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0|回复: 2

禮學拾階-冠禮詳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5 21: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09-19 22:46
<P>台前幕後——體驗古人行禮的苦心</P>
<P>冠禮</P>
<P>冠禮的意義,是把行禮者的期待傳達給將冠者。其儀式,只不過是把這種希望加以具像和強化罷了。所以在明朝最簡單的冠禮上:只是請親朋好友吃頓飯,然後冠者跪下,由有點文化的人給他訓誡成人的意義,然後拜祖先的神位,拜父母,拜兄弟,拜鄉親。也許今人會嘲笑他們不懂三加的古制。但是,這個過程在意義上卻完備的,因爲他體現了家族的傳承,傳達了對弟子的厚望,對賓客的尊敬,對文化的頌揚……冠禮的形式完全被蒸發了,而意義的内核卻更加牢靠。當隨著我們做過無數次冠禮,當隨著我們對禮儀的過分熟悉,那些外在的形式,也會在我們的心靈中漸漸剝落,而留下的,就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禮儀的存在,或者說禮儀何以會被歷代最富思想與情操的大儒所重視,就在於我們要藉此教化百姓,至少,從教化身邊的弟子開始。古人不喜歡空談,所以教化就通過自身對禮樂的操持,來體現其目的。
反之,若是失去了教化的追求,那麽士大夫只會選擇退出。那麽曾經所謂的禮儀,便會因爲失去了第一流思想者的支撐,而退化為儀式,轉變為民俗……在今天,甚至是作秀。
當我們自甲申復興禮儀開始,也曾迷惑於外在的追求。所以,今天重新梳理我們體驗過的禮儀,來解讀古人默默做出的台前幕後……</P>
<P>冠禮基礎:
將冠者、冠者:按照朱子家禮,男子在十五到二十歲之間,沒有太親近親屬(需要服喪一年以上)的喪禮的話,皆可擇日行冠禮。今天情況有趣,很多人想行冠禮而年齡已過。竊以爲由兩種解決方案:1、徵得賓的同意,如果有德望的賓為你的拳拳之心打動,則禮可以義起。2、您可以通過為朋友舉行冠禮,並在冠禮中執禮(如做賓賛),來宣告自己成人。這比較富有奉獻精神。總之,前者是你的真心被人信任,後者是你為他人付出真心,這都是成人的表現,以次為禮,誰曰不然?
主人:冠者家族中可以行禮(身體能操持)的最尊者。如果冠者祖父健在,就是祖父;如果祖父沒,而父親是長子,就是父親;若父親不是長子,則由大伯父;若父親已故,則如果自己是嫡長子則自己兼作主人;如果不是且沒有分家,則由同居之最長者為主人。總之主人代表了冠者的家族,冠者父親則跟隨主人一起行禮。今天情況比較複雜,所以族中但有兄長尊長願為行禮,真是天大好事。或者父母雖盡心,但不能趕來參禮,則可找信任之師長代行主人,只要冠者認爲對方可為自己信任於親近,可視爲親人即可。
賓、賛:賓為冠者親加冠,隨意必選德高望重之人,必由主人親至其門,央為大賓。賛則是賓的協助者,亦是知禮之人,主人必須親往相約。主人尊重賓、賛,便是尊崇道德知識。主人為自己的弟子(和祖先)而慎重選擇具有的操德人承擔重任,是其責任心的體現。今天,或者賓賛隨便找人,那麽冠者本身不存敬心,則受冠亦不免委屈,何必冠禮呢?敬人者實為自敬,則敬賓是也。
眾賓、兄弟:冠禮的參與者,他們不用具體操持,而是作爲冠者成人的見證。在加冠後與冠者行禮。
行禮地點:家廟。後世士庶未必有廟,且祠堂制度有別,所以該為客廳。
站位、陳設:見圖。只説明一點:女士的位置。
按照古禮,女士在正屋東側門内。但現在的建築一般沒有這個地方。那就站到眾賓於兄弟的隊伍中。有兩種:好古者,以男女分,男東女西;好客者,以賓主分,女子皆站在其側的男子後面。
冠服:見圖,具體尺寸見後。
人員:比較完整的是:主人(父親)一,冠者一,賓一,賛者一,主人賛者一(必要是賛者兼任),執事一(遞冠),擯者一(迎賓,可由執事兼任),其他如持冠的執事等,可以兼任。
冠禮結構:前期準備(古今差異較大,但要在習禮示敬)-〉迎賓-〉三加(如果貧寒可省略)-〉醮酒-〉冠字-〉冠者見廟見兄弟賓客(今禮從簡)-〉主人禮賓。</P>
