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92|回复: 25

[原创]我看汉服复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23: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小引</b></P>
<P>  爱美是人的天性。关于服装的起源,就有一种“装饰说”,说人因为爱美才发明了漂亮的衣服。</P>
<P>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从小就喜欢漂亮衣服,我也不例外,先说两件事。</P>
<P>  第一件,我非常喜欢少数民族的美丽的民族服装,并因此羡慕少数民族,时常叹惜为什么自己不是少数民族呢?第二件,我非常喜欢古装,从电视里,从小人书里,看到那么多漂亮的古装,羡慕的不得了,时常想如果我生在古代就好了!带着这样的遗憾,我慢慢长大了,但我从没有想过,汉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应该有传统服装的,那些古装我们的民族穿了几千年,怎么到了我生活的年代就不再穿了呢?</P>
<P>  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当汉服迎面而来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认定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服装,没有任何疑问,我接受的那么自然,就像小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会走路。接触汉服多了以后,才开始渐渐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汉服究竟是如何消失的?汉服的消失是必然的吗?为什么近年来汉服复兴运动轰轰烈烈?汉服能够复兴吗?</P>
<P align=center> </P>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23: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b><FONT size=5>汉服消失的必然</FONT></b></P><P>  提起汉服的消失,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满清入关之初的剃发、易衣冠政策。但我我认为,那只是汉服的暂时消失,真正消失是在20世纪初满清的统治被推翻以后。</P><P><b>·满清时代汉服暂时消失·</b></P><P>  很多人都知道,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摄政王多尔衮谕令剃发、易衣冠。当时这个政策遭到了大多数汉人的反对,因为当时满清的统治还不稳,这个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然而,“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体之发肤,受之父母,汉人是不轻易剃发的,但是在满清政府的高压统治之下,汉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P><P>  可以说满清剃发、易衣冠的政策给了汉服毁灭性的打击。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励精图治,创造了一个衣食无忧的康乾盛世,在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没有经历过明朝统治的新一代汉族人成长起来,康乾盛世带给他们比他们祖辈更富足更稳定的生活,最初剃发、易衣冠给汉族人带来的耻辱已经成为历史,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越来越轻微。满族文化哺育下的汉族人慢慢接受了满族的统治,从此,汉服就基本消失了,只有和尚、尼姑、道士的服装和睡衣、寿衣还残存着部分汉服元素。</P><P>  但是,这种消失只是暂时的被迫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族也曾被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过,也曾放弃了自己的服饰,而这些政权一旦被推翻,汉族的服饰很快就恢复了。满族人也是吸取了这些少数民族失败的教训,才这样坚定的实行“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否则“杀无赦”。</P><P>  当满清的统治被推翻后,汉族人有了选择服装的自主权,但是,西服、中山装、旗袍却逐渐成为汉族人的主打服装。此时,汉服才真正从汉族人的生活中消失了,直到今天再也没有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那么,满清灭亡以后,汉族人有了选择服装的自由,汉服为什么没有被恢复呢?假如,我是说假如,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政权,汉服会不会消失呢?</P><P><b>·汉服在满清时代的挣扎·</b></P><P>  满清统治的两百多年间,从天地会到太平天国,汉族人几乎从没停止过对满清的反抗--据有人不完全统计达47次之多。前期的反抗多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是到清朝末期,汉族人对清政府的反抗已经和所有王朝末期的人民反抗性质一样了,是被压迫民族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反抗,而不再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统治的反抗。</P><P>  在黄飞鸿系列电影《男儿当自强》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白莲教教徒发现十三姨穿着洋装,马上要把她当作洋人烧掉。此时,汉人已经完全接受并承认了满人的统治,接受了旗袍马褂,满汉已经成为一家--虽然政治的统治还是要反抗的,但大家都是中国人,洋人已经成了共同的敌人。中国人穿洋装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悲哀,穿洋装就要被烧掉是一种愚昧也是一种悲哀,汉人穿着旗装烧洋装则更是悲哀中的悲哀。</P><P>  国内满清统治者o(︶︿︶)o 唉无能,国外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白莲教也成不了气候,内忧外患,中国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很多有志之士开始四处寻求救国道路,他们把眼光投向远方。西方列强轰隆隆的枪炮打开了满清闭关锁国的大门,带来了贪婪的侵略者,也向中国打开了西方文明的大门,很多有志之士走出国门,看到了当代世界的先进文明。</P><P>  清政府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而是被带着西方文明烙印的辛亥革命推翻的。