寺 位于小学习巷[小河西巷之讹]内。
    5 营里清真寺 位于大小学习巷之南段。因清初这里驻扎之军队中有穆斯林,为方便宗教生活,特建此寺。至今小学习向北段仍有一条笔直的小巷,俗称“箭道”就与此曾驻军有关。
    6 洒金桥清真寺 是清代前期由民间集资修建的。到民国时期,又在洒金桥南段路西修建了一座新寺[清真西寺],前一座就被称为洒金桥老寺了。
    7 北广济街清真寺 因离化觉巷的大寺很近所以俗称小寺,建于清初。寺中有一独特之地,是礼拜殿西面临街建有一座木结构的唤拜楼,远望玲珑剔透,形式别致。
    8 南城清真寺 位于东仓巷西面的回回巷内。由于当时驻扎在西安的八旗军中的汉军旗和蒙军旗中都有一些穆斯林,该寺就是为了方便他们的宗教生活而就近修建的。
辛亥以后修建的清真寺有:建国巷清真东寺,西新街清真西寺,北门外道北清真寺,纺织城东郊清真寺,小东门外回民新村清真寺等。
    此外,在民国初年的教派争端中,西安城内西北隅又另建起两座清真寺。一是位于小学习巷北路西的清真中寺,另一座就是前面提到的洒金桥南端路西的西寺。</P>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P>44 西安政区沿革</P>
<P>    西周: 京畿[府] 辖区:樊,杜,高陵,骊山氏,蓝田等邑[县]
    秦 : 内史[府] 辖区:蓝田,高陵,栎阳,杜县,骊邑,芷阳[县]
    西汉: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奉明,南陵[县] 左冯翊[府] 辖区:高陵,栎阳,万年[县] 右扶风[府] 辖区:户县,周至[县]
    东汉: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霸陵,杜陵[县] 左冯翊[府] 辖区:高陵,万年[县] 右扶风[府]户县[县]
    魏 :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陆,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户县[县]
    晋 :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前赵: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前秦: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蓝田,新丰,阴般,杜陵,霸城,高炉,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后秦: 司隶校尉部[省] 京兆郡[府] 辖区:常安,蓝田,新丰,山北,杜城,霸城,高炉,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始平郡[府] 辖区:户县[县]
    北魏: 雍州[省] 京兆郡[府] 辖区:长安,霸城,户县,山北,蓝田,杜县,新丰[县] 冯翊郡[府] 辖区:高陆,广阳,鄣县,万年[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西魏: 雍州[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霸城,山北,杜县,蓝田,新丰,阴般,户县[县] 冯翊郡[府] 辖区:高陆,广阳,万年,鄣县[县] 扶风郡[府] 辖区:周至[县]
    北周: 雍州[省] 京兆尹[府] 辖区:长安,万年,蓝田,新丰,户县[县] 冯翊郡[府] 辖区:广阳,高陆[县] 恒州[省] 周南郡[府] 辖区:周至[县]
    隋 : 京兆郡[府] 辖区:大兴,长安,高陵,蓝田,周至,户县,新丰,万年[县]
    唐 : 京畿道[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栎阳,昭应,蓝田,户县,周至[县]
后梁: 永平节度使[省] 大安府[府] 辖区:大安,大年,高陵,昭英,周至,户县,蓝田,栎阳[县]
    后唐: 镇国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户县,蓝田,昭英,栎阳[县] 耀州[府] 辖区:高陵[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后晋: 晋昌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户县,蓝田,昭英,栎阳[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后汉: 永兴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户县,蓝田,昭英,栎阳,乾佑[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后周: 永兴节度使[省] 京兆府[府] 辖区:万年,长安,高陵,户县,蓝田,昭英,栎阳,乾佑[县] 凤翔节度使[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北宋: 永兴军路[省] 京兆府[府] 辖区:樊川,长安,临潼,蓝田,栎阳,高陵,户县,终南,乾佑[县] 秦凤路[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金 : 京兆府路[省] 京兆府[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栎阳,终南,户县[县] 凤翔路[省] 凤翔府[府] 辖区:周至[县]