<P>冠禮的前期工作:
在古代,是主人家族與受邀賓客,雙方的操勞。主人及其家族,將對祖先的尊崇,對傳承的厚望,對道德的弘揚,對朋友的尊敬,然後奔走、踐行,融為一體,形成對將冠者的人生祝福。
周禮要在一個月前“筮日”:因爲一個孩子的成年,不僅是父親和現在家族中尊長的事情,更是整個家族祖先的事情,所以不敢擅自規定日期,必須請示祖先,方法就是筮日。即便按照朱子家禮,也要在三日前告於祠堂,這是對家族後代興旺的喜悅,也是對已故祖先的尊崇。
然後“戒賓”:主人親往平素敬重的朋友家中相約。對於家禮來説,這是邀請賢者行禮。對於周禮,還要通過“筮賓”,一併詢問祖先是否同意。
然後,前期一日“宿賓”:主人親往主賓、賛者家中,確定事宜。
然後,傍晚“為期”:主人及兄弟、執事,總之,主人家的全體,皆在家廟前,告誡明日天明行事。
……此外如行事前至少一日齋戒沐浴,因爲是一切禮儀朝會的定制,所以不待明言。在如當日灑掃,濕潤地面,在大門外為賓設置更衣休息的帷幕……因爲是一切迎賓的必然環節,所以也不待明言。
可見古人在行禮的幕後,是長達一月,密集於三天的周全準備。而這,纔是禮儀的真正體現。當一個孩子看到家人,和父親的摯友在為自己如此虔敬地奔走的時,他能不感動嗎?能不感到家庭的溫暖,和宗廟的分量嗎?古人是奉行君子遠其子、父子不相責善的。但是,父親,乃至伯父、祖父,在此時會為孩子默默做這些事情,這就是古代的父愛——沒有親昵的流露,只有禮儀的示範。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可能更多的是靠朋友、同道,也就是我們這些平輩的摯友、同胞、兄弟來完成相互的期許。那麽,請把這視爲一個習禮過程,用我們的求知、嚴謹、負責來締造相互的友誼。
1、組織者應當選定負責人來學習禮儀。這不是說其他人可以旁觀,而是爲了有主次之後責任明確。
2、如果仍然有疑問,應當由負責人向曾經行禮的師長請教。而不要隨便什麽人都去請教,這樣對人不尊重,而且最終政出多門,各執一詞,反而混亂。
3、請教的過程本身就必須符合禮儀規範。首先應當在自己閲讀全文的基礎上,有疑而問。因爲籠統的問題,是因爲自己沒有復出足夠的努力,這種懶散是禮儀的大忌;把問題完全推給別人,亦是對人的不尊重。況且,自禮樂復興以來,組織活動者日多,自己不努力成爲專家解答別人的問題,那麽誰有能力應對這麽多人呢?如果我們倡導自修的風氣,那麽大多數組織者都可以通過禮儀的實踐而獲得思想的提高,人生的勵練。反之,大家如果都心存僥幸,好逸惡勞,則注定會對禮儀越來越不耐煩,而我們的民族氣節,也因之而跨掉。從理論上說,冠禮的意義不是陪冠者遊戲一場,而是要把他訓誡一頓,讓他從此知道人生該幹什麽,從此擺脫依賴,成爲擔當重任的男子漢。而與他一起行禮的組織者,實際也是完成著這一受戒的過程。基於這種禮學的思考,執禮者,其任務並不在於具體提供衣服或者程序,而應當在於指導行禮者樹立正確的觀念,把禮的精神,民族的氣節,傳達下去。今日的負責人,也擔負著明日指導別人行禮的任務,不可不勤奮。
4、組織會議,大家一起向負責人學習禮儀。這樣做目的有三:第一,確保負責人習禮沒有紕漏,不存在不清楚的地方。第二,在同道中普及知識,養成學習習慣,這是民族復興的心靈基礎。第三,提高負責人的能力,為當地推出一位專家。如果他願意,可以成爲當地禮儀、學術的帶頭人。每一個地區都需要有專門的人才,發現、培養、鍛煉人才,才能夠有良好而可持續的發展。
5、前期一日,一起誦讀儀程,比如《大明集禮 士庶冠禮》的原文。時間充裕的話演禮,但不要是用冠服,否則冠禮就是去意義了。其實沙盤演練就可以了。
總之,要向冠者證明我們的重視。要來告訴人們:這是我們的禮儀,禮儀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爲能夠自發學習,刻苦鑽研,履行義務的君子。
附:如果組織者認同家族宗廟,那麽應當為冠者準備紙制牌位。自程子以來,儒生倡導士庶在冬至製作紙制牌位祭祀始祖,祭畢焚之;明嘉靖推恩,此後百姓皆可立祠堂陳列始祖一下歷代祖先牌位合祭之。所以,按照明禮的精神,應當為冠者製作本宗四代祖先牌位,和祖先牌位。如果不知四代祖先名諱,也只能空缺。這些紙牌位最後要焚化。如果冠者願意製作木主以永久奉祀當然最好,但因爲牽扯日常禮儀,今人多不能具備,建議深思熟慮,而習禮有成後再説。(這個見後面祭禮部分)</P>
