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24|回复: 27

[转帖]疏影横斜水清浅-----红楼梦黛玉篇服饰分析,原作者:叶康翡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2 2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其实据小芦芦观察,大部分都是服饰的,只有前面的小序不是……</P>
<P>好了~开始转贴~</P>
<P> 正文:</P>
<P><FONT face=隶书 size=3><b>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b></FONT>                     <FONT size=2> -------------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一 小序              
                                                             <FONT size=5>春之神
</FONT>     </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求学的时候学习西方文学,头痛于西方诸神拗口而晦涩的名称。有一个老师独辟蹊径,把中国神话里传统的神仙们也请了出来,开始让我们比较中国与希腊诸神之间的异同,记得他罗列了许多东方神仙与西方神仙的职责、权利、个性等,比如天神宙斯对应玉皇大帝;神后赫拉对应西王母;海神波塞冬对应四海龙王;冥王哈台斯对应阎罗王等等,以此为切入点,很形象地帮我们扫清了认知的障碍,整节课上得生趣盎然,那些古怪的神仙姓名自然不费力气地就掌握住了。</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于是从此养成一个习惯,再见到一些记不清的西方神灵的姓名时,就帮它们到中国来认个亲,一来二去的,竟然被我找出一大堆的对应来,比如太阳神阿波罗的对应方应该是中国的羲和氏(见注释1.),他们共同为人间带来光明;月亮神阿尔忒弥斯对应我们美丽的嫦娥姐姐,清辉流转的宁馨夜晚是他们的贡献(见注释2);商人庇护神赫耳墨斯(主要身份是神使)自然相当于中国的财神爷赵公明(见注释3),估计不管东西方见了这两位都会笑逐言开;爱神阿弗洛狄忒的配对比较搞笑一些,竟然是月下老人呢!虽说是一老一少,从事的却都是天底下最浪漫的职业,所以完全可以用同道中人来形容的(见注释4)…….我把这种游戏继续着,乐在其中,于是觉得世界不同种族的文化虽然有较大的差异,可是毕竟人类却只有一个地球,所以,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共同点也可以接受。</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然后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副画。</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是一本介绍世界名画的画册,在书店的柜台上摆放着,装桢极好,大概喜欢油画的人并不多,所以每次我去书店,总见它躺在老位置上,没有人肯带回家,大家更多的是好奇地掀开书页看上那么两眼,就小心赞叹着离开了,时间久了,书的边缘被翻得有些卷,于是又形成了一种无声的诱惑,好象是伸开的双手,无声邀请着人们的触摸。我本人对于油画一窍不通,欣赏水平仅止于《蒙娜丽莎》,而那一天,就那么巧的,我把那本可怜的书翻开了,就这样,我看到了一幅蛋彩油画,标题叫做《春》,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绘画的内容是借对西方诸神的描摹来表现春天的归来。</b></FONT></P>

<P><IMG src="http://hiphotos.baidu.com/zhouhui6595/pic/item/3b557627ec3d1509908f9d5b.jpg" border=0></P>
<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图1.《春》         波提切利)        </FONT></b></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看到它的第一刻我就若有所悟,春神,春神,代表春日的神灵,带来鲜花和温暖,象征希望与光明……..原来,西方神界众多的仙灵之中,还有一位引领春季到来的使者,油画边印着一些赏析性的文字,于是我知道了这幅图应从右往左去读:风神莎非尔追逐着春之女神克罗瑞斯,她正化身为百花之神芙罗拉向幽密的森林投掷下灿美的花朵,这一切来源于爱----维纳斯静静地站在画面的正中,是的, 有了爱,才有春的来临。小丘比特飞翔在她的头顶,把手中的弓箭淘气地射向三美神,她们代表华美、贞淑、欢悦,是全图最明亮的所在,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画面最左边的是手举双蛇杖拨弄云辰的墨丘利(赫耳墨斯),他是众神的使者。他将挥舞手杖正式为人间送去春的消息。整幅画恬美而静谧,却又弥漫着一种淡淡地伤感气息,旁边还引用了劳伦佐&#8226;美第奇的一首诗——《亚丽安德妮咏》的部分诗句来表达这种感觉:</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4><b>青春虽然欢乐 却并不长久;
让我们尽情歌舞吧, 莫问明天是否吉祥!</b></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那种莫名的感伤中,为什么明明是春天,忧郁却无处不在?为什么明明是美好的,却又短暂如同朝露?春神,春神,你的确让人们快乐和喜悦,为什么我在喜悦过后又被纤细的忧伤包围?有太多的为什么困扰着我,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为什么这种感觉明明陌生,却又似曾相识?春神,春神,我们曾经见过面吗?如果没有,你怎么会让我如此地梦萦魂牵?如果见过,你,又是谁呢?</b></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P>
             那是一根美妙的弦,在我的心海里奏响了一缕绝妙的梵音,是啊,春神,中国的神灵中必定也有一位春神!,我为什么忘记了用我一向爱玩的游戏揭开那最后的谜底?</P>
<P>
             就是那一瞬间,我已经知道我的春神是谁了。</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是那样的一个小小的小女孩儿,她在百花盛开的春日降生,她的生日,就是百花的生日(见注释5);她生来便姿容绝世,才智过人,父赋她以“<FONT color=#000080>学海文林</FONT>” 的渊博,母给予她“<FONT color=#000080>机敏缜密</FONT>”的心思;幼小而失怙,常令她有此身无可依托的伤感,顾影自怜,惟独感叹:人皆有父,翳我独无?人皆有母,翳我独无?并常在感叹中慌乱地作想:莫非,我只是那无根的弱絮,注定做风中飘零的草木?
             对的,草木,总比一切更叫她倍觉贴心和亲近。她爱着百花,喜欢鹅黄嫩柳编就的“新鲜花篮”,厌弃没有生命力的堆纱绢花;她做百花真正的好朋友,当它们盛开时,她为她们歌咏“<FONT color=#800000>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FONT>。”(《桃花行》);当它们凋零时,她为它们难过地哭泣“<FONT color=#800000>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FONT>”(《葬花吟》);当它们委顿于地,她便细心地拣起,盛以锦囊,收尽艳骨,唱着诔歌,寸心折磨;“<FONT color=#800000>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FONT>”(《葬花吟》),泪水与落英齐飞的时刻里,她常有着奇异的直觉:莫非前生,我也曾是这漫天飞花中的一朵?如今我收拾着落花,当年,又是谁照应着我?
             不是没有冤家的啊,他----他有玉,好熟悉的玉,疑惑吗?当然的,不然为何初次相见,他已要送她“颦颦”之字?还告诉他,那是西方名石的颜色,可做画眉之墨。西方----有灵河是吗?因他随意地提起,她便动情地回忆,莫非,前生已经见过?
             是注定的纠缠,让她的心从此有了依托,春日,是在春日,她第一次读到“余香满口”的好文章,落红成阵中,芳心洞开;也是在春日,第一次听到戏文上的好文章:“<FONT color=#000080>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FONT>。”第一次看到了也明白了自己的孤单,第一次品味着“<FONT color=#800000>如花美眷,似水流年</FONT>”,于是“<FONT color=#800000>感伤缠绵</FONT>”,“<FONT color=#800000>点头自叹</FONT>”,而当那属于她的春的热情一旦苏醒,生命便真的进入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季节。
    然后在某个暮春,她听到了他发自肺腑的承诺:</b></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P>
   “<FONT color=#ff0000>你放心</FONT>!”</P>
<P>
    曾经游离的心因此而震动,“如轰雷掣电”,终于明白了,这个冤家已是此生注定,再也无法摆脱了。虽然他有玉,身份尊贵,地位超凡,而她,寄人篱下,孤苦孱弱,如荒野之蔓草,但谁说玉与草原本无情?难道你不曾听说“<FONT color=#800000>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FONT>” 的旧句?她的热情如春日的野火熊熊地烧灼,爱是甜的,心却是苦的,已经渐渐懂得,笑要留给他,泪才是自己的。(按:注释6)
             他在,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春日;他离开,牵挂,成了全部。(按:注释7)这牵挂渐多渐深渐重,于是愁绪如潮,忧心如煎,泪飞如雨。春的脚步似乎是一夜之间加快了,快得她几乎赶不上送它一程。她----这个春日的精灵,在失去了自己的春天之后迅速地枯萎凋谢,她------思念着,埋怨着“<FONT color=#800000>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FONT>。”,她-----苦侯着,强撑着,“<FONT color=#800000>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FONT>。”她------悲泣着,伤痛着,生命的血色终于像消散的寒烟般悄然褪去,如望帝啼尽了春心,如鲛人呕哑了歌吟,满腔的热泪终于尽数流完,她在遗恨中闭上已经了不再含露的双目。</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花落,人亡。
                两不知。
         
                这就是她,我们的春神,在春天来到这世间,又在春天悄然离去。当她含笑,百花便灿烂生光;当她悲啼,花儿已跌落满地。她代表着最玲珑的生和最凄然的死,华美,然而短暂,不正是那首小诗里的句子吗?“青春虽然欢乐 却并不长久”。只是啊只是,不管她是多么的短暂,我们都那么地庆幸她毕竟曾经降临。没有了她,这世上又何须一座红楼?