所以清政府一倒台,汉族人剪掉了象征过去腐朽的辫子,脱去长袍马褂,没有再把头发束起,没有穿上传统的汉服,而是剪成西方式的短发,穿上西方式的洋装。</P><P><b>·汉服的真正消失·</b></P><P>  在新思潮的带动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始了。年轻的知识分子们o(︶︿︶)o 唉澎湃,斗志昂扬,他们有着满腔的救国热情,也有埋藏不住的冲动;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也勇于抛弃旧思想;他们不愿意再学习知乎者也,而更愿意接受西方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他们把陈旧的古老的落后的封建的东西,都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他们不能理解曾经的汉唐是怎样开放、文明、辉煌的时代,他们不能理解曾经的春秋战国是怎样百家纵横,诸子争鸣的时代,他们只看到工业时代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经济腾飞,他们只看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发达,因为在他们眼里,以前所有的王朝,都是与清一样腐朽的封建王朝,那些传统的都是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他们以西方文明为武器同腐朽的封建社会做斗争,一批批的革命志士倒下去,又一批批革命志士站起来,他们不断的从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从西方文明中汲取营养,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可以救中国的道路。</P><P>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汉服消失的前奏,那么五四运动及以后的革命运动使汉服消失成为必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为汉服的消失一锤定音。</P><P>  伟大的革命者们不可能去研究清统治汉人之前汉人穿什么服装,梳什么发型,有什么传统,在他们眼里满汉之争根本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满人入关因为剃发、易衣冠而引发的屠杀,也是与历史上所有王朝更替引发的屠杀一样的社会阵痛。他们要抛弃一切旧的东西,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属于劳苦大众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这个社会要与以前所有社会划清界限,这个社会要有全新的生活模式,全新的服饰,全新的礼仪,全新的一切!所以即使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统治的王朝,汉服也会面临如同旗袍马褂一样被抛弃的命运,只不过不是被抛弃的这样难以拾起。</P><P>  事实上,清末民初服装纷杂,汉服曾经历过第一次复兴,民国政府刚刚成立时,便有官员穿着汉服去就职,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穿汉服,并有高校把学位服设计成汉服样式。汉服的再次出现就如一滴水注入大海,甚至没有激起一朵浪花,就迅速被大海的潮流所淹没。因为此时,汉服没有群众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不能怪我们的先人,为什么当初没有选择汉服,我们必须站在他们的历史背景上看待他们的选择。</P><P>  那时,从老百姓来说,在满清的高压统治下,他们已经不知道汉服为何物,而只认可旗装。从当时的政府来说,没有理由如旗装代替汉服一样强迫大家接受汉服。而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也鲜有人能投入到历史当中去研究已经消失两百多年的服装,更多人的愿意把目光投向西方,如何使国家强盛,如何解决温饱才是他们更关注的,孔子都被他们打倒了,汉服怎么可能进入他们的视线?</P><P>  从民国成立之初到新中国建立,汉服挣扎的时间很长,但这种挣扎一点也不顽强,没有一点力气,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基本上可以忽略的。</P><P>  新中国成立后,过往的一切被彻底抛弃了,汉服彻底消失了。</P><P><b>·汉服消失后汉族服装走向·</b></P><P>  在汉服消失后的这个全新的社会,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确是全新的,要么是学习外国的,要么是外国的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形成的新式的。政治方面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比如人民民主专政,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如政治协商等等都是这样,这些别说清朝没有,就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大地上都从来没有过。经济也是全新的,全民所有,按劳分配。文化也是全新的,使用简体字、使用铅笔钢笔、推广普通话,说白话文,京剧成为高雅艺术,明星成为时尚的代名词等等,我们抛开这些不论,只说服饰。</P><P>  中山装与旗袍可以说是20世纪汉族人的时装。</P><P>  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一些留洋的年轻人穿西服洋装,在中国成为一时的新潮。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中山装是“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山装迅速流行,五四运动以后,留学法国、德国成为热潮,一大批爱国学子去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学习,他们之中有大批的人成为中国日后的领导人,其中包括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富春等,出国之后他们脱下清朝的长袍,归国之后基本没再穿上,西服、中山装、军装成为他们的日常服装。后来这些革命者从城市走向农村,就自然而然的把这些服装带到了农村。对他们来说,脱掉长袍与剪掉辫子一样是革命的行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这场风真正吹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服装设计引入国外服装设计理念,西装正式被中国人接受,成为日常服装与礼服。从国家领导人的服装变化就可以看出来,九十年代以后就很少有国家领导人穿中山装了。