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腊肠妹妹说的,"突出传统祭祀的真正精神内涵".的确要注意这个问题.
我感觉,传统节日的风俗基本上都包含祭俗,食俗,娱俗这几部分,我在整理传统节日资料的时候发现,华夏节日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呈现礼退俗进的特点.到后世,实际民间过节都以保健娱乐为主,礼不占主要内容.
现在的问题是,满清以后尤其是近代以来,节日祭俗,娱俗不断退化,到现在几乎只剩下了食俗.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重建节日中应有的,也是原本就有的祭俗和娱俗,使节日既有礼的深度,又有食的愉悦和娱的多彩,使三者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最后达到滋养心灵,抚慰情感,快乐生活的目的。
在节日方案的过节建议部分,基本上都是祭/娱/食三者都有安排,就是这个考虑.所以我觉得如果全面实施的话,应该不会出现"过节只剩下祭"的情况。
“祭”的迷信化和简单程序化,这个问题,我想需要我们不断深挖祭祀文化的内涵,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祭,为什么要祭,我个人认为祭就是示敬,由示敬表达敬意和怀念,同时反思自己."凡祭,主于爱敬之诚而已",但是祭是华夏文化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思考恐怕只是破题.
我以上提出的把汉服引入家庭,引入民族生活深处,肯定是难度很大,要比组织同道活动难得多.但是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长远的方向.尤其是,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我相信会找到办法。
这个工作应该也需要一些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些策略和规划,具体怎么做,我以后也会试着提出一些类似礼仪节日方案的引入方案,给大家做个参考。
腊肠最后说的,我觉得属于日常礼仪的建设,常礼需要规范,需要慢慢化为习惯,常礼的建设其实是最难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象笑非曾提出的《常礼脚本》,我觉得就是很好的探索。
也同意风行兄所说,层层递进、润物无声,从最基础的地方推动华夏文化真正的复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9 9:30: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