                她,就是我们文学史上最精华的女子,她的名字,叫做:
         
   林黛玉。</b></FONT></P>
<P></b></FONT></b></FONT><IMG src="http://hiphotos.baidu.com/zhouhui6595/pic/item/aa93b86ee43eb3d080cb4a2f.jpg" border=0></P>


<P><FONT size=3>附:
注释1. 羲和氏:《山海经》有云:“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 即是说;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生了十个太阳。“太阳之母”便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
            2. 嫦娥:《淮南子&#8226;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3.财神 :        道教俗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4.。月下老人:唐&#8226;李复言《续幽怪录&#8226;定婚店》记载:唐朝韦固路过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婚姻簿子。指媒人。
            5.按,农历二月十二是民间所谓“花朝节”,也是林黛玉的生日(文见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宝玉笑指袭人道:“他和林妹妹是一日,所以他记的。”)
            6.. 自“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节后,黛玉越发体谅宝玉,流泪常在宝玉离开后,如“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两回,大家可以细加体会。
            7..关于黛玉之死,个人比较赞成蔡义江先生的观点,即贾府中落,宝玉等人羁押狱神庙,黛玉悲思不已,泪尽而亡。</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2: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二.造型品评
         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说,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无论人们用什么心情什么眼光去看待《红楼梦》,无论人们准备用什么艺术手段去拍摄《红楼梦》,只要在黛玉这个角色上做好了功课,那么,戏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在很多时候很多环境下,林黛玉,就是《红楼梦》的别称。在爱《红楼梦》的人们心中,“林黛玉”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情结。
          很有趣,可是事实却真的如此,越剧舞台上的王文娟老师,香港邵氏的乐蒂女士都成功诠释了属于她们的时代和领域里的黛玉。王文娟女士的黛玉造型清秀文弱,韵味十足,是戏剧舞台上接近完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黛玉的娴静纤巧,是我妈妈那一代人心中完美的黛玉形象:</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葬花图:</b></FONT></P><P></P><P> 题帕:</P><P></P><P> 抚琴:</P><P></P><P> 焚稿:</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乐蒂女士五官娇好,婉约美丽,将黛玉独具的“绝世姿容”诠释得准确到位,应该也是目前为止公认最漂亮的黛玉了.</FONT></b></P><P></P><P></P><P></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美丽的岳蒂----她是大家闺秀,也是公认的古典美人,中国的四大美女加上传统戏剧及古典著作中的美女几乎被她演遍。三十芳龄,香消玉陨,是典型的红颜薄命。下图中大家仔细看她的手,就知道她为什么是美女了吧,美丽的脸庞可以造假,纤长的玉手却并非人人都有啊。</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然后就要说到当代最成功的黛玉,只怕许多人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一个面薄身纤、清冷不俗的女子的身影,她,就是陈晓旭。</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记得越剧《红楼梦》唱词里有一句著名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句话用在陈晓旭的身上毫不为过,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气质神韵让她在美女如云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功完成了这一角色的塑造,20年过去了,她的辞世又使这一形象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于是黛玉情结又有了一个新的表述:陈晓旭就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林黛玉。
         那么,20年前的《红楼梦》剧组又是怎样把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现代女孩成功塑造成了亿万国人心目中的林妹妹的呢?笔者找到了当年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女士的一段构思表述:</FONT></b></P><DIV class=tmp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林黛玉在整个戏里面,她是一个女才子,从她的人生来说,从她的身世来说,她又是个悲剧人物,她属于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但从她个人性格,她是属于宁折不弯的那种性格。整个的基调,我就给她定了非常冷的调子。比如说白是代表纯洁,给她绿,还有蓝颜色,就是这种颜色。    林黛玉是比较喜欢竹子,喜欢梅花这类的,跟她的性格有关系,所以林黛玉我基本上是按梅花,竹子,就是岁寒三友,这类图案代表高洁,她的性格的高洁。”</b></FONT></DIV><DIV class=tmpDiv><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b></DIV><DIV class=tmpDiv><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下图:史延芹女士</FONT></b></DIV><DIV class=tmpDiv> </DIV><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由此可见,黛玉的服饰主色调是清冷的浅色系:白、绿、蓝为三原色。主要装饰图案是竹子与梅花。
         而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又曾经穿过哪些漂亮的衣服呢?熟读原文的朋友马上就会叹息地摇头说;“太少了,几乎没有啊!”的确,伟大的文学天才曹雪芹采用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他大胆挑战传统,屏弃了一般通俗类小说的写法,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常常惜言如金点到即止,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进入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就是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作者对于他自己非常喜欢的黛玉也采用了这种大笔点染的办法,写她的面庞身段几乎全用曲笔,我们只知道她长着“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这“似喜非喜”“似蹙非蹙”八个字一下子就把诸如“柳叶眉”“杏核眼”等之类的白描刻画给比下去了,因为它是活的,有生命力并且情感意味十分丰富的,读者们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表情是“似喜非喜”,又是什么形状的眉毛能长得“似蹙非蹙”。于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了一千个林妹妹的形象--------这,还只是外貌。服饰就更厉害了,《红楼梦》全书八十回,提到黛玉的服装穿戴少而又少,只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里写到了她穿着一件大红羽纱对襟褂子;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里写了一套十分齐备的冬装,包括有 “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鹤氅、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三件,属于作者对黛玉服饰描写的一个精彩片段了,可见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其实是并不抗拒红色的,而且作者对色彩的描述非常巧妙,读起来叫人觉得眼前奇花灿烂般的秀美繁华。到了续书作者的手里,黛玉居然穿上了月白绣花小毛皮袄、银鼠坎肩、杨妃色绣花棉裙,头上还插了赤金扁簪,被比做嫦娥。大多读者不是很接受,特别是那暧昧的杨妃色(即粉红),再加上那根金簪,效果不是一般的美艳----这二字形容谁都可以,惟独黛玉要例外。这个装束若是换做尤二姐,必定风韵十足。
          大红、红香、青金、闪绿,这些是原文给出的黛玉主色调,当我们把它们和史延芹的构思放在一起的时候就看出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了,一热一冷,一浓一淡,到底该如何取舍呢?这的确是个难题,因为黛玉的形象非常特殊,外表看去,她的确冷漠避世,难以亲近,事实上细读过原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她的这种冷漠是有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的,在这个界限以外,她是个清冷如霜的女子,带给别人的直观印象孤傲脱俗;而在这个界限以内,她的热情只让我们想到了燃烧的火苗,那道界限,就是宝玉。黛玉本人,是个十分矛盾的冰火综合体。曹雪芹的创作方法非常注重对人物“神韵”的刻画,所以黛玉所穿的大红衣服其实更多的是代表了她的内心和本质。
           电视剧是很直观的艺术手段,讲究突出主要人物的特征及地位,服装、摄影、化妆、灯光等都要有利于从外部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特征,所以,剧组最终对黛玉的服饰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大红的冬衣依旧保留,其他的服饰就依照了史延芹的构想,样式上遵照了明代服饰的特点,以襦裙、褙子、衫等为主要设计方案,衣饰色系浅淡,主色调为白、蓝、绿三色,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个性之纯澈。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竹三花为主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竹之风骨恰是黛玉个性倔强又幽雅的最好表现。服装面料上多用纱,绢,丝,绡等贵重的轻薄面料,借这类单薄衣料柔软披拂的特点很好表现了人物个性的轻盈飘逸。发型式样多在“别致”二字上下功夫,力求简单精致,每一款都是精心打造。化妆方面以淡妆为主,重总体韵味的把握,唇型与眉毛的刻画尤为成功,毕竟是受拍摄条件的限制,所以历来有争议,也为后进力量拍摄《红楼梦》提供很大的改进余地。
          在服装师和造型师们的精心打造之下,书上的林妹妹终于以最完美地姿态呈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再去回顾那一个个精美的造型,欣赏那一幕幕美丽的画面的时候,仿佛又体会到了当年的艺术家们精心的钻研,勤奋的付出,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我们才拥有了这难得的观赏品鉴的机会,感谢这些智慧、勤奋而认真的人们!