<P>冠禮的後期工作:
我們應當全面的來了解禮儀,除了最令人羡慕的禮服之外,我們更應當體驗幕後的辛勤,所以,我把後期工作提前來講。
在冠字之後,賓賛退出,這意味著冠禮的展示内容完成。但對於禮儀而言,這是冠者成人的開始,也是冠者親朋慶祝的開始。所以,在冠者見過親朋之後,主人要專門向賓賛獻酒致敬。在古代,這叫“一獻之禮”,賓主交獻而已。所以如此簡單,是因爲主人應當考慮到賓賛的勞累,所以不便用酒宴留戀時間。但是,主人獻酒的同時,獻上弊帛,並在賓賛周後,將獻上的俎肉送至其家。這在古人是必須的,因爲“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賓付出了勞動,主人作爲發起方,就理當報答其勞苦。孔子在衛國時,參加舊館人(相當於今天的房東,很疏遠的人)的喪禮,因爲偶然想到感動得事情而流淚,於是解驂馬(一車四馬,送出一匹)給予其家人,子曰:“予惡夫涕之無從也”。這就是古人的道德。別人為自己服勞役,就應當報答。自己對別人表示感謝,決不能僅僅是口頭上說說,而必須做出行動的表率。這就是所謂“君子言必可行,行必可言”。
我們今天行禮,不能完成了絢麗完美的一幕,就忘記了同伴的默默付出。古人做事強調稱家之有無,並不破費。我們在行禮之後,由主人方面向執事者送上幾本書,如《禮記正義》、《南明史》之類,應不是難事。而一件小小的禮物,讓人們時時可以重溫這重要的一刻,何樂而不爲呢?
可能有人認爲這是破費的,因爲三加冠服已經很貴了。那大家要仔細斟酌冠禮的意義。如果真的是貧窮人家,則若干同道,幾位親友,設神位,聽教訓,拜兄弟,奉茶點,就是冠禮,又何必非要花費什麽呢?如果有人力能置冠服,而不能贈賓賛,那他究竟是寒門,還是富家呢?古人行禮講究相稱,無力、無位、無時,則禮不可行,不行禮亦禮也;不度德,不量力,則雖行,非禮也。
還有一個重要的後期工作:冠者成人之後,當隨父親遍見鄉黨人物,即父親的朋友。今天,即便我們沒有父親的支持,仍然可以向父母行禮,拜訪親戚,然後拜訪自己的朋友、老師、領導,拜見父親的朋友。這些拜會到不用行什麽特別的禮,按照現在的習慣就是了。但是,冠者告訴他們:我現在經歷了冠禮,所以特別來向您彙報。在這個信息方便的時代,至少發封短信,email也可以啊。我想即便別人對漢服沒有興趣,也不能否認這是見令人愉快的禮貌行爲吧?如果冠者稍加解釋,我相信這個冠禮會被周圍人永遠記住的。
當然,也學今天更多是而三同道一起做個冠禮,以位宣傳吧。竊以爲,如果某地從未有過冠禮,偶一爲之則可。但如果真的想在中國恢復禮儀、漢服,則必須可傳可繼。可傳,依靠的是文化基因,是對古禮的繼承;可繼,靠的是心意懇切,是禮儀的社會意義。如果我們只是展示漂亮的衣服,嚴肅的過程,這個可以引來圍觀,但並不會獲得深思。禮儀的發展,必須思考其依托的社會基礎。古代,是家族。今天,或許是家族,但我未見。或許是要靠社團,靠朋友。我們要求的最終禮儀的普及,靠的是把我們所作的落實禮儀的思考,傳達給社會。所以,即便純粹是展示冠禮,我依然推薦大家引導記者做出縱深報道,把同道的辛勤,告訴大衆。因爲鏡頭的繁華,只是片刻的春夢;幕後的真心,才能讓大衆知道:如果我要行禮,可以如何。
組織者為行禮付出了勞動,希望在禮儀結束之後,能夠把禮儀的前前後後寫成報告,以資後學借鑑。至少,從這時起,你將成爲網友學習的對象,這將讓你獲得更深層的禮學思索。</P>
<P>三加解:
三加的意義只有兩個:一是古之服也;一是三加彌尊。此外的説法都是附會。所以,從通達地說:只要大家行冠禮,讓冠者穿上一次比一次鄭重的漢服,這個意義就達到了。
