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4|回复: 6

[转帖]回到未来,循本开弘——我看国学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9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B><FONT size=3><FONT size=2>#1</FONT></FONT><FONT size=4> 回到未来,循本开弘 我看国学热</FONT></B></P>
<P align=left><FONT size=3><FONT size=3>南方周末    2005-06-30 14:53:29

秋风</FONT></FONT></P><FONT size=3>
<P align=left><FONT face=黑体>不管是古典思想,还是传统礼俗,都是知识分子无法躲避的遗产,既然如此,作为知识分子需要做一个尽职的“遗嘱执行人”。百年来的启蒙知识分子充满理想,问题是,不管是重建道德、社会秩序,还是进行知识创新,都需要回到现实中,而传统始终是现实的一个维度。事情就是这样奇怪:知道了如何创造传统,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创造未来。面对世界保持一种开放心态是聪明的;面对过去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则是智慧的。

</FONT><FONT size=3>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笔者的态度是中庸的:一方面,笔者尊重相关人士的努力。在当下的观念市场上,国学、儒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抬高这方面的声音,可以让观念市场更具有竞争性,因而是可取的。</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不过,笔者并不认为“国学”、“儒教”是恰当的概念。如薛涌先生所说,要给中国文化划出一个边界,是相当困难的。“国学”尤易令人误解。“国学”似乎是与“洋学”相对而言的。但既然我们难以想象“中国的”物理学,何以就能想象“中国的”政治哲学?当我们进行思考的时候,又如何在头脑中划出国学与洋学的界线?“国学”一词也有国学已成历史的意思。</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当然,不管怎样,成立“国学院”和儒教研究中心这两个事件,连同去年的“读经大辩论”显示了,知识界及更广泛的社会甚至政治层面,似乎正在扭转上个世纪初所形成的一种怪异的文化传统,即林毓生先生所概括的“全盘反传统的传统”。人们似乎已经假定:中国的传统并不是死物,到今天,它仍然具有生命力。</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当此之际,审慎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思考:当传统的生命力释放出来的时候,知识分子、社会、政府该如何面对?</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9 23:10: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7-9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size=2>#2 </FONT> 传统礼俗复兴中的精英缺位

</b> 
<FONT size=4>传统是高度复杂的,它指那些代代相传的东西,大体上,它可以分为两部分:民间的习俗礼仪,及精英的言说。不过,这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FONT></P><P><FONT size=4>一个传统的形成与维续,既依赖于民众不假思索的尊奉,也有赖于精英的引导、疏导。其具体途径,就是“内在的批评”。也就是说,站在传统的视角,用信奉那种礼俗的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将此礼俗导入理性的轨道。使之既能安顿人间秩序,又不至于损害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FONT></P><P><FONT size=4>20多年来,随着国家权力的收缩,传统呈现出某种回归、复兴迹象,尤其是在农村。从理论上说,这种复兴是可取的。因为,一个社会秩序、市场秩序、法律秩序乃至宪政秩序的维系,离不开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本能遵守。</FONT></P><P><FONT size=4>而这样的道德规范,总是蕴涵于传统性载体中,比如,宗教、礼仪、风俗。理性主义者曾经设想,可以凭空创造出新道德来。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为了给这种新道德开辟道路,他们首先致力于摧毁旧的信仰、习俗、礼仪、生活方式,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失范。当国家权力还具有强大控制力时,社会失范并不明显。一旦放松控制,个人自由,就变成了个人的放纵和胡作非为。当下市场秩序混乱、人际关系冷漠,正是当年强制性移风易俗的“非意图后果”。</FONT></P><P><FONT size=4>传统礼俗的复兴,可以为道德秩序的重建提供载体,道德秩序又是市场秩序和法治秩序的根基所在。但由于缺乏理性的引导,此种复兴,在不少地方,表现为某种粗鄙,甚至扭曲的形态,如各地兴起的攀比坟墓奢华的风俗,让慎终追远的中国式宗教情怀,成为疯狂的金钱比赛。</FONT></P><P><FONT size=4>之所以发生如此让人惊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此种复兴缺乏精英的“内在批评”的引导。政府的种种政策仍然延续移风易俗的基调,对传统礼俗的复兴予以抑制。当代主流知识分子对传统抱有拒斥态度,主流舆论也喜欢抓住传统复兴过程中的极端现象而百般嘲笑。</FONT></P><P><FONT size=4>这样,精英群体实际上逃避了自己的反思与引导责任。国家、由启蒙思想主导的精英群体,与民间传统之间的隔绝,甚至对立,乃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社会———还有法律、政治———转型的结构性障碍所在。</FONT></P><P><FONT size=4>那么,今人能否超越这一对立,弥合裂缝?传统本来就是现实的一个向度。精英群体也许需要超越对现代化与理性的崇拜,对社会转型持一种务实态度,进而对传统的复兴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并承担起其文化上的责任,以内在的批评引导传统复兴。借助于纯粹民间性质的社会的自我重建努力,或可为健全的市场、法治秩序确立必要的道德和社会基础。</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7-9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B>#3 面对先哲,保持一种知识的谦卑

