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90|回复: 15

[建築審美之道] 从《贞观之治》看初唐服饰住行:“隐几”与坐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9 15: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这个系列是鹿邀请从风一起来写的东西,刚刚开始,计划包括服饰和住行器具。因为第一部分是说家具,所以翅膀叫我先发来这里。如果以后说到衣服了,考虑……是不是要拆开换个版发捏?

《贞观之治》这个剧最广受称赞的,是它的服饰器具以及由此表现的初唐社会风貌,也由此被称为“历史纪录片”“教科书”。这个,大体上来说当然是没错的,但其实剧中的服饰器具细节,也有不少漏洞。而且正由于这个剧被很多人当成“教科书”来学习模仿,其中的错误漏洞,才更应该指出来,以免进一步误导观众。

鹿早就有心开贴做这个工作,无奈自己的水平……那个……哈哈……所以经招福姐姐大力帮忙牵线,去天汉拉了蒹葭从风MM过来,以及其他对此有研究、有心得的爱好者们,大家来对照之治说初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点一点地澄清史实,把那个我们都喜爱的时代的一个个真实细节展现在人们面前,相信这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俺就厚着脸皮来开第一贴了:

******“隐几”与初唐坐具********

在《贞观之治》这剧里,人们的坐具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最简单的“坐席”,当然这个“席”可以是草席、竹席、毡席、软垫子等,总之就是一片平平的东西往地上一铺,人们凭空跪坐下去,这个是我国自上古以来的传统了,没什么好说。

第二种是汉以来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床”,也就是现在北方叫做“马扎子”的东西,初唐主要在军中使用,这剧里也有正确的表现。相信有一定基础的历史爱好者都熟悉,也不说了。

问题是出在第三种上,即与“席”“床”配用的“隐几”,这一套坐具,之治中的表现非常不大之对头。

先上两张图。这个剧里我认为是“隐几”的东西,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剧中皇帝的坐具,表现为“一具放置在地上的木头靠背”。

注意看李渊的身后:
椅背.jpg (30.03 KB)
2008-1-17 20:40



换个角度,看小李的身后:
坐床.jpg (17.56 KB)
2008-1-17 20:40



让人哭笑不得,连高昌王也坐的是这么个东西:
坐床2.jpg (15.6 KB)
2008-1-17 20:40

另一种“隐几”是大臣们坐下时倚靠的“扶手”,在剧中是单独的、可以移动的,而且只以一种形状出现。这个,我觉得倒是有可能存在的,虽然与古画上的样子也并不完全吻合。

隐几.jpg (27.24 KB)
2008-1-17 21:11



关于“隐几”,我很喜欢的女作家孟晖在《潘金莲的发型》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得几而止》的文章来考证和阐述,说得非常详实了。懒鹿正好直接拿来引用^^

---------引用孟晖的分割线---------

古人爱倚靠“几”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坐在席子上,周围没有任何靠背、扶手一类的东西可以依靠,所以就发明了专用的器具来让身体有所依凭,这就是“几”。其次,推测起来,人在跪坐的情况下,身体重心向前,人体不自觉地就要向前倾,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使用几时,是将几放置在身前,人把手臂放在几面上,由此来获得一个支点,舒缓身体的紧张……在画像石中,有些凭几的人物被表现成侧面的形象,这时可以清楚看出他们都是采取跪坐的姿势。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跪坐的姿态造成人的身体重心向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向后仰靠,所以才造成当时生活中长期没有靠背类家具的出现,相反,人们倒想到了在身前放置一个专门家具来支撑身体。 

………………

这一风俗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大约一直到唐代中期,随着人们坐姿的改变,随着高椅、靠背椅等新式家具的风行,才基本消失。……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为了适应身体舒服的需要,不断对几改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几已经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几面缩减成了条棍状,呈弧形,相应地,在弧形几面下安有三个外撇的支足,足端一般都做成兽爪状。……几的样子虽然变了,但人们使用它的方式还是没变,仍然是将其置于身前,把手臂放在几上。三足几的好处是“以人为本”,其弧形的几面环绕着人体,无论是搁置手臂还是倾靠身体,都让人感到更舒适、更自在。

  实际上,这个时期的艺术中,几是个常常露脸的角色,只要是贵族、士大夫的形象,什么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古帝王图》中的陈文帝,身前一律安有三足几。

(鹿配插图:敦煌初唐壁画中的几幅维摩诘像:)
RIMG0344.JPG (98 KB)
2008-1-17 21:11



凭几3.jpg (44.09 KB)
2008-1-17 21:11



[ 本帖最后由 明璧 于 2008-1-17 21:53 编辑 ]
附件 几5.jpg (19.64 KB) 2008-1-17 21:5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6: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原配插图:

冬寿.jpg (88.27 KB)
2008-1-17 21:24



另外,两足几也没有消失,《古帝王图》中的陈宣帝,《步辇图》中的唐太宗,都作为著名的男模特,给后世好好展示了一下在步辇上“凭几”的方式:这时期,人们的坐姿已经改为盘腿而坐了,但几置于身前,用以搁置双臂的形式却还没有变。

陈文帝.jpg (103 KB)
2008-1-17 21:24



b_855BD7EAD9797868A66D8C3837A424D3.jpg (74.02 KB)
2008-1-17 21:2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6: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孟晖结束的分割线---------

咩,孟姐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隐/凭)几”这种东西,在当时一般都是放在身前的。如果它有孤度,也是象腰带那样,由内向外弯出一个弧度来围住腰,而不是象上面贴的那个李大李四兄弟在一起的之治剧照那样,由下而上的孤度,放在身侧当现代化的“扶手”用。

当然,我们可以想像,虽然现在能见到的古壁画差不多都是“半围身前”那一种模式,但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偶尔把半圆形的凭几放在身侧倚一下,也不是没可能哈。只是,之治那剧中给皇帝们设计的“地上宝座”,未兔就太不靠谱一些了。考虑到当时人们的坐姿习惯,都是重心向前的,那个“靠背”,真的,我是从来没见过魏晋汉唐时有这玩意儿。谁能举个例子让俺开开眼咩?

另外,除了“扶手”“靠背”的问题之外,我觉得之治里出现的“坐床”在高度和样子上也很奇怪,非常奇怪。似乎是矮了不少,平了不少,几乎已经不能作为一件家具来看,而更象是隆起的一块地面或者“台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天办公室网络太烂了,晚上继续发。




睡床.jpg (13.57 KB)
2008-1-17 21:37




床1.jpg (25.39 KB)
2008-1-17 21:37


古画和壁画上的坐床,当然也有很多种大小和样子,但都无疑是以“家具”的面貌出现的。
附件 t4.jpg (62.06 KB) 2008-1-17 21:52

ta2.jpg (44.56 KB) 2008-1-17 21:52

ta3.jpg (52.62 KB) 2008-1-17 21:52

ta.jpg (32.53 KB) 2008-1-17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1: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几张初唐敦煌壁画里的坐床(榻),高矮不一,大小不一,简奢不一,但是,基本上都能看出来有弯曲的床脚支撑,而不象之治那样就一块矮矮的方台子。

RIMG0348.JPG (48.75 KB)
2008-1-17 22:00


RIMG0363.JPG (79.09 KB)
2008-1-17 22:00


发表于 2008-2-19 21: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鹿辛苦了:handshake   
到服饰那块可以发在衣冠版,然后互相链接起来就行了。
从风脸红中,容我过两天再兑现文债....

[ 本帖最后由 蒹葭从风 于 2008-2-19 21: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直至中唐时代,坐具方面,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是,由于正处在从低矮家具向高足家具的过渡期,所以出现了“一张大床两样坐法”的现象。也就是说,有一张宽大的床榻摆在当地,人们有脱了鞋子爬上去跪坐、盘坐的,也有不脱鞋垂足坐在床边的。

北齐校书图:

20071025_1ab057d9b4e41e77676cnO4VLC6KFwap.jpg (92.22 KB)
2008-1-17 22:14



唐代韦氏家族墓壁画:
200671724640255.jpg (39.71 KB)
2008-1-17 22:14



唐代敦煌壁画:
46.jpg (33.27 KB)
2008-1-17 22:14



初唐敦煌壁画:
RIMG0350.JPG (51.45 KB)
2008-1-17 22:1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1: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L 我都上门追债了,从风还在沾衣十八跌~~~~~~~~
发表于 2008-2-19 21: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L :L

东家,容两天吧,刚开学。你放心,我跑不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1: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虽然之治这个剧的编务一再强调说,初唐时代没有椅子、凳子,但是一些资料却显示,南北朝时代椅子的雏形(当时叫“绳床”,由胡床发展而来,椅面和靠背大概都是绳网编织的)已经出现了。

yizi.jpg (112.75 KB)
2008-1-17 22:23



至于那种由佛教莲座进化而来的束腰圆凳,更是在各地大量佛教壁画里都有出现,我觉得应该也已经在世俗生活中普遍应用了的说。

初唐敦煌壁画:

RIMG0345.JPG (52.48 KB)
2008-1-17 22:23


其实当时人们坐时倚靠的东西,除了凭几以外,更舒服的是一种叫“隐囊”的圆球型大靠垫,这个MS之治里面没有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凤不是睡地板的

如果说之治对于“坐床”的表现很不对劲的话,那咩这剧里出现的“睡床”,早在公开上映前俺们第一次看到剧照的时候,就一直在哭。用水支的话来说,“你们以为俺们跟小日本一样穷,连皇帝皇后都只能睡地板?”