《儀禮士冠禮》,初加玄端,這是士之常服,但也是諸侯之士的私家祭服。再加皮弁,這是天子之士的朝服,諸侯之士的大朝會(如朔日)朝服(《士冠禮》本是為諸侯之士所作)。三加爵弁,這是士助祭於君所著祭服。爵弁的形態一說和皮弁相同,一說類似冕,但延板是平的。竊取後者,因爲天子諸侯祭祀,大夫玄冕,以上皆冕,士單獨戴個圓帽子就不相稱了。但要注意,爵弁對於士是最高禮服,但卻不是自家用的。自己家的祭祀,天子之士用朝服(玄衣素裳),諸侯之士用玄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三加彌尊的意思,但不能附會太多。有人說皮弁是代表從軍的權利,這是混淆了皮弁與韋弁。有人說爵弁是代表祭祀,其實士在冠禮、婚禮中可以使用爵弁,是攝勝,是天子特許使用超過標準的禮服(這與後代婚禮新郎官服按父親的官職高兩級是一致的。)
至於古之服也,表現在初加緇布冠,這是太古之冠。從現代考古看,是商周之際,周冠的雛形。因爲商冠只是一個冠圈(這叫做縮縫),至多加上竪起的裝飾品。而周人則有總來包裹髮髻(類似後來的頂髻),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跨過頭頂聯接冠圈的梁或曰展甬,並最終結合而形成周冠(技術上叫橫縫,如委貌冠)。但其初,冠圈(叫做武)和梁尚是分開的,冠圈也要從後面繫束,這便是緇布冠、缺項。另一古服,就是皮弁,“三代共素積素辟”。從技術上說,這是早期染色技術落後的必然。商周時代,則普遍染色,但在大朝會,還是保留了現代的禮服。從中,我們是可以體會出許多古人的特質的。
到了《朱子家禮》,初加深衣幅巾,是宋儒開始特意倡導恢復的“古之服也”。再加,則庶民加皂衫,官家加襴衫,前者是士庶常服,後者是生員服。三加,則庶人襴衫,官家公服。可資比附的意義似乎更明確。但家禮的瑕貲在於淡化了“攝勝”。所以到《大明會典》,就直接按照官家的冠服規定士庶一體執行了。至於民間,因爲明朝中期以後對服飾禮儀的僣越採取放任態度,所以稱家之有無,各以其好尚才是主流。如耿定向任南京都察院時,為兄弟之子加冠,用深衣、襴衫和進士冠服,這可能是對冠者的期待,也許就爲大紅的顔色。
所以,我們今日三加取捨,可以奉行古制,也不妨思考我們對冠者的期待。但是三加中至少有一件要符合古制。總體風格應當統一在一個時代,符合其衣冠搭配的特徵。這需要一定的文獻基礎,至少,漢晉的看畫像石,唐宋明的看古畫。</P>
<P> </P>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21: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P>士庶冠禮冠服:(附圖)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緇色朱錦緣,過去有說深衣制的,是敖注失誤。應當是上衣下褲。梳雙丫髻,用帶系起。宋明用四衤癸衫,見韓國現存,當明時亦如此,宋畫上亦常見。亦可用交領、圓領短衣,衣長過膝不及跗,蓋童子襦袴,禮也,色尚淡雅。褲寬約40cm,褲口收緊。腰繫縧。首服,依明制十五歲後披髮至加冠,或有總束髮,或依唐制用雙髻。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兒童髮式,一般繪作左右兩個髮髻,但也有認為是將髮髻做成兩個環,髮髻用朱紅色錦絛紮系,這叫紒。童髮式還有「鵓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前發下垂至額,兩側頭髮編成辮,下垂。宋代還有童子剃髮只留錢大,偏於左側,叫「偏頂」;還有留在頂前,束以彩繒,名「鵓角」。一說,童子衣不加腰帶,但在兩襟有帶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帶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冠者加冠前:緇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此處的笄長四寸,是綰髮笄。纚,漢注為幘。幘有平頂幘,有介幘(在平頂基礎上有突起),形制類似帽子,見漢俑。唐則為軟腳襆頭,明朝冠禮之前先加網巾。古今形制不可詳,但束髮作用一致。家禮:“為之櫛,合紒,施總,加幞頭。”此處幞頭,明俗常用網巾。