          好,下面就让我们怀着一颗寻幽访圣的心灵,走进我们美丽的春之女神的世界中去,在光影与色彩的变换中,在历史与文学的融会中,感受那场浮生大梦中最玲珑的生和最凄然的死…….</FONT></b>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2: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P>忽然发觉我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P><P><TABLE fixed; OVERFLOW: hidden;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TD class=index vAlign=top width="5%">11</TD><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10%"><DIV class=user hidden">
  1. &lt;SCRIPT&gt;
  2. writecmt(1,"ab0a440f5825c62e6159f343","浪迹萍踪水相逢","http://hi.baidu.com/aria_sun","2bbfc0cbbca3c6bcd7d9cbaecfe0b7eaf200");</SCRIPT><a href="http://hi.baidu.com/aria_sun"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himg.baidu.com/sys/portraitn/item/2bbfc0cbbca3c6bcd7d9cbaecfe0b7eaf200.jpg">
  3. 浪迹萍踪水相逢</A> </DIV></TD><TD class=cnt style="PADDING-LEFT: 20px">2007-11-22 00:42 <DIV class=desc hidden; WORD-BREAK: normal">想问阿姨一个问题
  4. 小萍最近在推广汉文化,想转载阿姨红楼这个系列从黛玉到香菱的所有篇目,请问可以吗?</DIV></TD></TR></TABLE></P><DIV class=line> </DIV><P><TABLE fixed; OVERFLOW: hidden;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TD class=index vAlign=top width="5%">12</TD><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10%"><DIV class=user hidden"><SCRIPT>writecmt(1,"206582dd3fe7bf305982dd8a","叶康翡翠","http://hi.baidu.com/zhouhui6595","11c9d2b6bfb5f4e4b4e43e01");</SCRIPT><a href="http://hi.baidu.com/zhouhui6595"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himg.baidu.com/sys/portraitn/item/11c9d2b6bfb5f4e4b4e43e01.jpg">
  5. 叶康翡翠</A> </DIV></TD><TD class=cnt style="PADDING-LEFT: 20px">2007-11-22 13:40 <DIV class=desc hidden; WORD-BREAK: normal">小萍,可以,只要注明作者就行了.</DIV></TD></TR></TABLE></P><DIV class=line> </DIV><P><TABLE fixed; OVERFLOW: hidden;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TD class=index vAlign=top width="5%">13</TD><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10%"><DIV class=user hidden"><SCRIPT>writecmt(1,"8847343f17e268e855e72353","浪迹萍踪水相逢","http://hi.baidu.com/aria_sun","2bbfc0cbbca3c6bcd7d9cbaecfe0b7eaf200");
  6. &lt;script&gt;
复制代码
<a href="http://hi.baidu.com/aria_sun"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himg.baidu.com/sys/portraitn/item/2bbfc0cbbca3c6bcd7d9cbaecfe0b7eaf200.jpg">
浪迹萍踪水相逢</A> </DIV></TD><TD class=cnt style="PADDING-LEFT: 20px">2007-11-22 21:30 <DIV class=desc hidden; WORD-BREAK: normal">~~多谢阿姨了~</DIV></TD></TR></TABLE></P><P>这是授权书,小萍就是小芦芦</P>[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FONT face=隶书 size=5>(一)月出皎兮 -----白衣
</FONT>         黛玉是很多人心中如仙子下凡一般的人物,不食烟火,不染纤尘。白色衣饰是最能表现这种纯净本质的。所以我们会发现黛玉在剧中的服饰有将近一半都是白色系。现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节,节取其中数十款以共欣赏。
         越剧《红楼梦》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唱词,叫做“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在众多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影视作品中,这句唱词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何也?笔者以为就是抓住了黛玉独具的姿容与神韵,将之比做降自九天、发于深谷的一朵轻云,飘逸之极!清雅之极!脱俗之极!
        所以,电视剧要想通过黛玉进府一场戏征服挑剔的观众,就必须做到精心打造,送给观众们一个“天上掉下的林妹妹”!</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单件服饰精品:白色披风</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从现在观众们的普遍反映来看,黛玉的进府造型十分成功,众多衣饰中,给大家留下极深刻印象的, 应该 就是入府时所穿的白色襦裙和那件绣有绿蕊梅花的白色披风了。披风是中国旧有的一种外披服饰,一般无袖、颈部系带,披在肩上用以防风御寒,多为一片式结构,在中国清代时主要用作上层社会妇女的礼服外衣,含高贵之意,并有“一口钟”、“罗汉衣”、“篷篷衣”等名称。短者可称“帔”,长者又称“斗篷”,斗篷一般连帽。黛玉身上所穿的这件白色披风,以轻纱为原料,剪裁简单,唯一的装饰便是下摆的那一枝梅花,枝干倨傲,色泽清冷,纯手工的刺绣更见气度不凡.白瓣绿蕊梅花有称“绿萼”,珍贵少见,与黛玉“世外仙姝”的身份不谋而合。是黛玉众多衣饰中最能体现其风骨的点睛之作。</FONT></b></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发型方面所属的是明代常见的高髻,双耳留髫,因黛玉进府时年岁尚幼,化妆方面粉淡胭轻,尽量展现了人物空灵清透的特征。
</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2.白衣造型之一:白色襦裙+竹青交领比肩小衫+兰色宫绦+白色披风(如下图,很像一首小诗的意境)</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b></FONT></P><P></P><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b>这也是黛玉诸多造型中尤为轻逸出尘的一款,白色襦裙仿照了明代女子襦裙的设计,采用上襦加下裙的方法来剪裁搭配,裙腰较唐宋襦裙稍低,裙上系宫绦一枚(</b>宫绦,古人腰间悬挂饰物的一种象布条似的东西,用来系玉佩,金饰等物,多做各种花结,女子系之,亦可以用来压服容易皱摺的下裙</FONT></FONT><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妆容及发型与图4同,比较难得的一点是,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三分稚气,明显比其他造型更见清纯,且白衣胜雪,风骨凛然,尤其难得。     
        实际拍摄中的造型与这一款基本一致,发型稍有不同。下图左:辞父    右:入府</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虽是母亲新丧,可是与外祖母一家团聚毕竟是喜事,所以上衣用了浅紫色这样的较为明亮的色调,右衽衣襟上的紫色梅花刺绣美好如梦。 披风的下垂感与轻盈度都很好,领口的绿萼梅花正好与下摆摇相呼应。87剧组的年轻演员们在电视开拍前都曾受过良好的身段训练,林妹妹穿上这套衣服,走起路来飘摇欲仙.....</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发饰方面系白色丝绳,取为母尽孝之义。有必要说一下的是,进府时黛玉发间所佩戴的白色珠簪是她最重要的一件装饰品,从进府一直到最后,几乎刻不离身.是87版的经典配饰</FONT></b></P><P></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日的情形:
         文出八十回甲戌本《石头记》:
</b></FONT><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80 size=3>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FONT><FONT size=4>            对比下图来看,老祖母那曾被脂砚斋批为“<FONT color=#ff0000>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FONT>”的“<FONT color=#ff0000>心肝儿肉叫着</FONT>”的大哭声我们是听不到了,那“<FONT color=#ff0000>一把搂入怀中</FONT>”的真情流露却是无论如何也假不了,且为那娇弱不胜的黛玉一悲!这等贴心疼切的抱拥王夫人给过宝玉,薛姨妈给过宝钗,那等情形前者令人羡慕,后者叫人欣慰,只有我们这孤苦的颦儿,被最亲近的人抱在怀中,却只是叫人的心疼了再疼,怎么怨得“<FONT color=#ff0000>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FONT>”?近处的珠大嫂子李纨的侧目含悲不是假的,不远处的王嬷嬷(黛玉的奶母)关爱凝望的眼神也不是假的。看小雪雁,可不就是“一团孩气”?</FONT></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尤怕看这一回的回目,记得其他版本做《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个“抛”字写出黛玉千般无奈,叫人可叹;而甲戌本如上题曰“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脂砚斋),叫人百般感慨,都说林姐儿刻薄,只这等寄人篱下的悲苦又有几人能细加体会。</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见过老祖母,紧跟着就是见贾府出色的三朵金花:</FONT></b></P><P><FONT size=4><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80 size=3>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FONT>          ------如下图,叹;三春虽好,只叹却是没有与黛玉投缘的。</FONT></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再往下又是一等厉害人物,阿凤来也。</FONT></b></P><P><FONT size=4><b><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color=#000080 size=3>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FONT></FONT></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宝钗曾有语:“<FONT color=#ff0000>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FONT>”(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阿凤那伶伶俐俐趣极妙极的出场亮相叫人只想把宝丫头的话改过来说:世上的文章,到了曹雪芹手里也就尽了,那一段文字写得之精彩犀利自来罕见,常想过若是做个《红楼梦》问卷调查,最佳男女主角可能争议颇大,但是最佳出场绝对非她莫属!比照上图,我们可以欣赏一下凤姐八面玲珑的无限风情,全书遵照史家笔法,多用曲笔写人,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从见多识广,本身又是“美人似的”的凤姐口中说出,黛玉的风度气派可想而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既抬高了黛玉身份,又迎合了老人家的欢心。下图可见黛玉神情含羞带怯,老太太尊贵又矜持地笑着,鸳鸯姐姐站立于后,眉宇间一片了然,可爱的凤哥,一出场就带来了春日般的繁华热闹。</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再接下去要见的,就是那个不知道已经历经了几世几劫的冤家了:
       </FONT><FONT color=#000080 size=3>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FONT></FONT></b><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