    元 : 陕西行省[省] 奉元路[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周至,户县[县]
    明 : 陕西省[省] 西安府[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周至,户县[县]
清 : 陕西省[省] 西安府[府] 辖区:咸宁,长安,临潼,蓝田,高陵,周至,户县[县]
    民国: 陕西省[省] 西安市[府] 辖区:分第一至第十二区[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府] 辖区:周至[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府] 辖区:长安,临潼,蓝田,高陵,户县[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陕西省[省] 西安市 辖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 蓝田县,高陵县,周至县,户县
  
    45 下马陵街:位于和平门内西侧,西至柏树林南口。因街东口北侧有汉名儒董仲舒祠亦名下马陵而得名。唐人韦述两京记曰‘蛤蟆陵本董仲舒墓’。又曰‘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究竟是蛤蟆陵雅化为下马陵,还是下马陵讹传为蛤蟆陵,至今无定论。明正德年间由胭脂坡迁来在此建董子祠,人称下马陵。董仲舒为西汉著名学者,哲学家。武帝时献举贤良三策。此街中段曲折处可看出唐城和明城衔接处,明代由此向东扩建了西安城。</P>
<P>    46 安居巷: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P>
<P>    47 东仓门: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P>
<P>    48 索罗巷: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相传以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一娑罗树园而得名。明代称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P>
<P>    49 景龙池:位于东关北部。北起长乐坊,南至索罗巷。唐时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北。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第,玄宗李隆基幼年居于此。当时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李隆基作太子后,利用这件事说他的住所有龙气。登基后在此建立兴庆宫,景龙池既宫中龙池,亦称九龙池。这地名可反映出唐时因引数条河流入长安,地下水位抬升的情况。</P>
<P>    50 古迹岭:位于东关南街东侧,东至曹家巷。唐代称狗脊岭,是龙首山的一部分,在东市北沿。狗脊是生长在黄土中的一种小灌木,即野枸杞,后演变成今名。唐代狗脊岭为行刑之地。</P>
<P>    51 西汉王朝历时214年,共11个皇帝。他们的陵墓都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附近。其中9座集中在城北的咸阳塬上,东西一字排开,加上众多的陪葬墓密密麻麻绵延38公里。经过考证后从西向东依次为:</P>
<P>    武帝茂陵 [位于今兴平市东北,豆马村西北。]
    昭帝平陵 [位于今咸阳市西北,南刘村东北。]
    成帝延陵 [位于今咸阳市北,马家窑东。]
    平帝康陵 [延陵北,大寨东村东。]
    元帝渭陵 [今咸阳市东北,新庄北村南。]
    哀帝义陵 [今咸阳市南贺村东南]
    惠帝安陵 [今咸阳市白庙村南]
    高帝长陵 [今咸阳市怡魏村南]
    景帝阳陵 [今咸阳市穆家村被]</P>
<P>    其中茂陵,平陵,安陵,长陵,阳陵附记均设有陵邑,合称五陵邑。所以咸阳塬也被称为五陵塬。这里是西汉王朝的一个主要陵区。</P>
<P>    此外长安城东南还有一个陵区。这里的陵墓由东向西依次是:</P>
<P>    文帝霸陵 [位于白鹿原畔,今西安市动,毛西乡,俗称凤凰嘴]
    宣帝杜陵 [位于杜东原上,今西安市东南,曲江乡三兆村南]</P>
