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83|回复: 2

从“穿青人”看汉民族的被边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7 17: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关于民族识别的材料,根据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转自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
  这可是在反对大汉族主义下的民族识别。当时党已经确定穿青人是汉族,汉族也认为穿青人象客家人一样是汉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老一辈民族专家费孝通、白寿彝等的科学论断。
  
  
  -----------------------------------------------------------------
  
  我们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很细致的,这可以对贵州穿青人的民族成份的识别为例来作一点说明。所谓穿青人,住在贵州西北部,有二十多万人。他们是汉人,但要求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理由是:过去他们有“老辈子话”,是跟当地汉语不同的语言;他们在乡间有一大片村子,形成自己的聚居区;他们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特点;他们的妇女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服饰。对于他们的识别工作,首先从语言分析入手。原来他们的语言就是贵州人普遍使用的汉语,是汉语中的一种方言。所谓“老辈子话”,跟早年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是有渊源的。但说汉语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汉族。于是查阅历史材料,证明穿青人的祖先是明初随军迁入贵州的民户,因得不到土地,不得不向当地彝族租地,当彝人的佃户。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因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未被彝族同化,保持了汉族的民族特点。明末,到贵州游宦经商的人渐多,形成了聚居区。这些人社会身份高,看不起先来的汉人,逐渐形成所谓穿青人和穿兰人的对立。解放后,穿兰人登记为汉族,穿青人因怕吃亏,不愿登记为汉族,希望被认为少数民族,从而得到照顾。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大民族中,居然有一小部分人不愿承认自己是汉人,这是我们很难以想象的。经过这次识别,穿青人的识别问题解决了。
  
  
  -----------------------------------------------------------------------
  
  
  现在由于民族优惠政策,穿青人认为作为汉族人吃大亏了,又提出了民族未定论,甚至要独立建族。
  其实穿青人、屯堡人就是朱元璋600年前从江南迁移到贵州的汉人后裔,相当于客家人,这不算汉族算什么?几百年来他们一直定居在那里,他们的族谱里面记得非常清楚,查查族谱就知道他们是怎么繁衍下来的了。族谱里面清晰得很哦,他们不但是汉族,而且是非常纯正的汉族。
  
<!--对主帖发表意见放在主帖内容后面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7 17: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P>     某个穿青人的论文,政府对少数民族有好些优惠政策,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是少数民族了.</P>
<P>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汉民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形成的自称。如贵州的"南京人"、"湖广人"和"穿青人";湖南的"佤乡人"和广西的"六甲人"等现在基本已经完成去汉化。我不知道去汉化和去中国化有什么区别。</P>
<P>   景颇族中景颇支讲景颇语,载瓦、茶山、浪速三支讲载瓦语。又如裕固族,居东部的讲恩格尔语,居西部的讲尧呼尔语,二者语系不同,不能交际。再如瑶族,一支自称"勉"的(占整个瑶族的70%)讲瑶语,一支自称"布努"的讲苗语,一支自称"拉加"的讲侗语,一支自称"丙多优"的已讲汉语。即便讲同一语言的民族,由于以往交通不便,很少往来,形成了许多方言、土语,彼此也很难沟通。这在苗族、彝族等民族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少数民族可以有区别,汉族就不行,典型的双重标准。</P>
<P>  有个说法"56个民族,56朵花",现在看来应该是---------------56个民族就是55朵花加上1片绿叶。
  
  这片绿叶就是用来给这55朵花提供给养的,这片绿叶现在看来很大,是足够给这55朵花供氧的,但是花越来越大了,绿叶却是越来越小了,似乎这片绿叶终究有一天会不堪重负而衰落的。
</P>
 楼主| 发表于 2007-5-27 17: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为统一天下,以形成稳定集中的o(︶︿︶)o 唉面而发动了多次所谓的"平滇"战争,企图将踞守在云南一直未肯臣服的元朝梁王刺瓦尔密一举扫平。而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属洪武十四年(公元1384年)九月,朱元璋封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调动了三十万江南大军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调北征南"讨伐滇黔的战争。大军从云南的原溪和湖南的沅州进入贵州,战争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明军每攻克一处,就留下一部分兵士驻守。当战争结束后,驻守在守地的兵士就开始一边实行军屯,一边继续操演练兵,以防不测之变。
  在贵州他们主要驻留在西线的安顺一带,而安顺乃"黔之腹,滇之喉",明军此举尚属高明,守住了腹部,守住了咽喉,那么黔、滇两地也就恁是无法相通连了。他们屯军的地方被称为哨、卫、铺、堡、屯等。当时这部分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同时,这也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这批江南水乡汉族移民的到来,无论是对贵州的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到了贵州后就被分为几个移民集团,并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现在贵州的一些"湖广人"、"南京人"、"穿青人"、"屯堡人"等就是那时划分在不同区域内屯军后裔的称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4:54 , Processed in 0.0592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