       </FONT><FONT color=#000080 size=3>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FONT></FONT></b></P><P><FONT color=#000080 size=3></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银釭在照,玉露金风。此景此情,言辞多赘,只是叫人想起那遥远的〈思无邪〉</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80 size=4><b>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
如此良人何! </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80 size=4><b>绸缪束刍,
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
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
如此邂逅何! </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80 size=4><b>绸缪束楚,
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
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
如此粲者何!</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80 size=4><b>       -----《绸缪》(〈诗经&#8226;唐风〉)</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再接下去,见到的便是远道而来的宝钗姐姐,至此三星会聚,一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也正式上演了。87《红楼梦》中的这一幕拍得十分出色,游移的镜头,精致的画面,美丽的人物造型,再加上一曲荡气回肠的《红楼梦.引子》,亦真亦幻之间,看得人柔肠百转,亦是全剧的经典片段。相信很多人一定记得当面对美丽的宝钗时,黛玉黯然自惭的神色,更不会忘记就是在那样的时刻,宝玉神色坚定、毫不犹豫地握住了她的手。</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4><b>《武陵春》(小令赋宝、黛、钗初聚)</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4><b>他是一片生香玉
痴心浑不假
他是一朵解语花
才德实堪夸</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4><b>怜他相托千行泪
做对喜冤家
负他金心去万里
余生随缘化
</b></FONT></P><P></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2: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由此也引出了黛玉白衣定装造型之二:白色褙子+兰色印花披帛+浅蓝百褶裙。</FONT></b>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这一款造型的出色之处在于成功运用了披帛,披帛是我国女子过去常用到的服饰配件,隋唐时期尤为流行,质料多用纱罗,金、银粉绘花图案,一般幅面较宽,长度竟可达两米以上,与半臂、襦裙等服饰搭配,特别能表现人物的轻盈不俗。</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张先&lt;捣练图&gt;中身披披帛的唐代仕女们:</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红楼梦》中用到披帛的角色主要的黛玉和凤姐,前者披上它,“<FONT color=#000080>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FONT>”,飘然欲仙;后者披上它,生动传神地勾勒了人物“<FONT color=#000080>身量苗条,体格风骚</FONT>”的特点,可说是各删胜场。想来也只有她两个才当得起这种设计,换做宝钗,便叫人觉得似乎端庄不足;换做湘云,又叫人觉得过于扭捏,都不利于表现其独特的个性。</FONT></b></P><P></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这一造型的另一经典画面便是二十九集《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了,彼时晴雯已殇,群芳流散,宝玉将满腹奇才谱做一曲《芙蓉女儿诔》,向含冤夭亡的俏丫鬟晴雯献上了真诚的祭奠,奠仪至尾,花影中转出黛玉纤影,二人忖度文字,于是这一曲诔歌也凑响了黛玉生命的哀音。
                 先看原文:
         </b></FONT><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80 size=3>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FONT><FONT size=4>        再看下图,这场戏里的人物造型主色调采用了白+蓝,宝玉的兰色圆领长袍将其内心的忧郁伤感淡淡渲染而出,黛玉的白色褙子+粉色中衣小袄体现得却是她外冷内热的个性,蓝色披帛轻悬于肩臂,似是人物披于身上的一抹青烟,浓淡之间,倍显冷清。剧组的布景做得也很好,因晴雯之死在中秋前后(这一点从诔文中的“蓉桂竟芳之月”可以看出),其时正值芙蓉花开的繁盛之期,所以图上可以看见点缀枝头的大朵芙蓉,此花又名“拒霜花”(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花期甚晚,不惧霜寒,正如晴雯之烈性不驯,美质长恒。可惜一缕芳魂,终归泥土,宝黛二人对花沉吟,各自默然,景清人寂,愁怀难谴。</FONT></FONT></b></P><P></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脂砚斋在这一节曾有批注曰:“<FONT color=#ff0000>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FONT>”,黛玉又那般的灵心慧性,冰雪聪敏,故而听完之后“<FONT color=#800000>忡然变色</FONT>”,无限狐疑----有说疑宝玉与晴雯之私情,不若说颦卿已觉命短了.</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且让我们还是先跳过这一段感伤,再去看一看黛玉生命中短暂的欢乐时刻:如下图:</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白衣定装造型之三:白底红花长褙子+红地黑花长裙。</b></FONT></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在网络上流传的众多黛玉图片中,有几张是深受大家喜欢的,下图向大家展示的正是其中的精品之一。这是第十集《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里的一个造型。具体情形是元妃省亲后“<FONT color=#000080 size=3>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却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大畅快,未免贾母王夫人愁虑,须得也命他进园居住方妙。</FONT>”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在这样一道神奇的圣谕之下,宝玉就和众姐妹们从此就进入了一个世界上最清净无邪的去处,入园的当天,姐妹们盛装而往,“<FONT color=#000080>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FONT>”,黛玉身上所穿的,就是这套衣服。</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不太能接受87《红楼梦》中的一些色彩,比如特别鲜艳的草绿葱黄桃红等,但是大家却普遍都喜欢这款造型,原因也非常简单,红、白、黑三大原色的运用功不可没,这三种颜色几乎是时尚界永恒不变的依准,黛玉上身所穿的对襟褙子白地撒红色玉兰花苞,下身所系之裙红地撒黑色盛开的玉兰花,上下身的色彩对比鲜明,花色遥相呼应;发型方面梳了简单的偏髻,用零星小花点缀,耳边的垂发也梳成了麻花辫,紧致又精巧,显得整个人阳光了许多也健康了许多;化妆方面精雕细琢,眉如远山,鼻腻琼脂,唇似红菱,再配上身后小桥流水,手中一卷在握,再挑剔的人也会忍不住赞叹:画中人也不过如此了!
        林妹妹穿着这套衣服,出演的许多镜头都是开怀大笑的,而那些镜头,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了87版《红楼梦》的经典代表:我找了三张图来介绍:
        第一幅是在潇湘馆的外侧拍摄的,黛玉看到了“有凤来仪”的牌匾时开心不已,掩口而笑,状极娇憨。</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第二幅是众裙钗汇集在怡红院练习书法,黛玉手书“红”字向大家展示。-----说明一点,87版《红楼梦》的演员在电视剧开拍前曾经接受过非常正统的古典文化教育。琴棋书画手眼身法都受过严格的训练,剧中的书画作品多出自演员本人之手。</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近景-----真是很羡慕宝玉,因为黛玉和宝钗实在是不同的两种美</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如第三幅中的钗、黛、探、、惜在藕香榭泼墨作画的场面就根本没有用到替身。旁边的香菱沉默温柔,满眼向往,与她“慕雅女”的身份不谋而合。</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来个远景:</FONT></b></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2: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其实类似的白地红花的褙子林妹妹还有好几套,比如下图为我们展示的是第二套了.这一套花型较碎,比上一套素净了许多,发型也梳得特别柔婉细腻,闺秀之风典雅大方。</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是第三套,白地镶银红边,黛玉的家常服饰,秋窗风雨夕一集里曾经出现过,是一件短上襦,下面配一条水绿色长裙.图片上林妹妹正在理妆,眉目间灵动无比,真可谓佳人如玉。</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是第四套,花色改做粉红牵牛花,是二十七集《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里的造型。这一节的重点是邢夫人与凤姐的矛盾,姑娘们中重点表现的是迎春.黛玉虽是配角,造型却并不含糊。这一集的拍摄时间比较早,大家可以看出当时的衣服质料、样式还不是特别讲究,不过林妹妹这个发型是没的说,眉尖微蹙的模样也做足一百分.(小芦芦注:这里,因为曹雪芹是清代的,所以设计的衣服中多少添加了些清代的风格,比如小立领)</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张是我的最爱:</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第五套乍看上去和昨天的那套几乎完全一样,但有兴趣的朋友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两件衣服虽然都是对襟的褙子,但是这一套的门襟比较传统,自领一直延伸至下摆,与裙子一样是朱红色;昨天那件的领口设计采用了明时传统比甲的样式,襟前缀有飘带,实用性与装饰性齐具。总得说来,两件衣服大同小异,当年剧组的工作人员之 细心认真可见一斑。</FONT></b></P><P></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3><b>几日行云何处去?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FONT color=#800000 size=3>泪眼倚楼频独语,又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FONT>                ------(宋)欧阳修《鹊踏枝(之二)</b></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白衣造型之四:白地黄花褙子+玉色(极浅的绿色)罗裙+葡萄绢扇 </FONT></b><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除了白地红花之外,黛玉还有几身其他花色的白衣,下图所示乃是一套秋装,第十七集《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中的造型。这一集里增补的内容有原文中写得非常好看的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黛玉的这一身白地黄花的衣服为表现她的活泼增色不少。</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一集刚开始,脂砚斋便给出了著名的批示“<FONT color=#ff0000>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FONT>”数年来红学界对钗黛合一之说多做争扰,从文本看来,也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钗黛二人此前一直存在的微妙关系发生了改变,即由之前的心存芥蒂,逐渐上升到了相互理解逐渐融洽的地步,渐渐至于结成了一对“金兰契”,二女原本均蕙质兰心,淡化了矛盾之后,思想、心灵自然便会有较多的相同相通之处,故谓“合一”是也。此回书上半部分写宝钗,劝导黛玉,语重心长,庄极诚极;下半部分写黛玉,打趣惜春,妙语如珠,谐极谑极。一个稳重,一个机敏;一个端庄,一个灵动。一个静若处子,一个骄如脱兔。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巧妙并存于同一回书中,难得。</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语重心长,宝钗本色.</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下图为我们展现的就是“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的片段了:先看原文:
