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48|回复: 10

看图说话 苏州国保一览其二(保圣寺罗汉塑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8 19: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帖子上承《看图说话 苏州国保一览其一(宝带桥、部分保圣寺)》。地址:http://www.tianhan.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6248

保圣寺罗汉塑像

在苏州一说到罗汉像,就喜欢说“天下罗汉两堂半”或者“天下罗汉两铺半”,意思是保存唐宋时期的罗汉塑像,最有名的有“两堂半”。保圣寺就是这“半堂”。保圣寺罗汉塑像在当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重要性与知名度可见一斑。其中过程也是比较曲折的,这要慢慢道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1918年,历史学家顾颉刚来这里访友,第一次见到了保圣寺十八尊罗汉塑像。当时的大殿挂着一副对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这让他很惊讶,因为按照对联上的说法,这里的罗汉塑像是号称“塑圣”的唐代杨惠之所造。
杨惠之,其人记载于北宋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杨惠之不知何处人,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为画友,巧艺并著。而道子声光独显,惠之遂都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能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时人语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且惠之塑抑合相术,故为古今绝技。惠之曾于京兆府塑倡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
既然是与吴道子同时代的人,那么应该是开元,天宝年间人物。他曾撰《塑决》一书,但未流传下来。有传说其为苏州人,但可能是以这个罗汉塑像群反推而来。杨惠之曾在很多地方留下自己的作品,《五代名画补遗》记录了他的作品包括京兆府长乐乡北太华观玉皇大帝像、河南洛阳广爱寺三门五百罗汉像、陕西凤翔东天柱寺维摩像、江苏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等。苏轼就有几次见到过杨惠之的作品,并留有诗句,这些在下面还要提及。
不过这些都是纸上记录,不曾有一件留下来可以确认是杨惠之的作品。如果保圣寺罗汉塑像真的是杨惠之的作品就真是太震撼了。
1922年,顾颉刚再次来访,发现大殿破旧不堪,屋顶漏水严重,多尊塑像已被水泡坏。于是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为一千年的美术品呼救》一文,发表在《努力周报》上,希望能引起大众对该组塑像群的关注,但收效甚微。1924年,顾颉刚又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五篇《记杨惠之塑像》系列文章。日本东京大学美术史教授大村西崖读到了这些文章后,前往保圣寺访问,回到日本后,在1926年出版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倒是这本书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注意。1929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教育部副部长马叙伦等人前往考察,但可惜大殿已经于1928年倒塌,只保留下九尊塑像。在胡适,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等人倡议下,成立了“保存甪直保圣寺唐塑委员会”,并组织了徐悲鸿、刘海粟、江小鹣(jian)、滑田友等画家,雕塑家前去考察。
经过一系列计划后,1930年在原大殿处开始动工修建范文照设计的古物馆,1932年建成。当时是座平顶红砖罗马式建筑,但50年代时屋顶就开始漏水了,后来一改再改,1987年改成了现在这样外观是单檐歇山顶的样式。
剩下的九尊塑像本是分散东西两壁,由江小鹣、滑田友修复后组成了北边一壁塑像。就是现在所见的。


[ 本帖最后由 kuangshan 于 2009-6-28 19: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我这样的外行要辨别各个罗汉是谁是不可能的。内行辨认也不太容易,除非熟知这些阿罗汉的典故,且雕塑本身就能反映这些特征;或者干脆就写明某尊是某位罗汉。

[ 本帖最后由 kuangshan 于 2009-6-28 19:4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两位要单列出来,因为从这要开始牵扯一个问题——这些塑像真的是唐代杨惠之的作品吗?
虽然传说是杨惠之的作品,但是首先引起人们疑问的是为什么罗汉塑像共十八尊?有的人可能认为原因就是“十八罗汉呗”。但实际上最开始罗汉只有十六尊,这些阿罗汉名称都记录在庆友的《法住记》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出现在五代时期。普遍认为十八罗汉这种组合,应该是唐末的产物,与吴道子时期相差甚远。虽然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是谁一直有不同说法,但最初提出的第十七尊者的身份就是上面提到庆友,这说明这个塑像可能不是唐代杨惠之所做,很可能是北宋时期的作品。