<P>    西汉帝陵呈这样分布,也是出于历史地理以及礼制上的考虑。这两大陵区均修建在塬上,地高土厚,平坦开阔,方片就地起土,建造地宫,堆积陵冢,用以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都是营造皇陵的理想场所。咸阳塬俯临秦旧都的废墟,将皇陵及几百个文武功臣的陵墓安置在这里,也有对前朝厌胜的作用。咸阳塬上的汉陵也是按照昭穆序排列的。“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昭居左,穆居右。按照当时礼制,辈份相同的昭穆序位相同,隔辈继位的序位也相同,都不能同葬一个陵区。惠帝刘盈与继位的刘恒都是高帝之子,是同辈,都属穆位。昭帝的继位者宣帝是其堂孙,同属昭位,都不能同在一个陵区,必须另做安排。这就是西汉皇陵有两大陵区的原因。</P>
<P>    此外,还有本人并非皇帝或皇后而被按帝后礼制安葬的陵墓。他们是:</P>
<P>    汉太上皇陵 高帝刘邦之父母的合葬墓,位于栎阳北塬,今西安市阎良区荆山塬。
    薄太后南陵 葬高帝薄姬,文帝之墓。位于霸陵南面,今西安市灞桥区鲍旗寨西北,俗称簸萁冢。
    钩弋夫人云陵 葬武帝钩弋夫人赵婕妤,昭帝之墓。位于今淳化县铁王乡大疙瘩村北。
    史皇孙奉明园 宣帝之父史皇孙与母王夫人的合葬墓。位于今西安市东门以东两公里左右。
    这四座陵园中,除太上皇陵与云陵,南陵属于东南陵区,奉明园在长安城东南也可视为东南陵区。</P>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P>52 西安城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明洪武二年[1368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赶走元军后,即开始开拓,洪武七年至洪武十一年[1374至1378年]正式建成。明隆庆二年[1568年],崇祯九年[1636年],都曾进行修葺。清代又作了十二次补修,其中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的修筑工程最大。解放后,大跃进年代,城墙上五千多个垛墙,九十八座敌台及敌台上的墩楼,城四角的角楼都被拆除,从那时起至1983年整修前止,城墙顶部及外壁,有许多砌砖被剥光,很多用砖石砌筑的水槽也被拆毁,四门瓮城被一些o(︶︿︶)o 唉单位占用。城墙内侧不少居民利用空地修建房舍,并挖了很多窑洞。为便利交通,城墙四周相继开了一些豁口,至此把一座完整的古城垣破坏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由于城墙排水设施遭受破坏,造成严重塌方。塌损墙砖万余块,塌方量约两千立方米。南门瓮城更被西安市人民防空指挥部将基础挖空,虽文物部门出面多次制止,亦无济于事。虽然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截止1983年整修前,破坏城墙之风始终未曾停止。</P>
<P>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从1983年4月1日起,由国家拨款7806万元,整修工程全面开始。经实际勘测城墙高12米,宽12至14米,周长11.9公里,南垣长3.4公里,北垣长3.3公里,东西城垣均为2.6公里,共有城门楼四座,城墙顶上,内外沿均筑垛墙和女儿墙,外沿垛墙厚0.68米,高1.35米,垛口5984个,内沿垛墙厚0.45米,高0.75米,马面98个,上建墩楼。四座城门门楼均为三层,闸楼,箭楼,正楼均系歇山式,箭楼和正楼之间系瓮城,每楼下均设拱形门洞,唯南门洞分设于东西两侧。</P>
<P>    自1983年4月1日开工至1986年底,城墙外侧包砖30288平方米,内侧包砖126000平方米,内侧延伸墙717米,外侧垛墙14340米,内侧女儿墙12800米,海漫201600平方米,修建流水槽162个,登城马道8条。夯填土方22万立方,堵塞加固墙体洞穴2000孔[总长40余公里],豁口券洞7处23孔,恢复魁星楼1座,敌楼10座。修建内环城路5500米,拓宽加深护城河漕渠工程14.6公里,砌筑岸坡13公里,改造退水渠4.5公里,铺设引水暗管12公里,维修引水明渠26公里,新建桥梁13座,水坝3座,码头11处。火车站广场下修建城河隧洞长448米,修建环城公路5400米。建仿古厅及管理房8座,仿古公厕18座,仿古牌坊2座,仿古凉亭7座,及假山,游乐场,石桌石凳,休息台等等。</P>
<P>    在整修城墙过程中,发现约五公里长隋唐长安城墙遗址,以及唐安福门,朱雀门,含光门,清明渠,皇城西北角台等重要遗址,确定了隋唐皇城的形制和范围,填补了隋唐长安城考古工作中的一些空白。</P>
<P>    53 北院门:明清两代陕西省的最高行政中心驻地——巡抚部院,与南院门并称。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西狩”时驻此,改巡抚部院为“北院行宫”。</P>
