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84|回复: 26

[转帖] 安徽,你被谁抛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7 0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3>安徽,一个人杰地灵、名山秀水的地名;安徽,一个深深打上贫穷、落后烙印的代名词;安徽,一个让人沉重而又让人心痛的地方。
公元1667年,清康熙6年,清go-vern-ment以安庆和徽州二府头一个字取名为安徽省。
公元1949年,安徽省人民go-vern-ment成立,省会合肥。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省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辖17个市、5个县级市、56个县,人口6516万.
境内两座名山:天下第一山---黄山;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
两条黄金水道:长江、淮河。
宣城“文房四宝”、徽州古居牌坊楼等驰名海内外。

安徽省境内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
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
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
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公元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从安徽大地率先开始了。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转眼间改革开放了将近三十年了,安徽的经济发展如何了呢???与安徽邻近的江苏浙江的经济又是怎样的呢?中部六省的经济比较又是怎样的呢?

请看下面数据:
2006年苏浙皖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GDP比较
省份 GDP(元) 人口数量(人) 人均GDP(元)
江苏 21548亿 7474.5万 28828.68
浙江 15648.93亿 4898万 31949.63
安徽 6141.9亿 6516万 9425.87

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是安徽省的3.51倍,人均GDP是安徽省的3.06倍;
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是安徽省的2.55倍,人均GDP是安徽省的3.39倍;
安徽省面积比江苏浙江大到约3万平方公里,能源资源比这两省多,但是看到上面沉重的数字,安徽跟江苏浙江比起来差距如此之大。
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国民生产总值是4820亿元,相当于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的78.5%,而人口还不到安徽省的十分之一,面积只占安徽省的6%;也许过不了几年,光苏州市一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了安徽整个省的GDP。

2006年中部六省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GDP比较
省份 GDP(元) 人口数量(人) 人均GDP(元)
河南 12464.09亿 9768万 12760.12
湖北 7497亿 6031万 12430.77
湖南 7493.17亿 6732.1万 11130.51
安徽 6141.9亿 6516万 9425.87
江西 4619亿 4311.2万 10713.95
山西 4147亿 3355.21万 12359.88

以上数据分析: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在中部六省排行第四位,但是人均GDP却是倒数第一。
安徽跟中部其它五省比较,为何安徽还是那么的贫穷呢?安徽虽然没有苏浙沪那样靠近海边,却是最靠近中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有这样优势的地理环境,为何还是那样落后呢?

山西、河南、湖南是典型的内陆省份,没有像安徽那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位置最接近和最直接受长三角经济区辐射,也没有像安徽那样境内有两条黄金水道(长江、淮河),但是他们的人均GDP都超过安徽省,也只有安徽是最穷困的,这是令每一个安徽人深思的问题?

2006年苏浙皖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GDP比较
省会城市 GDP(元) 人口数量(人) 人均GDP(元)
杭州市 3440.99亿 750万 45879.87
南京市 2780亿 647万 42967.54
武汉市 2590亿 858万 30186.48
郑州市 2001.5亿 716万 27953.92
长沙市 1791亿 638.9万 28032.56
南昌市 1185亿 450万 26333.33
合肥市 1073.86亿 462.73万 23207.05
太原市 1013.38亿 342.6万 29579.10

在苏浙皖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中,合肥排在倒数第二位,人均GDP还是倒数第一位。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是第十五位,人均GDP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却排名第二十六位,以占全国5%的人口只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的2.93%,这一系列数字让我们每一个安徽人心里万分悲痛,改革开放发源地的安徽为何还是那么穷?穷的一系列数据让人无法再想像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都发展些什么了,go-vern-ment官员都在为经济发展做些什么呢?是碌碌无为吗?还是无所事事吗?


几千年来,安徽不仅产生出老子、庄子、管仲、曹操、华佗这样名流千古的道德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著名医学家;还产生出如包公,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这样历史名人;更有如“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代表的历史徽商,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达三百年之久的徽商时代;最杰出的是皖南出了两代国家领导人。
安徽现代也出现一批本土国内知名企业,如奇瑞汽车集团、淮南淮北煤矿、马钢集团、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集团、铜陵有色及白酒类集团等等。

但是现在的安徽,你为何还是这么贫困呢?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你的经济发展为何还是如此缓慢呢?在最接近中国最富裕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区,你为何还有一二十个国家级贫困县?在中国经济百强县中,你为何连一个县的名额都没有,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高速腾飞的时代,你为何还是如此裹足不前呢?

