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不错,特别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可能你会在一问一答间找到答案。 :loveliness:
相關連接: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Author/ThanissaroQ&A2.htm
最近訂正 4-16-2008
2007年7月,美國佛教雜志《三輪》(Tricycle)網絡版的“導師問答欄”請讀者向坦尼沙羅尊者(Thanissaro Bhikkhu)提問,編者把收集到的問題轉給尊者,請他答複後,在網絡上刊出。筆者征得尊者同意,全文中譯如下:
1.TK321問: 從佛教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答: 第一步,參與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動。這樣做,有助於你以一種肯定業力原則[直譯:肯定善行價值的原則]的方式,與人類重新建立起聯系。舉個好例子:下決心每天做一件布施。找那些顯然用得上你的幫助的人作布施——不管是金錢上的捐贈,還是時間、知識上的貢獻。一次不需要做很多。一開始你可以著重幫助那些平常接觸不到的人。你還可以找一位朋友加入你的這項活動,這樣可以幫助你堅持下去,直到看見自己心態開始發生好轉。
第二步,去野外停留一段時間,走出你的舊環境,從新的角度省視人生。如前所述,你可以找一位同情你的益友結伴同行,使你在野外的時間裏思路不致重蹈覆轍。(傳統上,這是比丘或比丘尼們在禅修遭遇障礙時的對治法門,不過我發現它對在家者的多種抑郁心態也同樣有效。)
第三步,等到你的精力與心理專注力開始恢複一些,接下來要學會把抑郁症拆成小零件,分而治之。換句話說,不把“抑郁”作爲一個沈重的大難題來對待,而是學會識別抑郁發作的具體症狀。這就要求學會觀察症狀的顯現與消失。一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意什麽樣的呼吸最有滋養感。隨著你試著維持那股滋養性的呼吸,將會開始注意到,抑郁的陣發症狀是怎麽來的,又是怎麽消失的,它們是怎麽影響呼吸和體內總的能量感,身體方面的症狀接下來又怎麽能夠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症狀。(我曾經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弟子,在抑郁開始發作時,先是在胃部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他竭力**那種感覺,想把它推出體外,然而那樣做,卻使自己十分疲勞。隨著身體的疲勞,心理症狀成爲主宰。因爲這種交戰極其消耗精力,結果那一天他就會臥床不起。我告訴他,不要**那些症狀,而是試著使呼吸保持一種舒適的節奏,同時讓這些症狀在全身消散開去。他發現,隨著胃部那些不適感的消散,抑郁的症狀也緩解了。藉著回避硬戰,他沒有讓自己陷入疲勞。逐漸地,這些發作變得不那麽難以應付了。)
不管怎樣,要點是,學會如何觀察症狀,又不與之認同。抑郁症與一切有害情緒一樣,你與之認同、指稱爲我時,它便贏得力量。這意味著,你不僅必須觀察症狀的發生與消失,而且還必須觀察你在這場抑郁症中投入了多大的自我感。一旦你能夠看見(1)你從抑郁中得到的是什麽;(2)它怎樣不值得你的付出;(3)設想出另類思維方式,質疑以往構造自我身份的方式,改換方式,構造一個新的、更善巧的自我,也就是,成爲一名觀察者,既能夠與這些症狀共存,又不爲之壓倒。這裏的關鍵是,不僅觀察症狀,而且觀察給這些症狀增添力量的那些思維假設與思維模式。這使你能夠質疑那些假設,並且設計出新的思維方式,使你對那些假設的質疑生效。
因此這第三步當中,你對抑郁症的內在問題的對治,是從兩方面進行的,既透過身——學習新的、更有滋養性的呼吸方式,引導體內能量的流動; 又透過心——學習新的、更有滋養性的方式,思考與構造自我感。
也祝福你。
2.elizabethg問: 佛教如何幫助戒除酒精與尼古丁的瘾習?
答: 瘾習的對治與抑郁症的對治,方式差別不大。因此你不妨參考對TK321提問的答複。
禅修——特別是觀呼吸——能使你在身體出現某些症狀、引發酒精或尼古丁的瘾欲時,爲你提供身體舒適感的替代性渠道,不跟著那些症狀走。它也給心提供一個安居處,讓心得以從那個角度,對推動你屈服舊瘾習的那些症狀如何升起做觀察。你可以尋找線索,看某種渴求如何開始、它的發展階段、以及你對舊瘾實際上可以說“要”或“不要”的那些選擇點。具體地說,這樣的觀察,能讓你質疑“我現在有這種感覺,爲了消除這種感覺,唯一的辦法是屈服於瘾習”的邏輯。如果你正確地禅修,它會助你在應付這種感覺的另類方式上,增長起素養。這種素養的一部分來源只在於,你允許自己設想:其他途徑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你能夠把握它們。瘾習常常由缺乏想象力造成。你不能想象另類途徑,或者你不能想象自己能夠采納另類途徑。正確地培育禅修,能夠爲你提供開啓這兩種可能性的堅實基礎。同時隨著觀呼吸培養起來的這種新素養對你表明,那些另類新途徑當中,有些是真實可行的。
3.raymm問: 佛教對於培養良好的新習慣,放棄舊時的壞習慣?