       </FONT><FONT color=#000080 size=3> 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我给了他一个月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己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惜春道:"都是宝姐姐赞的他越发逞强,这会子拿我也取笑儿。"黛玉忙拉他笑道:"我且问你,还是单画这园子呢,还是连我们众人都画在上头呢?"惜春道:"原说只画这园子的,昨儿老太太又说,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象'行乐'似的才好。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黛玉道:"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李纨道:"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着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前仰后合。</FONT>
<FONT size=4>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FONT></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从下面两张图上可以看出,演员陈晓旭明显设计了比平常要多的肢体语言,神态动作方面也与之前的娴静内敛有所区别,很好地把握住了黛玉那种打趣而不轻佻,幽默兼具文采的独特的活泼态势,全剧中也较少见。</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怎么少得了这张?-----原是一对璧人.......  </FONT></b></P>
<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b>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b>桨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b>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FONT size=2><b>——〔清〕纳兰性德《画堂春》。</b></FONT></FONT></P><P></P><P><b>下为我们展示的是第五件白衣,即第二十四集《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的一个造型:白地蓝花褙子+白色长裙+白色绢子,慵妆素服,云鬓半偏,脂残粉淡,不胜娇弱,盈盈间另生出一分韵致来。这一集中群芳大开夜宴,争掣花名签,是全书最后一场红翠喧嚣的盛筵,诸芳摇落的开端。席间个人所掣的签语也是其紧随其后的命运写照,黛玉掣得一枝芙蓉花,上书“莫怨东风当自嗟”,意即怨也无益,应该自叹命薄,很有点谴责黛玉枉觅闲愁的意味。其实此句原出自宋人欧阳修的《明妃曲》 :“<FONT color=#ff0000>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FONT>”结合它的上一句来看,的确有“红颜命薄”的慨叹,此其一;细思之又另有深意,戚序本第三回曾有脂批 “<FONT color=#ff0000>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FONT>可见黛玉对宝玉的这一唯一知己的回馈就是满腔热泪,发乎肺腑,“万苦不怨”,以至于达到了“求仁而得仁”的境界,终于了却宿愿,泪尽而死,乃是倾情相托,无怨无悔之意,宁可“自嗟”,也不怨东风。此其二。</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薄命只自叹,从不怨东风。这才是黛玉真正的爱情观。
           这一集黛玉的装扮在群芳席上最朴实幽冷,若衣饰也有谶语之说,当推此衣了。</b></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以上的衣服大多数属于较为单薄的春装和夏衣,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林妹妹 的冬衣。
         下面三张图为我们展示的这一造型其实也属于白色系列:乳白色锦缎大红绸里滚毛边大斗篷+银白色滚蓝边绣竹叶纹袄+白色绣花长裙。是十九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的造型。</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相信读过原著的朋友一定会对这一场戏有极深的印象,大观园群芳汇聚,在一场大雪过后,脂粉香娃和宝玉快乐的联句吟诗,“割腥啖膻”,饮酒赏梅,连老太太、凤姐都来助兴,真可说是冰雪乾坤中的一场深闺盛宴。众裙钗更是各显神通地装裹自身,那芦雪庵简直成了大观园里的冬装发布会现场,就连作者一向不做赘述的黛玉都有幸获得了一套漂亮的冬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原文中的描写:</FONT></b></P><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80 size=3><b>正说着,只见他屋里的小丫头子送了猩猩毡斗篷来,又说:“大奶奶才打发人来说,下了雪,要商议明日请人作诗呢。”一语未了,只见李纨的丫头走来请黛玉。宝玉便邀着黛玉同往稻香村来。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 尚烧 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b></FONT><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3>----------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FONT>           由以上描写可知,原文中的黛玉在这一场戏里的穿着打扮是非常抢眼亮丽的,具体说来:</FONT></b></FONT></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外罩是“<FONT color=#ff0000>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FONT>”-----质料“羽纱”属毛织物,也称“羽毛纱”,疏细者称羽纱,厚密者称羽缎,制成衣服可防雨雪。在《红楼梦》的创作时期这一类的织物多为舶来品,清王士祯《皇华纪闻》中有记载:“<FONT color=#800000>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毛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FONT>”。 细想其实和宝琴那“野鸭子头上的毛”织成的凫靥裘及宝玉那“孔雀毛织成”的雀金裘是差不多同类的织物,只是鸟羽的贵贱难得决定其档次罢了.</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现代的羽纱不再是羽毛类织物的专用名称,一些用到较轻薄的化纤丝线织就的薄软丝织物也可以统称为羽纱了,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西服的衬里,那是比较厚密的;或者如下图,是用来包裹鲜花的外包装纱料:</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至于“<FONT color=#ff0000>白狐狸里</FONT>”,自是指用狐狸毛皮作成的内里,比较讲究的要用狐狸腋窝部分的皮毛,皮质轻软,毛色纯白,又称“狐白”,是名贵的织物。</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正是用它的毛皮作成的--------保护野生动物,不提倡大家穿:</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样式上是“<FONT color=#ff0000>鹤氅</FONT>”设计,“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鹤氅”二字,晋已有之,《晋书&#8226;谢万传》云:“著白纶巾,鹤氅裘。”《世说新语&#8226;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明刘若愚《明宫史》水集“氅衣”条云:“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最初鹤氅的样子, 就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后来的鹤氅 ,为士大夫所接受后,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 ,不缘边 ,中间以带子相系 。</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明代的鹤氅,和褙子应属一类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 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   </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种服装在明代宫中已颇常见,勋臣贵族之家也纷纷效仿.但是读者依然很难想象林妹妹和宝姐姐会会穿这样的一件结结实实的宽袍大袖,所以有人怀疑曹雪芹笔下的鹤氅应该清代贵族中甚为流行的华美外罩,那也叫鹤氅,如下图---------个人坚决反对,别忘了黛玉腰间还有一根丝绦,若是穿着这样的氅衣,那丝绦难道拦腰而系?.......我宁可相信这其实只是一件外罩大衣的别称罢了,曹雪芹以它入文,只是在强调钗黛二人与众不同如"闲云野鹤"般的神采.</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腰间“<FONT color=#ff0000>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FONT>”,“青金”是一种深蓝夹杂金色的色泽,“闪绿”则是一种明亮的绿色,与青金搭配的效果是蓝绿之间闪耀着夺目的光泽,有如雀羽,光彩辉煌,晴雯篇里已经提过,不细说。“双环四合如意绦”自然指的是宫绦,明代女子常见的装饰品,黛玉这一条挽成了一对四合如意样式,中国古代的吉祥图案,多用于女子服饰中的云肩,形似双层蝴蝶结。</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头上戴的是“<FONT color=#ff0000>雪帽</FONT>”,脚下穿的是“<FONT color=#ff0000>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FONT>”,“掐金”是用金线镶绣,“挖云”.在《汉语大词典》上 的解释为“镂穿成云头形的边饰”,“羊皮”是质料, “红香”有两个说法,一是极言其柔软度,二是指色泽--------红为正红,香为明黄.</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小靴”是鞋子式样------满族女子的豪爽可爱隐约展露........下面这一堆靴子中最左边的那一双红色的,底薄一点,靴头的图案换做云脚样式,就比较接近原著描写了.</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综上所见,林妹妹在这一节里的打扮是非常之健康活泼的,颜色上用红配绿,羽毛、金线又多有光泽,再加上一对利于行走的小皮靴,一扫往日之病态,明艳不可方物。</FONT></b></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但是到了剧中呢?为了表现同样背景下人物的不同特征,电视剧组的工作人员对这一段戏里“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做了较大的改动,黛玉的大红鹤氅就变成了图中的那件乳白色的斗篷。冷幽幽的色彩,却用大红色绸缎封里,黛玉外冷内热的个性就在不经意中得到了最大的彰显.其人其景,也是一首诗的写照:</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FONT color=#000080>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FONT>
                  ----------(元)刘因      《秋莲》</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同时为了避免主要角色之间的混淆,其他人物的服装色彩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改动,如下图,著名的群芳艳雪图,细察可见,天蓝色的是探春,粉红色的是湘云,棕红色的老太太和月白色的鸳鸯姐姐后面金黄色的是宝钗,赭石色的是李纨,大红色的是香菱.而最漂亮的,就是黛玉了.当这许多美人都披上了厚实的冬衣,各自外在的美丽被最大程度的遮盖了以后.....只有她,还是那么亭亭玉立,风姿不凡.其情其景,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然后是芦雪庵联句的内景,著名的冬闺集艳图,相当奢华的一幕,也是87版《红楼梦》的经典场景之一.人物自身的服饰从色泽到总体风格都与身后的壁画融合得完美无匹.其中黛玉的造型尤其成功.银白素缎,冷蓝掐牙滚边,白绫棉裙.再加上满怀自信,一缕巧笑,清冷中透出一丝俏皮,堪称经典!旁边的宝玉因为联句失败而冥思苦想,啖指吮舌,呆态可掬。余者三人,湘云不羁,宝钗端庄,宝琴纯真,形神各异.一片富贵典雅的深色系中,黛玉的银白是无可争议的主角.</FONT></b></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原文中给黛玉设计了那么漂亮 的一件大红衣裳就这么舍去了是不是有点太可惜了?呵呵,不要急,衣服只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做了改动,事实上,那件大红斗篷还真是做出来了,而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转入到我们对黛玉服饰的第二部分讲解中去,如果说穿白色服饰的黛玉是早春尚未融消的冰雪的话,红色服饰就正式把她绽放的春天的气息呈现在了我们眼前。</FONT></b> <P><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二)桃花蘸水    -----红装</b></FONT></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FONT size=5><P><FONT size=4>      红衣定装造型之一:大红羽纱面斗篷+缃色锦缎压桃红边褙子+桃红棉绫裙。如下图,这一造型出现在第四集《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里,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当日的情景:</FONT>