</B>  
从知识创新的角度看,知识分子似乎也有理由返回中国的古典。</FONT></P>
<P><FONT size=4>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其巨著《法律与革命》最后一段,引用了一段话:“一个社会每当发现自己处于危机之中,就会本能地转眼回顾它的起源并从那里寻找症结”。《周易》“井”卦亦作如是讲。因为,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归古典希腊罗马,而斯特劳斯为了解决西方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同样回归古希腊。在制度层面上,英国人不断诉诸古老的法律,即使是历史最为简短的美国,也不断返回其立国时代。</FONT></P>
<P><FONT size=4>至少从经验层面上可以说,思想的发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回归———尤其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各个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过程。中国古人讲“返本开新”,不返本,则无以开新。思想家们总是通过回归,寻找通往未来之路。</FONT></P>
<P><FONT size=4>原因可能在于,在轴心时代,先哲们以各自独特的话语和逻辑,提出了并讨论的关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问题:统治与规则的关系,家庭与国家的关系,道德与秩序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乃是人类始终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重大转型时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会凸显出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时代。因而,回归周、孔子、春秋战国以至到两汉时代的先哲的讨论,也许是势所必至。</FONT></P>
<P><FONT size=4>但,假如回归古典乃是今人面对现实的回归,则回归的过程,必然就是一个创造性解释的过程。这样的研究,自然不可能排斥“洋学”。中学、西学,并无所谓体、用之分,传统中国的思想资源与西方的思想资源被融会贯通。当西学、中学相遇的时候,学者努力的,不是比较孰优孰劣,而是致力于中西古今观念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补性解释。比如,以哈耶克解老子,以斯密解司马迁,以孔子解柏克,等等,借以寻求面向现实的有关道德、宪政、权利的中道的论说。</FONT></P>
<P><FONT size=4>百年来,知识分子在对待古典思想时的种种o(︶︿︶)o 唉、谬误,似乎应当给我们足够的教训了。启蒙知识分子排斥古典中国的知识与智慧,只能使其思考过于轻浮而不着边际;新儒家试图从传统中开出民主,未免过于偏执自家的遗产;某些儒学人物试图复古,这表明他们甚至连古典的精神都未理解;有些人将儒家学说和其制度设想作为某种政治工具,只能让儒家尚未复兴,就陷入困境;至于以“国学”的封闭心态面对古典,仿佛它只适合于中国似的,取消了它的普遍意义,实际上贬低了古典对于现实的价值和它的普遍意义。</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9 23:09:5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7-9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size=4>#4  做一个尽职的“遗嘱执行人”

</FONT></b><FONT size=4>我们的祖先既不是特殊天才,也不是格外的愚笨,不是格外地偏爱专制;他们跟其他地方的先哲一样,认真地思考过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来说最为根本的普遍性问题。那就让我们保持谦卑的心态,假设他们的思考是正确的,并且尝试接着他们来讲我们的故事。假如古典中蕴涵着真理,那么,相关的研究,就不仅是历史学研究,而应主要是哲学的研究和宪政科学的研究。这就不是一个“国学”所能涵盖的。笔者理想中的古典思想的复兴,是“大化无形”,如春雨般弥散于一般学人的思考之中。</FONT></P><P><FONT size=4>不管是古典思想,还是传统礼俗,都是知识分子无法躲避的遗产,既然如此,作为知识分子需要做一个尽职的“遗嘱执行人”。百年来的启蒙知识分子充满理想,问题是,不管是重建道德、社会秩序,还是进行知识创新,都需要回到现实中,而传统始终是现实的一个维度。事情就是这样奇怪:知道了如何创造传统,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创造未来。面对世界保持一种开放心态是聪明的;面对过去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则是智慧的。</FONT></P>
发表于 2005-7-29 15: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研究国学之际,首先要做的恐怕还是把政治与文化分开来吧,还有对于基础教育的意义,否则,所谓的国学也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P>
发表于 2005-7-29 15: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然。文化、国学绝对离不开政治。历代思想交流达到鼎盛的时候,均是政府或明或暗的给予了支持的。</P><P>没有政治干涉,复兴国学难成气候。</P>
发表于 2005-7-29 18: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我们现代人的责任。</P><P>要想把文化和政治彻底的分裂开来看是不太现实的。关键是政治对文化的导向是否顺应了历史客观规律的发展。</P><P>国学不单单是学术文化,更包含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怎能随便否定,轻易丢弃呢?</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0:09 , Processed in 0.0665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