一代伟人o(︶︿︶)o 唉说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进入二十一世纪来,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勃海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东北复兴等都在飞速的发展。也许处在东西部交汇尴尬定位的安徽感到不能再这样贫困下去了,于是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体制机制东接,产业东联,市场东扩,实现与苏浙沪无缝对接,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为苏浙沪大工业配套加工制造业基地。
2006年安徽省推出了东向接驳长三角,八百里沿江城市群,成员市:8个。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 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但这些规划出台似乎姗姗来迟了些?
如今南京把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划为“南京都市经济圈”;徐州把淮北、宿州划为“徐州经济都市圈”;杭州把黄山划为“杭州经济都市圈”;在安徽的经济版图上,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她本身所辖的几个县依然贫穷,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及辐射力,在福布斯发布的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榜中只排到第53位,比芜湖排名第38位还落后15个名次。过去几十年以合肥为中心,希图以皖北经济发展带动皖南,可结果呢?跟苏南同处在长江南岸的皖南却依然发展缓慢,几十年错误定位的重北轻南发展所导致的恶果依然是这个农业大省的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在安徽所辖沿江几个的城市都已被外省的城市经济圈所“瓜分”,呈现出“四分五裂”的态式,安徽未来的出路又将何去何从呢?

从安徽省地图上看,最接近长三角最发达中心城市的是宣城市,其次是马鞍山、芜湖、黄山,滁州;以宣城市所辖的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绩溪县跟江苏南京高淳、常州溧阳、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杭州安吉接壤,所距离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嘉兴、湖州100-300公里范围内,车程不过1-3小时。如此近距离的地方,只是因为省份行政区域的差别,经济相差悬殊竟如此之大!
2006年,宣城市GDP288.5亿、芜湖市GDP480亿、马鞍山GDP415亿、滁州GDP375亿、黄山187.5亿,最接近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安徽5个城市GDP总量加起来不过1746亿;除去与接壤的省会城市比较,邻近的江苏常州GDP是1560亿;无锡GDP更是达到3300亿;浙江湖州虽只有760.89亿;但比上述5个城市任一城市高;跟皖南郎溪、广德交界的江苏宜兴这个县级市GDP更是达到420亿,超出马鞍山、滁州、宣城、黄山等城市。大量的数据表明,安徽已经远远落后于江浙两省及其他近邻的省份。现在江浙两省与上海很多重大工程如建设高速公路、打造快速铁路,都是亲力合作,紧密联系,密切配合;面对落后及办事效率低下的兄弟省---安徽,他们似乎都不屑于与安徽合作,更不愿意提。省内有些城市出于自身发展或摆脱安徽经济落后的负面影响,都抢着融入外省城市的“都市经济圈”,以后的安徽发展还有自己的特色吗?目前要开工的宁杭(南京至杭州)城际铁路,也是要绕道到句容、溧阳、宜兴到达浙江长兴、湖州至杭州。如果从地图上分析,这条铁路从南京高淳到安徽郎溪、广德进入浙江安吉至杭州,这样似乎距离会更缩短些,而且更能给皖南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机遇,只是不知安徽省里决策层有没有过此设想和规划?或者江浙两省宁愿建铁路绕个弧形也不愿意与安徽合作吧?

进入新的世纪来,安徽省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活动,每个市、每个县、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都以招商引资为指标、为任务、为政绩。为了吸引外地客商来投资,你争我抢,遍地开花到处都在搞工业区,低价卖土地,东一块、西一块、缺少规划,也有引进发达地区淘汰的污染企业和高耗能企业,一大片农田中耸立着一个不大的工厂显得是那么的刺眼,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那些以土地为生、年龄偏大、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只能拿到些可怜的土地补偿费,失去土地后的农民若干年后,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中国最朴实善良、最勤劳、最苦的是农民。一旦国家需要什么,他们都是无私的奉献着。现在国家照顾体贴关怀农民,取消了农业税,按道理农民兄弟们应该很高兴呀,但是农民们还是高兴不起来,反而更加忧愁,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国家农业税免除了,但是农业上所需要的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成倍的上涨,这样相比较,农民还是赚不到钱。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的日子就过的好些,一旦遇上旱灾水旱疾病等天灾人祸,农民的日子还是苦还是穷。在高歌太平盛世的表面繁华现象里, 只有生活在农村底层的人更能了解农村真实情况,城乡差距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得了绝症的农民也只能在家里干熬着。

在安徽境内的很多县城,横直不过几条街,甚至连发达地区有些行政村的建设规模都比不,不知在安徽境内当县长、县委书记的,他们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
安徽推出乡镇合并、村村合并、精简go-vern-ment官员,提高go-vern-ment办事效率及减少开支。这对于一个不发达的地区早就应该实行的举措了,但是结果呢?乡镇合并了、村村也合并了。乡镇少了、行政村也少了。但是go-vern-ment的官员并没减少多少,办事效率也没提高多少,有些go-vern-ment部门对老百姓来说依然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形象,深入灵魂深处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任何地方发展经济所具备的前提。如今安徽提出大力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与长三角全面接轨的口号,那么公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发展经济所必备的条件。那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从江苏浙江进入安徽境内的公路,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普通公路,那公路不但变的瘦了,而且有些路段坑坑洼洼,路边种植的树木没人管理,歪歪斜斜、黄的黄、瘦的瘦、死的死,连条像样美观的公路绿化带都瘳瘳无几。一条20公里长只有两车道的公路如果在安徽境内修的话,也许没有两年是修不好的。有些官员们抱着“肥水不留外人田”的古怪思想,任何工程只请省内的来修路,就算省外资质优良的工程队来援助修路,他们不知出于什么阴暗心理还是什么行政区域的面子思想,拒之门外。修路的专用资金经过层层盘剥, 真正能用于到建设公路的资金又能有多少呢?结果修好的路没多久就坏了,又开始重复而又反复的修路循环中。

