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人素爱孔庄,但于论语并未研习,虽有一册庄子在手,多年来仍未能读完。初闻于丹讲心得时,非常庆幸自己有学习的机会。但只听了一两回,甚无意趣。不得不承认,于丹讲课台风很好,语言流畅,情韵并美,实在是个优秀的讲说者,只是于她讲述中吾未有获益之感。她总是要把那些东西带到现实中,虽则圣贤的话不是为听而是要践行的,但是没必要一定要把形而上的道运用到形而下的生活中。</P>
<P>虽然不喜欢听她的心得,但却爱她的说话,看了那期柴静访于丹并由易中天作陪的栏目。三人你言我语,充满了睿智与机趣。我眼中的于丹是真诚的。只是,所谓心得,是于丹的心得罢了,那是她所理解的论语和庄子。对这两个人两本书,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无须也不可能强求一致。于丹是开坛说法了,但是观众有自己的选择权,你可以赞同她,也可以不屑一顾,不存在谁就是对谁就是错的问题。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应该能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并存,何况于丹只是说了自己的感受罢了,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社会上那么多人来围剿她。难道一个于丹便能“误导了大众,蛀食了国学,诋毁了圣人”?持此论者,也未免太高看于丹了,大众不会如此无知,国学也不会脆弱到一触即溃。</P>
<P>近来于丹的书在我们这小地方也很抢手,据说我们的市长大人看了此书后慨然叹道:受益匪浅!我很奇怪,怎的我听了没感觉,人家却有恁大触动。细想之下,却也明白,市长大人奔忙于公务民情,周旋于公山文海,怕是早已泯失了真我。不似我等小民得以悠游自在,随心所欲。日前看一杂文,说一初中生听了于丹的心得,引起了对论语的兴趣,其母便给她买了许多关于论语的著述。那孩子看了段时间,就觉得于丹的书太浅,还是南怀谨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好。</P>
<P>当年新文化的闯将们摧枯拉朽,一阵乱棒下玉石俱焚,从此,儒道诸家的文化精神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除非宿儒之家很少能接触到国学。吾每听人自称几岁学论语等言,难掩欣羡之情。吾生不幸,近年才得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并发愿读完四书五经廿四史,我想大多人是同我一样热衷于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许许多人或许还并未意识到文化的流失对汉民族来说是如何一种悲哀。于丹或许不是玉,但起码她是块引玉之砖,她让许多人又看到了论语和庄子,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就象刘心武说的那样:他只是希望通过他揭秘红楼,引起人们重楼红楼罢了,能帮到这一点,也算小小的贡献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8 17:58: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