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59|回复: 10

对“汉服复兴”之否定观点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2 23: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随着“汉服复兴”运动的持续升温,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汉服复兴”得到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学生、知识分子、学者、设计师等)的赞赏和支持,同时,也受到了一批人包括知名的学者的质疑,在这些否定观点中,除了明显的片面认知以及误解以外,相对有分量的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汉服”是“汉服复兴”的核心词语和根本载体,但“汉服”一词只是一个现代再造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原本不存在,而且目前对“汉服”界定非常混乱,故以此为载体的“汉服复兴”也有待商榷。

二、“汉服复兴”会导致部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民族主义情绪严重,进而形成唯汉独尊的极端思想。

三、汉文化内涵很丰富,复兴汉文化核心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才是真正复兴汉文化。当务之急,不是复兴汉服,而是弘扬汉族传统价值观,让当今汉族人言行举止符合汉族传统道德标准。


关于第一点,“汉服”确实是一个现代语境下的词语。目前我们尚不能把“汉服”一词看成一个严谨的学术名词,对于一个名词的确立,名实问题很重要,“名”就是它的概念,“实”就是它所指向的实际存在的事物。汉服的概念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指向是汉民族在自然状态下以汉民族自身审美为基础形成的传统服饰,以及汉民族形成之前,具有同样的基本形制的服饰的总称。由于汉服一词“名”与“实”之间有矛盾,则引发了一些争议,“汉服”一词最早出处是《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既然汉服的“汉”是指汉族,那么把与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族的服饰同样纳入到汉服体系中,在字面上确实不合理,因此有人提议把“汉服”一词换为“华服”,指代华夏族的服饰,可这样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关于汉族的起源,虽然一般认为源自上古华夏族,也融入了其他民族,对此学术界尚有争议,未有定论。“汉服”一词因为不够严谨,在学术论文上出现时多数被打上双引号。汉服的分类与界定也没有一个官方或者学术界的标准,目前提出的曲裾、直裾、朱子深衣、直缀、披风、袄裙、襦裙、裋褐、以及冠冕之类,也是汉服复兴者归纳的,权威性不够,就汉服的种类问题常常在网络上引起争论。还有人把朝代作为汉服分类的标志,把汉服分为周制汉服、汉制汉服、六朝汉服、隋唐汉服、宋制汉服、明制汉服等等,这种分类造成了更多的质疑,甚至被扣上复古的帽子。汉服分类与界定的混乱也造成了汉服复兴者的分歧,降低了汉服复兴者的凝聚力。

因此,理清汉服的基本概念,赋予这个名词一个严谨的权威的界定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汉服复兴者应当先夯实的理论基础。要真正的理清汉服的基本概念,必须要梳理出清晰的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的起源和发展的脉络。目前国内研究传统服饰的著作很多,不乏论述严谨准确的精品,但大多相关著作包括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历代服饰研究》都是资料性和列举性的,即使一些著作对汉族传统服饰的发展脉络有详细论述,却大多局限于某一个朝代。希望汉服复兴者中的专业人员,要努力做好学问,争取理清汉服的发展脉络,再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大家;而其他汉服爱好者,切忌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多读书,读好书,方能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认知。


关于第二点,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汉服复兴者在宣传自己的理念时,不免提到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以来“剃发易服”的历史,这固然是史实,但出于对汉族传统服饰在外力下衰落的无奈和痛惜之情,汉服复兴者难免会带上个人主观的情绪,宣扬汉服所蕴含的优秀的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表达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因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尚未成熟,少部分年轻人接触到此类宣传不能客观理性的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问题,把对优秀的汉文化肯定扩大到排斥其他文化,把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扩大到对满族同胞甚至游牧民族的不满。所幸的是这样的汉服爱好者并不占多数,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汉服复兴者在宣传汉服和汉文化时,应该做到尽量平和理性的阐述历史问题。在介绍汉族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强调优势,也要客观的提到一些局限,同时应当强调汉族本身是个谦和包容的民族,热爱自己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我们的国家才精彩,就像一个花园一定要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才美丽。在介绍汉族传统服饰衰落的历史时,更要强调,这是一段屈辱史,应当记住并引以为戒,时刻提醒自己要发奋图强,振兴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能选择仇恨,因为仇恨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看问题不客观,也对和平发展有不良影响。平和理性的阐述历史问题,做到以理服人,这并不容易,这需要汉服复兴者提高自身修养,以及孜孜不倦的学习。