</P><P>  旗袍从上海发迹,是由清朝的旗装加入表现女性曲线美的西方服装元素改成的,海派旗袍很快风靡于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代表服装,而在农村,旧社会出生的劳动妇女一直是穿侧边系盘扣的褂子(就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阿庆嫂、祥林嫂之类的女性穿的衣服,其实就是旗装),一直穿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社会进一步开放之后,她们才逐渐接受了现代服装,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女孩子一般就没穿过旗装了。而建国以后,旗袍因其小资形象失去了其生存空间,尤其是经历了文革,风光不再。现在,旗袍逐渐成为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的职装。  </P><P>  中山装与旗袍一个世纪的辉煌,在汉族的服装史上,就好比昙花一现。</P><P>  而西装一步一步占领的了中国服装市场。为什么西装能如此流行?因为我们落后,落后的总是要向先进的学习。西装从十九世纪末一进入中国到二十世纪末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一直代表着先进。当元朝灭亡,明朝兴盛起来时,汉服被恢复,右衽变回左衽,那是因为汉族又强大了,中国当时的经济、科学、文化水平是其他国家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船队,许多国家对中国顶礼膜拜。唐朝时中国的强大,印度佛教到了中国,佛像都穿上汉服,和服与韩服也是从汉服学的,因为当时中国先进,所以其他国家学中国的服装。现在中国落后了,所以只能学先进国家的服装。而满清虽然被推翻了,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中国不再有之前的科技文化经济强国地位,只能向先进国家学习。</P><P>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汉服真正消失是历史的必然。</P><P>  三百年前,我们被迫穿上旗装,被迫里有血泪凝固,一百年前,我们主动穿上西装,主动里更有屈辱与心酸。都是因为我们汉族弱了,在强权面前不得不屈服让步,在先进面前也不得不学习跟进。
</P>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23: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P> <b><FONT size=3>汉服复兴的必然</FONT></b></P>
<P>  2003年11月,有一个网名为“壮志凌云”的人穿汉服行走于大街之上,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为什么在新的世纪突然爆发了汉服复兴运动?汉服真的能够复兴吗?</P>
<P><b>·汉服不是封建的东西·</b></P>
<P>  在革命时期,我们抛弃的汉服。这是不是说明,汉服是封建社会的组成部分,已经随着时代经历了发生、发展、高潮、灭亡这个过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是不是说明,汉服复兴就如张勋复辟一样,只是一场历史闹剧,不可能成功?有一些反对者说:要复兴汉服,女子们先去裹小脚!汉服复兴是不是历史文明的倒退?</P>
<P>  五四运动时期,文革时期,孔子与儒学都曾经被当作封建的东西被打倒,那只是当时时代政治的需要。儒学是汉文化的精华所在,虽然在封建社会曾经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但在社会主义时期,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其实任何一种学说都是与时俱进的,在孔子的时候,儒学并不是后来的样子,不被统治者接受,不被大众认可。后来经过了董仲舒、韩僡、朱熹等“改造”才成为后来的儒学,这个改造历经千年,现在儒学依然在进步。虽然现在的治国理念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实以人为本,以法治国的思想还不是来自于儒学思想。周恩来总理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当然有他有西方的民主作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原因,但我想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在他的身上真正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这种中国人历来所追求的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两者不是矛盾的。</P>
<P>  汉服也是同样。虽然汉服曾经在封建社会为封建统治服务,曾经体现着阶级性,如什么颜色、图样、样式只有什么阶级的人才能穿,但历经几千年,汉服已经融入汉族人的血脉。汉服,代表着我们民族厚重的文化根基,包含着我们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对人格理想的追求。所以满清易衣冠的政策才会激起那样强烈的反抗,多少汉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意换下身上那件衣裳,而一旦屈服,便风范不再,精神、灵魂仿佛失去了包裹着的外壳,立即随风飘散,荡然无存了。自从穿上旗装的那一刻,汉族人的自我就集体迷失了,直到现在穿着西装的我们,依然没有找回来。</P>
<P>  如果旧的东西都要抛弃的话,那么我们总是一无所有。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抛弃旧的,而是从旧的当中提取精华,那么我们传承下去的将是精华中的精华。</P>
<P><b>·民族服装缺失的尴尬·</b></P>
<P>  在一些重大活动、重要仪式或是对外交流的场合,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场景:</P>
<P>  1、每逢重大节日五十六个民族齐聚一堂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都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盛装,而唯有汉族人要么穿T恤(夏天),要么穿西服(冬天)。</P>
<P>  2、一些人出国,国外的朋友希望他能带些民族服装,可是他找来找去却不知道带什么。</P>
<P>  3、汉族人没有礼服。在一些需要礼服的场合,一般人都很茫然,不知道穿什么。由于没有礼服,很多礼仪基本消失,比如做为成人礼的笄礼与冠礼、射礼、祭礼等等,就是在影视剧中都看不到踪影。而必须举行的礼仪如丧礼、婚礼,穿什么的都有,失去了礼仪原有的庄严与意义。汉礼是很大的一个话题,此处略提,下节专讲。</P>
<P>  面对这样的尴尬,身为汉族人,怎能不失落呢?</P>