而另一尊塑像的身份更难猜测……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尊塑像身份两说,一说是达摩,的确形象很像。但无论哪种十八罗汉组合里,都没有他。于是也有人猜测是那位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说这是他被困台城的形象,一副心如死灰的表情。而实际上保圣寺就建立在梁武帝时期,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也不奇怪。
不论如何,为什么会有十八尊罗汉,是该组罗汉是否是唐代杨惠之的作品的第一个矛盾。
第二个矛盾是这些塑像的风格。先看看可确认的唐代塑像风格,下面图片来自网络,地址:http://www.sylu.edu.cn/wskt/zhongguomeishushi/kcxx/chap06/01/tpl_course_0524h594.htm


[ 本帖最后由 kuangshan 于 2009-6-28 19: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佛教塑像不论早晚期,大多有一种圆润唯美的风格,表情端庄,身体曲线阴柔,且衣饰轻薄华丽。虽然现存唐代造像多存于北方,多少有地方特点;而且罗汉和佛陀,菩萨相比更具性格。但和保圣寺人物清瘦,表情丰富,形象深刻的风格有所差别。
但是,却有记载了杨惠之作品有别于当时他人风格的文字记录。记录者就是前面说到的,曾几次见过杨惠之作品的苏轼。
苏轼曾写《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三首》,内有“妙迹苦难寻,兹山见几层。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的句子。苏轼说的宝山,应该指的是俗称“海山”的壁塑形式。据说这也是杨惠之创造出的形式。什么是壁塑,就是在墙壁上塑造出海水,山石这样的背景,在把圆雕的塑像安置其中。是一种与山水画相结合的方式。和一般寺院中的佛像陈列式的安置的方式很不一样。保圣寺罗汉塑像就是这样的方式。


[ 本帖最后由 kuangshan 于 2009-6-28 19: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还有《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一诗描述他所见到的杨惠之的作品,诗中写到“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从诗句来看,苏轼当时见到的天柱寺维摩像形似枯骨却谈笑风生,精神矍铄。大概很像上面照片中的阿氏多。这到和保圣寺罗汉塑像身形清瘦但神情动人的风格一致,这样看来杨惠之的风格与当时社会流行风格截然不同,倒更符合后世的审美观点。
不过苏轼见到的真是杨惠之的作品吗,《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三首》里的苏轼见到了杨惠之为广爱寺塑造的“宝山”。在前面提到过《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杨惠之曾经为广爱寺塑造了五百罗汉像,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五百罗汉形象了。但是这很有问题,据说当时关于京洛寺院的记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五百罗汉,现在能比较准确知道的五百罗汉出现时间也大约在五代。如此看来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对杨惠之作品的记载可能并不正确。刘道醇和苏轼都是北宋人,如此看来,当时人们对远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杨惠之作品已经不熟悉了。

因此,综合上述所论,现在普遍的观点是,现存的保圣寺罗汉塑像是北宋时期的作品。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保圣寺罗汉塑像”的年代被列为“北宋”。一般介绍或者导游都爱硬把其说成是唐代杨惠之作品当然是为了吸引大众关注和经济利益。但是说保圣寺罗汉塑像是当时人们仿造杨惠之风格塑造的,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kuangshan 于 2009-6-28 19: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发完,“天下罗汉二堂半”,苏州有有“一堂半”。下篇帖子将是另外一堂罗汉塑像。
发表于 2009-6-29 01: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莫高窟的塑像更胜一筹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2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毕竟保圣寺这些塑像在水里泡了那么长时间,而且苏州这个地方又比较繁华,所以塑像损坏的比较厉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11:35 , Processed in 0.0674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