3、冠者初加:玄端。根據父親身份,用玄裳、黃裳或雜裳(前玄後黃),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周制三加皆端衣制度,詳見吳太常《深衣玄端考》。宋明初加深衣、幅巾、大帶,依朱子制度,或加續衽之改良。或依《周禮傳》所載明風更顯。深衣宋時為古服,其義若儀禮之用緇布冠。明時為常見服裝,然此古服也,故先儒重之。用白細布,為麻或棉。緣皂繒(絲織品),明朝亦多用青色。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宋明再加襴衫(宋皂衫於明鮮見,亦有官吏之嫌),玉色(淺綠)或青色(深藍)布(明朝可以是麻也可是棉)絹(本意麥青色絲織物,一般指生絲平紋織物,稀疏、薄,但堅挺)為之,寬袖皂緣,圓領領緣約4.3cm,直徑約20cm。下擺寬約120cm,袖展220~250cm(回肘不及三寸為正),袖寬約65cm(常服為明一尺,公服為三尺(當為周尺三尺三),則在34~75cm,常見65cm左右),衣長去地一寸。袖口、下擺、側邊皆緣,寸半,或四寸,緣皆皂色。兩側加大擺,皂色。皂絛,軟巾垂帶(即家禮所言帽子)。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制玄衣,纁(淺紅)裳,緇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裏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宋明三加公服,某等以處士居,僅可當不入流雜職,用綠袍(袍料恐亦難買,從青袍、皂袍也可),若攝勝則可用九品綠袍、七品青袍,明朝亦有用狀元紅袍者,各家自擬。袖展回肘,240~250cm,袖寬75cm,其他同襴衫。
6、主人賓賛參禮者冠服:周制皆玄端,唯冠者兄弟袗玄,一說深衣,一說玄端,竊謂兼言之,士以上則玄端,庶人則深衣,皆玄色。宋明未明言,則官家用公服、忠靜,士庶深衣、玄端。(附圖,制度另有解説)
至於品官皇族,我們不推薦,大家可查閲我的博客:經禮堂 http://hi.baidu.com/jinglitang</P><P>儀程詳解:(基本依照《朱子家禮》,冠服用明制。有些可能難懂,但請粗略看完,不懂得可以略過。對周禮感興趣者推薦敖繼公《儀禮集說》,對《家禮》與《儀禮》的關係感興趣可參考吳太常《家禮拾遺》。)
1、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若主人為父親,則告“某之子某,年漸長成,將以某月某日加冠於其首,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若主人非父親,則告:“某之某親之子某……”。若族人以宗子之命自冠其子,其祝版亦以宗子為主,曰:“某(宗子名)之某親之子某(子名),年漸長成,使介子某(自名),以某月某日加冠於其首,謹以酒果,用伸虔告。”   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則亦自為主人,祝版前同,但云:“某將以某月某日加冠於首,謹以酒果,用伸虔告。”[周禮則一月前筮日]
先要明白宗法:(按照宋明習俗講解)當祖先來到某地的時候,他開創了家族的一枝,他就是這一枝的始祖。他的正妻的長子便是嫡長子,他的正妻的其他兒子,以及妾的兒子,則稱爲庶子或眾子。那麽,由嫡長子傳於其嫡長子,這樣一直由嫡長子傳下來的一枝便是大宗,其他皆小宗。小宗在分家或者親盡之前,凡家族事物理論上應當請示大宗的家長(也就是宗子),而不論他們的輩分如何。
所以行禮的原則是:以宗子為主人,即便宗子不能行禮,依然要以宗子爲主告於祠堂。比如祖父是嫡枝,父親是老二,尚沒有分家,大伯在而不能來,此時父親為自己行冠禮,則告於祖父曰:“某[大伯名]之弟某[父名]之子某[自名],年漸長成,使介子某[父名]以某月某日加冠於其首,謹以酒果,用伸虔告。”如果大家不能理解,行禮時刻開列三代尊長的家族樹,具體請教禮官。