<P>    54 辇止坡:西大街与北广济街相交的一小段,传说慈禧太后“西狩”时路过此地,被老童家腊牛羊肉的异香所吸引,辇止不前,故此得名。现老童家腊牛羊肉店内仍有“辇止坡老童家”的金匾。</P>
<P>    55 庙后街、城隍庙:位于“都城隍庙”后,因地理位置而得名。西安城隍庙之所以叫“都城隍庙”是因为该庙属咸宁、长安两县共有,传说西安城隍庙都统西北,有失偏颇。庙中传说有薛仁贵、薛丁山牌位和“铁丘坟”,系薛家被满门抄斩之地,亦不对(此地唐时为皇城,遍部衙署)。</P>
<P>    56 教场门:清代此地附近有“协标较场”、“抚标较场”故得名,后演变为教场门。有名的“教场门huoluo”即在街北。</P>
<P>    57 大麦市街:清代叫“大麦口”为粮食交易市场。</P>
<P>    58 大、小学习巷:唐代胡人到长安后学习礼仪的地方,笔者考证此地属皇城内礼部衙署驻地。</P>
<P>    59 贡院门:位于明清贡院的大门外,与西大街相交。贡院建筑无存,现革命公园内“革命亭”与贡院“明远楼”极其相似。</P>
<P>    60 东、西举院巷:位于明清贡院的大门外,东西方向。为全省“举子”入贡院考试的必经之路。</P>
<P>    61 骆驼巷:位于西门大街南侧,古时常有骆驼商队在此停留。</P>
<P>    62 早慈巷:清代时名“枣刺巷”为贡院东墙外的小巷。传说枣刺是防止入贡院考试的举子逃跑和外人进入的必备“武器”。</P>
<P>    63 老关庙:现在的古都大酒店所在的十字路口。因清代路北有协天关帝庙得名。庙址现在十字西北角的人行道上。</P>
<P>    64 南、北马道巷:即西顺城街,古时车辆登城必须走“马道“即城内斜坡,全西安城最大的马道在今西南城角内,南马道巷由此得名;西安化工所附近也有马道,北马道巷由此得名。</P>
<P>    65 香米园:应该叫“香苜蓿园”,传说名相寇准居所。——(好象不对,请诸位指正)</P>
<P>    66 火药局巷:清代新军的火药局在此。辛亥革命时陕西新军的起义地点之一。</P>
<P>    67 白鹭湾:西门内,旧时地势低洼、菜田交错、白鹭翔集,风景优美。</P>
<P>    68 青年路:旧称“九府街”系明时秦王子弟藩署之一。四府街、双仁府、二府街与此类似。(双仁府传说是薛仁贵、薛丁山的府邸,好象也不对,解释同前)</P>
<P>    69 南、北火巷:即现今环城西路临近西门的地方。明清时西关城开“南火门、北火门”方便交通,故得名。今仍有“北火巷村”。</P>
<P>    70 南小巷:明清时西关城开南小门方便交通,故得名。</P>
<P>    71 42中学:即冯恭定公专祠,纪念冯从吾的祠堂。冯从吾:关中书院山长,关学大家。旧时此地设立书院。(名字想不起来了,望指正)</P>
<P>    72 西关三小:旧时的“太白庙”祀“太白山神”。</P>
<P>    73 省林业厅:明清的“接官厅”,属于当时的“市政府招待所”,东关也有。</P>
<P>    74 西关的旧行当:纸扎、花圈、玻璃制品、橡胶制品、“叮当”、老刘家泡馍(现在的西关老槐就是旧时他家院子里的)、黄家泡馍、西关葫芦头</P>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单位简表:
1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国家级保护
2 阿房宫遗址 秦代 国家级保护
3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国家级保护
4 大明宫遗址 唐 国家级保护
5 丰镐京遗址 西周 国家级保护
6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国家级保护
7 米家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8 鱼化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9 太液池遗址 西汉 省级保护
10 建章宫遗址 西汉 省级保护
11 兴庆宫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2 天坛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3 青龙寺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4 斡尔垛遗址 元 省级保护
15 阎庄和杨家围墙遗址 西汉 省级保护
16 华清池遗址 唐 省级保护
17 黄堆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18 真守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19 小丰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20 鲁家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21 宋村遗址 周 省级保护
22 文王灵台遗址 新石器时代 省级保护