有些立项的重大工程在安徽境内实施起来,进展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如安徽绩溪至江苏扬州高速公路,早在2005年就立项了,但是直到现在,安徽段也没有听说到要开工的消息。有些地方宣传造势“村村通”公路如何如何,其实是迎合上级来检查的修好的几条形象工程而已,绝大多数农村依然是泥土路。
一个地方go-vern-ment连公路都不愿意花力气修好,还谈什么大力招商引资呢?那些写在墙上、挂在招牌上的“大力融入长三角,全面接轨长三角”的标语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了吗?
有些地方官员利用职权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统统塞进招商引资来的企业中,投资商们出于要跟go-vern-ment打交道,也不敢说些什么,但是如此这般做法,让那些外来投资商更会感觉安徽的go-vern-ment官员又是什么样的形象素质呢?

每一位来安徽任职的领导干部们,或者外省调来的,也许是来工作几年或调走或升迁了。至今还没有听说过哪位干部真正为安徽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而能让安徽的老百姓记住他们的名字?也许廉洁、正直、有能力的领导干部大有人在,也许在外省工作雷厉风行、办事卓有效的人,可能到了安徽那种官场氛围久而久之,就变的随波逐流了。

有些地方go-vern-ment官员任人唯亲、重用溜须拍马、曲逢迎合的人。正是因为这种体制机制存在等原因造成省内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于发达地区,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但是连马兰这样优秀的黄梅戏演员都容纳不下,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在昆剧越剧大力提出复兴的时候,安徽黄梅戏没有了马兰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境地呢?

古人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官者,应造福地方,当留芳千古;“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署”;为官o(︶︿︶)o 唉o(︶︿︶)o 唉者,为人民所唾弃。

几度进藏任职的人民好干部-山东的孔繁森;
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江苏江阴华西村的吴仁宝;
曾任职江苏省最穷的县-原沭阳县县委书记仇和,运用铁腕政策把一个贫困的沭阳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政通人和,城市美观,经济发展快速,漂亮的公路建设的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苏南。
原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开创了中国舆论监督go-vern-ment,威权政治,清官政治,人治政治。当他调职离开长治的时候,人民群众夹道欢送他,他以他独特治理长治的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与尊重。
勤政为民,鞠躬尽瘁,领导干部的楷模-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0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经常苏浙沪出差,因工作接触到众多的企业家们,他们用轻视的语气说安徽不但经济落后,而且是出贪官的故乡,面对世人的诘问,我们心痛无言又无语!!!
如安徽省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其1990年至2005年春节,王昭耀在先后担任阜阳地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委o(︶︿︶)o 唉、副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44人或单位给予的财物贿赂,共计折合人民币704万余元;另有810万余元的财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原副省长王怀忠,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币275万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230万元、澳币1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517.1万元;王怀忠对价值人民币480.58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原副省长何闽旭,在任浙江省丽水地委副书记、书记,安徽省池州地(市)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期间,利用职权为他人在土地出让、承揽工程、减免税费、职务提升等方面谋取利益,先后索要、收受他人钱物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在处理安徽池州“6·26”事件中严重渎职。

原阜阳市市长肖作新,其与周继美共同受贿人民币116.37万元,港币5万元,金手镯一
只;肖作新单独受贿人民币14879.5元,美元2000元;周继美o(︶︿︶)o 唉公款431.22万元,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获利103.99万元;肖作新、周继美另有人民币1223.26万元,美元12243元,港币83880元不能说明来源。
安徽省18个县委书记前仆后继卖官受贿,造成严重恶劣的影响几乎成了国人眼中认为安徽是贪官o(︶︿︶)o 唉的"重灾区"和温床滋生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原宣城市市委副书记杨枫不但用国家辛辛苦苦培养的MBA知识用来管理情妇,而且与其姐夫王昭耀共享情妇。此人在宣城任职期间,从没听说过他为当地的老百姓造过什么福,但他却开创了第一个中国领导干部用MBA管理情妇的特大新闻。

(画外音:1945年,黄炎培面对生机勃勃的延安,对Mao.ZD说:"我生60多年,耳闻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于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同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然环境渐渐好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C.P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Mao.ZD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go-vern-ment,go-vern-ment才能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