<P>  民族服装并不仅仅是遮羞敝体或者单单为了展现美的一件普通衣裳,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外在表现,它体现着血脉里传承的文化内涵。当我第一次穿上汉服,才理解了我小时候希望自己是少数民族的心情。那时,我根本没有身为汉族人的自豪感,我爱我的祖国,“中国”一词对于我来说,有深刻的含义,象征着博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些都让我感到沉醉与自豪。但我从没有想过我爱我的民族,汉族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很虚,很空,没有实质。但是少数民族就有,他们的服饰就体现了他们的个性,一旦穿上民族服饰,他们的民族就变得鲜活,所以我羡慕他们。  </P>
<P>  但当我穿上了汉服,民族自豪感马上就有了,这件衣服承载的厚重的文化与历史,使“汉族”这个名词对我来说不再虚空,而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感觉是穿着多么华丽高贵的西服洋装、旗装旗袍都不会有的。从此,我不再羡慕少数民族,他们有的,我们也有,只不过,我们丢了。</P>
<P><b>·汉服复兴的时机成熟·</b></P>
<P>  为什么2003年一个普通人穿着汉服上街的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为什么汉服消失百年之后,汉服复兴运动在新的世纪突然爆发?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我认为,汉服复兴的时机已经成熟。“壮志凌云”第一个穿汉服上街,对历史来说也许是个偶然事件,但偶然里又有着必然。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他,在那段时期内也必然会有另一个人第一个穿着汉服走上街头点燃汉服复兴的燎原之火。</P>
<P>  从个人来说,我们迫切的需要我们自己民族的服装,用有些人的话说就是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时候了。伪“唐装”的走红说明了这一点。</P>
<P>  所谓伪“唐装”并非是唐朝的衣服,并且和唐朝服装大相径庭,而是和旗袍同源同宗,只是旗装的一种改良。“唐装”一出现,一些对历史不了解的人就以为是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而引发一场“唐装”热。但是“唐装”与旗袍一样根本不能承载汉文化的厚重,因而只是一时的热度。</P>
<P>  说到底中山装也好,旗袍也好,“唐装”也好,都不能算是我们的民族服装。这些服装都只能算是一“类”服装,从这些衣服的适用性就可以看出来,中山装只适合成年男子,旗袍只适合成年女子尤其是身材娇小的,唐装一般也只适合成年男女。没有任何民族的服装是只适合一类人或一种场合的,比如和服不可能只适用于女人或只适用于礼仪小姐。</P>
<P>  而汉服不同。汉服做为我们曾经的民族服装,有着十分完善的体系,有适合男女老幼各个年龄层,工农学商兵等各种职业身份,婚丧嫁娶、走亲访友、逢年过节,劳动或是锻炼等各种场合的系列服装。最重要的是汉服中的礼服适应各种需要。只是许多人根本不了解这一点,不知道汉服为何物,汉服复兴运动正好填补了这项缺失。这让汉服复兴有了潜在的强大的群众基础。</P>
<P>  不仅从群众基础说,时机成熟。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来说,时机也成熟了。首先,中国现在有了复兴汉服的经济基础,现在不再是缺衣少食的时代,可以在服装上有所追求并进行研究了。其次,中国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可有拥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最后,从文化上来看,文化生活缺少内涵,但还是呈百花齐放之势,有了汉服复兴的空间。</P>
<P><b>·汉服复兴是整个民族复兴的前音·</b> </P>
<P>  在上一个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更是与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崛起”了,从温饱走向小康,从被侵略变为独立自主。西方先进的文明我们学了,我们自己的道路也走了,但是,为什么当今的现状与当初革命的先行者们“中华复兴”的崇高理想还有很大差距?究竟如何才能复兴?  </P>
<P>  我以为,汉服必然会在上个世纪消失,又必然会在这个世纪复兴。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汉服复兴是民族力量的觉醒,汉服复兴是一个引子,由此引出的传统复兴,文化复兴、文明复兴便是我们现在走出困境的复兴中华之路--这便是汉服复兴最重要的意义。汉服复兴时机成熟并不是汉服能复兴的根本原因,汉服复兴意义重大才是汉服复兴的必然所在。</P>
<P>  现在虽然我们经济总量、军事力量这种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不行,就如同满清时期的汉族人一样,没有灵魂。在这个追求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电视上不断的歌颂着康乾盛世,把康、雍、乾三朝皇帝(尤其是雍正),描绘的比最优秀的o(︶︿︶)o 唉员还要励精图治、还要兢兢业业、还要废寝忘食,而实际上,清代的这三朝盛世,是一种压抑的、彷徨的、空虚的盛世,是封建王朝最后没落的回光返照。不是我大汉族主义,满族人也必须承认,他们的确是来自蛮夷之地的民族,他们可以使用武力征服汉人,可以学习汉文化,但是文化差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融合的,千年的文化精髓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溶入血脉深入骨髓的。清朝的统治看似开放,实则是高压统治,统治者心中是恐慌的,最怕汉人造反,所以对文化控制的很严。在这种统治气氛下,没有学术自由,科技文化产生断代,只有《红楼梦》横空出世,却是含沙射影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o(︶︿︶)o 唉,以至避免不了被禁的命运,没有完整流传下来。所以,评价当时的康乾盛世,经济总量、军事力量这种硬实力虽然可以,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就不行了。</P>