</P><P><FONT size=2>      原文如下:</FONT></P><P><FONT size=2>
    </FONT><FONT color=#000080 size=2>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FONT><FONT size=4>           再结合图看当日的情形,那黛玉一脸的拈酸模样,眉蹙春山,眼含秋水;旁边的宝玉自是心虚,慌不迭的小心伏侍;随分从时的宝钗,不动声色却又另显出一副沉稳与自信来。整个画面多用大红搭配金色、米白、纯白、蜜合色等,洋溢着浓重的富贵气息,三人衣物均是华贵的锦缎面料,宝黛二人属同样的黄绿色系,都有织锦花纹作为装饰,无声中传达着一种心灵的默契,与当今情侣装有异曲同工之妙。</FONT></P><P></FONT></b></FONT></P><P><FONT size=4>对于这件外罩,其实书中的描写并非是斗篷,而是一件“大红羽缎对衿褂子”-----这一件加上芦雪庵联句的那几件就是出自作者曹雪芹笔下的黛玉的仅有的衣饰描写了,惜言如金的作者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黛玉的喜爱:不写衣服则已,要写必定穿红,而且,是扎扎实实的“大红”!对襟褂子的衣服样式在我国清代已颇为常用,且多做正式场合的礼服用,形制较一般的小袄稍大。黛玉的这一件是羽缎做成,与前文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相比没有毛皮里,也不是氅衣,要单薄一些,盖因外头不过刚“<FONT color=#ff0000>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FONT>。”而前回却是下到了“<FONT color=#ff0000>琉璃世界</FONT>”的夸张地步,两相比对,细细品位,自然可以体谅作者不经意间的巧妙文笔了。

         这件大红斗篷黛玉穿的次数并不多,紧随这场戏后是晴雯出场,二人品评宝玉所写的斗方字时也穿着它,原文如下:
        </FONT><FONT color=#000080 size=3>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芸轩”。黛玉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们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宝玉嘻嘻的笑道:“又哄我呢。”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FONT color=#000080 size=3>
</FONT>          图中可以看到黛玉头上所戴的暖帽和斗篷上压得宽宽的狐白皮毛边,羽缎里夹杂镶有细金丝线,因此衣服越发显得鲜艳打眼。黛玉穿上它,特别像老北京手工艺人们制作的绢人儿,端庄中透出三分孩儿气,又兼一派天真伶俐,生生燕语,逗着宝玉.娇柔之态.正如脂批所云“<FONT color=#ff0000>滑贼</FONT>”!    </b></FONT></P><P></P><P><FONT size=4>妹妹一夜咳几回?醒几次?.........心酸的浪漫.</FONT></P><P></P><P><FONT size=4>红装造型之二:大红竹叶纹长褙子+白色纱裙</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b>
<FONT size=4>         如图,这一件大红色的褙子穿的次数也不多,我们仅能在这张定装找到感受黛玉穿红的风采,这个清高的冷美人冰冷的外表下有着火一样澎湃的热情,穿上红装别有风韵。黑白相间的竹叶纹暗合了她“潇湘妃子”的气节与风骨,白色中衣小袄和白色曳地纱裙又是她纯洁内心的流露,旁边的宝玉身穿漂亮的团花蟒袍,上绣缠枝莲花图案,白色中衣长袍同样印有竹叶纹,竹、莲二物均有君子之风,用来表现宝、黛的契合,再适宜不过了。</FONT></b></FONT></P><P></P><P><FONT size=4>说到黛玉的红装,可能更多朋友印象深刻的还是她和宝玉二人共读《西厢》时的那一身粉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那件衣服:

        如图,这件粉红色领口绣粉紫色兰花图案的褙子质料轻软,所搭配的白色百褶裙也是软纱料子,上绣红梅,表现了黛玉对生活、对爱情的渴望。黛玉初次葬花及与宝玉共读《西厢》时所穿衣物都是这件,可算是全剧中最为传神的一个造型了,图片上的她娇柔美好,娉娉袅袅。手中翠竹在握,发型简单飘逸,眉目温润而有情,消弭了之前的几许清冷,多添了三分楚楚动人的韵致。</FONT></P><P></P><P><FONT size=4>有段时间她很珠圆玉润的哦.......</FONT></P><P></P><P><FONT size=4>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书中为我们描述的那个温馨、浪漫的时刻吧:</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FONT color=#000080 size=3>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FONT></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FONT color=#000080 size=3>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司司四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FONT>                                       
           这段著名的文字无论是在思想立意还是艺术构思、文字修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中国历代葬花题材的逸事名篇并不少见,如明代唐寅曾将牡丹花 “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者的祖父曹寅在《楝亭诗钞》里更有佳句“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 黛玉葬花的情节在原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一次,时间是在三月中,正当春光烂漫的时刻,作者用了非常轻灵的笔触去描绘,葬花,共读两大情节一气呵成,宝黛二人两小无猜、亲密有致,在春意浓浓的环境里完成了心灵的进一步契合。
          电视剧里的这一幕拍得也尤为成功,剧组工作人员把外景地选到了苏州耦园、香雪海等处,把握了暮春三月优美的江南美景,又放上了一对精致的璧人,宝玉身穿大红色团花外罩,英眉朗目,俊秀不俗;黛玉是粉红造型,娇嫩细致,轻盈浪漫。表演方面两个演员做得都比较自然,特别是陈晓旭,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展露出属于黛玉独有的丰姿,发现宝玉时的侧目审望,正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b></FONT></P><P></P><P><FONT size=4>被宝玉激怒时的神态,又恰是“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这极具神韵却又极难表现的八个字的充分彰显;</FONT></P><P></P><P><FONT size=4>而共读时的恬静秀美,凝神专注更是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职。此情此景,叫人不禁联想起上世纪三十年代卢前的一首名为《本事曲》的小诗:</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b>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b></FONT></P><P></P><P></P><P></P>
粑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1-22 23: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还有一件红衣:</FONT></b>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正是这件------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小孩儿口没遮拦!</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很家常也很华丽的一件衣裳,梢嫌老气的酡红色,绣着金线勾连的花枝花叶,只有淡珊瑚色的中衣小袄偶然间还是闪烁出了她纯真的本质.林妹妹就在这件衣服的衬托下成熟起来.也是不得不如此,这一场戏中,她再度展现了并不狭窄的心胸---------赞宝钗,在宝玉的面前赞一个自己最旗鼓相当的对手.不仅赞了,还赞得那样淡然,那样诚恳,微黄的烛光下,她眉弯目秀,拈着棋子的纤手,翘起只属于她的幽兰风情.她是美丽的,因为她的从容,便更加美丽.</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三)绿野仙综----绿衣</FONT></b><FONT size=4></P><P>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如果把黛玉的第一次葬花比做是一曲充满了诗意的对自然对人生的赞歌的话,那么她的第二次葬花就是一曲生命的哀歌,这里面既包含了她对自身遭遇的哀叹,也包含了她对残酷的社会环境的控诉,更坚定地表明了自己与之抗争的信念与决心。这一回书中的最大成功就是写出了《红楼梦》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首长诗----《葬花吟》。从而使全书的主旨进一步清晰明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哀声也正是在黛玉的悲泣中正式揭开了帷幕。</FONT></b></P><P>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原文中是这样写的:</FONT></b></P><P>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b><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000080 size=3>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 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FONT>       曹雪芹常将前人的诗词典故信手拈来点缀成文,这段著名的《葬花词》便仿照了初唐歌行体的创作形式,同时巧妙借鉴穿插了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明代诗人唐寅《一年歌》、《落花诗》等作品,再加上个人独特的艺术创作,借助“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强烈呼唤,刻画了黛玉这一命苦心高,情志芳洁的艺术形象。</FONT></b></P><P>
<b><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          这场戏里的黛玉的造型是:竹青色交领比甲上襦+牙</FONT><FONT size=4>白色孺裙+藕荷腰封+蓝色宫绦.</FONT></FONT></b></P><P></FONT></P><P></P><P>这一造型和黛玉入府时的白衣造型尤为相似。较大的不同之处是上身的短孺色彩和质料,采用了竹青色这种更素净的颜色。非常有利于表现黛玉作为潇湘妃子节操如竹这一隐喻的身份特征。</P><P></P><P>戏中葬花吟诗的部分取景于苏州香雪海,拍摄时间是阳春三月,剧组苦候多日等得梅花盛开,又逢一场春雨摧得花儿半残半落,正符合“葬花”的需要,于是打点演员抓紧时间进入角色,非常有幸的是,我们找到了陈晓旭女士记录自己当年演出心路的作品《梦里三年》,里面的一些相关描述让我们体会到了这部戏拍摄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P><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      <FONT color=#000080 size=3>阳春三月,正是苏州的梅雨季节,霏霏的细雨一下就是半个月,香雪海的梅花迟迟不开,剧组已经等了好几天了。大家都眼巴巴地盼着,盼着乌云散尽,梅花早日开放。
      好不容易盼到了几个晴天,大家兴奋非常。美工组的师傅天天跑到香雪海去打探梅花的消息。
      喜讯接连传来:“梅花开了三成了!”“梅花开了五成了!“嗬,梅花已开了七成了!”花探子兴高采烈地报喜。
     “好,布景!”导演一声令下。美工组全体出动,在香雪海的一角,搭石桥,搭石凳,堆花冢,忙了整整一天。葬花的景完成了,导演宣布“明天开拍。”
      “葬花”是我的重场戏,我准备剧本到很晚,才凉冰冰地上了床。闭上眼睛,要拍的镜头却连连在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我只好数数催眠,也不知数了多久才渐渐有了点睡意。
       朦胧中,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把我惊醒了。我拥被坐起,看见外面下着好大的雨。哎呀,那些花怎能经得起这样的风雨呢!明天的香雪海不知会是怎样的情景。我惦念着,竟一夜没睡安稳。
       天亮时,雨停了。我化好了妆,急忙赶到现场,下车一看,我不禁呆了。泥泞之中,梅花红红白白地落了一地,其中还有未放的花蕾,真的是红消香断了。我从没想到,美丽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我木然而立,心里有些酸酸的。落花犹人呵,谁又能知道自己的命运不会象这落花一样呢?