安徽已经够穷了,够苦了。但这些疯狂贪婪的官员们把一个本来就十分落后的安徽经济搞的更加雪上加霜,贫上加贫,把本来已灰色的天空搞的更加阴暗,贪官们一系列可耻行为遭国人所耻笑,为世人所唾弃。每一个因为家乡贫穷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漂泊的游子们,听到世人议论安徽各种的不幸,犹如万箭穿心,心如刀绞。

前仆后继的贪官们o(︶︿︶)o 唉接连拉下马,贫瘠的安徽又出现一系列“不和谐”事件又让国人议论安徽到底是陷入了什么怪圈循环率???
2004年2月,安徽阜阳政协副主席张西德状告《中国农民调查》事件,翻开这本沉重二十万字的《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描写安徽有些地方go-vern-ment官员欺下瞒上、弄虚作假、打死人等一系列黑暗丑恶事件。每一个人看过这本书的人,怎么能相信在社会主义下的天空下竟然有如此黑暗的事件存在?让人们无比痛恨、愤怒、天理难容。
2004年3月,阜阳市临泉县一个六个月大的小孩嘴唇青紫、头脸胖大、四肢细短,比例明显失调,成了畸形的“大头娃娃”。自此引发了震惊海内外的“大头娃娃”事件,后据调查,这起事件的元凶是一种阜阳当地生产的伪劣婴儿奶粉,此种奶粉造成的严重恶劣后果导致众多儿童死亡。
2004年7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之称的安徽郎溪县十字铺茶场被央视媒体报道曝光的“毒茶叶”事件,那些昧着良心的不法茶叶商们竟然给茶叶使用甲胺磷、甲基1605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使用过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叶让人喝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不良的黑心商人们从来没想过为这个“中国绿茶之乡”创造出品牌来,却做着如此卑劣的事件来,其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时间省内外到处封杀安徽郎溪“毒茶叶”,严重恶劣的影响使的这块"中国绿茶之乡"的金字招牌濒临危机。
可如今,十字铺又是大力在搞工业区,也许过不了几年,工厂大量增多了,生态环境被破坏了,茶叶品质被污染了,那么这块“中国绿茶之乡”的招牌还会存在吗?

2005年6月,安徽池州 “6·26”严重群体性暴力事件。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丰田轿车将一行人刘亮挂伤,双方发生争执,在少数不法分子的煽动下,打砸抢烧,造成多名武警官兵和公共安全专家民警受伤,4辆车被毁,九华路派出所门窗被砸,一超市被抢。事件引发了大量群众围观。

2006年6月,拥有全国最大医药集散地的阜阳再次爆出特大制贩假药的新闻。造假品种达30多个,上海、浙江、天津、山东等国内近20家知名企业及国外数家企业深受其害,尤其是全国畅销品牌如21金维他、前列康等,成了造假者的主要仿冒对象。媒体近乎集束式报道的这些新闻,让阜阳始终处于全国公众的审视之下。

2006年7月,安徽华源“问题药”致使多人死亡,又把安徽的负面新闻置到风口浪尖上。

可怜的安徽, 落后的安徽,前仆后继的o(︶︿︶)o 唉o(︶︿︶)o 唉事件及一系列“不和谐”的负面新闻事件,搞的全省上下乌烟瘴气,声名狼籍,让世人所鄙视,遭国人所笑料。让每个安徽人感到是无比的痛心,无比的悲哀。在全球一体化,中国大发展的21世纪,层出不穷的事件让这个泱泱农业大省还谈什么发展呢?难道还是越穷越出现不光彩事件任其无休止发生下去吗?
很多总部设在上海的集团公司发展计划,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北上山东、河南和西部发展。唯独把长三角的近邻安徽摒除在外,是否因为安徽太多糟糕的负面新闻而让他们如此望而却步呢?

浙江提出2010年全面达到小康社会;江苏提出2019年全面达到小康社会;那么安徽,您将提出何时能全面达到小康社会呢?
在发达地区高歌太平盛世,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大环境里,曾经最先开创改革开放的安徽却仍然还在贫困、温饱的基础线上挣扎、徘徊。难道这个曾经创造辉煌灿烂徽商历史的泱泱大省一蹶不振吗?难道每一个有良心、有责任的地方父母官们,面对周边兄弟省市高速发展还能如此缓慢前行吗?面对因贫困而背井离乡的人民四处流浪寻找生计而麻木不仁吗?
官员们不为老百姓着想,不想着发展经济,而是想着如何升官发财,让每一个安徽人的心里很沉痛!为官的不廉洁不替百姓着想,这如何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安徽百姓不缺乏勤劳与创造的精神,大包干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但是在这个现实中勤劳已经不能致富,有无数的肮脏的手在索要在攫取在掠夺;看着那些淳朴而又暗淡的眼神,让人如何相信go-vern-ment官员们能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如何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安徽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每一个在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人何尝不希望家乡的官员为老百姓多造些福呢?

