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5|回复: 0

北京的部分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8 17: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窦氏书院 位于北京昌平。又称窦禹钧书院。后周谏议大夫窦禹钧建。有房40间,聚书万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凡四方贫寒之士有志于学者,听其自由入学,并供给衣食。人才辈出,一时称盛。
<P>  <B>太极书院</B> 位于北京城内。元太宗七年(1235)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时杨氏从皇子阔出出师伐宋,得名儒数十人,并搜集伊洛诸书8000余卷,聚之燕京,遂与姚枢建书院,并立周敦颐祠,以张载、程颢、程颐、杨时、游酢、朱熹配享,刻《太极图》、《通书》、《西铭》于祠壁。延赵复为书院主讲,以王粹为之佐,有生徒百余人。自此,杨、姚及许衡、郝经、刘因等北方学者亦得习程朱之学。书院之学,旨在以伊洛道学为宗,“推本谨始”,故以“太极”名。此为元建书院之始。元郝经有《太极书院记》。
<P>  <B>燕平书院</B> 位于北京昌平。原名谏议书院。元泰定间建于城西南5公里处,祀唐谏议大夫刘蒉,故名。设山长主之。明景泰中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州芮泰元重建于城内学宫西,改名燕平。四十五年知州归景照重修,时有地499亩及地基、房舍等,年收租钱121465文,以供经费。道光二十年(1840)谕赏官地2650亩余,年收租钱409540文。二十四年知州雷致亨重修,并订章程规定:择“文行兼优科甲出身之绅士”任院长,以掌教学。委官学教官为监院,以掌院务。另选城内老成殷实者2人为董事,经理田产。取本籍生员正、副课各8名、章生正、副课各5名。每年初由知州甄别,凡不及与考者,准于月课时报名补考,列为外课。外籍生童一概不得与考。每月初官课,由道州按月轮流扃试;每月十八斋课,由院长扃试,皆由知州评阅,分超、特、一三个等次榜示名次。副课、官斋课连续三次考列超等者,升正课。反之,正课降副课,肄业生岁科第一或中举人、进士者,分别给花红大钱、贺仪银,以资鼓励。
<P>  <B>文靖书院</B> 位于北京房山。元邑人总管赵密建于县城西南,祀刘因(人称静修先生)。“时考亭(朱熹)之学,未行北方,而因(刘因)独窥其奥。”密尝从之游,“归以其学教乡”,乃建书院,祀其师,并以其谥号为院名。房山之士因以知程朱理学。明代废。
<P>  <B>白檀书院</B> 位于北京密云。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县康丕扬建于县城东南。有讲堂及春华、秋实二馆等建筑。四十一年知县尹同皋建尊经阁五楹以贮书。后废。清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李宣范重建,筹银6500两,年收息银720两以供经费。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P>  <B>首善书院</B> 位于北京。明天启二年(1622)都御史邹元标、副都御史冯从吾建于宣武门内。邹学以解悟为主,冯学则注重“事事点检,以求合其本体”(《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五》)。邹、冯二人退朝后,不会宾客、不赴宴会,径至书院讲学。有志之学者环坐静听,间有问难质疑。高攀龙、余懋衡、方大镇等皆曾参与讲会。时与东林书院齐名,并称南北阿大书院。因招致魏忠贤宦官集团嫉恨,于天启四年(1624)六月罢讲。崇祯改元,魏党被锄,书院得存。后推行西方历法,礼部尚书徐光启奏准以书院为历局。其地今为天主教堂。
<P>  <B>金台书院</B> 位于北京市崇文区西部。前身系降清明将洪承畴的私宅——洪庄。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京兆尹钱晋锡在宛平、大兴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就读。宛平的义学择地长寺,大兴的义学僦屋洪庄。后宛平的义学并入洪庄,名“首善义学”。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清朝设立书院,最初在各省省会所在地,后来各府、州、县也相继设立书院。金台书院设在京师,故闻名全国。金台书院隶属顺天府官署管理,所收学员主要是京师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和贡生,但顺天府的童生亦可就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书院遂停办,改为顺直学堂。随后又曾几易其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小学、东晓市小学、北平市第十二区中心国民小学、九区中心小学、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等。1973年改为崇文区东晓市小学,1983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对校舍进行了修缮、改建和扩建。1984年5月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B>潞河书院</B> ①位于北京通县。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仓督张仪朝、通州知州朱英创建于西门内,因经费不支,一年后即停办。乾隆三年(1737)知州韩亦诗重建于城东南文昌阁。二十三年延请庶吉士董元度为院长,办学有方,一时称盛。三十一年知州万廷兰合新旧二城为一城,在空城基南另建书院,仍名“潞河”。不到三年即拆毁。肄业者仍在东南角楼文昌阁院中就读。四十三年知州高天凤因文昌阁书院倒塌,学无固定场所,乃选择学宫西文昌祠为书院。四十六年通永道李调元购买天恩胡同房屋一所,改建为书院,仍用原名。光绪四年(1878)改为鸿文社。经史校勘家张云章、进士王茂荫曾先后在此掌教。②位于北京通县。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娄戴德在通县城内建立潞河南塾,又称八境神学院。光绪十五年(1889)华北公理会举行年会,决议将南塾改为书院,十九年正式命名为潞河书院。课程以圣经、汉文和英文为主。办学目的“为传播福音开辟道路。”毕业生大多从事传教工作。书院还实行选派留学生制度。孔祥熙、费起鹤均先后由此派往美国欧柏林大学留学。义和团事件后,美国传教士谢子荣、都春圃等胁迫通州知州割让大片土地,建成集教堂、医院、学校和住宅于一处的复兴庄。二十八年改名协和书院后,注重体育教学,在第一届全运会和第一、二、三届远东运动会上均取得名次。董守义、李友珍等体育知名人士均出自该校。民国元年(1912)改名协和大学。民国六年迁至城内与汇文大学合并,改名燕京大学。原中斋部留在通县原址。1927年更名为潞河中学。解放后改名河北省通州中学。现恢复原名。
<P>  <B>云峰书院</B> 位于北京房山。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邱锦改义学而建。嘉庆八年(1803)知县黎德符率邑进士徐梦陈等增建斋舍18间。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杨巨源建讲堂3间,并增置地亩,以为生童膏火之资。设山长主讲席,斋长主诸务,集诸生肄业其间,每月两试,前列者给奖。院外生亦可附课。光绪十一年(1895)增购新书。三十一年改为房山县高等小学堂。</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1:24 , Processed in 0.1412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