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
<P><FONT size=3>第二,易安体的文雅
《词论》批评“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批评柳永“词语尘下”,而推崇“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这就提出了“文雅”这一创作要求。这是文学格调问题,即词应该写高尚健康的内容,反对淫乱低级的内容入词,在形式上,要求“当行本色”,语言浏亮浅近,明白家常,清新自然。
有人认为,雕琢晦涩的就是文雅。其实从李清照推崇的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们可以看出,《词论》中的文雅是与协音律相合,也是需要浅近自然的。词本是歌词,逐管弦而啭歌喉。读不懂可以反复吟咏,仔细体味,而听不懂就会一下子溜过去,无法回嚼,所以歌词要求明快浅近,最忌晦涩难懂。
李清照有一部分词表现的是伉俪情、夫妻情,是纯洁高尚的爱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深挚最纯洁的感情。前代所谓爱情词,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与歌妓舞女之间的艳情,又多有轻佻浮靡的描写,如“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犹睡。”《柳永[慢卷绸(双调)]》之类缺乏审美提炼和艺术概括,露骨而格调不高的作品。李清照则对自己的感情进行理性的提炼与净化,以自己特有的敏感纤细,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爱情已经浪漫化和理想化了。是“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也是“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格外纯洁,格外美好,艺术感染力也格外强烈。例如《一剪梅》,可谓文雅之经典。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起句七字,清梁绍壬评为“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既是文雅的对偶,又浅白易懂。全词写少妇在丈夫离家后的相思,十分熨贴细腻,坦率真挚。语言晓畅清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词中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可以看出,李清照所谓文雅,其实是发扬民间词的传统,坚持词向健康方向发展。</FONT></P>
<P><FONT size=3>第三,易安体的浑成
《词论》中说,张先、宋祈等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张先被称为“张三影”,宋祈称他作“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他则称宋祈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正说明他们的词虽间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忽视了词的整体完美。而古人论易安体,往往着眼于全貌作直观的肯定,或立足于个别语句作简单的叹颂,使人以为李清照词也只是以几句“惊人句”取胜。其实,李清照词是浑然天成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是统一的,“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也是统一的。新鲜的口语和华美的辞藻统一在主人公内心情感和外化意境里,浑然一体,融合在优美的音乐之中,令人陶醉。
《怨王孙》中“秋已暮、红稀香少。”与“青露洗、苹花汀草。”似乎是两种迥异的景色,李清照却能将它们和谐相处于一词之中。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虽然时已暮秋,但词人并没有因“红稀香少”而伤感,反倒用“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金,无穷好”表现自己游赏秋景时的欣喜之情,以及开朗、乐观的内心世界。过片的“莲子已成荷叶老”说明了地点在湖上,时间已暮秋,既与“红稀香少”句暗接,向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清露洗,苹花汀草”,顿觉生气蓬勃,景色鲜妍,把读者引进了“说不尽,无穷好”的清澈淡泊之忘我境地。再加上“来”、“洗”等动词的运用,使整体画面灵活而气韵飞动,前后皆有无穷之味。</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 17:44: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