<P>  要看软实力就要往前看,唐朝的贞观盛世才是真正的盛世,是一个思想开放、文化先进、精神昂扬、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光辉时代。这个时代,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状态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造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这个时代,还有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吸引了大量异国异族文化因素,并与汉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国盛行,但是这种佛教与印度本土佛教区别较大,是印度佛教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更适合中国人的中国式佛教;这个时代,以胖为美,这种胖不是西方的啤酒肚,而是丰腴圆润,气概豪迈、热烈奔放,这是一种健康的审美观,是唐朝国力雄厚,物质充裕,饮食合理,人民健康的表现。反观清朝,为什么会有林黛玉的形象出现,她代表了时代审美观,一种病态的美。而从旗袍的风行也可以看出民国时的审美倾向,只有瘦的皮包骨的女人穿旗袍才好看,杨贵妃穿起来肯定不好看,这正是吃不饱穿不暖,民不聊生的真实反映。最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服装,各国争相效仿。日本奈良时代,模仿唐朝的服装和穿戴方式成为时尚,“唐衣”成为当时及后来的礼服,后来演变为“和服”,成为日本的传统服装流传至今。“唐衣”也是李氏朝鲜时代女子穿的衣服,是唐朝高腰襦裙的演变,后来发展为韩国传统服装“韩服”流传至今。汉服饰就这样以强势影响着周边的国家,就如同今天的西服。</P>
<P>  所谓复兴,是因为我们曾经兴过,所以才要复兴。我们的革命先人去西方寻找救国道路,是从横向中寻找,现在我们从历史中寻找复兴道路,是一种纵向寻找。革命先辈生活在一个断代上,我们的文化被满清政府硬生生的割断了两百余年,隔着虚盛的大清,他们看不到我们汉民族辉煌的曾经。汉族曾经并且一直都是十分伟大的民族,汉文化博大精深,是汉民族的灵魂所系,现在只是一时的迷失。</P>
<P>  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文化,承载不起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的厚重。所以我们现在的文化底蕴太浅,没有根基。我们不能如满清一样割断我的历史文化,这相当于割断我们的脉搏。我们太需要一面旗帜来引领我们,与断代的历史文化相衔接,汉服就是这面旗帜,由汉服把现在文化与历史文化串连起来,使现代文化的根扎下去,我们的民族才能凝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才能复兴。我们说复兴,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封建社会,而是通过汉服复兴,复兴汉服所承载的文化精华,重塑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重新凝聚民族的精神。</P>
<P>  伴随着汉服复兴,首先复兴的就是汉礼。</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3 17:50:4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23: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P><b>传统礼仪复兴</b></P>
<P>  汉礼是随着汉服一起消失的。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包括坐立行走的姿态仪表,与人见面、分别、感谢、请罪等时候的行为,还有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礼貌习惯。仪式在中国古代一般包括两种,生活礼仪:既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军礼等。</P>
<P><b>·汉服与汉礼的关系·</b>
  
  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是民族服装缺失,还有民族礼仪的缺失。上一节已经谈到,很多礼仪已经消失,或者变得不伦不类。满清入关之后,汉人被迫行满礼,汉礼暂时消失,满清灭亡之后,西方礼仪盛行,汉礼彻底消失。这个过程与汉服消失完全类似,就不详述了。礼仪与如同汉服一样,并不是封建的东西,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汉礼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曾经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过,维护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体现着阶级性,但其本身是作为民族的行为道德规范,体现着民族的民族本质、个性,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内容。</P>
<P>  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礼是比服装更深刻的内容,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但是为什么复兴中华要打的是复兴汉服的旗帜,而不是复兴汉礼呢?</P>
<P>  首先,因为汉服是更外在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存在,能马上吸引人的眼球,引起广泛的关注。而汉礼是个抽象的概念,礼的社会教化作用,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有效果的。举个不恰当的反面例子,就像五四运动的时候,其实想打倒统治封建社会的儒学,但是儒学太抽象,影响面很大,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打倒的,而孔子是个更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孔子就被做为儒学的创立者打倒了。</P>
<P>  其次,服装与礼仪向来都是配套的。所以汉礼随着汉服消失,所以西方礼仪随着西服东渐盛行。我们现在所用的西方礼仪,是与西服配套的,如果穿着西服行汉礼,就会显得别扭。所以必须复兴汉服在先,随之复兴汉礼。</P>
<P>  汉服与汉礼是紧密联系的,是皮与肉,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是不能分开存在的。只复兴汉服,不复兴汉礼,那么只是一种表象上的复兴,汉服就成为一种服饰秀,不可能带来民族复兴。只复兴汉礼,不复兴汉服,那么汉礼不可能具有实际意义,用使汉礼成为一种滑稽的表演。</P>
<P><b>·礼节缺失的尴尬· </b></P>
<P>  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平常经常用的礼仪来看,见面与分别时的握手、拥抱、甚至亲吻,都是来自西方的礼仪。只不过因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处于政治弱势,不得不接受这种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西方礼仪。</P>
<P>  西方礼仪是因为需要国际交往才被我们学习的,所以我们只学习了可用于国际交往的那一部分,只适用于正式场合,而且只适合用成年人。而礼仪不仅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而且各年龄、身份、职业的人都需要。这造成现代生活中礼仪严重缺失,号称“礼仪之邦”的我们,竟然没有自己的礼仪。</P>