安徽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曾经给予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大别山地区,依然处在十分贫困的基础线上挣扎;中央似乎对于这个农业大省并没太多的重视及投入,而这个农业大省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丰富的矿产和低廉的劳动力支持发达地区的建设;在改革开放过去的近三十年中,中央go-vern-ment对于经济特区与沿海城市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及东北复兴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倾斜与支持和扶持;而对于安徽中部这个省份似乎被遗忘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倾斜和支持与扶持都享受不到,只能眼睁睁看到发达地区高速发展而自己停滞不前,但是这个被遗弃的孩子自己贫穷却还在继续一系列被国人关注的内耗负面新闻事件!为安徽大发展的呐喊声音在哪里?安徽的明天在哪里?安徽的希望又在哪里?

o(︶︿︶)o 唉说过:“穷则思变”;Dengxp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zm.j“三个代表”;jt.h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已经给安徽发展指明了的道路,可安徽为何还是让人失望呢?

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安徽你还能如此等待什么吗???
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安徽你还能如此内耗下去吗???
改革开放都三十年了,安徽你还能如此缓慢前行吗???

安徽何时才能出现吏治清明、体制机制彻底改革、思想观念彻底解放的时代呢?
安徽何时才能再现曾经创造长达三百年之久的辉煌灿烂历史的徽商时代呢?
安徽何时才能出现创造经济奇迹的强有力领导干部带领全省人民步入小康社会呢?

落后意味着贫穷;落后意味着耻辱;落后意味着悲哀;

安徽,你被谁抛弃......???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0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貌似贪官多也仅仅只是原因之一
发表于 2007-3-27 01: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感觉很有文化积淀的省份啊,现在把“徽州”火车站改叫“黄山”站,靠!没文化,不知道“徽州”的分量比黄山重啊
发表于 2007-3-27 02: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P>说实话,不知道为什么,越是有文化积淀的地方如今仿佛越没文化。不止这一个地方一个例子。</P>
发表于 2007-3-27 02: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P>那一次在新安江上顺水而下,见到两边建了些新的民居,没有了徽派建筑的特色,不伦不类,心里就很是替他们惋惜,可恨那,盖楼,能盖得过大城市吗?有什么必要跟着人家学呢,</P><P>好山好水间点缀些徽派民居,多么和谐,不费多少银子就搞个天下独一份的派头,非要跟在别人屁股后头吃屁,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P>
发表于 2007-3-27 02: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你去河南那边看被当地农民挖得和筛子一样的古墓也估计有这感慨</P><P>盗墓咱另说,你好歹别边盗边毁啊,这玩意技术成分很大,不会别瞎搅和</P>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12: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天可汗</I>在2007-3-27 1:48:18的o(︶︿︶)o 唉:</B>

<P>2005年东南十几个省的人均GDP地图</P>
<P></P>
<P>2006年虽然各地的数据都会有所变化,但是总体格局和2005年相比不会明显变化(实际上从1995年以来10年间的情况看,总体格局都没有明显变化),所以这个图对理解2006年以至于2007年的格局都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P></DIV>

广东最高 深圳都过六万了 不过还有七个市没过万 比起来还是苏州平均点 其次是浙江 在是福建 全是沿海的。。。(怎么温州那么低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12: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P>‘大明不可一日无东南’ </P>
<P>东南有这么大的啊 一直以为就是华东</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7 12:21: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3-27 1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安徽的没落与出路(终稿版)
  [原作者:仟一先生]
  