答: 我在對TK321與elizabethg的答複中討論了一些基本的原則,因此不妨參閱。在此再講幾條原則:
首先,親近持良好習慣者。
第二,向這樣的人請教,他們是如何培養那些習慣的。坦率告知自己在戒除陋習時遇到的困難。
最後,學會客觀地审察你自己的行爲[業],注意你的行爲何時有害,何時有益。如果你看見它們有害,不要嚴責自己,也不要自陷於過度的悔恨與否認中。只是注意自己對其果報感到不樂,因此需要改變那個因。接下來,針對同樣情形如果再次發生時你將如何思考與行動的問題,設想出另一種方式。把習慣的培養與放棄問題,當成一門技能來把握。回憶你擅長的任何一門體育或手工技能,觀想當初你是如何對那門技藝精通起來的。接下來,把同樣的態度,帶入到你的一切行動當中。在中部61當中,佛陀對他的幼子羅喉羅給予了一些忠告。他的教導看似簡單,如果你堅守這些原則,它們是行之有效的。
4.Justinhoneyford問: 佛教如何幫助我徹底戒除大麻,不再犯瘾? 因爲老實說,我現在甯可抽大麻也不願熬著,三年來我一直嘗試戒除,可一心只想大麻。
答: 試著不把你自己想成渴求的受害者。反之,試著看你正在做什麽,使這股渴求保持其活力。渴求通常仰仗這樣一句說詞:“我有如此這般的一組不舒服的身體或心理感受,能夠去掉這種感受的唯一方式,是抽點上好的大麻。”你看見這種想法升起時,就要試著換一套說詞。
首先,把那“一組”感覺拆解開來。它們非得一起來麽? 或者只你是習慣地把它們湊在一起? 試著對每一種感覺分而治之,它就不那麽咄咄逼人了。
善修呼吸禅定,特別是阿姜李所傳授的呼吸禅法,可以使人從中學會單憑著調息,對體內能量流加以調整,在面對身心的諸多不適感時,就有一個應付它們的支點。掌握這門技能,有助於拆解另一半說詞: 爲了消除那種感受,唯一的方式是麻痹自己。因爲你已經有了證明,存在另一種幹淨的能量源,那種能源的過患少多了。
有時侯,你可能發現自己退回到刺激渴求增生的舊習慣中,特別是當你未保持全副的念住或警覺時。不過,一旦發現自己這麽做, 就可以用上述辦法連續拆解。那樣,它就不那麽有說服力,你也不那麽感到被牽制了。
5.TK321問: 大家好。有什麽辦法在日常世界中有效地生起耐心?
答: 首先,確定你不在給當下,增添過去與未來的重負。換句話說,不要一味想這個不可忍受的情形已經持續了多久 ,也不要推測它還會持續多久。否則,你會使當下沈重不堪,趨向崩潰。
因此,只專注你當下面對的事件。此時此刻,你能忍受麽?
那樣就把問題引向第二點: 你在專注當下時,要把注意力放在你能忍受的地方。那樣,不可忍受的那些側面在心裏就不會那麽沈重了。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對減輕這個狀況能夠做什麽的問題上——哪怕只做很小的一件事——而不是放在對那些擋路石的困擾不安上。
你做的善事有一天必有善果,哪怕它看起來微不足道,哪怕當下沒有顯示果報,將來必然會有結果——試著對此培育起信心。
6.b215y問: 我們爲什麽說謊? 故意的謊言,被揭穿的恐懼,繼續欺騙的需要,對真相的回避: 我們爲什麽這麽做?
答: 因爲有時候我們從說謊中獲得近期利益。未修練的心有一個普遍傾向,那就是,選擇凡是它能找到的權益之計,也就是寸光之利。
正如佛陀所說,智慧不單是一個了解某件事給出的果報將會是善是惡的問題。它更是指一種決策能力: 某件事即使你不愛做,但自知將引生善果,你能夠說服自己去做。某件事即使你愛做,但自知將引生惡果,你能夠說服自己不做。
當你想擺脫某個不善巧或不健康的陋習時,不能只看它的過患。還必須觀察,直到你看清楚: 自己從中得到的即刻便利是什麽。假若你看不見那個便利,你不會領悟。如果不領悟,你不能超越它。
(续。。)
[ 本帖最后由 四德 于 2008-5-6 13: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