<P>  西方礼仪实在与我们的民族个性不相符,西方人热情奔放,而我们含蓄内敛,所以西方民族的很多礼仪比满礼更难让汉人接受。在西方,别说握手,就是亲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礼节。而在汉族人看来,握手已经意味着肌肤相亲了,这是很严重很严肃的事情,在中国古代,未婚男女肌肤相触那就必须结为夫妻,如果已婚男女与其他人有了亲吻行为,那就等同于出轨。虽然现在社会开放,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但是这种几千年来形成的观念是很难一下子大幅度跨越,我们习惯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接受肌肤相亲的亲密,这是由民族性是决定的。所以西方的见面礼直到现在也没有被中国普通老百姓广泛接受,别说拥抱亲吻,就是握手,也不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能接受的礼仪,你见哪个工人、农民相见握手的?相对而言西方分手的再见礼更适合我们一些,被接受的广一点。</P>
<P>  事实上我们现在没有大家普遍接受的礼仪,因而经常面对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两个人见面时不知道说什么,只好问:“吃饭了吗?”,于是这一句话超越了字面本身的含义,成了见面习惯用语,无论什么场合都被用。</P>
<P>  其实汉族自古就重视礼仪,早在西方发达国家还在蒙昧状态的周朝,中国的礼仪就已经相当完善成熟了。汉族人的礼仪大气、庄重、典雅、文明,而且就如汉服一样,是成体系的十分完备的一套礼仪,只相见礼就有十种以上,足够我们各个年龄、各种职业、各种场合使用,绝对不需要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都问:“吃饭了吗?”。</P>
<P><b>·礼仪缺失道德伦丧·</b></P>
<P>  虽然提起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仪制度如三叩九拜我们会很反感,但礼绝对不仅仅是这种落后的封建的东西,只不过如同儒学、汉服一样被封建统治者利用了。其实周朝礼就完善成熟了,周朝还是奴隶社会呢。封建社会就没有把礼做为奴隶社会的落后东西抛弃,而是加以改造运用。我们现代社会,难道连封建社会都不如吗?我们更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摒弃礼当中封建的那一部分,而发扬其中优秀的一部分。</P>
<P>  其实礼对个人修身养性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汉礼如同汉服一样,表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对人格理想的追求,是非常神圣的。现在就拿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一一来说。
 
  古代人之出生有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所有仪式都是神圣的,是严肃的,这里面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待续人类社会的责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期盼。而现在缺失了这项礼仪,人们少了对生命的尊重,或者随便怀孕生子,生而弃之,或者不愿生育,生而不养。</P>
<P>  汉族传统的成人礼包括冠礼与笈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女加冠礼仪。西方也有成人礼,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有追求新潮的贵族曾经有人举办过,就是开个舞会,请些朋友来热闹一下。这是与西方的教育、风俗相吻合的。在他们看来,成人后就有了交朋友的权力,可以开始喝酒、化妆、交异性朋友了。但这与汉民族的民族个性完全不符,所以西方成人礼没有在中国形成规模。中国古人很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教做人的方方面面,如穿衣纳履,行坐姿态,言语动作,仪表风度,生活意识,行为道德等。成人礼相当于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是非常神圣的,意味着成年了,要自己做人了,要担当社会责任了。而现在成人礼已经消失,即使有的学校为学生举办,也是走走过场。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事,缺少社会责任感,这是父母没有尽到教养孩子的责任,而成人之礼的消失,也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P>
<P>  民国时期,西洋婚礼盛行,现在也有很多人也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但是因为汉族没有西方基督教的信仰,这种仪式给西方人道德观念上的制约,不会发生在汉族人身上。汉族婚礼也算是一种消失的礼仪,婚礼不是现在人们举办的或中式的或西式的或沿袭满式的这样闹腾的,而是非常严肃的,是真正的两个人相伴一生的礼仪,包括牵巾、拜堂、敬茶、盥礼、祭礼、结发等等,虽然都是象征意义上的仪式,但是非常庄重,震撼人的心灵,能给人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这样的仪式能激发人心底的责任感,经历过后,不会随便把婚姻当儿戏。</P>
<P>  丧礼是孝道的表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惜在现在也已经消失殆尽,很多儿女不愿意照顾自己的父母,甚至为此闹上法庭。</P>
<P>  由上可见,这四种礼仪对个人、家庭、社会多么重要,礼是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与规范的隐形手,在一定程序上,比法律更能起作用。《礼记》中言:“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复兴汉礼,正是解决现在因为道德缺失、伦理沦丧等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重塑汉族人人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P>
<P><b>·用发展的眼光看汉礼·</b></P>
<P>  礼是一种工具,也应该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封建社会能从周礼中发展出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用来巩固封建统治,我们新时代更应该从传统中发展符合新时代的礼仪。</P>