      此时此刻,我深深地理解了黛玉那份伤花感己的情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额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哀婉凄楚的葬花辞,原是一篇忧伤的课文,给落花,给流水,给凋零的春天,给她自己消逝的红颜。
      多愁的颦儿,即使远隔了二百多年,你哀婉的哽咽应犹在耳,你愁美的诗句仍然使我的心为之震颤。
      千古风流,“葬花”独你一人。
      我默默地穿了戏装,扛起花锄,从落红狼藉的小路上向前慢移……
      十几个镜头在凄凄冷冷中拍完了。</FONT></b></FONT></P><P></P><P><FONT color=#000080 size=3>接着,要在同一个场景拍“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同宝玉偷读西厢之后,随着牡丹亭的曲于一路寻至犁香院外,当她听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不禁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潸然泪下。
         穿好了另一套服装,我在桥对面站好,“预备??开始”镜头慢慢推近 “停!”李耀东放下摄像机说,“耳环错了,读西厢时是绿耳环,现在是白的,接不上戏。”王导问:“带来了吗?”我轻声答:“没有。”他的脸立刻白了:“怎么能这么粗心大意,开什么玩笑,这要耽误大家多少时间?”我穿一身纱衣在三月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听着他大发雷霆。最后化妆师大杨用颜料把耳环变成了绿的,才使风暴平息。大家松了一口气,王导脸上也有了血色,而我早已快冻成木乃伊了。
       “预备!开始!”我桥头站着,从里到外一片冰凉,“停,重来!演员没有情绪。”“好,开始!”我仍然在镜头前发抖,导演停了一下说:“演员太冷了,披上大衣暖暖再拍。”一件大衣把我裹了起来。我低头沉默,心里飘过一缕凄冷,仿佛在沙漠里一样。我的脚下是一坯新堆起的花冢,早上零落的花瓣已快碾成香尘了,树上有两只麻雀很悲凉地叫着,好象在告别,然后各自飞走了。不知怎么,我的心猛然给牵动了,一阵酸楚从心中展开,于是这一天的所有感触,所有凄冷一下子泛滥了,眼泪已流了满脸,李耀宗从镜头里发现了这哀伤的一幕,连忙喊开机。我深知这样的哭泣放在这段戏中是会显得过火的,便拼命抑制,谁知适得其反,竟连肩膀也      抖起来了。天哪 , 一直哭了个天昏地暗,一塌糊涂。
后来,看到这个过火的镜头时,我俏然自问:“那样伤心,到底为了谁?为了那孤单的小麻雀,为了那堕入泥淖的残红?还是为了那忧伤的葬花人?”
         或者,是为了我自己?</FONT></P><P></P><P></P><P>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一批勤劳质朴又充满了敬业精神的影视剧工作者们,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才看到了这世上最凄婉绝美的葬花场面,当闺中女儿手把花锄缓步行来的一刹那,时光仿佛向后倒流了三百年,斯园斯景,无一处不伤感;斯人斯情,无一时不缠绵。散乱成阵的落花,不正是大观园众女儿“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写照吗?梨花带雨的陈晓旭,我见犹怜,举手投足,嗔痴怨怒,行神皆佳,众妙毕备。而更能打动人的应该是她柔弱外表下的刚强品质,“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数百年来人们喜欢林黛玉不是没有原因的,风刀霜剑的大观园内,相对于宝钗的珍重自保,湘云的逃避现实,李纨的死灰槁木,探春的自卑敏感,妙玉的孤僻造作,尤二姐的怯懦软弱,夏金桂的蛮横狠毒……等等太多的形象来说,她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宁为玉碎,纯真率直的品质就愈加珍贵,外表看上去,她敏感尖刻,目下无尘,一路读下来,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乐于助人(试看她教香菱写诗时的耐心细致)、才思敏捷(试看她做《咏白海棠》时的一挥而就)、心胸坦荡(试看她几次作诗后对他人的作品均能加以肯定、欣赏,及“秋窗风雨夕”一节里她对宝钗所做的剖白,绝非气窄之人)的黛玉-----诚然,她的挑剔、任性、尖酸、甚至是胡搅蛮缠的小毛病当然也是存在的,对谁呢?宝玉!那个她心底唯一的知己,知冷知热的伙伴。金玉良缘的阴影像乌云般重重压在她的头顶,少年时的宝玉是那么憨顽“博爱”,处处留情,寄人篱下的身份地位尴尬又微妙,这一切都给黛玉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上自身性格的内向,就使她在成长的岁月中始终处于一种怀疑、猜测、臆断、悲观的状态里,她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处境不具备与宝钗相抗衡的实力,又不愿意为了讨他人的欢欣而说出或做出言不由衷的话与事,她唯一的筹码便是自己一直深爱的宝玉----偏偏最初的宝玉又是那么个专在脂粉堆里混的“盖世魔王”!她可以为了得到宝玉的爱付出很多的代价,惟独那一份宁折不弯的傲骨。所以,不迎合,不屈从,不献媚;试探之,嘲讽之,窥测之就成了她与宝玉相处的主要方式,而宝玉,我们实在应该为这一人物形象喝彩,在黛玉长年累月的考验试探中,虽然曾经发生过“痴情女清深更斟情”那样的大风暴,他却仍是一步步坚定不移地挺了过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黛玉始终不变的执着与热情终于让他一步步地认清了自己真正应选择的方向,如果说宝玉对黛玉的爱在刚开始的时候与对其他女儿的爱没有明显区分的话(如袭人,可以与他亲密到有肉体关系),唯一引导他最终变得忠诚的引路灯,便是来自黛玉的那份执着与热情,它不带任何社会附加条件,最纯真,最洁净,最坦率,最正直,这恰恰是宝玉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他的心也是最纯的,无论是祭祀金钏还是晴雯或者是指导藕官祭祀药官时,他所表现或强调的,都是一颗难得的真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宝黛的爱情已经达到了爱的至高境界,黛玉一路领先,至死不渝;宝玉随后赶上,如影随形----幸好,他仍是赶上来了。
        这样一份最本真最强烈的爱足以打动任何铁石心肠的人,所以,葬花的画面永远美丽如同梦境,如下图,他听到她的哭声,也哭着赶来,明知会和平时一样,少不了一顿排揎;她抬起头看到他的瞬间,心已经软了大半,恨极怨极,一句:“你这狠心短命的……”没有说完,也只是“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所有的不快瞬息散去,心灵却已在无声中交汇融合,他们的爱,在满地堆积的落花中展开了真正的启蒙。</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P>哎?为什么我可以看得见呢?~~</P><P>啊~谢拉~</P>
发表于 2007-11-22 23: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的图这里不能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绿衣造型之二:雪青色盘领绣花袍+白色纱裙</FONT></b> <P>
<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两次葬花过后,宝黛的情感开始进入到比较浓烈的程度,但是,这种青梅竹马的情感要想上升到真正的爱情的程度是需要一种很奇妙的外力的,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悟”。因为彼此间太熟悉,所以真正的爱情常常会被当事人忽略,假如没有这种“悟”,当爱情变得越来越深刻的时候,猜疑只会越来越重,对自身的,对对方的。两次葬花只是为宝黛的爱情先设定好了悲剧的框架,那一对当事人却并未解脱,猜疑和计较每日继续,直到清虚观打醮一事发生后,可爱的老祖母为这一对玉人点透了这一大关。
          这一集里的众位姐妹打扮得都特别漂亮,毕竟平日常居深闺,能够出门的机会少之又少。黛玉的造型如下图,一身清爽的雪青色,衣袍上绣有竹、梅图案;下系雪白色纱裙,时已初夏,这是典型的夏装。发型和化装方面比平时多了几分轻灵,唇色尤为娇艳。手中所持的玉兰团扇更是为这一造型增色不少,清丽中透出了几分端庄。</FONT></b></P><P></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衣服近景,看见竹梅图案了没有?</FONT></b></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另外值得一说的就是打醮归来后,因为张道士的提亲,宝黛二人心生误会,狠狠地闹了一场,惊动了几乎整个荣国府,还是老太太出马解决了这一难题:</FONT></b></P><P><FONT size=4><b><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color=#000080 size=2>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FONT></FONT></b></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b><FONT color=#000080 size=2>
</FONT>          脂砚斋的批语曾直接指出:"<FONT color=#ff0000>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FONT>"为了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电视剧里把这一事后的余音挪到了二人矛盾冲突的现场,人物和环境的集中使整个情节更富戏剧化,扮演贾母的老演员李婷的表演炉火纯青,几臻化境,成功塑造了一个满怀慈爱,用心良苦的祖母形象,为全剧增色不少。