   “安徽省”是公元1667年时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安徽是中国建省较晚的一个省。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江南省”设于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清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江南省”的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由于清朝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东南有朱氏南明,西南又有吴氏等三藩势力,再加上满清皇室内部派系矛盾尖锐,争斗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材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重要了。因此,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以便更强有力的管理,二来以防再有其它势力利用富硕的江南省作大作强而危及朝廷。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布政使司”由苏州迁至江宁,江宁正式成为江苏省会;“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至安庆,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会。 从1760年开始,除太平天国时期,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安徽省府曾短暂迁往庐州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协商后决定安徽省会仍复迁安庆为宜),到抗日战争时期,安庆沦陷于侵华日军,安庆一直为安徽省府驻地。  
   江南省虽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但安徽和江苏在清朝仍是全国富硕的省份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每年所上缴的赋税额一直可排在全国前十位,而在当时安徽经济发展重心的沿长江一线及江南的徽州地区,除了芜湖米市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外,还诞生了一支商团劲旅——徽商,它们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等地区,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那时,作为安徽省会的安庆有着比较高的首位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安庆就和武昌、江宁并称为“长江三巅之城”。公元1861(清咸丰十一年),清朝依靠自己力量在安庆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军械所,一时间,容闳、徐寿、华衡芳等一流的科技专家们云集于此,制造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轮船,它既标志着安庆,乃至于安徽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安徽省的在全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稍后的1899年,中国第一台电话机亦诞生于安庆。
   清朝时期,安徽对全国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科技方面。“桐城”是清朝时隶属于安庆府的一个县,从清朝康熙年间的方苞初始,先后涌现出诸如刘大魁、姚鼐、戴名世、方东树、姚莹、吴汝纶等六百余位著名文士,开一代散文之风气,因代表人物皆为桐城县人,故被称为“桐城派”。 清朝中期,“桐城派”风行域内,对清代的文坛影响巨大,其后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派”,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派”的古文,皆为“桐城派”的别支。 “桐城文风”一统中国文坛二百余年之久,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之称,桐城则被誉为“文都”!而在桐城浓重文气里熏陶出来的“父子宰相” 、辅康雍乾三朝、被满清皇室视为“护国大臣” 的张英、张廷玉,则是清朝安徽政治精英里的突出代表。京剧素称“国粹”,可有多少人明了它原本是安庆石牌小镇的幽巷旧曲?在石牌的弹丸之地竟涌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宗师,徽班进京,整个京城为安徽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惊叹不已,“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后来,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的安庆潜山人氏程长庚带领三庆班对徽调进行改革,继承并发扬徽调兼容并蓄的特点,使京剧在徽调的基础上逐步成型并完善。而在江南的徽州地区,擅于经商的徽州人却有着 “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的显明“儒商”特点,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朴学、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刻书 、徽派建筑、徽菜等等诸多综艺门类在历代徽州人的手中传承、发扬和交融,逐渐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并随着徽州商人们的步履传向各地。“湖笔、徽墨、宣纸、歙砚”为公认的”文房四宝”之上品, 而在这其间就有 “徽墨、宣纸、歙砚”三宝产自徽州,足可见徽州重文兴教的风气浓厚,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余年间,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近七百名进士,十九名状元。
   从19 世纪末开始,中国大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革命浪潮。而20世纪初叶,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被称之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新文化运动”,有两位杰出的擎旗者,分别是与“安”字对应的安庆人陈独秀、与“徽”字对应的徽州人胡适;而奠定国人现代思想之基的《新青年》杂志,自1915年9月第一卷第一号至1916年第六号的作者群,几乎全出自安徽的皖江一带。
   毫无疑问,安徽曾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过中国的历史进程!
   民国初年,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撤消了徽州府的建制(一同撤消的还有庐州、凤阳等府),在安徽省设安庆、芜湖和淮泗三道,但国民政府和安徽省府依然把安徽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沿长江一线和江南的徽州故地。孙中山先生在其著作《建国方略》和《建国纲要》中就提到在安徽要重点建设两个地方:一是安庆,二是芜湖。要把安庆建设成为武汉和首都南京之间一座横跨长江两岸的特大型“双联市”,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主要的港口城市(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
   抗日战争中,安徽省会安庆沦陷,安徽省府被迫从安庆迁出,先后随战事的发展,暂驻立煌(即今天的金寨)、芜湖、合肥等地。1949年合肥解放时,由于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未完全解放,o(︶︿︶)o 唉中央临时在合肥设皖北行署,之后渡江战役总指挥部也就设在了肥东。芜湖解放后, o(︶︿︶)o 唉中央又临时在芜湖设立皖南行署,1952年中央决定合并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复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地合肥。
   尽管在建国初期,安徽曾被o(︶︿︶)o 唉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但不可否认省会由沿江的安庆迁至内陆的合肥,使安徽在政治心理上由一个通江达海的沿海省份变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陆省份,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运力几乎为零,而铁路运力极其有限的状况下,作为”中国第一大水系”的长江对于安徽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合肥虽然位于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却远离长江和淮河这两大贯穿安徽的主要水系,因此,交通相对闭塞。再则,合肥在解放之前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连两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从零起步。因此,使得安徽发展的眼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局限于合肥的周边。但是合肥发展了这么多年,所辖三县依旧落后,长丰还是国家贫困县。而合肥的周边城市,如六安、巢湖、淮南也没有在合肥的带动下富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合肥的经济总量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而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到2005年“十五”计划末,合肥的经济总量仅为850亿,再来看看周边的其它省会城市:2005年,杭州的经济总量为2900亿,南京的经济总量为2400亿,武汉的经济总量为2200亿,郑州和济南的经济总量已2000亿,而南昌的经济总量也有1100亿了!现在,只要是有点儿经济常识的人都能明白,把一个原本是县城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要比把一个原本就是城市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所花的经济成本大得多!不可否认,合肥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就其自身而言,却是创造了“奇迹”,但这种“奇迹”却是以过度耗费安徽的“元气”为代价的!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o(︶︿︶)o 唉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胜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o(︶︿︶)o 唉之所以执意要将省会留在合肥,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汉和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都是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o(︶︿︶)o 唉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