<P>  首先,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有益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就可以拿过来用。比如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就应该恢复。而平常的礼节更应该恢复了,如见面礼中的作揖、拱手、女子专用的万福、裣衽,这些都是既文明又大方,既保持距离,又表示尊敬的礼节,比起握手拥抱等西方礼仪文明得多,更比“你吃了吗”文明得多。而表现男尊女卑的礼节,就应该摒弃。</P>
<P>  其次,西方礼仪也不能全盘否定,能为我所用的可以继续用,甚至继续引进。比如告别的再见还可继续延用,也可以用以前我们的告别礼。“告辞,后会有期!”不比“拜拜,再见!”显得文明得多,蕴涵的内容也多吗?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23:45:0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23: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P><b>传统节日复兴</b></P>
<P>  伴随着汉服一起复兴的,还会有当初与汉服一起消失的汉族人的传统节日。</P>
<P><b>·传统节日对民族的重要·</b></P>
<P>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节日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的体现,能引起全民族情感的共鸣。任何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法的就是参与他们的节日活动。要表示对一个民族的尊重,也可以参与他们的节日。</P>
<P>  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云南西双版纳参加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情景,傣族人民至今难忘,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傣族人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曼听公园,建了一座周恩来总理身着傣装,左手端水钵,右手持橄榄枝参加泼水全身铜像。参加节日的这样一个举动就赢得了世代的民心,这便是周恩来总理理解传统、节日重要性的结果。</P>
<P>  节日有对一个民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节日有对道德和情操的塑造作用,如寒食节推崇的是一种孝道,端午节推崇的是一种爱国精神。对家庭,有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作用,如中秋推崇家庭成员团圆美满,七夕推崇对爱情忠贞不二。对整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P>
<P>
<b>·传统节日消失的尴尬·</b></P>
<P>  5月5日,新华网上有一篇报道:学者称:传承三千年的“立夏”习俗已基本消失。如果不是看到这个报道,我都不知道立夏居然曾经是一个节日,而且是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重要的传统的节日。不止“立夏节”,不知不觉中,除了那些有特别的小吃的节日如中秋、端午偶尔还会在我们的意识中闪念一下,而没有小吃的节日如“春分”、“寒食”、“花朝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等近50个传统节日已经基本消失了。</P>
<P>  阿拉伯数字其实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端午节也不是韩国人发明的,而是中国人--我想这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然而问题来了,韩国人已经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遗了。</P>
<P>  印度没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他们现在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还是当年玄藏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的。我不知道印度人面对阿拉伯数字是否会尴尬,然而汉族是非常重视自己历史的民族,若干年后,我不知道如何向我们的后人解释,解释屈原不是韩国人,更不是朝鲜族人,他是汉人,端午节其实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果端午节被当作如情人节、圣诞节这种洋节被引进到中国,我们又该如何尴尬呢?</P>
<P>  如果未来的尴尬我们先不管,那么目前,也有十分尴尬事情。现在我们是过着洋节,迷失了自己。每到圣诞节,圣诞老人、圣诞树满街都是,商场里的圣诞礼品琳琅满目。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外国的节日,而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但是,外国的节日并不适合我们,圣诞节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我不知道不信仰基督教的人过着有什么意义,丝毫不会引起文化上的认同感。而我们自己的节日,也在渐渐失去认同。“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能体会这句古诗的含义,还有多少游子每想起这句话便流下泪来?</P>
<P><b>·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误解·</b></P>
<P>  汉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有深厚的内涵与人文积淀,是汉族人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民族性的体现。但是,随着传统节日离我们远去,我们对传统节日有了很多误解。</P>
<P>  误解之一:过节就是吃吃喝喝。我们现在的过节方式给很多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的节日就是吃吃喝喝。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吃饺子……虽然“民以食为天”,虽然汉族是很讲究吃的民族,但是吃只是节日的一种点缀,过节绝不仅仅是吃。过节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团圆才是最重要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尽享人伦,这才是过节。</P>