俺又仔细看了看剧照,MS之治里还是有一点“睡床”的概念,就是在地板上稍为隆起一大片平台——加厚的地板层,然后在上面再铺榻榻米软垫子,再铺床褥。

当然,俺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www.5943.cn_zhenguanzhizhi_0m_ly_28.jpg (52.25 KB)
2008-1-18 13:46



Img247499892.jpg (28.92 KB)
2008-1-18 13:4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凤不是睡地板的

其实对于“睡床”周围的环境,包括床周围都有一圈屏风,与墙壁一起把床包住形成“暖阁”,暖阁前垂下来的竹帘等,之治表现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就只是,“床”本身形状不对。

那种四面有床脚支撑、高出地面稍多、一般到膝盖高度的木制平坦大床,早在战国时代的墓里就有出土了。

bed.jpg (18.83 KB)
2008-1-18 14:29



到了秦汉时代,床四周和顶上的帷帐“承尘”发展起来。

bed2.jpg (26.11 KB)
2008-1-18 14:29



这个床帷的形态,此后几千年大概就都是这模样了,直到晚清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女史箴图》里的架子床为代表,另外墓室壁画也有表现。

bed3.jpg (55.86 KB)
2008-1-18 14:2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凤不是睡地板的

当然我不否认在一般平民或者节俭士大夫家,大概也有很多很多人睡地板,但是让皇帝皇后也就那么躺在光光硬硬的地面上,真是……特别是之治发生的武德贞观时代,小凤一家住太极宫,那个地方是出了名的湫湿阴弊,某凤家还是一窝子气疾患者,叫他们睡地板……难不成某凤年五十暴毙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上古,“睡床”和“坐榻”本来是同一种东西,到南北朝时期一个进化成卧具,一个进化成坐具,而根据当时的一些书籍记述,“睡床”要比“坐榻”更高、更宽大。同学们拖上去再看一眼俺贴的那些坐榻图,就可以看出来,初唐时代皇宫的睡床,肯定不可能就是垫一块木地板那么低矮。

从初唐的敦煌壁画来看,一般平民家庭里有那种带脚床的也很多,而且平民们也是睡在床上的。

RIMG0346.JPG (147.66 KB)
2008-1-18 14:43



再说围在睡床周围的屏风,之治这剧里表现出来的,和一般厅堂里的屏风没什么不同。但其实“床屏”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屏风,似乎有一部分是直接放在床上的,所以很短小,很矮。孟晖在《花间十六声》这书里也专有一章来讲床屏,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看一看。

之治里的“床屏”:


女史箴图的“床屏”: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辟雍砚

刚才贴图的时候发现的,之治这剧里把从长乐公主墓里发掘出来的“辟雍砚”原封不动搬上了银幕^^

看小李身边地板上放的那个,圆形白瓷砚台:



这是鹿手拍的昭陵博物馆陈列,从长乐公主李丽质墓出土的、公主生前使用实物——辟雍砚:



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尺,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所以这种圆圈外围流水的形状,经常被用在国子监等教育部门。

汪曾祺描写北京国子监的“辟雍殿”:

一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这就是辟雍。这是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一个建筑。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辟雍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照现在看起来,是在平地上开出一个正圆的池子,当中留出一块四方的陆地,上面盖起一座十分宏大的四方的大殿,重檐,有两层廊柱,盖黄色琉璃瓦,安一个巨大的镏金顶子,梁柱檐饰,皆朱漆描金,透刻敷彩,看起来像一顶大花轿子似的。辟雍殿四面开门,可以洞启。池上围以白石栏杆,四面有石桥通达。这样的格局是有许多讲究的,这里不必说它。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但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了(据说天子之学必得有水)。到了乾隆,气魄果然要大些,认为“北京为天下都会,教化所先也,大典缺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与稽而今与居也”(《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没有水,那有什么关系!下令打了四口井,从井里把水汲上来,从暗道里注入,通过四个龙头(螭首),喷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着潋滟的波光了。二、八月里,祀孔释奠之后,乾隆来了。前面钟楼里撞钟,鼓楼里擂鼓,殿前四个大香炉里烧着檀香,他走入讲台,坐上宝座,讲《大学》或《孝经》一章,叫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石池的桥边听着,这个盛典,叫做“临雍”。
  这“临雍”的盛典,道光、嘉庆年间,似乎还举行过,到了光绪,据我那朋友老董说,就根本没有这档子事了。大殿里一年难得打扫两回,月牙河(老董管辟雍殿四边的池子叫做四个“月牙河”)里整年是干的,只有在夏天大雨之后,各处的雨水一齐奔到这里面来。这水是死水,那光景是不难想象的。
  然而辟雍殿确实是个美丽的、独特的建筑。北京有名的建筑,除了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那个蓝色的圆顶、九梁十八柱的故宫角楼,应该数到这顶四方的大花轿。
发表于 2008-4-2 15: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中……加油。
发表于 2008-4-2 19: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几的足是兽足状的呀!
哪天看敦煌展正好看到那张图,想来好久不知道是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7:22 , Processed in 0.0878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