   随后,依据中央的战略意图,安徽省的领导层即确立了以合肥为中心、以沿淮为重点、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战略。在1950年——1984年之间安庆、芜湖二市的财政总收入为78.3亿元,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9.62亿元,净上缴国家省财政58.8亿元。而在这期间合肥、淮南、淮北三市的财政总收入为78.9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90.51亿元,不但一分没有上缴,反而从国家和省里得了11.59亿元,事实证明,这种“抽血”似的发展使得安徽在经济上陷入了衰落的泥潭。o(︶︿︶)o 唉在建国初期的一些讲话和文章中都将安徽视为“中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列(《o(︶︿︶)o 唉全集》中有收录), 事实上, 建国之初的安徽在经济上的确属于中等发达的省份,而如今安徽似乎已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安徽为国家的战略安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方面局势趋向缓和的时代大背景下,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第一要务。但是,安徽的省领导们依然固守着50年代特殊时代背景下制订的那套经济发展模式,空想着构造所谓的“合肥经济圈”和“沿淮经济带”。正因为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画地为牢和故步自封,致使皖江流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关键起步阶段成为决策上的空白,皖江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及同饮一江水的苏南地区。马鞍山和铜陵有所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资源性城市,芜湖在近些年靠者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相比较马铜芜而言,安庆和池州则不如人意。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皖江流域默默无闻!民国时期商业经济灿烂一时的皖江流域只在寂寞中徘徊!与此同时,省里继续给予合肥和沿淮城市巨大的经济投入。安徽的经济状况持续下滑,到了2005年“十五计划”末,安徽省的人均GDP在全国仅排第25位!
   安徽要有大的发展,必须重视皖江的建设!皖江是安徽的“龙脉”,皖江和其他地方的经济比起来,皖江不仅基础好得多,而且开放性高,发展空间广大,还有连接华东沿海和华中腹地的重要区位条件。而且沿江的任何一个省份都是以沿江经济带为主:江苏的苏南,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宜昌等等——哪个不是围绕着长江做文章,这是规律!纵观长江流域,安徽的东面江苏的沿江早已形成一个城市明珠带;安徽的西面湖北省的长江流域也不可小看,“武汉城市群”发展迅猛;成都、重庆正联手将“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江西的九江也是日新月异。长江上惟独安徽段经济却大面积塌陷,即使以发展最好的芜湖而论,长江大桥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得以建设,大大落后于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安徽省内对皖江流域的经济投入寥寥无几,长江的黄金水道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皖江不富,安徽经济何以腾飞?合肥作为政治中心,如果一味单为自身投资,其效益比是较差的,应在区位优势明显的皖江沿岸重点投资发展。省会不一定是经济重心,这在全国很多省份已经有先例了!
   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1年初,小平同志在上海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此时,安徽的领导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了“黄金水道”——长江的对于安徽的巨大意义,于是,全省的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渐由沿淮偏向沿江,并且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口号,重点支持马鞍山和芜湖二市,二市果然不负重望,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迅速崛起。到目前为止,马鞍山和芜湖二市确实仅用了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就大大超越了皖北沿淮城市50多年的经济成就。尽管安徽奉行了40余年的重北轻南的发展策略,但在2005年中国600多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在安徽的城市里排在前列的除省会合肥(第36位)外其它的全是安徽南部的沿江城市,它们依次为:芜湖(第45位)、马鞍山(第62位)、滁州(第108位)、铜陵(第109位)、安庆(第110位)。而在2005年中国600多座城市的人均GDP排行榜上,安徽省进入前200名五座城市除合肥(第82位)外,又全是安徽南部的沿江城市,他们依次为:马鞍山(第60位)、芜湖(第90位)、铜陵(第97位)、安庆(第168位)。特别是马芜铜宜地区,以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4%的生产总值和26.7%的财政收入。众多事实已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始,安徽实行的以沿淮为重心,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策略的失败,以及沿长江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确实具有沿淮河地区没有的众多优势!
   经历了数十年持续衰退的安徽,如今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东边,以上海、江苏、浙江为基础“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方面经济指数皆超出安徽数倍之多,而上海、南京、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三极城市,其综合实力之雄厚、首位度之高,远非省会合肥可及;在西边,河南近些年发展迅猛(其2005年经济总量已突破一万亿,位列全国第五,约为安徽的两倍),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经济状况也好于安徽,而且郑州、武汉、重庆三市的经济总量都在2000亿以上,华中三极的态势日趋明显,“中三角”呼之欲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的发展,使得安徽边境靠近江浙的城市坐不住了,“离心效应”日趋增强。于是,马鞍山、滁州祈愿着南京直辖,以便被划入直辖后的南京。黄山则一直在努力融入“浙江经济区”,徽杭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从黄山到杭州仅需两个多小时),大大拉进了黄山与浙江的距离。而江苏南京已直接将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纳入了“南京都市经济圈”的范围之内;在皖北,淮北、宿州等地又被纳入了江苏省打造“徐州都市经济圈”的规划当中。安徽正面临着自建省以来从未有过的窘境!在经济版图上,安徽已开始呈现“四分五裂”的态势。夹在“两大三角经济圈”之中的安徽将何去何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发展水平和首位度都垫底的合肥将如何面对?
   2005年初,郭金龙出任安徽省委书记,一上台便提出“东向发展”战略,把省会合肥和沿江的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这五座城市确立为率先崛起,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引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重点打造“沿江城市群”,使其与已现雏形的“合巢芜城市群”联为一体,并且着力于合肥滨湖新城区的建设,斥巨资在巢湖边修建合肥港,扩建巢湖与长江之间的水道,使合肥由一个内陆城市转变为一个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虽然,把“合肥由一个内陆城市转变为一个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的举动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些不惜“血本”,但却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安徽现在真正意识到了长江的重要!2005年底,铁道部已将建设南京至安庆沿江城际铁路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与南京至上海城际铁路同步建设且相连,使之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主干交通在安徽的延伸,并成为规划中“沪汉蓉”沿江快速铁路的一部分。沿江铁路的建设把沿江各城连成一线,成为并行长江的一大交通要道,这对于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安徽应抓住这一大好有利时机推动沿江城市跨江发展,这对安徽全省经济的带动乃至于国家中部崛起的整体战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巢湖、池州等地空守着沿江地区而短时期内却尚无能力开发,而马鞍山、芜湖、安庆等城市又为行政区划所缚缺少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民间要求将巢湖所辖的无为、和县和池州所辖的东至分别划于芜湖 、马鞍山和安庆等地区的呼声由来已久,省里应顺势而为,将目前这种“划江而治”的行政区划模式转变为“依江而治”的行政区划模式,让安徽的“沿江城市群”成为连接东部沿海“长三角城市群”和中西部腹地“武汉、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纽带!
  2006年6月,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皖江岸线资源开发作为皖江开发的重点之一,要将全部岸线资源的三成以上用于工业与港口开发,建设临江产业密集带和沿江港口群。沿江产业密集带将着力发展大运量、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化工业,形成多个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使沿江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安徽工业化的“脊梁”,同时将建设以芜湖、安庆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的现代港口群。而《规划纲要》对皖江地区发展的定位是“两带一群两网”:除临江产业密集带外,规划明确皖江地区要建设沿江城镇密集带,目标是到2010年,使皖江地区45%以上的人都过上城市化的生活,基本将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建成充满活力、创业与人居环境俱佳的现代化城市。在对建设沿江港口群进行部署的同时,规划纲要明确皖江地区要建设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网和综合物流网,明确提出皖江地区要构建便捷通达的综合运输网、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以及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到2010年,使得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芜铜宜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现行水平相当,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第一方阵”引领全省的作用!
  