<P>  误解之二:过节就是送礼收礼。“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词妇孺皆知,这给人一种印象,过年节年就是要送礼--这只是在商品社会,商家对节日的利用。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有小吃的节日还被记得的原因,因为每逢这种节日,商家就把这种小吃摆出来,进行商业炒作,而各种媒体自然也不会落下,配合商家大肆炒作,于是中秋节人们忙于送月饼,反而忽略了自身的家庭团聚,所以节日越来越变味。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外国节日能红火的原因,每到情人节,鲜花、巧克力的价格爆长,有些玫瑰竟然50块钱一枝。</P>
<P>  误解之三:过节就是放长假。如今中国只有三个大的节日放长假,就是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和春节。因为放长假,可以探亲访友,可以出门旅游,只有这三个节有过节的气氛,所以大家才觉得觉三个节日才是节,其他都不是。有专家提议,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传统节日也该放假或给予时间上的调剂。但是,圣诞节、情人节也不放假,某些人不也把这些节过的风风火火吗?传统节日应该放假,但并不是放假就能使节日回归。</P>
<P>  误解之四:汉族的传统节日土气不时尚。有人认为,汉族的传统节日既没有情人节、圣诞节的浪漫,也没有狂欢节、泼水节、火把节的奔放,汉族的节日没个性。这是绝对的误解,汉民族的节日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不仅有充满的浪漫诗意、富有情调的的,如立春、上巳的放风筝,花朝日的游春、赏红,七夕的夜半倾听银河私语,还有热烈充满o(︶︿︶)o 唉的活动,比如端午的赛龙舟,重阳的登高望远……</P>
<P><b>·穿汉服过传统节日·</b></P>
<P>  节日消失与汉服、汉礼消失有着同样的原因。汉族的传统节日,既不能说是封建落后的,也不能说是土气过时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断代,很多节日没有传承下来,事实上,在国外如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汉族人聚居区,很多汉族传统节日依然保存着,就是因为在那里反而没有国内这样的文化断代。</P>
<P>  我们经常说“穿着节日的盛装”,什么是我们可以穿的节日盛装呢?难道是T恤、中山装、“唐装”、旗袍?不,只有汉服。汉服有完善的节日礼服系统,身着汉服,能感受到血脉里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气息,身着汉服过端午,能感觉到屈原的一身傲气,身着汉服过七夕,能感觉到织女的满腔柔情,身着汉服赛龙舟,能感受到汉民族的凝聚力,身着汉服过春节,更能体会除旧迎新的喜悦。除了汉服其他都不能代表汉族的传统,都不能激发节日的认同感。</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 0:18: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6-13 00: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P>沙发~~</P><P>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服装,确实值得深思啊!</P>
发表于 2007-6-13 19: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P>写的不错</P>
发表于 2007-6-13 23: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表于 2007-6-29 23: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P>占了楼了 马上发出来吧 呵呵  </P>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23: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还没写完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0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 目前就写了这么多。。。
发表于 2007-8-18 19: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P> 楼主写得真不错!</P>
发表于 2007-8-19 1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是姜尚的《渭水对》,还是孔明的《隆中对》?[em10]</P><P>个人觉得:楼主还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华夏先人的理想与初衷,因为最初的梦想应该是一切努力的源头。</P>
发表于 2007-8-22 0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P>又一强帖!!佩服楼主!!</P>
发表于 2007-9-27 13: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em01]
天下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9-27 18: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9-27 21: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B><FONT size=5>汉服消失的必然</FONT></B></P><P align=center>我个人不敢苟同,因为汉服已经不适合当时社会,加上孙中山等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愚蠢的百姓害怕穿汉服=返回封建,所以汉服才没有复兴,假如当初满人不入主中原,而是由汉人继续统治,那么根据以往滴发展规律,汉服最终会发展成既美观又方便的服饰,而中国人理短发那是必然,但如果汉服发展下去,汉人能继续统治下去,那么汉服肯定与短发搭配得相当和谐,而汉服中断300多年,中国服饰与外来服饰融合的过程非常短,我是指现在,如果现在要马上设计出完美滴新汉服,那是很难滴,因为衣服滴变化是在数百年中一点一滴修改,优秀\落后相互对战,最后优胜者留下,汉服消亡我个人认为不是必然,但束发消失应该是必然</P>
发表于 2007-9-27 22: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07-9-27 2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分析合理。申请转贴,可否?
发表于 2007-9-28 14: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写得很不错!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23:52 , Processed in 0.0805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