         这场戏最美的是色彩,因为时间是初夏,所以人物身上穿的都是夏装,又因为是在家里,所以衣服穿得特别随意.黛玉的上身是藕色的对襟小纱衣,下身是粉红纱裤,整个人像裹在一团云烟之中,大有弱不胜衣之态.宝玉身上是浅紫色外罩比肩褂搭配白府绸中衣,清凉爽适.倍显精神.</b></FONT></P><P></P><P><b><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为了把少男少女的初恋情怀渲染到最美的境界,屋内的景物摆设的色泽都做了精心的布置,如下图,我们看到了黛玉手中的桃红绢子,身后的银红蝉翼纱的绣帐,粉黄色的窗头垂帘,果绿色的袼纱夏被,还有近处垂下的浅碧色纱幔,层层叠叠,全用最娇嫩最明媚的色彩来表现主人公年轻的热情.因为色块的处理做得特别均匀,所以颜色虽多,却不仅不乱,反而交叠辉映,编织出了一个纯中国化的散发着闺阁芳香气息的童话世界.</FONT></b></P><P></P><P>林妹妹通身装束尽去,仅留白珠簪点缀,发型梳得一丝不乱,照应了文中刚饮了香薷解暑饮,正欲午睡的情形.当听到了老太太那句"不是冤家不聚头"时,珠泪凝于腮,神思已顿悟,其情其景,正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娇媚芬芳. </P><P></P><P>黛玉的绿衣造型是很好看的,下面我们将看到另外两款,左边这件是第十一集《为争宠姐弟早魔魇》的造型,上身是玉色小衫,左敛右衽,用兰花做主要装饰图案,特别是衣角下幅的那一枝,借着棉绫衣料的柔软熨帖,几乎有香生满室,以假乱真之势.下身是水绿色棉裙,柔软娇媚;</P><P></P><P>喜欢她这个神态......</P><P></P><P>第二件,是第十五集《弄唇舌宝玉遭笞挞》里的造型,对襟棉绫褙子,花饰仍是白色绿萼梅花.沿衣领丛生而下,搭配深绿棉裙。两件绿装均用在宝黛感情日益加深的时候,充满了对生命的喜悦和希望。</P><P></P><P></P><P>接下来是绿衣造型之五:雪青色上襦+纯白纱裙+兰色宫绦+粉红手绢
       这是黛玉众多造型中的又一精华,如下图,</P><P></P><P>这个造型主要出现在第十四集《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和十六集《刘老老嬉游大观园》中,是典型的春秋常服,下图是16集里的片花图.宝玉很可爱.</P><P></P><P>这件衣服的主体设计采用的上襦下裙样式是和进府、葬花两大造型保持一致的,皆因这三场戏都是刻画黛玉形象的关键情节,特别是在第十四集里,黛玉刚经历了“冤家”顿悟的阶段,对宝玉的信任尚未完全建立,偏又逢湘云来访,忐忑中来到怡红院,无意中听到了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对自己的告白,一时百感交集。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原文:
               <FONT color=#000080 size=2>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
</FONT>           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全书中对黛玉所做的最精彩传神的心理刻画,就在那一惊一喜一悲一叹之间,对宝玉的怀疑尽消冰释,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对金玉的传言大胆质疑,对前途的渺茫倍觉无助。思绪翩飞,瞬息千里;真情萌动,充塞五内。这是具备了极其敏感和高度颖悟力的黛玉在人生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也是使她从此更加执着坚定地为宝玉而洒遍热泪的一大契机。黛玉对人生的认识从此也更加明确。但是她总的态度还是比较悲观的,因为孤苦的身世,难免会令她自惭形秽。比较幸运的是,紧跟下去,我们就听到了宝玉的表白
         <FONT color=#000080 size=2>……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FONT>          黛玉的全部付出在这一刻获得了加倍的收获,这个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慧质兰心的女子,思想上拥有至为光彩灿烂的一面:她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一条寻求知己的道路,就在宝玉向她倾诉的那一刻,所有的顾虑全部打消了,泪水仍然滑落,已经不是感伤而是感动;依然不着一词,已经不是疑惑而是了悟;转身仍要离去,已经不是来时的惴惴而是全新的自信。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尽情挥洒着晶莹的泪水,再一次行走在那条她已经无比熟悉的连接潇湘馆和怡红院的小路上的时候,那颗年轻的心灵该是充满了一份怎样的巨大的狂欢?如果真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的在黛玉和宝钗之间展开的话,如果宝玉真地曾经梦想过齐人之福的话,那么到了这一刻,这一组复杂的三角关系就变得真正明朗化了,宝玉的眼中只有黛玉离去的身影,宝钗的影子将在他的脑海里凝结成一段少年人常有的关于完美的记忆。爱情,它已追随黛玉远去,头也不回。</P><P></P><P>电视剧在处理这一情节的时候用到了长镜头的方式,如上图,从黛玉听到宝玉对自己的肯定后开始,抓拍了她从震惊到感叹再到感动再到欣慰全过程,拍摄地点恭王府的长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翠绿的梁柱,朱红的雕栏,通透而静谧的空间,绵长又曲折的道路,再加上演员纯洁美好的造型,使黛玉行走其间时的感念默叹,显得倍加动人。绿衣白裙,蓝绦红帕,全部都是象征春天的最美好的色彩,上衣领口处的那一枝娇黄的腊梅花,似乎是寓意着经过了冬日漫长的考验后,黛玉的人生终于像那孤傲的花儿一样,在属于自己的枝头,缓缓绽放出了美丽的容颜。</P><P>貌似是未完待续</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P>哎……真烦人……刚刚说错了,已经完结了~</P><P>原贴地址</P><P><a href="http://hi.baidu.com/zhouhui6595/blog/category/%F7%EC%D3%F1%C6%AA%B3%F5%B8%E5" target="_blank" >http://hi.baidu.com/zhouhui6595/blog/category/%F7%EC%D3%F1%C6%AA%B3%F5%B8%E5</A></P><P>相当的全,而且效果也很好,速度快</P>
发表于 2007-11-22 23: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的文章杂七杂八的,又多有谬误,不看也罢
发表于 2007-11-22 23: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连婚礼上的和合二仙都不认识,自作聪明的写成什么红男绿女的人(性别都搞错了一位),还要把研究红楼的文章满世界撒,搞笑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P>嗯,好吧,我下次会注意的,反正翡翠阿姨写的除了黛玉的还有好多好多……明天开始转宝钗篇</P><P>小芦芦评:</P><P>只有几句话能说得出来,一个,强大,另外一个,我知道阿姨对红楼梦的感情决不是一般地深。</P><P>小芦芦从半年前开始追阿姨这个系列,追到现在可谓是千辛万苦了,而且小芦芦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了解到了汉服。(这是第二稿,初稿么……在百度贴吧)</P><P>其实一直觉得阿姨这个系列都是偏感性的,真正涉及知识的不算多,然而我还是喜欢这样的,因为总是觉得太过知识性的内容很无聊,至少以小芦芦现在的心理状态是没有耐性读下去也很可能读不懂的,所以阿姨这篇文更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P><P>这篇文其实在服饰知识性问题上涉及到的大部分是颜色,花纹,发髻,搭配。按照我个人目前对天汉的了解来说,这应该是网友们的弱项。我看见一个中国古代传统色彩名录,然而其实那个也不是很全,像粉藏青,闪绿等等很多颜色都没有,而且电脑调出来的颜色也不是很纯,还很亮。按照翡翠阿姨的说法,这个靠的主要是经验,所以小芦芦一般都跟着阿姨练习。</P><P>在注意发展服饰样式的时候同时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性问题,像红楼梦,里面的刺绣工艺,印花提花,都是极其精华的,对这些还不是很了解的网友其实可以看看的。</P><P>翡翠阿姨另有许多非常经典的帖子,我会一一转过来</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3: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P>嗯,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不是专业的,阿姨也不是专业的,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和合二仙,这个是我自愿转的,你说她倒不如说我</P><P>我对这个不感兴趣,因为这个给我的感觉很是无聊,这些乱七八糟的虽然不敢说鄙视,但我其实是很不喜欢的</P><P>我只看服饰,因为那是我喜欢的</P><P>我转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因为觉得写得好而已,有些地方的确很不错,至于她的错误,反正我是不了解的</P><P>我对知识性文章一向没有好感,所以才会喜欢这种的,要怪,那只能怪写文章的时候写不出有意思的,吸引人的</P><P>人喜欢有意思的,那是天性,我才15岁而已,勉强我去看那些,我肯定会疯掉的,我一向不违背我自己的意愿</P>
发表于 2007-11-23 00: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不等于可以谬误,少一点浅一点没有关系,一开始就把错误的知识传给看贴的人,就是不负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20:55 , Processed in 0.3444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