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6|回复: 0

从礼之三本看华夏信仰的异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7 17: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荀子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说:“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化生文明的根本,祖先是民族延续的根本,君政先师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没有天地,文明如何化生?没有祖先,民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政先师之道,怎么能使社会井然有序?这三样即使部分地缺失了,也不会有安宁的人民。所以礼,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师之道。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这段话出自《荀子•礼论》,亦被选入《大戴礼记》,其中“礼之三本”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信仰含义,分别从敬天(生之本)、法祖(类之本)与治世(治之本)三个方面阐明礼学价值,厘清了礼的渊源和运用的层次。

    生之本。人类乃天地所化育,生命的根本来自于天地,生命的运行也理当与天地相通,而延续天地流转之道并行之于人世,便是对天道的信仰及合乎信仰的德行。君子悟道以通于天,修行以合于地,尊德以行于人,此儒道共通之处,君子之信仰也。故有祭天地山川之礼,用于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敬意,落实于人世,便是德行,谓之德行之礼。

    类之本。我华夏乃先民繁衍而来,无先祖自然无国家、无族群,故上古三代已有尊祖祭祖之风俗,以此敬意表明吾族受之于先祖,而感其恩德也。此尊先祖之敬意,落实于华夏整体为祭轩辕黄帝,落实于微观为宗族,春节入拜祖庙、清明祭祖、七月十五上坟之类风俗是也。缅怀先祖,始于表达敬意、感其恩德,终于父慈子孝、和睦人伦,祭往为今,劝导人事之用,谓之风俗之礼。

    治之本。华夏能够绵延至今,而能数千年不绝者,多依赖于先贤留下浩繁的典章。甲申之难后,满清以文字狱的血腥统治,编类书的阴谋毁我无数文籍,近代以来,极左又以破四旧建造新世界为名破坏文物良多。而华夏文明遭此重创,如今依然能有资本复兴,其根本也在于典籍的丰富。大量典籍中所承载的重要方面就是先贤经世治国的理路与制度,我们推崇先贤,正是为了继承其经世治国之道。《春秋》之讥世卿、张三世,《尚书》之天命本于民意,《礼运》之小康大同,皆为今后中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谓之政体之礼。

    说的更透彻一些,礼有三个脉络:德行,风俗,政制。礼之三本从敬天地、尊先祖、重治世的角度阐明礼的根本含义,以礼制为本构建出一个宏大的华夏文明图式。礼有德行,学礼者修身养性可为君子也;礼有风俗,学礼者可用之以化民成俗也;礼有政制,学礼者明之以经世致用也。礼的这三个方面包含了修身养性的品性之学、化民成俗的乡党之学、经世致用的从政之学。礼,本来就指向涵养心性与人生实践的,不明就里的人偏狭的理解为只有形式,重外而不重内,重礼而不重仁,让礼停留于表演、作秀的浅薄层次而不能落实于心性与人生。这是很应当矫正的观念,以免更多人蒙蔽于世俗的偏见。

    天道需要以广博的学识和长期修行才能体悟,只有士人这样的精英群体才能明晓,而符合天道的规律落实于人世的不同群体,表现在士人身上便是德行,表现在百姓身上便是化成百姓的风俗,表现在国家层面上便是经略天下的制度。士、民、王,同出一源,共同构成华夏国家的整体。

    从中我们也厘清了三种信仰方式,即天道信仰、祖宗信仰和圣贤信仰。常常有人为华夏的信仰到底是什么争论不休,有说天道者,有说祖宗者,有说圣贤者,其实这几种信仰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落实于不同人群、不同需要后表现出的不同方式而已。

                                                     齐鲁风,撰于己丑年三月十二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2:19 , Processed in 0.0670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