2、戒賓:擇朋友賢而有禮者一人可也。是日,主人(以下稱戒者)深衣詣其門,朋友出見如常儀,啜茶畢,戒者起,言曰:某有子某,[或者某之某親有子某,例同上],將加冠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對曰:“某不敏,恐不能供事以病吾子。敢辭。”戒者曰:“願吾子之終教之也。”對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地遠則書,遣子弟致之,朋友辭,使者固請。乃許,而復書曰:“吾子有命,某敢不從。”[周禮筮日後親戒賓,三日前筮賓]
3、前一日宿賓:遣子弟以書致辭曰:“來日某將加冠於子某[或某親某子某]之首,吾子將涖之,敢宿。某上某人。”答書曰:“某敢不夙興,某上某人。” [按照周禮,應主人親至,並至賛家。]
4、陳設站位:如圖。家禮基於周代建築的簡化模型:房子座北朝南,前半部是堂(無南牆,采光好,會客、行禮於此),後半部分為兩間。堂前分東西兩階(就士而言,皆三級)。會客時,主人走東邊,經東階上堂,所以東階又叫阼階,意即主人在此酬酢。客人走西邊,西階於是稱為賓階。注意古文中東西階都是寬泛的概念,堂上偏東的位置皆稱爲東階上,偏西則為西階上。
今日行禮,房子可能不朝南,那就假定門朝南,只要相對位置一致就可以。甚至,我們連行禮的房子都沒有,那麽按照家禮,在地上畫出堂,階,東房,大門即可。主人立東階下,將冠者立房中南向。
5、迎賓:賓至門西側東面,賛者在其右側稍後。擯者(協助主人招待賓客者)報告主人(這是他就可以兼任其他執事了)。主人出門東側西面迎接,再拜賓。賓答再拜。主人揖賛,賛還揖。[注意,主人宿賓、賛都是親往,這説明賓賛的地位不相上下。但這裡行禮不同,是爲了強調賓的尊貴。尊賓即是尊敬為冠者加冠。]然後主人與賓揖而入門,賛、眾賓隨賓而行,皆於西側。主人與賓三次(朱子理解為泛指,但多理解為確指三次)揖而到階前,又三次揖讓而升堂。主人在東階上就位,賓西階上就位。[如果主人不是冠者父親,則父親跟隨主人,只是要從西階,在賓之後升堂。因爲東階是只有家族主人才能行走的。然後立於主人右側。]賛先行在東邊盥洗,然後由西階上堂,立於房中(也就是冠者等待的房子)東側,面朝西。此時主人的執事(如前面的擯者)在東牆西稍北設席,西向。[周代的席有兩種:一則獨坐,三尺三寸又三分之一見方,一則四人並作]將冠者出房,南向。
6、束髮:賓揖將冠者,冠者不答禮[因爲他還是童子,無權還禮],立於席右,南向。贊者將梳頭工具置於席左,起身,立於將冠者之左。賓揖將冠者。將冠者不答,即席西向跪。贊者即席如其向跪,爲之梳頭,加網巾。[東階設席,西向,這是主人接待賓客的位置。這就意味著將冠者將來有成爲主人的權利。所以,如果將冠者是庶子,則只能靠西側設席,並南向,以避嫌。]
7、初加:賓降階,主人亦降階下[賓降是要盥洗,凡與人之事,例當潔淨。主人無事,但賓既然降階,則主人不能安心立階上,這是對賓的敬重],賓盥畢,主人揖,一讓,升復位[此處不用三讓,因爲不是第一次升階了]。執事者以冠巾盤進,賓降一等受冠,執之。正容[周制多威儀,如堂上趨進,腳跟不離地;衣袖翩然,如鳥兒展翅翺翔,宋明禮恐怕不用這麽多。其意義不過為將冠者展示一下禮儀。另外,執冠應當左手執前,右手執後,陰陽相稱也。],詣將冠者前,向之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乃跪加之,起身,復位,揖。冠者適房,釋四(衣旁加癸)衫,服深衣,加大帶[房中可有執事幫助],納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展示一下威儀。
8、再加:賓揖。冠者不答即席,跪。執事者以帽子盤進,賓降二等受之[賓不用再盥洗,因爲沒有行拜禮,所以不存在弄髒的情況],執以詣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謹爾威儀,淑順爾德,眉壽永年,享受胡福。”乃跪加之,興,復位,揖。冠者不答適房,釋深衣,服襴衫革帶,繫鞋,出房立。