关于第三点,是部分汉文化复兴者的意见。现在对文化这个词的解释有两百多种。总结一下,“文化”就是在一定的时段,一定的人群(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以及在这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共同的行为方式(包括制度、习俗、礼仪等等)与这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的物化表现(比服饰、器具、食品等等)。从文化的定义来看,汉族服饰只是汉文化的物化表现,如果不能复兴汉民族传统价值观, 汉族服饰也只是仅仅是一件特别的衣裳,汉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得到了复兴,汉民族自然也会获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那么是否穿汉服也不重要了。然而实际操作却不是如此,如果我们问一个普通的汉族人,你为你是汉人而骄傲吗?一般百姓一定认为这个问题莫名其妙,因为对自己的民族早已麻木,没有存在感,很多学生为了高考加分,托关系改民族的也非常常见。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各民族的交流很多,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了,不同民族的自我存在感也就越来越弱了,少数民族有他们的传统服饰可以时刻给他们民族存在感,汉族却十分尴尬,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工作,就算汉族的思维方式深入骨髓,我们也很难意识到我们是汉人。在目前的生活方式中,学习汉文化,看古代文献和著作,对于相关专业的当然合理,但是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是不现实的,他们如何直接了解自己灿烂的文化,如何为自己是一个汉人而骄傲呢!在今天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即使在学习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会热爱她,我是一个研究汉文化的学生,没接触汉服之前只是冷静的分析研究者自己文化,如同一个旁观者,直到亲自穿上了汉服,才真正的热爱汉文化,找到了身份的认同感,从而由衷的为自己是一个汉族人而骄傲。服饰,是皮肤的延生,是展现自己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标志,她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


以上是我对“汉服复兴”之否定观点的一些思考,与正在为汉服复兴努力的朋友们共勉。

发表于 2012-12-13 2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接触汉服之前只是冷静的分析研究者自己文化,如同一个旁观者,直到亲自穿上了汉服,才真正的热爱汉文化,找到了身份的认同感,从而由衷的为自己是一个汉族人而骄傲。服饰,是皮肤的延生,是展现自己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标志,她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

咱非常赞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3 14: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后看。。。。
发表于 2012-12-13 23: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路很清晰
观点很鲜明
切中要点
[em17]
咱全面赞同
发表于 2012-12-14 0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楼主| 发表于 2013-1-6 18: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大叔的鼓励!
发表于 2013-1-7 13: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必须要鼓励的
发表于 2013-1-17 11: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烦一些大词。比如民族,比如国家。比如说爱国吧,一个人不珍惜自己,不爱护家人,不关心朋友,漠视邻居,不善待自己生活的环境,那就算叫嚣多少句收回o(︶︿︶)o 唉,o(︶︿︶)o 唉再多的日货,在我看来,也只是YY。再比如说民族吧,我是生活在一个汉人主流的社会里,自身其实极少碰到民族敏感性的问题,除非从宣传,从新闻,从一些言传里感受到民族性的问题,但我所接触到的一个有自己民族习俗的少数民族人士,从小就感受到因为习俗,而被同伴歧视,甚至侮辱的经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同样一个民族认同,对我们两个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     民族/国家这些概念的敏感化,本身就意味着差异性问题的扩大,甚至是恶化。
我个人真正喜欢的大词 ,其中一个就是文化。  以文明化育心灵。  这是我对文化的理解。  也是我在当今社会痛感人内心荒漠,凌乱后的直觉皈依。  也是我珍惜传统文化的根源。文化,也是我对自己的期许,以古圣先贤之文,之心先化自己的心灵。
发表于 2014-8-22 02: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13-1-17 11:48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烦一些大词。比如民族,比如国家。比如说爱国吧,一个人不珍惜自己,不爱护家人 ...

所以丰子恺尊崇李叔同,乃是老师真正“像个人”
发表于 2014-8-22 09: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司胡同 发表于 2014-8-22 02:09
所以丰子恺尊崇李叔同,乃是老师真正“像个人”

欢迎讨论
发表于 2014-8-23 02: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叔同不说大话,也不求做大师英雄领导先贤,他只是认真地做一个人该做的事情。他心地善良,并且希望大家都心地善良,于是画了护生画集。抗战了,他就呼吁佛教徒不要只想着到西方净土逃避,而是同样做中国人该做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08:23 , Processed in 0.1169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