23 唐明德门遗址 唐 市级保护
24 唐长安城遗址 唐 市级保护
25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市级保护
26 秦栎阳遗址 战国 县级保护
27 涝池河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县级保护
28 泄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 县级保护
29 秦始皇帝陵 秦 国家级保护
30 庄襄王墓 秦 省级保护
31 胡亥墓 秦 省级保护
32 董仲舒墓 西汉 省级保护
33 霸陵 西汉 省级保护
34 杜陵 西汉 省级保护
35 薄姬墓 西汉 省级保护
36 周穆王陵 西汉 省级保护
37 蔡文姬墓 东汉 省级保护
38 王季陵 周 省级保护
39 陈平墓 西汉 省级保护
40 王太史九思慕 明 省级保护
41 老子墓 东周 省级保护
42 许后少陵 西汉 县级保护
43 张勇墓 清 县级保护
44 扁鹊墓 周 县级保护
45 奉天皇帝齐陵 唐 县级保护
46 段秀石墓 唐 县级保护
47 萧何墓 西汉 县级保护
48 昭王冢 战国 县级保护
49 柳公权墓 唐 县级保护
50 吕氏四贤墓 宋 县级保护
51 大雁塔 唐 国家级保护
52 小雁塔 唐 国家级保护
53 兴教寺塔 唐 国家级保护
54 西安城墙 明 国家级保护
55 兴善寺 唐 省级保护
56 八仙庵 宋 省级保护
57 钟楼 明 省级保护
58 鼓楼 明 省级保护
59 化觉巷清真寺 明 省级保护
60 大学习巷清真寺 明 省级保护
61 宝庆寺塔 明 省级保护
62 城隍庙 明 省级保护
63 东岳庙 明 省级保护
64 香积寺塔 唐 省级保护
65 华严寺塔 唐 省级保护
66 灵感寺塔 唐 省级保护
67 法幢寺 唐 省级保护
68 杜公祠 清 省级保护
69 西安碑林 宋 国家级保护
70 石佛 南北朝 省级保护
71 牛郎织女 西汉 省级保护
72 石造像 唐 省级保护
73 石刻画像及铁钟 宋 省级保护
74 大福和尚碑 唐 省级保护
75 辋川图石刻 明 省级保护
76 李晟碑 唐 省级保护
77 魏造像石碑 北魏 省级保护
78 祖庵石刻 元 省级保护
79 雁字回文碑 清 省级保护
80 青华山卧佛石刻 清 省级保护
其他还有:华胥新街遗址,房家村遗址,侯家村遗址,巨东村遗址,麻坡村遗址,东关遗址,怀真坊遗址,马营遗址,甘河遗址,礼贤庄遗址,长阳宫遗址,东渭桥遗址,彭城闸遗址,九女冢,焦赞墓,杨砺墓,李淳风墓,水陆庵,草堂寺,宝林寺塔,化羊庙,公输堂,空翠堂,楼观台,周至古塔,楼观镇塔寺村古塔,三清殿,楼观台古塔,周至城隍庙,高陵塔,西五台,罔极寺,关中书院,小皮院清真寺,万寿寺塔,广仁寺,圣寿寺塔,净业寺塔,丰德寺,温国寺,普贤寺,牛头寺,天池寺塔,西林寺,汉露台,古瓮寺,上悟真寺,蓝田文庙,户县钟楼,户县城隍庙,户县文庙,户县东岳庙,灵山寺,仙游寺,七宝塔,罗汉寺,周至木牌坊,赵公明庙,周至玉皇庙,天台寺前后殿,万寿宫正殿,唐龙跃宫石井圈,周至戒官碑,仙翁石刻造像,石经幢,石造像,西安事变旧址,易俗社剧场,八路军办事处旧址,革命亭,西京招待所,杨虎城止园旧居,新城黄楼,杨虎城将军陵等等。
发表于 2007-1-4 20: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P><a href="http://news.huash.com/images/2006-04/25/xinsrc_320403251654296120167.jpg" target="_blank" >http://news.huash.com/images/2006-04/25/xinsrc_320403251654296120167.jpg</A></P><P>给个西安市地图的链接吧。地图实在太大。</P>
发表于 2007-1-6 23: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发表于 2007-2-11 20: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资料</P>
发表于 2007-5-25 23: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7][em17][em17]
发表于 2007-8-13 10: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宫镜一 于 2013-5-4 17:23 编辑

cancel
发表于 2008-3-10 13: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35 薄姬墓 西汉 省级保护
:victory: 在俺们学校上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7:48 , Processed in 0.1425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