9、三加:禮如再加,惟執事者以襆頭盤進,賓降到地面受之,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冠者公服革帶,納靴執笏出。
10、醮酒:三加完成,冠者方具備了成人行禮的資格,於是接受醮酒:由賓為冠者酌酒,因爲賓尊,故冠者不回敬酒。這種尊者施於卑者的酌酒而無酬酢(鄭注),稱爲醮。[這在儀禮被稱爲“醴”,而“醮”另指每次加冠都行酒的做法。但家禮之採取了比較樸素的醴,卻改稱“醮”,是取醮的本意。]但考慮到冠禮行於廟中,且醮還出現在新郎迎娶前,新娘登車前,都是與宗廟有關的大事。所以如《說文》所載,醮,應當是“冠昏禮祭”。也正因此,醮所用的脯纔有了特別的意義,需要冠者馬上獻給母親。而因爲這是行禮,不是爲了自我享受,所以只不過是“啐”(舔一下)而已。
長子,則改席於堂中間少西,南向。眾子則仍故席。[如果冠者是宗子,則醮酒不敢當主人之位,故在西階上;如果是庶子,則因爲故席位置本來靠西一些,且身為庶子,三加南向,本來不嫌主人,所以不用改變。]贊者酌酒於房中,出房立於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就席右,南向。乃取酒詣席前北向祝之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冠者再拜,升席,南向,受盞。賓復位,東向答拜。冠者進席前,跪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興,降席,授贊者盞,南向再拜。賓東向答拜。冠者遂拜贊者。贊在賓左,東向少退答拜。[這裡席的用法是值得玩味的,原則就是:公事與席靠近,私事遠離。所以,祭酒,把酒祭奠始造食物之人,最無私,故在席前。啐酒,是品嘗他人所獻之酒,是自我享受了,但還是待客之禮,所以降席末,猶在席上。至於一開始的拜受,啐酒後的授盞,答謝,都是私事,所以離席,到席西完成。如果按照燕禮還要飲酒的話,就要到西階上飲用了,因爲那純粹是個人的享受。答拜也是特別的,如果按照賓主之禮,主人在東階,賓在西階,階北向答拜。但這裡冠者不敢當主人,亦不能佔西階賓位,所以只能在席西答拜。而賓、賛也不敢以答主人之禮抗主人,所以只在原位東向答拜。這個禮節如果你覺得比較複雜,可以忽略,這裡只是體驗一下周禮的微妙。因爲宋明時已經失去那些區分了。但至少知道,古人答拜不需要相向的。]
11、冠字:賓降階東向。主人降階西向。冠者降自西階,少東南向[不敢走東階]。賓字之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如果不是老大,則按排行稱仲叔季[仲是老二,季是老小,中間不論幾個都稱叔]。冠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賓為之講解字的意義,訓誡成人之道。
12、賓出:賓請辭,主人送賓出門,眾賓隨出。主人表示要宴請,賓禮辭,許,於是在門外帷幕中休息。
13、拜兄弟拜賛:冠者見於兄弟,兄弟再拜,冠者荅拜。見贊者,賛者先拜,冠者西面拜。賛出就帷幕。
14、見祠堂:主人帶冠者見於祠堂,告辭曰:某之子某(父親為主人),或某親某之子某(主人非父親),今日冠畢,敢見。冠者進立於兩階間,再拜。[這是宋明在客廳冠禮,如果在宗廟冠禮則不需要特別再告。其中原因,或許就在醮子本身就是告知祖先的祭禮]今天,祠堂無存,父母不能參禮,我們多半採用遙拜父母方向的方法。但如果製作了牌位,此時當拜見。
15、見尊長:父母堂中南面坐,諸叔父兄在東序,諸叔父南向,諸兄西向,諸婦女在西序,諸叔母姑南向,諸姊嫂東向。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為之起。同居有尊者,則父母以冠者詣其室拜之,尊長為之起。還就東西序,每列再拜,應答拜者答拜。若父親不是長子,則先見宗子及諸尊於父者於堂,乃就私室見於父母及餘親。
16、禮賓:主人以酒饌延賓,及賓贊者。酬之以幣而拜謝之。幣多少隨宜,賓贊有差。
17、冠者遂出見於鄉先生及父之執友:冠者拜,先生、執友皆答拜。若有誨之,則對如對賓之辭,且拜之,先生執友不答拜。</P><P>自冠辨:
儀禮:“若孤子,則父兄戒宿。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賓。拜揖讓,立于序端,皆如冠主。禮於阼。凡拜,北面于阼階上,賓亦北面于西階上荅拜。”
這是對於失去父祖的宗子而言的:行禮之前由叔父、庶兄代為邀請賓賛。這是不得已,因爲冠者嚴格說未冠,不能與賓客行禮,所以無法親至其門,所以只能請最近的親屬成年者代行。行禮當日,冠者著童子裝迎賓,行禮如主人,站位,也站到主人的位置上。加冠和醮酒都在阼階上。這是因爲如果主人在,則若冠者是宗子,則醮酒不敢當主人之位,故在西階上;是庶子則不嫌當主人(因爲三加的方向不一樣,位置亦靠西一些),故於三加的位置醮酒。若宗子自為主人,則自然要在主位醮酒。而且,醮酒後與賓拜謝皆在階上北面拜,也是賓主之禮。
但今日的自冠卻是千古未有之特例,不能援引此例的。因爲執禮當先著眼於大端:今天自冠,只是主人缺席,但冠者決不是孤子!所以,雖然主人缺席,主人之位仍然不能僭越。也就是說,除去冠者自行迎賓是用代行主人的禮節(因爲家必有主人,不能無代行者),自冠者登堂以後,就應當讓出主人的位置,醮酒也必須在西階,一切就猶如主人親臨一樣。只是在送賓、酬賓時,再由冠者行主人之禮。此時是因爲冠者已成人,且與父母異居,或者即便不異居,亦若有父母命而代為酬賓,則可以與賓客為禮,可以行於阼階。</P><P>集體冠禮:
《通典》中記載了晉朝王堪為四個孫子舉行的集體冠禮。
就我們的經驗而言,一天只能行一次冠禮。否則禮儀既多,其意不純,就失去意義了。所以,如果同時有幾位同道要加冠,則與其一日内屢次三番,費時費力,終失禮儀。卻不如仿照集體加冠,義結金蘭,也是情同手足。惜《通典》所載難解,竊謂仿照家禮,幾位皆西面加冠,依長幼,長者在北,賓致詞,冠者各自加冠;醮酒則執事奠酒爵,賓致詞,各自啐酒;最後依次冠字就是了。</P><P>笄禮:
女子許嫁笄,年十五,雖未許嫁亦笄。
以母為主,如果母親是宗子主婦,則在内院中堂上。如果不是且與宗子同居,那麽避嫌,只能在自己的房間。如果不與宗子同居,則無妨。
前期三日戒賓,一日宿賓,賓亦擇親姻婦女之賢而有禮者為之。以箋紙書其辭,使人致之。辭如冠禮,但子作女,冠作笄,吾子作某親或某封。禮當親至,但婦女不便出門,彼人也不便待客,所以由人代答即是。
陳設如冠禮,但布席如眾子之位。因爲女兒不承家業,不能按長子標準佔東階。
厥明陳服如冠禮,但用背子冠笄。主婦如主人之位,將笄者雙紒衫子,房中南面。
賓至,主婦迎入升堂,如冠禮。但不用贊者,主婦升自阼階。
賓為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略如冠禮,祝用始加之辭,略改動適合女子。女子只用一加,因爲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來源於丈夫,不存在三加彌尊的期待,卻以從一而終為美德,所以一加。
乃醮如冠眾子,辭亦同。
乃字如冠禮,但改祝辭髦士為女士。
乃禮賓,皆如冠儀。女子沒有出門見親友的權利,所以也不特別拜見什麽人。宗廟也在閨門以外,且婦人終將嫁人,所以也不用見。
這是古禮,今人恐怕無法接受,自行損益吧。</P>
发表于 2007-9-28 21: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P>现在大家大多在外地求学、奔波,若让父兄尊长为主人,多有不便处,可由身边德高亲近之人代替</P><P>而正宾可由师长担任,与赞者皆为懂礼之人。</P><P>至于三加,窃以为一加取深衣,二加取交领襴衫,三加取大夫玄端,一加取生今之世思古之服义,则践古之道明矣,二加因汉服以交领为正,并于襴衫,合乎礼制,三加因公服脱离当今仕宦之场且补摄胜之义</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16 , Processed in 0.0843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