    我写此文之目的,并不是想要贬低合肥或者其它什么地方,其实合肥等作为安徽的一部分,同样是当时不怎么懂经济的决策者和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
  
   但愿安徽从此一路走好!!</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7 12:26:3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3-27 1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整个中国都是不怎么懂经济的决策者和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FONT>
发表于 2007-3-27 13: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湘十一郎</I>在2007-3-27 12:59:52的o(︶︿︶)o 唉:</B>
<FONT size=3>整个中国都是不怎么懂经济的决策者和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FONT>
</DIV>

岂止不懂经济,更没有文化,其实大多数决策者甚至并不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
发表于 2007-3-27 17: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P>唉!!!!!!!!!!</P>
发表于 2007-3-27 20: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湘十一郎</I>在2007-3-27 12:59:52的o(︶︿︶)o 唉:</B>
<FONT size=3>整个中国都是不怎么懂经济的决策者和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FONT>
</DIV>
<P>别的不说
<P>环境实在太糟糕了
<P>我天天在灰尘中上下班
<P>噪音大得不得了
发表于 2007-3-28 04: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轩辕箫歌</I>在2007-3-27 13:32:28的o(︶︿︶)o 唉:</B>


岂止不懂经济,更没有文化,其实大多数决策者甚至并不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DIV>
<P>打倒。。。。。。。打倒湘十一郎!!!</P>
发表于 2007-3-28 04: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幽兰</I>在2007-3-27 20:14:37的o(︶︿︶)o 唉:</B>


<P>别的不说

<P>环境实在太糟糕了

<P>我天天在灰尘中上下班

<P>噪音大得不得了
</P></DIV>
<P>政府都把纳税人的钱花哪去了?太过分了</P>
发表于 2007-3-28 11: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P>咳咳,江西的人均GDP好象也就是刚超过安徽的。</P>
<P>我记得孟建柱到江西当省委书记的第三年,我们全省为超过安徽还大大的庆祝了一次!</P>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2: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歹安徽当年还是很阔气的 现在的跟百多年前比都不能比
发表于 2007-3-28 14: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P>当年……这么阿Q的字眼~~~~</P><P>当年江西也曾阔过的……</P>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7: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P>晕 哈哈 </P><P>看过篇文章 说江西人都在外面摆阔 江西本地却不曾出现苏杭这样的繁荣</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15:40 , Processed in 0.1706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